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京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我区京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一、我区K优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1](2016)在《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杨家胜,张琼芳[2](2012)在《钟山县1950—2011年水稻品种演变及其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调查记录了钟山县60多年来水稻生产应用品种的演变过程,揭示品种更新对提高产量水平以及稻米品质方面产生的明显效应,并分析种子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优势品种相对较少,同质化品种较多;二是种子市场品种繁多,选择品种无所适从;三是品种过度更新,品种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四是生产应用品种过多,难以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品牌。提出在新品种推广应用方面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彭从胜[3](2012)在《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999-2009年,江西省及省外育种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异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大量的水稻常规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为江西乃至全国水稻生产的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1999-2009年期间的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基本理顺了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的系谱关系,可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早籼品种有3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中156、浙9248、赣早籼7号、中优早3号、嘉育948、金早47、舟903、嘉育253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这些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江西省早籼品种的选育方法主要以杂交选育的为主,占所有育成品种的70%;所有品种的亲本矮源最初主要来自矮脚南特、矮仔占和IR8;早籼品种的抗病性水平较以前有提高,抗源基本上来自从国外引进的种质;品质较以前有大幅度提升,但产量水平基本持平;各育种单位都很重视骨干亲本的发现与利用。(2)1999-2009年期间,通过江西省审定推广的常规晚籼品种有20个,根据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了以粤香占、籼粳89、赣晚籼30号等为基础的系谱图,并对上述的骨干亲本的性状进行了描述。从育成品种系谱来看,育成的主要晚籼品种多数来自几个骨干亲本,遗传基础相对脆弱;从育种方法来看,和早籼常规稻一样,最主要的育种方法为杂交选育,其他方法育成品种不多;从育种目标来看,育成的品种品质整体上较优,产量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育种目标呈多元化。(3)初步作出了三系与两系杂交早、晚稻组合的系谱图,同时总结了三系不育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杂交稻组合的选育进展。(4)初步对1999-2009年江西省水稻育种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江西水稻育种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朱旭东[4](2009)在《杂交水稻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及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SSR分子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了解杂交水稻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对提高强优组合的选配效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探讨广泛应用的不育系K17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分子标记初步定位,对更好的利用该不育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首次同时采用6种细胞质类型10个不育系(保持系)即野败型(珍汕97A、福伊A、Y99A)、印尼水田谷型(Ⅱ-32A、优ⅠA、中9A)、冈型(冈46A)、D型(D62A)、K型(K17A)和矮败型(协青早A)等和10个恢复系即R005、R132、R471、R379、R388、R389、R478、密阳46、明恢63及恩恢58等,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100个组合为材料,对杂交水稻单株产量、7个农艺性状、12个品质性状及4个稻瘟病抗性指标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然后以5个不育系(保持系)即K17A、优ⅠA、D62A、冈46A和珍汕97A等和5个恢复系即R617、R612、明恢63、R654、R655等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25个组合为材料,对各组合的光合性能(叶绿素SPAD值、4个光合性状)、5种内源激素、9种矿质元素含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研究了K17A/R612和珍汕97A/明恢63及其亲本的光响应曲线。再以K17A(B)、明恢63、K优63(F1)及其F2为材料,应用SSR技术,探讨了K17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初步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关于杂交水稻的杂种优势,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稻瘟病抗性来看,供试100个组合主要性状中,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和千粒重的超亲优势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整精米率的对照优势较强;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超亲优势和穗颈瘟级别的超低亲优势及垩白粒率、穗颈瘟级别的对照优势较弱。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超亲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Ⅱ-32A/密阳46和Y99A/R132,穗颈瘟级别超低亲优势最弱的为K17A/R471,对照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D62A/R478、Y99AfR005和福伊A/恩恢58。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超亲优势和对照优势表现与供试100个组合基本一致。从生理指标来看,供试25个组合主要性状中,生理性状的超亲优势以乳熟期剑叶SPAD值和Pn、Zn含量较强;对照优势以剑叶SPAD值、Pn、GA1、分蘖高峰期和乳熟期的K与P含量、分蘖高峰期的Zn含量、乳熟期的Fe含量较强。SPAD值、Pn、内源激素和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超亲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冈46A/R654、冈46A/R665、K17A/R612、冈46A/R665,对照优势表现最好的组合分别为珍汕97A/R665、D62A/R612、冈46A/R612、冈46A/R665。2、关于杂交水稻的配合力,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稻瘟病抗性来看,供试100个组合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所有性状均受GCA和SCA共同控制;供试100个组合的结实率、整精米率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结实率SCA的作用大于GCA,供试100个组合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穗颈瘟级别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恢复系的影响。从生理指标来看,供试25个组合中除PnSCA起主导作用外,其它生理性状都是GCA起主导作用;SPAD值、IAA、ABA、K和Zn含量恢复系GCA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不同性状GCA和SCA的对应关系比较复杂。供试100个组合亲本GCA都高所配组合,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SCA高的和低的分别占该类型组合的40.40%和41.41%,品质性状SCA低的占46.15%,穗颈瘟级别高的SCA占64.29%;亲本GCA都低的所配组合,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SCA高的和低分别占该类型组合的39.85%和42.86%,品质性状低的SCA占56.9%,穗颈瘟级别高的SCA占66.23%;亲本GCA中等的所配组合,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SCA高的分别占该类型组合的52.00%和42.86%。供试25个组合的亲本GCA都高所配组合,SPAD值SCA在该类型组合中高、中、低比例相同,均为33.33%,PnSCA中等的和低的均占该类型组合的40%,内源激素含量高的SCA占80.00%,矿质元素K和Cu含量的SCA高的分别占75.00%和46.70%,P SCA高的和低的均占37.5%。4、关于杂交水稻的遗传力,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稻瘟病抗性来看,供试100个组合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穗颈瘟级别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都比较高,结实率、整精米率广义遗传力高,狭义遗传力低,单株有效穗、垩白度广义遗传力低,狭义遗传力高。从生理指标来看,供试25个组合的广义遗传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5、相关分析表明,供试100个组合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穗颈瘟级别与亲本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结实率与恢复系相关不显着,与不育系相关显着,主要受组合的SCA和双亲可恢性影响,与恢复系本身的结实率关系不大。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整精米率与亲本、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恢复系相关不显着。供试100个和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整精米率与超亲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平均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垩白粒率、穗颈瘟级别与超低亲优势呈极显着正相关;所有性状与双亲GCA和组合的SCA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供试25个组合剑叶SPAD值、Pn、内源激素含量及K和Zn含量、分蘖高峰期的P和乳熟期的Fe含量与恢复系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剑叶SPAD值、始穗期和乳熟期的Pn、分蘖高峰期的K和Zn、Fe、Mg、P含量与不育系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剑叶SPAD、IAA含量及K、Fe和Mn含量、乳熟期的P含量与超亲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ABA与超低亲优势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主要的生理性状与与SC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矿质元素K、Fe、Zn含量、分蘖高峰期的P含量与恢复系GC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剑叶SPAD、始穗期和乳熟期的Pn、矿质元素K、Fe、Mn、P和Zn含量与不育系GC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分蘖高峰期的Pn及矿质元素K、Mg、Mn、P含量,始穗期剑叶,乳熟期剑叶和倒2叶SPAD值、Pn、Tr及K、Fe、Cu、Mg、Mn和P含量,5种内源激素含量与单株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乳熟期矿质元素Ca含量与产量呈极显着负相关。6、不同组合光响应曲线不一致。杂交组合K17A/R612的Pn、Cs和Ci均高于双亲,Tr介于双亲之间;对照组合汕优63的Pn和Ci介于双亲之间,Cs和Tr低于双亲。K17A/R612的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低于恢复系高于不育系,光饱和点低于双亲;汕优63的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表现量子效率低于双亲,光饱和点介于双亲之间。汕优63的产量潜力略大于K17A/R612。7、K17A的育性恢复受1对基因控制,位于第10条染色体上,与SSR标记RM6100连锁。

周乐良[5](2007)在《耐寒杂交水稻金优431选育及应用》文中提出杂交水稻产量明显优于常规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解决我国的温饱问题及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杂交水稻耐冷性相对较差,冷害年造成严重减产,制约杂交水稻的分布和推广。为此,汤鸿钧等人经过多年努力,育成了耐冷的恢复系Q431及组合金优431。本文对Q431及金优431选育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其耐冷性、配合力及应用技术进行研究,为耐寒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借鉴。结果如下:(1)为了改良杂交水稻耐寒性,利用“同恢渗粳”方法将耐冷性强的贵州高原粳地方高秆品种“赫章小黄谷”的耐寒基因通过杂交导入同质恢复材料中,再经分步聚合杂交,逐级重组,定向选择,选育出耐冷同质恢复系Q431及组合金优431。(2)金优431产量高、米质较好、稻瘟病抗性较强。在贵州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591.9kg/667m2,比对照汕优64增产15.2%。米质达部标二级标准,稻瘟病抗性加权平均3.1级、明显优于对照品种金优207。(3)Q431及金优431芽期、扬花期耐冷性强。耐冷性研究结果:恢复系Q431芽期耐冷性达高抗(1级)、金优431达抗(3级);恢复系Q431和金优431的扬花期自然低温反应指数均明显优于明恢63和汕优63。金优431在我省中高海拔水稻冷害频繁的地区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4)Q431在产量、结实率和有效穗这三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强。Q431、明恢63等5个恢复系与金23A等8个不育系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合力分析结果:Q431在产量、结实率和有效穗上的一般配合力最高。(5)金优431高产的栽培技术是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用穗肥、粒肥等;种子生产技术是确定合理的播差期、构建高产群体、科学利用赤霉素等。

刘奇华[6](2007)在《引进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产量、品质的分析与筛选》文中提出为发掘优质稻种资源,2006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对日本引进的19个粳稻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等方法研究分析不同水稻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1、引进品种农艺性状分析引进品种全生育期的变化范围是123-156d,W110全生育期明显比在日本缩短34d,W115则明显延长33d。引进品种中,J223的分蘖数最高,平均达7.59,其次为加高成、W115、W116。始穗期,秋田小町的剑叶SPAD为43.41,且高于对照;加高成、加F91略低于对照。成熟期,秋田小町、加高成、加F91的剑叶SPAD分别为:39.90、35.25、33.19,均高于对照。株高的变幅为:83.45~109cm,品种W132、W123、J218、W125的株高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其余品种的株高显着低于对照。剑叶长的变幅为:24.28~38.83cm,品种W140、W125、J218、W134、加F91、加L86的佥0叶长极显着高于对照。剑叶角度的变幅为:6.1~30.3°,品种J218、J223、加L86、加高成的剑叶角度与对照无显着性差异。倒二叶长度变幅为:29.58~48.18cm,品种J218、W123、W140的倒二叶长度显着高于对照。剑叶宽变幅为1.04~1.5cm,剑叶面积变幅为19.69~40.78cm2,倒二叶宽变幅为:0.93~1.28cm,倒二叶面积变幅:22.46~44.43cm2,穗长变幅为:13.31~21.08cm,一次枝梗数变幅为:6.8~9.6,二次枝梗数变幅为:7.3~21.5。各品种的剑叶宽与面积、倒二叶宽与面积、穗长、一、二次枝梗数均极显着低于对照。着粒密度的变幅:4.28~8.10粒/cm,品种W125,W132的着粒密度极显着高于对照。品种间剑叶角度、穗总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一次枝梗数、穗长的变异较小。部分品种引入雅安后株高有增加的趋势,剑叶角度有减小的趋势,其余指标无明显的变化规律。2、引进品种产量性状分析引进品种有效穗变幅为:448.92~742.68穗/m2,穗粒数变幅为:59.4~150.7粒/穗,千粒重变幅为:21.2~27.8g,结实率变幅为:53~88%,引进品种中,J223有效穗最高,W125穗粒数最多,J223的千粒重最大,W126的结实率最高。引进品种产量变幅为:0.43~0.79kg/m2,各品种产量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对照。生物产量变幅:302.6~480.5g/穴,品种J218的生物产量高于对照。经济系数变幅为:0.30~0.45,W127、W116的经济系数高于对照。品种间结实率与实际产量变异系数较大,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小。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是影响引进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据经济系数和产量,将引进品种聚为3类:加高成、W140、J223、加F91、J218、W115、W134产量最高,平均为0.71kg/m2,经济系数最低,平均为0.33;W126、秋田小町、W123、W132、W125产量最低,平均为0.48kg/m2;W110、W127、W116、J222、J210、加L86经济系数最高,平均为0.42。3、引进品种品质分析大部分引进品种的综合品质优于对照,且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达国家1级标准,品种W132、J210的糙米率达国家2级标准,品种W118、W126、J223的整精米率达国家2级标准,品种J210、加L86的垩白率达国家2级标准,W140、加高成、W126、W123的直链淀粉含量达国家2级标准,W127、J223、W134、加L86的直链淀粉含量达国家3级标准。品种间整精米率、垩白率、崩解值、消减值、赖氨酸的变异系数较大,其余指标变异系数较小。主成分分析表明,长宽比、垩白率、最低粘度、崩解值、消减值、赖氨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是支配稻米品质的主要指标。以此7项指标为依据,将引进品种聚为3类:W110、W116、W118、w126、W132、W140、加F91具有最高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6.50%;W115、W127、W123、W134、J218、J222、J223具有最高崩解值,平均分别为76.21;W125、加高成、加L86具有最高精米率,平均为76.17%。4、引进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综合分析筛选相关分析表明,株高、剑叶长、倒二叶长分别与穗粒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穗粒数与实际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剑叶SPAD日下降率与经济系数呈显着正相关。糙米率与有效穗数呈显着正相关,峰值黏度与结实率呈极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实际产量呈显着负相关。筛选出4个株型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W134、J218、J222、加F91。

张家卫,金忠成[7](2000)在《我区K优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掌握父母本特征特性,合理安排播差期配组 K 优5号母本叶色深绿,株型紧凑,叶片窄,剑叶短挺,主茎叶片数12.5~13叶,株高70cm 左右,分蘖力较弱,播始历期69~71d,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包颈程度低,对"九二○"较敏感,异交结实率度。父本多系1号株高100cm 左右,分蘖力强,花粉量大,花期长,主茎叶片数16.5~17叶,幼穗分化始于13叶,播始历期120~122d。根据制种地气候特点,把父本多系

王才林[8](2006)在《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70年。35年来,江苏的杂交稻育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间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突破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起步阶段,以不育系选育为主;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为发展阶段,杂交籼稻育种和生产迅速发展,杂交粳稻育种进入实用化阶段;1996年以后,以特优559、9优138和两优培九的育成为标志,三系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和两系杂交稻的选育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文中对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向进行了讨论。

雷小波[9](2016)在《引进粳稻种质资源的产量与品质研究》文中认为为发掘和利用优质粳稻种质资源,于2014-2015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对引进的32个粳稻品种进行了引种试验(对照品种冈优725),研究引进粳稻品种的主要农艺形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探明了引进品种的性状表现,筛选出适合四川生态条件的3个粳稻品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进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播抽期变幅为87~121 d,75.0%的品种主要分布在100~120 d;全生育期的变幅138~163d,40.6%的品种全生育期在151~155d之间;株高变幅93.40~104.70 cm,平均为101.70 cm;剑叶长变幅25.57~39.65 cm,平均为31.90 cm;剑叶宽变幅1.80~2.10 cm,平均为1.89 cm;剑叶面积变幅36.44~59.48 cm2,平均45.37 cm2;穗长变幅为15.25~19.57 cm,平均17.23 cm;一次枝梗数变幅为12.50~16.50,平均是14.14;二次枝梗数变幅为24.50~75.50,平均47.80。(2)引进粳稻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分析:有效穗变幅为245.02/384.48万穗hm-2,平均为305.72万穗hm-2;穗粒数的变幅为96.38/158.62穗/株,平均为125.93穗/株;千粒重的变幅为22.28/30.30 g,平均为26.07g;结实率的变幅是86.00%/96.80%,平均为92.90%;实际产量的变幅为7441.61~10160.50 Kg hm-2,平均8872.02 Kg hm-2,其中8个品种产量{南粳49 (9331.75 Kg hm-2)、中稻1号(9337.45 Kg hm-2)、盐9029 (9374.95 Kg武运粳24号(9413.2 Kg hm-2)、武运粳27号(9441.85 Kg hm-2)、武运粳21号(9469.45 Kg hm-2)、盐丰2号(9583.9 Kg hm-2)、南粳9108(10160.50 Kg hm-2)}高于对照品种冈优725(9316.00 Kg hm-2),24个品种产量低于对照品种。(3)引进粳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分析:糙米率变幅为65.38%/82.07%,平均76.95%,参照优质稻谷分级标准(GB/T17891-1999),糙米率≥79.00%,达到优质一级标准的有8个品种,占总数的25.0%;精米率变幅为49.72%~74.94%,平均65.78%,精米率≥72%达优质二级以上有3个品种,占总数的9.4%;整精米率变幅为45.62%~67.94%,平均60.22%,达到优质一级的有25个品种,占总数的78.1%;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幅为13.40%~17.93%,平均16.04%,所有品种直链淀粉含量≤22%,全部达优质一级标准。RVA特征谱中,崩解值的变幅为723.3cp-2174.7 cp,平均1324.6 cp,辽粳227的崩解值最大,宁9213次之;消减值变幅为-629.3 cp-804.7 cp,平均195.9 cp,宁9213的消减值最小,辽粳1次之。引进粳稻品种蛋白质含量主要分布在8.00%-9.13%之间,平均8.51%,各引进品种蛋白质含量变异不大,主要分布在8.00%-9.00%之间;食味值变幅在-1.0-1.50,优于对照冈优725的品种占78.80%,大多数品种在香气、味道和综合评价方面表现突出,但米饭的外观和粘度评价较低。(4)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进粳稻品种的株高与剑叶长、剑叶面积、穗长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效穗与穗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消减值与峰值粘度、崩解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对这些相关性明显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累积贡献率达到86.13%的前四个主成分,从其中筛选出崩解值、消减值、整精米率、实际产量株高和二次枝梗数共6项贡献率大的性状指标,通过这几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两类品种,一类是拥有中等整精米率,食味优的高杆中高产型粳稻,另一类则是精米率较高,食味稍差的矮杆高产型粳稻。综上所述,通过对引进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测定,筛选出生育期适中、株型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3个:南粳9108、中稻1号、宁9213,并对其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二、我区K优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区K优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雄性不育的发现与杂种优势利用
    1.1 自然雄性不育现象与杂种优势利用的构想
    1.2 野败型雄性不育性与三系配套
        1.2.1 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培育
        1.2.2 野败型雄性不育恢复系的筛选与三系配套
        1.2.3 珍汕97A和V20A应用情况
    1.3 新不育胞质的发掘与利用
        1.3.1 冈型、D型不育系
        1.3.2 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3 矮败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4 红莲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5 K型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
        1.3.6 其他不育胞质
    1.4 新优良保持系及其不育系的选育
2 新恢复系的创制
    2.1 第二代优良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2.2 第三代抗病恢复系的培育
    2.3 超级稻恢复系的培育
3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
    3.1 优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与推广
    3.2 三系杂交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种植面积下降
        3.2.2 产量水平增幅较慢
        3.2.3 优良保持系选育效率较低
4 展望
    4.1 培育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4.1.1 建立优质高产并重、绿色高效生产的新理念
        4.1.2 构建理想株型
        4.1.3 优化绿色性状
        4.1.4 适于轻简栽培
    4.2 促进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4.3 培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

(2)钟山县1950—2011年水稻品种演变及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品种演变
2近年主要推广新品种及应用效益
    2.1水稻生产品种快速多样化
    2.2优质高效新品种获得快速普及
    2.3两系杂交水稻生产得到稳步发展
    2.4超级杂交水稻获得逐步推广
    2.5应用品种熟期结构发生改变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3)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2 选题目的和意义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一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1 赣早籼系列品种系谱
        1.1.1 中156、浙9248及衍生品种
        1.1.2 赣早籼7号及衍生品种
        1.1.3 中优早3号及衍生品种
        1.1.4 其他赣早籼品种的系谱
    1.2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系谱
        1.2.1 嘉育948及衍生品种系谱
        1.2.2 金早47及衍生品种系谱
        1.2.3 舟90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4 嘉育253及衍生品种系谱
        1.2.5 其他常规早籼品种的系谱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江西省主要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1 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1.1 粤香占及衍生品种
        2.1.2 粳籼89及衍生品种
        2.1.3 赣晚籼30号及衍生品种
        2.1.4 其他赣晚籼系列品种系谱
    2.2 其他常规晚籼品种系谱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江西省“三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3.1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3.1.1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2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3 优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4 荣丰A与Kne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1.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2 三系不育系及其组配的晚稻杂交组合
        3.2.1 中9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2 金23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3 协青早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4 珍汕97A、T98A、天丰A、K17A与五丰A组合系谱图及代表品种
        3.2.5 其他不育系组合系谱图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江西省“两系”杂交稻品种及其系谱
    4.1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早稻杂交组合
        4.1.1 株1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2 田丰S-2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1.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其组配晚稻杂交组合
        4.2.1 安湘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2 培矮64S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2.3 其他不育系及其组配杂交组合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育种工作总结与策略探讨
    5.1 育种工作总结
    5.2 今后育种策略探讨
        5.2.1 扩大优质亲本资源遗传基础,注意有利基因的开发利用
        5.2.2 重用骨干亲本,注意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利用
        5.2.3 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育成品种多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4)杂交水稻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及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SSR分子标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产量及农艺性状
        1.1.1 产量
        1.1.2 有效穗数
        1.1.3 每穗总粒数
        1.1.4 每穗实粒数
        1.1.5 结实率
        1.1.6 千粒重
        1.1.7 穗长
        1.1.8 株高
        1.2 稻米品质性状
        1.2.1 稻米加工品质
        1.2.1.1 糙米率
        1.2.1.2 精米率
        1.2.1.3 整精米率
        1.2.2 稻米外观品质
        1.2.2.1 精米长
        1.2.2.2 精米长宽比
        1.2.2.3 垩白粒率
        1.2.2.4 垩白度
        1.2.2.5 透明度
        1.2.3 蒸煮品质
        1.2.3.1 糊化温度
        1.2.3.2 直链淀粉含量
        1.2.3.3 胶稠度
        1.2.4 蛋白质含量
        1.3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
        1.3.1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遗传
        1.3.2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杂种优势
        1.3.3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配合力
        1.3.4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与亲本的关系
        1.3.5 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成就
        1.4 生理性状
        1.4.1 叶绿素含量
        1.4.2 光合特性
        1.4.3 光响应曲线
        1.4.4 内源激素
        1.4.5 矿质元素
        1.4.5.1 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1.4.5.2 矿质元素的遗传控制
        1.4.5.3 矿质元素的配合力研究
        1.4.5.4 矿质元素的遗传力研究
        1.4.5.5 矿质元素与亲本的相关
        1.4.5.6 矿质元素的遗传相关
        1.5 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1 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1.1 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
        1.5.1.2 CMS-WA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1.5.1.3 讨论
        1.5.2 BT型雄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及分子标记定位
        1.5.3 滇型不育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4 光温敏核不育恢复系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5 其它胞质类型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
        1.5.6 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2 目的与意义
        2.1 目的
        2.2 意义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杂交水稻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超亲优势
        3.1.2 对照优势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供试组合8个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供试组合8个性状亲本一般配合力(GCA)
        3.2.3 供试组合8个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
        3.2.4 供试组合8个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3 相关分析
        3.3.1 供试组合8个性状平均值与亲本的相关
        3.3.2 供试组合8个性状与其杂种优势的相关
        3.3.3 供试组合8个性状与其配合力的相关
        3.3.4 供试组合8个性状的表型、遗传、环境相关及相关遗传力
        3.3.5 供试组合7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杂交水稻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供试组合及亲本的4个主要品质性状表现
        3.1.2 超亲优势
        3.1.3 对照优势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供试亲本12个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
        3.2.3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
        3.2.4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3 相关分析
        3.3.1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与亲本的相关
        3.3.2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与其杂种优势的相关
        3.3.3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与其配合力的相关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交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种植地点与种植方法
        2.2.2 抗病性记载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优势分析
        3.1.1 超低亲优势
        3.1.2 对照优势
        3.2 配合力分析
        3.2.1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3.2.2 供试不育系、恢复系稻瘟病抗性的一般配合力(GCA)
        3.2.3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的特殊配合力(SCA)
        3.2.4 供试组合4个抗病指标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3.3 相关分析
        3.3.1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与亲本的相关
        3.3.2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与其杂种优势的相关
        3.3.3 供试组合稻瘟病抗性与其配合力的相关
    4 结论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杂交水稻生理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绿素SPAD值
        3.1.1 杂种优势分析
        3.1.2 配合力分析
        3.1.3 相关分析
        3.2 光合特性
        3.2.1 杂种优势分析
        3.2.2 配合力分析
        3.2.3 相关分析
        3.3 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
        3.3.1 组合与亲本光响应曲线比较
        3.3.2 组合与亲本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比较
        3.4 内源激素
        3.4.1 杂种优势分析
        3.4.2 配合力分析
        3.4.3 相关分析
        3.5 矿质元素
        3.5.1 杂种优势分析
        3.5.2 配合力分析
        3.5.3 相关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稻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引物
        2.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方法
        2.2.1 田间试验与表型鉴定
        2.2.2 水稻叶片DNA(微量)的提取
        2.2.3 微卫星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K17A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
        3.2 K17A育性恢复系基因连锁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本研究的创新点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有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表
    附表1 供试100个组合8个性的状超亲优势
    附表2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8个性状的超亲优势
    附表3 供试100个组合8个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4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8个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5 供试100个组合8个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6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8个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7 供试100个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表现
    附表8 供试100个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超亲优势
    附表9 供试不细胞质类型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超亲优势
    附表10 供试100个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11 供试不细胞质类型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对照优势
    附表12 供试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13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12个品质性状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14 供试100个组合稻瘟病抗性的超低亲优势
    附表15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稻瘟病抗性的超低亲优势
    附表16 供试100个组合稻瘟病抗性的对照优势
    附表17 供试不同细胞质类型组合稻瘟病抗性的对照优势
    附表18 供试100个组合稻瘟病抗性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19 供试不同细胞质型稻瘟病抗性的SCA相对效应值
    附表20 生理性状试验供试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致谢
作者简介

(5)耐寒杂交水稻金优431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发展历程
    1.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现状
        1.2.1 稻米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1.2.2 主要病害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1.2.2.1 稻瘟病研究
        1.2.2.2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
        1.2.3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进展
    1.3 水稻冷害、耐冷性及耐冷品种选育的研究
        1.3.1 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影响
        1.3.2 水稻冷害的类型及鉴定方法
        1.3.3 水稻低温冷害在生理学上的研究
        1.3.4 水稻耐冷性遗传研究
        1.3.5 水稻耐冷性的QTL研究
        1.3.6 耐冷杂交水稻组合选育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耐冷恢复系选育材料
        2.1.2 金优431选育材料
        2.1.3 金优431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分析材料
        2.1.4 金优431米质分析材料
        2.1.5 芽期耐冷性研究材料
        2.1.6 扬花期耐冷性研究材料
        2.1.7 配合力研究材料
    2.2 方法
        2.2.1 耐冷恢复系选择方法
        2.2.2 杂稻组合选育方法
        2.2.3 金优431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分析方法
        2.2.4 金优431米质分析方法
        2.2.5 芽期耐冷性研究方法
        2.2.6 扬花期耐冷性研究方法
        2.2.7 配合力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耐寒恢复系Q431选育
    3.2 金优431的选育
    3.3 金优431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分析
    3.4 金优431米质分析
    3.5 芽期耐冷性分析
    3.6 扬花期耐冷性分析
    3.7 恢复系Q431配合力及恢复性分析
    3.8 金优431生产应用
4 讨论
    4.1 耐寒同质恢复系选育应注意问题
    4.2 贵州高原水稻冷害的特点及抗寒育种的对策
    4.3 金优431在生产实践中耐寒性强
    4.4 "同恢渗粳"是选育恢复系的有效途径
    4.5 拓宽水稻耐冷性研究的领域,加强耐冷资源的利用
    4.6 加强障碍型冷害的研究和耐障碍型冷害品种的选育
    4.7 一般配合力高的基础上广泛测交是选育优良组合一项必要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6)引进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产量、品质的分析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稻种资源概况
    1.2 国内外稻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3 国内水稻引种概况
    1.4 我国稻种资源研究存在的弊端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条件
    2.2 试验设计与材料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农艺性状、产量调查及室内考种
        2.3.2 品质测定项目与方法
        2.3.2.1 碾米品质的测定
        2.3.2.2 外观品质的测定
        2.3.2.3 蒸煮与食味品质的测定
        2.3.2.4 营养品质的测定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品种的生育期、基本农艺性状分析
        3.1.1 各品种的生育期变化分析
        3.1.2 各品种的基本农艺性状分析
        3.1.2.1 分蘖动态分析
        3.1.2.2 剑叶叶绿素SPAD值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
        3.1.2.3 株型表现与分析
        3.1.2.4 各品种的穗部性状表现
        3.1.2.5 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2 各品种的产量与产量结构分析
        3.2.1 产量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
        3.2.2 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3.3 各品种的品质表现
        3.3.1 部分品种在日本的品质表现
        3.3.2 各引进品种在雅安的品质表现
        3.3.2.1 各品种的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
        3.3.2.2 各品种的蒸煮食味品质与营养品质
        3.3.2.3 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3.3.2.4 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4 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3.5 各农艺性状与品质指标的相关分析
    3.6 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引进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分析与筛选
    4.2 引进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与筛选
    4.3 引进品种农艺、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4 日本粳稻在雅安种植存在的问题及栽培技术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史
    1.1 起步阶段 (1970~1980年)
    1.2 发展阶段 (1980~1995年)
    1.3 突破阶段 (1996年以后)
2 主要进展
3 发展趋势
    3.1 主攻籼稻不育系和粳稻恢复系选育
    3.2 进一步加快优质育种步伐, 尽快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3.3 继续加强优质超高产育种
    3.4 育种途径与方法多样化, 杂交稻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
    3.5 重视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
    3.6 加快发展优质稻米和种子产业化工程

(9)引进粳稻种质资源的产量与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稻种资源保存概况
    1.3 我国稻种资源利用和研究现状
    1.4 我国稻种资源引种概况
    1.5 四川盆地发展粳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农艺性状、产量调查及室内考种
        2.3.2 品质测定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引进粳稻品种的基本农艺性状
    3.2 引进粳稻各品种的产量性状
    3.3 引进粳稻各品种的品质性状
        3.3.1 引进粳稻各品种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
        3.3.2 引进粳稻各品种的蒸煮与食味品质
    3.4 引进粳稻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4.1 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2 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4.3 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5 引进粳稻重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6 引进粳稻重要性状指标的聚类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引进粳稻品种主要性状指标的评价
    4.2 优质高产品种的筛选及其与原产地和对照比较分析
    4.3 筛选出3个品种的栽培技术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附表二

四、我区K优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任光俊,颜龙安,谢华安. 科学通报, 2016(35)
  • [2]钟山县1950—2011年水稻品种演变及其效应[J]. 杨家胜,张琼芳. 广西农学报, 2012(05)
  • [3]1999-2009年江西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D]. 彭从胜.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7)
  • [4]杂交水稻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及K17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SSR分子标记研究[D]. 朱旭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09(12)
  • [5]耐寒杂交水稻金优431选育及应用[D]. 周乐良. 贵州大学, 2007(02)
  • [6]引进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产量、品质的分析与筛选[D]. 刘奇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2)
  • [7]我区K优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J]. 张家卫,金忠成. 种子世界, 2000(01)
  • [8]江苏省杂交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 王才林. 江苏农业科学, 2006(01)
  • [9]引进粳稻种质资源的产量与品质研究[D]. 雷小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我区京5号水稻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