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102例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102例

一、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泄泻102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娉婷,唐宏亮,何凤诗,马铭辰,梁英业,傅剑萍,王开龙,夏天,肖易[1](2021)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小儿腹泻的病因病机,小儿推拿起效机理、选穴及手法研究、推拿治疗手法,重点对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各类治疗手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单纯辨证推拿治疗、流派推拿及推拿联合其他治疗可有效改善小儿腹泻。

刘蕴[2](2021)在《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效果,为伤食泻患儿临床治疗护理提供更好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中医治疗室就诊的患儿中,选取伤食泻患儿100例,且均符合纳入标准。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开始课题前,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均进行培训和分工,对指导语言和治疗方法进行统一和规范。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口服蒙脱石散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推拿治疗,推拿法具体为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各300次,清胃经、清大肠,退六腑各200次,揉龟尾100次。脘腹胀满甚者加揉脾俞、胃俞各100次;腹痛甚者加拿肚角3次,呕吐较频者加推天柱骨200次。治疗均以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共治疗两个疗程。患儿在治疗前、治疗3天和治疗6天后,进行中医证候症状体征评分,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腹泻缓解时间并及时记录,治疗结束进行满意度评价。对患儿治疗资料收集并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24.0软件。结果:1.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治疗3天及治疗6天后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次要症状体征积分及总积分进行分别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天、6天后在各积分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在改善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及气味,量的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大便质地的评分改善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在各项主症体征的评分改善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对患儿各主症体征的评分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儿次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患儿腹痛、食欲的评分改善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腹胀、精神、口渴、小便、呕吐的评分改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次要症状体征评分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次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患儿腹胀、腹痛、食欲、呕吐、小便的评分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精神、口渴的评分改善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各次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腹痛、腹胀和呕吐三个指标评分改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食欲、口渴、小便和精神状态四个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7.9%,85.4%,两组在有效率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100%,93.7%,两组在有效率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儿腹泻缓解时间的比较:试验组腹泻缓解时间是1.724±1.000天,对照组腹泻缓解时间是2.656±1.772天,试验组的腹泻缓解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儿满意度评分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儿家长满意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胃肠道不适及其他过敏反应,试验组在推拿操作过程中,未出现皮肤破损、红痒等不适现象。结论: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积分;可以有效缩短患儿腹泻缓解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并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汪玉洁[3](2021)在《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和术推拿疗法调治小儿泄泻(湿热型)患儿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丰富小儿泄泻(湿热型)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型小儿泄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临床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和术推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儿推拿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均每日治疗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疗程结束后以中医证候积分、湿热型泄泻症状评分及推拿后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泄泻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量表中单项症状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优势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推拿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推拿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及总评分的降低程度,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泄泻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量表的单项症状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腹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呕吐、发热、精神倦怠、口渴、食欲减退、小便短黄、肛周红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9.66%)高于对照组(82.76%),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推拿疗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对小儿泄泻(湿热型)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和术推拿疗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

孙铭阳[4](2021)在《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泄泻作为儿科常见病,现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但是目前对小儿泄泻古代文献的梳理和认识尚不完善,较少有系统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研究,所以系统收集整理小儿泄泻的中医古代文献,构建其中医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对于开拓临床诊治思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是国家“973”项目分课题“中医临床各科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研究”(编号2013CB532004)的项目内容。本研究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出记载小儿泄泻的先秦两汉至明清具有代表性的儿科专着以综合性医籍、方书等文献30部,对其中小儿泄泻的因、机、证、治诊疗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和总结,提炼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形成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本文从小儿泄泻的病名、小儿泄泻的病因、小儿泄泻的病机、小儿泄泻的辨证、小儿泄泻的治法、小儿泄泻的转归和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框架七部分加以论述。探讨了小儿泄泻病名的演变过程,总结了导致小儿泄泻的外感与内伤因素,归纳了小儿泄泻的虚实病机,探讨了局部和整体相结合以寒热虚实为纲的小儿泄泻的辨证及治疗方法,提出小儿泄泻迁延不愈的四种转归,最后形成小儿泄泻的因机证治诊疗理论框架。结论如下:1.小儿泄泻病名繁杂,经历了“泄”“利”“泻”的命名演变,病名数量逐渐增加,多围绕病因、病机、大便特点、疾病新久等因素命名。2.小儿因其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其泄泻常以脾胃虚弱为根本,外受风、寒、热(暑)、湿,内伤饮食生冷或伤热、或饮食积滞、或感受惊恐以及被痰饮所伤而致。其病机主要包括脾胃虚弱、脾胃虚寒、饮食积滞、水湿困脾、脾胃湿热和肝木乘脾六种。3.小儿泄泻的辨证以寒热虚实为纲,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古代医家多从大便颜色和性状进行辨证,主要有便色白、便色黄、便色赤、便色黑、便色青和便色褐六类。白主寒和脾虚。便色黄可为正常大便颜色,亦为热盛之便,也可为热势不显而湿盛之便。若热势加重,则大便色赤。热极则大便色黑。便色黄、便色赤和便色黑三者显示热势递增。便色青可寒可热,热则便质稠,寒则便稀,多为受惊吓,肝木克伐脾土所致。便色褐多为脾虚。此外,小儿泄泻还可通过小便、疾病新久、口渴与否、季节等方面分辨寒热阴阳。4.小儿泄泻的病证,主要有脾虚泻、冷泻(寒泻、中寒泻、脏寒泻)、肾泻、热泻(火泻、暑泻)、冷热泻(冷热利)、积泻(食积泻、伤泻、伤食泻、伤乳食泻、食泻)、水泻(湿泻)、惊泻(风泻)、伤风泄泻(风泻)、中渴泻(饮泻)和痰泻11类,相应的治法,包括健脾益气、疏风解表、温中运脾、温肾暖脾、升阳止泻、行气调中、利水祛湿、祛滞消积、涩肠止泻和镇惊平肝十种。5.小儿泄泻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可转化为惊风、痢疾、肿满和疳证,多为津液脱失或水湿留滞所致。小儿泄泻宜及早治疗,防止传变。6.以中医古代文献小儿泄泻的因、机、证、治规律为纲,形成以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为基础,围绕虚、积、湿、惊四个证候特点,构建起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框架。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脾常不足,故易受外感内伤,导致脾失健运,水液、饮食停滞,从而泄泻。小儿肝常有余,易受惊恐,伤及心神,扰动肝风,肝木乘脾而成惊泻。虚、积、湿、惊四大证候特点均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治疗以补虚、祛实为治则,以恢复脾的生理功能为目的,使清气得生,津液得布,浊液得出,则大便自然润燥适度,不致泻下。本研究明晰了小儿泄泻理论发展的历史源流与演变过程,系统梳理了小儿泄泻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转归等相关内容,首次搭建起小儿泄泻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为临床辨治小儿泄泻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依据。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5](2021)在《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新安医学的代表性医家、着述、学说及其核心学术特色;结合代表性医家临证医案,比较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其他主要中医学术流派间的异同和关系,进一步明确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历史贡献和当代影响。方法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为主,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1.选择研究的主要流派:统计各流派的宫廷御医人数与内科主要医着的医家人数为切入点。统计结果提供中医主要地域流派的参考。2.选择研究的临床病种:利用新安医学的特色学科(妇科、儿科及内科)并从每个学科选择两个病种。3.选择流派医家代表及医案:从第一届国医大师名单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地域选择流派代表医家。国医大师代表当今的最高中医水平。再从国医大师的专辑中根据所需要探讨的病种选择医案。为保证每一病种有相关新安医家的医案作对比,所以需要再填补两名新安医家。选择条件:选择的新安医家有相关医案的文献、有一定的专业认可度。4.对选定相关学科及病种,搜集从宋元明清至近代主要医家对病因病机、诊断、遣方用药特点的相关学说或观点,以充实对其后11位医家的23个医案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的搜集分两方面,CNKI网下载相关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及购买相关医着。5.对选定的23个医案分类整理及纵横联系对比:表格化处理后、分类归纳8位流派医家的医案治验跟新安医家现代医家作同病种的横向对比,并以宋元明清的医家在相关病种上的治则治法或学说纵向对比。6.综合汇总所有研究结果,深入挖掘新安医学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价值。结果1.新安医学学术贡献新安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以下几方面:一、新安医家学说众多,尤其是“营卫一气”、“卫气营血辨证”、“养阴清肺”、“外损致虚”、“养胃阴”、“虚损理脾阴”等学说,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新安医家的《古今医统大全》、《医宗金鉴》、《医述》被列为十大医学全书。二、临床上,中医的四诊,尤其是脉诊、望诊,新安医家有丰富医案专着,遣方用药平正轻灵、稳准狠猛。三、新安医家徐春甫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医会“一体堂宅仁医会”促进医学进步。这都说明从宋代至今,新安医学对中医学术、临床以及医学发展都有很全面以及巨大贡献,至今方兴未艾。2.与其他主要流派比较与浙派、吴门及孟河医派、燕京医派的宫廷医学、旴江医学、齐鲁医派、岭南医学、川派中医及海派中医相比,在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等方面,新安医学均存在有别于其他流派的学术主张及临床特色。新安医家的错简重订说引起的学术争鸣、反思是空前的。临床上,新安固本培元派对附子的应用范围比川派更广。医学普及启蒙方面新安医学比吴门及钱塘显着,新安御医徐春甫、吴谦所撰医着充分体现了“修医书以正医学”的目的。医着方面,《内经》研究方面,新安较吴中、钱塘量多质高;吴中与新安各科齐全,钱塘则重临床理论,而且没有外科、针灸内容。3.新安医学代表性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代表性医家临床治验对比分析:新安医家王乐匋提倡并体现在他的治验上的为学特点,“求实”、“学博”、“探幽”及“返约”。李济仁国医大师用药虽少,但疗效显着,充分体现了新安医学辨证精准,药少力宏的特色。孟河医家裘沛然国医大师认为如果“学而不精”、“学而不广”及“学而不化”,就很难像“前辈用药圆机活法”,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善于挖掘民间验方”,创新虫类药应用。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临证主张“用药兼顾,勿持一端”;“圆机活法,轻灵活泼”。齐鲁医家国医大师张灿玾的治验中反映他对《医宗金鉴》的重视。能影响国医大师的新安医学着作《医宗金鉴》的确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巨大。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在众多治验中显示对黄芪的重用,并以河北金元医家李东垣及清代王清任为宗。八桂医家班秀文国医大师与浙派何任国医大师都是妇科专家。班老治妇科病的治则是“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而何任国医大师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及宋太医陈沂,重视调经。主要结论新安医学医家众多,医着宏丰,传承有序,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特色鲜明。新安医学融汇中医各流派医学精华及创建新的医学理论,确属中医流派中的“首富”。新安医家与其他流派的传承虽然不同,学术思想以及临床治法已经是相互借鉴,但从本研究的范围也突出新安医家与其他主要流派的部分异同:一是岭南医家邓铁涛国医大师的用药风格跟新安医家王乐匋重视脾,但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邓老在他的治验中经常重用黄芪。新安王老坚持不能独守一法,体现新安医家用药灵巧的特点;二是八桂医家斑秀文国医大师的妇科治则,“治血不忘气,调气须及血”,融合了新安医家汪机的营卫一气学说及吴楚治血补气的理论观点;三是孟河医家朱良春国医大师的治疗风格,单刀直入,药少力专,燕京医家路志正国医大师强调用药“勿持一端”同新安医家“平正轻简”的用药特点对比明显。

王晴[6](2021)在《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和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疗效对比,对其有效性以及实用性作出了客观评价,以探寻临床治疗脾虚型泄泻的更优方案。以便今后进一步推广及运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期间,以小儿脾虚型泄泻为主诉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小儿推拿门诊的60例患儿。患儿年龄在6个月-24个月。采取随机化法,把符合标准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第一组为治疗组采取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治疗法;第二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传统推拿治疗法。两组均每周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做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通过观察和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小儿脾虚型泄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各项证候积分的变化进行疗效判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疗效:治疗组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通过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是86.67%。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采用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的总体疗效比采取常规传统推拿法的疗效更优。2.中医主症、次症的证候积分: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脾虚型泄泻的患儿每一个主症积分(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一个次症积分(精神、面色、饮食、倦怠乏力、食后腹胀)和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患儿的每个中医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通过治疗前后对比,脾虚型泄泻的患儿的每一个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患儿的症状都有改善。结论:1.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和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均有显着的效果。2.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主症(大便次数及性状)、次症(精神、面色、饮食、倦怠乏力、食后腹胀),减轻患儿痛苦。3.从证候积分变化来分析比较,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传统推拿法。更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王连雪[7](2020)在《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对泄泻患儿的证型、相关因素、中医体质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临床儿童泄泻的辨证论治及规避发病风险、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参考,起到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填写“小儿泄泻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6月-6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或“7-14岁儿童中医体质自测表”,将完整有效的数据整理并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8例因资料填写不完整给予剔除,8例因资料填写未按要求,最终共纳入184例。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中的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病情、体型、胎龄、分娩方式、新生儿疾病史、出生体重、孕期特有疾病史、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时间无相关性(P>0.05)。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103例,气虚质46例,阳虚质41例,特禀质34例,湿热质21例,阴虚质10例,痰湿质8例,血瘀质4例,气郁质3例。相关性分析中,体质的不同体系对泄泻患儿的证型表达无影响;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在泄泻证型中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P(阳虚质)=0.000<0.050,P(湿热质)=0.002<0.050,P(平和质)=0.003<0.050,P(血瘀质)=0.023<0.050)。结论:1.泄泻患儿证型分布与患儿年龄、病程、发病季节、既往史、过敏史、发病因素等具有显着相关性。2.泄泻患儿体质分布中,平和质最多,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为多,血瘀质、气郁质最少。平和质与湿热泻、伤食泻、风寒泻等实性泄泻密切相关;阳虚质与脾虚泻密切相关;湿热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湿热泻;脾肾阳虚泻患儿都有阳虚体质,多有气虚体质;血瘀质患儿泄泻多表现为风寒泻。可以通过患儿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改善,药物、外治疗法等的应用,来调理体质,佐以预防及治疗泄泻。

周玉萍[8](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及张庆祥教授相关学术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流行病学、中医证型调查和相关文献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探索本病的中医证候以及证素特点,结合张庆祥教授相关疾病的中医辨证经验和用药规律,以冀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辨证诊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上通过查阅梳理相关资料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源流与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在临床研究中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数据统计,采集临床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并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等进行整理统计;对张庆祥教授的相关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探索本病的中医证型以及证素特点并分析其处方用药,总结其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理论探讨:通过对中医经典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可发现溃疡性结肠的发生与肝、脾有较大相关性,其基本的病机主要为脾虚肝郁、气滞湿阻,治疗上以调理肝脾,理气化湿,配以荣气和血、疏导情志。2.临床研究:(1)临床调研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40-59岁为主,大多兼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多因饮食不慎、感受寒冷和情志因素引发或加重;脾虚肝郁、气滞湿阻等证型多见。(2)张庆祥教授治疗泄泻腹痛以脏腑辨证为主,其病变多责于肝脾;临床用药也多疏肝健脾,兼以调补阴阳、祛湿化瘀。重视肝脾气机的调理,善用柴胡类方和健脾益气方加减,以中焦脏腑为枢纽,调节气机升降,激发自身机能,给邪以出路,邪去正安。研究结论:溃疡性结肠炎隶属泄泻、腹痛的范畴,其病机在于肝脾不调、气滞湿阻,其病位在下焦大肠,是魄门传输启闭功能失常,但病本则在于中焦气滞,肝脾运化失常,导致气血失和,从而引生痰湿血瘀、肉腐络败,甚则日久波及他脏,形成恶性循环。故而临床诊疗应当谨守腑病治脏、异病同治的整体辨证观念,从肝脾入手调整气机,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重建水谷运化的良性循环。

席倩倩[9](2020)在《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口服自拟方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后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纳入60例符合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标准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健脾助运汤(广东一方中药配方免煎颗粒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治疗,且两组患儿均给予饮食调理、口服补液等常规治疗,疗程为7天,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对应积分等变化,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是否存在差异。并于1月后进行随访。结果:经过规律治疗后,在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患儿痊愈17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儿痊愈者为8例,有3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经秩和检验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健脾助运汤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以及各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于小儿腹泻(脾虚型)均有疗效。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秩和检验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健脾助运汤在改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方面疗效要优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两组患儿的止泻时间进行分析,治疗组的平均止泻时间为2.97±1.159,对照组的平均止泻时间为5.77±1.165,经过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止泻时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止泻时间更短,止泻作用要更强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脾虚泻临床疗效显着,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治疗小儿脾虚泻的有效方。

徐珊[10](2020)在《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导师基于50载临床实践提出的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学术观点的理论渊源;探讨儿童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合并因素,挖掘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用药规律及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儿童脾虚泻尿液和粪便的代谢轮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温运颗粒干预儿童脾虚泻产生的尿液和粪便代谢谱变化,为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的理论基础、生理病理基础溯源和各家学说、发展源流的梳理,完成温阳法和运脾法的溯源;通过对儿童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理论内涵;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3种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脾虚泻门诊病例和处方进行归纳总结,挖掘出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其它因素、导师治疗脾虚泻的核心方药及加减方药。本研究第二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尿液样本30例,另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尿液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粪便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检验差异性代谢物对脾虚泻的诊断能力及对温运颗粒作用靶标的预测。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第一节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溯源,认为温阳法基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而建立,儿科各家在病因认识与保健、辨证施治方面多有发挥;运脾之法是基于脾的功能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从历代医家对脾虚泻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治疗的认识来看,温阳法和运脾法治疗儿童脾虚泻同根于历代医家理论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研究结果认为儿童脾虚泻从病程来看大多属于现代医学的迁延性、慢性腹泻范畴;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男孩多于女孩;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以夏秋冬三季为多;脾虚泻儿童母乳喂养比例较低;感染因素、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抗菌药物的使用、变态反应性疾病作为儿童脾虚泻的合并因素或既往因素间接提示儿童脾虚泻与肠道菌群可能存在关联。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核心方:即在理中丸基础上化裁而得,命名为温运颗粒,药物组成有苍术、茯苓、炮姜、煨益智仁、炒麦芽、砂仁,体现温运脾阳之治疗大法,且温运颗粒疗效确切。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尿液差异性代谢产物共87个,其中UHPLC-MS正离子模式下33个,负离子模式下30个,GC-MS模式下24个。共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丁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低钙氨酸代谢共11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尿液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共3条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粪便差异性代谢产物共26个,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氮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共9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同时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经温运颗粒治疗后粪便中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含量增高。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2条代谢通路;同时温运颗粒能显着提高脾虚泻儿童肠道内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水平。本研究第四部分结果显示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能较好地区分脾虚泻患儿与健康儿童以及温运颗粒治疗前后的代谢差异。结论: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这一学术观点根于理论、立于实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脾虚泻引起了儿童机体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紊乱,推测肠黏膜的损伤和修复障碍、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是导致脾虚泻的重要发病机制。温运颗粒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改善肠黏膜代谢能量供给、促进黏膜修复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发挥止泻功效。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可能有助于脾虚泻的诊断及温运颗粒的作用靶标推测。本文研究分析了脾虚泻儿童尿液、粪便差异性代谢物,建立了基于尿液、粪便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差异的特征谱库,基于代谢组学揭示了温运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的科学内涵。

二、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泄泻10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泄泻10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起效机理
3 选穴及手法研究
4 推拿治疗
    4.1 流派推拿
    4.2 单纯推拿手法治疗
    4.3 推拿联合治疗
        4.3.1 推拿联合中药方剂治疗
        4.3.2 推拿联合中药贴敷疗法
        4.3.3 推拿联合艾灸疗法
5 小结

(2)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古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2 近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2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效果的研究现状
        2.1 临床研究现状
        2.2 理论研究现状
    3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效果的评价方法
    4 小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病例标准
        1.6 排除病例标准
        1.7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1.8 人员培训与分工
        1.9 样本量计算
        1.10 分组方法
        1.11 质量控制
        1.12 伦理原则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西药治疗组)治疗护理方法
        2.2 试验组治疗护理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疾病疗效判定
        2.4 满意度评价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2 治疗前基线分析
    3 疗效评价
    4 治疗后两组患儿满意度评分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第五章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中医理论依据
        1.2 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2 治疗方法及作用机制
        2.1 推拿疗法的中医机理分析
        2.2 推拿疗法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
    3 疗效分析
    4 创新性
    5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腹泻患儿资料收集表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的中医命名
        1.2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小儿泄泻的中医分型
        1.4 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2.1 小儿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2 小儿腹泻病的定义和分类
        2.3 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4 小儿腹泻病的现代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数据分析
        3.1 基本资料
        3.2 临床结果数据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立题依据
    2 和术推拿的概述
        2.1 和术推拿的渊源
        2.2 和术推拿的含义
    3 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分析
        3.1 小儿湿热型泄泻的病因病机
        3.2 本试验的组方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样本分析
        4.2 数据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小儿泄泻的病名
    1.1 泄
    1.2 利(痢)
    1.3 泻
    1.4 泄、泻、利、溏、滑、洞辨析
2 小儿泄泻的病因
    2.1 外感
        2.1.1 风
        2.1.2 寒
        2.1.3 热(暑)
        2.1.4 湿
    2.2 内伤
        2.2.1 饮食
        2.2.1.1 饮食生冷
        2.2.1.2 饮食伤热
        2.2.1.3 饮食积滞
        2.2.2 惊恐
        2.2.3 痰饮
3 小儿泄泻的病机
    3.1 脾胃虚弱
    3.2 脾胃虚寒
    3.3 饮食积滞
    3.4 水湿困脾
    3.5 脾胃湿热
    3.6 肝木乘脾
4 小儿泄泻的辨证
    4.1 小儿泄泻的辨证方法
        4.1.1 辨粪便颜色和性状
        4.1.1.1 便色白
        4.1.1.2 便色黄
        4.1.1.3 便色赤
        4.1.1.4 便色黑
        4.1.1.5 便色青
        4.1.1.6 便色褐
        4.1.2 辨寒热
    4.2 小儿泄泻的常见病证
        4.2.1 脾虚泻
        4.2.2 冷泻(寒泻、中寒泻、脏寒泻)
        4.2.3 肾泻
        4.2.4 热泻(火泻、暑泻)
        4.2.5 冷热泻(冷热利)
        4.2.6 积泻(食积泻、伤泻、伤食泻、伤乳食泻、食泻)
        4.2.7 水泻(湿泻)
        4.2.8 惊泻(风泻)
        4.2.9 伤风泄泻(风泻)
        4.2.10 中渴泻(饮泻)
        4.2.11 痰泻
    4.3 小儿泄泻的危重症
    4.4 小儿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5 小儿泄泻的治法
    5.1 健脾益气
    5.2 疏风解表
    5.3 温中运脾
    5.4 温肾暖脾
    5.5 升阳止泻
    5.6 行气调中
    5.7 利水祛湿
    5.8 祛滞消积
    5.9 涩肠止泻
    5.10 镇心平肝
6 小儿泄泻的转归
    6.1 惊风
    6.2 痢疾
    6.3 肿满
    6.4 疳证
7 小儿泄泻的诊疗理论框架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课题的目标
    1.4 课题方法概述
    1.5 课题的重要性及对中医学的贡献
    1.6 论文结构概述
第二章 上篇 新安医学学术贡献研究
    2.1 引言
    2.2 新安医学概述
    2.3 宋明清新安医学学术成就
        2.3.1 主要代表医家
        2.3.2 新安主要医着
        2.3.3 新安医学主要学说
    2.4 近代新安医学领军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2.5 新安医学临床特色
    2.6 小结
第三章 中篇 其他主要中医流派概述
    3.1 引言
    3.2 浙派(永嘉、钱塘)
    3.3 江苏(吴门、孟河、山阳)
    3.4 海派
    3.5 齐鲁
    3.6 河北(燕京医学、宫廷医学)
    3.7 川蜀
    3.8 旴江
    3.9 岭南
    3.10 对中医流派研究的总结及思考
        3.10.1 形成发展的时期
        3.10.2 学术成就的异同
        3.10.3 思考
第四章 下篇 新安及主要流派医家的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1 引言
    4.2 妇科
        4.2.1 崩漏
        4.2.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2 不孕症
        4.2.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2.3 妇科小结
    4.3 儿科
        4.3.1 小儿泄泻
        4.3.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2 小儿惊风
        4.3.2.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3.3 儿科小结
    4.4 内科
        4.4.1 中风
        4.4.1.1 临床治验比较分析
        4.4.2 痿证(重症肌无力)
        4.4.2.1 临床治验分析
        4.4.3 内科小结
    4.5 临床比较分析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课题的主要结论
    5.2 课题对中医学的贡献
    5.3 课题的创新性与特色
    5.4 课题的不足之处
    5.5 课题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各流派临床治验对比文献参考
综述 中医流派传承研究 – 近十年文献回顾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
    3.观察内容
        3.1 一般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统计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儿性别对比
        1.2 患儿月龄对比
        1.3 患儿病程对比
    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疗效对比
        2.1 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各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3.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4.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医有关小儿泄泻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于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感受外邪
        2.2 伤于饮食
        2.3 脾胃虚弱
    3 中医关于小儿泄泻的辩证及中药治疗
        3.1 常证
        3.2 变证
    4 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
        4.1 针刺疗法
        4.2 灸法
        4.3 小儿推拿疗法
        4.4 穴位贴敷疗法
        4.5 经皮药透疗法
        4.6 足浴疗法
        4.7 灌肠疗法
    5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5.1 小儿腹泻病的易感因素
        5.2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因素
        5.3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机制
        5.4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
    6 中医对于小儿推拿治疗脾虚型泄泻的认识
        6.1 小儿推拿的学术渊源
        6.2 小儿推拿的作用机理
        6.3 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脾虚型泄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

(7)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表设计
        2.2 调查内容
        2.3 调查方法
        2.4 中医体质判断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收集整理
        2.7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证型分布
        3.2 证型与体质
        3.3 证型与相关因素
分析与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2 西医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3 中医对小儿体质的认识
    2 结果分析
        2.1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2 体质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2.3 相关因素分布特点及与泄泻证型的关系
        2.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体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8)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及张庆祥教授相关学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源流
        (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
        (三)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则治法
    二、西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理研究
        (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法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临床调查
        (一) 病例来源及数量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排除标准
        (四) 调查内容
        (五) 统计方法
        (六) 调查结果
        (七) 小结
        (八) 讨论
    二、张庆祥教授脾胃病诊疗思路以及用药规律
        (一) 医案筛选
        (二) 统计研究
        (三) 统计结果
        (四) 小结
        (五) 讨论
        (六) 张庆祥教授临床验案举隅
结语
    一、理论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与科研课题
附件

(9)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B.
    C.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学术内涵探讨
    第一节 温阳学派与运脾学说溯源
        1 温阳学派溯源
        1.1 温阳法理论来源
        1.2 小儿阳气与五脏的关系
        1.3 儿科温阳学说各家观点
        2 运脾学说溯源
        2.1 运脾法理论基础
        2.2 运脾法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3 儿科运脾学说的发展源流
        3 小儿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
        3.1 脾虚泻的病因病机
        3.2 脾虚泻的治则治法
        4 小儿脾虚泻的辨证治疗研究现状
        4.1 治则
        4.2 治法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脾虚泻的临床经验
        1 脾虚泻发病特点及导师用药规律研究
        1.1 概述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结果
        2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疗效分析
        3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理论观点与临床经验总结
        3.1 病机—脾阳不振为要
        3.2 治法—温运脾阳为主
        3.3 主方—温运颗粒加减
        4 讨论
        5 总结
第二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尿液代谢特征
    1 引言
    2 临床资料及样本收集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病例分组
        2.7 样本采集方法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9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 UHPLC-MS尿液代谢研究
        3.1 试验仪器和试剂
        3.2 尿液样本处理
        3.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3.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6 结果
    4 GC-MS尿液代谢研究
        4.1 仪器和试剂
        4.2 尿液样本处理
        4.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4.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4.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6 结果
    5 温运颗粒干预前脾虚泻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5.1 碳水化合物代谢
        5.2 氨基酸代谢
        5.3 谷胱甘肽代谢
        5.4 肠道菌群相关
    6 温运颗粒干预脾虚泻涉及的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7 结论
第三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粪便代谢特征
    1 引言
    2 GC-MS粪便代谢研究
        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2.2 粪便普筛样本前处理
        2.3 粪便普筛色谱与质谱分析条件
        2.4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样本前处理
        2.5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2.6 质控标准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8 粪便普筛结果
        2.9 粪便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
    3 总结
第四部分 脾虚泻的诊断模型及温运颗粒作用靶标预测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泄泻10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研究进展[J]. 吴娉婷,唐宏亮,何凤诗,马铭辰,梁英业,傅剑萍,王开龙,夏天,肖易. 中医药导报, 2021
  • [2]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D]. 刘蕴. 山东大学, 2021(12)
  • [3]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D]. 汪玉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中医古代文献的小儿泄泻诊疗理论框架研究[D]. 孙铭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文献的新安与其他主要流派医家临床诊治经验比较分析[D]. 区绮琪(Ellena Yee Kee Au).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D]. 王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儿童泄泻的中医证型与体质及相关因素研究[D]. 王连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及张庆祥教授相关学术经验研究[D]. 周玉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健脾助运汤治疗小儿腹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席倩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D]. 徐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腹泻10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