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建设也要与国际接轨

国防建设也要与国际接轨

一、国防建设也要同国际接轨(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芳[1](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王剑[2](2018)在《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军工企业是国家富强、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国有军工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统筹考虑国家背景、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研究是实现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领导体制是保障一个组织规范高效运作的基础。六十多年来,我国国有军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运营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历史演变和现实反思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着重思考并探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方案。其改革方案从有利于发挥管理者效力、提高企业运营水平、规范国有企业权力使用与监督以达到公司治理的最优化、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落实好“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问题出发,聚焦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同实现公司股权多元化相结合,在“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中,论证了新老三会如何代表利益相关者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国有军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党政一肩挑”的实现形式,建构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前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领导体制模型,为国有军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强化党的领导,合理规避风险,兼顾各方利益,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

李林[3](2017)在《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战争经济支持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争经济支持力建设是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一直以来,战争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国民经济对战争的支持保障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军事话语权。对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全面考察和精确度量是战争经济支持力研究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促进军事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以下简称“SNA”)对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系统、综合、全面测定,以理论分析与实证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战争经济支持力进行全面研究,是应对当前我国复杂军事斗争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现状的应时应景之策。本文以新宏观主义的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理论为切入点,凭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经济数据与核算工具,分别探讨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实物形态、货币形态及生成方式。运用新宏观经济学、国防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围绕“战争经济支持力的构成及生成方式”、“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以及“战争经济支持力的评估及实证”等问题展开研究。战争物资是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实物形态,是国民经济支撑战争的的重要物质基础。战争物资的筹集和调运能力直接影响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动用战略物资储备、征收征用企业物资、采购市场物资以及战争物资紧急扩产等方式进行筹集,以公路调运、铁路调运、航空调运、水路调运及混合调运的方式进行物资调运。战争物资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增强物资军事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物资合理储备。从经济流量核算的角度,运用GDP核算数据分别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收入结构以及使用结构分析战争经济支持力,并结合近期数据加以说明。从经济存量核算的角度,运用资产负债核算数据分别按照机构部门分类和非金融资产分类分析战争经济支持力,并结合近期数据加以说明。研究表明:我国经济总量和规模较大,非金融资产总量较大并且稳步提升,说明我国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物资动员潜力巨大。战争费用是战争经济支持力的货币形态,是国民经济支撑战争的主要经济来源。战争费用的盈缺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和可持续时间,还对国民经济产生“双刃性”影响。战争费用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政策这“三驾马车”进行筹措。战争费用的筹措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影响路径主要包括影响社会资金配置路径和社会经济稳定。以国内视角运用资金流量核算数据分别从资金所属部门、资金流量项目以及资金流量性质分析战争经济支持力,并结合近期数据加以说明。以国际视角运用国际收支核算数据分别从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分析战争经济支持力,并结合近期数据加以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金融机构、住户部门、非金融企业、政府部门等部门的可动员资金潜力较大,且外汇储备体量较大,表明我国战争经济支持力的资金动员潜力很大。产业动员是国民经济转化为战争支持力的关键环节,是战争经济支持力生成的主要方式。战时产业动员涵盖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其主要特点是动态性、经济性以及技术性。战时动员会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向满足战争需求转变、战争所需产品优先增长、生产要素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等。影响战时产业动员能力的主要有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军事需求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战时产业动员生成战争经济支持力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实施快速动员提高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生成“总量”、通过武器装备跨越发展完善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生成“质量”以及通过提升平战转换率促进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生成“效率”等来实现。运用投入产出核算进行战时动员产业的经济关联分析,表明投入产出核算能有效表现战时经济关系、解决战时结构性经济问题,模拟战时经济的连锁波及效应。战争经济支持力的评估及实证研究是指导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工作的现实依据,是打赢现代战争的内在要求。本文引入区域经济和局部战争的概念,将实证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区域战争经济支持力,以南部战区下辖的六省份为例,凭借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分别从物资动员潜力、资金动员潜力以及产业动员能力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分别建立GM-AHP-PCA模型、GM-AHP模型以及IOA-LP模型,用以评估物资动员潜力、资金动员潜力以及产业动员能力,通过运算分析分别给出南部战区六省份的排名,最后通过适当假定和标准化处理得到南部战区六省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综合实力排名。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涵盖物资动员潜力、资金动员潜力以及产业动员能力的战争经济支持力复合型指标体系。研究表明:六省份的物资动员潜力排名顺序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海南;资金动员潜力排名为广东>湖南>云南>广西>贵州>海南,其中广东2015年的资金动员潜力达到52097亿元;产业动员能力可以从选定的12个核心动员产业的动员量和动员率来考察,不同省份同一核心动员产业的动员量和动员率会有所不同,同一省份不同核心动员产业的动员量和动员率也会有所不同。综合考虑物资动员潜力、资金动员潜力以及产业动员能力,南部战区六省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综合实力排名为:广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海南。最后,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证评估的基础上,以增强战争经济支持力为最终目的,分别从“促进战争经济支持力融合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实战保障能力建设”以及“完善战争经济支持力评估体系”三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刘宗涛[4](2017)在《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类型的发展观。在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的探索中,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分别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发展观、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开放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等几种类型发展观的历史演变。这些发展理论都汲取了前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以前人发展实践为基础,对前人发展理论进行积极扬弃,体现了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在继承、改革和发展上的统一。新常态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在内外主客观条件变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主要是体现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过渡转化阶段。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保持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针对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集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常态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的新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五大发展理念立论的基础,新常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阶段理论。五大发展理念使发展的涵义更加丰富,使发展的内涵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人成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思想的复归和坚持。五大理念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牢牢扭住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经济基础上的破解之法。五大发展理念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概括性,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风格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具有了新的涵义、风格和力量。五大发展理念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内外呼应的有机系统。五大发展理念既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又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创新针对发展动力问题,创新驱动、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的必然途径;协调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抓薄弱环节和补齐短板,增强发展平衡性和持续性,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绿色针对人与自然矛盾问题,坚持和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开放针对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发展是中国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基础;共享针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必须共建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发展理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共性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个性和阶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具体表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般原理:体现了人民既是发展主体又是发展目的原理;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及其创新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了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思想;体现了事物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原理等等。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有机统一性、人民至上性、现实针对性和时代趋势性。坚持和实现五大发展理念,需要有领导力量、体制机制改革、法治等方面的战略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发展也不例外。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素养和能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说到底就是制度改革,改变旧制度、旧体制,破除一切不利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有利于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才能保障五大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李晓义[5](2017)在《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发展迈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业务重组。军工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支柱,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军工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推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军工企业发挥着“强军富民”的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虽然军工企业在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新一轮的战略性调整和业务重组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使得各种矛盾交织,至今未能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军工企业未能完全化解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而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换言之,军工企业未能建立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从而制约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军工企业文化在其根本上是以企业员工为主体,富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承载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是军工企业发展壮大、国防科技实力提升的需要,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需要。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而要从自身的行业背景和企业特色出发,不断探索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体系。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会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总结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得与失、借鉴国外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去思考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所要依托的理论基础和遵循的基本理念。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适合军工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突出现代军工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从历史维度出发,建国后的中国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从他们的建设状况、本质特点、实践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中可总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启示。每个阶段的军工企业文化都有着与时代主题相呼应的内涵而独具魅力,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尚缺乏系统的理论规划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因此,企业文化缺乏自身的特色,也不能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协调。从现实的维度出发,市场经济的建立、外交战略的调整和价值观念的变迁给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构成了最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带来的文化、价值与理念的冲突,对军工企业文化来说是一场革命。国际局势的变迁和我国外交战略的调整是对军工企业能否承担和履行历史使命的考验。价值观念的变迁尤其是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是对军工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员工意志力的考验。指导思想是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军工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此为指导为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确立根本的发展方向;其次,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它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因此,在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中国梦”理念的思想指导和文化强国目标的方向指引为军工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最后,对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和实践发展的深入研究不论是对企业、社会还是对整个国家都应当具备现实意义和时代内涵: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凝聚了推动军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军工企业文化建设适应了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军工企业文化建设要想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其价值,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予以指导,在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既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对军工企业文化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炼和升华出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应当遵循的四条基本理念:以“坚持主流、尊重多元”的理念来化解存在于军工企业中的价值差异和文化冲突;以“强军富民、追求卓越”的理念来强化军工企业历史使命;以“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来革新军工企业的管理理念;以“适应市场、持续发展”来充实新时期军工企业的经营理念。规划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的价值归宿和落脚点。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动态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树立原则,我国军工企业的历史地位和政治使命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三项原则:以公有制为主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其次,只有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科学的组织体系、健全的制度规范、雄厚的物质依托和强大的人才后盾,才能夯实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在军工企业文化的体系中,无论是树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还是夯实军工企业的基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三大目标: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特色军工企业文化和实现文化强国的远大理想。最后,落实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始终围绕着培育军工企业的价值观、凝练企业精神、践行企业发展理念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四项核心内容。

彭克慧[6](2015)在《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海洋战略的形成与演进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简单历史事件,更不是理论家们单纯的“闭门造车”或“头脑风暴”,它历经了长久现实的风云变幻,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特性,又结合了世界情势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它由最初的、零散的、细碎的、粗浅的感性认知逐渐累积成、沉淀成系统的、深刻的、完善的理性认知,并由原本应对现实困难的自发行为逐渐进展为破解现实难题的主动自觉。本文试图从这样一个时间跨度较大、具体事件琐碎、理论概括雷同中梳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海洋战略的发展脉络,这对于帮助人们突破有关海洋战略及中国海洋战略的思维误区、改变学界相关研究“人云亦云”的同义反复、明晰未来中国构建海洋战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海洋和水是地球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人类社会从形成之日起就坦然承受着大自然及海洋的馈赠。可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人类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对海洋及海洋资源的征服、利用、侵害和掠夺,特别是在工业化全球化引发资源匮乏而带来的生存危机感倍增之时,这些行为甚至变本加厉、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资本逻辑,正是资本主义世界大工业和具有强劲吸引力的海外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即不断增长商品生产需要通过更加迅速更加广阔的商品交换来实现其价值增殖,而地理大发现、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恰好成为不断促进越来越便捷、越来越优惠、越来越繁盛的海上贸易的持续推动力。诚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不能扭转这一世界潮流,但理性的政府起码能够做到不被这可怕的洪流冲垮,并尽可能地维护本民族本区域的各项海洋权益。随着国内外情势的不断变化,新中国的海洋战略也历经了海防战略时期、沿海开发战略时期和海洋安全战略时期,并进入到了海洋强国战略时期。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到1976年间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重点,其基本举措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实行军民联合海防、收回海关、成立国家海洋局、恢复和发展海洋经济、开启海洋科教事业。这为中国此后的海洋战略拟制确定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从1977年到199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其具体举措上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变,如确立“近海防御”思想、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系统开放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稳中有进、海洋科考跨步发展。而这一时期海洋战略也在导向不变的前提下为此后国家海洋战略的拟制增添了一些基本准则,即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指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从1998年到2007年间的国家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重点,其基本举措较之以前又有了丰富和发展,主要有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全面开发海洋、坚决执行《海关法》、科学管理海洋事务。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即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大视野下必有大动作,中国2008年以后的海洋战略便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了,其基本举措主要包括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通过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继续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亚丁湾索马里护航来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通过保障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优势、形成区域化海洋经济规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来推进海洋经济转型;通过成立海警局、设立三沙市、完善海洋法规来使海洋管理制度化。并且这一时期的海洋战略将为中国未来海洋战略的拟制预留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基本准则主要包括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上继续前行。

孙雷钢[7](2014)在《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古今中外的现实和历史表明,将国防工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相统一,是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战略性决策。构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能为我国的科技和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新的思路,能为我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能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协调提供新的路径。构建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便可聚集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使用一个兼容性的创新体系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一份投入,两份产出”,提高国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进而极大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有关的概念,并分析了在我国构建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在对我国军民融合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了重要成绩,构建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条件基本形成。但是,我国军民融合的进程发展不平衡,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军民融合式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选取美国、俄罗斯等在军民融合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国家,对这些国家在军民融合式创新方面的成功和成熟的做法和经验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借鉴、比较这些做法和经验,同时对现实环境进行分析,思考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得到对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几点启示。接着根据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军民融合的体制构想,确定了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中的主要要素,用网络模型构想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主体框架,认为它是一个不断优化演进、螺旋上升的动态体系。最后针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防科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建设水平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刘祖辰[8](2013)在《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国防是一个国家维护主权安全和开展对外斗争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在国家资源约束下,合理分配国防和非国防领域的资源投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即既能有效保证国防需求,又能在经济承受的范围之内、实现经济与国防和谐发展,是文章主要要回答的问题。国防财政规模与构成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本研究在国防财政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国防需求角度对影响我国国防费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国防费投入的方向。从国防供给角度,通过国际比较,运用大国防务负担离差分析方法,测算出我国最优国防财政规模。进一步,在总量确定的条件下,通过国防费结构优化和改进国防费管理方法,提高国防费使用效率,与国际发达国家做法比较,找出优化我国国防费结构的路径以及在国防费管理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是为文章思路。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以1991年海湾战争为标志,战争形态向高技术含量化、网络化、一体化和作战方式多样化等为特征的信息战转变,即国防经济的产业结构“进入一个具有高级工艺的新时代”时期,是为本文研究的时代背景。国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本身具有无法度量的私人交易成本、国防效用潜在性以及提供强制性等特殊属性决定了国防必须由政府供给。同时,国防在提供国家安全这一公共产品服务外,还具有保障国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对国防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职能。国家资源在短期内是一定的,投入国防领域的资源越多,投入经济发展和其他社会福利性公共支出的资源就越少。从长期来看,国防发展对其他领域存在安全、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溢出作用;对科技创新及经济结构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国防财政发展阶段的历史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利用两种方法测算了我国国防财政支出实际规模。即在运用传统的CPI(全国居民消费指数)替代法的同时,创新性使用价格指数权重替代法,通过军人生活费、装备费和维持费的权重分别计算实际规模,这样计算出的数据更能贴近真实的国防财政实际购买力。结果显示,运用第二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要小于第一种。原因是随着生产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工业品销售价格上涨速度高于消费品上涨速度,降低了国防财政支出的真实购买力。这从另一角度说明,建设现代国防,提高装备水平,在国防财政支出约束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装备费支出的比重。其次,运用几何平均法和半对数模型法分别对建国以来我国国防财政支出的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国防财政的波动特征。总体上看,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内,通货膨胀是常态,因而要保证国防财政建设的持续性,其增长率要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增加,一方面弥补过去国防财政支出实际年均负增长的历史欠账,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通货膨胀率重心上移,国防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要有所提高。要制定科学的国防财政政策,必须清楚影响国防财政支出的因素及影响力大小。本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国防支出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地缘政治理论,结合我国国情,选取了反映国家经济增长情况的GDP变量以及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防费作为解释变量,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台湾地区、印尼、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印度和越南,并将前五个国家划分为为潜在冲突国或地区,将后四个国家划分为直接冲突国。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内,我国国防支出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冲突国、潜在冲突国的国防支出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潜在冲突国国防费,其次是直接冲突国国防费和国家经济状况;从误差修正模型看,短期内影响我国国防费水平的因素依次为直接冲突国国防费、国家经济状况和潜在冲突国国防费。此外,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来看,GDP增长与国防费增长是彼此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国防经济的发展对国内社会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溢出作用。我国国防费最优规模的测算是全文的重要内容。对我国防务负担进行历史分析,并与主要国家或地区国防财政规模水平作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国防防务水平并不高。这里首次将印度纳入比较国家之中,运用大国国防负担离差分析方法对我国最优国防规模水平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我国最优防务负担(即国防财政支出占GDP的比值)区间为[2.09%,2.83%],中值为2.46%。我国防务负担提升至2.5%水平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可持续水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受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程度限制,2.5%这一数值是理论上的理想值,并非实际操作中的水平。在国防费结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国防费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与美国国防支出结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应增加在国防装备和海上力量建设方面的投入,但根本上是提高国防财政支出规模。在优化国防费管理方面,国防预算管理、国防财务管理及军人待遇制度管理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借鉴美国等国的先进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PPBE国防预算制度,建立并完善我国国防预算的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最后,本研究认为近中期要提高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的效率,首先要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制定符合国家综合利益的国防政策;其次要从国防需求出发,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防费规模;其三要从军事需求结构出发,完善符合战斗力生成最大化的国防费结构;其四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防费管理制度。

温建波[9](2012)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对西部的第三次开发。在此之前,我国曾对西部进行了两次开发建设,即一五计划时期的西部开发和三线建设时期的西部开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推进西部国防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总结建国初期西部开发中国防建设建设的经验教训,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国防建设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义,需要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首先对建国以来一五计划时期、三线建设时期、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国防建设的历史进行回顾。本文分别对不同时期西部开发期间国防建设所具有的特点、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总结。在第二部分中,主要研究了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首先指出西部是国家安全的屏障,西部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分析了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指出国防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安全保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力量。第三,分析了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国防建设是遏制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驻疆部队的重要任务;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国防科技创新及其转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军队直接参与或承担国家经济建设,能够为西部开发贡献力量;国防建设不断为西部开发培养、输送合格人才;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国防文化能够激发人们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巨大社会效益。在第三部分中,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搞好西部大开发中的国防建设提出了六条建议。

窦星涛[10](2012)在《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是富国强军战略的第一次完整表述。从此,富国强军战略便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从本质上说,富国强军战略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面对的一个重大关系问题,二者互为保障,互相促进。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先后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作出过相关的论述,并在相应的国情下选择有所侧重。目前,应该完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本文分析了富国强军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阐述了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从战略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几个方面对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在系统把握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实施途径包括构筑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的国防投入机制,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措施。最后,论文探讨了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实践价值,即推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推动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确保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实现了国防力量的稳步增强。

二、国防建设也要同国际接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防建设也要同国际接轨(论文提纲范文)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源自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企变革的要求
        1.2.2 研究源自军工集团对旗下各企业高管提高企业家素质的需要
        1.2.3 研究源自加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要求
        1.2.4 研究源自寻求助力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求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实证分析法
        1.4.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6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
    2.1 关于企业的性质与边界
        2.1.1 西方学者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论述
        2.1.2 马克思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阐释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
    2.2 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目标
        2.2.1 国有企业的分类
        2.2.2 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
    2.3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2.3.1 体现国家意志
        2.3.2 支撑引领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2.3.3 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社会政治风险
    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特征
        2.4.1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地位
        2.4.2 国有军工企业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概述及发展
    3.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及意义
        3.1.1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
        3.1.2 领导制度、体制、机制的关系
        3.1.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作用
    3.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3.2.1 领导体制的初步探索
        3.2.2 全面试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3.2.3 领导体制的十年混乱期
        3.2.4 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3.2.5 厂长、经理负责制
        3.2.6 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探索
    3.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3.1 国际政治与经济竞争挑战军工核心竞争力
        3.3.2 新时代的安全发展新需求挑战军工国防保障力
        3.3.3 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挑战军工市场竞争力
        3.3.4 国企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使军工企业改革进入机遇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代反思与检视
    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变革反思
        4.1.1 党、政、工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
        4.1.2 领导体制变革的时代背景
        4.1.3 领导体制的确立及变革依据
        4.1.4 领导体制贯彻的原则
    4.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的利弊分析
        4.2.1 党政分设领导模式
        4.2.2 党政“一肩挑”领导模式
        4.2.3 党政一体化领导模式
        4.2.4 党政交叉兼职或交流任职
        4.2.5 总经理负责制和企业委员会制
        4.2.6 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4.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下反思
        4.3.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4.3.2 领导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现实矛盾
    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参考
        4.4.1 美国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4.4.2 俄罗斯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4.4.3 日本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4.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启示
    4.5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个案检视
        4.5.1 红林公司企业概况
        4.5.2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回顾
        4.5.3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现状剖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立论依据
        5.1.1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指明政治方向
        5.1.2 中国特色的根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确立了所有制格局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提供机制框架
    5.2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点
        5.2.1 现代企业制度为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提供了选择基础
        5.2.2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件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主要基石
        5.2.3 新时代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行动指南
        5.2.4 领导体制相关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中的重要指导
    5.3 组织行为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3.1 组织结构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5.3.2 群体行为基本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注意的基本范式
        5.3.3 领导力及其相关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5.4 领导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重要补充
        5.4.1 领导的本质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力量源泉
        5.4.2 领导的职能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精神内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现实基础
    6.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基础及差异
        6.1.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构建基础
        6.1.2 企业领导体制的差异性比较
    6.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6.2.1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6.2.2 企业法人治理的原则
        6.2.3 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组成
        6.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6.2.5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6.3 股权多元化为国有军工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6.3.1 股权结构思考
        6.3.2 我国企业的股权构成
        6.3.3 国有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6.3.4 股权多元化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影响
        6.3.5 股权多元化改革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要求
        6.3.6 国有军工企业的改制上市
    6.4 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政治核心
        6.4.1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的独特优势
        6.4.2 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要求
        6.4.3 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定位
        6.4.4 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理念及方略
    7.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7.1.1 产权与政权的关系
        7.1.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7.1.3 规范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7.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价值标准
        7.2.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基本原则
        7.2.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检验标准
        7.2.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责任目标
        7.2.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目标
    7.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层次
        7.3.1 国有军工企业治理结构层面
        7.3.2 企业运行机制层面
    7.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机理
        7.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维度和方向
        7.4.2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建构
    8.1 股份制国有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8.1.1 股东
        8.1.2 经营层
        8.1.3 企业职工
        8.1.4 用户(部队或厂所)
        8.1.5 供应商
        8.1.6 债权人
        8.1.7 政府
    8.2 “新三会”、“老三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8.2.1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
        8.2.2 “新三会”、“老三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8.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现实特色
        8.3.1 党组织在国有军工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8.3.2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8.3.3 法人代理的信托责任
    8.4 “六会七方”领导机构设置的科学组合
        8.4.1 主次型机构设置
        8.4.2 参与型机构设置
        8.4.3 兼职型机构设置
        8.4.4 复合型机构设置
    8.5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
        8.5.1 识别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8.5.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事权路径
        8.5.3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模式
    8.6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及应用
        8.6.1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权力结构
        8.6.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模型及解读
        8.6.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的具体应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3)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战争经济支持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
        1.2.2 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方法
    1.4 基本思路与创新点
        1.4.1 基本思路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视角下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分析框架
    2.1 战争经济支持力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
        2.1.1 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基本范畴界定
        2.1.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演进
    2.2 国民经济核算与战争经济支持力互动的一般分析
        2.2.1 国民经济核算适应于战争经济支持力分析的特点
        2.2.2 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国民经济流量核算与存量核算
    2.3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战争经济支持力分析框架
        2.3.1 “两人前后齐步走”——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
        2.3.2 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分析
        2.3.3 战争经济支持力生成的主要方式
        2.3.4 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战争经济支持力研究的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实物形态:战争物资
    3.1 战争物资的理论分析
        3.1.1 战争物资内涵及其动员
        3.1.2 战争物资的筹集与调运能力分析
        3.1.3 战争物资筹集与调运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影响路径
    3.2 战争物资的流量核算——GDP核算
        3.2.1 战争物资GDP核算的一般机理
        3.2.2 战争物资与GDP核算的逻辑关系分析
        3.2.3 战争物资GDP核算的数据分析
    3.3 战争物资的存量核算——资产负债核算
        3.3.1 战争物资资产负债核算的一般机理
        3.3.2 战争物资与资产负债核算的逻辑关系分析
        3.3.3 战争物资资产负债核算的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争经济支持力的货币形态:战争费用
    4.1 战争费用的理论分析
        4.1.1 战争费用内涵及资金动员
        4.1.2 战争费用的主要筹集方式
        4.1.3 战争费用对战争局势和国民经济的影响
        4.1.4 资金动员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影响路径
    4.2 战争费用的国内资金核算——资金流量核算
        4.2.1 战争费用资金流量核算的一般机理
        4.2.2 战争费用与资金流量核算的逻辑关系分析
        4.2.3 战争费用资金流量核算的数据分析
    4.3 战争费用的国际资金核算——国际收支核算
        4.3.1 战争费用国际收支核算的一般机理
        4.3.2 战争费用与国际收支核算的逻辑关系分析
        4.3.3 战争费用国际收支核算的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争经济支持力生成的主要方式:产业动员
    5.1 战时产业动员的理论分析
        5.1.1 战时产业动员内涵及产业结构变化
        5.1.2 影响战时产业动员能力的因素剖析
    5.2 产业动员生成战争经济支持力的途径分析
        5.2.1 通过实施快速动员提高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生成“总量”
        5.2.2 通过武器装备跨越发展完善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生成“质量”
        5.2.3 通过提升平战转换率促进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生成“效率”
    5.3 战时动员产业的经济关联分析——投入产出核算
        5.3.1 投入产出核算的一般机理
        5.3.2 战时动员产业的投入产出系数分析
    5.4 战争经济支持力的投入产出核算功能剖析
        5.4.1 投入产出核算是表现战时经济关系的基本方法
        5.4.2 投入产出核算能有效解决战时结构性经济问题
        5.4.3 投入产出核算能有效模拟战时经济的连锁波及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战争经济支持力的评估及实证研究—以南部战区为例
    6.1 区域经济与局部战争
        6.1.1 区域经济与局部战争的内涵
        6.1.2 区域经济与局部战争的逻辑关系
        6.1.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6.1.4 南部战区六省经济发展的情况梳理
    6.2 南部战区六省战争经济支持力的物资动员潜力评估
        6.2.1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6.2.2 主成分分析模型
        6.2.3 结果分析
    6.3 南部战区六省战争经济支持力的资金动员潜力评估
        6.3.1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6.3.2 层次分析模型
        6.3.3 结果分析
    6.4 南部战区六省战争经济支持力的产业动员能力评估
        6.4.1 理论前提及基本条件
        6.4.2 投入产出规划模型
        6.4.3 结果分析
    6.5 南部战区六省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对比分析及综合评价
        6.5.1 对南部战区六省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对比分析
        6.5.2 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总体评价
        6.5.3 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动员潜力评价
        6.5.4 对战争经济支持力的产业动员能力评价
    6.6 战争经济支持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6.6.1 构建战争经济支持力评估体系的意义
        6.6.2 构建战争经济支持力评估体系的原则
        6.6.3 战争经济支持力评估体系的框架结构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增强战争经济支持力的对策建议
    7.1 促进战争经济支持力融合发展
        7.1.1 强化战争经济支持力融合发展观念
        7.1.2 建立战争经济支持力融合发展体制
        7.1.3 改进战争经济支持力融合发展手段
        7.1.4 制定战争经济支持力融合发展法规
    7.2 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实战保障能力建设
        7.2.1 实现经济动员实战需求对接
        7.2.2 促进经济动员力量结构优化
        7.2.3 注重国民经济动员平战衔接
        7.2.4 坚持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
    7.3 完善战争经济支持力评估体系
        7.3.1 完善战争经济支持力调查统计体系
        7.3.2 构建战争经济支持力系统理论模型
        7.3.3 加强战争经济支持力决策系统设计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 平均判断矩阵权重及一致性检验代码
附录二 主成分分析代码
附录三 物资动员潜力总得分计算代码
附录四 产业动员能力计算代码
附录五 战争经济支持力标准化得分代码

(4)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构思及框架
    五、论文的重难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演变
    第一节 发展及发展观基本涵义
        一、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发展观的基本涵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一、经济增长论
        二、经济社会发展观
        三、可持续发展观
        四、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背景
    第一节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
        二、新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发展观
    第二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际背景
        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
        二、世界经济呈现“新常态”
        三、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与温和复苏
    第三节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国内背景
        一、危机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三、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发展新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与创新发展的涵义
        一、创新与创新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创新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创新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市场化改革是破局关键
        二、发挥好政府作用
        三、确立企业真正的创新主体地位
        四、发挥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创新作用
        五、营造创新友好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协调发展
    第一节 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涵义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协调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协调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区域发展差距大
        二、城乡二元结构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
    第三节 我国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二、城乡发展失衡原因分析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失调的原因分析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二元分离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我国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
        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
        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绿色发展
    第一节 绿色与绿色发展的涵义
        一、绿色与绿色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绿色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第二节 我国绿色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
        一、转变发展理念,促进政策制度绿色化
        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三、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五、实施专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计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发展
    第一节 开放与开放发展的涵义
        一、开放与开放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开放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开放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开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实现开放发展的路径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
        二、推动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四、继续发挥港澳台地区的独特优势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共享发展
    第一节 共享与共享发展的涵义
        一、共享与共享发展的基本涵义
        二、中共共享发展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共享发展需要破解的主要难题
        一、我国共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我国共享发展的路径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观
    第一节 五大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特点
    第二节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
        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应对发展新挑战
    第三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大发展理念
        一、发展目标:五大理念补齐全面小康的短板
        二、发展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三、发展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四、发展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5)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缘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逻辑思路
        1.4.2 文章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框架和方法
        1.5.1 研究的基本架构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军工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2.1 文化的内涵解析
        2.1.1 文化及其存在样态
        2.1.2 文化的基本特征
        2.1.3 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2.2 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
        2.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2.2.2 企业文化的发展
        2.2.3 企业文化的功能
    2.3 军工企业文化的本质阐释
        2.3.1 军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2.3.2 军工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3.3 军工企业文化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3.1.1 军工企业文化的发展
        3.1.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3.1.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
        3.1.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3.2.1 军工企业文化的发展
        3.2.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3.2.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
        3.2.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3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军工企业文化建设
        3.3.1 军工企业文化的发展
        3.3.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
        3.3.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功能
        3.3.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4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历程的经验总结
        3.4.1 企业文化建设要契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3.4.2 企业文化建设要顺应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3.4.3 企业文化建设要坚守强军富民的企业使命
        3.4.4 企业文化建设要统筹军工行业的各方力量
第四章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反思
    4.1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4.1.1 初步建立与军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4.1.2 有效发挥文化对企业发展创新的引领作用
        4.1.3 大幅提升军工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
    4.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缺陷
        4.2.1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规划
        4.2.2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尚未健全
        4.2.3 军工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不协调
        4.2.4 军工企业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
    4.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4.3.1 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
        4.3.2 外交战略的调整对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
        4.3.3 价值观念的变迁对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
    4.4 国外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启示
        4.4.1 美国、日本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概况
        4.4.2 美国、日本军工企业文化的总体特征
        4.4.3 美国、日本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5.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5.1.1 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
        5.1.2 毛泽东的文化建设思想
        5.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5.2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思想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5.2.2 “中国梦”理念的思想指导
        5.2.3 文化强国目标的方向指引
    5.3 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
        5.3.1 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
        5.3.2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5.3.3 凝聚推动军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5.3.4 适应促进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6.1 文化冲突的化解:坚持主流、尊重多元
        6.1.1 坚持主流,夯实企业核心价值观
        6.1.2 尊重多元,化解企业文化冲突
    6.2 军工企业历史使命:强军富民、追求卓越
        6.2.1 强军富民,明确军工企业历史使命
        6.2.2 追求卓越,建立企业员工共同愿景
    6.3 军工企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改革创新
        6.3.1 以人为本,员工与企业和谐共进
        6.3.2 改革创新,以科技筑腾飞之路
    6.4 军工企业经营理念:适应市场、持续发展
        6.4.1 适应市场,改革创新的前提基础
        6.4.2 持续发展,企业发展的终极要义
第七章 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规划
    7.1 树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7.1.1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原则
        7.1.2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原则
        7.1.3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原则
    7.2 夯实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7.2.1 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
        7.2.2 构建科学的组织体系
        7.2.3 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
        7.2.4 夯实良好的物质基础
        7.2.5 筑牢强大的人才后盾
    7.3 确立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7.3.1 提升军工企业文化软实力
        7.3.2 塑造中国特色军工企业文化
        7.3.3 实现文化强国的远大理想
    7.4 聚焦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7.4.1 培育军工企业的价值观
        7.4.2 凝练军工企业的企业精神
        7.4.3 履行军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基本理论的陈述
        (一) 关于“海洋战略”的界定
        (二) 关于“海洋权益”的界定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海权相关问题的论述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基本框架
第一章 1949年至1976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防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美苏争霸是主要外因
        (二) 台湾问题是最大内因
    二、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确立海权独立的根本原则
        (二) 实行经济与军事两条腿走路的基本方针
        (三) 始终关注沿海与内地的协调发展
        (四) 坚持以全国上下一盘棋来谋局
    三、以海防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
        (二) 收回海关
        (三) 实行军民联合海防
        (四) 恢复、发展海洋经济
        (五) 开启海洋科教事业
        (六) 成立国家海洋局
第二章 1977年至199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沿海经济发展为战略重点
    一、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最大内政
    二、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 确立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原则
        (三) 指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四) 充分发挥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优势
    三、以沿海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确立“近海防御”思想
        (二) 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三) 提出“一国两制”并完成港澳回归
        (四) 系统开放沿海城市
        (五) 海洋经济稳中有进
        (六) 海洋科考跨步发展
第三章 1998年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安全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东南亚金融风暴让世界转向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型
    二、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海洋
        (二) 逐步形成了新的安全观
        (三) 将“和谐”理念推向世界
    三、以海洋安全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建设过硬的“海上精兵”
        (二) 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三) 发挥沿海地区的辐射作用
        (四) 坚决执行《海关法》
        (五) 全面开发海洋
        (六) 科学管理海洋事务
第四章 200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以海洋强国建设为战略重点
    一、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背景成因
        (一) “亚洲世纪”的到来既是压力又是助力
        (二) 在稳定成就基础上的深化改革成为最大内力
    二、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历史意义
        (一) 准确定位了中国的区域特征
        (二) 强化了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
        (三) 在民族复兴的艰难梦旅中继续前行
    三、以海洋强国建设为重点的海洋战略的基本举措
        (一) 逐步推进“远海防卫”方针
        (二) 全方位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三) 推动海洋经济转型
        (四) 海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总结:新中国海洋战略的中国特色
    一、承前启后,一脉相继
    二、整体布局,重点突出
    三、民生为基,持续发展
    四、内外互动,自主自强
参考资料
在校期间所获奖励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7)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国防工业
        2.1.2 民用工业
        2.1.3 军民融合
    2.2 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
        2.2.1 国家创新体系
        2.2.2 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
    2.3 构建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2.3.1 是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保证国民经济顺畅运行的必然选择
        2.3.2 有利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2.3.3 有利于国防基础的提高
        2.3.4 是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新途径
        2.3.5 是国防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3 我国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现状分析
    3.1 历史沿革
        3.1.1 初创期(1949年~1977年)
        3.1.2 探索期(1978~1999年)
        3.1.3 发展时期(1999~)
    3.2 取得的重要成绩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宏观层面
        3.3.2 中观层面
        3.3.3 微观层面
4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国际借鉴
    4.1 美国
        4.1.1 通过颁布和制定法规政策推进军民融合
        4.1.2 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协调军民融合的实施
        4.1.3 政府引导、推动军工企业并购、重组
        4.1.4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
        4.1.5 组建军民融合的创新主体,培育开放型产业链
        4.1.6 加强国防采办管理,提倡民用标准
    4.2 俄罗斯
    4.3 欧盟
    4.4 日本
    4.5 以色列
    4.6 对构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启示
        4.6.1 融合的过程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
        4.6.2 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移
        4.6.3 市场化是军工经济与民用经济相融合的有效形式
        4.6.4 推动军工企业改革,组建强大的军工企业集团
        4.6.5 全球化的视角考虑融合问题
5 我国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构建
    5.1 军民分割及理想状态下的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
    5.2 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5.2.1 指导思想
        5.2.2 基本原则
    5.3 建设目标
    5.4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构建
        5.4.1 体制构想
        5.4.2 主体要素
        5.4.3 主体框架
6 构建我国国防科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的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于新时期的界定
        1.2.2 国防支出的不同定义
        1.2.3 经济增长与国防支出关系的研究
        1.2.4 影响国防支出因素的研究
        1.2.5 国防费规模及结构研究
        1.2.6 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结构
    1.5 创新点及研究的不足
2 国防财政的相关理论阐述
    2.1 几个重要概念界定
        2.1.1 国防预算
        2.1.2 国防投资
        2.1.3 国防资产管理及军人待遇
        2.1.4 国防财政
    2.2 国防的公共产品性质
        2.2.1 国防的非排他性
        2.2.2 国防的非竞争性
        2.2.3 国防的特殊属性
        2.2.4 国防由政府提供的必要性
    2.3 国防财政的职能
        2.3.1 国家安全的经济保障
        2.3.2 国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财力支撑
        2.3.3 优化配置资源以及对国防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制度基础
        2.3.4 协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制度保障
    2.4 国防支出的经济效益
        2.4.1 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2 国防支出对其他社会福利性公共支出的影响
        2.4.3 国防支出对科技创新及经济结构升级的影响
3 我国国防财政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析
    3.1 国防财政支出的规模
        3.1.1 国防财政支出的名义规模
        3.1.2 国防财政支出的实际规模
    3.2 国防财政支出的发展分析
        3.2.1 国防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3.2.2 国防财政支出波动特征
    3.3 我国国防支出结构分析
        3.3.1 我国国防支出构成的历史演变
        3.3.2 我国国防支出构成的历史特征和原因
4 影响我国国防支出的因素
    4.1 影响国防支出的理论和方法分析
        4.1.1 影响国防支出的有关理论
        4.1.2 分析国防费支出影响因素的有关理论方法
    4.2 国防支出的增长方式及经济效应
        4.2.1 国防支出增长方式
        4.2.2 国防支出增长的经济效应
    4.3 我国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
    4.4 我国国防支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 我国最优国防财政支出水平测算
    5.1 国防负担的经济学分析
        5.1.1 资源稀缺与国防财政配置
        5.1.2 国防负担的衡量指标
        5.1.3 国防战略服从国家战略
    5.2 我国国防负担的历史演进
        5.2.1 我国防务负担的波动
        5.2.2 不同口径计算的我国防务负担
        5.2.3 最优防务负担的选择
    5.3 国防负担的国际比较
        5.3.1 国际防务负担发展趋势
        5.3.2 主要国家和地区防务负担水平区间
    5.4 我国最优国防负担的测度
        5.4.1 测度方法的选择
        5.4.2 大国国防负担离差分析
        5.4.3 我国最优防务负担实证分析
6 国防费结构优化分析
    6.1 相关理论探讨
        6.1.1 国防费的构成
        6.1.2 国防费结构优化的层次
        6.1.3 制约国防费结构优化的因素
    6.2 我国国防费结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6.2.1 国防费增长缓慢制约结构的优化
        6.2.2 重陆轻海的军种结构不能满足信息化作战需求
    6.3 中国同美国国防支出结构比较
7 国防费管理的国际经验——以美国和日本为例
    7.1 国防预算管理
        7.1.1 美国国防预算管理概况及特点
        7.1.2 日本国防预算管理概况及特点
        7.1.3 启示与借鉴
    7.2 国防财务管理
        7.2.1 美国国防财务管理概况及特点
        7.2.2 日本国防财务管理概况及特点
        7.2.3 启示与借鉴
    7.3 军人生活待遇
        7.3.1 美国军人生活待遇概况及特点
        7.3.2 日本军人生活待遇概况及特点
        7.3.3 启示与借鉴
8 近中期我国国防财政政策建议
    8.1 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制定符合国家综合利益的国防政策
    8.2 从国防需求出发,确定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防费规模
    8.3 从军事需求结构出发,优化符合战斗力生成最大化的国防费结构
    8.4 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我国国防费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后记

(9)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目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与步骤
一、 建国以来西部开发进程中国防建设历史回顾
    (一)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的国防建设
        1.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国防建设的特点
        2. 一五计划时期(第一次西部)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二)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的国防建设
        1.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国防建设的特点
        2. 三线建设时期(第二次西部开发)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三) 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三次西部开发)中的国防建设
        1. 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国防建设的特点
        2. 西部大开发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二、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一)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1. 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凸显国防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2. 西部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加强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3. 东突”、“藏独”及民族问题突出,国防建设任重道远
    (二)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1. 国防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2. 国防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三) 国防建设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1.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2.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3. 加强西部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三、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搞好国防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军事力量建设,维护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的安全和稳定
    (二) 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国防需求,搭载国防功能
    (三) 搞好西部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构筑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基础
    (四) 结合西部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搞好国防人力资源的建设
    (五) 结合西部大开发,搞好战略后方与军队后勤建设
    (六) 结合国防教育,大力发展西部国防文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
        1.1.2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认清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
        1.2.2 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意识
        1.2.3 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防开支对于国家经济增长效应的一般分析
        1.3.2 国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1.3.3 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定量分析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分析归纳法
    1.5 论文框架及创新之处
        1.5.1 论文框架
        1.5.2 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
    2.1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富国强军战略的理论萌芽
        2.1.2 富国强军战略的直接理论来源
    2.2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现实依据
        2.2.1 国家利益的构成要求
        2.2.2 军事发展的基础要求
        2.2.3 经济发展的安全需要
        2.2.4 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求
    2.3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2.3.1 建国之初强调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战略
        2.3.2 应对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而强调国防建设优先发展战略
        2.3.3 基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经济建设优先发展战略
        2.3.4 针对新时期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战略
第3章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的指导思想
        3.1.1 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形势
        3.1.2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3.2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的指导原则
        3.2.1 坚持科学发展观
        3.2.2 坚持寓军于民
        3.2.3 坚持依靠人民
    3.3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的目标
        3.3.1 实现全局性的协调统一
        3.3.2 实现互动式的协调统一
        3.3.3 实现融合式的协调统一
        3.3.4 实现国际式的协调统一
    3.4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的重点
        3.4.1 确保战略机遇期的国家安全
        3.4.2 在确保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前提下的国防投入最小化
        3.4.3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3.5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的步骤
        3.5.1 国防建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3.5.2 国防建设适度和有效的发展
        3.5.3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兼容发展
第4章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实施途径
    4.1 构筑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的国防投入机制
        4.1.1 合理确定国防费规模
        4.1.2 优化国防费结构
    4.2 探索军民融合和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
        4.2.1 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军民融合发展
        4.2.2 通过后勤保障社会化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4.2.3 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4.3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3.1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4.3.2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
    4.4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措施
        4.4.1 建立制度保障
        4.4.2 加强法律建设
第5章 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思想的实践价值
    5.1 推进中国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5.1.1 国际竞争形势要求必须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5.1.2 走和平崛起道路要求必须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5.2 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5.2.1 维护国内政治稳定
        5.2.2 提高自身军事力量
        5.2.3 抗险救灾赋予国防力量新内容
    5.3 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5.3.1 富国强军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5.3.2 国防建设能够牵引国家经济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
        5.3.3 军工高新技术的优势给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增长点
    5.4 实现国防力量的稳步增强
        5.4.1 富国强军强调对国防建设的重视
        5.4.2 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具有支撑作用
        5.4.3 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防建设也要同国际接轨(论文参考文献)

  • [1]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2]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D]. 王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3]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战争经济支持力研究[D]. 李林.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研究[D]. 刘宗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新时期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李晓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6]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海洋战略思想研究[D]. 彭克慧. 武汉大学, 2015(01)
  • [7]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创新体系研究[D]. 孙雷钢.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8]我国国防财政政策研究[D]. 刘祖辰.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9]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国防建设研究[D]. 温建波. 新疆大学, 2012(03)
  • [10]当代中国富国强军战略研究[D]. 窦星涛. 吉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国防建设也要与国际接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