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羟胺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

含羟胺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

一、含羟胺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娣[1](2020)在《锌、锰系磷化对滚动体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旋转机械中,滚动轴承是比较常用的核心零部件,它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对工作主机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滚动轴承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数据表明,旋转机械中由轴承引起的故障比例占30%。对于一些大型低速重载轴承,比如轧机、风电机组中的大型轴承,润滑油中极易进入水分,并且由于载荷、速度的波动以及润滑剂性能的变化,特别容易发生擦伤,此时轴承的疲劳使用寿命会显着降低。目前有采用表面磷化处理的方式来防止轴承的擦伤,但是磷化处理对轴承疲劳寿命影响方面的相关研究比较少。有研究提出,对钢铁表面进行锰系磷化或锌系磷化处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接触表面的摩擦系数、防止磨损过程中摩擦副表面的咬合或擦伤、减小运动阻力和噪声。在SKF荷兰研发中心课题基金的支持下,本论文采用滚子-钢球接触疲劳寿命试验机对磷化滚子的疲劳寿命进行测试,分析并比较锰系磷化和锌系磷化对滚子疲劳寿命的影响,并探究含水润滑条件下锰系磷化对滚子疲劳寿命的影响。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搜集并整理国内外学者在轴承擦伤、滚动接触疲劳寿命、轴承生产中磷化处理的应用以及水对接触疲劳寿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总结。2)对磷化的分类、磷化膜的性能及磷化反应机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磷化工艺对磷化膜的影响。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锰系磷化和锌系磷化作为本文中被试件滚子的表面处理方式,并对磷化膜进行简要的评价与分析。3)介绍了自制的滚子-钢球接触疲劳寿命试验机,对试验机的润滑系统进行优化,并对该试验机的测控系统进行改进,实现试验过程中,实时数据的采集、记录与保存,以及滚子损坏程度的显示,同时对停机机制进行了优化,排除异常情况的干扰,实现智能停机功能。4)利用滚子-钢球接触疲劳寿命试验机完成纯油润滑条件下磷化滚子的疲劳寿命实验,以及含水润滑条件下锰系磷化滚子的疲劳寿命试验。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分析滚子表面及剥落坑形貌,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S)对滚子磨痕表面成分进行分析。进而分析锰系磷化和锌系磷化对滚子疲劳寿命的影响机理。5)总结现阶段本文已完成的研究工作,并对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佟琛[2](2018)在《多功能环保型磷化液的研究》文中指出多功能磷化液是集除油、除锈、磷化、钝化于一体的钢铁表面处理液,现有的多功能磷化处理工艺不够成熟和完善,除锈、防锈效果也难以同时满足需求。鉴于此,本论文在磷酸酸洗的基础上,对钢铁综合前处理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环保、低污染加速促进剂,采用单因素变量、正交实验、电化学等方法,研究多功能环保型磷化液及磷化工艺的优化,并探讨了其除锈、防锈性能及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了除锈前后试样表面的形貌、磷酸除锈的机理。通过电位首导法确定了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磷酸的除锈效率。磷酸酸洗浓度为14 wt%,温度为40℃时最优。通过电位-时间的曲线结合硫酸铜点滴实验及失重法,研究单一促进剂对磷化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促进剂。经过正交试验,优化出磷化效果最佳的配方,即苯并三氮唑:0.1 wt%、硝酸锌:5 wt%、磷酸二氢锌:6 wt%、钼酸钠:0.5 wt%、柠檬酸:2 wt%、聚氧乙烯辛基苯酚醚-10(OP-10):0.1 wt%。通过SEM、动电位极化曲线、盐雾试验等测试方法,研究磷酸浓度、磷化温度、时间、超声磷化、后处理工艺等对磷化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磷酸的浓度:14 wt%,磷化处理时间:35 min,最佳磷化温度范围:3040℃。超声磷化提高了磷化处理的速度,但经超声处理试样表面的耐腐蚀性能有所降低。后处理工艺得到的转化膜,通常磷化后自然晾干的耐蚀性能优于烘干后的耐蚀性能,烘干的优于磷化后立即水洗的耐腐蚀性能。通过SEM、XPS、EIS、动电位极化曲线等多种手段表征了磷化处理后膜的特征:对磷化膜进行SEM观察可知,磷化处理后表面形成一层转化膜。通过EDS、XPS分析可得,膜的主要成分包括MoO3、MoO2,ZnO、Fe2O3及Zn3(PO4)2·nH2O和FePO4。磷化处理后试样的耐腐蚀性能显着提高,硫酸铜点滴时间达到了110s,腐蚀电流密度从基体1.58×102uA·cm-2降低至2.05 uA·cm-2。电化学阻抗实验的拟合结果表明,磷化处理后磷酸盐膜中的电荷传递电阻从331.6?·cm-2提高到10346?·cm-2。

孙秀秀[3](2016)在《碳钢超声磷化膜和涂层封孔膜在模拟干热岩地热水中的耐腐蚀性能》文中指出干热岩环境下的腐蚀问题严重制约着干热岩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解决腐蚀问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环保的超声磷化工艺和表面涂层封孔技术,来改善干热岩地热水环境下碳钢基底表面的耐腐蚀性能。通过扫描电镜(SEM)图像表征以及常温极化曲线测量等手段,对超声磷化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以确定较优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声处理能够明显降低磷化膜的晶粒大小,提高磷化膜在模拟干热岩地热水中的耐腐蚀性能;采用硫酸羟胺(HAS)、Mn2+、NO3-三种促进剂协同促进磷化时,得到的磷化膜的抗腐蚀性能最佳。p H值和磷化时间是磷化工艺两个重要参数,均需保持在较优的范围内。较优的磷化工艺条件为:磷化液组成:Zn O:12-15 g·L-1,H3PO4(85 wt.%):pH值:2.6-2.8;超声磷化时间:30-40 min。通过浸渍实验考察了磷化膜在模拟干热岩中的防腐性能。浸渍后涂层表面的SEM形貌分析表明,超声磷化膜在80°C浸渍14 d后表面几乎不受腐蚀,150°C下虽然腐蚀较为严重,但未见腐蚀产物的沉积。传统磷化膜和工业磷化膜在80°C和150°C的浸渍实验后,表面覆盖了较为致密的腐蚀产物,耐腐蚀性能远低于超声磷化膜。交流阻抗谱图显示,随着浸渍温度和腐蚀性离子Cl-浓度的不断增加,耐腐蚀性能随之降低。温度和结垢性离子的浓度同时又对膜层表面的结垢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结垢可以减缓腐蚀过程。超声磷化膜的耐腐蚀性能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当浸渍时间为336 h时,超声磷化膜的电荷转移电阻Rct为36.90k?·cm2,高于碳钢的15.54 k?·cm2,仍有较优的抗腐蚀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耐腐蚀性能,采用溶胶凝胶二氧化硅(sol-gel Si O2)涂层技术对超声磷化膜进行了封孔处理,并通过表面分析和浸渍实验考察了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磷化膜经封孔后表面更为致密,粗糙度更小,接触角更大。150°C浸渍实验表明:封孔磷化膜表面的腐蚀程度明显减轻,同时封孔磷化膜的渗透速度更慢,在高温浸渍14 d后,封孔磷化膜的涂层电阻Rf和电荷转移电阻Rct数值分别约为超声磷化膜的20倍和2倍,表明Si O2封孔后磷化膜的耐蚀性增强。

李淑娟,程三飞,程远梅[4](2015)在《金属磷化专利技术概述》文中提出磷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处理领域。本文对磷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磷化温度和磷化促进剂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对磷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焦学超[5](2014)在《钢铁磷化及羟胺对磷化反应催化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常温锌系和中温锌钙系的磷化工艺及其促进剂羟胺的促进机理,研制了两种新型磷化处理液,并确定了磷化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讨论了磷化的工艺条件以及各组分的用量和工艺参数对磷化膜的影响,并测定了磷化膜组分及形貌。在常温锌系磷化液的研究中通过测定磷化过程的φ-t曲线研究了温度、游离酸度、硫酸羟胺用量等工艺参数对磷化速度和磷化膜性能的影响。利用EDS、SEM和XRD等对磷化膜组成形貌和物相进行了表征。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进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阐释了羟胺(NH2OH)在酸性溶液中对钢铁锌系磷化成膜的催化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磷化工艺的最佳温度范围为25-30℃,最佳的游离酸度为4.1,硫酸羟胺的最佳浓度为6.5g/L (工作液)。磷化膜是由单斜Zn3(PO4)2·4H2O和正交Zn2Fe(PO4)2·4H2O组成的针状晶体膜。中温锌钙系磷化液的研究是在锌系磷化液基础上加入Ca2+作为成膜组分和硝酸羟胺作为成膜催化剂的磷化体系。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成膜过程的Φ-t曲线(电位-时间曲线),优化出了最佳成膜条件,采取SEM、EDS、XRD等测试手段对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和物相进行了表征。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进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阐释了羟胺(NH2OH)在酸性溶液中对钢铁锌钙系磷化成膜的催化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最佳成膜条件为磷化温度70℃,Ca2+含量为52.89g/L,羟胺用量为3.2g/L,柠檬酸用量为6.0g/L,游离酸度为7.0(点)。该条件下形成的磷化膜是由Zn2Ca(PO4)2·2H2O构成的均匀致密石块状晶体膜。研究的两种磷化液均可在钢铁表面上生成浅灰色、均匀、致密的磷化膜。通过对磷化过程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及磷化膜层形貌及组分的分析,对磷化工艺进行优化,可使磷化膜质量显着提高。而且磷化液溶液稳定、沉渣减少,并能获得耐蚀性好、表面平整光滑的磷化膜,克服了一般磷化中膜层发黄、挂灰和耐蚀性差等缺点。

高波[6](2011)在《固废磷化渣资源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磷化作为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的一种被广泛应用,在化工、冶金、汽车、航天航空、船舶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磷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以磷酸铁和磷酸锌为主要成分的固体废弃物磷化渣,如果任意排放固废磷化渣势必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对固废磷化渣资源化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白色固废磷化渣中提取及其有价值的磷、铁物质并使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产品。本文开发以白色固废磷化渣与烧碱处理,提取其中具有价值的磷、铁资源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通过对湖南某公司的白色固废磷化渣的成分进行化学分析得出,其中的主要离子PO43-、Fe3+、Zn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1.8%、27.5%和2.35%,以磷酸铁和磷酸锌为主要的形式存在于白色固废磷化渣中。本文以制备十二水磷酸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HAP)和磷酸,从而对白色固废磷化渣的资源化进行研究。十二水磷酸钠的制备:本实验配制质量分数为30%的NaOH溶液,并且在110°C和搅拌的条件下,以磷化渣与烧碱的质量比为1.25:1将NaOH溶液缓慢加到磷化渣中反应2h后,加入适量的水来严格控制pH为1011后,继续反应0.5h,此时固废磷化渣中PO43-提取率达91.45%。反应后过滤得Na3PO4溶液,蒸发、结晶、过滤后得到十二水磷酸钠晶体,且其质量分数高达98.55%;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在搅拌和有超声波辅助的条件下,采用化学沉淀法将上述中的Na3PO4溶液缓慢滴加到饱和的Ca(OH)2溶液中反应获得纳米HAP,并且使用红外吸收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对纳米HAP粉末进行表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常温和有超声波辅助的条件下,控制Na3PO4溶液的滴加速度为0.3mL/min,然后使用无水乙醇来洗涤沉淀物,可获得质量分数高达99.5%、粒径50nm左右、高结晶度以及高分散性的纳米HAP粉末产品。磷酸的制备:在常温和搅拌的条件下,将上述中的Na3PO4溶液缓慢加入到Ca(OH)2溶液中反应制备出HAP,再将HAP与硫酸反应制备出磷酸。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2.5h,酸过量系数1.02,液固比2.5:1以及反应温度75±3℃,从磷酸钠溶液到磷酸反应的过程中,磷酸根的转化率可达96.87%。

孔祥峰[7](2011)在《铝合金锌系磷化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铝及其合金进行表面处理是提高其耐蚀性的有效方法。铬酸盐表面处理可显着提高铝及其合金的耐蚀性,但六价铬表面处理工艺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研究开发无毒或低毒的表面处理工艺势在必行。开发环境友好型的磷化技术是磷化工艺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研究了LY12铝合金的锌系磷化工艺。通过磷化液组分含量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磷化液组分含量的最佳组合为:磷酸二氢锌含量取值为11g/L,硝酸锌含量取值为35g/L,氯酸钠含量取值为2g/L,氟化钠含量取值为2.5g/L。得到的磷化膜外观颜色呈浅灰色,均匀光亮致密;借助了SEM得知表面形貌呈现为片状晶体层层堆积形成的磷化膜结构,堆积方式比较整齐,片状晶体最大长度为8μm;借助了EDS得知膜层的平均组成元素主要是:Zn、P、O,磷酸锌为磷化膜的主要物质。通过磷化条件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磷化条件的最佳组合为:磷化溶液量取值为100ml,磷化时间取值为20min,磷化温度取值为50℃,磷酸含量取值为3g/L。得到的磷化膜外观颜色呈浅灰色,均匀光亮致密;借助了SEM得知表面形貌呈现为片状晶体层层堆积形成的磷化膜结构,堆积方式比较混乱,片状晶体最大长度为6μm;借助了EDS得知膜层的平均组成元素主要是:Zn、P、O,磷酸锌为磷化膜的主要物质。以磷化液组分含量的最佳组合和磷化条件的最佳组合为基础,结合两个最佳组合,确定了锌系磷化的最佳工艺:得到的磷化膜外观颜色呈浅灰色,均匀光亮致密,膜重为5.46g/m2,硫酸铜试验耐蚀时间为68s,线性极化电阻为5034?;借助了SEM得知表面形貌呈现为片状晶体层层堆积形成的磷化膜结构,堆积方式比较整齐,片状晶体最大长度为8μm;借助了EDS得知膜层的平均组成元素主要是:Zn、P、O,磷酸锌为磷化膜的主要物质。

范洪强[8](2008)在《固废磷化渣的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化作为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应用广泛,但磷化过程中产生的磷化渣属于固体废弃物。磷化渣的任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许多学者针对如何将磷化渣有效回收利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系统性、经济性和实用性还达不到要求。因此对磷化渣进行资源化处理的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隔膜电解、配制新型复合磷化液和制备复合防锈颜料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磷化渣的资源化处理研究。(1)隔膜电解法在阴极液与锰系磷化渣溶解液交界面设置隔膜,通电电解。实验结果表明:锰系磷化渣中Mn2+离子得到释放,并能迁移到阴极区的纯水中;随着通电时间的延长,渣中金属离子的电提取效果不成正相关,适宜的通电时间为7h;电迁移产生的浓度梯度导致了反应槽中的电解作用即使在停滞的溶液中也会出现浓度梯度现象。隔膜电解法对处理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磷化渣较为合适,该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2)配制新型复合磷化液采用锌系磷化渣配制新型复合磷化液,通过化学浸泡法、电化学阳极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EIS)、扫描电镜等物理测试技术,研究了添加剂、工艺参数等对磷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的最佳配方为:磷化液基础液0.2 L/L、氧化锌5 g/L、碳酸钠9g/L、硝酸12.5 mL/L、浓磷酸2.5 mL/L、硫酸铜0.3 g/L、添加剂B 2 g/L;添加剂A 3g/L;柠檬酸钠1.5g/L。磷化液的pH值为2~3;总酸度(点)为18.0~20.0;游离酸度(点)为1.0~1.5;酸比值为18~20;磷化温度60~70℃;磷化时间为300~600s。复合磷化膜的微观结构为短棒状,其物理性质和耐蚀性能均较佳。配制新型复合磷化液法的工艺流程简单、污染小、易操作,是一种较理想的磷化渣资源化方法,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3)制备复合防锈颜料根据锌系磷化渣的成分设计出制备复合防锈颜料的工艺方法,将锌系磷化渣制备成复合防锈颜料。根据国家相关标准,测试了复合防锈颜料的性能。结果表明:防锈颜料的密度为3.303g/m3、吸油量为27.9%、水溶物为0.151%;颜料粒径呈非正态分布;颗粒形貌为团聚且呈砖形,比较粗大;X-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检测所制备的复合防锈颜料主要成分为氧化锌和氧化铁,耐盐水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防锈颜料具有增强涂料的耐蚀性的功能。

候萍萍[9](2008)在《锌钙系常温磷化液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常温磷化的工艺和磷化机理,研制了一种新型常温磷化处理液,研究了该磷化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讨论了磷化的工艺条件以及磷化液中各组分的作用以及各组分的用量和工艺参数对磷化膜的影响,并对磷化膜进行了检测。对磷化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本研究工作通过在锌系磷化液中引入Ca2+,大大改善了磷化膜的性能,其耐蚀性能大幅度提高,磷化膜晶粒迅速细化,沉渣量大幅度减少等。改进后的磷化液称为锌钙系磷化液。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锌钙系磷化液的组成和配比,对传统磷化工艺加以改进,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磷化工艺,而且通过正交实验优选了常温锌钙系磷化液的配方,得到一种配制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能快速成膜的磷化液配方。本文通过改变磷化液组成和工艺条件,观察其对磷化膜耐蚀性和膜重的影响,得到锌钙系磷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影响锌钙系磷化膜成膜速率及质量的主要因素有Zn2+/Ca2+、PO43-/NO3-、Ca(NO3)2、Zn(H2PO4)2、磷化温度和时间等。将钢铁试片在以磷酸、氧化锌、硝酸钙、钼酸钠等组成的锌钙系磷化液中常温磷化,利用正交试验法得到了磷化液的最佳配比。此配方为:7g/L氧化锌;22mL/L磷酸;10g/L硝酸钙;0.5g/L硝酸镍;2g/L柠檬酸;1.5g/L亚硝酸钠;2.0g/L氯酸钠;2.5g/L钼酸钠。此锌钙系磷化液在常温下,10-15min即可在钢铁表面上生成一层浅灰色、均匀、致密的磷化膜,耐CuSO4点滴时间为90s,耐3%氯化钠溶液浸泡时间为3h,都超过了国家标准GB/T 6807-2001的要求。且温度、酸度、磷化时间、前处理等因素影响常温磷化膜的形成、外观、膜重以及耐蚀性等。通过对磷化膜层性能及形貌的研究得知,对常温磷化工艺进行优化,可使覆膜质量明显提高。技术性能测试表明,该磷化液溶液稳定、沉渣少,并且能获得具有较好耐蚀性、极佳表面状况的磷化膜。实验证明,该磷化液克服了一般常温磷化泛黄、挂灰和耐蚀性差的缺点。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化学角度、电化学角度以及热力学角度分析研究了磷化机理,其中用热力学计算的方法讨论了常温磷化的可行性,发现若无氧化剂的加入,磷化难以自发进行,也就是说磷化过程中放热反应所释放的热量能够满足吸热反应所需求的热量,这样常温下的磷化才能自发进行。因此实现常温磷化的关键在于开发出高效促进剂。一些氧化性物质、重金属盐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均可作为磷化促进剂,文中选择了NaNO2、KClO3为氧化剂促进剂。

张明明,张圣麟,孔小波[10](2007)在《低温磷化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低温磷化由于低能耗、低成本、低污染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低温磷化的特点、机理、促进剂、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主要采用电化学方法、化学方法、调整酸比和pH值等方法来降低磷化处理的温度,但低温磷化仍存在耐蚀性较差的缺点,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应用。由于磷化过程的复杂性,低温磷化的机理以及复合促进剂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二、含羟胺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羟胺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锌、锰系磷化对滚动体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3 擦伤对轴承影响的研究
    1.4 表面工程技术
    1.5 磷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磷化处理的发展趋势
    1.6 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的研究现状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磷化膜选取及性能的评价
    2.1 磷化的分类
    2.2 磷化处理工艺流程
    2.3 磷化成膜的原理
    2.4 磷化工艺对磷化膜的影响
    2.5 磷化膜的性能及应用
    2.6 磷化膜的相关评价
        2.6.1 磷化膜的组织形貌
        2.6.2 磷化膜的膜重
第三章 疲劳寿命试验机及其测控系统的改进设计
    3.1 滚子-钢球接触疲劳寿命试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试验机的力学分析和润滑情况分析
        3.2.1 接触部分受力分析
        3.2.2 接触应力分析
        3.2.3 油膜厚度计算
    3.3 疲劳寿命试验机测控系统的改进设计
        3.3.1 测控系统的硬件组成
        3.3.2 测控系统软件部分的改进设计
        3.3.3 改进后的测控系统性能测试
第四章 磷化滚子的接触疲劳寿命试验
    4.1 试验条件及方法
        4.1.1 试件的选用
        4.1.2 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用
        4.1.3 试验方法
    4.2 试验过程的振动及温度信号分析
        4.2.1 振动信号的分析
        4.2.2 温度信号的分析
    4.3 双参数Weibull分布
    4.4 滚子疲劳寿命试验结果
    4.5 滚子表面分析
        4.5.1 疲劳剥落坑表面分析
        4.5.2 滚子磨痕表面分析
    4.6 含水润滑条件下锰系磷化滚子疲劳寿命分析
        4.6.1 疲劳寿命试验结果
        4.6.2 滚子表面成分分析
    4.7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多功能环保型磷化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磷化流程
    1.3 磷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4 磷化工艺分类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药品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磷化液制备方法
    2.5 实验方法
        2.5.1 酸洗除锈终点测试
        2.5.2 耐腐蚀性测试
        2.5.3 失重法测腐蚀速度
        2.5.4 磷化膜微观形貌SEM观察
        2.5.5 磷化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
第三章 磷酸酸洗除锈性能研究
    3.1 酸洗对试样表面形貌的影响
    3.2 磷酸酸洗过程中电位-时间曲线
    3.3 磷酸浓度对除锈时间的影响
    3.4 酸洗温度对除锈时间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化液促进剂的研究
    4.1 促进剂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4.1.1 成膜剂-磷酸二氢锌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4.1.2 氧化剂-硝酸锌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4.1.3 络合剂-柠檬酸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4.1.4 钝化剂-钼酸钠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4.1.5 缓蚀剂-苯并三氮唑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4.1.6 表面活性剂-(OP-10)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4.2 磷化液组分优化分析
        4.2.1 磷化液组分优化的评定
        4.2.2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4.2.3 磷化液组分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化工艺及成膜机理研究
    5.1 酸度对磷化膜的影响
        5.1.1 酸度对磷化膜形貌的影响
        5.1.2 酸度对磷化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5.2 磷化时间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5.2.1 磷化时间对磷化膜形貌的影响
        5.2.2 磷化时间对磷化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5.3 磷化温度对磷化的影响
        5.3.1 磷化温度对磷化膜形貌的影响
        5.3.2 磷化温度对磷化膜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5.4 超声处理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5.4.1 超声处理对磷化膜形貌的影响
        5.4.2 超声处理对耐腐蚀性能和除锈时间的影响
    5.5 后处理工艺对磷化效果的影响
        5.5.1 后处理工艺对组织形貌的影响
        5.5.2 后处理工艺对磷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
    5.6 磷化膜微观形貌及成分分析
        5.6.1 磷化膜SEM微观形貌及组成元素分析
        5.6.2 磷化膜组成元素分布
        5.6.3 磷化膜XPS分析
    5.7 磷化膜耐蚀性测试结果分析
        5.7.1 电化学极化曲线结果分析
        5.7.2 磷化膜电化学阻抗实验结果分析
    5.8 磷化液各项使用性能测评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碳钢超声磷化膜和涂层封孔膜在模拟干热岩地热水中的耐腐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干热岩地热水的研究现状
    1.3 地热流体的腐蚀特性研究
        1.3.1 地热流体的特性
        1.3.2 地热流体的腐蚀
    1.4 地热防腐技术研究进展
        1.4.1 从系统本身或地热流体入手
        1.4.2 从地热系统材料入手
    1.5 微纳米材料防腐研究进展
        1.5.1 磷化膜的研究进展
        1.5.2 纳米SiO_2涂层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超声磷化处理及涂层制备工艺
        2.2.1 样片预处理
        2.2.2 磷化膜的制备工艺
        2.2.3 纳米SiO_2涂层的制备工艺
    2.3 封孔涂层的表征方法
        2.3.1 表面形貌及组成
        2.3.2 表面粗糙度
        2.3.3 静态接触角
        2.3.4 耐蚀性能表征
    2.4 实验内容与步骤
        2.4.1 磷化工艺参数对磷化膜性能影响
        2.4.2 磷化膜高温腐蚀性能的考察
        2.4.3 sol-gel SiO_2封孔磷化膜的耐蚀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化工艺参数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磷化工艺参数对磷化膜耐蚀性能影响的考察
        3.2.1 超声处理对磷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促进剂对磷化膜腐蚀性能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的磷化液组分对磷化膜抗腐蚀性的影响
        3.2.4 不同pH值对磷化膜腐蚀性能的影响
        3.2.5 不同磷化时间对磷化膜腐蚀性能的影响
    3.3 优化工艺条件下磷化膜的性能表征
        3.3.1 EDS和XRD测试分析
        3.3.2 耐蚀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化膜在高温干热岩地热水的腐蚀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温度的干热岩地热水中的浸渍实验
        4.2.1 表面形貌分析
        4.2.2 交流阻抗谱的测量
    4.3 不同时间的干热岩地热水体系的浸渍实验
    4.4 不同水质的干热岩地热水体系的浸渍实验
        4.4.1 表面形貌的分析
        4.4.2 交流阻抗谱的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ol-gel SiO_2封孔磷化膜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SEM图像
    5.3 静态接触角
    5.4 粗糙度表征
    5.5 高温干热岩的浸渍实验
        5.5.1 图像分析
        5.5.2 交流阻抗谱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金属磷化专利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磷化技术的发展
2 磷化技术分类
    2.1 按磷化温度分类
    2.2 按磷化促进剂分类
3 展望

(5)钢铁磷化及羟胺对磷化反应催化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钢铁及钢铁腐蚀
    1.2 磷化的简介
        1.2.1 磷化机理
        1.2.2 磷化基本分类
        1.2.3 磷化的主要工序
        1.2.4 影响磷化膜质量的因素
    1.3 国内外磷化技术的发展
    1.4 磷化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当前的解决方法
    1.5 磷化工艺未来的发展方向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第2章 硫酸羟胺对锌系磷化促进机理及膜的微观结构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实验材料
        2.2.3.2 磷化液配方
        2.2.3.3 磷化液的配制
        2.2.3.4 试片预处理工艺
        2.2.3.5 游离酸度、总酸度的测定
        2.2.3.6 磷化膜的形貌、组成和物相分析
        2.2.3.7 磷化过程电位-时间曲线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羟胺对磷化成膜的促进作用及成膜机理分析
        2.3.2 温度对磷化成膜的影响
        2.3.3 游离酸度对磷化成膜的影响
        2.3.4 磷化膜 EDS 能谱分析
        2.3.5 磷化膜的微观形貌和物相
        2.3.5.1 磷化膜的 SEM 电镜扫描
        2.3.5.2 磷化膜的 XRD 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钢铁表面制备磷酸锌钙晶体膜及羟胺催化作用机理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磷化液的组成
        3.2.3.2 硝酸羟胺的制备
        3.2.3.3 试片处理工艺
        3.2.3.4 磷化液游离酸度、总酸度的测定
        3.2.3.5 磷化过程φ-t 曲线的测定
        3.2.4 磷化膜 SEM 形貌分析、EDS 能谱分析和 X 射线衍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羟胺对磷化成膜的促进作用及成膜机理分析
        3.3.2 游离酸度对磷化膜的影响
        3.3.3 柠檬酸含量对磷化膜的影响
        3.3.4 温度对磷化膜的影响
        3.3.5 不同 Ca~(2+)浓度对磷化膜的影响
        3.3.6 磷化膜 SEM 形貌分析、EDS 能谱分析和 X 射线衍射分析
        3.3.6.1 磷化膜的 SEM 形貌分析
        3.3.6.2 磷化膜的 EDS 能谱分析
        3.3.6.3 磷化膜的 XRD 分析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待发表论文

(6)固废磷化渣资源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磷化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1.3 国内外磷化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固废磷化渣形成理论
    1.5 影响固废磷化渣量的因素
    1.6 国内外固废磷化渣的研究现状
        1.6.1 利用磷化渣配制磷化液和含锈的转化液
        1.6.2 固废磷化渣与烧碱反应制备磷酸钠
        1.6.3 固废磷化渣与磷酸、碱反应制备磷酸二氢锌、磷酸钠、氧化铁
        1.6.4 采用石灰法制备磷酸盐颜料
        1.6.5 采用加水加热的方法制备羟基磷酸铁盐
        1.6.6 采用石灰法制备磷酸
        1.6.7 其他回收固废磷化渣中的资源
    1.7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1.8 课题研究的内容
        1.8.1 十二水磷酸钠的制备
        1.8.2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1.8.3 磷酸的制备
第2章 碱法制备磷酸钠
    2.1 基本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3 分析方法
        2.2.4 工艺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碱法制备磷酸钠温度的确定
        2.3.2 碱法制备磷酸钠NaOH 浓度的确定
        2.3.3 碱法制备磷酸钠反应时间的确定
    2.4 磷酸钠的纯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废磷化渣石灰法制备磷酸
    3.1 基本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3 分析方法
        3.2.4 工艺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磷酸三钠制备羟基磷灰石的XRD 分析
        3.3.2 反应时间对磷转化率的影响
        3.3.3 反应液固比对磷转化率的影响
        3.3.4 酸过量系数对磷转化率的影响
        3.3.5 反应温度对磷转化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氢氧化钙—磷酸钠体系沉淀法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
    4.1 基本原理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3 分析方法
        4.2.4 工艺流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AP 粉体的FT-IR 分析
        4.3.2 HAP 粉体的XRD 分析
        4.3.3 HAP 粉体的SEM 分析
        4.3.4 洗涤方法对HAP 粉体分散状态以及粒径的影响
        4.3.5 超声波对合成HAP 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固废磷化渣采用碱法制备十二水磷酸钠晶体的主要结论
        5.1.2 固废磷化渣采用石灰法制备磷酸的主要结论
        5.1.3 固废磷化渣制备纳米HAP 的主要结论
    5.2 本课题的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铝合金锌系磷化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铝及其合金的简介
    1.2 铝及其合金的表面处理方法
    1.3 磷化技术的概况
        1.3.1 磷化技术发展史
        1.3.2 我国磷化技术情况
    1.4 磷化成膜基本原理
    1.5 磷化技术的分类
    1.6 磷化液的组成及工艺参数影响
        1.6.1 磷化液的组成
        1.6.2 磷化工艺参数影响
    1.7 磷化技术的存在问题及发展展望
    1.8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工艺流程
        2.3.1 打磨
        2.3.2 脱脂
        2.3.3 碱蚀
        2.3.4 光亮酸蚀
        2.3.5 表面调整
        2.3.6 磷化操作
        2.3.7 老化处理
    2.4 性能检测
        2.4.1 磷化膜外观检测
        2.4.2 磷化膜膜重测定
        2.4.3 磷化膜硫酸铜点滴试验
        2.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单因素实验
        3.1.1 磷酸二氢锌对磷化的影响
        3.1.2 硝酸锌对磷化的影响
        3.1.3 氯酸钠对磷化的影响
        3.1.4 氟化钠对磷化的影响
        3.1.5 磷化温度对磷化的影响
        3.1.6 磷化时间对磷化的影响
        3.1.7 磷酸对磷化的影响
        3.1.8 柠檬酸对磷化的影响
        3.1.9 磷化溶液量对磷化的影响
        3.1.10 磷化助剂对磷化的影响
        3.1.11 表面调整剂对磷化的影响
    3.2 正交实验
        3.2.1 磷化液组分正交分析
        3.2.2 磷化条件正交分析
    3.3 磷化膜性能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固废磷化渣的处理与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
        1.1.1 固体废弃物
        1.1.2 资源化的优点
        1.1.3 资源化的方法
    1.2 磷化技术
        1.2.1 磷化技术的机理
        1.2.2 磷化技术的类型
        1.2.3 磷化膜的性能
        1.2.4 磷化技术的用途
        1.2.5 磷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固废磷化渣
        1.3.1 磷化渣的形成机理
        1.3.2 磷化渣的危害
        1.3.3 磷化渣的排放现状
        1.3.4 磷化渣资源化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内容
2 固废磷化渣的成分分析
    2.1 锌系磷化渣
    2.2 锰系磷化渣
    2.3 本章小结
3 隔膜电解法资源化处理固废磷化渣的研究
    3.1 概述
    3.2 隔膜电解法的原理
        3.2.1 电化学体系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3.2.2 电解传质
        3.2.3 电沉积
    3.3 隔膜电解法的处理过程
    3.4 实验方案设计
    3.5 实验装置设计
    3.6 实验结果及分析
        3.6.1 阴极液pH值变化
        3.6.2 电解槽中段pH值变化
        3.6.3 阴极液Mn~(2+)含量变化
        3.6.4 电解槽中段Mn~(2+)含量变化
        3.6.5 通电11h后距阳极不同距离pH变化
        3.6.6 通电11h后距阳极不同距离Mn~(2+)含量变化
    3.7 本章小结
4 利用固废磷化渣配制新型复合磷化液的研究
    4.1 实验原料和仪器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基础配方研究
        4.2.2 研究添加剂对提高磷化膜的耐蚀性的单因素影响
        4.2.3 最佳配方研究
        4.2.4 工艺参数研究
        4.2.5 复合磷化膜的成分分析
        4.2.6 复合磷化膜的物理性能检测
        4.2.7 复合磷化膜的耐蚀性能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础配方正交实验结果
        4.3.2 添加剂对提高磷化膜的耐蚀性的单因素影响
        4.3.3 最佳配方正交实验结果
        4.3.4 磷化液工艺参数确定
        4.3.5 复合磷化膜的成分
        4.3.6 复合磷化膜的物理性质
        4.3.7 复合磷化膜的耐蚀性
    4.4 本章小结
5 固废磷化渣制备复合防锈颜料的研究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材料
        5.2.2 颜料制备的基本原理
        5.2.3 颜料制备的工艺流程
        5.2.4 产品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产品组成及结构
        5.3.2 产品性质分析
        5.3.3 产品粒径分布与颗粒形貌
        5.3.4 产品涂膜的防锈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解过程中元素的释放与迁移
附录B 游离酸度和总酸度的测定方法
附录C 添加剂及工艺参数对磷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9)锌钙系常温磷化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磷化
    1.2 磷化的分类
        1.2.1 按磷化温度分类
        1.2.2 按磷化膜体系分类
        1.2.3 按磷化膜重分类
        1.2.4 按促进剂类型分类
        1.2.5 按磷化方式分类
    1.3 磷化促进剂
        1.3.1 氧化促进剂
        1.3.2 金属离子促进剂
        1.3.3 复合促进剂
    1.4 磷化助剂
    1.5 磷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1.5.1 国内磷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5.2 国外磷化技术的情况
        1.5.3 展望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6.1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6.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
2.实验部分
    2.1 磷化液组成及工艺条件
        2.1.1 磷化液的配方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磷化液的制备
        2.2.1 磷化液的配制方法
        2.2.2 游离酸度和总酸度的测定
    2.3 常温磷化工艺流程
    2.4 性能检测
        2.4.1 外观
        2.4.2 膜重
        2.4.3 耐蚀性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正交试验
        3.1.1 正交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3.1.2 正交实验各组磷化液性能参数
        3.1.3 综合评定
        3.1.4 验证试验结果
    3.2 磷化膜的影响因素
        3.2.1 预处理工艺的影响
        3.2.2 磷化方式的影响
        3.2.3 磷化膜干燥
        3.2.4 磷化工艺参数的影响
        3.2.5 游离酸度和总酸度的影响
        3.2.6 溶液成分的影响
    3.3 磷化机理的研究
        3.3.1 从化学角度分析
        3.3.2 从电化学角度分析
        3.3.3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
    3.4 加速剂的作用及其原理
4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10)低温磷化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磷化反应机理
2 加速低温磷化反应的途径
2.2 化学加速
2.2.1 氧化剂
2.2.2 重金属盐
2.2.3 还原剂
2.2.4 有机促进剂
2.2.5 稀土元素
2.2.6 表面活性剂
2.3 优化磷化工艺过程
2.3.2 增加酸比
2.3.3 增加溶液pH值
2.3.4 表面调整
3 低温磷化存在的问题
4 结 语

四、含羟胺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锌、锰系磷化对滚动体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D]. 赵晓娣. 上海大学, 2020(02)
  • [2]多功能环保型磷化液的研究[D]. 佟琛.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3]碳钢超声磷化膜和涂层封孔膜在模拟干热岩地热水中的耐腐蚀性能[D]. 孙秀秀. 天津大学, 2016(03)
  • [4]金属磷化专利技术概述[J]. 李淑娟,程三飞,程远梅. 科技视界, 2015(30)
  • [5]钢铁磷化及羟胺对磷化反应催化机理的研究[D]. 焦学超. 河北大学, 2014(10)
  • [6]固废磷化渣资源化的研究[D]. 高波. 湘潭大学, 2011(04)
  • [7]铝合金锌系磷化工艺及性能研究[D]. 孔祥峰. 沈阳理工大学, 2011(01)
  • [8]固废磷化渣的处理与资源化研究[D]. 范洪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2)
  • [9]锌钙系常温磷化液的研究[D]. 候萍萍. 山东大学, 2008(01)
  • [10]低温磷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明明,张圣麟,孔小波. 表面技术, 2007(04)

标签:;  ;  ;  ;  ;  

含羟胺促进剂的低温磷化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