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

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

一、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潇湘[1](2021)在《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2015-2020)》文中指出近年来,抑郁症已经成为了全球常见的一种精神性疾病。据2020年5月14日联合国公布的《关于2019新冠状病毒病(COVID-19)和精神卫生问题的政策》简报提到COVID-19大流行加剧了世界民众精神卫生问题的风险,抑郁症日渐增加。根据估算,中国目前有超过9500万人患有抑郁症,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正常日常生活。因此,本文以抑郁症为研究课题,以人民网对抑郁症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新闻话语角度分析研究相关报道,并结合人民网具有的党媒特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本研究通过搜集其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这6年间与抑郁症相关议题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话语分析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发现,当前抑郁症话语建构现状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新闻媒介在受到了社会意识形态、媒体权力以及社会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在这些新闻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抑郁症患者形象建构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的新闻倾向性,新闻报道文本中常用负面的情感色彩报道抑郁症相关新闻。在话语的实践中,新闻文本中很少直接或间接使用抑郁症患者本人等第一视角话语呈现,反而用社会精英和专业人士话语较多,以此凸显官方人士的权威观点,使抑郁症新闻报道的内容大多都具有说教性,体现了报道中不同群体之间不平等的话语关系。此外,在对抑郁症群体报道中,对新闻的内容与社会群体有选择性的呈现,持续的构建人们对于抑郁症偏颇的认知。当这种认知被不断强化后,抑郁症患者在社会秩序中被推向边缘化、导致他们被社会排斥、产生偏见和歧视。因此,新闻媒体需要一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话语,重新确立媒体传播主体的角色,适当地在新闻报道中增加心理介入,对新闻话语进行科学、公正、全面的呈现。

姜剑[2](2020)在《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潮流中,西方传教士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是西学东渐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自然承担着向西方世界介绍和报道中国文化的重任,也即学界所称的“东学西渐”。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展现和传递彼此的文化信息和成果,由此拉近了东西方认知距离,为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担当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高葆真是众多新教来华传教士中的一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也许他不像马礼逊、理雅各和傅兰雅等人那样是闪耀的明星,但至少他用自己的文字记述留下了他所独有的扎实脚印,并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脚印和声音也许不够清晰和响亮,但正如许许多多来华传教士一样,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传播活动不可能也不应当被忽视和磨灭,相反非常值得去挖掘和书写,因为他们是担当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力军。首先,通过高葆真的英文小说《中国桃胡项链》(A String of Chinese Peach-Stones,1895)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的贡献。《中国桃胡项链》是一部用英文创作、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此书通过小说的传播方式收集整理了华中民俗文化素材,包括民间故事与传说、习俗生活、信仰生活和艺术生活,以小说情节为线索向西方读者展现相关的民俗现象、神话或民间故事及文化符号,使异质文化中陌生而遥远的中国印象在他的生动语言中变得鲜活而真切。借助传播学理论,我们试图从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等方面论述这部特殊小说对中国民俗文化西传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他的这部饱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作品无疑对中国文化的海外译介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模式。其次,通过高葆真的西文着述本文试图关注他眼中的晚清中国印象。通过游记《漫游华中》(Rambles in Central China,1896)高葆真展现他的华中印象,向西方读者描述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生态:文人与迷信、官员与府衙、弑婴现象、妇女与教育以及鲜活生动的商业街;通过《中国概观》(China under the Searchlight,1901)高氏从人口众多、团结稳固、祖先崇拜、官僚制度和文学艺术等角度介绍和阐释他眼中的晚清中国;通过他在重要西文刊物上发表的西文文章论述他眼中的中国经典文化:从中国古典小说中分析和认识中国人的宗教观和道德观,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追寻上古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从基督教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崇拜和风水学等。再次,高葆真的中文出版活动是他传教生涯中的重要一页,这里他同着名的传教士出版活动家李提摩太产生交集,他主编的《大同报》是广学会继《万国公报》后又一重要的传教士中文刊物。本文从《大同报》介绍传播西学的角度论述它对晚清近代化的贡献和影响。《大同报》(1904-1917)是广学会继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万国公报》后又一份没有传教性质的中文综合性报纸。笔者从传播西方科学、教育、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论述这份中文报纸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社会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和影响,并试图探讨它在近代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与《万国公报》相比默默无闻的缘由。最后,高葆真通过他的译述活动将西方近代科学及社会文化思想编译成中文,进一步促进近代西学东传。通过他的三部主要英文译着:《欧化篇》、《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和《泰西奇效医术谭》,本文阐述了这些译述活动无论是在论述和总结西方历史和成就方面或是在相关领域传播重要的或最新成果与理念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故纸堆中发黄的资料档案中,我们试图追溯和勾勒百年前这位英国来华传教士的生活轨迹和传播活动,他在这方土地上与中国文化和经典思想产生不可避免的触碰和交流的火花,化作他的文字阐释作品和思想译述作品,这些作品和文字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应拥有一席之地和作用。他和他的传播活动和作品代表了一批还没有被发掘、发现的默默无闻的来华传教士及他们所作出的各自贡献,只因为不够显耀,他们也许在历史的故纸堆中正慢慢隐去,而逐渐被人们遗忘。随之而去的是那个时代众多他者视角的历史记忆,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思想火花。

刘艺,魏源,杨颖,贺绍梅[3](2019)在《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科研科普存在严重脱节的局面,本该是科学传播链上的"第一发球人"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因为种种原因,在科普宣传上的积极性不高。作为与一线科技工作者接触最多的学术期刊,应当有责任和义务对其进行积极引导,为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搭建一座有效的桥梁,切实履行好科普推广的艰巨任务。文章主要从学术期刊是否有科普的责任,在科普推广方面的优势及对其进行科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以《局解手术学杂志》为例探讨了利用学术期刊的号召力鼓励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的可行性,以期为科研与科普的结合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祝敏敏[4](2019)在《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江苏省医学会作为医疗卫生行业规模最大的学会组织,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网站,以满足互联网高度发展下日益增多的用户需求、学会组织提供优质服务的需求以及卫生健康领域科技社团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从分析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的背景、必要性、功能等方面入手,通过理论研究和问卷调查,了解江苏省医学会网站建设现状和总体水平,进而明确网站用户对医学会网站的满意和不满意之处,归纳江苏省医学会网站建设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国内外医学会网站建设以及江苏省医学会承担的职责,探索江苏省医学会网站今后建设及完善的方向,以期能够在卫生健康领域进一步为广大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服务。【方法】在前期文献归纳的基础之上,结合江苏省医学会网站使用人群及其自身特点,设计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整体风格、栏目建设、功能使用、拟新增功能、微信平台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开展调查。调查方式采用网络调查和纸质调查表相结合的方式。网络调查借助问卷星软件生成二维码和链接,在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江苏省医学会工作群、江苏省继续教育项目申报群、江苏省医学科技奖项目申报群、江苏省医学会主办学术会议中发放。同时在江苏省医学会网站信息员、分会网站管理员、医学鉴定专家、学术会议现场中发放纸质调查表。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702份,有效回收率为98%。【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对网站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满意和很满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62.82%和9.97%。满意的地方主要包括,对网站的资源内容和稳定性满意度达到80%以上;满意度最高的栏目是学会动态和学术活动,占50%左右,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重要性;网站功能的分析显示约70%的用户对在线注册和投稿系统表示满意,其中初级职称满意度较高级职称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43%的用户在找寻业务办理入口时不太顺利;投诉建议、地方动态、分会之窗、医疗鉴定等栏目更新缓慢、时效性较差,满意度均低于15%;继续教育项目申报系统填报过程过于复杂,33.62%的网站用户认为继续教育申报系统不太顺畅,需要进一步优化;江苏省医学会官方微信关注度较低,39%的用户没有关注过江苏省医学会微信。新增栏目和功能上,超过60%的用户认为需新增学术资源、线上讨论交流栏目,超过35%的用户认为需要增加科普与健康、科技评价等栏目,63%的用户表示需开通电子学分,超过50%的用户赞同开通学术会议缴费在线支付、在线预订酒店功能,46%用户认为需合并继教项目申报系统和学分管理系统。【结论与建议】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对网站的整体满意度较高,网站提供的服务基本能满足需求。但仍存在业务系统需要进一步优化,栏目更新缓慢或缺失,微信平台没有充分利用,电子化功能尚未实现等问题。建议对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结构进行合理的改善规划,使用户能够快速、准确获取相关信息与业务入口;建议升级改版继续教育项目申报系统;建议新增学术资源库、在线学术交流、健康与科普、科技评价、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会员管理系统、党建工作栏目、委员会换届改选系统等栏目与系统;建议开通学术会议缴费在线支付、在线预订酒店等功能,推行电子学分;建议进一步推广江苏省医学会官方微信。同时建议建立健全考核与奖励机制,加强对江苏省医学会网站及76个分会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根据建议进行网站改版后,对改版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用户对网站的整体满意度显着高于改版前,改版后网站的页面布局结构、易用性/兼容性、稳定性、业务办理入口的满意度均有所提高。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期望通过进一步完善,能更好的达到“线上学会”的功能,更好的为江苏省医学会行使各项职能服务。

郑言[5](2018)在《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文中认为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不仅为中国社会带来异质性的医学知识,而且改变着中国社会的医疗格局。尤其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存的局面,直接引发中西医学的比较和抉择问题。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中医学在异质性的西医学面前表现出明显的颓势,尤其是西医学体制与本土政治的结合使其保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严重挤压了中医学的生存空间。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中医界的焦点从最初对两种医学知识医理层面的比较转为对“废止中医”论的抗争,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模仿西医学体制的尝试。正是在这些探索中,近代中医学体制化才得以实现。本文以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为研究对象,从其社团的组建、中医群体的职业化、学校教育的创办以及中医院的创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以近代中医学的整体发展为背景,重点考察其体制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分析影响其体制转型的因素,以期呈现出较为完整的中医学体制化进程。除此之外,文章还考察了现代国家建设因素在中医学体制化进程中的作用,以此来探讨医学与国家的关系。文章主体由导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个章节。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医社团的体制化,主要包括对传统中医群体医疗以及交流模式的考察。通过对传统民间中医群体自组织形态的讨论,分别以构成其主体的“坐堂医”和“游医”为研究对象,呈现出传统医者在医疗活动中的个体性和分散性。传统社会中中医学一直被划归为“技”的范畴,医者行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医术决定的,这就造成了医者对自己所掌握的医技(包括药方)持有一种保密心理。但是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金元时期出现的学派争鸣为传统中医群体的交流构建出新的模式,不仅加深了医者群体间的交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知识的发展。尽管学派的建立为医者的群体性活动提供了条件,但是由于它主要以医学理论和方法作为区分标准,缺乏维系学派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使得这些学派间的交流呈现阶段性和无序性。直到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由医者创立的专业组织,代表着传统医者群体社团意识的觉醒。除此之外,西医社团体制在中国的根植为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蓝本,尤其是中华博医会的创建,拉开了中国近代医学体制发展的序幕,其社团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为中医社团体制化奠定了基础,《博医会报》的刊行成为医学知识交流的新平台。在西医社团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境内建立起为数不少的中医社团,文章选取在中医学体制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三个社团进行重点研究:包括中西医学研究会、神州医学总会和上海医界春秋社。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在体制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组织结构变迁代表的是社团观念的转变。随着中医学在对抗“废止中医”论中的浮沉,一些中医社团也在不断地改变章程和进行改组,本文主要从考察这三个社团组织方式的变化背后带来的社团宗旨的改变进而分析中医群体价值的塑造。除此之外,医学刊物作为社团的喉舌,是其群体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文章在对上述社团的机关刊物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其各自的办刊宗旨进行对比,进而分析各自在近代中医界的抗争中所起的作用。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医群体在致力于近代医学体制化进程中对自身职业化的诉求。传统官医群体的职业认同遵循着较为严格的制度,比如人才选拔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而且他们受制于专门的医政管理机构的管辖。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医群体的职业化比较完善。鉴于民医的个体性、分散性以及保密性,致使国家在其管理上长期缺位,民间行会制度也只是对开业医生群体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绝大多数民医的职业身份认同来自民众对其医术的认可,而其行医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基本上是依靠医者的品德自律实现的。儒家德性价值在古代社会具有普遍性,医者将医术标榜为“仁术”,而以德性价值为基础的医德规范散见于各类医书中。近代医学传教士是职业医生的前身,随着传教事业的开展,传教与医疗活动逐渐分离开来,具有医学学位的专业医生成为医学传教活动的主要践行者。为满足中国民众对西医的需要,本土西医生的培养提上日程,西医群体职业化进程正式开始。在他们的意识里,医生作为一种职业不仅能为民众解除病痛,还关系到民族的复兴,承担着全民健康的重任。西医群体对自己的重新定位,是对医生职业的内涵和责任更深刻的认识。与西医职业化相伴随的是中医群体为争取行医合法权的论争,随着《医士管理暂行规则》以及《中医条例》的颁布,逐渐确立了中医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中医职业化取得了重要成果。第三章是对近代中医教育体制化的研究,首先进行的是传统中医教育方式以及中医人才培养状况的梳理。传统中医教育分为官学教育和民间师徒制传承两种,虽然官学教育机构自南北朝时期被建立后一直处于完善中,学生入学制度、医学分科制度以及考试制度等都越来越细化和规范化,但是师徒相授方式没有被摒弃,依然在官学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鉴于官学教育在培养人才数量上的局限性,民间师徒制传承是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由于民医的个体性和流动性以及其“技”的归属,使其文字记载资料匮乏,我们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师徒制的类型及特点,尤其对中医学知识的缄默特性与师徒制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方面表明师徒制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对近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探讨。中医在近代的式微,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因素造成的,尤其是近代中医在瘟疫治疗中的束手无策,致使其在国家卫生体系中失势,特别是民国时期公共卫生体制建设的提出,彻底将中医学医疗体系排除在外。源自西方的公共卫生概念成为社会的主流,为了实现全民医疗,国民政府提出创建“公医制度”的理念,并创办公立医科大学培养公共卫生人才。为了挽回发展颓势,中医界在力争学校教育合法权的同时开展了学校教育的各种尝试,并在中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中央国医馆的建立以及卫生署内中医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中医行政管理体制化的实现。中医教育合法权在全国性的抗争活动中最终获得通过,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被确定下来,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第四章的焦点是近代中医院体制化。首先从传统“家庭”式的诊疗空间着手考察,分析这种方式下医者与病人的关系以及传统公共医疗组织与社会救济的关系。其次通过分析国民对陌生空间的想象式建构,委托制与传统伦理秩序的交锋以及“家庭”对医院空间的渗透,梳理近代教会医院体制在中国社会的被接受过程。再次从托管制在医院模式中的运用以及作为医院体制核心的卫生制度入手,分析近代中医院体制在诊疗空间上的转变。最后对中医院与中医学校的关系进行简单探讨,当初嘉约翰创办博济医校是因为医疗人才的供不应求,也就是说是医院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学校体制的发展。但是在中医学体制化进程中,二者的关系似乎是反过来的。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是中医学体制化的核心内容,为此中医界进行了数次全国性的抗争,最后国民政府规定创办学校必须设立附属医院,于是中医院体制的建立在满足提供新式医疗的同时又被赋予协助中医学校取得合法权的责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中医学校与医院的关系是以院带学模式。随着医学体制化的深入,医院与学校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呈现出相互促进的发展倾向。结语部分对首先影响中医学体制近代转型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即所谓的双动力机制。一般认为学科体制化的动力机制有两种,即权威系统驱动模式和权力系统驱动模式,在实际的体制化过程中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既需要权威系统的行动又需要权力系统的介入。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制度化了的权力是法定的、强制性的,权力系统代表的是官方的价值取向,而制度化了的权威则是非强制性的,代表的是系统成员内部的共同意志。推进中医学体制化进程的动力机制包括西医学体制的移植和国家公共卫生体制政策的制定。尤其是本土化了的西医学体制对中医学体制化的影响是直接的,加之它与政治的结合,使它成为阻碍中医学体制化的主要力量。政治权威对医学体制发展的影响在古代中国就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皇权政治在中医官学体制化中发挥着指导作用,甚至可以说传统中医学体制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皇权阶层的需求。近代国家对社会的改革诉求增大,公共卫生体制建设提上日程,鉴于中医学在群体预防层面的劣势,以及国家摒除旧思想、旧文化的政治目标,所以中医学在国家医疗体制中失势了。中医学被排除在国家公共卫生体制建设之外,这直接激发了中医界寻求改革的动力。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是一种体制转向另一种体制,是并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继承性发展,中医学体制化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管汝陶[6](2017)在《三农科普新媒体传播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户籍人口达到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9.1%。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群体,与之相关的“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视及着力解决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各产业的高速发展,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何有效处理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道路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演变,农民作为“三农问题”中的主体,对信息的需求也是日渐增强。互联网迅速、便捷、经济、省时的特点可以弥补农业生产中漏洞和疏忽,互联网与“三农”科普的有机结合是互联网发展大势所趋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和农民进步的必要之举。然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15年9月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虽然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科普知识的公民比例有明显增加,达到53.4%,已经超过了报纸(占38.5%)、仅次于电视(占93.4%)位居第二,成为民众获取科普内容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但是在过往的五年时间内,农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却比较迟缓,仅仅比原来提升了0.19%。由此可见,目前互联网对于“三农”科普的融合程度不理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研究国内外各领域对科普的定义与理解,本文从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等关键词出发,探讨定义了三农科普领域科学普及的内涵,并通过中国民众的阅读习惯的探讨、广东农民科学素质调研、广东三农科普新媒体传播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三农科普传播模式中的传播主体、信息来源、科普时机、科普激励、科普载体、科普渠道、受众接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判,从而为中国三农科普工作的改进、推动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刘尚昕,王淑君,段春波,高超,于普林[7](2016)在《增强编辑主体意识 打造精品医学科普期刊——《保健医苑》的办刊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保健医苑》的办刊实践,探讨在编辑主体意识的引导下,编辑不仅要强化传统时代要求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培养并树立新时期所要求的特色意识、创新意识、时效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努力将期刊打造成精品期刊。

刘新艳[8](2015)在《医学专业期刊科学普及的责任及传播途径》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医学专业期刊向公众推广普及医学知识的社会责任和实现途径。【方法】分析医学专业期刊进行科学普及宣传的必要性,并通过介绍国内外医学专业期刊进行科学普及的经验和广州医科大学杂志社办刊过程中进行的实践说明医学专业期刊承担科学普及、扩大医学知识的宣传可以应用的各种途径。【结果】科学普及是医学专业期刊的责任。医学专业期刊应该通过调整栏目内容增强期刊的新闻属性;通过多元化出版、新闻发布会、走进社区和学校开展讲座以及在网站、微博、APP、微信等推广平台拓宽自身的传播广度从而实现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和教育。【结论】医学专业期刊惟有应用各种途径进行科学普及,才能既突出医学期刊的专业特点又推广科学成果,让更多人受益。

邓旺强[9](2014)在《科学传播视野下我国报纸艾滋病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之一,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获取艾滋病信息最主要的来源。通过对《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大河报》14个年度内(2000——2013)有关艾滋病报道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在科学传播的视角下考量传媒的艾滋病报道,厘清艾滋病议题上媒体科学传播的呈现与建构情况,探讨媒体艾滋病报道科学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策略。媒体艾滋病议题上的科学传播存在“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分别以科技报道,及在非科技报道中夹带艾滋病科学知识信息的形式呈现。媒体的科学议程具有明显的“事件导向性”,重点关注艾滋病基础科学研究信息,科普专题内容少,关注面国内外并重,报道多以消息形式呈现,以科学家为最主要信源。夹带艾滋病科学知识信息的报道,夹带内容多为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介绍,引源渠道较为多元。媒体在报道艾滋病科学议题时,倾向以乐观的基调传递科学信号。在艾滋病报道文本叙事中,记者有意识地通过科学传播引导公众舆论。报道多从正面呈现艾滋病的“科普形象”,注重科学知识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媒体艾滋病议题上的科学传播存在诸多不足。艾滋病科普“应景化”,持续性差。报道所传递的科学知识信息,存在“非科学性”以及“浅层化”问题。在涉及艾滋病突发事件中,媒体报道科学传播应对不得当。部分报道文本语言晦涩难懂,受众难以消化。报道对“艾滋病”媒介形象的建构不科学,存在隐性歧视和媒体暴力。媒体应当建立起常态化的艾滋病科普机制,做好艾滋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报道者自身要解决好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问题,并严格遵循科学严谨的报道原则,当好艾滋病科学知识信息的“把关人”。发挥科学传播的舆论引导力,创造理性的舆论环境。涉及艾滋病突发事件时,媒体的科学传播应当及时到位,规避负面影响。在文本语言上消解传媒与受众的隔阂,增强科学传播效果。科学建构艾滋病媒介形象,创造宽松和谐的艾滋病防治环境。

彭正媛[10](2013)在《“流动”的健康传播 ——以兰州市杂志零售市场的健康杂志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注自身健康,而健康杂志作为普通大众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在健康促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面对市场上玲琅满目、数目繁多的健康杂志,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受众来说,他们在选购健康杂志的时候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什么形式和内容的健康杂志更符合于他们的需求,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论文即以甘肃省兰州市健康杂志市场的零售份额为基础,将零售表现具有代表性和对比性的,不同类型的三种健康杂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来明确与每种健康杂志零售量相关的内容方面的因素,以及兰州市受众对健康杂志的需求,以此试图为健康杂志在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传播发展实践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

二、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2015-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闻话语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新闻话语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1.3.2 新闻话语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内容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5 研究设计
        1.5.1 语料来源的选取
        1.5.2 样本筛选和呈现
第二章 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文本:语言修辞手法
    2.1 新闻话语中高频词汇的使用
        2.1.1 新闻报道中的文本内容分析
        2.1.2 新闻文本中的九大社会群体
        2.1.3 新闻文本中的五种主体行为
        2.1.4 新闻文本中的四种新闻倾向
    2.2 新闻话语中的语气表达分析
        2.2.1 疑问语气:增强抑郁症科普新闻报道
        2.2.2 祈使语气: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抑郁症
    2.3 修辞技巧分析
        2.3.1 词语使用:动词居多
        2.3.2 句式选择:同义形式
    2.4 及物性分析
第三章 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话语实践:生产和理解
    3.1 抑郁症文本的生产:互文性与新闻话语
        3.1.1 话语描述:官方话语与精英话语凸显
        3.1.2 话语的预先假设:新闻评论暗含媒体观点
    3.2 抑郁症文本的理解:新闻报道建构的互文性
        3.2.1 新闻文本呈现较多说教性话语
        3.2.2 新闻主体形象呈现倾向消极化
第四章 人民网抑郁症的社会实践:社会文化语境
    4.1 抑郁症报道的文本内容体现意识形态
    4.2 抑郁症报道的新闻价值显现传播制度
        4.2.1 大众传媒的媒介功能
        4.2.2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
    4.3 抑郁症患者的媒介形象折射媒介权力
    4.4 抑郁症报道的价值导向反映社会文化
第五章 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的思考
    5.1 强化传播主体角色认知
    5.2 平衡新闻报道的倾向性
    5.3 增加新闻报道的心理疏导功能
        5.3.1 加强社会公众的积极认知
        5.3.2 创造积极情感的支持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来华经历
    第一节 传教背景
    第二节 简要生平
    小结
第二章 中国桃胡与民俗传播
    第一节 中国故事
    第二节 中国文化符号
    第三节 民俗记录
    第四节 传播策略
    小结
第三章 晚清中国印象
    第一节 近看华中
    第二节 概观中国
    第三节 对话中国经典文化
    小结
第四章 《大同报》与西学传播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刊
    第二节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第三节 高葆真与《大同报》
    第四节 面对变革,他们的声音
    第五节 同时期本土报刊《大公报》
    第六节 《大同报》历史地位
    小结
第五章 译述活动和西学东渐
    第一节 《欧化篇》
    第二节 《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
    第三节 《泰西奇效医术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3)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学术期刊进行科普的优势
    1.1 资源优势
    1.2 权威优势
2 学术期刊进行科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 利用学术期刊的号召力鼓励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

(4)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江苏省医学会工作职责
    1.2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建设和改版的背景
        1.2.1 顺应互联网+发展方向的时代需求
        1.2.2 学会组织提供优质服务的必然要求
        1.2.3 卫生健康领域以及科技社团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的要求
        1.2.4 市场化环境下学会宣传展示的重要形式
        1.2.5 学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需要
    1.3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服务框架
    1.4 国内外医学会网站建设现状
        1.4.1 国内医学会网站的基本特征
        1.4.2 国内医学会网站的功能与任务
        1.4.3 国外医学会网站的启示
    1.5 研究背景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
        2.3.2 问卷调查
        2.3.3 个别访谈
        2.3.4 内容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基本情况
    3.2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对网站风格的满意度
        3.2.1 医学会网站用户对网站整体满意度分析
        3.2.2 医学会网站用户对网站布局、呈现方式、易用性和稳定性满意度分析
        3.2.3 医学会网站用户找寻网站业务办理入口的顺利程度
    3.3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栏目建设情况
        3.3.1 网站用户对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栏目的满意度分析
        3.3.2 网站栏目的时效性分析
        3.3.3 网站栏目的重要性分析
        3.3.4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计划新增项目调查
    3.4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功能调查分析
        3.4.1 对网站五项功能的满意度分析
        3.4.2 不同特征人群对网站功能的满意度分析
        3.4.3 对继续教育申报系统的满意度分析
        3.4.4 拟新增功能必要性调查分析
        3.4.5 微信公众号满意度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调查总体情况
        4.1.2 问题分析与探讨
        4.1.2.1 页面结构不符合现代人浏览习惯
        4.1.2.2 学会动态与学术会议专区满意度较高
        4.1.2.3 继教项目申报系统和江苏省医学会微信满意度较低
        4.1.2.4 部分栏目更新缓慢
        4.1.2.5 网站用户支持的新增栏目多与主要职能相关
        4.1.2.6 部分拟新增栏目未得到认可
        4.1.2.7 网站用户支持学会网站电子商务功能的开发
    4.2 建议
        4.2.1 对页面结构进行有效改版
        4.2.2 建议新增有关系统及栏目
        4.2.3 升级改版相关栏目和系统
        4.2.4 加强对网站的维护和考核的管理
    4.3 结论
第五章 改版后网站满意度初步评价
    5.1 方法
    5.2 结果
        5.2.1 改版后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基本情况
        5.2.2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改版前后网站风格满意度情况分析
        5.2.3 江苏省医学会网站改版前后网站建设满意度情况分析
    5.3 分析与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从个体到群体:近代中医社团体制化
    1.1 传统中医群体的自组织形态
        1.1.1 “坐堂医”与“游医”交织的医疗网络
        1.1.2 学派构建出的交流网络
        1.1.3 一体堂宅仁医会的组织运行
    1.2 近代医学社团的创办
        1.2.1 中华博医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1.2.2 《博医会报》与医学知识的交流
        1.2.3 中华博医会的影响
    1.3 中医群体的价值塑造
        1.3.1 中西医学研究会与西医知识的传播
        1.3.2 神州医学总会与中医职业利益的争取
        1.3.3 上海医界春秋社与中医学术的唤醒
    1.4 中医学刊物与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宣传
        1.4.1 《中西医学报》与医学知识的交流
        1.4.2 《神州医药学报》与中医学术的整理
        1.4.3 《医界春秋》与中医合法地位的争取
    1.5 小结
第二章 从自律到他律:近代中医职业化
    2.1 传统中医职业身份的认同与管理
        2.1.1 官医与医政管理机构
        2.1.2 民医行为规范与行会
    2.2 近代医生的职业化
        2.2.1 传教士医生的双重身份
        2.2.2 专业医生与职业化伦理规范
        2.2.3 自由职业群体与中医职业意识
    2.3 行医资格与中医职业化
        2.3.1 《医士管理暂行规范》与中医行医资格
        2.3.2 中央国医馆与中医管理
        2.3.3 《中医条例》与执业规范化
    2.4 小结
第三章 从师徒制到学校制:近代中医教育体制化
    3.1 传统官学教育体制与师徒制
        3.1.1 “学在官府”制度与中医官学教育
        3.1.2 师徒制与中医人才培养
        3.1.3 中医学缄默特性与师徒制
    3.2 近代西医教育体制与公共卫生建设
        3.2.1 西医教育体制的移植
        3.2.2 公医人才的培养与西医教育
        3.2.3 中医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
    3.3 中医学校教育体制化
        3.3.1 利济医学堂模式
        3.3.2 中医学校教育合法权的争取
        3.3.3 构建中医学科体系
    3.4 小结
第四章 从家庭到医院:近代中医院体制化
    4.1 传统家庭式的诊疗空间
        4.1.1 “家庭”空间的营造
        4.1.2 社会救济与传统公共医疗组织
    4.2 近代医疗空间的转换
        4.2.1 教会医院与国民想象式空间的建构
        4.2.2 委托制与传统伦理秩序的交锋
        4.2.3 “家庭”对医院空间的渗透
    4.3 中医院之设
        4.3.1 托管制度与医院模式
        4.3.2 卫生制度的引入
        4.3.3 以学兴院与以院带学模式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三农科普新媒体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三农
        2.1.2 科普
        2.1.3 新媒体
        2.1.4 传播模式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3 三农科普传播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
    3.1 理论基础
        3.1.1 沟通理论
        3.1.2 社会资本理论
        3.1.3 关系强度理论
    3.2 影响因素
        3.2.1 农民科学素质及新媒体应用习惯
        3.2.2 国民阅读习惯
        3.2.3 科普信息传播渠道
4 三农科普新媒体传播渠道对比分析
    4.1 三农科普网站传播现状
        4.1.1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4.1.2 中国农业信息网
        4.1.3 中国农村科普网
    4.2 三农科普微信传播现状
        4.2.1 农业类科普微信公众号
        4.2.2 健康类科普微信公众号
    4.3 本章小结
5 三农科普新媒体传播模式
    5.1 三农科普渠道的选择
        5.1.1 农民接收信息的影响因素
        5.1.2 三农科普优先选择的渠道:微信平台
    5.2 三农新媒体科普传播模式的构建
    5.3 三农科普新媒体传播的主体
    5.4 三农科普信息的来源:基于科学谣言的案例分析
    5.5 三农科普的时机:抓住热点事件或热点话题进行科普
    5.6 三农科普的激励:付费邀请专家撰写科普信息
    5.7 三农科普载体优先考虑视频或动画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医学专业期刊科学普及的责任及传播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专业期刊承担科学普及的必要性
    1. 1 科学普及本就是医学专业媒体的责任
    1. 2 创造自身发展空间的需要
    1. 3 引导公众进行科学养生的需要
    1. 4 改善医学专业期刊缺乏科普性的现状
    1. 5 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2 国内外医学期刊进行科学普及的经验
3 广州医科大学杂志社办刊过程中的实践
    3. 1 开辟内容偏科普的栏目增强传播效果
    3. 2 与科学团体和大众媒体合作传播医学新闻
    3. 3与出版社和科普杂志社合作出版医学科普读物
4 结 语

(9)科学传播视野下我国报纸艾滋病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媒体科学传播的研究
        1.3.2 关于媒体艾滋病报道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艾滋病报道科学传播的媒介呈现
    2.1 样本的选取及类目构建
        2.1.1 研究对象的选定
        2.1.2 报道样本的界定
        2.1.3 研究类目的构建
    2.2 艾滋病科技报道的呈现
        2.2.1 报道时间集中程度高
        2.2.2 重点关注艾滋病基础科学研究
        2.2.3 大多以消息形式呈现
        2.2.4 科学家为主要信源
        2.2.5 关注面国内外并重
    2.3 夹带科学知识信息艾滋病报道的呈现
        2.3.1 时间分布高度集中
        2.3.2 主题偏重艾滋病防治形势
        2.3.3 所夹带内容多为“传播途径”相关知识
        2.3.4 科学知识信息引源渠道多元
    2.4 艾滋病报道科学传播媒介呈现的总结
第3章 媒体艾滋病报道科学传播的特征
    3.1 存在“显性”和“隐性”形态
    3.2 以乐观基调传递科学信号
    3.3 “科学”叙事引导公众舆论
    3.4 倾向从正面呈现“科普形象”
    3.5 引权威专家信源建构科学性
第4章 从科学传播角度看艾滋病报道存在的问题
    4.1 艾滋病科普“应景”化
    4.2 传播内容的“非科学性”
        4.2.1 存在科学知识性错误
        4.2.2 报道不科学导致传播失真
    4.3 科学知识信息“浅层”化
    4.4 文本语言的“非贴近”性
    4.5 突发事件科学传播应对不得当
    4.6 艾滋病媒介形象建构不科学
第5章 媒体艾滋病报道科学传播的优化策略
    5.1 建立起“常态化”的科普机制
    5.2 当好艾滋病科学知识信息“把关人”
    5.3 充分发挥科学传播的舆论引导力
    5.4 艾滋病突发事件科学传播应对到位
    5.5 努力消解传媒与受众间的隔阂
    5.6 合乎科学地建构艾滋病媒介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流动”的健康传播 ——以兰州市杂志零售市场的健康杂志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4.2 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研究设计
        1.5.3 样本选取
    1.6 样本分析说明
第二章 我国健康杂志概况及兰州市健康杂志零售状况
    2.1 我国健康杂志发展概况
        2.1.1 我国健康杂志发展历程
        2.1.2 我国健康杂志出版现状
        2.1.3 我国健康杂志特点
    2.2 兰州市健康杂志零售状况
        2.2.1 样本的零售区域
        2.2.2 样本的零售份额
        2.2.3 样本的受众特征
第三章 健康信源与健康权威
    3.1 信息来源
    3.2 常识与专家
第四章 健康内容与健康认知
    4.1 封面与封面主题
    4.2 内容主题分类
    4.3 广告与消费主义
    4.4 西医与中医
    4.5 惯习与塑造
    4.6 保健与医疗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结果
    5.3 研究限制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网抑郁症报道的新闻话语研究(2015-2020)[D]. 马潇湘. 河北大学, 2021(02)
  • [2]英国来华传教士高葆真的文化传播研究[D]. 姜剑. 浙江大学, 2020(08)
  • [3]以学术期刊为桥梁促进科研与科普结合[J]. 刘艺,魏源,杨颖,贺绍梅. 科技传播, 2019(24)
  • [4]江苏省医学会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与分析[D]. 祝敏敏. 东南大学, 2019(01)
  • [5]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 ——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D]. 郑言. 山西大学, 2018(04)
  • [6]三农科普新媒体传播模式研究[D]. 管汝陶.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增强编辑主体意识 打造精品医学科普期刊——《保健医苑》的办刊实践[J]. 刘尚昕,王淑君,段春波,高超,于普林. 编辑学报, 2016(01)
  • [8]医学专业期刊科学普及的责任及传播途径[J]. 刘新艳.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03)
  • [9]科学传播视野下我国报纸艾滋病报道研究[D]. 邓旺强. 湖南大学, 2014(04)
  • [10]“流动”的健康传播 ——以兰州市杂志零售市场的健康杂志为个案[D]. 彭正媛. 兰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论医学科普期刊编辑的桥梁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