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超级宝藏”

搜索“超级宝藏”

一、搜寻“超级国宝”(论文文献综述)

史珂[1](2021)在《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文博类节目创新性的表达模式不仅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更大程度上其所传递的价值观与精神也充实了受众的内心世界。本文在第一章中通过梳理整个文博类节目的发展流程,以2016年作为时间节点,分析新文博类节目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新文博类节目进行分类,并概括出其特点。以三档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在第二章中归纳提炼其在内容、渠道、效果等方面的传播策略。进而以小见大,在第三章中全面总结新文博类节目在内容、形式、路径三方面的创新策略。文章在吸取以往文博类节目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着重在第四章分析新文博类节目存在的发展瓶颈与提升之策,指出未来新文博类节目不仅要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节目制作方也应该把好明星选取的关口,加强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在创新之余也要将关注点放在衍生品的开发上。本文对于新文博类节目的研究,对今后电视节目如何进行创新,如何寻找获得商业利润与实现自身社会责任的平衡点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本论文志在倡导今后的新文博类节目如何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创新节目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姣[2](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陆昊[3](2021)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国家进一步推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但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其出力的不确定性会给电网的运行带来挑战。当前储能被认为是解决新能源不确定性的最主要工具,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然而,储能具有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较长、自负盈亏能力差等特性。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配置后,能给系统中的其他主体带来提高传统发电机组运行效率、减少电网线损和减少排放等外部价值,促进新型电力系统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增效型转变。但这种外部价值并未在储能投运商的收益中予以体现,是目前储能经济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储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亟需从储能投运商的视角,对新型电力系统环境下储能的选型和选址定容等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最大化储能的收益;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进行科学测度,并据此对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机制进行设计。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首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在发电、电力输配和用户侧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梳理;最后,对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进行对比分析。(2)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优化研究。首先,基于模糊德尔菲法,从技术、经济、效率和环境四个角度,建立一套从多个维度反映储能特性,适用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不同应用场景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贝叶斯最优最劣法和模糊累计前景理论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数据信息,并且可以同时考虑决策者不同的风险偏好程度,对各应用场景下的储能进行综合排序,输出相应场景下的最优选型方案。(3)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研究。首先,构建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对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进行处理,采用鲁棒性改造方法,建立风电、光伏和负荷的不确定性集合来描述风光出力和负荷的不确定特性;其次,给出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方法,其中上层模型采用结合最优保存策略和多点均匀交叉等方法的改进遗传算法求解,下层模型采用列与约束生成(C&CG)算法将其转化为相应包含主问题和子问题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4)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运行后,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正外部性进行梳理分析;其次,基于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最优配置场景,结合正外部性分析,构建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测度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综合价值,并且根据目标函数总成本中各子成本项的对比,能够显示储能综合价值的构成和具体流向,进一步明确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综合价值形成机理。(5)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补偿机制研究。首先,利用技术经济中贴现现金流相关分析指标,从计及和不计及综合价值两个角度对储能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并通过讨论成本和综合价值实现度的不同场景,对储能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其次,基于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结果,将环保性和风险性纳入对补偿的考量,运用改进的Shapley方法,结合“谁受益,谁补偿”和“按价值贡献度”原则设计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搜寻对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的最佳系数,确定各相关利益主体得到收益中需要返还给储能投运商的补偿数额。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抽水蓄能是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等效节约电网投资场景下的最优选择,锂离子电池是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管理场景下的最优选择。抽水蓄能、锂离子电池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在四个场景下排名前3,均优于其他3种储能系统。四种场景下指标重要性排序显示,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同一性能指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并且最后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决策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对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和钒液流电池储能的评价结果影响较大,高风险规避情景下排名较低,低风险情境下其综合性能值提高,排名会有所上升。(2)储能选址定容结果显示,储能会配置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传输节点和靠近可再生能源接入节点,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会提高储能最优配置容量,并且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运行策略会受可再生能源出力特性的影响。本文构建的储能选址定容优化双层模型能够有效降低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不确定性影响,提高规划结果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可再生能源出力和负荷预测的偏差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影响。(3)储能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综合价值更大,在算例系统中的日价值为5.78万元。在不含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和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74.47%和20.07%。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场景下,储能综合价值占主要部分的是减少线损价值、减少机组燃料价值和减少机组启动成本价值,其占比分别达到了41.18%、21.80%和33.22%。结合传统燃煤机组的出力曲线、单位发电煤耗变化和储能充放电运行情况可知,储能显着减少了传统燃煤机组承担的负荷峰值,降低了峰谷差异,能够让传统燃煤机组处于更加经济高效的运行状态,进而减少机组的单位煤耗。从含可再生能源场景的结果来看,若能合理地配置储能系统,会减少远距离输送电能的情况,减少线路损耗成本。(4)储能经济分析结果显示,从不计及储能综合价值的角度来看,储能的投资净现值为负,内部收益率为2.47%,远低于6%的参照值。从计及储能综合价值角度来看,储能得到的收益净现值为正,经过9.68年可收回初期的全部投资,储能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6.70%,因此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投资储能是有益的。盈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当成本维持当前水平时,储能综合价值需要实现98.82%才能弥补其成本;当储能综合价值实现度为0时,储能需要减少当前成本的20.07%才能够达到盈亏平衡。通过政策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对储能商业化的引导重点在激励储能参与辅助服务,相关机构也在建立辅助服务市场,并在不断完善区域及地方的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和结算机制,缺少有关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政策和机制。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结果显示,储能得到的补偿占其给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综合价值的38.58%,其中发电企业需要支付56.64%,电网公司需要支付43.36%,支付额为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分配所得价值收益的63.00%。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1)建立补偿监管机制,保障储能补偿通道顺畅;2)完善补偿配套政策措施,设计储能补偿发展规划;3)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支撑储能补偿机制实施。储能综合价值的补偿是一个渐进性、持续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实践过程,需要长时间、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补偿发展规划,以保证补偿工作的持续开展与有序进行,促进储能产业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配置优化和综合价值测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还需深入研究储能综合价值中分项价值的形成机理和测度方法,为构建储能补偿机制提供更准确的经济效益参考,以期为我国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许林[4](2020)在《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文中研究说明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技术革命带来生产发展,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新冠疫情冲击欧美政治,全球化进程出现逆流。世界变局影响着中国变局,中国正处于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一是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中国成为国内市场承载不下自身生产能力的制造业大国,经济格局决定了中国必须开放开明,以求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世界对中国产品的认同;二是世界秩序从冷战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型,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针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对抗性竞争疑虑,中国突破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理念,并躬行自明身体力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全球公共产品建设,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密切与深入,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重大;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更新换代,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呈现出网络社交媒体化倾向,以往主要建立在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上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当下的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等各类传播混合一体无缝接轨的信息扩散交流实践不相适应,亟待创新开拓。如何在大变局中做好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从理念内核、组织传播、公民外交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树立仁和善念为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世界观,学习佛教基督教等组织的成功经验,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开展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创新。论文首先以史为鉴,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剖析了中国仁和理念的进阶之程:炎黄先祖已学会了建立我者与他者之间的非战争关系,顺利实现了三个部落的融合,部落融合后又以禅让制体现出了对权力公正的正确政治追求;而夏、商、周,从部落禅让到宗法分封再到周以后秦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呈现出了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中国政治视野里的“天下”体系的动态生成,也体现了以“中和”为目标的中国整体哲学观的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将血脉传承里、集体无意识里自远古起就一直充盈着的仁爱万物、和待天下的善念发展成为能维系全球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信念,每个中国公民都应理解并拥有这份善念,并将这份善念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核心理念。论文接着继续使用文献研究法从传播环境适应、传播主体设定、传播内容把关等三方面总结佛教与基督教等外国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经验得失,发现外来宗教在他国的传播要获得成功:一是要弱化组织色彩,规避与当权者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嫌疑,以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二是必须主动融入当地文化,要先树精英形象、寻求社会身份认同,选用与当地精神同质、生活贴近的传播内容,以生动传播形式,进行“适应”传教;三是从文化抵触、文化顺应到文化同化,外来文化必须经过长期自觉的“本土化”过程,不断调整、变化,才可能真正融入本地文化。这对我国孔子学院类的文化对外传播组织有启发意义。论文还从现实层面,采用内容分析法,呈现了国际舆论利用中国民间舆论消解甚至黑化中国国家舆论场的引导作用的现象,并探究了其原因:信息科技的发展让普通网民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对外文化传播的主力,这些网民却媒介素质堪忧并缺乏相关国际公共关系常识。论文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对外“轻传播”实践方式,认为要利用好社交类平台做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重心放在引起他者对我方文化的兴趣上,即争夺关注度上,并在此基础上获取认同度,要采用以下策略:注重关注度、彰显独特性、扩大接触面、铺陈情感律。具体操作方法是:一要善于契合他者文化心理痛点,借势名人晕轮效应,培养超级文化传播者,搭乘热点话题公关;二要政治人物形象个性化、重要人物形象生活化;三要尽一切可能扩大本文化与他者的接触面,因为这是“滚动摩擦”时代的媒介接触,要善于全平台协作传播;四要以情动人,在中国故事里附加上浓烈的感情。

申琳[5](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王琳[6](2020)在《故宫博物院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人们从物质需求转向更多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国富民强的背景下,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传播、文化教育,从而博物馆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记录历史文明的重任。推动博物馆的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国民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更能够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当代价值。为此,博物馆不断进行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来促进其品牌化发展,建立品牌形象,获得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与时俱进通过各种整合营销传播手段进行品牌塑造与创新,其品牌化发展遥遥领先。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各种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的藏书、期刊,学习了解各国专家们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相关研究。查找阅读各类专业文献资料,浏览国内外相关网站,来建立并完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体系。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故宫博物院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故宫博物院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故宫博物院利用各种品牌营销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介来进行品牌的传播与塑造。包括在电商平台推广文创产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广博物馆文化、开发故宫数字展览、开发多种故宫游戏APP和跨界联合推出刷屏的H5等各种手段,消费者的心中逐步确立起“严肃的文化与有趣的历史相结合”的特色品牌形象,把故宫博物院努力打造成一个国宝级的超级IP。同时故宫博物院的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也存在产品质量不佳、经营主体混乱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提高自身营销管理能力;加强机构管理,;规范品牌授权;参加展会、开拓创新线下渠道几点建议。

周沛霖[7](2020)在《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塑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又称“紫禁城”。它既有皇权独尊的皇家宫廷文化,又有千年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现代故宫又是我国最大的博物院,它承载着面向社会和大众的教育引导功能、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故宫的多重身份使其拥有丰富的文化内蕴,是故宫文创研发设计的内涵来源。近年来故宫文创在博物馆文创里一炮而红,不管是在产品的种类还是销量上都遥遥领先其他博物馆文创产品,故宫文创也成为了当下炙手可热文创品牌。故宫文创品牌如此成功,离不开其独具匠心的品牌构建策略。从故宫文创的产品创意来看,故宫文创紧紧抓住了传统文化这一根本元素,以“创意是旧元素的新组合”为主要理论,展开了旧元素在新时期的应用,与新元素进行跨界组合,及对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意风格总结。在故宫文创的传播策略来看,以传播理念、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展开。传播理念上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并注重“工匠精神”的传递。传播渠道上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媒体传播,在社交媒体、视频传播和VR技术上展开传播渠道的创新策略研究。传播方式上注重年轻化的互动形式和传播内容,更强调与受众的双向联系。从粉丝营销的策略来看,建立以粉丝为重的互动体系,打造社群体系,让粉丝融入生产过程,共同塑造品牌价值。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渠道,利用饥饿营销策略和病毒式营销策略实现流量变现。基于上述具体的研究结论,可以明确一些对于其他文博类文创品牌塑造的启示,具体表现为:在产品策略上,坚持文化传承是核心竞争力;潜心产品升级才能保持热度。在传播策略上,形成矩阵扩大品牌影响力;结合新媒介扩大传播场景。在粉丝营销策略上,以粉丝为基础重视社群运营。

王瑞琪[8](2020)在《文博类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在b站的传播为例》文中认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博类纪录片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新媒体传播方式出现前,电视是文博类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方式。但由于我国文博类纪录片长期形成的相对固化的传播模式,因此难免曲高和寡,受众群体也愈发老年化。而如今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的观影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TV端逐渐退出主要传播舞台,移动端崛起,人们的知识获取方式愈发碎片化,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渐失去耐心。《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此背景下上线。该片更适应碎片化的现代互联网传播方式,开创了文物纪录片的全新形式,让更多历史文物爱好者以及年轻人能够快速产生兴趣并进行了解。在传播渠道上选择了年轻人高度集中的“b站”进行播出,并收获了年轻人空前的热情与追捧,《如果国宝会说话》成为文博类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的成功范例。本研究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以分众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四方面深入剖析该片在b站这个年轻人高度聚集的新媒体平台具有何种传播特征,其次从受众角度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及深度访谈法通过对弹幕的分类与统计并结合访谈内容,从“认知”、“态度”、“行动”三个层面分析该片在b站的传播效果。再次基于前面的研究分别从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以及受众满足三个大的方面提出文博类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最后提出文博类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策略的一些反思,以期为文博类纪录片能在新媒体更好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被年轻群体更好的传承提供有益帮助。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高小燕[10](2019)在《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追求更高的发展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满足更多的精神需要,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承载着人类文化意象和社会记忆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发挥其价值,提升与公众的联结,伴随人类的精神文明迈步进入新的时空。随着公共考古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并积极参与其中,但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考古行业、文化遗产保护者、公众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存在诸多“知沟”和认识偏差,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了价值传承的危机问题。文化遗产传承什么、如何传承、如何使得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们研究的元起点。本文以公共考古学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为研究主题,以陕西省秦始皇陵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考古学、文化社会学、阐释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展开讨论,研究进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深入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以传承价值为本质,认同为目标,互动与对话为主体,阐释与传播为途径。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我们要在社会转型和话语变迁的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重构、阐释、展示、解读和传播。文化遗产保护要立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即文化价值,分析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与制度层面的价值(社会治理体系和规则),从而以提升公众与文化遗产的联结、激发公众的文化意象和文化记忆为主要目的,让公众“透物见人”,能看得懂、听得懂,从而实现让静置物化的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公众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话”,唤醒文化记忆,实现文化认同。第二,面向未来,我们要从搭建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阐释与展示系统,联结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建构参与式叙事空间,建构文化景观和文化传播的意象空间,打造与公众交流互动型阐释模式,提升文创产品文化意象等方面,高质量阐释和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三,当公共考古遇上数字传播,通过新的传播模式和渠道,使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文化意象、文明观被再次呈现和建构出来,形成新的文化意象;同时,在数字传播为代表的多媒介所营造的新时空中,以新的形式、新的结构、新的表征来表达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使其获得新的价值延续与生长,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象和记忆。

二、搜寻“超级国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搜寻“超级国宝”(论文提纲范文)

(1)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博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
        (二)文博类节目的问题与困境研究
        (三)文博类节目的功能价值研究
        (四)文博类节目发展趋势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一)新文博类节目
        (二)拉斯韦尔“5W”模式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
        (四)意见领袖
        (五)电视仪式化传播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文博类节目概述
    第一节 新文博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博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二、新文博类节目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新文博类节目的类型与特征
        一、新文博类节目的类型
        二、新文博类节目的特征
第二章 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及要素分析
    第一节 新文博类节目传播者分析
        一、固定式的节目主持人打造观众“刻板印象”
        二、高契合度的明星文物守护者
        三、权威专家深度解读文物发展史
        四、拟人化角色,契合现代语境
    第二节 新文博类节目传播内容分析
        一、旧事新叙,融入年轻化血液
        二、故事化叙事与娱乐修辞交融
        三、仪式化与趣味化的编排
        四、紧扣时代主题节约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第三节 新文博类节目传播渠道分析
        一、全媒体助阵,增加受众沉浸式体验
        二、粉丝效应带来内容无限延伸
        三、主题曲带来节目的二次传播
    第四节 新文博类节目受众分析
        一、分众化时代下精准投放
        二、新奇文物,促发受众求知欲
        三、多样元素融合,满足受众期待视野
    第五节 新文博类节目传播效果分析
        一、配套的文创类产品得到发展
        二、泛娱乐化转换为文娱并重
        三、树立文化自信,传播大国形象
第三章 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模式创新
    第一节 新文博类节目的内容创新
        一、内容日常化,建立受众连接
        二、定位精准化,坚持文化先行
        三、团队专业化,传达社会责任
    第二节 新文博类节目的形式创新
        一、创新话语体系,贴合用户需求
        二、打造意见领袖,增强话语认同
        三、强调仪式传播,增进认同建构
        四、引入竞争机制,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节 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路径创新
        一、台网一体,打造稳定粉丝圈
        二、传受互动,形成良性传播
        三、线上线下,拓展传播渠道
第四章 新文博类节目发展的瓶颈与提升之策
    第一节 新文博类节目发展的瓶颈
        一、重形式轻内容,知识深度略浅
        二、明星质量参差不齐,表演大于文物
        三、多端媒体关联度弱,整合营销不尽人意
        四、衍生产业没有随着节目的热度得到提高
    第二节 新文博类节目发展的提升之策
        一、提升节目内容,文娱结合有理有度
        二、选择合适明星,提高国宝演绎质量
        三、创新营销手段,激发文创产品活力
        四、坚持受众本位,把好文物传播关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文博类节目的创新策略研究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能系统选型的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2.2 储能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1.2.3 储能系统价值测度研究现状
        1.2.4 储能系统补偿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1.2.5 现有研究文献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及储能应用分析
    2.1 新型电力系统特征分析
    2.2 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应用分析
        2.2.1 储能在发电领域的应用
        2.2.2 储能在电力输配领域的应用
        2.2.3 储能在用户侧领域的应用
    2.3 储能系统的类型及技术特性分析
        2.3.1 储能技术类型
        2.3.2 储能技术特性需求分析
        2.3.3 储能技术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研究
    3.1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应用场景选型指标体系构建
        3.1.1 初始指标体系构建
        3.1.2 基于模糊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筛选
    3.2 基于BBWM-FCPT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多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2.1 贝叶斯最优最劣法
        3.2.2 模糊累积前景理论
        3.2.3 基于BBWM-FCPT的储能多应用场景选型模型构建
    3.3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
        3.3.1 计算标准化决策矩阵
        3.3.2 储能各应用场景下最优选型评价结果
    3.4 储能不同应用场景选型结果讨论
        3.4.1 储能选型结果讨论
        3.4.2 敏感性分析
        3.4.3 方法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选址定容研究
    4.1 新型电力系统储能选址定容模型
        4.1.1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目标函数
        4.1.2 储能选址定容模型约束条件
    4.2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及模型鲁棒改造
        4.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不确定性处理
        4.2.2 考虑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鲁棒改造
    4.3 考虑新型电力系统中多元随机干扰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求解方法
        4.3.1 上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3.2 下层模型的求解方法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研究
    5.1 外部性视角下储能系统综合价值机理分析
        5.1.1 储能系统给发电厂商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2 储能系统给电网公司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3 储能系统给电力用户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1.4 储能系统给环境带来的正外部性分析
    5.2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
        5.2.1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构建思路
        5.2.2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目标函数
        5.2.3 计及外部性的储能综合价值测度模型约束条件
    5.3 算例分析
        5.3.1 算例介绍和相关参数的取值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研究
    6.1 计及储能综合价值影响的经济性分析
        6.1.1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技术经济分析
        6.1.2 计及综合价值的储能盈亏平衡分析
    6.2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1 我国储能系统补偿政策现状分析
        6.2.2 传统Shapley值法基础理论模型
        6.2.3 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设计
        6.2.4 算例分析
    6.3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综合价值补偿机制保障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4)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思考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之处
    1.5 主要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第2章 先人理念:中国仁和的进阶之程
    2.1 从部落天下到家天下的融合选择
        2.1.1 炎、黄、蚩尤的“三国”融合
        2.1.2 禅让故事里的权力公正
        2.1.3 夏、商、周的整体世界观
    2.2 汉朝的均势“和”策略
        2.2.1 汉匈一家的“和”理念
        2.2.2 汉匈共处的“和”策略
        2.2.3 汉匈相争的“有利均势”战
    2.3 唐代:夷狄一体的开放格局
        2.3.1 开放包容的社会意识格局
        2.3.2 广迎宾朋的社会实体格局
        2.3.3 多元融合的灿烂文化成果
    2.4 全球变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2.4.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
        2.4.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他山之石: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
    3.1 “理解他者的理解”:传播之环境适应
        3.1.1 方法:分寸感与“理解他者的理解”
        3.1.2 把握两国关系,规避可能风险
        3.1.3 理解传播体制,处好公共关系
    3.2 个人传经与组织布道:传播之主体设定
        3.2.1 弱化组织色彩,淡化文化领导权之争
        3.2.2 树立精英形象,寻求身份认同
    3.3 求同存异,文明互鉴:传播之内容把关
        3.3.1 精神求同,“适应”传教
        3.3.2 内容求轻,形式生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实压力:国际舆论与中国民间舆论的双重误读
    4.1 民间意识与国家理念的错位
        4.1.1 从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国际舆论对民间舆论的利用
        4.1.2 官方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舆论引导
        4.1.3 民间舆论场对“中国为世界抗疫作贡献”的意义消解
        4.1.4 常识缺乏下的错位与误读
    4.2 西方对中国的误读
        4.2.1 远方的乌托邦
        4.2.2 愚昧的中国
        4.2.3 黄祸论
        4.2.4 中国崩溃论
        4.2.5 中国威胁论
    4.3 被掩敝的国际公共关系
        4.3.1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传受双方母国关系的缺席
        4.3.2 传播模式对传受双方母国关系模式的忽略
        4.3.3 传受双方母国关系被掩蔽的原因探究
        4.3.4 对外文化传播主体的公民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变局中的中国文化对外“轻传播”策略
    5.1 “轻传播”的概念探析
    5.2 路径选择:万物自生听的网络社交媒体
        5.2.1 技术基础:“沉浸”泛在的网络信号覆盖
        5.2.2 渠道平台:内容、服务、账号的多维信息超市
        5.2.3 范围特征:人内、人际、组织、大众、国际的组合传播
    5.3 实践创新:“轻传播”的效果四律
        5.3.1 注重关注度
        5.3.2 彰显独特性
        5.3.3 扩大接触面
        5.3.4 铺陈情感律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故宫博物院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国外研究成果
        1.3.2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国内研究成果
        1.3.3 博物馆品牌化研究现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品牌传播的概念
        2.1.3 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概念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博物馆品牌化
        2.2.2 博物馆品牌研究
        2.2.3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第三章 故宫博物院品牌营销现状
    3.1 故宫博物院基本情况简介
        3.1.1 故宫博物院基本情况
        3.1.2 形势政策情况
    3.2 故宫博物院品牌旗下产品现状
        3.2.1 旅游产品
        3.2.2 文创产品
        3.2.3 咖啡馆
        3.2.4 餐厅
        3.2.5 灯光秀
        3.2.6 快闪活动
        3.2.7 其他产品
    3.3 故宫博物院的IP营销
        3.3.1 IP营销
        3.3.2 故宫超级IP
    3.4 故宫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3.4.1 故宫博物院品牌旗下产品整合策略
        3.4.2 故宫博物院的整合营销新策略
第四章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存在的问题
    4.1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产品问题
        4.1.1 产品存在争议
        4.1.2 产品线、产品组合延伸不足
        4.1.3 产品质量问题
        4.1.4 产品生命周期短暂
    4.2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中的渠道策略
        4.2.1 多渠道冲突,实体渠道不足
        4.2.2 经销商数量少,渠道过窄过短
        4.2.3 国外市场开拓不足
    4.3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促销策略问题
        4.3.1 广告策略整合传播效果不佳
        4.3.2 危机公关问题重重
    4.4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产品价格问题
        4.4.1 故宫产品总体价格情况
        4.4.2 价格定位波动大,高价格影响产品销量
    4.5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品牌管理问题
        4.5.1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浅薄
        4.5.2 品牌授权混乱
        4.5.3 品牌营销管理能力不足
第五章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建议
    5.1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中的产品建议
        5.1.1 强化产品管理
        5.1.2 加强产品线、产品组合的开发
        5.1.3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5.2 渠道策略建议
        5.2.1 寻找合作伙伴,拓宽营销渠道
        5.2.2 开拓国外市场
    5.3 促销策略建议
        5.3.1 广告策略
        5.3.2 公关策略
    5.4 价格策略建议
        5.4.1 大品牌联名,增加溢价能力
        5.4.2 亲民价格,保证产品销量
    5.5 故宫品牌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品牌管理建议
        5.5.1 宜家效应,提升品牌关系
        5.5.2 加强品牌授权管理
        5.5.3 提高自身品牌的营销管理能力
        5.5.4 提高品牌整合营销传播能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塑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课题研究的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0.2.2 境外研究现状综述
    0.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3.3 创新点
        0.3.4 论文结构
    0.4 相关概念界定
        0.4.1 故宫文创
        0.4.2 超级IP
第1章 塑造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的背景
    1.1 故宫历史文化背景
        1.1.1 皇家宫廷文化
        1.1.2 故宫博物馆文化
        1.1.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1.2 现实社会背景
        1.2.1 国家政策的扶持
        1.2.2 “新文创”概念的提出
        1.2.3 故宫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2章 塑造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的产品创意策略
    2.1 结合:旧元素与新时代的碰撞
        2.1.1 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与外延
        2.1.2 节日文化元素的新应用
        2.1.3 祈福文化元素的新表现
    2.2 新生:旧元素的跨界融合
        2.2.1 “故宫+生活”打造生活新方式
        2.2.2 “故宫+衣食”引发国潮新动向
        2.2.3 “故宫+平台”助力传统新活力
    2.3 演变:故宫文创的创意风格趋向
        2.3.1 “皇帝+卖萌”打破故宫旧偏见
        2.3.2 “宫廷+高冷”塑造故宫新形象
        2.3.3 从模仿到原创的高端化路线
第3章 塑造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的传播策略
    3.1 传播理念:让故宫文创中的文化元素更亲民
        3.1.1 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
        3.1.2 坚持“匠人”精神的引导
    3.2 传播渠道:让故宫文创中的文化元素更接近
        3.2.1 社交媒体传播重新认识故宫
        3.2.2 视频传播深度挖掘故宫
        3.2.3 VR技术全方位感受故宫
    3.3 传播方式:让故宫文创中的文化元素更鲜活
        3.3.1 贴近社交方式的形式互动
        3.3.2 符合年轻形态的内容互动
第4章 塑造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的粉丝营销策略
    4.1 媒介形态变革促动粉丝经济的形成
        4.1.1 媒介是推动粉丝经济形成的工具
        4.1.2 粉丝通过媒介实现自我赋权
    4.2 以粉丝为中心建立商业互动体系
        4.2.1 关联:以粉丝为核心打造社群体系
        4.2.2 关系:与粉丝共同塑造品牌价值
        4.2.3 融合:粉丝主动参与产品生产过程
    4.3 立足于粉丝形成多维销售方式
        4.3.1 打通线上电商渠道一体化
        4.3.2 展开限量版的饥饿营销
        4.3.3 通过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营销
第5章 塑造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的启示
    5.1 .坚持文化传承是核心竞争力
    5.2 潜心产品升级才能保持热度
    5.3 形成矩阵扩大品牌影响力
    5.4 结合新媒介扩大传播场景
    5.5 以粉丝为基础重视社群运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故宫文创跨界基本信息情况表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与课题

(8)文博类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在b站的传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1.2.1 研究综述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博类纪录片概述
    2.1 文博类纪录片界定
    2.2 我国文博类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2.1 萌芽时期(1972年至1998年)
        2.2.2 建设时期(1998年至2004年)
        2.2.3 成熟时期(2004年至2016年)
        2.2.4 繁荣时期(2016年至今)
    2.3 相关案例介绍
        2.3.1 《如果国宝会说话》
        2.3.2 b站
    2.4 我国文博类纪录片的传播价值及传播新环境
        2.4.1 我国文博类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2.4.2 文博类纪录片的传播新环境
第3章 《如果国宝会说话》在b站的传播特征分析
    3.1 传播主体多元
        3.1.1 专业的主创团队
        3.1.2 二次传播的b站用户
    3.2 内容生产创新
        3.2.1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
        3.2.2 以微纪录片为形式
        3.2.3 精致化的呈现方式
        3.2.4 生动活泼的文案创作
    3.3 内外渠道联通
        3.3.1 内部传播
        3.3.2 对外分享
    3.4 受众精准定位
        3.4.1 目标受众:年轻用户
        3.4.2 精准定位:b站用户
第4章 《如果国宝会说话》在b站的传播效果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弹幕文本分析设计
        4.1.2 深度访谈设计
    4.2 传播效果分析
        4.2.1 认知层面: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4.2.2 态度层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4.2.3 行动层面:自发关注传统文化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文博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探析
    5.1 内容生产:打造精致文博内容
        5.1.1 深入挖掘文物内涵
        5.1.2 契合新兴表现形式
        5.1.3 创新碎片叙事方式
        5.1.4 构建共同文化记忆
    5.2 传播渠道:全媒体深度开发
        5.2.1 选择年轻平台,精准投放
        5.2.2 媒介整合传播,形成合力
        5.2.3 创新宣传营销,冲破茧房
    5.3 受众满足:以用户为中心
        5.3.1 面向年轻用户
        5.3.2 搭建互动仪式链
        5.3.3 重视社群运营
        5.3.4 激发用户能动
第6章 文博类纪录片新媒体传播策略的反思
    6.1 避免高开低走,增强持续性
    6.2 避免同质倾向,打造独特性
    6.3 避免过度娱乐,把握适度性
    6.4 避免单一走向,开发IP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如果国宝会说话》已播内容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0)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公共考古学研究
        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三、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
        一、相关概念
        二、相关理论阐释
    第五节 问题展开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作为沟通的公共考古:任重道远
    第一节 公共考古兴起
        一、何为公共考古
        二、开展公共考古的必要性
    第二节 公共考古现状与发展
        一、国外公共考古发展趋势
        二、中国公共考古发展现状
        三、中国公共考古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公共考古发展思考
第三章 保护与传承的起点:价值
    第一节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一、“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概念缘起和发展
        二、国际宪章关于文化遗产价值保护理念的发展解读
        三、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转变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危机
        一、社会变迁下的价值危机
        二、深刻原因
    第三节 文化遗产价值重构
        一、文化价值是本质核心价值
        二、价值的时代建构性
        三、价值与人的关系再建构
        四、时空价值与精神价值
第四章 重返文化遗产地:文化意象和经典的产生
    第一节 作为“文化意象”的物质文化遗产
        一、文化意象
        二、文化景观与符号表征
        三、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第二节 帝陵的“文化意象”
        一、空间意象
        二、景观意象
        三、文化意象
    第三节 秦始皇帝陵:文化意象的发生
        一、秦始皇帝陵的空间意象
        二、秦始皇帝陵的景观意象
        三、秦始皇帝陵的文化意象
        四、秦始皇帝陵的审美意象
        五、秦始皇帝陵的符号意象
        六、秦始皇帝陵的文明交流意象
    第四节 重返帝陵经典的发生
        一、社会治理体系和制度
        二、思想文化
第五章 文化记忆的发生: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第一节 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化遗产
        一、文化遗产激发文化记忆
        二、如何催动文化记忆的发生
    第二节 文化记忆、公众沟通与文化遗产价值阐释
        一、阐释与展示理论始源
        二、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和展示
        三、公共考古视域下阐释与展示模式转向
    第三节 秦始皇帝陵园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一、秦始皇帝陵园的价值阐释与展陈方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三、秦始皇帝陵园的价值阐释与展示框架建构
第六章 公共考古遇上数字传播: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第一节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属性
        一、作为媒介的文化遗产
        二、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功能与价值
    第二节 现代传播的变革趋势
        一、传播变化趋势
        二、互联网时代传播对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影响
        三、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模式嬗变
    第三节 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一、媒介与价值
        二、虚拟现实与价值传播: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三、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
        四、“微”传播与意义建构
        五、数字传播视域下传统大众媒介与文化遗产价值“复活”
    第四节 新媒体视域下秦始皇帝陵的价值传播
        一、秦始皇陵的媒介化与价值传播
        二、秦始皇陵价值传播现状
        三、数字化传播下秦始皇帝陵价值传播建议
第七章 结论
    一、公共考古强调“沟通”以及文化遗产和公众的“共在关系”
    二、发掘文化价值 激发文化意象
    三、多元立体展开价值阐释 催生文化记忆
    四、数字传播激发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搜寻“超级国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文博类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D]. 史珂.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2]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3]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配置优化及综合价值测度研究[D]. 陆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4]以史为鉴: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实践创新[D]. 许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6]故宫博物院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 王琳. 石河子大学, 2020(02)
  • [7]故宫文创品牌“超级IP”塑造策略研究[D]. 周沛霖. 湘潭大学, 2020(02)
  • [8]文博类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在b站的传播为例[D]. 王瑞琪. 新疆大学, 2020(07)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D]. 高小燕. 西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搜索“超级宝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