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建筑要素功能分析

城市广场建筑要素功能分析

一、城市广场中建筑的要素作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金雨蒙[2](2021)在《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品质对于提升城市空间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对于环境品质,特别是物理环境的考虑,大多数城市广场的环境均存在一定问题;其中,受到气候条件及设计理念的影响,严寒城市广场的热声环境问题较为严峻且存在季节性差异。与此同时,虽然针对于广场热声环境质量或环境感知的研究均较为广泛,但关于广场客观环境质量与使用者主观感知评价的关联研究较少;虽然针对于单一因素不同水平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研究较深入,但多因素复合作用,特别是交互作用的影响研究仍较为匮乏。因此,本文基于严寒城市广场热声环境的改善诉求以及相关研究的局限性,以哈尔滨市中小型休闲广场为例,采用主客观结合、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方法从使用者主观感知的角度,对广场的客观环境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广场空间设计、环境营造及改善提升等提供参考。本文采用现场实测、环境舱实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系统分析了哈尔滨市中小型休闲广场的空间形态特征及不同季节(冬季、过渡季以及夏季)广场的热声环境质量;深入辨析了热声复合作用对于不同季节广场环境主观感知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等效区间及评价模型,并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寻求对于全年热声环境适应力较好的广场空间形态。首先,揭示了广场空间形态对于热声环境的影响差异。依据形态控制要素的统计数据,通过卫星影像、现场调研等方法提取了街区朝向、周围道路情况、周围建筑高度,平面尺度及比例等主要空间形态要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构建了具有不同空间形态的广场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探究了不同季节广场的热声环境现状及其差异;通过对全年不同季节广场模型的热声环境质量模拟计算,探究了具有不同空间形态广场的热声环境差异,并为广场环境舒适度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环境数据支持。其次,针对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在可控环境舱模拟不同季节的室外真实温度条件并进行问卷调查,辨析了热声复合作用下,不同广场声源及季节典型温度对于声环境感知、热环境感知和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为广场实地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筛选适宜声源。选取通用热气候指数和等效连续A声级作为环境参数指标,探究了热声复合作用下,不同季节温度和交通声水平对于广场动态环境感知的影响,并为舒适度评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主观评价数据基础。最后,基于热声复合作用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选取总体舒适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客观热声环境参数与主观舒适度的量化关系,计算和建立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等效区间以及评价模型;利用广场模型的热声环境模拟数据计算环境舒适度,采用可视化分布地图以及均值、极值、极差、面积占比等统计指标对广场环境舒适度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的创新性成果为揭示了热声复合作用对于广场环境主观感知的影响机制,包括不同声源及季节典型温度、不同季节温度及交通声水平的影响;探究了客观热声环境参数与主观感知评价的量化关系,构建了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舒适度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广场环境品质的综合评价。本文对广场的客观环境质量与使用者的主观感知评价进行关联研究,符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对于城市环境及空间活力的改善提升,注重空间品质的城镇化发展均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意义。

桑瑜[3](2021)在《气候适应性为导向的城市节点空间设计 ——以寒冷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寒冷地区具有冬季漫长、昼夜温差大、极端气温较低的特点,严酷的气候环境令出行者的冬季室外活动受到限制。城市节点作为城市中承载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活力自然也受到了气候的制约。目前国内寒冷地区的城市节点设计仍存在着忽略冬季步行活动需求,缺乏贯通、舒适的活动空间等问题。研究寒冷地区城市节点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是对城市空间形态、组织结构的反思和介入。城市是人生活的容器,是人类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总和,需要丰富的时间、空间结构的支撑。本文将着重对气候适应性为导向的寒冷地区城市节点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共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框架,从宏观上对论文的选题、结构进行介绍。第二章是对寒冷地区城市节点气候适应性的解析,构建对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的整体认知。第三章在对国内寒冷地区城市节点案例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城市节点空间设计中存在的尺度、围合感和关联性问题,归纳国内寒冷地区城市节点的气候适应性程度发展历程。第四章是针对具体的寒冷地区气候要素,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节点设计方法。第五章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结合主动整合的观念和原则,在更宏观、整体的角度上总结寒冷地区城市节点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第六章是基于前文的方法和策略,选取了设计实例加以实践应用。最后,整合以上研究结果,对气候适应性为导向的寒冷地区城市节点空间设计策略与方式进行整体阐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贾晨茜[4](2021)在《“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中交通、人口、就业与服务的高度聚集区,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产业核心与物质空间网络核心。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开敞地带与公共环境,为市民提供活动的场地,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和节日聚会;也作为节点和过渡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公共生活及各项功能需求;更是成为一个窗口,为人们展现城市的气质。因此如何创造更加人性化、更加优质的城市外部空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发掘。然而国内近些年来的部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问题矛盾重重,同时缺乏专门针对外部空间的研究。故而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进行设计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位于沣东新城能源金贸区商务核心区,是大西安新中心的起步区、示范区,作为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和探索,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样本,也为后续同类型的城市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发。本文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实体空间层面,综合运用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试图在对西咸中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和理论的研究,试图达到如下的研究目的:一、整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的演变历程、相关特征以及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总结得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五大设计要点以及发展走向;二、对“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研究,对项目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对实践内容进行总结深化;三、结合前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结合使用后评价研究的结论,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策略,为后续其他的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本文的全部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第一章、第二章)。重点阐释论文的相关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总结,构筑论文的研究框架。之后阐明了本文中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研究范围,总结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特征,以及使用后评价(POE)的相关理论概念。第二部分(第三章)为案例研究和设计体系架构。本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四个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其内涵与外沿,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五大设计要点”,即规模尺度、交通组织、空间特质、景观绿化与配套设施,为后续的实践研究与策略总结提出了基本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得出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第四章)为“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实践。首先阐述了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西咸中心项目的基本概况以及城市设计导则;而后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框架,对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设计进行重点研究分析;最终结合项目调研,对项目进行初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POE),总结出项目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部分(第五章)为设计策略的总结归纳。该部分基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建设实践与使用后评价(POE)的初步结论,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并结合国内外的优秀设计案例,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研究框架,将项目的使用后评价研究结论作为支点,以期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策略性的建议,总结出城市设计视角下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为营造优质的城市空间提供新的方法。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城市中心区建设以及外部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建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韩蓓[5](2021)在《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控制要素及其层级研究 ——以旗舰店建筑为例》文中指出作为人感知风貌的直观载体,建筑风貌的呈现与管控是风貌研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现有的建筑风貌管控体系中还存在管控要素不明确、成果泛化和管控层次混乱等问题。这导致既有风貌环境中新的建筑常常出现与既有风貌严重不符或是僵硬融入的现象,破坏了既有风貌的完整性。所以对建筑界面风貌管控要素的探索及其层级探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旗舰店建筑因其承担着展现品牌的特殊任务,使得其建筑界面会去触碰风貌控制的边界,以此为例利于探究风貌控制的核心要素,故以旗舰店建筑作为本文的研究载体。本文将既有风貌环境新的建筑分为改造建筑与新建建筑,以案例分析的手段分别论述其设计原则与策略,分析其建筑界面风貌要素,并将其做出层级划分,为风貌管控提供依据。论文首先阐述了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风貌管控的困境,以建筑界面为研究对象、以旗舰店建筑为研究载体的意义。其次,论文将现有的建筑案例按照在风貌中“新”的程度分为:改建建筑与新建建筑。分别探讨它们的定义、分类以及在街区风貌中的作用。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分别分析其设计原则与策略。论文的最后将所有案例重新梳理分类,总结建筑界面的要素,并梳理其重要次序。为风貌控制提供制定依据。

王晨[6](2021)在《人性化视角下无锡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景观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进程逐步加快,各城市竞相进行各类公共建设,形成了广场建设热潮。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府急功近利的决策等,早期的城市广场建设注重展示性,大多呈几何形态、布局严谨且追求平面构图,忽视了环境的塑造和人文关怀,广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生活呈多元化的趋势,此外城市用地逐渐紧张以及新型公共空间的兴起等其他诸多因素,导致早期建设的且未经过更新的城市广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性化意识的觉醒加剧了早期以展示性为主的城市广场与人们的潜在需求之间的矛盾,城市广场与人们日常生活脱节,因此以人性化为视角,针对早期建设的城市广场的现状活力研究与空间优化升级迫在眉睫。无锡作为民族工业的摇篮地,同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建设了一批城市广场。这些城市广场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目前面临着使用率低下和失去活力的问题。本文从人性化视角切入,以城市广场活力重构为出发点,针对无锡市城中片区缺乏活力的广场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国内外优秀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提出城市广场活力重构的策略与方法,希望为相关城市广场的活力重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目的与意义等。第二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广场的分类及构成要素,其次阐述了人性化视角的相关理论并总结了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内涵,最后提出了具有活力的城市广场特征。第三章针对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阐述了无锡市的基本情况及城中片区广场的建设历程,其次分别对四个城市广场进行使用者需求分析、使用现状分析、场所分析和亮点与问题总结,最后总结出无锡市城中片区广场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主要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和理论成果建构了城市广场活力重构的体系。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多元混合、“触媒”、互动性以及公众参与的六大原则,其次应从完善与凸显、再生与重塑两大策略展开,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活力重构方法。第五章首先提出了无锡市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的重点与难点,其次在活力重构策略的基础上,分别从整体和个体的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活力重构方法。最后对本文做了总结和展望。针对城市广场活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广场的空间环境优化及活力重构策略会越发完善,城市广场会越来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孙莞[7](2020)在《东北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活力性研究》文中指出东北严寒城市受到极端气候制约,城市冬季环境视觉效果单一乏味、景观的冬季特征不明显、景观系统脆弱不可持续、居民冬季活动受限。这也或多或少地导致了东北严寒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冬季活力不足,城市文化不突出等城市问题,这些城市的综合问题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本文以东北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为研究主体,以改善冬季景观的品质为目标,研究冬季景观的活力性。以期改善东北严寒城市的冬季景观,以景观的手段综合缓解东北严寒城市的诸多问题。论文以活力论为研究的切入点,基于相关理论基础,延伸至生命系统、连接理论,以学科交叉的方法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论文对东北严寒城市冬季景观进行调研,包括线上与线下的问卷调查、访谈与连续的参与式观察。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梳理与定性的分析可以找出人们冬季在城市公园中的行为模式与东北严寒城市公园冬季景观的现存问题;采取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找到阻碍人们冬季活动的因素以及不同的群体对于冬季景观的行为需求;发现特定空间的特征,进而推演出冬季景观的活力;根据景观活力,建立冬季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的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既是独立的生命系统,也是作用于人和城市之间的系统,城市、景观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景观活力的来源。研究基于冬季景观综合调研的结论,对应生命系统的目的性以及景观的构成要素提出了冬季景观的三个活力:景观空间的支撑力、功能的凝聚力、形式的吸引力。论文分别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活力在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中的价值体现。冬季景观空间的支撑力可以给景观在冬季支持人们的行为提供空间结构基础,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冬季出行网络。功能的凝聚力是景观支持人行为的活力,对人们行为的凝聚力体现在功能的季节性转换上,在满足人们冬季使用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冬季景观形式的吸引力是景观冬季的视觉活力体现,提升冬季景观的视觉活力可以强化严寒城市冬季景观的特色。景观想要对城市有所表达,需要以人们可解读的方式呈现,通过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连续的体验来完成,着重体现严寒城市的特征与文脉,彰显城市的特异性。这些都融入在了景观的空间、功能与形式中,这三个活力从不同的维度上,共同驱动着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的综合改变。寻找冬季景观活力的体现形式,才能从根源上提升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冬季景观品质、提升严寒城市居民冬季的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严寒城市的文化传播、强化严寒城市的形象,达到借助景观提升城市综合活力的目的。

杜冠之[8](2020)在《我国城市内部轨道TOD范围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基于数据处理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城市化提质发展以及线上商业结合实体商业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建筑正面临新一轮变革,需要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探究实现商业建筑与城市协调、线上与线下协调的发展道路。室外公共空间作为商业建筑与城市及交通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其整合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TOD理论作为涵盖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的开发理论,主张土地开发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营造步行友好的城市环境,以其作为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研究的基础理论具有合理性。本文基于我国城市轨道TOD的发展实际,利用计算机学科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建立了我国轨道TOD的定量评估数据模块;以轨道TOD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时代相关性的思想观念,利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筛选出轨道TOD样本与商业建筑样本,分析得到了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主要设计内容与轨道TOD主要开发内容的相关关系,归纳与演绎了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的整合流程,提出了相应的整合策略与原则。本文总结了我国轨道TOD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的整合流程、策略与原则,验证了从城市设计层面出发、基于数据处理的相关性分析在建筑空间整合设计方面的可行性,为后续研究我国其他类型TOD中多种建筑空间的整合策略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王灏翔[9](2020)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的体现,具有文化历史的城市其公共空间是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在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形成独特地域城市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有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以及其他环境设备要素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城市广场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济发展水平提升显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现代城市生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居民休息的重要场所被大家所关注。因此,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城市精神、历史文脉以及准确反映本地主导产业等要素的城市广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从地域文化视角对城市广场进行研究。广场空间可被视为与地理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寻找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联系,还有就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新的解决途径。研究首先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广场的关系出发,指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的作用。然后研究了城市广场的类型、特征、功能与其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主要研究的行政类广场、主题类广场以及文化类广场进行案例解析与设计要点总结。接下来探讨了地域文化对于城市广场的影响,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以及对我国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现状做出判断。通过巴彦淖尔三种不同类型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的表达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设计者视角与使用者的使用后评价各层面总结归纳问题,并运用此方法对上述重点案例进行空间的品质提升。最后总结了城市广场地域性表达的原则、方法以及策略等,论述在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表达中如何运用规划学、景观学以及美学等理论进行设计。文章结尾是由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的对于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思考。

陈勇男[10](2020)在《北京市东四南地区胡同节点空间更新改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对于原本随城市化进程而日渐衰退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又开始走入公众视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从早期阶段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及景观的保护逐渐发展为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建筑、街道景观和非物质文化等各方面价值载体的保护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的这些物质实体和文化内涵上巨大的变化,指导着我们更妥善地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以往的理论与着作大都从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和景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选择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胡同节点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依据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肌理以及街区中新旧建筑所占比例进行分类,并选取街区肌理较为规整且片区内新建筑较多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研究。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这一类最为常见的历史文化街区,具备了多方面的代表性。论文针对北京东四南地区的胡同节点空间进行考察与研究,针对胡同节点空间中建筑风貌、景观绿化、静态交通、地面铺装等方面的现状问题与改造过程中显现出的矛盾进行探讨和探究。其中,根据胡同节点空间在胡同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分为胡同中节点空间、胡同交叉口以及复合型胡同节点空间。在对胡同节点空间的考察中,笔者主要关注了不同类型胡同节点空间的空间布局、入口分布、建筑界面与人员活动等,归纳不同类型的胡同节点的空间特征。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对该地区的三种类型的胡同节点空间进行考察与探讨,在城市设计的角度上,对提升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胡同节点的空间品质提出了建议,寻求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胡同节点空间改造的可行性方案和改造实施的准则体系。

二、城市广场中建筑的要素作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广场中建筑的要素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1.3.2 城市公共空间热声环境研究
        1.3.3 城市广场空间形态及设计研究
        1.3.4 相关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范畴界定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广场环境舒适度及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2.1 广场环境舒适度辨析
        2.1.1 舒适度内涵分析
        2.1.2 影响因素调查
    2.2 广场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2.2.1 广场形态控制因素
        2.2.2 样本广场调研
        2.2.3 空间形态要素
    2.3 广场空间样本模型构建
        2.3.1 正交试验设计
        2.3.2 样本模型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场热声环境实测及模拟研究
    3.1 实测及模拟方法
        3.1.1 现场实测
        3.1.2 热环境数值模拟
        3.1.3 声环境数值模拟
    3.2 广场热声环境实测分析
        3.2.1 哈尔滨市热声环境特征
        3.2.2 热环境实测分析
        3.2.3 声环境实测分析
    3.3 广场热声环境模拟分析
        3.3.1 模拟参数设置
        3.3.2 热环境差异比较
        3.3.3 声环境差异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影响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及实施
        4.1.1 实验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数据分析
    4.2 声源及温度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4.2.1 无声源引入的环境感知评价
        4.2.2 声源及温度对于声环境感知的影响
        4.2.3 声源及温度对于热环境感知的影响
        4.2.4 声源及温度对于总体感知的影响
    4.3 声源与温度交互作用的综合影响
        4.3.1 声源种类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4.3.2 声级与温度的交互作用
        4.3.3 声源与温度的综合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影响的实地研究
    5.1 研究设计及实施
        5.1.1 研究概况
        5.1.2 研究设计
        5.1.3 数据分析
    5.2 环境参数与环境感知评价的相关性
        5.2.1 环境参数指标的筛选分析
        5.2.2 环境感知评价相关性分析
    5.3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环境感知的影响
        5.3.1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热环境感知的影响
        5.3.2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声环境感知的影响
        5.3.3 热声复合作用对于总体感知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声复合作用下广场环境舒适度评价研究
    6.1 等效舒适度分析
        6.1.1 复合作用的影响
        6.1.2 舒适度等效区间
    6.2 舒适度量化计算
        6.2.1 舒适度评价模型
        6.2.2 舒适度可视化表达
    6.3 广场环境舒适度综合评价
        6.3.1 冬季舒适度评价
        6.3.2 过渡季舒适度评价
        6.3.3 夏季舒适度评价
    6.4 基于环境舒适度的广场空间设计指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ENVI-MET软件模拟结果读取代码
附录2 环境模拟舱主观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3 严寒城市广场环境感知调查问卷
附录4 广场环境感知评价统计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创新性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气候适应性为导向的城市节点空间设计 ——以寒冷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2.1 城市节点
        1.2.2 寒冷地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节点空间相关研究
        1.3.2 城市空间与气候关联性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方法、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寒冷地区城市节点气候适应性解析
    2.1 城市节点
        2.1.1 城市节点概念完善
        2.1.2 城市节点相关概念辨析
        2.1.3 城市节点概念发展
        2.1.4 城市节点分类
    2.2 寒冷地区城市节点设计
        2.2.1 寒冷地区的概念
        2.2.2 寒冷地区影响城市节点的气候要素
    2.3 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基础
        2.3.1 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城市气候设计
        2.3.2 建筑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建筑气候设计
        2.3.3 气候适应性设计的意义
3 国内寒冷地区城市节点气候适应性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对象选取与框架
    3.2 国内寒冷地区城市节点的气候适应性程度归类
        3.2.1 欠缺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城市节点
        3.2.2 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城市节点
    3.3 调研城市节点核心问题总结
        3.3.1 尺度
        3.3.2 围合性
        3.3.3 关联性
    3.4 国内寒冷地区城市节点发展历程
        3.4.1 从无序到有序
        3.4.2 从粗放到丰富
        3.4.3 从分散到综合
        3.4.4 从孤立到联系
    3.5 本章小结
4 适应寒冷地区气候要素的城市节点设计方法
    4.1 适应风环境的城市节点设计方法
        4.1.1 预设节点肌理
        4.1.2 围合空间界面
        4.1.3 控制建筑体量
    4.2 适应低温的城市节点设计方法
        4.2.1 建立保温屏障
        4.2.2 下沉体量空间
    4.3 适应日照的城市节点设计方法
        4.3.1 调整节点布局
        4.3.2 设置透明界面
    4.4 适应冰雪的城市节点设计方法
        4.4.1 形态消解降雪
        4.4.2 活用积雪储存
        4.4.3 营造主题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寒冷地区城市节点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5.1 寒冷地区城市节点设计的主动整合原则
        5.1.1 互动性原则
        5.1.2 外部整体性原则
        5.1.3 内部整体性原则
    5.2 功能要素整合性策略
        5.2.1 水平整合
        5.2.2 垂直与穿插整合
    5.3 外部空间丰富性策略
        5.3.1 水平向的多层次设计
        5.3.2 垂直向的多层次设计
    5.4 内部空间融合性策略
        5.4.1 封闭式融合
        5.4.2 连接式融合
    5.5 地下空间关联性策略
        5.5.1 点状地下空间系统
        5.5.2 线状地下空间系统
        5.5.3 网状地下空间系统
    5.6 建筑界面开放性策略
        5.6.1 抬升底部界面
        5.6.2 开放顶部界面
        5.6.3 分置空间界面
    5.7 本章小结
6 气候适应性导向下的主动整合研究应用——辽阳站东交通枢纽节点
    6.1 研究应用项目介绍
        6.1.1 设计背景
        6.1.2 区位概况
        6.1.3 现状条件
    6.2 节点功能与定位
    6.3 气候适应性策略应用
        6.3.1 功能要素整合
        6.3.2 丰富外部空间
        6.3.3 融合内部空间
        6.3.4 建立多层次联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来源
附录 B 图纸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竞赛获奖情况
致谢

(4)“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中心区迅猛发展
        1.1.2 城市中心区的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
        1.1.3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创新和探索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中心区
        1.2.2 城市外部空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3.2 国内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与涉及层面
        2.1.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
        2.1.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涉及层面
    2.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演变
        2.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两种传统模式
        2.2.2 国外城市外部空间的演变
        2.2.3 我国城市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
    2.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特征研究
        2.3.1 城市中心区相关特征
        2.3.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基本属性及相关特征
        2.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作用
    2.4 使用后评价(POE)基础理论
        2.4.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
        2.4.2 “结构-人文”的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与设计要点
    3.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
        3.1.1 日本东京六本木之丘
        3.1.2 香港中环核心区
        3.1.3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3.1.4 深圳福田中心区
    3.2 案例经验总结
    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要点
        3.3.1 规模尺度
        3.3.2 交通组织
        3.3.3 空间特质
        3.3.4 景观绿化
        3.3.5 配套设施
    3.4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趋势
        3.4.1 形式多元化
        3.4.2 功能复合化
        3.4.3 空间立体化
        3.4.4 体量巨型化
        3.4.5 环境人文化
        3.4.6 景观多样化
    3.5 本章小结
4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设计研究与使用后评价
    4.1 项目概况
        4.1.1 大西安新中心
        4.1.2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
        4.1.3 新区城市设计导则
        4.1.4 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的作用
    4.2 街区规模尺度
    4.3 交通组织
        4.3.1 交通网络
        4.3.2 步行系统
        4.3.3 停车系统
    4.4 空间特质
        4.4.1 空间构成
        4.4.2 空间布局
        4.4.3 空间尺度
        4.4.4 空间界面
        4.4.5 空间秩序
    4.5 景观绿化
        4.5.1 自然景观
        4.5.2 人工景观
    4.6 配套设施
        4.6.1 公共服务设施
        4.6.2 休闲设施
    4.7 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4.7.1 区域建设使用现状
        4.7.2 调研方法及目的
        4.7.3 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4.7.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7.5 综合评价结论
    4.8 本章小结
5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合理的政策调控
        5.1.1 政策规定
        5.1.2 政策实施
        5.1.3 控制要素
        5.1.4 设计导则
        5.1.5 分图图则
    5.2 适宜的街区规模尺度
        5.2.1 交通因素
        5.2.2 经济因素
        5.2.3 建筑布局因素
        5.2.4 人性化因素
    5.3 便捷的交通组织
        5.3.1 建构合理的交通网络
        5.3.2 步行网络的水平布局与竖向组织
        5.3.3 步行网络与建筑的高效连接
    5.4 良好的空间特质
        5.4.1 基本构成方式
        5.4.2 空间布局模式
        5.4.3 空间尺度控制
        5.4.4 城市界面设计
        5.4.5 建立空间秩序
    5.5 宜人的景观绿化
        5.5.1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
        5.5.2 城市景观系统的建设
        5.5.3 人工水体设计
        5.5.4 人工绿化景观设计
        5.5.5 硬质环境设计
        5.5.6 景观建筑一体化
        5.5.7 对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
    5.6 人性化的配套设施
        5.6.1 休闲设施的种类
        5.6.2 休闲设施的尺度
        5.6.3 休闲设施的位置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图录
    附录4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控制要素及其层级研究 ——以旗舰店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城市风貌与建筑风貌均趋同的时代背景
        1.1.2 注重风貌管控的政策导向
        1.1.3 建筑风貌的管控要素不明确与层次混乱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限定
        1.3.1 城市建筑风貌
        1.3.2 既有风貌环境
        1.3.3 建筑界面
        1.3.4 旗舰店建筑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风貌管控
        1.4.2 关于建筑界面
        1.4.3 关于旗舰店建筑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
    2.1 既有风貌环境中“新”建筑设计与管控的困境
        2.1.1 既有风貌环境定义与构成
        2.1.2 既有风貌环境的“新”与“旧”博弈
        2.1.3 现有建筑风貌管控要素缺乏层级划分
    2.2 在风貌控制下探讨建筑界面的意义
        2.2.1 概念
        2.2.2 建筑界面的双重性及其构成要素
        2.2.3 现有的风貌控制导则与建筑界面的关系
    2.3 以旗舰店建筑为例的意义
        2.3.1 旗舰店是在风貌控制下建筑表现自我的极限
        2.3.2 旗舰店在街区中的选址分布均匀
        2.3.3 旗舰店与建筑师的深度合作
    2.4 本章小结
3. 既有风貌环境中改造建筑界面设计
    3.1 定义与风貌控制的关系
        3.1.1 定义
        3.1.2 历史风貌建筑与风貌连续性的关系
    3.2 案例分析
        3.2.1 Apple SoHo纽约苏活区苹果店
        3.2.2 Apple Covent Garden考文特花园苹果店
        3.2.3 Apple Champs-Elysees香榭丽苹果店
        3.2.4 艾坦 巴黎
        3.2.5 Apple Williamsburg-威廉斯堡苹果店
    3.3 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改造的困境与原则
        3.3.1 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改造困境
        3.3.2 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改造原则
    3.4 既有风貌环境建筑界面可改造要素
        3.4.1 侧界面-构件
        3.4.2 侧界面-洞口
        3.4.3 顶界面-天窗
        3.4.4 侧界面内侧
        3.4.5 建筑内部
    3.5 本章小结
4. 既有风貌环境中的新建建筑界面设计
    4.1 定义与风貌连续性的关系
        4.1.1 定义
        4.1.2 既有风貌环境中新建建筑与风貌连续性的关系
        4.1.3 PC Hofftstraat
    4.2 建筑案例
        4.2.1 134 Wooster Street
        4.2.2 “水晶屋”
        4.2.3 Brick Pixelation砖像素
        4.2.4 The Looking Glass-“窥镜”
        4.2.5 Apple Kyoto-日本京都苹果店
        4.2.6 Carred'Art尼姆现代城市艺术中心
        4.2.7 Apple Fifth Avenue第五大道苹果店
    4.3 既有风貌环境中新建建筑面临困境与设计原则
        4.3.1 既有风貌环境中新建建筑困境
        4.3.2 既有风貌环境中新建建筑原则
    4.4 新建建筑界面消隐化策略
        4.4.1 建筑界面相似性消隐
        4.4.2 建筑界面形体消隐
        4.4.3 建筑界面透明化消隐
        4.4.4 建筑界面半透明消隐
        4.4.5 建筑界面动态化消隐
        4.4.6 建筑界面反射消隐
    4.5 本章小结
5. 泛风貌环境下的新建建筑界面设计
    5.1 泛风貌环境的界定
        5.1.1 定义与特性
        5.1.2 案例-太古里
    5.2 建筑案例
        5.2.1 Apple Dubai Mall-迪拜购物中心苹果店
        5.2.2 Apple Union Square-旧金山联合广场苹果店
        5.2.3 Apple Cotai Central澳门金沙苹果店
        5.2.4 Apple Piazza Liberty米兰自由广场苹果店
        5.2.5 Apple Marina Bay Sands-新加坡滨海湾苹果店
    5.3 泛风貌环境下建筑界面设计的困境
        5.3.1 历史信息消失前提下界面设计态度的争议
        5.3.2 整体性与连续性消失前提下重塑风貌的困境
        5.3.3 建筑风貌多元前提下界面要素提取的困境
    5.4 泛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设计策略
        5.4.1 与以往风貌环境结构的对话
        5.4.2 对原有风貌建筑要素符号的挖掘
        5.4.3 基于集体记忆的场所感营造
    5.5 本章小结
6. 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要素提取与层级划分
    6.1 风貌连续下的建筑界面要素提取与层级划分
        6.1.1 界面轮廓连续下的建筑界面要素
        6.1.2 侧界面分段连续下的建筑界面要素
        6.1.3 断面样态连续下的建筑界面要素
        6.1.4 建筑界面要素的风貌控制
    6.2 以西安三学街片区为例
        6.2.1 选址原因
        6.2.2 街区风貌分析
        6.2.3 结论验证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人性化视角下无锡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总结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及活力概述
    2.1 人性化视角相关理论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环境行为及心理学相关理论
        2.1.3 空间关系学相关理论
        2.1.4 人的行为现象与活动规律
    2.2 城市广场分类及构成要素
        2.2.1 城市广场分类
        2.2.2 城市广场构成要素
    2.3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内涵
        2.3.1 舒适的功能化设计
        2.3.2 营造归属感与认同感
        2.3.3 绿色与生态的设计
        2.3.4 充分关怀弱势群体
    2.4 城市广场活力特征
        2.4.1 适宜的人群密度
        2.4.2 使用者特征
        2.4.3 活动特征
        2.4.4 场所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锡城中片区广场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无锡城中片区广场建设概况
        3.1.1 无锡市概况
        3.1.2 无锡城市发展概况
        3.1.3 城中片区广场定位及历史变迁
    3.2 无锡城中片区广场现状分析
        3.2.1 调研方法与整体评价
        3.2.2 胜利门广场
        3.2.3 圆通广场
        3.2.4 东林广场
        3.2.5 太湖广场
    3.3 无锡城中片区广场问题总结
        3.3.1 与市民潜在需求脱节
        3.3.2 广场缺乏文化性与独特性
        3.3.3 激发社会性活动能力差
        3.3.4 公共设施类型与数量匮乏
        3.3.5 环境质量较低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广场活力重构策略与方法
    4.1 城市广场活力重构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多元混合原则
        4.1.3 “触媒”原则
        4.1.4 互动性原则
        4.1.5 公众参与原则
    4.2 城市广场活力重构策略
        4.2.1 完善与凸显策略
        4.2.2 再生与重塑策略
    4.3 城市广场活力重构方法
        4.3.1 满足使用者行为及心理需求
        4.3.2 提升广场视觉吸引力
        4.3.3 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4.3.4 增加互动性景观
        4.3.5 提高场所环境质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锡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策略与方法
    5.1 无锡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重点与难点
        5.1.1 展示城市形象与魅力
        5.1.2 传承无锡地域文化
        5.1.3 优化城市空间体系
        5.1.4 改善城市环境
    5.2 无锡市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策略
        5.2.1 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5.2.2 塑造广场间的差异性
        5.2.3 提升空间组织的适宜性
        5.2.4 增强场所的可参与性
    5.3 无锡市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建议
        5.3.1 胜利门广场
        5.3.2 圆通广场
        5.3.3 东林广场
        5.3.4 太湖广场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东北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活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气候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1.3 文化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严寒城市
        1.3.2 公共空间
        1.3.3 冬季景观
        1.3.4 景观活力
        1.3.5 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冬季景观的活力性阐释
    2.1 冬季景观活力研究基础
        2.1.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2 研究范畴与概念
        2.1.3 活力与景观活力
    2.2 冬季景观的活力聚焦
        2.2.1 冬季景观的生命系统
        2.2.2 冬季景观的活力维度
    2.3 冬季景观的活力目标
        2.3.1 景观的适应能力
        2.3.2 景观的释放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严寒城市冬季景观现状研究
    3.1 冬季景观使用调查
        3.1.1 问卷调研
        3.1.2 参与观察
        3.1.3 数据分析
    3.2 冬季使用地点分析
        3.2.1 公共空间聚焦
        3.2.2 活力场地聚焦
    3.3 冬季人群需求聚焦
        3.3.1 以群体特征划分
        3.3.2 以行为类型划分
        3.3.3 需求归纳
    3.4 问题梳理
        3.4.1 布局问题
        3.4.2 使用问题
        3.4.3 视觉问题
    3.5 活力的目标重构
        3.5.1 空间的支撑力
        3.5.2 功能的凝聚力
        3.5.3 形式的吸引力
    3.6 活力的激发原则
        3.6.1 适应性原则
        3.6.2 复合性原则
        3.6.3 补充性原则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冬季景观空间的支撑力
    4.1 空间的适应性选择
        4.1.1 依托人口
        4.1.2 依托微气候
        4.1.3 依托公共建筑
        4.1.4 分化与重组
    4.2 空间的内部结构
        4.2.1 布局方式
        4.2.2 空间关系
        4.2.3 空间的冗余
    4.3 空间的连接
        4.3.1 实的连接
        4.3.2 虚的连接
        4.3.3 连接织网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冬季景观功能的凝聚力
    5.1 冬季功能的强化
        5.1.1 功能的顺应
        5.1.2 功能的转换
        5.1.3 功能的复合
    5.2 冬季活动的吸引
        5.2.1 制造人群聚集
        5.2.2 增加景观互动
        5.2.3 强化冬季体验
    5.3 精神需求的满足
        5.3.1 唤醒居民集体记忆
        5.3.2 自我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冬季景观形式的吸引力
    6.1 吸引的理论依据
        6.1.1 自然法则
        6.1.2 喜爱模型
        6.1.3 透镜理论
    6.2 冬季景观审美偏好
        6.2.1 冬季景观分类
        6.2.2 冬季的吸引点
    6.3 冬季审美透镜模型
        6.3.1 冬季特色
        6.3.2 视觉丰富
        6.3.3 景观趣味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冬季景观活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7.1 指标体系释义与评价标准
        7.1.1 空间支撑力评价
        7.1.2 功能凝聚力评价
        7.1.3 形式吸引力评价
    7.2 数据分析
        7.2.1 项目分析
        7.2.2 信度检验
        7.2.3 效度检验
        7.2.4 验证性因素分析
    7.3 评价体系构建
        7.3.1 变量计算
        7.3.2 指标权重计算
        7.3.3 模型构建
        7.3.4 模型验证
    7.4 冬季景观活力提升的途径
        7.4.1 冬季景观活力提升原则
        7.4.2 冬季景观活力提升策略
        7.4.3 冬季景观要素设计要点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城市内部轨道TOD范围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基于数据处理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对商业建筑的三项要求
        1.1.2 线上商业对商业建筑的四项要求
        1.1.3 大数据刺激产生新观念与新方法
        1.1.4 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与城市整合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TOD理论与轨道TOD
        1.2.2 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
        1.2.3 整合
        1.2.4 相关关系与相关性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
        1.4.1 TOD相关研究
        1.4.2 商业建筑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TOD综述与指标要素提取
    2.1 TOD基础理论内涵
        2.1.1 经典TOD概念体系
        2.1.2 TOD理论的初衷与宗旨
        2.1.3 TOD理论的核心内容
        2.1.4 TOD开发的定量分析
        2.1.5 TOD的分类与基本构成
        2.1.6 TOD的开发原则
    2.2 国内外TOD理念的发展与应用
        2.2.1 美国:站区规划与新社区规划
        2.2.2 欧洲:城市(群)规划与站区开发
        2.2.3 亚洲:超高密度TOD开发
        2.2.4 本节小结
    2.3 我国TOD理论内涵与发展情况
        2.3.1 我国TOD理论内涵
        2.3.2 我国TOD理念的发展与应用
    2.4 TOD定量评估与公共空间整合设计要素
        2.4.1 TOD的定量评估指标与相关性
        2.4.2 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设计要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TOD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
    3.1 国内外商业建筑发展脉络与趋势
        3.1.1 国外商业建筑发展脉络与趋势
        3.1.2 我国商业建筑发展脉络与趋势
    3.2 我国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现状
        3.2.1 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一般整合策略
        3.2.2 轨道TOD相关商业建筑整合现状
        3.2.3 相关理论与案例小结
    3.3 整合策略相关性研究的主要变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性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
    4.1 数据分类与整合策略分析思路
        4.1.1 数据分类
        4.1.2 整合策略分析思路
    4.2 TOD评估模块
        4.2.1 数据录入:定量评估指标原始数据
        4.2.2 数据预处理:TOD定量评估指标计算
        4.2.3 数据处理:确定指标权重
        4.2.4 数据输出:轨道TOD评估指数
    4.3 轨道TOD分析模块
        4.3.1 数据录入与预处理:样本筛选
        4.3.2 数据处理与输出:图形(像)化数据与相关性
    4.4 商业建筑分析模块
        4.4.1 数据录入:技术图纸与图像数据
        4.4.2 数据预处理至数据处理步骤
        4.4.3 数据输出: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流程图
    4.5 整合流程优化与策略提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轨道TOD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策略
    5.1 初步归纳整合流程
        5.1.1 轨道TOD样本筛选
        5.1.2 轨道TOD分析
        5.1.3 商业建筑样本整合策略分析
        5.1.4 初步归纳的整合流程图
    5.2 演绎优化整合流程
        5.2.1 轨道TOD与商业建筑样本筛选
        5.2.2 调整内容分析
        5.2.3 演绎优化的整合流程及操作说明
    5.3 我国轨道TOD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策略
        5.3.1 与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的整合策略
        5.3.2 与城市公共交通相关的整合策略
        5.3.3 室外公共空间自身整合策略
    5.4 我国轨道TOD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原则
        5.4.1 城市性原则
        5.4.2 商业性原则
        5.4.3 体验性原则
        5.4.4 可达性原则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际项目应用与评价
    6.1 深圳坂田自行车厂地块改造项目
        6.1.1 轨道TOD及项目基础信息
        6.1.2 整合策略相关性分析与演绎
        6.1.3 室外公共空间整合策略的具体应用
        6.1.4 整合策略应用评价
    6.2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2 数据录入用程序代码
    附录3 轨道TOD公共空间与站点考察表
    附录4 演绎分析与建成情况吻合度分析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政策导向:弘扬本土优秀地域文化
        1.1.3 .文化背景:地域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1.1.4 .问题突出:城市广场特征性的缺失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研究
        1.2.3 .研究趋势与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目的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城市广场的设计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公共空间
        2.1.2 .城市广场
    2.2 .城市广场的功能作用
    2.3 .广场形式的分类
        2.3.1 .行政类广场
        2.3.2 .文化类广场
        2.3.3 .主题类广场
        2.3.4 .交通类广场
        2.3.5 .商业类广场
    2.4 .城市广场的设计载体解析
        2.4.1 .铺装
        2.4.2 .水景
        2.4.3 .绿植
        2.4.4 .座椅
        2.4.5 .景观小品
        2.4.6 .无障碍设计
    2.5 .城市广场发展动向探析
        2.5.1 .未来发展趋势
        2.5.2 .“公园化”现象
    2.6 .本章小结
3.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表达
    3.1 .地域文化视角下对城市广场的探索
        3.1.1 .地域文化的组成与特点
        3.1.2 .城市与地域文化的互动
        3.1.3 .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思想
    3.2 .广场地域性表达的影响要素
        3.2.1 .自然环境要素
        3.2.2 .人文历史要素
        3.2.3 .政治经济要素
    3.3 .优秀案例解读
        3.3.1 .行政类广场
        3.3.2 .文化类广场
        3.3.3 .主题类广场
    3.4 .三种类型城市广场设计要点总结
        3.4.1 .行政类广场
        3.4.2 .文化类广场
        3.4.3 .主题类广场
    3.5 .本章小结
4.巴彦淖尔城市广场现状调查与解析
    4.1 .巴彦淖尔基本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人文环境概况
    4.2 .地域文化的语言形式
        4.2.1 .民族传统的形态语言
        4.2.2 .地方特色的图示语言
        4.2.3 .民俗图案的符号语言
    4.3 .城市广场解读
        4.3.1 .行政类广场——市政中心广场
        4.3.2 .主题类广场——运动休闲公园
        4.3.3 .文化类广场——河套文化公园
        4.3.4 .三类广场横向对比分析
    4.4 .城市广场空间品质使用后评价
        4.4.1 .选择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方法
        4.4.2 .明确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目标
        4.4.3 .构建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模型
        4.4.4 .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方案设计
        4.4.5 .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结果分析
    4.5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问题梳理
        4.5.1 .环境设计手法相似
        4.5.2 .地域文化塑造不足
        4.5.3 .广场缺乏主题性规划
        4.5.4 .盲目移植或文不对题
    4.6 .本章小结
5.地域文化视角下巴彦淖尔城市广场空间提升思考
    5.1 .城市广场地域性提升层面
        5.1.1 .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回应
        5.1.2 .对人文历史要素的回应
        5.1.3 .对政治经济要素的回应
    5.2 .城市广场地域性提升策略
        5.2.1 .本土植物的使用
        5.2.2 .乡土材料的运用
        5.2.3 .传统色彩的搭配
        5.2.4 .地域文化的创新运用
    5.3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改进建议
        5.3.1 .兼顾生态与文化
        5.3.2 .融入文化性元素
        5.3.3 .增加标志性建筑
        5.3.4 .注重人性化设计
    5.4 .城市广场空间提升措施
        5.4.1 .市政中心广场——增加前导空间层次
        5.4.2 .运动休闲公园——现有环境品质提升
        5.4.3 .河套文化公园——提升地域文化氛围
    5.5 .本章小结
6.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广场设计
    6.1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6.2 .城市广场设计方法
    6.3 .城市广场设计要点
    6.4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
    7.3 .论文展望
后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致谢
图表目录
附录一 广场空间使用评价调查表
附录二 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授权的专利
参考文献

(10)北京市东四南地区胡同节点空间更新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的快速发展
        1.1.2 对胡同的保护
        1.1.3 北京创宜居和谐之都的新要求
        1.1.4 城市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历史文化街区
        1.3.2 胡同和胡同节点
    1.4 胡同节点相关研究发展概况
        1.4.1 国外研究水平
        1.4.2 国内研究水平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性总结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创新性总结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与胡同节点
    2.1 历史文化街区分类
        2.1.1 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类型
        2.1.2 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区肌理
        2.1.3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新、旧建筑
    2.2 历史文化街区中胡同节点空间特征解析
        2.2.1 城市的节点性
        2.2.2 街道的节点性
    2.3 历史文化街区中胡同节点分类
        2.3.1 胡同交叉口
        2.3.2 胡同中节点
        2.3.3 复合型节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四南地区胡同节点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
        3.1.1 东四南地区场地概况
        3.1.2 东四南地区历史沿革
    3.2 东四南地区胡同节点空间基本情况
        3.2.1 东四南地区胡同节点空间的类型与分布
        3.2.2 东四南地区胡同节点空间的基本信息和数量统计
    3.3 胡同肌理特色
    3.4 建筑风貌现状
        3.4.1 连续而积极的围合界面
        3.4.2 第五立面
        3.4.3 街区的整体色彩
    3.5 建筑入口分布
    3.6 胡同节点的空间特征
    3.7 胡同节点地面铺装
        3.7.1 缺乏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3.7.2 街区景观缺乏整体效果
        3.7.3 节点空间的地面铺装缺乏空间层次
    3.8 胡同节点尺度与视线
        3.8.1 胡同节点尺度
        3.8.2 胡同节点视线
    3.9 胡同节点绿化
        3.9.1 该片区的限制因素
        3.9.2 片区中绿化存在的问题
    3.10 胡同节点道路系统与机动车停放
    3.11 东四南地区居民满意度调研
    3.12 本章小结
第4章 胡同节点空间品质提升原则与策略
    4.1 影响胡同节点空间设计主要因素
        4.1.1 国家政策机制
        4.1.2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文脉
        4.1.3 胡同节点所处位置因素
        4.1.4 周围建筑功能因素
    4.2 历史文化街区胡同节点空间设计基本要求与保护要素
        4.2.1 历史文化街区胡同节点空间设计基本要求
        4.2.2 历史文化街区胡同节点空间保护要素
    4.3 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4.3.1 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
        4.3.2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4.3.3 所处位置的特殊性
    4.4 胡同节点设计原则
        4.4.1 整体性原则
        4.4.2 开放性原则
        4.4.3 互动性原则
        4.4.4 随机性原则
        4.4.5 可识别性原则
    4.5 胡同节点空间地面铺装设计原则与策略
        4.5.1 铺装的导向性设计
        4.5.2 铺装尺度的空间比例
        4.5.3 地面铺装的景观设计
    4.6 胡同节点视线设计原则与策略
        4.6.1 视觉延续性原则
        4.6.2 视觉转向性原则
    4.7 胡同节点绿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4.7.1 系统性原则
        4.7.2 可达性原则
        4.7.3 保护性原则
    4.8 胡同节点停车设计原则与策略
        4.8.1 胡同节点停车设计原则
        4.8.2 胡同节点停车设计策略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广场中建筑的要素作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热声复合作用的广场环境舒适度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D]. 金雨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气候适应性为导向的城市节点空间设计 ——以寒冷地区为例[D]. 桑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贾晨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既有风貌环境中建筑界面控制要素及其层级研究 ——以旗舰店建筑为例[D]. 韩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6]人性化视角下无锡城中片区广场活力重构研究[D]. 王晨. 江南大学, 2021
  • [7]东北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活力性研究[D]. 孙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我国城市内部轨道TOD范围中商业建筑室外公共空间整合策略研究 ——基于数据处理的相关性分析[D]. 杜冠之.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D]. 王灏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北京市东四南地区胡同节点空间更新改造研究[D]. 陈勇男.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城市广场建筑要素功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