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

利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

一、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鹿倩,刘冉[1](2018)在《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由于水质安全不断受到突发污染事故的威胁,常规的理化监测指标已不足以直接、全面地反映水污染状况。生物毒性监测技术顺应水质评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不断应用于水质应急和预警监测之中,可以较好地反映水环境中已知和未知污染物对生物的实际毒性,有助于对污染水体的生物毒性作用进行综合评价。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水质安全的生物毒性综合评价方法,包括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PEEP)、基于成组毒性测试的水质安全分级法、废水综合毒性(WET)、毒性鉴别评价法(TIE)等。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期望能够对日后水质毒性评价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武毛妮[2](2015)在《污废水和再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及毒性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对水环境质量评价往往通过常规的化学分析与生物分析来进行,利用水生生物对生物毒性的检测可以表达样品的综合生物毒性,因此生物毒性的检测完善了对环境水样的分析评价。所以,环境水样的生物毒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那么在生物毒性检测的同时,对毒性成因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进一步对生物毒性的控制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工业废水,污染物成分复杂且毒性大,生物毒性的检测需要对水样进行稀释,然而对工业废水的毒性成因分析研究较少;对于生活污水及再生水样的生物毒性检测往往需要对水样中的污染物进行浓缩,但是对生活污水及再生水生物毒性的成因分析尚不明确;基于对污水厂处理过程中生物毒性的检测,发现出水的生物毒性有所增加,那么对氯消毒后排水的生物毒性成因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文选择微藻-普通小球藻与发光细菌-青海弧菌Q67检测了污废水及再生水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并对毒性的成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的部分研究内容。利用低等植物微藻与微生物发光细菌检测了典型有机污染物与无机污染物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并结合物化指标分析了工业废水的毒性成因;利用三种类型的树脂对污水及再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级,分析不同类型有机物的TOC、SUVA、三维荧光光谱等有机特性,并结合其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特性,初步分析污水及再生水的生物毒性成因;利用固相萃取技术结合微藻与发光细菌对污水厂工艺流程中水样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进行检测的基础上,并通过对二级处理水的有机构成特性与三卤甲烷生成势的分析,详细阐明污水厂出水的生物毒性升高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为了明确常见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生物毒性,检测了六种有机物及七种重金属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并结合已知的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植物毒性和微生物毒性来分析工业废水的毒性成因。发现了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毒性的毒性大小分布广泛,对生物的危害程度相差较大。对于所研究的有机污染物而言,杀菌类的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最大,其次为萘胺类及表面活性剂类物质,再者为抗生素类物质,生物毒性最小的为苯酚类有机污染物。而对于无机污染物中的重金属离子而言,其生物毒性的毒性级别较为集中,重金属离子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均处于极高毒(EC50<1mg/L)与高毒(1mg/L<EC50<10mg/L)的毒性级别。此外,通过工业废水的EC50,TOC值与单一有机物污染物的EC50,TOC值相比较,并对产生EC50,%的稀释后的工业废水中各种重金属离子与单一重金属离子的EC50,metal值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后数值的接近程度来判断毒性的成因。结果发现啤酒废水的生物毒性来源于高浓度的低毒(EC50,TOC为274mg/L)有机污染物;而焦化废水的生物毒性则来源于高毒性(EC50,TOC为32.93mg/L)有机污染物。(2)以污水处理及再生过程中有机物特性、生物毒性的变化及毒性成因的分析为目的,研究了污水与再生水的不同组分的TOC、SUVA及荧光物质等,发现污水及再生水的TOC百分比占有量最大的组分为疏水酸性组分与亲水中性组分,其占有量总和超过了50%,而这两个组分含有大量的腐殖酸类物质(包括与微生物活动相关的腐殖酸类物质、腐殖酸类物质)。通过生物法处理后,进水中的芳香族蛋白质类物质被微生物所利用,产生了腐殖酸类物质;而再生利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的污染,出现了芳香族蛋白质类物质,同时腐殖酸类物质可能被湖水中的生物吸附而有所降低。此外,通过反渗透技术结合生物毒性的检测分析了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过程中生物毒性的变化,发现了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生物毒性随着有机物浓度的降低而下降,并且生物毒性与水样的TOC浓度呈线性的相关关系,说明对在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同时,生物毒性也得到了有效的降低。为了分析污水及再生水的毒性成因,利用树脂分级结合各个组分的生物毒性与各组分中有机物特性的分析,初步判断其生物毒性的来成因,发现污水及再生水的生物毒性主要来自中性有机物质,并且芳香族蛋白质类与腐殖酸类有机污染物可能与生物毒性的产生有关。(3)以探明污水处理厂出水的生物毒性升高的原因为目的,在采用HLB固相萃取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的水样进行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的检测,对二级处理水的有机构成及三卤甲烷生成势的检测来分析氯消毒所引起来的生物毒性升高的原因。结果发现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进水均表现出了最高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曝气池与初沉池对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没有明显的消弱作用,在好氧池阶段去除了90%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然而经氯消毒后的出水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却有所升高。并且在二级处理水中的腐殖酸类物质的比例较原水有所升高,产生了新的由微生物活动所引起的腐殖酸类物质。此外,疏水酸性组分与亲水中性组分产生了较多的三卤甲烷生成能,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腐殖酸类物质(包括与微生物活动相关的腐殖酸类物质及腐殖酸类物质)为主要的消毒副产物的前驱物,富里酸类物质具有较高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通过对氯消毒后的二级处理水生物毒性检测,发现加氯量与三卤甲烷的生成量及抑制率与三卤甲烷的生成量呈线性的相关关系,即当加氯量为19.6mg/L时,其抑制率达到50%,产生的三卤甲烷的含量为318μg/L,说明三卤甲烷的产生可能导致二级处理水氯消毒后生物毒性的升高。本论文在污废水及再生水的生物毒性的检测及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对毒性成因进行探讨,不仅提供毒性检测及成因分析方法上的参考,同时在对生物毒性的控制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陈洁霞[3](2015)在《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环境中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的甄别》文中指出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且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在水、土壤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因此被认为是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之—。酚类化合物广泛用于许多领域,特别是化工行业,如塑料、增塑剂、树脂、颜料、杀虫剂、洗涤剂、稳定剂、抗氧化剂、爆炸物和药品制造业。长江是中国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的饮用水源地,南京化工园区则是江苏省最大的工业园区,且紧临长江。南京工业园区生产的化学品在运输、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通过挥发、渗漏和污水排放不可避免地进入周边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展南京化工园区酚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研究,探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水质参数与废水毒性的相关性,并筛选典型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优化水体、土壤和沉积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及仪器分析条件,建立了不同环境介质中16种酚类化合物(苯酚、2-氯苯酚、2,4-二氯苯酚、2,4,6-三氯苯酚、五氯酚、4-硝基苯酚、2,4-二硝基酚、2,4-二甲基苯酚、4,6-二硝基邻甲基苯酚、4-氯-3-甲基酚、对苯二酚、邻氯对苯二酚、双酚A、壬基酚、间甲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的分析方法。水中酚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为76.7%~111.5%,土壤和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为70.7%~122%,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6%,方法检出限也能满足实际环境样品中酚类化合物的检测要求。通过对南京化工园区不同环境介质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污水处理厂各工艺段中最主要的2种酚类污染物为4-硝基苯酚和2,4-二甲基苯酚,去除率分别是69.7%~100%和72.3%~97.9%。污水处理厂出水中规定的酚类污染物浓度都符合标准控制浓度,说明该处理工艺对酚类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滁河流域主要的酚类污染物是2,4-二甲基苯酚、邻氯对苯二酚、2,4-二硝基酚和4-硝基苯酚,浓度变化趋势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整体从上游到下游呈减少趋势。南京长江段最主要的酚类化合物为4-氯-3-甲基酚、2-氯苯酚和2,4-二甲基苯酚。污水处理厂污水的排江口下游的酚类化合物总浓度明显比上游高,且滁河流域紧挨化工园区点的酚类化合物总浓度明显上游点高,表明南京化工园区对周边河流(长江、滁河)的酚类污染物具有一定的贡献。南京化工园区及其周边土壤中最主要的酚类污染物为苯酚、2,4-二硝基酚、4-硝基苯酚和4-氯-3-甲基酚,整体污染水平较低,环境风险较小,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南京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出水按工业废水毒性等级划分为无毒,但混入高浓度含氯废水后,废水毒性显着增强。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样品,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与酚类污染物浓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废水中的AOX的大小与废水的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AOX较高时,废水的毒性也较高,且废水的毒性随着TOC、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而降低。最后,根据酚类化合物对不同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和环境水体中的实测浓度,筛选出了南京化工园区四种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主要为壬基酚,其次为4,6-二硝基邻甲基苯酚、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和4-氯-3-甲基酚。

刘允,解鑫[4](2013)在《水体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水质安全不断受到突发污染事故的威胁,常规的理化监测指标已不足以直接、全面地反映水污染状况,生物毒性监测技术顺应水质评价的需求而发展起来,应用于水质应急和预警监测。该文从细菌类、藻类、鱼类、水蚤类、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和微生物传感器五个方面介绍了生物毒性检测方法、机理及其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比较了现有的常用生物毒性检测技术方法的特点,其中发光细菌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灵敏、适应性强、无需专门的生物专业人员即可操作的特点,应用最为广泛。

孙婕[5](2013)在《小型鱼监测污染源废水毒性的时间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有害污染物被排放进水环境中,这些有害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慢慢的累积和富集,使得我国水体污染的特征表现得更加凸显。为了改善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和水生生态系统,近几年来,各个国家都加强了对工业废水成分的分析及毒性的评价,同时也广泛的开展了生物监测工作。鱼类试验不仅是测定化学物质和工业废水毒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监管部门监测工业废水排放的常规方法。目前部分鱼类作为监测指示生物的国家标准已经建立,如《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6B/T13267-1991、《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GB/T21281-2007、《工业废水鱼类急性毒性试验》GB/T21814-2008等。但是,无论新的国家标准,还是已建立几十年的原有生物毒性监测方法,在日常的环境监管方面,落实到应用之处却为之甚少。由于稀释带来的误差以及试验时间过长等缺点,使生物综合毒性监测的应用就更加难以有效实施。水污染源监控管理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在线监测需要更有效、更快速的方法,本文通过制药、化工、印染、冶炼等行业中不同企业的废水对虎皮鱼、红鼻.子剪刀鱼、红绿灯鱼、斑马鱼、黑鳍红月光鱼的急性毒性实验,在测试出各行业废水对这5种小型观赏鱼的LC50和LT50之后,分析了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的相关性,提出一种以时间为区间变量,用多种小型鱼在污染源废水原液中的半致死时间判定其生物毒性的监测方法。此方法针对现有监测方法的缺点和不足,用时间效应作为毒性分级标准,使监测更为快速准确,满足了水污染源监控管理的急需和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使用,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日常监测管理的实用性及广泛性。主要结论如下:五种受试鱼(虎皮鱼、红鼻子剪刀鱼、红绿灯鱼、斑马鱼、黑鳍红月光鱼)用新方法得到的LT50和传统方法得到的LC50的相关系数在0.85-0.95之间,并且均为极显着相关,可以用LL50替代LC50做毒性衡量标准。新方法对毒性评价的准确性好,并且严于老方法,更有利于废水的监管。新方法在异地示范中对于电子、化工、制药、印染、电镀、造纸等行业毒性大小的评价与李丽君等用传统方法对工业废水的评价结果一致。

郭莉[6](2013)在《综合废水和环境水样遗传毒性评价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的污染物,目前,国家检测综合废水的排放标准主要为色度、浊度、化学需氧量(COD)、pH等理化指标,缺乏毒性指标等生物监测,而理化指标只能反映污染物的瞬时浓度,无法反映污染物作用于环境的综合毒性效应和长期效应。众工业排放的废水虽然经过了复杂的排污处理,但是由于排放标准不完善,排放指标不完备,且废水中有毒物质往往具有“三致”效应,产生遗传毒性,对环境危害极大,而现有综合废水遗传毒性监测资料匮乏,将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挑战和威胁,因此,对综合废水中遗传毒性物质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阳性物重铬酸钾(K2Cr2O7)对草履虫急性毒性探究,并与标准水生指示生物大型蚤、斑马鱼对K2Cr2O7的急性毒性比较,得出草履虫的灵敏性与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大型蚤相似,而高于斑马鱼。通过建立以草履虫为指示生物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用草履虫作为水生指示生物进行生物毒性监测具有可行性。本论文以印染废水、辽河流域代表性江段和大连市代表性河段水样为研究对象,采用草履虫作为指示生物,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检测综合废水及环境水样的毒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印染废水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原水、厌氧工段出水、排放水对草履虫的半数致死浓度(24h-LCso)分别为54%、41%、98%;遗传毒性结果显示,印染废水原水、经处理的排放水6.25%、12.25%稀释梯度下对草履虫造成的DNA损伤较对照组呈显着升高(p<0.01),而排放水对草履虫的DNA损伤较原水无显着性差异。草履虫增殖速率结果显示,印染废水排放水50%稀释梯度以上对草履虫增殖速率有抑制作用。印染废水处理厂采用A/O工艺处理后,排放水符合国家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标准,但排放水仍对草履虫产生急性毒性,且遗传毒性较原水没有显着降低。通过急性毒性指标与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得出致死率与化学指标无显着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水生生物毒性测试能有效补充化学分析,为印染废水行业全面达标排放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辽河流域4个代表性江段的水样进行综合毒性分析。急性毒性结果显示,除浑河流域下游沈阳段外其他三个采样点均无致死效应;遗传毒性结果显示,大伙房水库采样点对草履虫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而浑河流域上游抚顺段、浑河流域下游沈阳段、辽河流域盘锦段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均呈现极显着升高(p<0.01),该流域周边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水体产生较大污染。结果表明遗传毒性可以作为急性毒性的补充手段全面评价废水的毒性效应。通过对大连市环境水样的四个采样点进行监测,急、亚慢性结果表明,四个采样点对草履虫不产生致死效应,无急、亚慢性毒性;增殖速率结果表明,四个采样点暴露于草履虫,对草履虫的增殖速率均无抑制作用。马栏河下游河段水质对草履虫的增殖抑制率大于马栏河上游,春柳河下游的增殖抑制率大于春柳河上游。以上结果说明,四个采样点水质较好,且两个河段上游水质均优于下游水质。通过对比斑马鱼和草履虫分别作为指示生物暴露于印染废水产生的毒性特征表明,草履虫具有更高的灵敏性,且草履虫较易培养、省去单细胞悬浮液制备步骤、能准确分离活细胞和死细胞、所需样品量少等优点,说明草履虫可以作为良好的指示生物评价废水的综合毒性。

于力,刘杰,王霞,李专,杨国强,李成,卢振兰,李莉[7](2012)在《鱼组合测废水急性毒性技术的特点与理论基础》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工业废水的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运用3~5种小型鱼类组合技术方法对数十家企业工业废水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可显着提高该技术方法毒性测试的灵敏性和毒性判断的可靠性,并显着缩短试验时间。根据工业废水组分及生物毒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鱼类对同一毒性和同一种鱼类对不同毒性的敏感反应具有差异性的特点,着重探讨和论述了支持用多种鱼组合(同时)测试工业废水急性毒性的理论基础。

康小华[8](2012)在《造纸废水的毒性评价以及典型污染物降解转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造纸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着广泛发展前景的产业,在现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瞩目,被国际上公认为“永不衰竭”的工业。但是由于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下简称POPs),且难降解物质含量高、可生化性弱,因此对造纸废水进行毒性评价,研究典型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拟探讨持久性毒性物质在高效迁移转化过程中的降解机理,并进行毒性评价,为实现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对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转化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尽管国内对造纸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愈发严格,处理工艺日趋完善、成熟,但是经过处理后的废水排放到自然界中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容忽视的危害。为了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这种危害,必须在对水质进行常规指标检测的同时,辅助以毒性测试,通过利用生物体来探讨废水中的污染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大小以及毒性变化。本研究采用斑马鱼作为急性毒性评价的受试生物,通过96h急性毒性试验对降解过程中的废水进行毒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的推进:各个工序段的96h LC50逐渐减小,废水毒性呈现依次递减趋势。其中原水、一级出水、二级出水、三级出水的96h LC50分别为4.12、4.58、9.15、55.12,根据工业废水急性毒性划分标准,废水毒性分别为高毒、高毒、高毒、低毒级别,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1.311、1.485、2.678、16.014。在宏观上把握了造纸废水的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后,又从微观上探索毒性的成因以及变化原因,本研究对于产生COD、TOC及毒性的物质种类进行解析,明晰其在造纸废水各个工序段是以哪些种类的物质形式存在。通过GC-MS追踪并鉴定废水在初沉-好氧-混凝气浮污水处理工艺中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各个组分的相对含量,利用离子色谱测定造纸废水各个工序段的小分子有机酸种类的变化情况。造纸废水原水检测到88种有机污染物,包含酚类15种,长链脂肪烃18种,酮类9种,醛类9种,酯类化合物5种,单环芳香族化合物12种,醇类5种,小分子有机酸含有乙酸和丙酸;一级出水检测到有机物43种,其中脂肪烃类物质18种,酮类物质4种,单环芳香族化合物7种,酯类4种,酚类物质4种;二级出水水样中共含有32种有机物,其中脂肪烃类13种,酚类2种,酯类物质2种,单环芳香族化合物6种;经过混凝气浮处理后,三级出水污染物种类减少为26种,其中单环芳香族物质占总有机污染物含量的33.44%,酚类物质3种,脂肪烃类9种,酯类3种,少量的醇类和酮类物质,占总有机物含量的0.75%和1.56%。PAHs作为造纸废水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可通过食物链在鱼虾中积累并不断富集和放大,从而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本研究以多环芳烃类作为典型污染物,优化GC-MS前处理条件,考察各个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在最优条件下,利用GC-MS追踪检测PAHs经污水厂处理后的降解情况,并对造纸废水处理工艺前后的PAHs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造纸废水产生的PAHs对造纸废水有机污染物的贡献率及其危害大小。结果表明:以DB-5作为GC-MS检测色谱柱,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30min为最佳萃取时间,1.0gNaCl作为盐析剂,机械振荡20min,方法简单、快速,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采用优化方法测定后发现,造纸废水一级进水中含有萘、1-氯萘、1-甲基萘、1-氨基四氢化萘、1,4-二氯萘、1-氨基芘等6种PAHs污染物。对该厂污水处理原水与三级出水水样检测后比较发现,废水中的PAHs由原来的6种变化为2种,仅检测到萘和1-氯萘;在处理工艺中,萘的降解率达到68.05%,1-氯萘的降解率达到54.56%。

陈瑞瑞[9](2012)在《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生物毒性研究 ——以温州市九山外河和山下河为例》文中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推进,城市内河污染加剧,部分水体出现严重黑臭现象,备受各界关注。九山外河(JS)和山下河(SX)是温州城市内河温瑞塘河两条重要支流,河流污染严重,是典型的城市黑臭河道。本文以九山外河和山下河为研究对象,沿JS和SX流域分别布设10个和5个采水点,在2010年10至2011年10间逐月采集水样,检测分析水体的主要理化指标。并重点检测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对斑马鱼、发光细菌和热带爪蟾胚胎的毒性效应,分析两条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生物毒性的季节性及局域性变化规律,探讨黑臭河水毒性检测有效方法,并为水质综合评价及后续治理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九山外河全年水温为(22.81±5.99)℃,pH为7.50±0.54,DO(溶解氧)为(1.97±1.63)mg·L-1,NH3-N(氨氮)为(9.52±4.23)mg·L-1,TP(总磷)为(1.00±0.23)mg·L-1。山下河全年水温(T)为(22.05±6.11)℃,pH为7.53±0.53,DO为(1.64±1.44)mg·L-1、NH3-N为(9.29±2.89)mg·L-1,TP为(1.76±0.52)mg·L-1。JS和SX全年T、pH变化趋势较为一致,SX全年TP高于JS,而在夏季SX的DO显着低于JS,而NH3-N却高于JS,这表明SX污染较JS严重。2.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对斑马鱼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急性毒性。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逐月检测的九山外河和山下河致斑马鱼死亡率均低于阳性毒物K2Cr207对应的无毒标准。而从2011年6月到9月山下河5个水样和九山外河JS2水样达到重到高毒水平。而就两条河流比较来看,山下河对斑马鱼的毒性高于九山外河,尤以6月到9月的夏季时间段表现明显。斑马鱼中毒表现主要分为过度兴奋而快速死亡和运动迟缓而昏迷死亡两种类型。另外,在斑马鱼暴露过程中,鱼的死亡与水溶液中DO值和pH相关。3.青海弧菌Q67毒性检测结果显示,JS和SX水体的毒性呈现较为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即冬春季节水体毒性较低,夏季的水体毒性较高。这与通过斑马鱼测得JS和SX河水体毒性基本一致,但Q67抑光率表征毒性数据更为灵敏。进一步分析表明,Q67抑光率与水体T、NH3-N和TP呈正相关,与DO呈负相关。4.热带爪蟾胚胎致畸试验(FETAX)结果表明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样对爪蟾胚胎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其毒性强度主要通过胚胎的孵化率、体长、存活率和致畸率来表征。如2010年10月和2010年12月JS和SX水样致爪蟾胚胎畸形率较对照组均显着提高,反映城市黑臭河道水体对生物有发育毒性。热带爪蟾胚胎畸形主要出现在头部、腹部和尾部,包括眼睛变小、背部弯曲、脊索变形、泄殖腔扩张和突出、腹鳍变宽以及色素减少等典型胚胎发育畸形现象。本研究综合结果表明,以九山外河和山下河为代表的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对发光细菌、鱼类和爪蟾胚胎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毒性效应。生物毒性强弱与水体的温度、DO值、NH3-N、TP等理化指标有关。本文提示在分析评估水质应适当结合生物毒性检测,以反映河流的生态安全性。本文对JS和SX季节性及流域性检测分析也为城市内河的监测评价提供了完整的范例。

何裔鑫[10](2012)在《废纸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毒性及关键毒性物质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造纸工业面临着木材原料短缺、能源紧张和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废纸回收再利用能够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是,随着废纸回收利用的迅猛发展,其产生的废水和污泥作为新的污染来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根据我国废纸回用生产的现状和特点,本文选择了废纸脱墨废水、综合废水、箱板纸废水这三种废纸废水以及物化污泥、生化污泥、箱板纸污泥这三种污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灵敏准确的明亮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技术以及TIE(毒性鉴别分析)方法结合QSAR(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GC-MS(气相-质谱分析技术)、AAS(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对废水和污泥的生物急性毒性、关键毒性物质作了研究和鉴别;同时,结合造纸厂废水处理的工段流程,系统地分析了废水和污泥的毒性转移问题和对其关键毒性物质的迁移途径及转化积累规律的探索,获得如下实验结果。对于25吨生产工艺废纸脱墨废水,其急性毒性EC50为1.41%,属于剧毒级别,总有机污染负荷为927kgCODcr/吨浆,总毒性排放因子为680.832TU·m3/吨浆,相当于10.99gHgCl2/吨浆。废纸脱墨废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机污染物部分,其关键毒性物质是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甲苯和邻二甲苯这四种物质;对于无机污染物部分,含量分别为0.142、0.081、0.218、0.040、0.050mg/L的铜、镍、铅、铬、镉重金属为废纸脱墨废水的关键毒性物质。以60吨生产工艺综合废水为研究对象,其急性毒性EC50为75.92%,属于微毒级别,总有机污染负荷为3796.2kgCODcr/吨浆,总毒性排放因子为39.51TU·m3/吨浆,相当于0.2041g HgCl2/吨浆。综合废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机污染物部分,未被检测出;对于无机污染物部分,含量分别为0.080、0.122、0.160、0.018、0.053mg/L的铜、镍、铅、铬、镉重金属为综合废水的关键毒性物质。30吨生产工艺箱板纸废水的急性毒性EC50为24.40%,属于有毒级别,总有机污染负荷为2064.24kgCODcr/吨浆,总毒性排放因子为124.99TU·m3/吨浆,相当于0.6352g HgCl2/吨浆。箱板纸废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机污染物部分,未被检测出;对于无机污染物部分,含量分别为0.232、0.161、0.253、0.053、0.067mg/L的铜、镍、铅、铬、镉重金属为箱板纸废水的关键毒性物质。总之,对于毒性污染负荷,废纸脱墨废水>箱板纸废水>综合废水,但是由于三家造纸厂吨浆废水排放量不同,造成有机污染负荷的差异,废纸脱墨废水<箱板纸废水<综合废水。对于造纸污泥的毒性大小测定,实验发现采用盐酸浸提测试毒性浸提液与发光菌发光强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实验发现选择盐酸作为污泥的浸提剂,选用0.3mol/L的浸提盐酸(即盐酸pH值为0.9),浸提时间2h,实验浸提液温度控制在室温即25℃。实验结果表明箱板纸污泥的生物毒性最大。物化污泥浸提液的EC50是85.86%,属于微毒级别;生化污泥浸提液的EC50是89.64%,属于微毒级别;箱板纸污泥浸提液的EC50是67.04%,属于有毒级别。结合TIE毒性鉴别评定和AAS分析技术,三种废纸造纸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为:对于物化污泥而言,铜、镍、铅、铬、镉的含量分别是111.3、52.0、79.4、19.1、23.0mg/kg;对于生化污泥而言,铜、镍、铅、铬、镉的含量分别是90.6、42.4、92.6、15.8、21.2mg/kg;对于箱板纸污泥而言,铜、镍、铅、铬、镉的含量分别是55.2、52.2、107.4、19.2、24.6mg/kg。由此分析可知,造纸污泥中的关键毒性物质是铜、镍、铅、铬、镉等一些重金属物质。通过以废纸废水和污泥的毒性大小和毒性级别为依据,同时结合以废纸为原料造纸厂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从而分析了其关键毒性物质的迁移途径及转化规律,以此达到对有毒物质进行追踪的目的。最终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B造纸厂来讲,污染物毒性由B厂综合废水最终转移到物化污泥和生化污泥,同时伴随着有机毒物的降解和无机重金属迁移到物化污泥和生化污泥。相比较B造纸厂而言, C造纸厂毒物的追踪过程较为简单。箱板纸废水(即C厂综合废水)的毒性转移到箱板纸污泥中,实际上是重金属毒性物质由C厂综合废水中迁移到箱板纸污泥。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废纸回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污泥的毒性大小以及对其关键毒性物质的鉴别研究,同时,结合废水处理流程追踪其关键毒性物质的去向,以达到探索关键毒性物质的迁移途径及转化、富集规律的目的,为今后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对于如何正确排放和处理废纸废水与污泥来避免二次污染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污废水和再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及毒性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水环境生物毒性概述
        1.1.1 水环境中污染物及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1.1.2 生物毒性的定义与分类
        1.1.3 水生生物毒性检测方法
    1.2 微藻生物毒性检测法
        1.2.1 微藻生理特性及分类
        1.2.2 微藻生物毒性检测原理
        1.2.3 微藻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和在水环境中的应用
    1.3 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检测法
        1.3.1 发光细菌的生理特性及分类
        1.3.2 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及生物毒性检测原理
        1.3.3 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和在水环境中的应用
    1.4 污废水及污水厂排水的生物毒性研究现状
        1.4.1 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
        1.4.2 生活污水的生物毒性
        1.4.3 污水厂排水的生物毒性
    1.5 课题研究概述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微藻生物毒性检测
        2.1.1 藻种的选择与驯化培养
        2.1.2 初始藻细胞密度的确定
        2.1.3 微藻细胞计数
        2.1.4 微藻生物毒性量化计算
    2.2 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检测
        2.2.1 发光菌种的选择
        2.2.2 发光菌的培养与转接
        2.2.3 细菌发光检测
        2.2.4 发光细菌生物毒性量化计算
    2.3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2.3.1 化学物毒性检测样品配制
        2.3.2 城市污水与再生水样品的采集
        2.3.3 样品浓缩以及有机物分级
    2.4 水质化学分析及评价
        2.4.1 常规物化指标分析
        2.4.2 消毒副产物分析
        2.4.3 毒性单位分级评价法
3 典型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及工业废水的毒性成因分析
    3.1 典型有机化学物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
        3.1.1 有机化学物对微藻的植物毒性
        3.1.2 有机化学物的微生物毒性
        3.1.3 有机物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的比较
    3.2 典型无机化学物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
        3.2.1 无机化学物的植物毒性
        3.2.2 无机化学物的微生物毒性
        3.2.3 无机物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的比较
    3.3 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及毒性成因分析
        3.3.1 工业废水的常规水质化学分析
        3.3.2 工业废水的植物毒性与微生物毒性
        3.3.3 工业废水的毒性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污水处理及再生系统的有机物特性及生物毒性分析
    4.1 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系统概要
        4.1.1 系统构成
        4.1.2 再生处理工艺
        4.1.3 再生水调节与多级利用体系
    4.2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系统中水质及有机物特性
        4.2.1 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系统中水质化学分析
        4.2.2 不同组分有机物的含量分析
        4.2.3 不同组分有机物的特性分析
    4.3 污水及再生水的生物毒性及成因分析
        4.3.1 污水及再生水的植物毒性
        4.3.2 污水及再生水的微生物毒性
        4.3.3 污水及再生水的毒性成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污水厂出水生物毒性增加的成因分析
    5.1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质与生物毒性变化
        5.1.1 常规水质分析
        5.1.2 植物毒性分析
        5.1.3 微生物毒性分析
    5.2 二级处理水的有机特性及生物毒性分析
        5.2.1 二级生物处理前后的有机物构成特性
        5.2.2 氯消毒对不同有机物组分的作用
        5.2.3 氯消毒后不同有机物组分产生的生物毒性
    5.3 消毒过程中加氯量的控制及安全性分析
        5.3.1 加氯量、THMs生成量与生物毒性的关系
        5.3.2 氯消毒的安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环境中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的甄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南京化工园区背景
        1.1.1 园区概况
        1.1.2 园区酚类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
    1.2 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背景
        1.2.1 酚类化合物的简介
        1.2.1.1 酚类化合物的种类
        1.2.1.2 酚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2.1.3 酚类化合物的毒性
        1.2.1.4 酚类化合物的相关规定
        1.2.1.5 酚类化合物的污染研究现状
        1.2.2 酚类化合物的分析
        1.2.2.1 水体中的前处理技术
        1.2.2.2 土壤、底泥中的前处理技术
        1.2.2.3 酚类化合物的衍生化方法
        1.2.2.4 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1.3 工业废水急性毒性的研究背景
        1.3.1 水质生物毒性测试方法
        1.3.2 废水的毒性评价研究现状
        1.3.3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1.4 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研究背景
        1.4.1 环境中的优先控制污染物
        1.4.2 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酚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水中酚类化合物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固相萃取(SPE)
        2.1.2.2 衍生化
        2.1.3 实验方法评价
        2.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1.3.2 定性、定量参数的确定
        2.1.3.3 检出限、回收率和精密度
        2.1.3.4 质量保证与控制
    2.2 土壤和沉积物中酚类化合物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加速溶剂萃取(ASE)
        2.2.2.2 凝胶渗透色谱净化(GPC)
        2.2.2.3 衍生化
        2.2.3 实验方法评价
        2.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2 定性、定量参数的确定
        2.2.3.3 检测限、回收率和精密度
        2.2.3.4 质量保证与控制
    2.3 GC/MS分析条件的优化
    2.4 结论
第三章 南京化工园区酚类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
    3.1 研究区域
    3.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3 污水处理厂酚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排放特征
    3.4 滁河中酚类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5 长江水体中酚类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6 南京化工园区3家企业废水中酚类污染物的调查
    3.7 土壤中酚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3.8 结论
第四章 南京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出水的毒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生物
        4.1.2 试验耗材
    4.2 试验条件
        4.2.1 试验用水
        4.2.2 试验溶液
        4.2.3 暴露条件
    4.3 水样的采集、保存及处理
    4.4 试验方法
        4.4.1 试验鱼的驯养
        4.4.2 预试验
        4.4.3 正式试验
        4.4.4 数据处理与评价
    4.5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毒性数据分析
        4.5.1 废水的理化指标
        4.5.2 废水中溶解氧对斑马鱼的影响
        4.5.3 废水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4.5.4 废水毒性及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
        4.5.4.1 废水的毒性分级评价
        4.5.4.2 废水毒性与AOX相关性分析
        4.5.4.3 废水毒性与TOC相关性分析
        4.5.4.4 废水毒性与COD相关性分析
        4.5.4.5 废水毒性与其它水质参数的相关性
        4.5.4.6 废水毒性与酚类污染物相关性分析
    4.6 结论
第五章 南京化工园区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的甄别
    5.1 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的筛选方法
        5.1.1 毒性单位的确定
        5.1.2 筛选方法的确定
    5.2 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的甄别
        5.2.1 基于ECOTOX数据的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筛选
        5.2.1.1 污水处理厂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
        5.2.1.2 滁河流域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
        5.2.1.3 南京长江段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
        5.2.2 基于EPA EPI预测数据的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筛选
        5.2.2.1 污水处理厂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
        5.2.2.2 滁河流域优先控制酚污染物
        5.2.2.3 南京长江段优先控制酚污染物
    5.3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论文特色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小型鱼监测污染源废水毒性的时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数据与统计
3. 结果分析
    3.1 实验室质量控制试验
    3.2 理化指标与工业废水对试验用鱼的急性毒性的关系分析
    3.3 工业废水对小型鱼的急性毒性
4. 讨论
    4.1 小型观赏鱼在工业废水中的LC_(50)与LT_(50)的趋势对比图
    4.2 小型观赏鱼在工业废水中的LC_(50)与LT_(50)的相关性
    4.3 新方法毒性分级标准的建立
    4.4 新老方法对工业废水毒性评价的对比
    4.5 新监测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综合废水和环境水样遗传毒性评价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综合废水和环境水样的毒性污染现状
        1.1.1 水体污染现状
        1.1.2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1.1.3 河流域
    1.2 生物毒性测试
        1.2.1 一般毒性
        1.2.2 特殊毒性
    1.3 水体毒性试验的指示生物
    1.4 水质安全性评价
    1.5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生物培养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水样采集
        2.2.1 印染废水的采集
        2.2.2 辽河流域典型江段水样品的采集
        2.2.3 大连市典型河段水样品的采集
    2.3 试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净化富集
        2.3.2 实验动物生长曲线的确定
        2.3.3 急性毒性试验
        2.3.4 遗传毒性试验
        2.3.5 增殖速率实验和游动行为试验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印染废水不同处理工段的毒性研究
    3.1 草履虫的生长曲线
    3.2 阳性物对草履虫的急性毒性研究
    3.3 印染废水不同处理工段出水的急性毒性
    3.4 印染废水不同处理工段出水的遗传毒性
    3.5 印染废水不同处理工段出水的毒性指标与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
    3.6 印染废水不同处理工段出水对草履虫增殖速率的影响
    3.7 印染废水排放水对草履虫游动行为的影响
4 辽河流域采样点的毒性研究
    4.1 辽河流域典型采样点的急、亚慢性毒性
    4.2 辽河流域典型采样点的遗传毒性
5 大连市典型环境水样的毒性研究
    5.1 大连市典型环境水样的急、亚慢性毒性
    5.2 大连市典型环境水样对草履虫增殖速率的影响
6 比较草履虫和斑马鱼作为指示生物的灵敏性大小
    6.1 对印染废水的急性毒性大小比较
    6.2 对印染废水的遗传毒性大小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废水排放标准(GB4287-1992)
附录B 彗星试验尾矩分析指标图解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鱼组合测废水急性毒性技术的特点与理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现有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方法
    1.1 国外现有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技术方法
    1.2 国内工业废水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技术
        1.2.1 技术应用现状
        1.2.2 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小型鱼组合监测工业废水急性毒性技术方法[36-37]
    2.1 试验用鱼的选择
    2.2 小型鱼组合技术特点
        2.2.1 提高了废水毒性测试的灵敏度
        2.2.2 提高了废水监测的时效性
3 小型鱼组合监测工业废水急性毒性技术的理论
    3.1 工业废水组分及生物毒性的复杂性
        3.1.1 工业废水组分的复杂性
        3.1.2 工业废水生物毒性的复杂性
    3.2 鱼类对毒性敏感反应的差异性
        (1) 不同鱼类对同一工业废水急性毒性敏感度具有差异性。
        (2) 同一试验鱼种对不同毒性物质敏感度反应具有差异性。
    3.3 国内外多种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标准技术方法赞成可用2种以上鱼类同时测试毒性
    3.4 权威机构和专家的观点支持用二种以上鱼类同时测试毒性
4 讨论与结论
    4.1 不存在达到统一标准要求的试验鱼类
    4.2 不同来源的同一品种鱼对同一毒性的敏感性没有显着差异

(8)造纸废水的毒性评价以及典型污染物降解转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造纸废水污染概况
        1.1.1 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现状
        1.1.2 我国造纸废水的来源及其特点
        1.1.3 造纸废水的危害
    1.2 我国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物理化学法
        1.2.2 生物处理法
        1.2.3 组合工艺
    1.3 造纸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造纸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1.3.2 造纸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研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造纸废水生物毒性评价以及降解过程中的毒性变化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水样来源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水质常规指标结果分析
        2.2.2 造纸废水各个工序段毒性评价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造纸废水主要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检测以及小分子有机酸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造纸废水原水组分检测分析结果讨论
        3.2.2 造纸废水一级出水组分检测分析结果讨论
        3.2.3 造纸废水二级出水组分检测分析结果讨论
        3.2.4 造纸废水三级出水组分检测分析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C/MS 用于测定造纸废水中的多环芳烃以及典型污染物的降解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色谱柱的选择
        4.2.2 萃取剂的选择
        4.2.3 萃取时间的选择
        4.2.4 盐析剂的选择
        4.2.5 振荡方式的选择
        4.2.6 典型污染物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生物毒性研究 ——以温州市九山外河和山下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温瑞塘河水系水环境概况
        1.1 温瑞塘河背景
        1.2 温瑞塘河水质污染状况
        1.3 温瑞塘河水质污染原因
    2. 研究河道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河道概况
        2.1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地理位置、形态及水污染特征
        2.2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周边产业经济特点
    3. 研究九山外河和山下河生物毒性的目的及意义
    4.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采样点布设情况
第二章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理化指标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频次
        1.2 研究项目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T)
        2.2 pH
        2.3 溶解氧(DO)
        2.4 氨氮(NH_3-N)
        2.5 总磷(TP)
第三章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1.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状况
        1.1 斑马鱼基本生物学特征
        1.2 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 试验过程
        2.3 评价指标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试验结果
        3.2 讨论
第四章 运用发光细菌检测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毒性
    1. 发光细菌发光机理及研究状况
        1.1 发光细菌分类及发光机理
        1.2 发光微生物受急性毒性影响的原理
        1.3 发光细菌的研究状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 程序
        2.3 评价指标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苯酚标线
        3.2 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对爪蟾胚胎致畸效应
    1. 爪蟾胚胎致畸试验的简介
        1.1 爪蟾胚胎致畸试验的研究状况
        1.2 热带爪蟾胚胎致畸试验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胚胎的获取
        2.3 暴露试验
        2.4 胚胎的观察和分析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暴露对热带爪蟾胚胎存活率和致畸率的影
        3.2 九山外河和山下河水体暴露致热带爪蟾胚胎的畸形现象
    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1. 论文结论
    2.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1.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2.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废纸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毒性及关键毒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与环境问题概述
        1.1.1 环境
        1.1.2 环境问题
    1.2 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2.1 我国造纸原料的短缺
        1.2.2 造纸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1.3 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1.3.1 国外废纸回收利用的情况
        1.3.2 国内废纸回收利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废纸废水的概况
        1.4.1 废纸废水的污染特性
        1.4.2 废纸废水的毒性研究进展
    1.5 废纸造纸固体废弃物的概况
        1.5.1 废纸造纸污泥的污染特性
        1.5.2 废纸造纸污泥的毒性研究情况
    1.6 论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的取样
        2.1.1 废水取样
        2.1.2 造纸污泥取样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废水基本指标测试方法
        2.3.1.1 化学耗氧量的测定
        2.3.1.2 生物耗氧量的测定
        2.3.1.3 色度的测定
        2.3.1.4 固体悬浮物含量的测定
        2.3.1.5 pH 值的测定
        2.3.2 造纸污泥基本指标测试方法
        2.3.2.1 水分的测定
        2.3.2.2 灰分的测定
        2.3.2.3 热重分析
        2.3.2.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2.5 扫描电镜-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分析
        2.3.3 生物急性毒性测试方法
        2.3.3.1 试样预处理
        2.3.3.2 测试方法
        2.3.4 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2.3.4.1 试样预处理
        2.3.4.2 直接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3.5 GC-MS 色谱分析法
第三章 明亮发光杆菌的使用条件及标准曲线绘制
    3.1 毒性测试方法的选择
        3.1.1 采用发光菌法测试毒性
        3.1.1.1 各类毒性测试方法比较
        3.1.1.2 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及测试原理
        3.1.2 毒性等级划分
        3.1.3 废水毒性的表征
    3.2 明亮发光杆菌使用条件研究
        3.2.1 酸碱度的影响
        3.2.2 复苏液盐度的影响
        3.2.3 暴露时间的影响
        3.2.4 复苏时间的影响
    3.3 氯化汞作为毒性参照物
        3.3.1 氯化汞稀释液的配制
        3.3.2 氯化汞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纸废水毒性及其关键毒性物质的研究
    4.1 废水取样工厂的工艺条件
    4.2 废水水质分析
    4.3 废水毒性大小测试及污染负荷评价
        4.3.1 三种废纸废水毒性大小测试
        4.3.2 三种废纸废水的污染负荷比较
    4.4 废水中主要成分分析及关键毒性物质确定
        4.4.1 毒性鉴别评价方法
        4.4.2 废水中金属离子含量的测定
        4.4.3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确定
        4.4.3.1 QSAR 定量构效-活性关系模型的建立
        4.4.3.2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关键毒物鉴别
    4.5 处理后废水毒性大小的测定及比较
        4.5.1 处理后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4.5.2 处理后废水毒性大小测试
        4.5.3 处理前后废水毒性大小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造纸固体废弃物毒性及其关键毒性物质的研究
    5.1 造纸污泥取样工段的工艺条件
    5.2 造纸污泥基本性质分析
        5.2.1 水分和灰分的测定
        5.2.2 热解特性分析
    5.3 造纸污泥主要成分分析
        5.3.1 有机污染物定性分析
        5.3.2 造纸污泥元素种类分析
        5.3.2.1 SEM-EDX 定性分析
        5.3.2.2 AAS 定量分析
    5.4 造纸污泥浸提条件的确定
        5.4.1 浸提剂种类的选择
        5.4.2 浸提酸碱度的确定
        5.4.3 浸提温度的影响
    5.5 造纸污泥毒性大小测定及关键毒性物质分析
        5.5.1 造纸污泥毒性大小测定
        5.5.2 造纸污泥中关键毒性物质确定
        5.5.2.1 造纸污泥浸提液的金属含量测定
        5.5.2.2 处理前后造纸污泥毒性比较分析
        5.5.2.3 废纸造纸污泥中毒物的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废纸废水与造纸污泥的毒性物质追踪分析
    6.1 概述
    6.2 毒性物质追踪流程分析
    6.3 毒性物质迁移及转化规律的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2.1 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及条件
        7.2.2 建立相关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7.2.3 急性毒性到慢性毒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A]. 鹿倩,刘冉. 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18
  • [2]污废水和再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及毒性成因分析[D]. 武毛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3]南京化工园区及周边环境中优先控制酚类污染物的甄别[D]. 陈洁霞. 南京大学, 2015(05)
  • [4]水体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J]. 刘允,解鑫. 净水技术, 2013(05)
  • [5]小型鱼监测污染源废水毒性的时间效应研究[D]. 孙婕. 吉林农业大学, 2013(01)
  • [6]综合废水和环境水样遗传毒性评价新方法研究[D]. 郭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7]鱼组合测废水急性毒性技术的特点与理论基础[J]. 于力,刘杰,王霞,李专,杨国强,李成,卢振兰,李莉.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S2)
  • [8]造纸废水的毒性评价以及典型污染物降解转化规律的研究[D]. 康小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9]典型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生物毒性研究 ——以温州市九山外河和山下河为例[D]. 陈瑞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10]废纸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的毒性及关键毒性物质的研究[D]. 何裔鑫. 浙江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利用鱼类检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