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平原地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思路需创新

山前平原地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思路需创新

一、山前平原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思路需要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于翔[1](2021)在《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文中认为华北平原是我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形成了冀枣衡、沧州及宁柏隆等七大地下水漏斗区,尤其是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和超采面积占全国的1/3,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问题。国家高度重视,自2014年起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趋势得到显着改善。通过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落实,高质量完成地下水超采治理各项工作。本文采用大数据、组件和综合集成等技术,建立了集空间数据水网、逻辑拓扑水网和业务流程水网为一体的数字水网,研发数字水网集成平台,基于平台提供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过程化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应用,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了河北省一体化数字水网。面向河流水系、地表水地下水等实体水网,将地理信息、遥感影像等数据数字化、可视化,构建空间数据水网;将管理单元的对象实体逻辑和用水对象进行拓扑化、可视化,构建逻辑拓扑水网;采用知识图将业务的相关关系、逻辑关联进行流程化、可视化,构建业务流程水网。研发数字水网综合集成平台,搭建可视化操作的业务集成环境,通过三种可视化水网的集成应用构建一体化的数字水网,为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和水位考核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提出了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地下水数据资源进行处理与分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将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及水位考核评估的数据、方法和模型等进行组件开发提供组件化服务,实现模型方法的融合。采用知识可视化技术描述应用主题、业务流程、关联组件和信息,实现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过程融合;将数据、技术及业务进行融合,基于平台、主题、组件、知识图工具组织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实现基于数字水网的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融合。(3)提供主题化地下水超采治理业务应用。基于数字水网集成平台,按照业务融合应用模式,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搭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的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和计算服务。针对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评价目标,采用组件及知识可视化技术将评价方法组件化、过程可视化,搭建过程化评价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在线评价和决策服务。根据地下水采补水量平衡原理,研究河北省超采区的地下水位考核指标制定的方法,基于数字水网搭建水位考核评估业务化应用系统,提供考核和决策服务。

梁晓旭[2](2021)在《适度恢复目标下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清河流域位于华北北部,是华北平原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区域,直接影响京津冀甚至华北平原的生态格局安全。但目前流域内人口总量大、密度高,资源开发剧烈,在流域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空间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生境斑块破碎化等一系列问题,雄安新区设立后对大清河流域生态和经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功能要求。构建生态廊道恢复区域生态发展是当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大清河流域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流域内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廊道构建策略和方法,对今后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生态修复和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取得的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研读结合流域内特殊区域的生态贡献,提出了两条大清河流域的战略定位,并在水功能区划、行洪能力、绿化工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划等方面对战略定位进行具体解释。同时廊道的构建不应仅局限于一个层次,因此在流域战略定位的指导下,总结出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上的五个主要生态定位;通过对防洪体系以及河流现状的分析,结合宏观定位,总结出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的服务功能目标。最后明确了大清河流域的生态恢复应该是适度的,并提出适度恢复的三个层次。(2)本文从廊道构建的宏观角度确定了二级目标层,以及9个格局指标;中观尺度上,生态廊道的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共同作用的体现,本文将廊道中观的空间结构指标归纳为宽度、曲度、连通性和内环境四类,确定了7个指标。宏观和中观尺度的指标体系共同构建了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指标体系。(3)生态定位、生态分区、生态源以及生态廊道共同构成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水量完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形成“五区十源七廊”的生态安全格局,而在现阶段水量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是适度恢复“五区七源四轴”的格局;中观尺度具体河段的空间结构规划,以“白洋淀—文安洼—独流减河下游生态廊道干轴”为示例,进行具体结构规划。

李溦[3](2020)在《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文中提出雄安新区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级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当地水资源禀赋差、水资源短缺,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区域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雄安新区内白洋淀水面萎缩严重且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极大影响雄安新区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城市因水而兴,水资源在雄安新区未来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根据雄安新区未来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要求,分析研判雄安新区现状及未来水资源承载状况,提出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对于保障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雄安新区多水源联合调配与地下水保护”专题5“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风险评估与监控预警”,开展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提升途径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广泛收集与整理雄安新区基础资料,掌握雄安新区经济社会、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状况;系统梳理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成果,分析总结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剖析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驱动因素,分析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和谐论”中单指标量化-多指标综合-多准则集成(SMI-P)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对雄安新区现状(2016年)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状况为“超载”,超载的主要原因为雄安新区水资源自身禀赋条件差、开发利用率高而资源利用效率低、用水结构不合理等,以及出现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较差等生态环境赤字现象。(2)根据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和生态格局,综合考虑雄安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如人口增长不确定性)、生态环境修复目标不同等因素,设置“低目标”与“高目标”用水情景,其中低目标情景为人口 250万、白洋淀水位6.5m且水面面积约300km2、环淀河流形成“蓝色的河”,高目标情景为人口 500万、白洋淀水位7m且水面面积350km2、环淀河流形成“流动的河”,分别预测了未来(2035年)不同情景下的城镇综合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根据雄安新区已有供水工程及有关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规划,预测了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主要包括当地水、外调水及城市再生水3类供水水源;充分考虑水资源配置工程布局,拟定水资源配置原则,对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确定了雄安新区河道内、河道外用水量,综合评估雄安新区未来不同用水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结果表明,未来(2035年)雄安新区低目标情景需水总量7.22~7.72亿m3,高目标情景需水总量11.51~12.51亿m3,可供水量9.0~10.6亿m3,未来低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尚不能满足,缺水量1.91亿m3,用水缺口主要为城镇生活和生态环境。(3)为满足雄安新区未来高目标情景用水需求,考虑未来雄安新区水资源量与质目标要求,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出了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与措施建议。其中工程措施方面,结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有关规划,进一步挖掘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未来可利用水源,提出了南水北调东中线新增供水、河湖生态补水、海水淡化等4种可能途径,分析了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提升后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可满足高目标情景需求,且留有余量。非工程措施方面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与建议,为保障雄安新区优美水环境、良好水生态提供参考。

张建[4](2019)在《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秦岭北麓是陕西省关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在新时期治水思路指导下,各地陆续开展的水系治理工作,治理思路及办法存在差异,治理效果岑差不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开展秦岭北麓水生态治理工作。本文对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开展研究,主要采用现场查勘,搜集整理相关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相关规范与经验制定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与地方主管部门座谈,听取专家意见,开展综合评价及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现有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等成果为基础,对秦岭北麓地区水系现状进行详细调查,进行分析评价,综合考虑秦岭北麓水资源禀赋及承载能力,研究秦岭北麓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秦岭北麓水系系统治理策略;结合秦岭北麓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典型案例,研究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水环境治理措施等。研究成果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调查清楚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基础资料,河流水库现状情况。2.现状调查评价通过对结论设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对无法定量的内容,采用定性说明和阐述。并总结共性,突出个性,综合评价成就和存在问题。分析评价了秦岭北麓水资源现状,算清了水帐;建立水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从生态水量、河道物理形态方面分析评价;通过划分的水功能区及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水环境保护现状;对水土保持现状及防洪体系也进行了分析评价。3.找出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治理办法。4.根据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分析评价办法开展辋川河水系治理研究,首先找出辋川河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最后对治理实施效益做以评价。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系统的解决了秦岭北麓水系治理存在的问题,以能落地实施的对策措施为后面实施水系治理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张博[5](2018)在《鹤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鹤壁市水资源合理利用、优化配置、严格管理和有效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调查并评价了鹤壁市19562014年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鹤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面积比缩放法计算了鹤壁市水资源量,全市19562014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3396万m3,其中地表水19927万m3,地下水33467万m3,重复计算量9998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4331万m3,50%保证率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9499万m3,75%保证率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3864万m3。2、鹤壁市2015年总供水量50140万m3,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水资源短缺及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与浪费现象同时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及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3、按现状地表水源工程可供水量,并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分水指标,地下水量参照河南省控制指标,同时考虑中水回用,将预测的不同水平年供水量成果,与各水平年需水量进行了供需平衡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供需基本平衡;2025年,缺水2034.06万m3,缺水率为3.4%;2030年,缺水2512.53万m3,缺水率为4.1%。缺水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4、节约用水规划:(1)2020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使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综合系数提高到0.695,到2030年,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使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综合系数提高到0.705。(2)2020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5.1m3,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6%,2030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3.0m3,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98%。(3)努力实现到2020年公共供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0%的规划目标,2030年公共供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5%的规划目标。5、水资源保护:根据水功能区统计计算,鹤壁市水功能区污染物现状入河量为COD4843.76t/a,NH3-N 224.6t/a;需削减污染物量为COD 1182.49t/a,NH3-N 60.71t/a。2020年污染物预测入河量为COD 3961.14t/a,NH3-N 190.89t/a,需削减污染物量为COD 299.87t/a,NH3-N 27t/a。2030年污染物预测入河量为COD 3661.27t/a,NH3-N 176.88t/a,需削减NH3-N12.99t/a。

李彦[6](2018)在《淄博—潍坊地下水漏斗区综合治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地下水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使我国出现了大量地下水漏斗区,这些区域也因此出现了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淄博-潍坊地下水超采区是山东省最大的地下水超采区,占全省超采区面积的44%,区域内经济迅速发展与水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治理地下水漏斗区,修复区内地质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目前生态水利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积极开展地下水漏斗区治理研究与实践,对缓解地下水资源开采,提高其利用率,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科学合理调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针对山东省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形成及演变机理,对地下水漏斗区综合治理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一是漏斗区水资源拓源技术研究,针对不同漏斗区成因,分别研究了低山丘陵区的水库增容技术和水库串联供水技术;山前平原区的水系联网技术;滨海平原区的蓄存回补技术。该技术可实现水资源的“丰枯相济,余缺互补”,缓解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二是展开海咸水入侵区湿地生境修复技术研究,包括湿地水深分区、表面流湿地技术、鸟类栖息地营造技术、鱼类栖息地营造技术、植物群落修复技术等,实行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有机结合,涵养地下水源,滨海平原区阻挡海水入侵,修复退化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漏斗区水资源一体化物联网技术研究,包括水资源一体化监控技术、水网工程集群智能调度技术,提高水环境管理、水资源调控运行的能力和效率。本研究提出基于多水源联合优化配置的地下水漏斗区水环境修复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地下水漏斗区治理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本论文创新点主要包括:一是针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漏斗区治理的关键环节,研究提出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漏斗区水资源拓源技术;二是提出了“湿地水深分区+表面流+净风鸟岛+高程控制法植物群落”集成的海咸水入侵区湿地生境修复技术;三是构建漏斗区地下水水流与溶质迁移耦合模型及水环境三维数字模拟系统,研究提出漏斗区水资源一体化物联网技术。该研究部分成果可应用于山东省利用亚行贷款地下水漏斗区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该项目共利用亚行贷款1.5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水利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成果可为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实施后每年可增加雨洪水、客水等水资源量14144万m3,净化中水540万m3,可替代、补给地下水量4977万m3,改善周边环境,产生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李新德[7](2018)在《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水是自然生态的生命源泉,是万物得以生存的关键。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水矛盾问题限制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政治稳定,引起了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在我国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河北省邯郸市东部平原区为研究区域,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况,并按照邯郸市新的行政分区对东部平原区的水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价,接着对现状水平年(2015年)全区的社会经济指标,水利设施,供水量和用水量等情况进行了描述,通过分析找到全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的区域可供水量和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得到了东部平原区规划水平年在25%、50%和75%不同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并对可供水量与需水量进行供需平衡分析,从供需平衡的结果得知,区域农业缺水量较大,结合农业高效节水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手段重新规划农田灌溉面积发展情况,并重新计算农业需水量,使得全区调整后的需水量和可供水量在50%保证率下能够达到供需平衡。最后对调整后的最终供需水量方案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优化配置方法:鲸鱼优化算法,利用该算法参数简单、快速收敛及其全局优化等优点,将其运用至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中,建立了以全区经济效益最优和社会效益最优作为目标函数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确定了目标函数的系数和优化配置模型的参数,以此求得了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结论表明,通过对2020年邯郸市东部平原区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了平水年区域内供水紧缺情况,并对枯水年的区域供需水矛盾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作用。对实现邯郸市东部平原区内各用水部门水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杨旭洋[8](2018)在《基于枯季径流预报的水资源实时调度》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关系全球发展战略,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却又存在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利用率低及水资源浪费严重等不良现象。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如何对水资源进行调度,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这对水资源短缺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在,用水管理一般都是根据用水计划来规划各用水项的用水量,传统的用水计划都是静态的,对于实际用水仅是一种宏观概念。而实际的用水(尤其是枯季农业灌溉)过程通常是随当时的水文、气象、作物生长状况等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动态的实施用水计划更能贴合实际的指导用水管理。本文建立了枯季径流实施预报模型,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实时预报模型参数进行率定,进行了径流实时预报,用NSE系数对枯季径流预报模型精度评估。并将实时预报模型应用于刘家庄水文站,进行了枯季径流的预报,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根据清漳河刘家庄站和浊漳河天桥断站实时逐月枯季径流预报的结果确定未来枯季的来水过程量,结合下游四大灌区引水渠(红旗渠、跃进渠、大跃峰渠和小跃峰渠),以及两大水库(岳城水库和东武仕水库),通过制定动态调度方案对邯郸市东部平原“三区十县”和西部山区“一区二县”进行供水量动态实时调度。调度结果表明,邯郸市的缺水项仅为农业用水(缺水过程较为均匀),其他用水项均能满足。邯郸市枯季径流实时调度过程是一个多水源、多用户、多功能用水和多调度方案的复杂水资源分配过程,同时是一个随机的水量调度过程。通过对邯郸市的具体动态实施调度的案例分析,为其他地区的水资源用水管理提供借鉴。

周伟凯[9](2017)在《邯郸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模拟研究》文中认为地下水是邯郸平原区重要的供水水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多年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同时引发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威胁居民人身安全和用水安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对邯郸平原区地下水动态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对今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研究区相关资料,对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存在问题、地下水补径排关系及其年内年际动态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作了详细阐述,通过对含水层结构的认识、边界条件的概化,建立了邯郸平原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以及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以GIS、Surfer等软件辅助建立了地下水数值模型并进行求解。采用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分两个时段对所建立的数值模型进行识别和验证,分析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流场分布状况。模拟期内典型观测井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模拟流场与实测流场基本重叠,表明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实际情况,可用来预测地下水动态变化趋势。通过对研究区2030年水资源进行供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下,通过挖掘区域供水潜力,推进非常规水利用,按照节水规划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渠系水利用效率、调整种植结构、依靠节水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对研究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后,研究区2030年平水年达到供需平衡,但枯水年仍有较大缺口,仍可能超采地下水。根据假定的地下水开采方案,调整源汇项对研究区地下水动态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假定的开采方案下,研究区未来一段时期内地下水位仍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至2020年降幅较快。平原漏斗区仍然十分明显,永年、鸡泽漏斗区呈现出向西南、东南方向延伸的态势,肥乡漏斗区呈现向中东部扩张的态势,研究区流场整体趋势没有发生很大变化。研究区2020年末地下水平均埋深为29.46m,同2015年末相比,水位下降了3.66m,下降速率为0.732m/a。2030年末同2020年相比,区域水位有所下降但下降速率已大幅减缓,平均年降深0.16m/a,山前平原部分地区水位有小幅度回升。

张国昕[10](2017)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和生态文明理念视野下,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已成为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领域。本文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面临的实际问题,选择建国以来移民历史最长的宁夏西海固山区和移民规模最大的陕南秦巴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域5个市、11个县(区)、13个镇(乡)、16个移民点开展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系统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历史、实践、技术四个层面开展了西北宁陕地区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重点探讨生态移民宜居环境空间演变规律、空间开发规划优化、宜居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社会融合和社会成本分析等问题,意欲为优化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推动移民安置工作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针对移民搬迁安置过程面临的各种挑战,本文首先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剖析,归纳和分析了移民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移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对人类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现代和传统、全球和本土、有序和无序、传承和创新六对关系的分析,从哲学、历史学和动力学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了移民生态文明建设三维结构优化调控体系。三维结构包括:由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调控目标维,由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公众行为构成的调控对象维,由观念转变、制度保障、技术更新构成的调控任务维。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回顾和研究区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案例分析,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在开展传统村落依山傍水而建的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凤堰明清古梯田农耕模式;在开展传统建筑特征分析基础上,总结了生土建筑结构与营建技术的本土化特色;在开展宁夏吊庄四代移民建筑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吊庄移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典型案例分析为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历史启迪。通过调查移民规划实施过程在观念转变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主要障碍,开展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的研究。通过开展研究区域移民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环境影响分析、移民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收入分析、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析、以及移民安置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展开技术经济评价和故障分析,尝试建立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实践综合评价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以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包括规划3个阶段、9项生态文明制度、29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全过程控制的“3929”制度保障体系,并通过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开发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针对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移民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开发实践过程反映的技术需求,开展了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技术研究。重点针对研究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及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等问题,探索构建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包括三大空间组团设计、生态农业产业化设计、本土化建筑设计、整体性设计和分类指导设计等5项策略和27项技术措施组成的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设计更新的技术策略体系,并通过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更新工程和集中安置移民新村设计更新工程的案例分析,为技术策略体系应用提供工程示范。

二、山前平原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思路需要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前平原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思路需要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下水超采研究现状
        1.3.2 地下水变化特征研究现状
        1.3.3 治理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3.4 数字水网研究现状
        1.3.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论文创新点
2 地下水超采形势与治理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地质
        2.1.4 河流水系
        2.1.5 社会经济
    2.2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1 地下水资源量
        2.2.2 地下水开采量
        2.2.3 地下水供水量
    2.3 地下水超采造成影响
        2.3.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形成
        2.3.2 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2.3.3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产生
        2.3.4 海水入侵及其危害程度
    2.4 地下水超采治理现状
        2.4.1 地下水超采形势
        2.4.2 治理任务及范围
        2.4.3 治理的相关措施
        2.4.4 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2.4.5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数字水网的构建及关键技术
    3.1 数字水网关键技术
        3.1.1 大数据技术
        3.1.2 5S集成技术
        3.1.3 可视化技术
        3.1.4 综合集成研讨厅技术
    3.2 空间数据水网构建
        3.2.1 空间数据处理
        3.2.2 地形地物可视化
        3.2.3 数字水网提取
        3.2.4 空间水网可视化
    3.3 逻辑拓扑水网构建
        3.3.1 拓扑元素概化
        3.3.2 拓扑关系描述
        3.3.3 拓扑关系存储
        3.3.4 拓扑水网可视化
    3.4 业务流程水网构建
        3.4.1 业务主题划分
        3.4.2 业务流程概化
        3.4.3 流程可视化描述
        3.4.4 业务水网可视化
    3.5 一体化数字水网构建
        3.5.1 业务集成环境
        3.5.2 三网集成合一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融合及实现
    4.1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4.1.1 多源数据融合
        4.1.2 模型方法融合
        4.1.3 业务过程融合
    4.2 面向主题的业务应用
        4.2.1 主题服务模式
        4.2.2 主题服务特点
        4.2.3 业务应用过程
    4.3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实现
        4.3.1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
        4.3.2 基于水网的过程化评价
        4.3.3 基于水网的水位考核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数据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
    5.1 业务应用实例及数据来源
        5.1.1 业务应用系统
        5.1.2 多源数据来源
        5.1.3 应用分析方法
    5.2 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5.2.1 地下水位时间变化
        5.2.2 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3 地下水储量变化特征分析
        5.3.1 地下水储量反演方法
        5.3.2 地下水储量时间变化
        5.3.3 地下水储量空间变化
    5.4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变化
        5.4.2 人为因素变化
        5.4.3 影响因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主题化指标库
        6.1.2 评价指标优选
        6.1.3 评价等级划分
    6.2 评价方法选取调用
        6.2.1 评价方法选取
        6.2.2 方法的组件化
        6.2.3 方法组件调用
    6.3 评价结果及应用实例
        6.3.1 指标数据来源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3.3 结果的反馈优化
        6.3.4 过程化评价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地下水治理效果水位考核评估服务
    7.1 水位考核指标制定方法
        7.1.1 考核基本原理
        7.1.2 指标计算方法
        7.1.3 水位考核评分
    7.2 水位考核评估计算示例
        7.2.1 监测数据处理
        7.2.2 水位指标确定
        7.2.3 地下水位考核
    7.3 水位考核业应用务系统
        7.3.1 数据管理服务
        7.3.2 基础信息服务
        7.3.3 考核管理服务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数字水网开发程序代码
附录B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适度恢复目标下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廊道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廊道及相关概念
        1.2.2 生态廊道的分类
        1.2.3 生态廊道的功能
        1.2.4 国内外生态廊道研究进展
        1.2.5 存在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流域概况
        2.1.1 气候
        2.1.2 水系
    2.2 主要问题诊断
        2.2.1 宏观布局混乱
        2.2.2 中观结构受损
    2.3 研究方法
        2.3.1 宏观生态安全格局方法
        2.3.2 中观空间结构方法
        2.3.3 廊道健康状态评价方法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
        2.4.1 数据来源
        2.4.2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大清河流域生态环境定位与功能目标
    3.1 大清河流域战略定位
        3.1.1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3.1.2 华北平原生态屏障
    3.2 宏观尺度生态定位研究
    3.3 中观尺度服务功能目标研究
    3.4 适度生态恢复下的廊道构建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
    4.1 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廊道生态安全格局指标研究
        4.1.1 “山水林田淀海”指导思想
        4.1.2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指标因子
        4.1.3 借鉴“伞护种”与“旗舰种”理论的生态源选取
        4.1.4 景观阻力面指标因子
        4.1.5 宏观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指标体系
    4.2 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廊道空间结构规划指标研究
        4.2.1 河流生态系统过程
        4.2.2 生态廊道服务功能
        4.2.3 生态廊道空间结构
        4.2.4 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4.2.5 大清河流域河流廊道中观尺度空间结构指标体系
    4.3 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廊道生态安全格局阈值研究
        4.3.1 生态安全格局分区指标阈值范围
        4.3.2 景观阻力面指标阈值
    4.4 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廊道空间结构规划阈值研究
        4.4.1 大清河流域现状胁迫程度
        4.4.2 廊道构建策略与空间结构的关系
        4.4.3 结构指标要素与廊道构建策略的结合
        4.4.4 空间结构阈值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5.1 大清河流域宏观尺度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5.1.1 景观格局识别
        5.1.2 生态分区
        5.1.3 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
        5.1.4 大清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
    5.2 大清河流域中观尺度空间结构规划
        5.2.1 连通性
        5.2.2 宽度
        5.2.3 曲度
        5.2.4 内环境
    5.3 廊道健康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3)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雄安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2 经济社会
    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2.3.1 水资源量
        2.3.2 供用水
        2.3.3 开发利用状况
    2.4 水环境状况
        2.4.1 废污水及污染物入河量
        2.4.2 水质现状
    2.5 水生态状况
        2.5.1 河道干涸断流情况
        2.5.2 白洋淀生态状况
        2.5.3 地下水超采状况
3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1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
        3.1.1 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内涵
        3.1.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3 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3.2 雄安新区现状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2.1 评价结果
        3.2.2 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1 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介绍
    4.2 雄安新区未来用水需求预测
        4.2.1 未来水平年与设计标准
        4.2.2 需水情景拟定
        4.2.3 需水量预测
    4.3 雄安新区未来可供水量预测
        4.3.1 供水范围与供水对象
        4.3.2 未来水资源可利用量
    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4.1 未来水资源供水工程布局
        4.4.2 水资源宏观配置原则
        4.4.3 水资源宏观配置方案
        4.4.4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
    4.5 本章小结
5 雄安新区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及保障措施
    5.1 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1 未来水资源量承载能力提升途径
        5.1.2 不同提升途径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5.2 未来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障措施
        5.2.1 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
        5.2.2 水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水系治理概况及经验
        1.3.2 国内水系治理研究现状及经验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岭北麓水系概况及历史演变
    2.1 区域概况
        2.1.1 秦岭北麓区域范围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系基本情况
    2.2 水系历史演变情况
        2.2.1 水系历史
        2.2.2 水系治理成就
3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
    3.1 调查范围及区域特点
        3.1.1 调查范围
        3.1.2 区域特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 水资源开发利用
        3.3.2 防洪减灾
        3.3.3 水土保持
        3.3.4 水资源保护
        3.3.5 水生态与环境保护
    3.4 收集资料统计
        3.4.1 秦岭北麓主要河流、峪道调查统计
        3.4.2 秦岭北麓已建成水库统计
        3.4.3 峪口以下河流物理形态调查统计
4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分析
    4.1 水资源概况分析
        4.1.1 水库情况
        4.1.2 供水量分析
        4.1.3 用水量分析
        4.1.4 用水水平分析
    4.2 水生态现状分析
        4.2.1 峪道保护状况
        4.2.2 河湖物理形态状况
        4.2.3 河流生态需水满足状况
        4.2.4 重要湿地保护状况
    4.3 水环境现状分析
        4.3.1 面源污染分析
        4.3.2 内源污染调查分析
        4.3.3 重点水源地水质分析
        4.3.4 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
    4.4 水土保持现状分析
        4.4.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4.4.2 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
    4.5 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1 宝鸡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2 西安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4.5.3 渭南市片区防洪体系现状分析
5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评价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1.1 总体评价
        5.1.2 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评价
    5.2 水生态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与方法
        5.2.2 生态水量评价
        5.2.3 河湖物理形态评价
    5.3 水环境评价
        5.3.1 水功能区现状水质评价
        5.3.2 入河排污口现状评价
    5.4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5.5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6 秦岭北麓水系现状问题及治理策略
    6.1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6.1.1 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衡
        6.1.2 空间布局不尽均衡
        6.1.3 水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没有形成
        6.1.4 水生态空间不足,河道自然功能弱化
        6.1.5 防洪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6.2 秦岭北麓水系治理策略
        6.2.1 水资源管理策略
        6.2.2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6.2.3 水环境治理
        6.2.4 水土保持建设
        6.2.5 防洪体系建设与洪水资源利用
7 案例分析-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7.1 流域概况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社会经济概况
    7.2 现状及存在问题
        7.2.1 治理现状
        7.2.2 存在主要问题
    7.3 辋川河水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方案
        7.3.1 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建设
        7.3.2 生态用水保障方案
        7.3.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7.3.4 水环境治理方案
    7.4 实施效益评价
        7.4.1 社会效益评价
        7.4.2 生态效益评价
        7.4.3 经济效益评价
        7.4.4 综合效益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鹤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评价研究现状
        1.2.2 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点
    2.4 区域地质
    2.5 水文地质概况
    2.6 社会经济
3 水资源评价
    3.0 水资源分区
        3.0.1 流域分区
        3.0.2 行政分区
    3.1 河流水系
    3.2 降水、蒸发与径流
        3.2.1 降水
        3.2.2 蒸发
        3.2.3 径流
    3.3 地表水资源量
        3.3.1 计算方法
        3.3.2 计算结果
    3.4 地下水资源量
        3.4.1 均衡计算分区
        3.4.2 计算结果
    3.5 水资源总量
    3.6 水资源可利用量
    3.7 水资源质量
4 鹤壁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 供水工程及供水现状
        4.1.1 地表水供水工程
        4.1.2 地下水供水工程
        4.1.3 供水现状
    4.2 用水现状及趋势分析
        4.2.1 2015年用水情况
        4.2.2 用水趋势分析
    4.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总结
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 需水预测
        5.1.1 预测原则
        5.1.2 预测依据
        5.1.3 预测结果
    5.2 可供水量预测
    5.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 水资源综合规划
    6.1 节水规划
        6.1.1 农业节水
        6.1.2 工业节水
        6.1.3 生活节水
        6.1.4 非常规水源利用
    6.2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规划
        6.2.1 民生水利工程
        6.2.2 蓄水工程
        6.2.3 水系连通工程
        6.2.4 灌区工程
        6.2.5 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6.3 水资源保护
        6.3.1 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
        6.3.2 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6.3.3 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
        6.3.4 地下水资源保护
        6.3.5 水资源保护监测系统和能力建设
        6.3.6 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6.4 饮用水源地保护
        6.4.1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
        6.4.2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
    6.5 水生态修复与保护
        6.5.1 水生态及重要生境现状
        6.5.2 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
        6.5.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7 总结与展望 (提炼结论与认识)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淄博—潍坊地下水漏斗区综合治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淄博-潍坊地下水漏斗区形成及演变机理研究
    2.1 超采区形成及演变趋势
        2.1.1 超采区内地下水位变化速率
        2.1.2 超采区年代演变趋势
        2.1.3 近十年来超采区演变趋势
    2.2 潍北地区地下水动态演变趋势
    2.3 区域水资源供求平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淄博-潍坊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拓源技术研究
    3.1 淄博-潍坊地下水漏斗区地貌分布特征
    3.2 低山丘陵区水资源拓源技术研究
        3.2.1 研究思路
        3.2.2 昌乐县水库增容技术研究
        3.2.3 青州市水库串联供水技术研究
    3.3 山前平原区水资源拓源技术研究
        3.3.1 研究思路
        3.3.2 水系联网技术研究
        3.3.3 工程效益研究
    3.4 滨海平原区水资源拓源技术研究
        3.4.1 研究思路
        3.4.2 蓄存回补技术研究
第四章 淄博-潍坊海咸水入侵区湿地生境修复技术研究
    4.1 海咸水入侵区湿地生境现状研究
        4.1.1 水环境现状研究
        4.1.2 巨淀湖湿地退化过程研究
        4.1.3 海咸水入侵区湿地修复对策研究
    4.2 海咸水入侵区湿地水质净化技术研究
        4.2.1 河道水质生态净化技术研究
        4.2.2 湿地水质净化技术研究
    4.3 海咸水入侵区湿地生境优化技术研究
        4.3.1 鸟类栖息地营造技术研究
        4.3.2 鱼类栖息地营造技术研究
        4.3.3 植物群落修复技术研究
第五章 淄博-潍坊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一体化物联网技术研究
    5.1 总体思路
    5.2 总体框架与布局
    5.3 水资源一体化监控技术研究
    5.4 水网工程集群智能调度技术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括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
    2.4 河流水系
第3章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调查评价
    3.1 水资源评价分区
    3.2 降水量
    3.3 地表水资源量
    3.4 地下水资源量
    3.5 出入境水资源量
第4章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 经济社会指标
        4.1.1 人口
        4.1.2 生产总值
        4.1.3 农田灌溉面积
    4.2 水利设施
        4.2.1 主要蓄水工程
        4.2.2 主要引水工程
        4.2.3 主要灌区工程
        4.2.4 主要机电井工程
        4.2.5 主要排水工程
    4.3 研究区供水量
    4.4 研究区用水量
    4.5 现状年水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
第5章 规划水平年供水预测
    5.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5.1.1 自产地表水
        5.1.2 水库可供水量
        5.1.3 卫河可供水量
    5.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5.3 外调水可供水量预测
    5.4 微咸水及咸水可供水量预测
    5.5 再生水可供水量预测
    5.6 2020水平年平原区可供水总量
第6章 规划水平年需水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6.1 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6.1.1 人口与城镇化率预测
        6.1.2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6.1.3 工业增加值预测
        6.1.4 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测
        6.1.5 农田灌溉面积预测
        6.1.6 畜牧业发展预测
        6.1.7 渔业发展预测
    6.2 社会经济需水预测
        6.2.1 生活需水预测
        6.2.2 工业需水预测
        6.2.3 建筑业需水预测
        6.2.4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6.2.5 农业需水预测
        6.2.6 牲畜需水量
        6.2.7 渔业需水量
    6.3 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6.3.1 2020年绿地规划及需水量预测
        6.3.2 2020年河湖需水量预测
        6.3.3 2020年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结果
    6.4 总需水量预测
    6.5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6.6 需水预测方案调整
第7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7.1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7.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及思路
        7.2.1 配置原则
        7.2.2 配置思路
    7.3 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概化
    7.4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7.4.1 目标函数
        7.4.2 约束条件
    7.5 水资源优化配置求解方法
        7.5.1 环绕式捕食
        7.5.2 泡泡网捕食
        7.5.3 搜索捕食
        7.5.4 鲸鱼优化算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7.5.5 模型参数的确定
    7.6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8)基于枯季径流预报的水资源实时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水资源调度研究进展
        1.3.1 水资源调度国外研究进展
        1.3.2 水资源调度国内研究进展
    1.4 枯季径流预报研究进展
        1.4.1 枯季径流预报国外研究进展
        1.4.2 枯季径流预报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形地貌
        2.1.2 河流水系
        2.1.3 水利工程
    2.2 水文气象
        2.2.1 气温、蒸发
        2.2.2 降水
    2.3 社会经济
第3章 枯季径流预报
    3.1 概述
    3.2 水利年及枯季界定
        3.2.1 汛期和枯季的划分
        3.2.2 水利年界定
    3.3 枯季径流总量预报模型
        3.3.1 不考虑水平年的枯季总量预报方法
        3.3.2 考虑水平年的枯季总量预报方法
    3.4 枯季径流实时预报模型
        3.4.1 实时预报模型
        3.4.2 递推最小二乘法计算实时预报模型参数
        3.4.3 枯季径流实施预报模型
        3.4.4 模型构建期的选择
    3.5 刘家庄径流枯季径流预报
        3.5.1 刘家庄枯季径流总量预报
        3.5.2 刘家庄枯季径流实时预报
        3.5.3 刘家庄不同水平年枯季实时径流预报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2020年枯季需水预测
    4.1 生活需水量预测
    4.2 第一产业需水量预测
        4.2.1 农业需水量预测
        4.2.2 畜牧业需水量预测
        4.2.3 渔业需水量
    4.3 第二产业需水量预测
        4.3.1 工业需水量预测
        4.3.2 建筑业蓄水预测
    4.4 第三产业需水量预测
    4.5 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
第5章 枯季水资源供需水量分析
    5.1 邯郸市枯季水资源系统概化
    5.2 邯郸市枯季水资源分配方案
        5.2.1 需水单位水量分配方案
        5.2.2 漳河分水方案
        5.2.3 大小跃峰渠分水方案
    5.3 西部山区枯季入库水量计算
        5.3.1 枯季入岳城水库水量计算
        5.3.2 枯季入东武仕水库水量计算
    5.4 东部平原区枯季第一次供需水平衡
        5.4.1 东部平原区枯季可供水量分析
        5.4.2 东部平原区枯季第一次供需水平衡分析
第6章 邯郸市枯季径流实时调度
    6.1 枯季水库起调库容
    6.2 枯季水库水量实时调度方案
        6.2.1 岳城水库河南河北调度方案
        6.2.2 水库水时程调度方案
        6.2.3 水库水空间调度方案
    6.3 枯季水库水时空调度
        6.3.1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库水时程调度
        6.3.2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库水空间调度-岳城水库
        6.3.3 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库水空间调度-东武仕水库
        6.3.4 枯季水库调度结果分析
    6.4 东部平原区枯季第二次供需平衡分析
        6.4.1 丰水年
        6.4.2 平水年
        6.4.3 枯水年
    6.5 枯季径流水资源动态调度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邯郸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下水数值模拟概述
        1.2.1 地下水问题的研究历程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
        1.2.3 国内外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3 邯郸平原区地下水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1.5 水利设施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
        2.3.1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2.3.2 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区域第四系水文地质
    3.1 地质概况
        3.1.1 地质构造与断裂
        3.1.2 地层岩性
    3.2 水文地质条件
        3.2.1 水文地质分区
        3.2.2 包气带岩性
        3.2.3 含水岩组划分及水文特征
        3.2.4 地下水化学、水质特征
    3.3 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
        3.3.1 补给、排泄特征
        3.3.2 浅层地下水流场
    3.4 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
        3.4.1 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
        3.4.2 地下水水位多年变化
        3.4.3 地下水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1.1 含水系统结构特征
        4.1.2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4.2 数学模型
    4.3 研究区数值模型的建立
        4.3.1 研究区剖分
        4.3.2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初值确定
        4.3.3 源汇项的确定与处理
        4.3.4 模型的运行
    4.4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4.4.1 识别原则
        4.4.2 模型的识别
        4.4.3 模型的验证
        4.4.4 区域地下水均衡
第五章 区域地下水动态预测
    5.1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5.1.1 未来需水量分析
        5.1.2 可供水量预测
        5.1.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1.4 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的假定
    5.2 地下水动态预测及结果分析
    5.3 区域地下水利用管理建议
结论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10)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缘起和发展
        1.1.2 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态势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启示
    1.3 项目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典型案例选择
    2.1 研究区域选择
        2.1.1 生态移民概念界定
        2.1.2 研究区域和研究范围选择
    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2.2.1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特征
        2.2.2 陕西省生态环境特征
    2.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规划
        2.3.1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
        2.3.2 陕南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2.4 典型案例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
    3.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行为主体
        3.1.1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内涵和功能定位
        3.1.2 移民宜居环境空间行为主体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2.1“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念
        3.2.2“体国经野”的宜居环境系统规划理念
        3.2.3“师法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3.3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文明理念
        3.3.1“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观
        3.3.2 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的生态学原理
        3.3.3 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的生态学原理
    3.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内涵解读
        3.4.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3.4.2 文明冲突的历史思考
        3.4.3 生态文明的动力学思考
        3.4.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内涵解读
    3.5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
        3.5.1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原则
        3.5.2 移民宜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调控体系构建框架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域移民居住环境空间开发历史的研究
    4.1 移民居住环境空间的历史演变
        4.1.1 中国历史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变化和人口迁徙
        4.1.2 宁夏西海固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1.3 陕南秦巴山区移民人口迁徙和空间开发的历史回顾
    4.2 研究区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1 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保护
        4.2.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2.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3 研究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及其文化传承内涵
        4.3.1 传统民居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
        4.3.2 宁夏西海固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3.3 陕南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
    4.4 宁夏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的历史回顾
        4.4.1 宁夏吊庄移民的历史背景
        4.4.2 银川市月牙湖吊庄移民居住环境建设案例分析
    4.5 宁陕生态脆弱山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的历史启示
        4.5.1 对爱辉——腾冲直线的重新认识
        4.5.2 凤堰明清古梯田的生态文明启示
        4.5.3 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启示
        4.5.4 宁夏吊庄移民“四代建筑”的历史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5.1 宁夏地区“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1 银川市移民安置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1.2 彭阳县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分析
    5.2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规划实施现状案例分析
        5.2.1 陕南地区“十二五”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
        5.2.2 安康市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建设案例分析
        5.2.3 陕南地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规划实施现状
    5.3 研究区域生态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综合评价
        5.3.1 安置区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空间开发环境影响分析
        5.3.2 迁出区生态空间修复规划实施影响分析
        5.3.3 生态移民经济收入统计分析
        5.3.4 生态移民住宅建筑满意度分析
        5.3.5 生态移民安置社会成本和社会融合分析
    5.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5.4.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再认识
        5.4.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研究和工程实践
    6.1 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选择原则
        6.1.1 技术策略选择基础
        6.1.2 技术研究的主要领域
        6.1.3 技术策略选择原则——“一优先三结合”原则
    6.2 研究区域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技术策略体系构建
        6.2.1 生态优先特色的三大空间组团设计技术策略
        6.2.2 满足资源条件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策略
        6.2.3 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本土化建筑设计适宜技术策略
        6.2.4 结合系统控制的整合性设计技术策略
        6.2.5 按照安置模式特点分类指导的设计技术策略
    6.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工程实践
        6.3.1 分散安置移民传统民居建筑改造更新工程
        6.3.2 集中安置移民新村宜居环境建设设计更新工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总结—对移民宜居环境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7.1.1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7.1.2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历史的研究
        7.1.3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研究
        7.1.4 移民宜居环境建设规划优化和建筑设计更新的技术研究
    7.2 主要结论——论文的创新点
    7.3 建议——对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展望——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四、山前平原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思路需要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水网的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的过程化评价及业务融合研究[D]. 于翔.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适度恢复目标下大清河流域生态廊道构建指标体系研究[D]. 梁晓旭. 河北大学, 2021(11)
  • [3]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 李溦. 郑州大学, 2020
  • [4]秦岭北麓水系现状调查研究 ——以辋川河水生态治理为例[D]. 张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5]鹤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D]. 张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6]淄博—潍坊地下水漏斗区综合治理技术应用研究[D]. 李彦. 山东大学, 2018(01)
  • [7]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新德.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8]基于枯季径流预报的水资源实时调度[D]. 杨旭洋.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9]邯郸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模拟研究[D]. 周伟凯.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4)
  • [10]生态文明理念下西北宁陕地区移民宜居环境建设研究[D]. 张国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山前平原地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规划思路需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