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

一、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姚杰颖[1](2021)在《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粮食产量的连年增收,农作物秸秆资源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如何高效率的处理秸秆成为了政府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以往我国农村地区,对于秸秆往往是直接进行焚烧处理,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也对交通安全、防火等产生负面影响。自从政府颁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以来,我国秸秆禁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县级基层政府是秸秆禁烧管理工作的主体,如何有效的开展这项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了基层政府的难题。本文以A市为例,依据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农户行为理论以及服务型政府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对A市政府秸秆禁烧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和措施。A市政府在秸秆禁烧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属地监管、派人实地管理和行政处罚的方式和方法,派出了大量的农村干部,对农村地区焚烧秸秆行为进行了严格管控。但是部分村民对政府的禁烧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部分农民的意见比较大,影响了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成效。为了进一步优化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提升管理效能,保障秸秆得到综合科学利用。本文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按照政府、农户和企业三方面关系,构建了一个政府主导、农户配合、企业利用的模式。政府在管理方面,需要加快健全本地区秸秆禁烧工作制度和秸秆回收补贴政策,为农户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财政资金等要素;加强对农户、企业的服务,提升企业积极性和农户回收的意识。政府在应对农户方面,应加大宣传,推出优惠政策,促使农户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禁烧和回收工作,领取政府和企业给予的补贴,并且获得收益;有助于加快转变农户以往的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和回收利用意识。在政府与企业对接方面,政府应加强与相关秸秆回收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相关的技术,给予相应的保障与优惠,不断提升秸秆回收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产业链,增加收益。

徐北春[2](2020)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同时,由于长期的高产导向,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成为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决策的逻辑起点。在这种决策逻辑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生产要素过度集约,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体偏低,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是全省第一大作物。玉米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代表全省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户是玉米生产的具体实践者,是各种农业资源和农用物资的直接利用者,其是否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是玉米生产方式能否转型的关键。受诸多因素影响,吉林省玉米清洁生产至今仍未大规模实现,亟需从农户这一基本生产单元出发,研究其采纳和扩散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行为规律和控制策略。本文以正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推广使用的“可降解地膜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从农户异质性视角,在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国际经验借鉴—生产行为控制5个环节构建核心研究框架。其中,采纳意愿—采纳行为—技术内部扩散部分重点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要素的影响与作用机理,国际经验借鉴部分重点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施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行为控制策略部分重点从控制行为熵变化的视角分析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内部和外部熵变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第一,系统梳理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供给情况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但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技术扩散中还存在农民参与程度低、基层技术力量薄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视角,综合评价分析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结果显示当前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粮食主产省中处于中下游位置,部分指标处于粮食主产区甚至全国倒数水平。这说明当前吉林省农业生产方式既不环保又不经济,质量效益已成为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刻不容缓。第二,基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效与非有效、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逻辑,在有效意愿、非有效意愿甄别和样本分析前提下,建立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多元有序选择模型(ologit)。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土地规模和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非清洁生产行为的认知、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农户风险态度和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有显着影响。农户总体采纳意愿强度不高,一般意愿远高于强烈意愿。农户异质性特征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的一般意愿和强烈意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三,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异质性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一般意愿、强烈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转化关系,以及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农户家庭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资金投入能力、土地性质、灌溉水的易获性、农户能力、购买社会化服务情况、对清洁生产技术使用成本收益的认知和农户应对干旱的态度等变量,对农户采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有显着影响。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实施是意愿强度不断累积的结果。“无意愿”农户、“一般意愿”农户和“强烈意愿”农户实际采纳的概率依次提升,具有“强烈意愿”的农户意愿—行为转化效率最高。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存在差异性。第四,综合运用技术扩散理论、博弈论和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由外及里扩散到农业农村并被早期采纳者采纳应用后,在农户内部的扩散机理、扩散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内部的技术扩散更多追求互惠和利他,单纯的经济目的不明显。农户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网络构建的技术扩散渠道,受扩散环境、扩散主体和扩散中介的影响。农户内部技术扩散存在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扩散主体动力、扩散受体动力和扩散环境动力。传导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传导、效益转移和学习效应。运行机制需要技术供给过程、交流过程和采纳过程的协同作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存在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和时空交互效应。空间效应包括近邻效应、等级效应和集聚效应,时间效应包括扩散时间差和技术势能差。时空交互越紧密,越有利于农户内部技术扩散。第五,从农药化肥规制、水污染防治、环境保全型农业发展三个视角,梳理分析美国、丹麦、日本三个国家关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借鉴三国经验,提出我国亟需完善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农药化肥管理体系,完善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完善统筹环保与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施用体系;亟需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水污染综合防治法律法规,以严格的监管政策和组合措施确保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农业水污染技术创新,引导公众尤其是农民积极参与;亟需健全农业清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功能和作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业清洁生产。第六,基于系统工程理论,指出农业清洁生产系统是由包括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子系统、农作物生产管理子系统、农产品销售子系统和农业生产服务子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的内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子系统、科技服务子系统、农资供给子系统和城镇发展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的外部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内要素间相互作用和内外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同时存在,共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系统不断演进。农业清洁生产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随机涨落性4个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引入“行为熵”概念,结合前文研究结论,研判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类型及来源。针对熵流来源,从增加负熵流、降低正熵流视角,构建促进清洁生产技术采纳与扩散,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胡云芝[3](2020)在《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农业生产大国以及农业文明古国的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业的发展成就令全世界瞩目。近年来不断加强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极大程度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但一味追求粮食及农产品规模产量的快速增长及农业经济利益的快速提升,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生产要素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土地污染、土地产能下降、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等不可逆环境污染,极大程度破坏了大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因此,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要找到一条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维持并保护生态平衡、高产、高效、优质的安全生产之路,并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本文以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水果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现状及策略为研究主线,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调研、对比分析等方式,对贵州省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中有机肥代替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进行总结,并对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主要做法以及种植苹果中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此外根据当前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贵州省水果产业的生态循环模式提出了建议。认为,选准产业是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塑造贵州绿色农产品品牌之路的必然选择。依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水果产业,既是全产业链模式下发展水果产业的重要基础以及前提,又是生产环节中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的重要举措。

任蕾[4](2020)在《吉林省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乎提升农民宜居感,关乎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乡村振兴这个时代主题起着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在国内越来越受关注。白城农村环境治理不断取得进步,但在新时代下呈现出老问题新形式、新问题待解决的特点。相较于城镇生态环境,农村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生活习性,使其在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本选题着眼于白城生态环境治理,为高标准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增强农民群体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当前因地制宜做好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展开研究。本文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学理论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论为指导,以当前白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法、对比分析法深入研究问题成因,演化推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提出系列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针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基础建设滞后、投入经费不足等问题,细谈秸秆焚烧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用水安全、垃圾处理设施、洮河断流危机等困难,提出调动农民主观能动性、创新治理手段、加强环保监督并建立长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生态承载力和统筹力等对策。通过梳理吉林白城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现状,本选题将涉及到生态环境领域的重点方面整合规划,将成因与措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性实现奠定基础,同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段亚敏[5](2020)在《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协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通过绿色发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农作物废弃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正是响应了绿色发展的号召,既发展了绿色农业又开拓了绿色产业。2013年J市被选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启动了秸秆资源化利用专项项目。研究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协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促进秸秆利用以改善环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废弃物利用展开了理论研究,这些成果为我们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深厚基础。但是,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以一手资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不够,且国内关于废弃物利用的理论研究多是研究单一主体对废弃物利用发展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以J市为个案,运用案例研究法,沿着“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主体及其行为是什么”→“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协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协同”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对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农户)及其行为进行了分析,探析了政府、企业和农户这三大主体的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和农户层面提出了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多主体协同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主体合作作为切入点,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探讨政府、企业和农户是如何在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中构建起了多主体协同体系,分析了多主体互动在协同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协同对策建议。二是研究方法得当。本文选取了已经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多年的J市作为典型案例开展研究,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途径,运用文献搜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和数据,对J市秸秆资源化中的多主体及其行为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政府、企业、农户三类主体的协同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

李施博[6](2020)在《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研究 ——基于农户参与燃烧污染治理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农民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凸显,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大气污染是农村地区最普遍的污染类型之一,具有易传播、难治理、影响大的特点。天津市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中心地带,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超大城市,其所在的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天津市农村地区的大气环境同样深受影响,表现为大气污染总体形势严峻,特别是冬季大气污染状况更加严重,污染物以PM2.5和PM10为主。各类燃烧污染是当地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生活燃料燃烧以及露天焚烧是燃烧污染物的主要源头。针对大气污染现状,天津市农村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中以燃烧污染治理为主,主要包括燃煤取缔和露天焚烧治理。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连续数年的治理工作,当地大气环境和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天津市农村地区农户普遍对于当地大气污染的整体情况有一定认知,并对近年来的污染治理工作给予了肯定,但认知程度和满意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得知,农户参与燃烧污染治理的主观意愿不强,限制了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气污染治理造成了影响。本文依据对农户的调研数据,综合运用计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农户参与燃煤取缔和露天焚烧治理措施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别分析。结果显示,农户的参与意愿会受到措施宣传情况、农户支出收入情况、措施本身是否科学有效以及执行情况等多方面的影响。即在农户生活成本不变或有所降低的同时,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充分的宣传和有效的执行,能够显着提高农户的参与意愿。根据这一现象,为了进一步增强农户的参与意愿,需要加强措施宣传力度、政府引导、资金支持、提高政策执行力,进而提高污染治理效果,改善大气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崔彪[7](2020)在《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开发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秸秆的综合利用对稳定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关键信息人访谈、政府统计收集等方式,剖析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和成因,并提出可操作性对策,为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桦南县秸秆的年产量、秸秆综合利用的程度与现状进行了调查,对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1)桦南县所有秸秆的年产量为194.43万吨左右,综合利用主要围绕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统称“五化”开展利用。(2)文化程度、是否参加过秸秆综合利用培训、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是否了解秸秆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乡镇秸秆焚烧查处力度、乡镇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力度、附近是否有回收点或回收企业、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等因素对农户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影响显着。影响程度是:是否有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附近是否有回收点或回收企业>乡镇秸秆焚烧查处力度>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乡镇秸秆综合利用宣传力度>是否参加过秸秆综合利用培训>是否了解秸秆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文化程度。(3)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存在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低、秸秆手工储运成本高、“五化”利用存在技术瓶颈和秸秆储运难度大等问题。(4)根据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本文认为桦南县应该尽快完善秸秆资源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快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项目建和突破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培训力度和秸秆焚烧查处力度、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组织与宣传等工作。

吕金威[8](2020)在《西华县种粮农户秸秆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监管措施的完善,焚烧秸秆现象有了很大改观,如何将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不仅能为农民增收,也可以为农业绿色发展做出贡献,将秸秆利用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助力农户参与的秸秆资源化利用体系,不断普及秸秆多元化利用知识和技术,改变传统的农户生产行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循环高效利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培育和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和农村绿色生活方式。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经济人”假说、农户行为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利用对河南省西华县六个乡镇360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西华县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秸秆利用认知情况、秸秆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秸秆利用行为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识别。对农户秸秆利用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出阻碍秸秆利用技术推广实施的现实因素,有利于调整农业政策,增加农民收益,加快改进秸秆利用技术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通过研究发现,第一,在禁烧秸秆的背景下,西华县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单一,技术和资金的缺乏是其主要原因。在受调查的农户中,对小麦秸秆进行直接还田的农户占样本总量的99%,同时有49.4%的农户表示秸秆利用技术比较难获取,88.8%的农户表示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收到秸秆利用方面的补贴。且秸秆利用成本投入较大,因此在技术和资金受限的情况下,对秸秆进行还田处理是其最佳选择。第二,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了解程度较低,但对秸秆资源化利用前景持乐观态度,且受到农户特征和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对秸秆资源化了解程度方面,48%的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完全不了解;在秸秆资源化利用前景预期方面,60%的农户认为秸秆利用前景较好。对影响农户秸秆利用意愿的因素进行研究后发现,农户职业背景为务农、家庭劳动力个数越多、对目前秸秆处理方式越满意、对禁烧政策认同度越高以及对秸秆资源化了解程度越高,则其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意愿也越高。然后借鉴国内外秸秆利用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西华县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思路与途径。首先,政府应该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程度;其次,健全财政补贴体系,缓解农户由于秸秆利用带来的经济压力;最后,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农户和企业之间完整的供需链。论文的创新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该文从种粮农户这一微观视角出发研究,把描述性分析方法和模型回归分析方法结合在一起,对西华县种粮农户的秸秆利用行为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受现实因素的影响,允许实地调研的区域有限,所得的调查数据可能不够全面。

杜俊明[9](2020)在《县域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种养殖发展不平衡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同年农业部等七部分印发《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了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态为重点的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建议内容和具体指标。但长期以来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如何进行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制定农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实现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核心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进行国家级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设实证研究,通过对合川区传统农业的SWOT分析,结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发展经验,制定了提出合川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创建思路、主要目标、建设框架和保障措施。主要结果如下:1.重庆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重庆市合川区位于重庆西北部,是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一个典型山地丘陵传统农业耕作区。作为重庆传统农业大区,合川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猪、茧丝绸和柑桔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生猪出栏量、水产品年产量连续数年稳居重庆第一。但合川区传统农业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污染较严重、农村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力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大循环延长产业链的问题;合川作为重庆粮食生猪主产区、人口大区,需要着力解决种植、养殖及农村人居环境等问题;合川作为重庆统筹城乡先行区,需要着力解决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2.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思路围绕合川城市发展新区定位,坚持“富民为本、生态宜居”总体思路,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围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合川区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合川优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挖掘优势产业潜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以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产品供给优质化为重点环节,调整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内部结构,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实现全面推进合川区农业产业、农业资源展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牧对接互利、废物循环利用,构建合川区经营主体小循环、镇级中循环和区级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凸显三江汇流独特的水资源和水生态优势,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富有渝西山地丘陵区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先行区。3.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目标根据合川区自然资源特征、气候特点和现有农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确定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展定位,即“渝西山地丘陵特色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养殖污染治理、推行清洁化生产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挖掘农业生态功能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5大体系,推进27项重大工程,完成130个重点项目,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0个,大中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30家,小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300个。实现畜禽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化肥和农药负增长。4.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框架(1)构建区域农业产业循环体系。主要实施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水果五大产业提升工程。到建设期末,粮食稳定在70万吨,蔬菜95万吨,水果20万吨,生猪120万头,水产8万吨,基本实现养殖粪污种植全消纳,成功构建区域农业生产大循环。(2)构建区域农业循环发展体系。主要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的示范点创建、模式示范、技术推广、户用循环等五大工程,实现年消纳畜禽养殖粪污30万吨,循环农业发展面积达80万亩,户用循环农业推广5万户。(3)构建区域农业产业保障体系。重点实施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技服务、人才培育等六大工程,到建设期末,安全农资普及率达9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58%,推广循环农业技术30项,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98%。(4)构建农业资源发展保障体系。主要实施耕地提升、面源防治、用水保障、生物保护、资源利用、环境监测等六大工程。实现耕地保有率100%,建成高标准农田1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化肥农药负增长;绿色防控覆盖率30%;高效节水灌溉60万亩。(5)构建农村环境健康保障体系。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处理、改厕、乡村美化等五大工程。到建设期末,饮用水达标率100%,三江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90%,农村垃圾处理率55%,乡村美化工程100个。5.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运营管理措施科学的运行机制与有力的保障措施是关系到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本文围绕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规划建立行政主管部门各司其职、专题议事、奖惩同步、市场化运营的运行机制,构建由组织、政策、主体、资金、科技、宣传等六位一体的立体化保障措施。

李诚[10](2019)在《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中污染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农村环境是影响农村人民生活生存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存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缺失,居民环保意识薄弱,政府决策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内江市农村环境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内江市的农村污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基于城乡规划、污染生态学、环境工程学、园林工程等多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采用现场勘查、资料查找、多方走访、对比研究、查阅地方相关历史文献着作等方式,对内江市乡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分析得到农村生活污染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原因,主要表现为监管能力薄弱、整体规划缺失、环保理念欠缺、环保资金不够、环保设施匮乏、监管能力薄弱、传统产业粗放。针对农村生活污染的来源、污染现状的特征、污染治理中的问题,将内江市情与当前环境治理的先进经验相结合。提出通过合理配置污水、垃圾收集设施和运输车辆,健全管理工作体系与机制、完善镇村环保编制体质、建立长效管理职责分工,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监管与考核机制、加强全民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措施以改善内江市农村污水乱排放、垃圾散堆散放的现象。采用多个治理举措并行的综合规划,研究出适合内江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的适用技术路线,为加强内江市―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方案,奠定实践的理论基础。

二、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秸秆禁烧
        2.1.2 秸秆禁烧工作
        2.1.3 资源化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 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现状
    3.1 A市政府秸秆禁烧政策
    3.2 政府秸秆禁烧工作采取的举措
        3.2.1 加强前期政策宣传
        3.2.2 分阶段做出应对举措
        3.2.3 组建巡查队和督察组
    3.3 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取得的成效
        3.3.1 减少了农户的秸秆焚烧行为
        3.3.2 加深了农户对秸秆禁烧政策的理解
        3.3.3 增强了农户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认知
第四章 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的管理能动性较低
        4.1.1 管理重“禁”轻“疏”
        4.1.2 政策内容缺乏柔性
        4.1.3 基层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
    4.2 禁烧工作在农户中的反响度不高
        4.2.1 农户的秸秆焚烧行为屡禁不止
        4.2.2 禁烧政策对农户吸引力不大
        4.2.3 秸秆资源化利用不受农户重视
    4.3 政府未能有效促进秸秆利用企业发展
        4.3.1 补贴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够
        4.3.2 政府未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4.3.3 政府对企业的引导缺乏考量
第五章 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政府自身的服务能力欠缺
        5.1.1 政策对具体工作的指导性不强
        5.1.2 监管处罚措施片面
        5.1.3 基层人员能力有限
    5.2 政策难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5.2.1 政策制定未充分结合农户意见
        5.2.2 政策宣传方式陈旧
        5.2.3 针对农户的补贴政策少
    5.3 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5.3.1 政策对企业的技术支持程度低
        5.3.2 政策资金投入形式简单
        5.3.3 政策促进企业与农户协作不足
第六章 改善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的对策
    6.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6.1.1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6.1.2 完善监管考核机制
        6.1.3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6.2 政府提高对农户的服务水平
        6.2.1 拓宽农户参与政策的渠道
        6.2.2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6.2.3 合理提高奖补标准
    6.3 政府促进企业完善市场
        6.3.1 刺激企业向优质化发展
        6.3.2 构建秸秆产业化体系
        6.3.3 密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者联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评述
        1.3.1 农业清洁生产文献综述
        1.3.2 农业技术采纳文献综述
        1.3.3 农业技术扩散文献综述
        1.3.4 农户行为控制文献综述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清洁生产
        2.1.2 农业清洁生产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户异质性
    2.2 范围与对象界定
        2.2.1 研究范围
        2.2.2 研究对象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农户行为理论
        2.3.2 技术扩散理论
        2.3.3 信息扩散理论
        2.3.4 社会网络理论
        2.3.5 系统工程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供给与应用现状
        3.1.1 单项技术供给较为充足
        3.1.2 集成技术供给整体不足
        3.1.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3.2 基于生态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2.1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2.2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2.3 吉林省农业生态效益水平分析
    3.3 基于经济效益的吉林省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3.3.1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纵向演变
        3.3.2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横向对比
        3.3.3 吉林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4.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4.1.1 研究假说
        4.1.2 模型设定
        4.1.3 变量解释与赋值
    4.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分析
    4.3 实证结果与检验
        4.3.1 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研究假说与模型设定
        5.1.1 研究假说
        5.1.2 模型设定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检验
        5.3.1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2 内生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讨论
        5.4.1 意愿强度与行为转化
        5.4.2 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内部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与效应分析
    6.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要素分析
        6.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主体
        6.1.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受体
        6.1.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渠道及其变动性
    6.2 基于社会网络的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机制
        6.2.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
        6.2.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
        6.2.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6.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效应分析
        6.3.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6.3.2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间效应
        6.3.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扩散的时空交互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药化肥规制经验及启示
        7.1.1 美国农药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2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及规制措施
        7.1.3 美国经验及启示
    7.2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经验及启示
        7.2.1 丹麦农业生产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措施
        7.2.2 丹麦经验及启示
    7.3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经验及启示
        7.3.1 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和措施
        7.3.2 日本经验及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清洁生产视角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
    8.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解析
    8.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判定
        8.2.1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开放性
        8.2.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平衡性
        8.2.3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非线性
        8.2.4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8.3 基于熵变模型的农户行为控制策略分析
        8.3.1 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熵变模型构建
        8.3.2 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行为熵的类型
        8.3.3 农业清洁生产内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3.4 农业清洁生产外部系统行为熵控制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基本框架及研究内容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传统农业
        2.1.2 生态循环农业概念及实质
        2.1.3 有机肥代替化肥
        2.1.4 沼气工程
        2.1.5 沼肥综合利用
    2.2 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模式
        2.2.1 按规模大小分类
        2.2.2 按循环方式分类
    2.3 果树及果树栽培
        2.3.1 果树的概念
        2.3.2 果树栽培和生长
        2.3.3 果树病虫害防治
    2.4 小结
第3章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3.1 发展现状概述
    3.2 试点示范类型及模式
        3.2.1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3.2.2 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3.2.3 标准化清洁化生产模式
        3.2.4 生态循环农业整县推进示范模式
    3.3 贵州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概况
        3.3.1 畜禽粪污治理资源化综合利用概况
        3.3.2 “第三方”治理模式探索
        3.3.3 粪污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3.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概况
    3.5 闲置户用沼气池盘活利用概况
        3.5.1 贵州省户用沼气池基本概况
        3.5.2 “沼改厕”盘活闲置户用沼气池
    3.6 贵州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及效益分析
        3.6.1 模式简介
        3.6.2 模式背景
        3.6.3 循环模式图
        3.6.4 推广情况
    3.7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下水果种植的优势分析研究
    4.1 发展现状概述
        4.1.1 主要做法及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1.3 贵州省发展水果产业的优势分析
    4.2 运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种植苹果研究及效益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5.1 打造高标准规模化水果种植基地
    5.2 抓品牌创建提升市场竞争力
    5.3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和信息化建设
    5.4 做好生态循环模式总结推广
    5.5 加强技术能力创新
    5.6 加大对从业人员及广大农民的农技业务培训
    5.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吉林省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内容和方法
    六、论文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
        一、生态环境学概念和范围
        二、生态环境学的内涵
    第二节 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论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四、环境治理理论
第二章 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
    第一节 白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一、白城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概况
        二、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举措及成效
    第二节 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难点
        一、焚烧秸秆导致的空气污染较为突出
        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三、生活用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农村垃圾缺乏科学处理方式
        五、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六、洮儿河断流危机亟待治理
第三章 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后
    二、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四、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及整治存在短板
    五、政府及社会资本投入经费不足
第四章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优秀经验启示
    第一节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经验启示
        一、实地调查成效明显
        二、探索特色发展创新路径
    第三节 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可借鉴的经验启示
        一、动态发展环境保护事业
        二、执行操作有力有序有效
第五章 提升白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
        一、开展生态保护课堂,树立卫生整体意识
        二、推行垃圾分类试点,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三、推广环境事务参与权,充分挖掘群众智慧
        四、征集先进个人事迹,树立典型模范
        五、丰富生态活动,增强村民宜居感
    第二节 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手段
        一、发展庭院经济,评估收益和生态影响
        二、综合利用秸秆,创新处理方式
        三、建设基础设施,保障生活用水安全
        四、保护生态特色,打造乡风文明景观
        五、加强经验交流,促进观念优胜劣汰
        六、提倡天然“化肥”,引蓄合力整合洮河水资源
    第三节 加强环保监察力度,建立长效机制
        一、完善地区政策,明确实施细则
        二、加大监督力度,规范激励机制
        三、抓好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第四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资源统筹力
        一、发展生态产业,经济生态互渗
        二、拓展社会参与生态治理方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秸秆资源化利用
        2.1.2 治理
        2.1.3 协同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2.3 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关系
        2.3.1 共同目标导向下的共同体关系
        2.3.2 不同利益驱动下的协作伙伴关系
第3章 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主体行为分析
    3.1 政府: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
        3.1.1 创造环境
        3.1.2 落实发展
    3.2 企业: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
        3.2.1 推动市场发展
        3.2.2 延伸产业链
    3.3 农户:参与共治
        3.3.1 更新观念
        3.3.2 转变行动
第4章 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多主体协同问题审视
    4.1 同一类型主体内部协同不畅
        4.1.1 政府内部协同动力不足
        4.1.2 产业一体化的各环节衔接不到位
        4.1.3 农户间的思想意识存在差异
    4.2 不同类型主体之间协同不畅
        4.2.1 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问题
        4.2.2 政府与农户之间协同不畅
        4.2.3 企业与农户之间互动不畅
第5章 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多主体协同的推进对策
    5.1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5.1.1 加强府际合作
        5.1.2 优化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制度性供给
        5.1.3 加大监督力度
        5.1.4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5.2 增强企业完善市场的动力
        5.2.1 加强收储运体系建设
        5.2.2 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水平
        5.2.3 增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科技支撑
    5.3 激发农户主动参与共治的活力
        5.3.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5.3.2 增强农户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5.3.3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研究 ——基于农户参与燃烧污染治理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相关概念说明
    1.4 国内外文献与研究经验
    1.5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第二章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现状及成因
    2.1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现状及特点
        2.1.1 天津市大气污染总体情况
        2.1.2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总体情况
        2.1.3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的时间特点
        2.1.4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物特点
    2.2 天津市农村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
        2.2.1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2.2.2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形成的其他原因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3.1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背景
    3.2 2015-2019 年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3.2.1 燃烧污染治理措施
        3.2.2 其他治理措施
    3.3 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特点
        3.3.1 治理措施以燃烧污染治理为主
        3.3.2 治理方式以源头治理为主
        3.3.3 治理强度逐年加大
        3.3.4 措施宣传与执行责任明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4.1 调研问卷的内容与数据来源
        4.1.1 调研问卷的主要内容
        4.1.2 调研问卷的数据来源
    4.2 样本基本情况
        4.2.1 被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4.2.2 农户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知
        4.2.3 农户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满意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对燃煤取缔措施的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
    5.1 燃煤取缔措施实施情况及农户参与意愿
        5.1.1 燃煤取缔措施实施的过程
        5.1.2 农户取暖燃料的使用情况
        5.1.3 农户对燃煤取缔措施的参与意愿
    5.2 农户对燃煤取缔措施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5.2.1 研究假设
        5.2.2 变量选择与描述
        5.2.3 计量模型的建立
        5.2.4 模型检验
        5.2.5 结果分析
    5.3 天然气价格变动对农户参与燃煤取缔意愿的影响
        5.3.1 天然气与其他取暖燃料的价格对比
        5.3.2 天然气补贴结束后农户的参与意愿及研究假设
        5.3.3 变量选择与描述
        5.3.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对露天焚烧治理措施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6.1 露天焚烧治理措施实施情况
    6.2 农户对露天焚烧治理措施的参与意愿
        6.2.1 对于露天禁燃的参与意愿——农户露天焚烧行为尚未根除
        6.2.2 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参与意愿——农户参与意愿不足
    6.3 农户对露天焚烧治理措施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6.3.1 农户焚烧秸秆的习惯尚未根除
        6.3.2 秸秆综合利用不彻底不及时
        6.3.3 缺少必要的资金激励
        6.3.4 农户博弈行为的选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农户对大气污染的认知和满意度有待提高
        7.1.2 农户对措施的参与意愿不足
        7.1.3 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影响农户参与意愿
        7.1.4 农户对环保工作的参与需要资金支持
        7.1.5 措施的执行力度不足影响农户参与意愿
        7.1.6 措施是否科学有效影响农户参与意愿
    7.2 针对燃烧污染治理措施的整改对策
        7.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7.2.2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7.2.3 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提高政策措施的执行力度
        7.2.4 重视农户评价,确保措施科学有效
        7.2.5 加快对农村厨房燃料的清洁化改造
    7.3 对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7.3.1 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污染源,不断提高措施的全面性
        7.3.2 加强各地政府在大气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7.3.3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附录:农村大气污染防治调研问卷
致谢

(7)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秸秆的定义及用途
        2.1.2 秸秆综合利用定义及发展历程
    2.2 理论基础
        2.2.1 行为科学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理性经济人假说
3 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3.1 桦南县概况
        3.1.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1.2 农业资源情况
        3.1.3 农业发展状况
    3.2 桦南县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3.3 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3.3.1 秸秆肥料化利用
        3.3.2 秸秆饲料化利用
        3.3.3 秸秆原料化利用
        3.3.4 秸秆能源化利用
        3.3.5 秸秆基料化利用
4 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1 秸秆综合利用影响因素
        4.1.1 数据来源
        4.1.2 模型选择
        4.1.3 变量说明
    4.2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4.2.1 农户个体特征对秸秆综合利用影响
        4.2.2 农户认知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影响
        4.2.3 外部环境特征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影响
5 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5.1.1 农户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低
        5.1.2 秸秆收购储运成本高
        5.1.3 “五化”利用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5.1.4 秸秆储运难度大
    5.2 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对策建议
        5.2.1 调整桦南县秸秆五化利用财政支持政策
        5.2.2 加快农作物秸秆收贮运体系和项目建设
        5.2.3 加大县域农户秸秆综合利用培训及科普力度
        5.2.4 加大秸秆焚烧查处力度
        5.2.5 内引外联,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集成应用
        5.2.6 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组织领导与宣传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西华县种粮农户秸秆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经济人”假说
    2.3 农户行为理论
    2.4 外部性理论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西华县粮农基本情况和秸秆利用
    3.1 西华县农业发展
    3.2 西华县种粮农户调查
    3.3 种粮农户基本情况
    3.4 种粮农户的秸秆利用认知
    3.5 粮农秸秆利用
4 西华县粮农秸秆利用影响因素
    4.1 模型构建与变量赋值
    4.2 粮农秸秆利用的影响因素
    4.3 粮农秸秆利用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快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
        5.2.2 健全补贴体系缓解农户经济压力
        5.2.3 政府主导完善秸秆利用体系供需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县域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1.2 农业可持续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1.3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与成果分析
    1.5 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内容与要求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分析与发展框架
    3.1 内部优势(Strengths)
    3.2 内部劣势(Weaknesses)
    3.3 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3.4 外部威胁(Threats)
    3.5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
    3.6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思路
    3.7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
    3.8 合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发展框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规划
    4.2 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规划
    4.3 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规划
    4.4 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体系规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合川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外围保障和运营管理措施
    5.1 保障体系
    5.2 运行机制
    5.3 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10)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中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乡村生活污染的基本概念
        2.1.1 幸福美丽新村
        2.1.2 幸福美丽新村对环保的要求
        2.1.3 生活污染
        2.1.4 围绕治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生态文明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活污染及其治理现状
    3.1 内江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2 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3.3 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生活污染现状
        3.3.1 水环境现状
        3.3.2 大气环境现状
        3.3.3 生活污染现状
    3.4 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活污染治理现状
        3.4.1 四川省美丽乡村建设
        3.4.2 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
        3.4.3 政府环保投入现状
        3.4.4 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3.4.5 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第四章 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活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内江市农村污染分散
        4.1.2 内江市农村垃圾分类体系尚未形成
        4.1.3 内江市农村规划体制还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4.1.4 内江市农业生产规模小污染较重
    4.2 内江市污染物收集难且处理率低
    4.3 内江市农村污染的成因
        4.3.1 内江市整体规划相对缺失
        4.3.2 农村居民环保理念一定程度上还有欠缺
        4.3.3 环保资金投入还要加强
        4.3.4 人力资源配备使用不足
        4.3.5 环保设施相对匮乏
        4.3.6 监管能力还要加强
        4.3.7 传统产业粗放
第五章 促进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活污染治理的对策
    5.1 健全管理工作体系与机制
        5.1.1 加强组织领导
        5.1.2 完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
        5.1.3 健全镇村环保管理责任机制
        5.1.4 加强镇村环保队伍人才建设
        5.1.5 强化问题整改
    5.2 完善镇村环保编制体系
        5.2.1 加快推进县域总体环保修编
        5.2.2 加快镇村环保修编
        5.2.3 塑造镇村特色风貌
    5.3 建立长效管理职责分工
        5.3.1 健全环境综合治理组织
        5.3.2 明确职能分工
        5.3.3 污染治理专款专用
    5.4 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5.4.1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5.4.2 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5.5 加强废物资源化利用
        5.5.1 促进废物利用产业布局
        5.5.2 促进废物回收利用
        5.5.3 鼓励市场运作模式
        5.5.4 以科技创新推动综合治理
    5.6 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
        5.6.1 强化监督管理
        5.6.2 落实考核机制
    5.7 多措施全民宣传教育以提升环保意识
        5.7.1 网络媒体监控曝光
        5.7.2 加强新发展理念宣传
        5.7.3 加强共谋共建机制宣传
        5.7.4 加强环保法规宣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A市政府秸秆禁烧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姚杰颖. 河北大学, 2021(02)
  • [2]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扩散及行为控制策略研究[D]. 徐北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3]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研究[D]. 胡云芝. 西南大学, 2020(05)
  • [4]吉林省白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D]. 任蕾.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J市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多主体协同研究[D]. 段亚敏.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0)
  • [6]天津市农村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研究 ——基于农户参与燃烧污染治理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施博.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桦南县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D]. 崔彪.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西华县种粮农户秸秆利用问题研究[D]. 吕金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9]县域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D]. 杜俊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内江市美丽乡村建设中污染治理研究[D]. 李诚.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步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