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糖尿病的新方法

诊断糖尿病的新方法

一、确诊糖尿病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焦元元[1](2021)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肝肾亏损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肝肾亏损证)进行临床观察,评估治疗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体检科病人中资料完整的肝肾亏损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8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2例。治疗方案:两组均给予降糖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共治疗2个疗程(24周)。试验结束后收集资料,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及总积分的变化、FPG、2h PG、Hb A1c、骨密度测定值、血磷、血钙等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内治疗前后、两组间治疗后的各项变化,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结果: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体疗效不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21%,P<0.05,故我们可以认为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碳酸钙D3片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碳酸钙D3片治疗。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患者在经过碳酸钙D3片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后中医各症状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经过单独使用碳酸钙D3片治疗后仅有四种症状(口干咽燥、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耳鸣)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进行比较,治疗组在对于中医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西医疗效不同,两组有效率各为89.74%,73.68%,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FPG、2h PG、Hb A1c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三项均有显着差异,其对应的Z值分别为-2.532,-2.087,-2.242,P<0.01,说明治疗组在降低FPG、2h PG、Hb A1c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血钙、血磷方面:两组治疗后血钙、血磷较治疗均有所升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骨代谢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后的骨密度值与治疗前的相比,组内比较与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临床疗效确切。6.整个研究试验过程中,两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结果表明独活寄生汤加减联合碳酸钙D3片在改善糖尿病骨质疏松(肝肾亏损证)方面效果显着,可以改善患者症状。2.独活寄生汤加减在研究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可以认为独活寄生汤加减是安全可靠的,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梁宏凯[2](2021)在《基于二次推断函数的边际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类失效时间数据常见于生物医学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通常采用边际回归建模的方法来确定失效风险的潜在因素。在具有潜在相关性的右删失聚类失效时间数据的基础上,边际比例风险模型的广义估计方程的理论通过引入工作相关矩阵来刻画数据聚类内的相关性,并通过预先指定的工作相关矩阵来对聚类内的相关性结构进行建模。首先,结合广义矩估计和二次推断函数的理论,我们将边际比例风险模型中工作相关矩阵的逆矩阵分解成若干基矩阵的线性组合,构建了拓展得分向量,进而在先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参数估计函数并给出了估计值的迭代算法。其次,我们证明了所提出估计函数求得的参数估计量满足相合性和渐近正态性,并给出了估计量和基准累积风险函数的联合方差估计公式。再次,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参数估计方法具有的优良性质以及在先前工作基础上所做出的改进。最后,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肾病患者感染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实例数据分析。

杜彦斌[3](2021)在《基于传染病模型与统计分析方法的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洪林[4](2021)在《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吲哚箐绿血管造影(ICGA)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微循环及厚度的变化,分析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微循环及厚度改变与患糖尿病时间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并已在三级以上医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65例(130眼)纳入糖尿病组,并选择15例(30眼)健康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详细眼科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精确分组,其中糖尿病组分为3组:1)NDR组56眼;2)NPDR组44眼;3)PDR组30眼;NDR组又分为3组:1)NDR病程≤5年12眼;2)NDR病程5-10年28眼;3)NDR病程≥10年16眼。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行ICGA检查,观察造影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荧光比例及特点并记录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同时,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OCT检查并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通过对不同病程NDR糖尿病患者异常荧光比例及SFCT进行比较,探究糖尿病患者在未出现眼底视网膜病变时的脉络膜的变化;通过对NDR、NPDR、PDR患者脉络膜的研究,探索随着DR严重程度的进展,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及SFCT的变化趋势。结果:(1)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NDR患者出现异常荧光的患者比例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NDR患者的SFCT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r=-0.477,p〈0.05)。4组间的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两组间的SFCT比较:NDR病程5~10年组、NDR病程≥10年组与对照组比较及NDR病程≥10年组与NDR病程≤5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R患者的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与DR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55,P〈0.05)。4组间的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两组间的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比较:NDR组、NPDR组、PDR组与对照组比较及PDR组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DR患者的SFCT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48,P〈0.05)。4组间的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两组间的SFCT比较:NDR组、NPDR组、PDR组与对照组比较及PDR组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微循环的改变早于视网膜病变,患糖尿病10年后,多数患者将会出现不易察觉的脉络膜形态及功能的改变。(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微循环及厚度的改变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呈高度相关性,DR越严重,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越长且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越薄。

陈燕妮[5](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人体成分中的肥胖相关指标特别是内脏脂肪面积,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相关性,探索早期发现DPN高风险T2DM人群的新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13例T2DM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DPN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DPN组)和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组(NDPN组)。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经In Body S10人体成分分析仪对研究对象人体成分中的肥胖数据包括体重、腰围、身体质量指数、体脂肪量、体脂肪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进行检测。同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并收集生化指标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人体成分方面,T2DM患者中DPN组与NDPN组的身高、体重、腰围、内脏脂肪面积的对比如下:167.50(161.75,174.00)cm vs 161.00(155.00,170.00)cm,P=0.008;70.26±12.40kg vs 64.52±11.53kg,P=0.012;89.20±11.69cm vs 84.31±9.46cm,P=0.015;95.10(65.03,134.05)cm2vs 82.80(64.40,99.80)cm2,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DM患者中DPN组与NDPN组的身体质量指数、体脂肪量、体脂肪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T2DM患者中,DPN组与NDPN组的内脏脂肪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09±35.02cm2vs77.85±28.07cm2,P=0.153;在女性T2DM患者中,DPN组与NDPN组的内脏脂肪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33±41.51cm2vs 95.24±42.85cm2,P=0.019。在生化指标和其他临床资料方面,T2DM患者中DPN组与NDPN组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4(48,159)月vs 48(6,96)月,P=0.001;8.15(6.33,10.72)mmol/L vs 6.72(6.21,8.06)mmol/L,P=0.034;8.80(6.73,10.70)%vs 7.10(6.30,9.10)%,P=0.023;337.50(270.75,384.25)umol/L vs 300.00(251.00,353.00)umol/L,P=0.039。T2DM患者中DPN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高于NDPN组(P<0.001)。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2DM患者DPN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内脏脂肪面积、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身高、体重、腰围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T2DM患者合并DPN显着的危险因素(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经过校正性别、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身高、体重、腰围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提示内脏脂肪面积是T2DM患者合并DPN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 1.034[95%CI:1.001,1.068],P=0.044)。结论内脏脂肪面积作为评估向心性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型肥胖的指标,是T2DM患者合并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露[6](2021)在《尿外泌体PCX和Gd-IgA1在糖尿病肾病与IgA肾病诊断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早期诊断和鉴别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研究发现尿外泌体蛋白可以反映肾组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PCX和Gd-IgA1可能分别是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的特异分子标记蛋白。由于尿外泌体可能携带这两种蛋白,本研究通过检测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中尿外泌体PCX、Gd-IgA1水平变化,分析尿外泌体PCX和Gd-IgA1与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评价尿外泌体PCX、Gd-IgA1在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期望为临床鉴别这两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尤其是为甄别糖尿病肾病合并IgA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入我院肾病内科及内分泌科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和IgA肾病15例,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0mg为基本入选条件,另外选取健康者15例(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等一般指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1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谷草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等常规生化指标水平并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尿液外泌体,Western blot法鉴定尿外泌体特异性标志性蛋白,所有提取的受试者尿外泌体PCX、Gd-IgA1蛋白水平均应用酶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除需特殊表示的数据外,获得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SPSS.2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Western blot法可显示出超速离心法提取的尿外泌体表面标志性蛋白CD63的阳性条带。2.三组实验对象在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超敏C反应蛋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糖尿病肾病组和IgA肾病组与对照组的24小时尿蛋白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1792.48±970.46mg/24h VS78.18±31.11mg/24h,P<0.05;1721.07±860.65mg/24h VS78.18±31.11mg/24h,P<0.05);但糖尿病肾病组和IgA肾病组间无显着差异(1792.48±970.46mg/24h VS1721.07±860.65mg/24h,P>0.05)。4.糖尿病肾病组尿外泌体PCX水平显着高于IgA肾病组、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性(0.38±0.06ng/ml VS0.27±0.05ng/ml,P<0.05;0.38±0.06ng/ml VS0.23±0.04ng/ml,P<0.05);但IgA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0.27±0.05ng/ml VS 0.23±0.04ng/ml,P>0.05)。5.IgA肾病组尿外泌体Gd-IgA1水平显着高于糖尿病肾病组、对照组,有显着差异性(2.20±0.08ng/ml VS1.88±0.14ng/ml,P<0.05;2.20±0.08ng/ml VS1.79±0.16ng/ml,P<0.05);但糖尿病肾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着差异(1.88±0.14ng/ml VS1.79±0.16ng/ml,P>0.05)。6.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在糖尿病肾病组中,尿外泌体PCX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含量正相关(r=0.51,P<0.05);IgA肾病患者中尿外泌体Gd-IgA1水平与24小时尿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76,P<0.05)。7.ROC曲线分析发现,尿外泌体PCX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AUCROC=0.92);尿外泌体Gd-IgA1对IgA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AUCROC=0.96)。结论: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尿外泌体是可行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液外泌体PCX水平显着升高,其升高水平与糖尿病肾病损伤程度一致;IgA肾病患者尿外泌体Gd-IgA1水平显着升高,其升高水平与IgA肾病损伤程度一致。检测尿外泌体PCX、Gd-IgA1水平可能是鉴别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的有效且无创的方法。

王婧[7](2021)在《人体唾液中同时检测3种糖化中间体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尤其对眼和肾的损害较大,导致其功能障碍并衰竭。糖化终产物中间体乙二醛(Glyoxal,GO)、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和3-脱氧葡萄糖苷(3-Deoxyglucosone,3-DG)的含量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密切相关。迄今为止,因糖化中间体GO,MGO和3-DG稳定性较差,在已报道的分析方法中,柱前衍生化法是目前在不同样品中量化糖化中间体的最有效的方法。因衍生化后不仅可以增加糖化中间体的稳定性,而且可以提高疏水性,可在廉价的反相色谱柱中提高保留时间和灵敏度。另外、人体唾液作为不同于血液、尿液的非侵袭性生物样品,具有采集方便、感染性低、前处理简便、易于大众接受等特点。鉴于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柱前衍生化同时检测人体唾液中3种糖化中间体的UHPLC-MS/MS新方法并应用于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的唾液中。以4,5-Dimethyl-1,2-phenylenediamine(DMPD)作为衍生化试剂,以2,3戊二酮(PTD)为内标,DMPD与GO,MGO和3-DG在60℃下反应2 h。以BEH C18(50 mm×2.1 mm,1.7μm)为色谱柱,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溶液,B为0.1%甲酸乙腈溶液,在梯度为B%=10-65%(0-6 min)下对3种糖化中间体标准品进行了分析,并应用于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糖化中间体含量的比较。结果表明,在6 min内3种糖化中间体衍生化产物达到良好的分离。在0.1-62.5 pmo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2);检测限LOD(S/N=3)为0.80-2.67 fmol,定量限LOQ(S/N=10)为2.0-16.67 fmol;日内、日间精密度为4.28-11.32%;健康人唾液中的添加回收率为90.00-108.85%。在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唾液中均检测到GO,MGO和3-DG 3种糖化中间体,糖尿病患者组唾液中GO,MGO和3-DG含量均高于健康志愿者,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DMPD柱前衍生化同时检测人唾液中3种糖化中间体的UHPLC-MS/MS新方法。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准确度高等特点,为非侵袭性人体唾液中糖化中间体及羰基代谢物的检测及糖尿病预警筛查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策略。

蔡玉兰[8](2020)在《基于16S rRNA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创面微生物组成及功能》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估计,目前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超过4.63亿,2030年底将会有5.78亿,2045年底将达到7亿。随着患病人数不断增加,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性疾病。与此同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糖尿病足感染(Diabetic Foot Infection,DFI)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破坏性并发症,DFI患者的住院风险为不伴感染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患者的55.7倍,截肢风险为154.5倍。DFI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将导致感染逐渐进展,最终侵及骨骼,即糖尿病足骨髓炎(Diabetic Foot Osteomyelitis,DFO),是DF发展最严重的阶段。超过20%的中度DFI和50%-60%的重度DFI是DFO。大约59.4%的DFO患者会遭受截肢,截肢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50%。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是降低DFO患者截肢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而提高抗感染治疗效果的前提是提高创面微生物鉴定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是当今世界一项亟需突破的难题。目前临床上鉴别DFO创面微生物使用的是传统培养法,该方法历史悠久,操作流程成熟,且花费不高。本课题组既往也回顾性分析了基于培养法的DFO创面和浅表感染创面微生物组成的差异,发现DFO创面以革兰阴性(Gram-negative,G-)菌为主,而浅表感染创面以格兰阳性(Gram-positive,G+)菌占优势。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培养法具有耗时长(普通培养需要3-5天,药敏实验需要1-2周)和敏感度低等缺点,在鉴定某些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和未知的微生物时存在一定困难,无法第一时间正确指导临床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而根据既往培养结果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据估计,56%的DFI患者由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而后更改了治疗方案,浪费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目前急需探索对微生物鉴定更快、更全面、更敏感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全面分析DFO创面微生物的组成。高通量测序技术不依赖培养,可以快速且全面地获得创面微生物组成及功能信息,为微生物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全面快速鉴定DFO创面微生物成为可能。目前在分析菌群组成方面使用最广泛的是16S rRNA测序,16S rRNA基因普遍存在于原核微生物中,是研究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16S rRNA测序通过PCR放大16S rRNA基因的特定区域(根据实验需求选择V1-V9高变区中的1段或几段),测序后与核糖体数据库计划(Ribosome Database Project,RDP)数据库比对,获得创面菌群组成及丰度信息。与传统培养法相比,该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无需培养,不受细菌生长环境限制,且测序速度快,对创面中菌群的认识更全面。Illumin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运行速度最快的测序平台,本研究在严格执行标准取样流程的前提下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对感染骨组织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分析创面菌群组成。16S rRNA测序选择性扩增目的基因片段获得的信息较少,即使经过不断优化也只能将细菌鉴定到属水平,无法获得种水平细菌的具体信息。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与16S rRNA测序相比,宏基因组测序是一种对样品中全部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的技术,能获取微生物更精细的分类学信息和更详细的基因序列信息,不仅能将细菌精确到菌种,甚至菌株水平,还能通过与功能数据库比对获取样品中微生物的功能信息。既往已经有研究使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肠道、口腔、环境和慢性溃疡等生境中的微生物,证实了该测序技术的可行性,但尚未有研究使用该技术分析感染骨组织中微生物的结构,故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骨组织样品微生物分析中的可行性,为该方法的临床一线使用提供证据,并将细菌精确鉴定到种水平,通过菌种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获取更详细的菌群信息,指导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同时分析创面中微生物的功能。不仅回答了创面中有哪些微生物,也回答了这些微生物能做什么的问题。既往对DFO创面微生物的研究都是以DFI浅表创面中的微生物作为对照,尚未有研究比较过同样深达骨的感染,有糖尿病和无糖尿病的患者创面微生物组成的差异,故本研究选取无糖尿病的创伤后足骨髓炎(Posttraumatic Foot Osteomyelitis,PFO)作为对照分析其与DFO创面微生物组成及功能的异同。第1章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创面菌群组成目的验证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感染骨组织菌群鉴定中的可行性,为临床经验性抗生素选择和快速鉴定创面菌群提供参考,为下一步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创面微生物提供对照。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前瞻性连续纳入17例确诊为DFO的患者(Dd组:Dd1、Dd2...Ddl7)和11例确诊为无糖尿病的PFO患者(ND组:ND1、ND2...ND11),清创后采集创面深部感染骨组织样品,无菌条件下均分为两份,分别使用培养法和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创面菌群组成。结果1、测序共获得 1034689 条 Counts,7555 种 OTU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PE250测序方案对28例感染骨组织样品进行16S rRNA测序后获得1034689条Counts,聚类后获得7555种OTU;多样性指数稀疏曲线都趋于水平,证明当前测序深度足够,测序数据合理可信,再增加测序量也不会出现新的物种。2、Dd组菌群多样性大于ND组,组间菌群差异显着反映组内菌群多样性的指数:Shannon指数(t=1.996;P=0.058)和Simpson指数(t=2.913;P=0.009)在Dd组中高于ND组;反映组内菌群丰富度的指数:ACE 指数(t=-3.329;P=0.003)、Chao1 指数(t=-3.560;P=0.002)和 Observed OTUs(t=-3.423;P=0.002)在 Dd 组中低于 ND 组;基于 Weighted Unifrac 距离绘制的PCoA图显示组间菌群结构具有显着性差异(F=6.248;P=0.001)。3、16S rRNA测序较培养法获得更多细菌,以厌氧菌和G-菌为主培养Dd组感染骨组织样品获得的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为G-菌和G+菌;Dd组感染骨组织样品的16S rRNA测序获得21种菌门,5种优势菌门。培养Dd组感染骨组织样品获得10种菌属,分别是肠球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埃希氏菌属、假单胞菌属、变形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和柠檬酸杆菌属,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链球菌属(4/23;17.4%)和肠球菌属(4/23;17.4%);16S rRNA测序共获得菌属242种,优势菌属18种,包含培养得到的所有细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普氏菌属。培养法获得的菌属中,G-菌占 52.2%(12/23),G+菌占 47.8%(11/23),无厌氧菌;16S rRNA测序获得的优势菌属中,G-菌占61.1%(11/18),G+菌占38.9%(7/18),需氧菌占22.2%(4/18),兼性厌氧菌占27.8%(5/18),严格厌氧菌占50.0%(9/18)。4、16S rRNA测序显示Dd组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是普氏菌属,ND组是盐单胞菌属在门水平,Dd组相对丰度最高的是厚壁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ND组是变形菌门;在科水平,Dd组相对丰度最高的是普雷沃氏菌科,ND组相对丰度最高的是盐单胞菌科;在属水平,Dd组相对丰度最高的是普氏菌属,ND组相对丰度最高的是盐单胞菌属;Dd组中普氏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ND组中该菌属的相对丰度(t=-3.817;P=0.002),而ND组中盐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Dd组中该菌属的相对丰度(t=-5.074;P<0.001)。5、梭菌属和普氏菌属是Dd组的标记菌群LEfSe差异分析显示,厚壁菌门(LDASCORE=5.25;P=0.001),隶属于厚壁菌门的梭菌纲(LDA SCORE=5.03;P=0.029)以及隶属于梭菌纲的梭菌属(LDA SCORE=5.03;P=0.029)是Dd组中前三位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菌群;其次还包括普雷沃氏菌科(LDASCORE=5.02;P=0.022)和隶属于普雷沃氏菌科的普氏菌属(LDASCORE=5.02;P=0.022);螺菌目(LDASCORE=5.46;P<0.001),隶属于螺菌目的盐单胞菌科(LDA SCORE=5.46;P<0.001),隶属于盐单胞菌科的盐单胞菌属(LDA SCORE=5.46;P<0.001)以及包含螺菌目的变形菌门(LDASCORE=5.46;P=0.009)是ND组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菌群。结论1.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作为感染骨组织样品中菌群鉴定的快速有效方法;2.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展示菌群多样性方面有很大优势,能发现很多不能培养的细菌,DFO中以G-菌和厌氧菌为主;3.DFO中相对丰度最高、分布最广和最具标记性的细菌均为普氏菌属(G-厌氧菌),PFO中均为盐单胞菌属(G-需氧菌),有必要根据两种骨髓炎创面菌群特征分别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第2章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创面微生物组成及功能目的建立一种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感染骨组织中微生物的方法,为全面、快速鉴定创面微生物提供参考;分析DFO创面微生物组成并探索与其可能相关的临床指标,指导临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阐述微生物功能,帮助全面认识创面微生物。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前瞻性连续纳入5例确诊为DFO的患者(Dd组:Dd7、Dd8、Dd10、Dd11、Dd15)和5例确诊为无糖尿病的PFO患者(ND组:ND2、ND4、ND5、ND7、ND10),清创后采集创面深部感染骨组织样品,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其微生物组成,基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优势菌种与患者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并通过与KEGG、CAZy、eggNOG、ARDB和VFDB数据库比对获取微生物的功能信息。结果1、宏基因组测序后共获得129G数据,过滤后共获得127G数据基于Illumina NovaSeq对10例骨髓炎感染骨组织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共获得1.29349×1011bp碱基,861351778条reads,共计129G数据,平均每例样品 12.9G;过滤后共获得 1.2726×1011bp 碱基,846819798 条 reads,共 127G 数据,平均每例样品12.7G;组装后获得95609条Contigs,平均长度为3151.68bp,N50 为 7698bp。2、Dd组菌种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ND组Dd组与ND组菌种维恩图显示存在19.51%的重叠,60.49%的菌种为Dd组特有;丰度聚类热图显示ND组菌种丰度普遍较Dd组低。3、宏基因组测序获得22种优势菌种,其中6种隶属于普氏菌属Dd组与ND组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菌种均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韦永氏球菌;Dd组相对丰度排名第三的菌种是中间普氏菌,其次是栖牙普氏菌、Thielavia terrestris和小肠耶尔森菌。在测序获得的22种优势菌种中,隶属于普氏菌属的菌种有6种,在Dd组中的总相对丰度达到13.6%,是Dd组所有菌种中占比最高的,与16S rRNA测序结果一致,验证了宏基因组测序的准确性;宏基因组测序获得的优势菌种中,G-菌占85.71%,G+菌占14.29%;厌氧菌占60.00%,兼性厌氧菌占26.67%,需氧菌仅占13.33%。4、肺炎克雷伯菌与隶属于普氏菌属的菌种呈负相关基于Spearman的菌种相关性分析显示隶属于普氏菌属的菌种均与肺炎克雷伯菌呈负相关;而肺炎克雷伯菌与口腔链球菌正相关性最大(ρ=0.79),与栖牙普氏菌负相关性最大(ρ=-0.85)。5、普雷沃氏菌科和中间普雷沃菌是Dd组的标记细菌LEfSe分析发现,普雷沃氏菌科(LDA SCORE=5.49;P=0.028)和中间普雷沃菌(LDA SCORE=5.20;P=0.009)是Dd组中前两位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菌群;其次还包括梭菌门(LDA SCORE=4.39;P=0.028)和梭菌纲(LDA SCORE=4.39;P=0.028)。6、隶属于普氏菌属的菌种均与DFI病程(DFId)呈正相关Prevotella denticola(ρ=0.36)、Prevotella jejuni(ρ=0.46)和 Prevotellafusca(ρ=0.46)正相关性最大的临床指标均为DFId,且与DFId正相关性最大的细菌是P.jejuni(ρ=0.46)和P.fusca(ρ=0.46);与肺炎克雷伯菌呈正相关的临床指标是Wagner分级(ρ=0.87),负相关性最大的是DFId(ρ=-0.46);与WBC、N和CRP等感染指标均呈正相关的菌种是普通变形杆菌,负相关性较大的菌种是脆弱拟杆菌。7、Dd组注释到的通路丰度较ND组高,丰度最高的是糖酵解糖异生通路两组基因的维恩图显示Dd组包含了 ND组的所有基因,ND组基因占Dd组基因总量的12%;将去冗余后的基因集与KEGG数据库比对后获得4626种KO,75630条通路;在LevelA,两组丰度最高的均为新陈代谢通路,其次是遗传信息处理通路;在LevelB,两组丰度最高的均为运输和分解代谢通路,其次是耐药性和感染性疾病通路;在Pathway水平,两组丰度最高的均为糖酵解糖异生通路,其次是氨基酸代谢和同源重组通路。8、Dd组中复制与修复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去冗余后的基因集与eggNOG数据库比对,在Dd组中,复制与修复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是翻译、氨基酸代谢和运输、细胞膜生物起源等相关的功能基因;在ND组中,氨基酸代谢和运输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是复制与修复、翻译等相关的功能基因。9、丰度最高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是糖基转移酶CAZy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Dd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的丰度高于ND组,丰度最高的是糖基转移酶,其次是糖苷水解酶。10、Dd组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显着高于ND组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与ARDB比对共获得11930条抗生素抗性基因,Dd组抗性基因的数量显着高于ND组(P=0.030),丰度最高的是链霉素抗性基因,其次是林可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类抗性基因。11、Dd组中丰度最高的毒力因子是Hsp60,其次是ClpC和ClpE宏基因组测序数据与VFDB比对共获得120266条毒力基因,121种毒力因子。Dd组丰度最高的毒力因子是Hsp60,其次是ClpC和ClpE。结论1.宏基因组测序将微生物精确鉴定到种水平,共获得优势菌种22种,DFO中以G-菌、厌氧菌占优势,与16S rRNA测序结果一致,证实了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骨组织微生物测序分析中的可行性;2.患者DFI病程较长,ALB越低时越需要警惕普氏菌属的出现,感染指标值较高时出现普通变形杆菌的几率大,感染指标值较低时出现脆弱拟杆菌的几率较大,可以根据DFO患者的临床指标针对性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DFO创面中的微生物包含了PFO创面微生物的所有功能,且丰度更高;DFO创面微生物修复自身损伤的能力很强,可以轻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碳水化合物可能是其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且微生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毒力因子丰富,为微生物可能的耐药性划定了一个范围,为后续基础研究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思路。

陈佳良[9](2020)在《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至今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被批准用于NAFLD治疗,早期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着改善不良预后。中医舌诊在疾病筛查方面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基于中医舌诊筛查NAFLD的研究。同时,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已成为目前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最准确的无创手段,但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1、在寻找NAFLD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性舌象特征基础上建立NAFLD预测模型;2、基于磁共振肝脂肪定量技术探索肝脏脂肪变程度和舌象特征的相关性;3、研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对NAFLD的影响,以发现影响NAFLD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1、从一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连续纳入708例受试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按照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表收集人口学特征、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利用智能健康镜配合标准24色卡采集每位受试者舌象照片,经自动颜色校正后导入舌象标注平台进行舌象特征提取,主要特征包括舌色、苔色、舌体胖瘦、舌苔厚薄、舌苔腐腻、舌苔润燥、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瘀斑舌和剥脱苔。结合病史和超声诊断将受试者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NAFLD组与对照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2、将舌象特征和临床参数(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和BMI)进行赋值后作为协变量,NAFLD诊断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根据协变量回归系数(β值)来构建NAFLD预测评分模型,包括仅含舌象特征参数的简易评分模型(simple score model,SSM)和舌象特征与临床参数结合组成的复合评分模型(complex score model,CSM)。使用Hosmer-Lem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依次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根据Youden指数求出模型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此外,对建立的NAFLD预测评分模型进行亚组分析和内部验证,并和FLI、HSI等已有的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预测NAFLD的AUC进行Delong检验比较有无差异。3、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131例受试者在舌象采集后行MRI-PDFF测定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依据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非NAFLD对照组(MRI-PDFF<5%),轻度脂肪肝组(5%≤MRI-PDFF<11%)和中-重度脂肪肝组(MRI-PDFF≥11%)。通过Mantel-Haenszel卡方线性趋势检验比较各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RI-PDFF与临床指标及已有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之间的相关性。4、对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327例受试者进行生活方式评价。通过饮食调查问卷获知受试者过去1年内17种常见食物种类平均摄入频次和平均每次摄入份量(serving),将其转换为每种食物平均每周摄入频次(times/week)和平均累积摄入量(serv./day)。然后将饮食、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作为协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筛选出NAFLD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进一步将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累积摄入量按各自四分位数分成Q1、Q2、Q3、Q4四组和G1、G2、G3、G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不同层次人群患 NAFLD 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对相应OR值进行线性趋势检验以探索辛辣食物摄入频次、摄入量与NAFLD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本研究总体中位年龄为37(IQR:31-46)岁,范围20~65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NAFLD组430例(60.7%),对照组278例(39.3%)。基线特征方面,NAFLD组年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ALT、AST、GGT、血压、血脂水平及男性、吸烟史和代谢综合征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舌象特征方面,相比于对照组,NAFLD 组暗红舌(72.6%vs 45.7%)、红舌(15.6%vs 4.05)、黄苔(72.1%vs 30.2%)、厚苔(81.6%vs 49.3%)、腻苔(80.2%vs 21.9%)、胖大舌(36.7%vs 8.3%)、齿痕舌(52.1%vs 31.7%)、裂纹舌(44.7%vs 24.5%)、点刺舌(39.3%vs 29.1%)、瘀点舌(10.9%vs 2.9%)出现率更高(P值均<0.05)。2、对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舌色、苔色、舌苔腐腻、舌体胖瘦、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为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值)取整数后确定相应舌象特征评分,各个评分之和即为简易评分模型(SSM),范围在0~24之间。由这些舌象特征结合年龄、BMI和腹型肥胖三个临床参数相应评分之和构成复合评分模型(CSM),范围在0~28之间。3、SSM 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07(95%CI:0.884-0.929,P<0.001),cut-off 值为≥12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79.1%、87.8%、90.9%、73.1%、6.47、0.24和82.5%。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SSM≥12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SSM<12组(P值均<0.001)。CSM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37(95%CI:0.919-0.955,P<0.001),cut-off 值为≥11 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90.2%、83.5%、89.4%、84.7%、5.47、0.12 和 87.6%。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CSM≥11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CSM<11组(P值均<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SSM和CSM均有较好的校准能力(P均>0.05)。在总体及女性、年龄<45岁、无吸烟三个亚组中,C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大于SSM(P值均<0.05),而其他亚组中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此外,S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高于FLI等已有肝脏脂肪变无创模型(AUC范围:0.783~0.837)和BMI(0.784)、腰围(0.790)、ALT(0.752)、AST(0.695)、TG(0.775)、代谢综合征(0.687)及单个差异性舌象特征(AUC范围:0.511~0.79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131例行MRI-PDFF检测受试者中,对照组35例(26.7%),轻度脂肪肝组48例(36.6%),中-重度脂肪肝组48例(36.6%)。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暗红舌出现率逐渐增加(45.7%vs 68.8%vs 70.8%,Ptrend=0.007),白苔出现率逐渐下降(57.1%vs 39.6%vs 31.3%,Ptrend=0.048),舌苔厚度逐渐增加,尤其较厚苔出现逐渐增高(8.6%vs 20.8%vs 31.3%,Ptrend=0.001),腻苔出现率逐渐增高(31.4%vs 66.7%vs 77.1%,Ptrend<0.001),胖大舌出现率逐渐增加(14.3%vs 37.5%vs56.3%,Ptrend=0.005),齿痕舌出现出现率逐渐增高(37.1%vs 58.3%vs 68.8%,Ptrend=0.005),点刺舌出现率也逐渐增加(31.4%vs 70.8%vs 62.5%,Ptrend=0.010),而舌苔润燥、裂纹舌、瘀点舌、癖斑舌及剥脱苔出现率无显着差异(Ptrend均>0.05)。同时,MRI-PDFF与BMI、WC、WHR、WHtR、SBP、DBP、ALT、AST、UA、FBG、TG、TC、LDL-C 及已有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模型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01)。5、327例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受试者中对照组128例(39.1%),NAFLD组199例(60.9%)。在调节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烤食物摄入量(OR=3.66,95%CI:1.40-9.55)、坚果摄入频次(OR=1.18,95%CI:1.04-1.34)、辛辣食物摄入频次(OR=1.10,95%CI:1.01-1.21)和足量运动(OR=0.32,95%CI:0.15-0.71)与NAFLD独立相关(P值均<0.05)。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频次Q1组人群,Q2、Q3、Q4 组人群患 NAFLD 的 OR 值依次为 1.60(95%CI:0.88-2.89,P=0.122)、1.95(95%CI:1.01-3.75,P=0.047)、2.61(95%CI:1.40-4.86,P=0.003),且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2)。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量G1组人群,G2、G3、G4组人群患NAFLD的OR值依次为 2.09(95%CI:1.11-3.93,P=0.022)、2.09(95%CI:1.11-3.93,P=0.022)、2.74(95%CI:1.46-5.18,P=0.002),也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3)。在进一步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这种递增趋势依然存在。结论1、通过舌色、舌形、苔色、苔厚、苔腻、齿痕、点刺、裂纹、瘀点要素可以找到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性舌象特征,且与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相关。2、基于舌象特征的NAFLD预测模型准确性高,可作为NAFLD筛查的一种新方法。3、运动量少及坚果、辛辣食物和烧烤食物摄入过多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与NAFLD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

颜宁[10](2020)在《分层应变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分层应变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左心室心肌收缩应变、同步性及心肌做功参数的改变,探讨该技术评估T2DM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经我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T2DM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8~62岁。1、收集所有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检查结果,根据MPI结果将45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A组24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糖尿病B组21例(单纯糖尿病组)。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连续3个心动周期左室心尖两腔心观(2AC)、左室心尖三腔心观(LAX)及左室心尖四腔心观(4AC)的二维动态图像。同时记录受检者采集图像时的肱动脉血压数据,并随访T2DM患者近两周内血压波动情况。把动态图像导入定量分析软件(EchoPAC),自动分析得到左心室心肌整体内层纵向应变(GLSendo)、整体中层纵向应变(GLSmid)、整体外层纵向应变(GLSepi)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分析三组受检者三层心肌的应变及峰值应变离散度等参数的差异。2、从45例T2DM患者中收集30例肱动脉血压近期波动幅度较小(均在10mmHg以内)患者为糖尿病组,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在分析受检者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的基础上输入其肱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可分析得到左室长轴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有效功(GCW)、整体无效功(GWW)、整体做功效率(GME)等参数。对比分析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心肌做功等参数的差异。结果1、整体分层应变参数:左室心肌整体GLSendo、GLSmid、GLSepi测值均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B组>糖尿病A组,且任意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同步性参数:PSD均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B组<糖尿病A组,且任意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肌做功参数:糖尿病组GWI、GCW及GME测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GWW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且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无狭窄或狭窄率≤30%的T2DM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已经受损。2.T2DM患者合并CDM较未合并CDM时的心肌收缩功能受损更甚。3.PSD可以敏感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的改变。4.分层应变成像技术能够无创、便捷、敏感定量地分析左心室功能,为临床诊断糖尿病性心肌病提供依据。5.T2DM患者因长期高血糖状态及胰岛素抵抗导致心肌功能受损。6.射血分数保留且室壁运动正常的T2DM患者已经出现心肌形变功能以及收缩同步性的损害。7.左室压力-应变环可排除后负荷对心肌应变的影响,无创、敏感定量评价左室心肌功能,为临床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心肌损害提供更科学的依据。8.GWE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评估心脏收缩同步性的参数。

二、确诊糖尿病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诊糖尿病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肝肾亏损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的表现及处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一般性指标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分析
        1.2 年龄分析
        1.3 病程分析
        1.4 治疗前血糖指标比较
        1.5 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1.6 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比较
    2.疗效分析
        2.1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比较
        2.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5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2.6 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
        2.7 治疗前后骨密度(T值)比较
    3.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认识
        2.1 病名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药治疗
    3.导师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认识
        3.1 肝肾亏虚为本,兼以补脾
        3.2 瘀血阻络为标
        3.3 立方依据
    4.独活寄生汤加减的分析
        4.1 药物组成
        4.2 方义分析
    5.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6.临床疗效分析
        6.1 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的疗效结果分析
        6.2 对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的疗效结果分析
        6.3 对两组患者 FPG、2hPG、HbA1c 水平的疗效结果分析
        6.4 对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结果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中西医诊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表2 数字疼痛评分法(NRS)表
    附表3 骨密度及其相关指标观察表
    附表4 临床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介

(2)基于二次推断函数的边际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2 基础知识
    2.1 基本概念
    2.2 边际比例风险模型
    2.3 广义估计方程(GEE)
    2.4 广义矩估计(GMM)和二次推断函数(QIF)
3 基于QIF的边际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3.1 聚类失效时间的说明
    3.2 边际比例风险模型的GEE方法
    3.3 基于边际比例风险模型的QIF方法
    3.4 算法介绍
    3.5 渐近性质及证明
4 数值模拟研究
5 实例分析
    5.1 肾病感染研究分析
    5.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研究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脉络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5)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研究对象
        1.1.2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
        1.2.2 人体成分测定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1.2.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T2DM患者的临床和生化指标
    2.2 两组T2DM患者的人体成分分析数据
    2.3 T2DM患者DPN与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胖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6)尿外泌体PCX和Gd-IgA1在糖尿病肾病与IgA肾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2.主要实验仪器
    3.主要实验试剂
    4.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的记录及观察指标
    5.尿外泌体的提取及分离
    6.Western Blot法鉴定尿外泌体特异性标志蛋白CD63
    7.ELISA法定量检测尿外泌体PCX、Gd-IgA1
    8.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1.尿外泌体鉴定
    2.各组研究对象相关指标分析
    3.DKD患者尿外泌体 PCX水平、IgAN患者尿外泌体 Gd-IgA1 水平与各因素的关系
    4.DKD患者尿外泌体 PCX水平和IgAN患者尿外泌体 Gd-IgA1 水平ROC曲线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八、致谢

(7)人体唾液中同时检测3种糖化中间体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展现状
        1.1.2 糖化中间体在体内的重要性
        1.1.3 糖化中间体衍生化试剂的种类及特点
        1.1.4 柱前衍生化的特点
        1.1.5 唾液样本特点
第二章 人体唾液中糖化中间体检测新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糖化中间体溶液的配制
        2.2.2 DMPD与3 种糖化中间体衍生化反应
        2.2.3 UHPLC-MS/MS分离条件的优化
        2.2.4 标准曲线、检测限与定量限的测定
        2.2.5 人体唾液前处理
        2.2.6 精密度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HPLC-MS/MS分离条件优化
        2.3.2 DMPD衍生化3 种糖化中间体的UHPLC-MS/MS质谱裂解规律
        2.3.3 内标的选择
        2.3.4 方法学验证
        2.3.5 健康人唾液中糖化中间体的检测
第三章 健康人及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糖化中间体的分析
    3.1 仪器与试剂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健康人与糖尿病患者背景
        3.2.2 唾液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3.2.3 DMPD衍生化反应
        3.2.4 LC-MS/MS色谱条件
        3.2.5 健康人与糖尿患者唾液中3 种糖化中间体含量比较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3.3.2 健康人与糖尿患者唾液中3 种糖化中间体定量值的讨论
        3.3.3 人体唾液中糖化中间体在临床应用中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A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8)基于16S rRNA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创面微生物组成及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创面菌群组成
    引言
    第1节 对象与方法
    第2节 结果
    第3节 讨论
第2章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创面微生物组成及功能
    引言
    第1节 对象与方法
    第2节 结果
    第3节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糖尿病足感染微生物分布特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舌象数字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舌象采集
        2 颜色校正
        3 舌象分割
        4 舌象特征提取
        5 数字化舌诊在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影像学诊断方法
        2 血清学诊断方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差异性舌象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基于舌象特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测模型建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与舌象特征相关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分层应变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a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分层应变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变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无创左室压力-应变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变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功能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确诊糖尿病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肝肾亏损证的临床研究[D]. 焦元元.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二次推断函数的边际比例风险模型统计分析[D]. 梁宏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传染病模型与统计分析方法的COVID-19疫情防控策略研究[D]. 杜彦斌.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与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D]. 高洪林. 佳木斯大学, 2021(12)
  • [5]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陈燕妮.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尿外泌体PCX和Gd-IgA1在糖尿病肾病与IgA肾病诊断中的价值[D]. 王露.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7]人体唾液中同时检测3种糖化中间体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 王婧. 延边大学, 2021(02)
  • [8]基于16S rRNA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创面微生物组成及功能[D]. 蔡玉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2)
  • [9]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D]. 陈佳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分层应变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D]. 颜宁.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诊断糖尿病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