棉花开放株型增产机理分析

棉花开放株型增产机理分析

一、棉花开心株型增产机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红军[1](2020)在《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及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纺织工业中占主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等条件的制约,农民植棉效益降低,棉花生产形势日渐严峻。轻简节本、省工节时是实现棉花丰产稳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对棉花纤维品质和棉籽品质影响及效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试验于2018年、2019年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临清试验站进行,试验选取了不同生长特点的3个棉花品种鲁棉研28号、鲁棉研37号和鲁棉338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整枝(去叶枝、抹赘芽、打顶)和留叶枝(只打顶)的试验处理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整枝方式果枝铃、叶枝铃的纤维品质性状和棉籽组分性状,研究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棉籽组分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的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常规整枝和留叶枝两种整枝方式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铃重、籽指、衣分均没有显着影响,两种整枝方式和3个品种类型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铃重、籽指、衣分)间也没有互作效应。两种整枝方式中果枝铃铃重、籽指均明显高于叶枝铃,差异极显着,但果枝铃与叶枝铃的衣分差异不显着。两种整枝方式中3个品种和不同结铃部位(果枝铃、叶枝铃)对棉花产量构成因素(铃重、籽指、衣分)没有互作效应。总之,常规整枝和留叶枝两种整枝方式对籽棉产量影响不显着,可以通过留叶枝整枝方式节约用工成本提高植棉效益。2.相对于留叶枝整枝方式,常规整枝对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纤维比强度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F=7.27),常规整枝能够提高纤维比强度。不同整枝方式对马克隆值影响差异显着,常规整枝可以降低品种的马克隆值。两种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的影响均不显着,其中对伸长率几乎没有影响(F=4.16×10-15)。两种整枝方式和3种品种类型间对五个纤维品质性状没有互作效应。留叶枝整枝方式中叶枝铃的马克隆值与果枝铃差异极显着(F=34.13),叶枝铃的马克隆值低于果枝铃。总之,常规整枝和留叶枝处理两种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伸长率的影响较小,对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的影响较大,常规整枝可以提高纤维比强度、降低马克隆值,从而可与通过常规整枝提升棉花纤维品质。3.常规整枝和留叶枝处理两种整枝方式对棉籽的仁指、壳指、种仁率、仁壳比等物理品质性状影响较小,两种整枝方式和3种品种类型对棉花种子的物理品质性状均没有互作效应。在留叶枝整枝方式下,果枝铃与叶枝铃的仁指、壳指差异极显着,果枝铃的仁指、壳指明显高于叶枝铃,种仁率和仁壳比无显着差异;整枝方式下结铃部位和品种类型对仁指、种仁率、仁壳比有互作效应,对壳指没有互作效应。总之常规整枝和留叶枝整枝方式两种整枝方式对棉籽的物理品质性状影响不大。4.常规整枝与留叶枝两种整枝方式对棉籽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常规整枝能促进粗蛋白含量的积累,但降低了粗脂肪含量的积累;两种整枝方式和3种品种类型对棉花种子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没有互作效应。在留叶枝整枝方式下,果枝铃与叶枝铃的粗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粗脂肪含量差异极显着,果枝铃的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叶枝铃;结铃部位和品种类型对棉花种子的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有互作效应。总之,常规整枝能促进粗蛋白含量的积累,但降低了粗脂肪含量的积累。5.常规整枝和留叶枝整枝方式对植棉经济效益有显着影响,常规整枝棉花整个生育期需要人工345个/hm2,留叶枝整枝方式需要人工150个/hm2,留叶枝整枝方式可节约用工195个/hm2提高植棉效益1.46万元/hm2。用工成本增加是造成植棉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留叶枝整枝方式对植棉收益影响显着,能节约用工,增加收益,可通过留叶枝整枝方式方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

张辰[2](2019)在《棉花新品种中棉所89号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和纤维品质分析》文中指出转基因抗虫棉的选育与种植,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等害虫的危害,棉花的产量与效益得到了提高,在棉花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抗虫棉品种的不断发展,不仅抗虫棉的选育方向需要有所调整,而且适宜抗虫棉品种的栽培技术也要进行改善。本实验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下,选用sGK中3017(中棉所89)和鲁棉研28号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探索适宜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栽培方式,分析其对棉花形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棉花是重要的纤维、油料作物,而在生产中因黄萎病的发生使棉花的产量大幅降低,品质严重下降。实践证明培育棉花抗病品种是生产上防治黄萎病最经济、高效和环保的方法。本实验室前期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棉花VIP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功能分析表明棉花VIP1基因对抗黄萎病性状具有正调控作用。为此本研究以18份陆地棉优异种质为材料,利用VIP1基因鉴定其抗病性,并分析该基因与棉花相关表型性状的关系,探索棉花抗病基因对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sGK中3017品种在露地直播时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较好;在进行简化整枝处理时产量和纤维品质表现稳定;sGK中3017在密度为9万株·hm-2情况下产量与纤维品质表现较为稳定。2、基于各因素对sGK中3017的影响,结果表明sGK中3017在密度为9万株·hm-2覆膜播种,进行简化整枝处理时产量与纤维品质表现稳定。3、利用VIP1基因鉴定18份陆地棉优异种质的抗病性,分析其基因序列间的等位差异,发现其中存在6个SNP位点和1个InDel位点。该基因的4个外显子中共有4个变异位点,起始密码子上游有1个变异位点,终止密码子下游有2个变异位点。并且这些变异位点对抗黄萎病指数、株高、铃重、衣分等表型性状有一定的显着影响。

程萌杰[3](2019)在《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用课题组选育的新品种(新品系)及其对照品种进行根系结构、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研究。利用KASP平台、重测序技术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越光、越优16bulk1(越光型)、越优16bulk2(早恢16型)等6个品种(品系)进行了标记开发、育种及机理机制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对于产量而言,根重、总根长、表面积与生物学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总根长、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单株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对于RVA谱特征值而言,主要为:根重与糊化温度,根尖数与消减值,分支数与保持粘度、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单位立方米土壤总根长与最终粘度、消减值、回复值等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2.采用KASP平台和重测序技术对课题组选育的代表性品种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和基因模块解析,鉴定了小站95、小站96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第1染色体的代换片段携带NOG1基因,第5染色体上的代换片段携带Chalk5、GS5、qw5基因。对小站95、小站96、小站97三个近缘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进行了基因组结构分析,小站96在部分性状上向现代品种演化,小站95携带部分高产基因,具有产生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以小站95作为亲本之一,在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伟27,再与U-1杂交产生强优势的组合津稻294(津优294)。3.对越优16(越光A/早恢16)后代进行了集团选择,选出了越优16bulk1(多系品种)和越优16bulk2(多系品种),越优16bulk1与越光相似(如优质食味)。越优16bulk2比越优16bulk1更高产、抗倒伏、多态性高、异质化,为偏早恢16型,后代可选育出高产类型和优质类型。4.以位于第1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1目标区,以位于第5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2目标区,以位于第2染色体的染色体代换片段作为第3目标区,作为性状控制和性状组合的模型,建立了NOG1、Chalk5、GS5、qw5、优质食味等基因模块,通过对GS5、Chalk5等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与组合,选育出津稻294、越优16bulk1、越优16bulk2等新材料和新品系。5.建立了以常规育种技术(包括创造变异和后代性状选择)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包括基因和QTL聚合、模块育种等)相结合的育种程序。在研究中,正向育种(性状选择优先)和反向育种(基因选择优先)相结合,在育种的定向性和高效性方面做了有力尝试,取得了品种选育和方法探索的双重效果。

何娜[4](2019)在《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LLycopersiconesculentum Mill),是我国栽培的重要经济作物。为挖掘番茄高产栽培潜力,本试验以’粉宴1号’和‘1667’番茄品种作供试材料,开展种植模式、密度、留果穗数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一方面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生长发育、生理指标、冠层特性、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对番茄株型调控进行研究。以筛选出最适宜番茄栽培的组合方案,从而为实际生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模式、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相同种植模式下,植株株高随种植密度与留果穗数增加呈增长趋势,茎粗、叶面积的变化呈减小趋势;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光合速率含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番茄果实中果形指数无显着性差异;在种植模式和密度相同条件下,随留果穗数增大,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均呈下降趋势,Vc呈上升趋势;相同种植模式下,不同栽培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产量、平均单果质量、小区平均产量均有显着影响。结合主成分分析考虑得出,推荐日光温室栽培最佳组合:A1B2K2即A1双行种植、密度B2 2700株/667 m2、留果穗数K2留4穗果,产量可达 6336.48 kg/667 m2。2、基于设施环境的植株密度动态调整与株型调控技术研究T1单干整枝,6穗果,植株长势较好,根系发达,植株叶片光合参数以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值最高,根冠比最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65%,产量最高达5320.01 kg/667 m2;T2单干整枝,7穗果,果实着色效果最好,果实Vc含量33.81 mg·100 g-1,糖酸比最大14.74;T3单干整枝,8穗果,植株叶片胞间CO2浓度最大,果形指数最大,果实可溶性糖含量4.5%,有机酸0.49%;T4单干整枝,9穗果,叶绿素含量积累最多。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出,在株型调控上,T1处理综合评价指标效果最佳,更具有田间栽培优势。3、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冠层特性的响应随生育期推进,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呈单峰曲线的变化态势,基本维持在1.17-3.43;各处理叶倾角、叶向值变化表现出密度小,叶片生长充分,而密度高,叶片上举,株型优化;冠层内透光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冠层内反射率呈递减趋势,冠层内截获率呈上升趋势;番茄果实纵、横径随定植密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定植密度的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有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糖酸比含量呈降低的趋势;随留果穗数与密度的增加番茄果实平均单果重呈减少趋势,番茄果实产量则呈增加趋势。综合分析,密度B2 3000株/667 m2,留果穗数K15穗果即B2K1,产量达5844.29kg/667m2,为日光温室番茄种植较为适宜的栽培技术参数。

栗战帅[5](2017)在《GA3、IAA和ABA对棉花果枝节间长度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战略物资,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棉花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日渐紧缺,造成国内棉花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解决棉花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问题,稳定国内棉花种植面积的关键是发展和提高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合理的株型是机械化采收的关键,也是合理密植、提高产量的关键。因此对影响棉花株型的果枝节间长度性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一节有限果枝类型的棉花中2549(长果枝节间材料)和中5081(短果枝节间材料)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两个试验材料的内源激素以及喷施不同的外源激素,来探究棉花不同长度果枝节间的内源激素差异和喷施外源激素对棉花果枝节间长度的影响;同时对两个材料的果枝节间组织进行切片处理观察其细胞水平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2549的内源激素GA3、IAA和ABA的含量都高于中5081,最高分别达到了4.13倍、6倍和2.63倍,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喷施外源激素GA3、IAA和ABA后都能促进棉花果枝节间伸长,分别平均伸长了11.45%、10.15%和52.74%,也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同时切片结果表明中2549的果枝节间组织细胞明显比中5081的果枝节间组织细胞大,但细胞数量明显比中5081的少。喷施激素抑制剂的结果表明GA3抑制剂缩节胺以及IAA抑制剂TIBA能使棉花果枝节间的长度显着性的变短,分别平均变短16.60%和20.63%,同样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而喷施ABA抑制剂钨酸钠,其果枝节间长度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由此结果表明GA3和IAA对棉花果枝节间长度的影响比较大。本研究发现了影响棉花不同果枝节间长度的内源激素以及细胞水平上的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棉花果枝节间长度差异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该研究对棉花株型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棉花采收的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贞贞,平文超,张忠波,李洪芹,孙玉英,柴卫东,刘永平,刘毅,刘志强,杨长青[6](2014)在《抗虫棉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探讨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新途径,通过十年连续田间试验,对棉花株型调控技术、不同株型不同部位及叶枝的成铃质量、多茎株型适宜的种植密度及品种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叶枝塑造的株型为多茎倒伞型,其株型调控技术是留叶枝早摘心,主茎12台果枝打顶、叶枝7月5日(初花期)摘心处理籽棉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产9.0%10.9%;叶枝成铃单铃重高于多茎株型及常规株型下部14台果枝结铃单铃重,纤维品质无明显差异;多茎株型栽培适宜的密度适应范围是3.3万株/hm25.1万株/hm2;多茎株型品种适应性广,叶枝发达的杂交棉品种增产潜力更大。多茎株型栽培高产简化技术关键是:扩行距、适密度、留叶枝、早摘心。

刘贞贞,李洪芹,张忠波,孙玉英,柴卫东,刘永平[7](2011)在《优质棉‘沧198’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确定优质棉‘沧198’的高产简化配套技术,进一步明确多茎栽培对不同肥力、不同气候年型的适应性,2007—200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以常规株型为对照,研究‘沧198’多茎株型的增产效果;分析纤维品质、成铃空间分布特点及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沧198’多茎株型在不同气候年型,均表现出显着增产效果,增产幅度在12.5%~22.1%之间;下部1~4果枝结铃,单铃重平均为4.47g,略低于常规株型(4.70g);上部13~14果枝成铃质量显着优于常规株型,单铃重提高了14.5%,子指增加了7.5%,衣分提高了6.6%;叶枝结铃平均单铃重为5.2g,纤维品质与常规株型无明显差异。多茎株型与常规株型相比,节省整枝用工62.5%,劳动用工投资减少18.0%,劳动效率提高了1.37倍,经济效益增加了39.6%。‘沧198’多茎株型主茎和叶枝协调发育,叶枝早摘心,解决叶枝铃小、吐絮晚、质量差的技术难题,不同气候年型、不同肥力条件均表现显着的增产效果,实现了高产优质、简化、高效目标。

崔淑芳,张海娜,金卫平,王广恩,李琴,杜华婷,李俊兰[8](2011)在《棉花营养枝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营养枝的生长发育特点,保留营养枝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纤维品质和早熟性的影响以及增产机理方面,对棉花营养枝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保留营养枝的棉花,根系生长速率提高,活力增强;光合面积扩大;叶绿素含量提高;现蕾、开花和结铃强度显着提高;结铃期营养条件改善;果枝铃减少,铃重降低,但营养枝结铃数量可以弥补果枝结铃数量损失,单株总铃数增加,保留营养枝对产量有补偿作用;纤维品质变化不显着;对延缓衰老作用不显着。在配套措施下,利用营养枝实现简化整枝是可行的。

石强[9](2008)在《新疆北部次宜棉区棉花群体构筑特征及其调控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构筑特征可以反映植物的生产性能。本实验探讨了棉花的形态可塑性、叶片格局分布、茎叶动态变化等特性,试图从这几方面探讨棉花高产的构筑特性和高产调控方法。主要结果如下:一、棉花占据空间的特性:在生育期内具有好的长势,在群体最大时期植株能够充分占据空间,并且茎、叶能够对太阳辐射、对疏密不同的空间做出适应性响应,是群体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表现之一。最明显的标志是群体可以形成适宜的结构。1.植株所占据的空间不同(株行距不同),各生育阶段的长势不同,才可能形成高产的群体结构。本实验中,密度为5×104株/hm2,长势旺,小区产量高。蕾期LAI最大日增长量为0.156,节长和最快增长阶段日增长量为1.5cm(现蕾初期-现蕾盛期);花铃期-吐絮期LAI日增长量0.092。密度为25.6×104株/hm2,长势较弱,小区产量也较高。蕾期LAI最大日增长量为0.03,节长和最快增长阶段日增长量为1.4cm(现蕾初期-现蕾盛期);花铃期-吐絮期LAI日增长量0.012。衡量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可以通过形态可塑性大小来推断。可塑性最大的时期是棉花生长的关键时期。棉花叶片的分枝叶面积可塑性大小,可用于判定棉花的生长情况。长势正常的植株在吐絮期的单株分枝叶面积≥720cm2。它与单株铃数的关系为:单株分枝叶面积在720cm2-2000cm2,单株结铃数y=-13.2424+3.10068ln(x);单株分枝叶面积在2000cm2以上,单株结铃数y=2.7078+0.005182x-8.37148E-07x2+1.02373E-10x3(式中,x-单株分枝叶面积)。2.植株的茎叶能够占据稀疏空间时,单株的生产能力强。在株行距确定的条件下,长势旺盛的植株,能够通过枝叶生长占据稀疏空间(行间);长势弱的植株,可能会被长势旺的植株挤入行间。当植株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得到改善时,植株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3.当棉花叶片的倾角、光叶夹角、方位角能对太阳辐射做出适应性反应时,自身潜力能够得以发挥。在结铃盛期和结铃末期,至少有两个叶片角度指标能够对太阳辐射角度变化做出响应时,单株结铃数多。4.用Lewis-Leslie模型可基本模拟和反映棉花在打顶前LAI的动态变化趋势。该趋势可以作为了解棉花群体变化特性的参照。二、棉花结构特性当棉花茎叶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时,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辐射、CO2等资源。1.叶片的聚集分布:叶片聚集类别数与不同尺度呈幂指数关系。单株叶片及其聚集成的不同层次的类别数越多,单株结铃数也越多;满足幂律关系的范围越大(如7.3-28.4cm),该范围的初值越大(即叶片平均直径较大),小区产量越高。2.叶片的分形结构:当棉花封行后,单株、群体叶片的分维值(容量维或关联维)较大(如D0=1.751或D2=2.294)但两者相差不大、无标度区较大(如单株6.5-28.9cm,群体8.9-52.5cm),且群体无标度区范围大于单株无标度区范围和单株冠层幅宽时,棉花产量较高。3.叶片的格局分布:单株和群体叶片分布格局规模较大(如叶片数格局≥14cm,叶面积格局≥32cm),是棉花丰产的特性。如果存在多尺度格局,更有利于棉花生产潜力的发挥。4.单株冠层特性:当在棉花结铃盛期,单株冠层幅宽较大(不同密度群体的适宜冠层幅宽不同,如对于低密度群体,单株冠层幅宽68.7cm,对于高密度群体,32.9cm)、冠层垂直高度大(如对于低密度群体,冠层垂直高度64cm,对于高密度群体,42cm),从结铃盛期到结铃末期冠层幅宽和垂直高度变化小、冠层形状比率在1左右时,单株结铃数多。三、植株生长调控调控棉花植株生长主要采取水肥调控的方法。由于棉花是覆膜栽培,在苗期底墒充足或降水较多的情况下,会导致表层土壤水分过多影响根系生长。由于地膜的提墒作用,导致浅层土壤水分偏高,这不利于苗期根系向下生长,且容易导致蕾期或初花期植株抗旱能力下降,甚至表现出缺水伤害,因此需要提前灌水。在棉花蹲苗后,灌水量逐次增大,有利于棉花从缺水状态进入正常需水状态。根据棉花的生长状况,三种灌水方式[棉花前期灌水量少(73.6mm,现蕾中后期-盛花期前),灌水量每次逐渐增加;中期(结铃盛期)灌水量大(20天左右灌水144mm);后期(结铃末期-吐絮期)灌水量小(30天左右灌水量108.4mm),每次灌水量逐渐减少],对主茎叶面积、分枝叶面积、株高、茎粗、结铃数和单铃重等的提高都有积极意义。氮肥对棉花前期生长作用明显。当前期施氮肥多(尿素450kg/hm2)时,对株高、主茎叶面积、分枝叶面积等有促进作用;施氮肥少(尿素150kg/hm2)时,蕾铃脱落增加;施氮量适中(尿素300kg/hm2)时,落叶少。当后期施氮肥量低时,对株高增长有利,有助于减少叶片脱落。在蕾期施用磷肥有促进主茎叶面积增加的作用;在开花期施磷肥量居中(三料300kg/hm2)时,有利于主茎叶面积增大。施磷肥量大(三料450kg/hm2)时,则植株增高明显。施磷肥量居中时,蕾铃脱落减少,主茎叶片数、主茎绿叶数等指标增加。在现有栽培条件下,以下措施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灌水量为3600m3/hm2或360mm,密度为5×104株/hm2(籽棉产量:0.5617kg/m2)或17.8×104株/hm2(籽棉产量:0.6227kg/m2),氮肥(尿素)为300kg/hm2,磷肥(三料磷肥)300kg/hm2,缩节胺67.5g/hm2,打顶在初花期至盛花期。

李瑞生,王克利,刘炳炎[10](2007)在《棉花双株型栽培体系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说明在棉花栽培中,以棉行为研究单元和研究对象,把常规株型(去叶枝利用果枝结铃)和开心株型(主要利用叶枝结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同一种植区两种株型并存的技术体系(简称双株型)。采用沧8820、9031为研究品种,不同棉行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调节研究单元(棉行)之间的光、温、水、气资源分布。该体系创建了波浪式高光效群体结构,提高了群体中下层的光照量。两种株型冠层结构互补,空间利用合理,发育环境改善。棉田开花结铃动态趋于平衡,协调了棉田个体与群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产量比对照提高19%。

二、棉花开心株型增产机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花开心株型增产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整枝对棉花生长、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1.2.1 棉花叶枝的研究
        1.2.2 整枝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1.2.3 整枝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1.2.4 整枝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1.3 整枝对棉花种子的影响
        1.3.1 棉籽品质性状概述
        1.3.2 棉籽品质性状与环境条件的相关性
        1.3.3 棉籽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1.3.4 棉籽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1.3.5 栽培措施对种子的影响
    1.4 整枝措施对植棉经济效益的影响
        1.4.1 植棉的经济效益
        1.4.2 整枝对植棉效益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
        2.2.2.1 产量性状
        2.2.2.2 纤维品质性状
        2.2.2.3 棉籽性状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铃重的影响
        3.1.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籽指的影响
        3.1.3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衣分的影响
        3.1.4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铃数及籽棉产量的影响
    3.2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3.2.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的影响
        3.2.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3.2.3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马克隆值的影响
        3.2.4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的影响
        3.2.5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纤维伸长率的影响
    3.3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棉籽物理品质性状的影响
        3.3.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仁指的影响
        3.3.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壳指的影响
        3.3.3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种仁率的影响
        3.3.4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仁壳比的影响
    3.4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棉籽营养品质性状的影响
        3.4.1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棉籽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品种和整枝方式对棉籽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5 品种类型和整枝方式对植棉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4.3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棉籽品质性状的影响
    4.4 品种类型与整枝方式对植棉效益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棉花新品种中棉所89号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和纤维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
    1.2 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种植密度的研究
        1.2.2 不同整枝方式的研究
        1.2.3 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
    1.3 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1.3.1 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1.3.2 棉花黄萎病的症状
        1.3.3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理
        1.3.4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机制
        1.3.5 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
    1.4 植物VIP1 蛋白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田间播种
        2.1.2 室内培养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供试材料数据调查
        2.2.3 数据分析
        2.2.4 室内棉苗培育及取样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6 目的基因的gDNA克隆及测序
        2.2.7 基因DNA序列拼接及分析
        2.2.8 不同序列变异位点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覆膜方式对s GK中3017 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3.2 不同整枝方式对s GK中3017 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密度处理对s GK中3017 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组合对s GK中3017 产量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3.5 棉花新品种黄萎病抗性鉴定
        3.5.1 棉花GhVIP1 基因的gDNA克隆
        3.5.2 棉花GhVIP1 基因的gDNA序列变异
        3.5.3 棉花新品种黄萎病抗性鉴定及产量与品质分析
4 讨论
    4.1 覆膜方式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2 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3 密度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4 抗黄萎病基因对棉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5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模式植物
    1.2 水稻根系形态与根系结构
    1.3 水稻超高产育种与品质育种
    1.4 水稻籼粳分化与基因交流
    1.5 水稻遗传育种学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1.6 水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应用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条件及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及测定
    2.3 试验数据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根系结构及特征特性
    3.2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产量结构、增产潜力与适应性
    3.3 不同水稻品种(系)的品质特性
    3.4 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特征与产量、品质特征特性的关系
    3.5 应用靶向测序产生分子标记用于分子设计育种
        3.5.1 KASP标记
        3.5.2 利用重测序策略发展新的育种标记
    3.6 应用新型分子标记、育种信息实施模块育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优良品种的根系特征、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
        4.1.2 分子设计育种及其相关领域的新概念、新技术、新品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设施番茄栽培研究
    1.3 株型调控研究
    1.4 种植模式和定植密度研究
    1.5 番茄留果穗数研究
    1.6 作物冠层结构研究
    1.7 目的意义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种植模式、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2.2 试验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种植模式、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植株长势的影响
        2.3.2 不同种植模式、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3.3 不同种植模式、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2.3.4 不同种植模式、密度果穗数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2.3.5 各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设施环境植株密度动态调整与株型调控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2 试验地概况
        3.1.3 供试材料
        3.1.4 试验设计与处理
        3.1.5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试验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留果穗数对番茄植株生长及生理影响
        3.3.2 不同留果穗数对番茄植株光合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留果穗数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3.3.4 不同留果穗数对番茄植株鲜样、干样质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留果穗数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3.3.6 各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冠层特性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供试材料
        4.1.3 试验设计与处理
        4.1.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植株长势的影响
        4.3.2 不同留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留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冠层特性指标的影响
        4.3.4 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4.3.5 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植株鲜样、干样质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4.3.6 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4.3.7 各个指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关于株型调控技术对番茄生长的研究
        5.1.2 关于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生长、生理变化的研究
        5.1.3 关于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商品性的研究
        5.1.4 关于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冠层特性的响应研究
        5.1.5 关于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产量变化的研究
        5.1.6 关于密度与留果穗数栽培的思考
    5.2 结论
        5.2.1 不同种植模式、密度与留果穗数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2.2 基于设施环境植株密度动态调整与株型调控技术研究
        5.2.3 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番茄生长发育和冠层特性的响应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GA3、IAA和ABA对棉花果枝节间长度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棉花株型研究进展
    1.2 植物激素研究进展
    1.3 植物激素与植物株型研究进展
    1.4 植物内源激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 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不同果枝节间长度材料内源激素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喷施外源激素后棉花果枝节间长度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切片观察不同材料之间细胞形态的差异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抗虫棉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1.2.1 株型调控试验
        1.2.2 多茎株型空间成铃质量试验
        1.2.3 多茎株型密度适应性试验
        1.2.4 多茎株型品种适应性试验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茎株型调控技术对霜前籽棉产量的影响
    2.2 多茎株型对棉株不同部位成铃质量的影响
    2.3 多茎株型不同密度处理对单铃重、成铃数及产量的影响
    2.4 多茎株型的品种适应性
3 结论

(7)优质棉‘沧198’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空间成铃质量调查
    1.4 纤维品质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沧198’多茎株型不同年份增产效果
    2.2 不同株型对纤维品质的影响
    2.3‘沧198’不同株型对空间成铃质量的影响
    2.4‘沧198’多茎株型劳动效率及经济效益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8)棉花营养枝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枝的生长发育特点
    1.1 营养枝的生长发育
    1.2 营养枝的生殖生长
    1.3 营养枝的产量性状
2 保留营养枝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2.1 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对棉花生殖生长的影响
    2.3 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2.4 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2.5 对棉花早熟性的影响
3 保留营养枝棉花增产的机理
    3.1 光合面积增加
    3.2 叶绿素含量提高
    3.3 光合产物积累增多
    3.4 根系活力增强
4 利用营养枝简化栽培技术
    4.1 简化整枝
    4.2 开心棉
5 结语

(9)新疆北部次宜棉区棉花群体构筑特征及其调控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文献综述
        1.2.1 植物群体构筑特征研究
        1.2.2 植物可塑性研究
        1.2.3 植物格局分布研究
        1.2.4 棉花群体结构及调控研究状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棉花构筑特性
        2.3.1 棉花可塑性的调查与分析
        2.3.2 棉花叶片构筑特性调查与分析
        2.3.3 棉花对调控措施响应特性的调查与分析
    2.4 棉花叶片格局
        2.4.1 棉花叶片聚集特性的调查与分析
        2.4.2 棉花叶片分形特性的调查与分析
        2.4.3 棉花叶片格局的调查与分析
    2.5 棉花茎叶生长动态
        2.5.1 棉花主要生长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2.5.2 棉花LAI动态特征的调查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棉花构筑特征
        3.1.1 棉花可塑性特征
        3.1.2 棉花叶片构筑特征
        3.1.3 棉花单株生物量分配格局
        3.1.4 棉花对调控措施的响应特性
    3.2 棉花叶片格局特征
        3.2.1 棉花叶片聚集特征
        3.2.2 棉花叶片分形特性
    3.3 棉花茎叶生长的动态特征
        3.3.1 主要生长指标的变化特点
        3.3.2 棉花LAI动态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10)棉花双株型栽培体系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双株型栽培的增产机理
    1.1 波浪式开放型群体, 改善了光、温、气条件
    1.2 充分发挥了边行优势
    1.3 实现了较高密度和增加有效结铃部位
2 双株型栽培的群体结构特点与产量分析
    2.1 群体结构特点
    2.2 双株型栽培的产量分析
3 双株型栽培的技术体系
    3.1 核心技术要点
    3.2 栽培管理技术

四、棉花开心株型增产机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整枝方式对棉花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的影响及效益分析[D]. 赵红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2]棉花新品种中棉所89号不同栽培模式产量和纤维品质分析[D]. 张辰.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3]不同水稻品种(系)根系结构与稻米产量、品质的关系[D]. 程萌杰.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4]不同密度与留果穗数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何娜. 宁夏大学, 2019(02)
  • [5]GA3、IAA和ABA对棉花果枝节间长度作用的研究[D]. 栗战帅.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6]抗虫棉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J]. 刘贞贞,平文超,张忠波,李洪芹,孙玉英,柴卫东,刘永平,刘毅,刘志强,杨长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
  • [7]优质棉‘沧198’多茎株型栽培技术研究[J]. 刘贞贞,李洪芹,张忠波,孙玉英,柴卫东,刘永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1(18)
  • [8]棉花营养枝利用研究进展[J]. 崔淑芳,张海娜,金卫平,王广恩,李琴,杜华婷,李俊兰.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2)
  • [9]新疆北部次宜棉区棉花群体构筑特征及其调控途径研究[D]. 石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10]棉花双株型栽培体系研究初报[J]. 李瑞生,王克利,刘炳炎. 作物杂志, 2007(05)

标签:;  ;  ;  ;  ;  

棉花开放株型增产机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