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凉城县主要农作物肥效试验初报

内蒙古凉城县主要农作物肥效试验初报

一、内蒙古凉城县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效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华[1](2021)在《巨菌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巨菌草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现已适应我国气候及土壤环境,成功应用于生态治理中,此外,巨菌草还是一种高蛋白、适口性好的新型优质牧草,对我国牧草资源短缺的现状具有积极改善作用,因此,巨菌草大面积推广种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巨菌草推广种植中最基本也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丰产栽培技术,鉴于此,本文通过巨菌草大棚育苗试验、田间施肥试验和种植密度试验,探究巨菌草最优育苗方案以及获得高产的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结果表明:(1)巨菌草最佳育苗方案为:选择完好且健康的芽,以直插3~5 cm方式大棚育苗,保证大棚内63.6%的空气湿度,35.97%的地湿及适宜的气温和地温。(2)尿素和微生物肥最适用量分别为600 kg·hm-2、12 g/丛,且施用量分别超过600 kg·hm-2、12 g/丛时,开始对巨菌草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3)尿素和微生物肥相比较而言,两种肥料均使巨菌草显着增产,但尿素的增产效果最优。尿素较微生物肥对巨菌草的株高、相对叶绿素含量、产量有显着提高作用,而微生物肥较尿素对巨菌草的茎粗、分蘖数有显着提升作用。施用尿素和微生物肥使巨菌草增产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增加了其株高、分蘖数。因此,后期尿素和微生物肥可配施,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增产。(4)巨菌草获得最高产的种植密度为株行距80 cm×40 cm(31265丛·hm-2),合理密植有助于巨菌草进一步增产。与等行距种植模式相比,巨菌草在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表现更优。

郝向玲[2](2020)在《新型有机肥和生物制剂对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马铃薯是一种重要农作物,极易受病原菌侵染,其中土传病害随着重茬种植日益严重。近年来,化学防治病害所带来的问题突显,对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治被人们所接受,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愈加受到重视。为探索新型有机肥、活性藻和生物菌剂对马铃薯促生防病的作用,本试验利用3种新型有机肥及4种生物制剂在田间研究了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和对马铃薯黑痣病、疮痂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同时以具有促生防病的碳聚谷氨酸有机肥为例研究了有机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100%天然海藻提取物“阿美滋”、活性藻生物肥“阿尔格”和碳聚谷氨酸有机肥“微蜜”能够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有效防控马铃薯土传病害,增加产量。其中碳聚谷氨酸有机肥“微蜜”250ml/667m2沟施+滴灌对马铃薯黑痣病、疮痂病和黑胫病的抑制作用最佳,抑制效果分别达到33.42%、66.67%和57.14%,增产13.69%~17.82%。2.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防控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增加产量。生物制剂卓润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最明显,防效达到32.37%~56.44%,且增产10.85%~31.48%,其中生物制剂卓润100ml/667m2沟施+滴灌处理的效果最好。3.施用碳聚谷氨酸有机肥“微蜜”对马铃薯根围土壤活性的研究表明,该有机肥可以提高根围土壤微生物量,降低pH值,提高酶活性,提高速效N、P、K含量,其中,施用两次的效果最好。

孟凯[3](2019)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中部地区是内蒙古苜蓿生产主产地,近年来随着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区苜蓿产量和品质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技术已滞后于当前苜蓿产业发展。本研究对苜蓿种植过程中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选取了 3个内蒙古中部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多年试验,试验设计包含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设计、二次回归饱和D416最优试验设计等,通过对苜蓿生长特性、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不同苜蓿品种间生长特性、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其中中苜1号在株高、生长速度上表现较好,中草3号茎叶比值较低,WL319HQ在鲜干比值较高,草原3号饲草产量较高,中草3号在CP、ADF、DDF含量及RFV表现较好。依据灰色关联度评价,中苜1号、草原3号、中草3号综合表现较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适宜生产推广应用。2、在30-6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而在10-3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株高和生长速度影响随生长年限的增加逐渐显着,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增加而增加。种植行距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着,在10-60cm行距内,茎叶比随行距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种植行距显着影响苜蓿产量的变化,产量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窄行距对产量增加作用逐年减弱。苜蓿CP含量和RFV在行距调控下差异显着,CP含量和RFV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降低。行距调控对苜蓿ADF和NDF的影响显着,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增加。在10-30cm行距内苜蓿产量和品质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推广应用。3、施肥可显着提升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施肥可提升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氮磷钾配施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在缺钾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贡献为钾>氮>磷,氮钾互作对产量为负效应,氮磷、磷钾互作为正效应。在缺磷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效应氮>磷>钾,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为正效应,磷氮互作为负效应。通过模拟寻求分析得出在缺钾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25.08~30.69kg/hm2、钾肥 54.38~69.60kg/hm2、氮肥 58.50~77.63kg/hm2。在缺磷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147.68~185.63kg/hm2、钾肥51.38~66.75kg/hm2、氮肥40.80~53.10kg/hm2。4、灌水和施肥能显着提高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和鲜干比,水肥对生长特性的作用大小为水>肥。水肥耦合显着增加苜蓿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水肥耦合效应中灌水对营养品质的效应大于施肥。水肥耦合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水肥因子对产量效应大小为水>氮>磷>钾,水、肥因子间互作效应显着,在生长第二年氮钾、磷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氮磷互作为正效应,生长第三年氮磷、氮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磷钾互作为正效应。最优的水肥配比为为氮肥90kg/hm2、磷肥75kg/hm2、钾肥45kg/hm2,灌水量 400mm。

王瑞峰[4](2019)在《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尔沁沙地苜蓿栽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苜蓿栽培生产过程中,除受到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的限制外,施肥策略(施肥、施肥频率和接种根瘤菌)成为影响苜蓿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因素。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多年未种植过牧草的科尔沁沙地上,结合当地苜蓿产业需求,于2015年选取国内外13个苜蓿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株高、产量、越冬率等方面草原3号杂花苜蓿表现优异,进一步对其开展了施肥策略研究。在建植时进行根瘤菌接种,生长第2年设置5个施肥量(40、50、60、70、80kg/亩)和3个施肥频率(4、6、8次)的处理,在其生长的第3年继续观测施肥的后效性。通过分析不同施肥量、施肥频率和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生长速率、品质、营养物质分配、土壤化学计量、及后续产量、返青等影响,总结出在较贫瘠的科尔沁沙地上种植苜蓿对施肥的响应规律,为该地区苜蓿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苜蓿草产量相关的地上生物量、茎重、生长速率等指标主要受施肥量的线性效应及二次效应、根瘤菌和施肥频率交互作用的影响,且地上生物量受施肥量的影响较大,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交互作用影响较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主要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且为负效应,其中,根瘤菌与施肥量的交互作用对地上物质分配影响较大。2.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对茎NDF、叶NDF和叶RFV影响较大。叶ADF含量主要受施肥频率的影响,茎ADF含量主要受根瘤菌的影响。茎RFV值和叶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根瘤菌和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茎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施肥频率的二次效应、根瘤菌与施肥量的交互影响、施肥量与施肥频率的交互影响。3.苜蓿栽培草地土壤无机碳、NO3-N受施肥次数、根瘤菌的二次效应、施肥频率的二次效应、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其中受施肥频率的影响最大。土壤NH4-N受根瘤菌与施肥频率的交互作用影响最大。根瘤菌、施肥量、施肥频率与土壤全N及其他养分(无机碳、NH4-N、NO3-N)构成典型相关关系,各处理对土壤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根瘤菌、施肥量及施肥频率,比值为3.64:1.95:1,其中根瘤菌的影响系数达到0.8581。4.中等施肥水平及接种根瘤菌可显着提高苜蓿地上生物量,第二年地上生物量最大的组合为接种根瘤菌、施肥量为900kg/hm2,施肥6次总计17228.3kg/hm2。接种根瘤菌会促进最后一茬苜蓿的生长,根冠比、地下生物量均明显增加,而ADF和NDF含量下降。接种根瘤菌后苜蓿越冬率明显提高(10.8%),同时有助于苜蓿的返青。根瘤菌接种可降低肥料的使用量;施肥量、根瘤菌、施肥频率对土壤特性的贡献60.10%,对苜蓿长势的贡献为39.58%,对苜蓿品质的贡献为17.09%。5.综合考虑苜蓿产量、品质、返青、土壤养分利用方面,接种根瘤菌,施肥量为60kg/亩,施肥6次为该地区最优组合。

费梦晗[5](2018)在《1928-1937年绥远地区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普是民国时期的科教事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民国史的研究中,科普也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绥远地区在开发西北的浪潮中成为了有识之士的重要关注对象,因此对该地区科普活动的考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绥远地区的科普工作在自然灾害的背景下逐步开展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当地主要产业为农业,但其生产方式极为粗放,依然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民众主要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生产,而对于科学生产知识与方法的储备较少,因此在气候条件较差时,容易发生灾祸。1928-1929年绥远地区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大约占到总人口的80%,受灾面积几乎涵盖全省,而这次灾害也催化了绥远地区科普的发展,在此之后绥远地区出现了专门的科普机构,来普及科学知识,特别是农业科技方面,以此来提高民众的防灾抗灾能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普角度展开研究,对绥远地区的农业科普活动进行梳理,探析绥远地区在自然灾害背景下开展的农业科普活动特点。本文以1928-1937年绥远地区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农业科普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绥远地区开展农业科普的背景,探究绥远地区科普的展开与自然灾害及农业的关系。该地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基本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受自然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仍,赈灾主要采用应急机制,灾后的防治工作较少。其中对1928-1929年的重大自然灾害的出现,促使了该地专门科普机构的出现,其内容也主要为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其次梳理了绥远地区农业科普活动,选取绥远农业学会做个案分析,探析绥远农业学会的科普活动。在梳理绥远农业学会历史沿革、学会的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的基础上,探析该会的科普活动,以此来窥探绥远地区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活动,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史料整理分析,发现绥远农业学会在成立期间主要进行了三项科普活动,出版科普刊物,进行科学调查及采集与整理标本。通过这些活动反映出绥远农业学会的科普状况,也间接的映射出绥远地区的农业科普状况。再次以绥远农业学会出版的科普刊物《绥远农业学会会刊》、《寒圃》、《绥农》为基础,重点分析《寒圃》中的造林专号,以此为例来探究绥远农业学会科普文本的特点。该专号中的科普文本引用的大量的科研成果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并且通过数据的对比更为直观的阐明科学道理,另外结合绥远的实际情况进行科普,将普遍的科学道理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具针对性。这些文章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大众化,对于提高民众的农业科学文化素养,提高其抗灾减灾能力也有积极作用。通过对造林专号科普文本的分析,从细节上反映出绥远农业学会的科普面貌。在对上述内容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1928-1937年绥远地区的农业科普内容实用性较强。绥远地区科普在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产生,针对自然灾害普及科学知识,注重实用性,有利于提高民众抗灾减灾能力,这也为当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另外该地的农业科普将农业科技知识本地化。绥远农业学会通过其科普刊物进行农学知识的普及,并将知识结合本地实际加以阐释,是将农业知识本地化的过程,这对当下的科普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刘晓永[6](2018)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王伟[7](2016)在《增效尿素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人们在追求产量效益的同时,伴随发生的氮肥施用过量现象日益严重,从而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和—系列的环境问题。为了使施氮肥带来的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达到双赢,国内外的研究己逐渐从优化施氮技术、转变施氮方法等外部措施向改变氮肥本身的特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氮肥本身的养分释放模式,使氮素养分的释放与作物吸收的规律相匹配从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降低因氮肥损失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影响。本研究在内蒙古中南部玉米主产区设置定点大田试验,由脲酶抑制剂包裹普通尿素作为增效尿素试验样品,与普通尿素进行对比,来探究增效尿素对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规律、玉米植株—土壤体系氮素平衡等评价指标的影响。本文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增效尿素“前控后保”的养分释放模式可以在整个玉米生长过程中维持土壤表层中较高的硝态氮含量,从而给玉米根层提供充足的氮素营养。(2)追肥后适量灌溉,增效尿素淋溶量显着低于普通尿素。(3)增效尿素的施用不仅能有效维持玉米的整个生育期根层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水平,同时氮素向土壤下层淋溶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4)施用增效尿素处理的玉米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玉米生育中后期表现显着,相对于普通尿素,增效尿素能有效的提高玉米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有利于维持玉米生育后期光合作用,最终提高玉米产量。(5)施用增效尿素可以促进玉米整个生育周期的生长,能够显着提高地上部分籽粒、秸秆的吸氮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同时,施用增效尿素可以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以及土壤氮素盈余量,硝态氮淋溶程显着度低于普通尿素,环境分险进一步降低。

张利俊[8](2015)在《凉城县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做法与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获取了必要的施肥信息、施肥技术指标、肥料配方,构建了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了配方肥供销网络,加速推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施肥的科学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车升国[9](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王小英[10](2015)在《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陕西省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状况不清、肥料结构不明、施肥效果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施肥现状与近40年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当前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4269、6437和3742kg/hm2,全省平均5334 kg/hm2。全省小麦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83、110和21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5.02、51.17和134.60 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8.4%,数量达5.37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41.0%,数量达2.17万吨。全省化肥N、P2O5和K2O投入不足农户分别为5.6%、38.1%和77.5%,有机肥施用仅占23.7%。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小麦产量可增加24.90万吨。小麦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867、7077、6886和4872 kg/hm2,全省平均6779 kg/hm2。全省玉米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230、63和20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2.87、113.17和228.90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3.2%,数量达6.59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30.8%,数量达1.20万吨;投入不足平均58.8%,数量为3.08万吨。全省钾肥投入不足农户达83.0%,有机肥施用仅占36.9%。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玉米产量可增加102.46万吨。玉米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3)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苹果园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投入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是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P2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4)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全省马铃薯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78和13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183.66、402.42和561.75 kg/kg。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过量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过量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投入不足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5)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为7822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50.9%。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69、68、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9、62、45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1.52、135.69和158.26kg/kg。农户化肥氮、磷和钾投入合理分别为48.0%、42.4%和7.2%,过量分别为22.6%、11.2%和0.6%,不足分别为29.4%、46.5%和92.2%。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可增产7.70万吨。该区域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6)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355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60.7%。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 kg/hm2。化肥氮磷钾施用量整体与产量都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农户化肥氮、磷和钾肥投入合理分别为38.5%、27.6%和25.9%,过量分别为15.2%、26.2%和10.3%,不足分别为46.3%、46.2%和63.8%。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1万吨。有机肥和硼肥施用农户分别只有45.3%和41.7%,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 kg/hm2。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7)近40年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氮磷钾投入量以及产量均大幅度增加。70年代小麦和玉米地块土壤氮素表现为亏缺,80年底之后表现为盈余,且盈余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也从亏缺逐渐转为盈余;而土壤钾素亏缺量越来越严重。近4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二、内蒙古凉城县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效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凉城县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效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巨菌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1.1 育苗技术
        1.1.2 施肥与产量
        1.1.3 合理密植及种植模式与产量
    1.2 巨菌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及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巨菌草育苗技术研究
        3.1.2 施肥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3.1.3 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3.2 技术路线图
    3.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设计
    3.4 测定内容与方法
        3.4.1 大棚试验
        3.4.2 大田试验
        3.4.3 土壤基础养分的测定
    3.5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育苗技术研究
        4.1.1 芽的饱满度对巨菌草幼苗出苗率及成活率的影响
        4.1.2 埋芽深度和种植方式对巨菌草幼苗出苗率及成活率的影响
        4.1.3 不同育苗时间对巨菌草幼苗出苗率及成活率的影响
        4.1.4 气温、空气湿度、地温及地湿对巨菌草幼苗出苗率的影响
    4.2 尿素不同施用量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4.2.1 对巨菌草产量的影响
        4.2.2 对巨菌草株高的影响
        4.2.3 对巨菌草茎粗的影响
        4.2.4 对巨菌草分蘖数的影响
        4.2.5 对巨菌草叶片SPAD值的影响
    4.3 微生物肥不同施用量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4.3.1 对巨菌草产量的影响
        4.3.2 对巨菌草株高的影响
        4.3.3 对巨菌草茎粗的影响
        4.3.4 对巨菌草分蘖数的影响
        4.3.5 对巨菌草叶片SPAD值的影响
    4.4 尿素和微生物肥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
    4.5 不同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4.5.1 对巨菌草产量的影响
        4.5.2 对巨菌草株高的影响
        4.5.3 对巨菌草茎粗的影响
        4.5.4 对巨菌草分蘖数的影响
        4.5.5 产量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5.6 对巨菌草叶片SPAD值的影响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巨菌草幼苗出苗率及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5.1.2 施肥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5.1.3 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巨菌草产量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新型有机肥和生物制剂对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马铃薯种植业的概况
    1.2 马铃薯土传病害
        1.2.1 马铃薯疮痂病
        1.2.2 马铃薯黑痣病
        1.2.3 马铃薯枯萎病
    1.3 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防治
        1.3.1 农业防治
        1.3.2 筛选抗病品种
        1.3.3 化学防治
        1.3.4 生物防治
    1.4 有机肥与生防菌剂联用对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
        1.4.1 有机肥对土壤的影响
        1.4.2 有机肥与生防菌剂联用对土传病害防控情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三种新型有机肥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的抑制效果
    2.1 供试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马铃薯品种
        2.1.3 供试有机肥
        2.1.4 生产用肥料
        2.1.5 实验设计与处理
    2.2 取样与调查方法
        2.2.1 马铃薯黑痣病分级标准
        2.2.2 马铃薯疮痂病分级标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新型有机肥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3.2 新型有机肥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的抑制效果
        2.3.3 小结
3 生物制剂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
    3.1 供试材料
        3.1.1 试验地点
        3.1.2 试验马铃薯品种
        3.1.3 供试药剂
        3.1.4 生产用肥料
        3.1.5 试验设计与处理
    3.2 取样与调查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制剂卓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3.3.2 生物制剂卓润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
        3.3.3 察右前旗各处理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的防控效果
        3.3.4 小结
4 施用碳聚谷氨酸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影响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马铃薯品种
        4.1.2 供试新型有机肥
        4.1.3 生产用肥料
        4.1.4 试验设计与处理
    4.2 土样采集、测定内容与方法
        4.2.1 土壤微生物测定方法
        4.2.2 土壤pH值测定方法
        4.2.3 土壤酶测定方法
        4.2.4 土壤速效氮、磷、钾的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用碳聚谷氨酸对马铃薯根围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2 施用碳聚谷氨酸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3 施用碳聚谷氨酸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3.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新型有机肥对马铃薯土传病害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5.2 生物制剂对马铃薯主要土传病害防控效果显着
    5.3 碳聚谷氨酸有机肥能够显着提高土壤活性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1.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1.2 苜蓿栽培技术研究
        1.2.1 苜蓿品种选择研究
        1.2.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1.2.3 苜蓿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1.2.3.1 测土配方施肥
        1.2.3.2 苜蓿施肥研究
        1.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1.2.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1.2.4.1 水肥耦合效应
        1.2.4.2 苜蓿需水规律研究
        1.2.4.3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2.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2.3.4 苜蓿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2.3.5 试验测定指标
    2.4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3.1.1 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性比较
        3.1.2 不同苜蓿品种饲草产量比较
        3.1.3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成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
        3.1.4 相关性分析
        3.1.5 灰色关联分析
    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3.2.1 不同种植行距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2.1.1 株高
        3.2.1.2 生长速度
        3.2.1.3 茎叶比
        3.2.1.4 鲜干比
        3.2.2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3.2.3.1 粗蛋白
        3.2.3.2 酸洗洗涤纤维
        3.2.3.3 中洗洗涤纤维
        3.2.3.4 相对饲用价值
    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3.3.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3.3.1.1 株高
        3.3.1.2 生长速度
        3.3.1.3 茎叶比
        3.3.1.4 鲜干比
        3.3.2 苜蓿产量对不同施肥配比的响应
        3.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3.3.2.2 模拟寻优分析
        3.3.2.3 二因素互作分析
        3.3.2.4 单因素分析
        3.3.3 不同施肥配比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3.1 粗蛋白
        3.3.3.2 酸性洗涤纤维
        3.3.3.3 中性洗涤纤维
        3.3.3.4 相对饲用价值
        3.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4.1 pH和有机质
        3.3.4.2 全氮和碱解氮
        3.3.4.3 全磷和速效磷
        3.3.4.4 全钾和速效钾
    3.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3.4.1 苜蓿水肥耦合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4.2 苜蓿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3.4.2.1 产量水肥耦合效应
        3.4.2.2 氮、磷、钾、水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3.4.2.3 单因素效应
        3.4.3 苜蓿水肥耦合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4.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4.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4.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尔沁沙地苜蓿栽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概况
        1.2.2 苜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3 促进苜蓿产业发展的措施
    1.3 施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1 施氮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2 施磷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3 施钾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3.4 施复合肥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4 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5 施肥频率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6 接种根瘤菌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1.7 技术路线
    1.8 选题依据
        1.8.1 适宜品种筛选
        1.8.2 选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苜蓿生长速率
        2.3.2 紫花苜蓿茎叶氮、磷含量
        2.3.3 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
        2.3.4 紫花苜蓿株高、茎叶比及根冠比
        2.3.5 紫花苜蓿干鲜比及茎叶ADF、NDF、Pr、RFV含量
        2.3.6 土壤氮、磷、无机碳、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
        2.3.7 紫花苜蓿越冬率及干草产量
        2.3.8 气象数据采集
    2.4 数据的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1.1 不同试验处理与苜蓿生物学特性回归性分析
        3.1.2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1.3 施肥量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1.4 施肥频率对苜蓿生物量的影响
    3.2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2.1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2.2 施肥量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2.3 施肥频率对苜蓿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3.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3.1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3.2 施肥量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3.3 施肥频率对苜蓿生长速率的影响
    3.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3.4.1 苜蓿翌年生物学特性与茎叶养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3.4.2 试验处理与苜蓿茎叶养分品质回归性分析
        3.4.3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干鲜比、ADF和NDF的影响
        3.4.4 施肥量对苜蓿干鲜比ADF和NDF的影响
        3.4.5 施肥频率对苜蓿干鲜比ADF和NDF的影响
    3.5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氮、磷含量及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3.5.1 试验处理与土壤全效养分回归性分析
        3.5.2 试验处理与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3.5.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3.5.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3.5.5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3.6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6.1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茎叶全氮百分含量的影响
        3.6.2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茎叶全磷百分含量的影响
        3.6.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茎叶氮磷比的影响
        3.6.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根系全氮、全磷百分含量及氮磷比的影响
    3.7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后效的影响
        3.7.1 苜蓿第三年生物学特性与第三年的返青指标的回归性分析
        3.7.2 苜蓿第二年的生物学特性对第三年生物量的影响
        3.7.3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苜蓿植株越冬率的影响
        3.7.4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后续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3.7.5 根瘤菌、施肥量及频率对后续苜蓿植株高度的影响
    3.8 苜蓿各指标与土壤养分及其与试验处理的关系
        3.8.1 苜蓿各指标的典型相关关系
        3.8.2 土壤各指标与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3.8.3 土壤养分与苜蓿茎叶养分含量的关系
        3.8.4 试验处理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3.8.5 试验条件下土壤矿化与苜蓿生长代表性变量的关系
4 讨论
    4.1 施肥对苜蓿地上生物量、品质及生长的影响
    4.2 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地上生物量、品质及生长的影响
    4.3 施肥及根瘤菌接种对苜蓿氮磷含量的影响
    4.4 施肥及根瘤菌接种对土壤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施肥及根瘤菌接种对苜蓿后续产量及越冬率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5)1928-1937年绥远地区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2 选题意义与内容
    1.3 前人研究现状
        1.3.1 绥远地区社会机构科普活动的研究
        1.3.2 近代绥远地区灾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分析法
        1.4.3 个案分析法
    1.5 选题创新点
        1.5.1 新的视角
        1.5.2 新的史料
    1.6 民国时期绥远行政区域
2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自然灾害与科普
    2.1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的农业发展
        2.1.1 种植业
        2.1.2 林业
        2.1.3 畜牧业
    2.2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自然灾害
        2.2.1 自然灾害成因
        2.2.2 自然灾害状况
        2.2.3 赈灾
    2.3 绥远地区围绕抵御自然灾害开展的科普活动
        2.3.1 涉及科普内容的机构
        2.3.2 进行科普的方式
    2.4 小结
3 自然灾害背景下的科普:以绥远农业学会为例
    3.1 绥远农业学会概况
    3.2 绥远农业学会科普活动
        3.2.1 发行科普刊物
        3.2.2 进行科学调查
        3.2.3 标本采集与整理
    3.3 小结
4 绥远农业学会科普文本分析:以造林专号为例
    4.1 造林专号的发行
    4.2 造林专号科普文章写作特点
        4.2.1 引用权威科研成果增强说服力
        4.2.2 数据对比
        4.2.3 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科普
    4.3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绥远农业学会会员录
    附录B:绥远农业学会科普刊物主要农业科普文章
    附录C:绥远农业学会科普刊物主要林业科普文章
    附录D:绥远农业学会科普刊物主要畜牧业科普文章
    附录E:绥远农业学会科普刊物主要副业科普文章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农田养分平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农田养分平衡研究方法与参数选择
        1.3.1 研究方法
        1.3.2 参数选择
    1.4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1.5 研究契机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估算方法
        2.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时空分布
        2.2.2 秸秆还田
    2.3 讨论
        2.3.1 秸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时空分布
        2.3.2 估算方法和结果与其他研究比较
        2.3.3 秸秆养分的有效性
        2.3.4 对策和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估算方法
        3.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资源量
        3.2.2 畜禽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3.2.3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
        3.2.4 畜禽粪尿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3.2.5 1980 —2016年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2.6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3.3 讨论
        3.3.1 畜禽粪尿及其养分量
        3.3.2 畜禽粪尿养分还田量
        3.3.3 问题及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人粪尿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估算方法
        4.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1980 —2016年人粪尿及其养分资源量
        4.2.2 人粪尿资源量时空分布
        4.2.3 人粪尿养分量时空分布
        4.2.4 1980 —2016年人粪尿养分还田量
        4.2.5 人粪尿养分还田量时空分布
    4.3 讨论
        4.3.1 中国人粪尿、粪尿养分及其还田量时空变化
        4.3.2 问题及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有机肥养分资源及其还田利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估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1980 —2016年有机肥养分资源量
        5.2.2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2.3 1980 —2016年有机肥还田量
        5.2.4 有机肥养分资源量时空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化肥消费量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估算方法
        6.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1980 —2016年化肥消费量
        6.2.2 化肥消费量时空分布
    6.3 讨论
        6.3.1 化肥消费量中复合肥的氮、磷、钾估算方法
        6.3.2 1980 —2016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3.3 2016 年不同省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养分偏生产力
    6.4 小结
第七章 农田养分移走量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估算方法
        7.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7.1.3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移走量
        7.2.2 农田养分移走量时空分布
    7.3 讨论
        7.3.1 农作物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时空分布
        7.3.2 对策建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估算方法
        8.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8.1.3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1980 —2016年农田养分表观平衡及偏平衡
        8.2.2 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2.3 养分偏平衡时空分布
    8.3 讨论
        8.3.1 中国农田养分平衡时空分布
        8.3.2 2016 年农田养分平衡
        8.3.3 对策建议
    8.4 小结
第九章 农业生产中的养分需求
    9.1 材料与方法
        9.1.1 估算方法
        9.1.2 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养分需求
        9.2.2 化肥消费及分布状况
        9.2.3 有机肥养分还田量
        9.2.4 化肥消费与需求差异分析
    9.3 讨论
        9.3.1 养分需求量估算
        9.3.2 有机肥在化肥零增长中的地位
    9.4 小结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不同地区各种作物的草谷比
    附录2 不同作物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
    附录3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4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5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6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
    附录7 198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8 199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9 200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0 2010S各省份主要作物秸秆燃烧还田率
    附录11 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当季释放率
    附录12 不同畜禽的粪、尿日排泄系数及其粪、尿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3 199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4 200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5 2010S各省份畜禽粪尿还田率
    附录16 人粪、尿日排泄量及其氮磷钾养分含量(鲜基)
    附录17 各种作物单位经济产量所需吸收氮、磷、钾养分的数量
    附录18 各种作物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19 经济林、草地和水产养殖的养分推荐施用量
    附录20 畜禽粪肥养分的当季释放率
致谢
作者简历

(7)增效尿素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增效尿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氮肥增效剂的主要种类和作用机理
        1.3.2 国内外的研究应用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仪器设备
    2.4 实验设计
    2.5 米生育期及田间管理时间分布
    2.6 测定项目与方法
        2.6.1 土壤样品测定
        2.6.2 植株样品测定
        2.6.3 玉米产量指标测定及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增效尿素对土壤NO_3~--N含量的影响
        3.1.1 不同生育期土壤表层硝态氮含量及氮素积累量的对比
        3.1.2 土壤不同土层间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的差异
    3.2 增效尿素对玉米叶绿素及氮含量的影响
    3.3 增效尿素对玉米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3.4 增效尿素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5 米植株—土壤体系氮素平衡的评价
4 讨论
    4.1 不同处理间土壤NO_3~_-N含量的差异
    4.2 增效尿素对玉米吸收氮磷钾素的影响
    4.3 增效尿素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凉城县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做法与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做法
    1.1 构建主栽作物施肥指标体系
    1.2 严把配方肥销售网络关
        1.2.1 研制配方肥
        1.2.2 建立配方肥供销网络
2 采取技术措施
    2.1 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严把技术指导关, 大力推广配方肥
    2.2 应用专家施肥系统生成施肥建议卡
    2.3 完善供肥网络, 严把配方肥质量关
    2.4 建立示范平台, 强化辐射效应
    2.5 加强宣传培训, 开展个性化服务
3 应用效果
    3.1 应用面积大, 增产节支效果明显
    3.2 肥料结构趋于合理, 施肥效率极大提高

(9)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全国和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中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2.2 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陕西省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3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3.2 国内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4 我国作物施肥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施肥现状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小麦产量分布
        3.2.2 陕西省小麦肥料投入状况
        3.2.3 陕西省小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2.4 陕西省小麦施肥状况评价
        3.2.5 陕西省小麦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3.2.6 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7 不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陕西省玉米施肥现状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陕西省玉米产量分布
        4.2.2 陕西省玉米肥料投入状况
        4.2.3 陕西省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4.2.4 陕西省玉米施肥状况评价
        4.2.5 陕西省玉米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4.2.6 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7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陕西省苹果产量分布
        5.2.2 陕西省苹果肥料投入状况
        5.2.3 陕西省苹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5.2.4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5.2.5 陕西省苹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陕西省马铃薯产量分布
        6.2.2 陕西省马铃薯肥料投入状况
        6.2.3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6.2.4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状况评价
        6.2.5 陕西省马铃薯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产量分布
        7.2.2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肥料投入状况
        7.2.3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7.2.4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状况评价
        7.2.5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7.2.6 不同品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8.1.2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产量分布
        8.2.2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肥料投入状况
        8.2.3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8.2.4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状况评价
        8.2.5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8.2.6 不同品种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黄土高原近40年来农田施肥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数据来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区域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施用量与产量时空变化
        9.2.2 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地块养分平衡时空变化
        9.2.3 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时空变化
        9.2.4 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主要进展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内蒙古凉城县主要农作物氮磷钾肥效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巨菌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D]. 刘彦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新型有机肥和生物制剂对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治效果的研究[D]. 郝向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孟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4]施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以内蒙古扎鲁特旗科尔沁沙地苜蓿栽培为例[D]. 王瑞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5]1928-1937年绥远地区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研究[D]. 费梦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8)
  • [6]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12)
  • [7]增效尿素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8]凉城县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做法与应用效果[J]. 张利俊.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5(06)
  • [9]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10]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王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标签:;  ;  ;  ;  ;  

内蒙古凉城县主要农作物肥效试验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