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校改革发展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校改革发展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改革与发展事业(论文文献综述)

耿芳[1](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王毓琪[2](2017)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民族团结与统一的重要因素。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有机统一的民族合力和中国精神,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聚合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了正确的道路和先进的前进方向,高校意识形态主流良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向上,高校意识形态形势平稳可控。与此同时,国内外环境相继发生复杂转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我们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人才队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实践活动,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队伍和智力支持。

南昌市人民政府[3](2016)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序 言第一章 站上开辟未来的更高起点第一节 “十二五”目标任务总体实现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机遇大于挑战第二章 引领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目标任务第三节 主要战略第四节 总体布局第三章 厚植高新高端的

旺堆[4](2016)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林芝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林芝市“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15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是撤地设市后本届政府履职第一年,是林芝发展历史?

鹿心社[5](2016)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们奋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的重要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

秦丹丹[6](2014)在《中原经济区农民科学素质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原经济区是包括河南全省并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本论文以河南省为例来研究中原经济区农民的科学素质问题。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的腹地,战略定位主要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来说,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滞后,长期以来,农民逐渐适应了这种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失去了对新鲜事物和高新技术学习的兴趣,仅有一小部分农民接受过职业教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培训。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的逐步推进,农民科学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农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仍相对偏低,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践行者,其科学素质偏低将严重制约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所以说,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的首要选择。本论文首先对中原经济区的内涵进行阐述,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列入到国家级层面,其建设推行情况对全国经济建设大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次对农民科学素质的概念做了明确界定,本文界定农民科学素质主要由六种意识和六种能力组成。接着从四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部分以河南省为例,对中原经济区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农民科学素质整体不高主要表现为: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相对偏低,农民科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水平偏低、科学意识薄弱,农技人员及推广人员少,科技培训不尽合理),少数封建迷信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较差。第三部分针对中原经济区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和问题挖掘出其问题存在的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农村家庭收入偏低的制约是农民科学素质偏低的客观原因,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科普教育不力也是造成农民科学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围绕现状和原因探讨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充分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落实经费投入、发展教育事业、增强培训合理性、加强农村科普和科技示范工作、鼓励人才从城市流向农村等措施来有效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实现中原崛起,助力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

徐岩[7](201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文中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这种把人放在教育首位的观点的确认,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主体性的珍视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渴求。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本思想,坚持学校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是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本文将探讨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和加强,并站在新课改的角度,提出存在于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进而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这一主题。第一章前言部分主要从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引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状,然后又从国内、国外两方面进行阐述现状,最后提出研究过程的路径和方法。第二章主要讲的是“以人为本”及“以人为本”理念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渊源,然后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马克思主义时期、科学发展观时期的以人为本,在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以人为本”的涵义,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第三章讲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现状如下,首先是各高校致力于提高吸引力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其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一定成果。存在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不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没有提高。而导致以上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则是教师的主体性未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未充分的调动,同时对素质教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第四章重点阐述“以人为本”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措施: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育人意识;在教学方式上推行主体性教育强化服务意识;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质量意识;在教学内容上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把以人为本与与时俱进相结合的思想。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改革与发展事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改革与发展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2)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相关概念论述
    一、意识形态安全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三、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第二章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价值
    一、政治价值: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二、文化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三、战略价值: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
第三章 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
    一、主流良好:总体积极向上,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机遇
    二、西方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受到西方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
    三、认同降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消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管控弱化:互联网新媒体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第四章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主要原因
    一、外部因素: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社会转型负面影响
    二、内部因素:大学生自身辩证思维能力和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第五章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工作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方向
    二、工作形式:探索教育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校园新媒体
    三、工作内容: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工作队伍:加强高校党建,培养专业人才和辅导员队伍
    五、工作机制: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预防应急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4)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015年工作回顾
“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2016年重点工作

(5)政府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二、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考虑
    (一)关于“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背景考虑。
    (二)关于“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考虑。
    (三)关于“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考虑。
    (四)关于“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任务的考虑。
三、2016年工作安排
    (一)激发“三驾马车”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加快工业强省步伐,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五)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新发展。
    (六)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
    (七)统筹推进区域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九)加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十)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附件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内容名词注释

(6)中原经济区农民科学素质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阐述
第二章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要性
    2.1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
    2.2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2.3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 中原经济区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3.1 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相对偏低
    3.2 农民科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少数农民封建迷信现象依然存在
    3.4 部分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3.5 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普遍较差
第四章 农民科学素质偏低的原因探析
    4.1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农民科学素质的制约
    4.2 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对农民科学素质的制约
    4.3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对农民科学素质的制约
    4.4 农村家庭收入偏低对农民科学素质的制约
    4.5 科普教育力度不足对农民科学素质的制约
第五章 提升农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5.1 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农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
    5.2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落到实处
    5.3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大力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水平
    5.4 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合理性
    5.5 加强科普和科技示范,提高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
    5.6 鼓励人才流向农村,为农民科学素质提升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以人为本”及“以人为本”理念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理论
    2.1 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
    2.2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
    2.3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以人为本”思想
    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以人为本”的涵义
    2.5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征
    2.6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3.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以人为本”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措施
    4.1 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育人意识
    4.2 将“主体性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推行,强化服务意识
    4.3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质量意识
    4.4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4.5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把以人为本同与时俱进的思想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改革与发展事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毓琪. 安庆师范大学, 2017(02)
  • [3]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南昌市人民政府. 南昌日报, 2016
  • [4]政府工作报告[N]. 旺堆. 林芝报(汉), 2016
  • [5]政府工作报告[N]. 鹿心社. 江西日报, 2016
  • [6]中原经济区农民科学素质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秦丹丹.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4)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D]. 徐岩.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校改革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