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静压送风管道合理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空调静压送风管道合理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一、空调静压送风道合理结构的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暐[1](2021)在《长直管道送风系统均匀性及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通风系统在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等领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在民用建筑中,通风系统主要的作用在于保障工作区内的温度、湿度、风速、洁净度等指标达到人员舒适性需求;而在工业建筑中,通风系统则主要致力于降低工作区域内的污染性气体或颗粒物等污染源发散物浓度,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长期地、健康地处于工作区,并降低因污染源导致慢性病的风险;至于其他特殊环境,如医院传染病区、精密实验室、大型计算站等,则需要保证整个建筑物中的各项指标符合人员健康安全要求和工作流程要求。考虑到工作性质特殊,不仅需要保证局部区域符合要求,还需要保证建筑物内整个区域都达到要求,这对通风系统风口的合理布置以及管内流动均匀性提出了挑战。实际工程应用表明,大多数通风系统运行时都或多或少产生风量分布不均等问题,而在长直管道通风系统的首端和末端尤为突出。本文以长直管道送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CFD计算软件ANSYS Fluent对送风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了等截面送风管道内的压力和速度分布,研究了通风管道的阻力特性。研究了长直风管送风系统的流场均匀性,并根据送风阻力特性确定合理的静压分布,从而保证风口处的送风量达到一致。分析了影响等截面送风管道送风均匀性的风口数量n,风口间距离△L等特征参数;研究了变截面管道各风口的出流角大小和出风量的均匀性;为了保证各风口达到理想的出流要求,采用了出风口处添加短管的方法,以期获得出风口处截面理想的出流角分布,提高直管送风系统的均匀性。研究表明:(1)风口数量,风口间距离等各特征参数对等截面风管的均匀性存在影响,其中风口数量对送风分布的均匀性影响较大,风口数量越多,整体出风均匀性越差。(2)变截面风管能够较好地调整管道内的压力和速度分布,使得各出风口处的流体参数趋于一致,均匀性提升。(3)添加短管能够调整出风口截面的出流角均值,并改变短管的长度、上下口的长度、管壁倾斜角度等参数,可有效地改善出流角。(4)将变截面管道与合理的短管相结合,既能够使各风口的出流角达到较为理想要求,同时,又能够满足各风口气流参数的均匀性要求。数值模拟可得,变截面风管能够较好地调整风管内的压力和各风口的流量。在研究范围内,当等截面管道与延伸长度为15cm的竖直短管结合设置,或变截面管道与延伸长度为20cm的竖直短管结合设置时,风管整体的出流角大幅度上升,能够达到均匀竖直出流的要求。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当采用倾斜角接近45°的倾斜短管时,风管整体的出流情况能够达到均匀倾斜出流且倾斜角度范围一致的要求。

程海涛[2](2020)在《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性能优化及车内流场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铁路的飞速发展,铁路已成为人们中长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我国人口众多,运力不足的问题在节假日期间尤为突出;我国幅员辽阔,列车穿越多个气候带地区,这对车内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层客车在增加客车定员、增加旅客舒适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双层客车整体空间开阔,内部结构复杂,对其送风道送风性能及车内流场的研究相对困难。本文以双层客车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性能进行优化分析,对优化后的双层客车车内流场进行分析研究,为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有利的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两种典型双层客车送风道(I型为单向送风、II型为双向送风)为研究对象,对比其各层出风口的风量分布结果。结果表明,I型双层客车送风道出风口风量分布大致为线性(递增或递减)出流;II型双层客车送风道出风口风量分布大致为“n”型(中间大两边小)出流。(2)根据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定理和流体流动能量守恒定理,先建立单层单侧送风道流速和静压模型,并对三种基本情况模型(均匀出流、线性出流和“n”型出流)进行具体分析,再建立静压腔流速和静压模型,最后通过耦合单层单侧送风道进风口和静压腔出风口,建立了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理论的整体模型。(3)对司机室送风道、电器柜送风道和客室各层送风道等结构的送风性能进行了分析优化。通过增加司机室送风道风阻,增加司机室前窗附近风量,有效地改善了顶部出风口附近风速较大和前窗附近温度不达标的问题。通过分析对比电器柜12种送风道送风结构,得到了电器柜送风道的最佳通风散热方案(进风管为中管、废排口位置在下部、冷却风扇方向向下),并总结了各种送风道送风结构对电器柜通风散热的规律性影响。提出在客室各层送风道前端增加流板、前中端增加整流板、中端增加导流板和中端增加挡板等措施,改善送风道内流场分布。(4)以优化后的双层客车头车为研究对象,计算得到夏冬两季极端环境工况下双层客车车内的风速和温度等相关流场分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各客室大部分区域的风速均不超过最大风速标准,且风速均匀性较好;各客室大部分区域的温度满足相应的温度设计标准,且温差变化范围均在最大要求变化范围内,温度均匀性较好。

刘丽君[3](2019)在《工程用移动淋浴装置空调送风系统设计和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以来,中国铁路飞速发展,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覆盖全国,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中、长途运输方式之一,在目前不断提高运行速度的前提下,列车车内环境的舒适性及稳定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乘客提供方便、舒适、适宜的乘车环境是现代列车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指标。空调送风系统是现代列车不可缺少的子系统之一,车厢内人体的热舒适性在很大程度上由风道送风的均匀性决定。传统列车、城轨地铁空调列车送风道的设计一般通过经验公式来确定,但是通过经验公式获得的结果相对比较粗糙,准确性较差,传统的方法不能准确预测列车车内的气流组织分布特征。本项目以工程用移动淋浴装置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空调系统的送风道均匀性、合理的微风速进行研究,并在风道内指定位置增加或减少挡风板,提高风道出风和室内气流组织的均匀性。本文以实现送风道均匀送风和客室内合理的微风速为目的,研究送风口的风量分配并对其进行优化,主要通过CFD仿真模拟来实现。首先进行方案分析,确定研究内容。在设计阶段中首先依照二维图纸建立送风道模型,并初步进行CFD仿真模拟计算,并得出相应模拟结果。根据初步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若风量分配均匀,且满足设计要求,则说明现有的送风系统设计是合理的,不需要做任何调整;若结果显示的风量分配不均匀,没有达到要求,则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通过反复调节增减挡板或增加导流板等方式,使出风口风量均匀且满足设计要求。在各风口风量不均匀系数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客室内的速度场模拟计算,模拟得出各层面的微风速,与设计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进行现场试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整个设计过程中,结合理论计算、CFD模拟和试验数据测量这三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同时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论文研究数据及结果表明,使用数值模拟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通风系统出风均匀性和车内气流组织合理性是可行的。文中对风道内部结构提出的合理改进建议,有利于提高现代列车通风系统送风均匀性和车内舒适度,研究的结论对列车客车通风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蒲栋[4](2018)在《CFD技术在动车组空调送风道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对车内温湿度及送风均匀性等至关重要,是车内舒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合理的通风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提高列车的乘坐舒适。结合CFD技术的预测特性,提出一种基于调整风道散流器实现风量均匀分配的方法,通过确定控制方程、建立几何模型、边界条件设置、仿真计算及模型优化等方法,实现对风道的优化设计,并进行风道配套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送风量总和与设计值偏差为0.76%,基于CFD技术的风道仿真计算对其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风道模型的简化处理提出一些建议,提高仿真的准确性。

陈建云,臧建彬[5](2017)在《地铁列车空调均匀送风风道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地铁列车内送风是否均匀直接影响着车内乘客的舒适性,合理的送风道结构是保证送风均匀的前提条件。本文从列车空调送风道的均匀送风原理出发,对现有地铁列车上4种常见均匀送风风道的送风形式做了介绍,分析了各种风道的结构特点、影响各种送风道送风均匀性的因素以及使用受到限制的原因。并对现有车辆的风道优化方案做了简单介绍,提出以后对风道进行设计优化的方向。最后用fluent对比了条缝式静压送风主风道的两种送风方式的送风均匀性,发现主风道采用孔口送风的送风均匀性优于连续条缝。

郭玲[6](2015)在《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增多,城轨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车厢内空气品质作为影响乘客舒适性和健康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调风道系统内颗粒物的沉积会严重影响车厢内空气品质,长期累积会滋生大量细菌,危害乘客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的沉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轨车辆空调送风道为研究对象,研究颗粒物在风道内的沉积规律,主要研究内容有:(1)理论分析了空调送风道内颗粒物的理化性质、受力情况、动力学特性及其沉降的影响因素。(2)实验研究静压式送风道主风道内壁面的颗粒沉积率和沉降速度在风道长度方向上的规律,并分析了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不同的颗粒沉降面、风道内气流速度以及风道壁面粗糙度对颗粒沉降的影响。(3)在实验的基础上,采用重整化群k-ε两方程模型(RNG k-ε)和离散相模型(DPM),对连续相及离散相模型中的边界条件等进行优化,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数值模拟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4)对静压腔内壁面的颗粒沉积率进行模拟研究,对比分析粒径为1μm、2.5μm、10μm和30μm的颗粒在静压式送风道各壁面的沉积率和沉降速度,研究了粒径对颗粒物在风道壁面沉积的影响。本课题通过对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规律的研究,提出了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的清洗建议,为空调风道系统的设计及日常维护清理提供依据,对减少风道内颗粒沉积,维护风道内表面清洁,提高车厢内空气品质有重要意义。

陶红歌[7](2011)在《地铁车厢送风系统性能优化及车厢内CO2扩散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铁车厢内良好的空气分布对于维持车厢内良好的热舒适条件和清新的空气品质至关重要,保证风道送风均匀是维持车厢内良好气流分布的前提条件,在风道送风均匀的前订提下,如何选择送风速度、主风道送风口数量和主风道与扁风道的送风量分配比将直接影响车厢的送风系统性能,进而影响车厢内的气流分布情况。同时,掌握车厢内污染物CO2的扩散情况也将对改善车厢内的气流组织提供重要的指导意见。因此,本研究将从风道结构优化入手,对地铁车厢内的送风系统性能优化和污染物CO2的扩散规律进行研究。为了更方便的衡量地铁车厢送风风道多送风口的送风均匀性,提出了基于面积加权平均速度和质量加权平均速度的气流分布均匀性关联式。由于截面上的面积加权平均速度和质量加权平均速度可以由模拟结果直接给出,因此,使得整个速度分布均匀性的计算过程大为简化。为了检验提出的新关联式衡量气流分布均匀性的合理性,新关联式分别被应用于假定的速度分布和模拟的速度分布进行速度分布均匀性的评价,评价结果与文献中已有公式进行的相应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关联式的评价结果在整体趋势上与文献中两个公式的评价结果完全一致。对地铁列车车厢内某段独立风道送风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以风道各送风口的送风速度和送风量为考察目标,对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检验了数值模拟应用于地铁车厢风道结构优化的可靠性。对提出的新的风道结构优化思路——主风道中采用穿孔板代替导流板、扁风道中采用与送风口齐宽的挡板——应用于某段地铁车厢风道内进行模拟优化分析,研究发现:主风道内设置穿孔板可以有效的平衡风道内各段的压力,使得每段的静压都比较均衡,从而为保证送风口的送风均匀性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扁风道内设置挡板可以有效的改善扁风道各送风口的送风方向,同时通过调整挡板的高度并结合扁风道顶板后半段向末端倾斜可以很好的调整各送风口的送风量,并改善送风均匀性。为了了解送风速度、主风道送风口数量和主风道与扁风道的送风量分配比三个设计变量同时改变时对地铁车厢内的空气分布性能的影响,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对三因素各三个水平安排了15组三因素不同组合的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得到15组方案的空气分布性能,采用商业统计软件MINITAB对15组数据进行响应曲面法统计分析,得到了响应曲面法预测的空气分布性能模型,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送风速度对地铁车厢内的空气分布性能指标影响最大,而且,送风速度与主风道送风口数量对空气分布性能指标的交互影响比较明显。当送风速度一定时,主风道与扁风道的送风量分配比和主风道送风口数量对空气分布性能指标也有一定的交互影响。同时,根据获得的空气分布性能指标的响应曲面模型,送风系统的设计者可以很容易选择出最佳的影响送风系统性能的设计变量组合来得到最大的空气分布性能指标值。最后研究了地铁车厢内在乘客满员的情况下,乘客位置变动对车厢内污染物C02扩散规律的影响。根据车厢内乘客可能采用的站立方式设置了四种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这四种方案下车厢内站立空间区域距地板上方1.7m上的污染物CO2的扩散情况,和车厢内两侧的坐姿区域距地板上方1.1m上的污染物CO2的扩散情况,结果发现:在1.7m高度上,在目前顶部送风、回风、两侧顶部排风的送风模式下,车厢内远离回风口、靠近车厢外端面的区域污染物CO2的浓度明显低于靠近回风口和内端面区域的污染物CO2浓度。在1.1m高度上,靠近车厢回风口区域两侧乘客坐姿呼吸高度上的污染物C02的浓度整体上高于远离回风口区域两侧乘客坐姿呼吸高度上的污染物C02的浓度。乘客位置变动对车厢内C02扩散的整体的分布趋势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局部会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地铁列车车厢内污染物的检测测点设置及气流组织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王刚,尹慧慧,王婧倩[8](2011)在《采用孔板调节的列车均匀送风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等截面均匀送风理论的分析,结合列车环境的特点,提出了采用孔板调节的均匀送风系统,并对其进行了理论计算、CFD模拟和实验测试。研究表明,该送风系统可完全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进行设计,且具有调节方便、阻力损失小、风机能耗低、噪音低等优点。

尹慧慧[9](2010)在《孔板在列车送风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孔板送风一般应用于对区域温差和工作区风速要求严格的环境,尤其适合列车这种对均匀送风和空间有特殊要求的环境。孔板送风应用于列车送风系统中,提高了列车内环境的舒适性,并且使车内表面更加美观。孔板本来主要是作为送风末端存在的,一般都需要有单独的风量调节构件,本文将孔板同时作为风量调节构件和送风末端。本文结合理论分析、CFD模拟和实验测试,对该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和送风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指导实际的列车送风系统设计。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冬、夏季两种送风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提出了风量调节方案并得出最终的理论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应用于CFD模拟,由模拟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冬、夏季送风系统主风道内压力和风速分布均匀,送风均匀性较好,而且夏季送风系统的压降仅为33.1Pa,相比其它类型送风系统要小得多,极大地降低了风机能耗。CFD模拟和理论计算的结果反映出了相同的送风特性。然后,在多功能通风空调综合实验台上按1:1搭建了原型风道,将CFD模拟结果应用于实验,并进行了风压分布以及出风口风量的测试。结果表明,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最大偏差不超过10%,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又表明可以采用CFD方法对此类送风系统进行分析。最后,对夏季孔板送风方式下的车厢内气流组织进行了CFD模拟和实验研究,并与目前动车组内常用的环状管网送风系统的车厢内气流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用不均匀系数和空气分布指标两个参数对两种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孔板送风方式下的车厢内气流组织要优于后者。在原车送回风系统基础上对车厢内气流组织的优化进行探讨,提出了依靠风阀转换改变送回风形式的优化方案,对优化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优化后气流组织优于优化前的结论。本文工作可以为列车送风道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也可为类似的送风道提供借鉴。

张瑞瑞[10](2010)在《高速列车VIP车厢送风均匀性及气流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列车的迅速发展,乘客对列车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列车空调的送风方式、送风速度、送风温度等影响着车内的气流组织和舒适性。列车VIP车厢内气流组织的要求更高。本文采用CFD模拟和实验方法,以实现列车送风均匀性和优化包厢内气流组织为目的,对VIP车厢孔板送风道和车厢内气流组织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对高速列车送风系统设计及车厢内舒适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VIP车厢结构的特殊性,本文采用N点风口模型对某高速列车送风系统进行了CFD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各个包厢与其对应的走廊侧送风量近似相等,但是由于包厢的空间较走廊大,且包厢与走廊间有1.65m的隔断,导致包厢内风量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于是提出了加大包厢侧风量的方法,通过在主风道内加挡板、调整软管和小静压箱尺寸的方法进行调整,调整后仿真结果表明列车各包厢的风量不平衡率均在10%以内,其中最大值为6.67%,满足工程要求。同时CFD模拟结果也表明包厢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较为均匀,满足客室内舒适性要求。以1:1的比例在列车实验台上搭建实际的送风系统进行实验。实验分别测试了各个包厢及对应的走廊侧送风口风量。将实验和仿真结果对比发现各送风口的CFD模拟值与实测值趋势一致且最大相对误差为9.57%,基本满足工程要求。包厢内温度和风速测试结果与CFD模拟结果也比较吻合,满足铁标中关于温度场和速度场的要求,并用不均匀系数评价指标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评估。

二、空调静压送风道合理结构的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静压送风道合理结构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直管道送风系统均匀性及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道构件均流
        1.2.2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
        1.2.3 等截面均匀送风管
        1.2.4 静压风道
    1.3 研究内容
2 直管送风系统内的压力分布
    2.1 流体运动控制方程组
    2.2 送风管道系统内的压力分布
    2.3 直管送风系统的压力、风速分布
    2.4 管道内有压流动流态分析
3 数值模拟风管模型验证
    3.1 计算流体力学应用简介
    3.2 均匀性评价标准
    3.3 数值模拟模型验证
        3.3.1 实验模型验证
        3.3.2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设置
        3.3.3 湍流模型的选择
4 直管送风系统的均匀性分析与优化
    4.1 风口数量和风口间距离对不均匀性的影响
    4.2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模型
        4.2.1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的设计
        4.2.2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的均匀性分析
    4.3 出风口截面的均匀性对送风的影响
        4.3.1 风口数量对出流角的影响
        4.3.2 风口间距离对出流角的影响
        4.3.3 风口短管长度对出流角的影响
        4.3.4 风口短管壁倾斜程度对出流角的影响
        4.3.5 变截面均匀送风管和倾斜风口短管壁的结合
5 风管短管风口下方流场分布
    5.1 不添加短管的等截面管道
    5.2 不添加短管的变截面管道
    5.3 变截面管道设置倾斜短管
    5.4 等截面管道设置竖直短管
    5.5 变截面管道设置竖直短管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性能优化及车内流场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双层客车简介
        1.3.1 发展历程
        1.3.2 组成结构
        1.3.3 优点与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理论
    2.1 流体运动基本方程
        2.1.1 质量守恒方程
        2.1.2 动量守恒方程
        2.1.3 能量守恒方程
    2.2 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
    2.3 数值求解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层客车送风道出风量分布研究
    3.1 几何模型
        3.1.1 原始模型
        3.1.2 简化模型
    3.2 边界条件及数值计算
    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理论分析
    4.1 单层单侧送风道送风理论分析
        4.1.1 流速模型建立
        4.1.2 静压模型建立
        4.1.3 三种基本情况的模型分析
    4.2 静压腔送风理论分析
        4.2.1 流速模型建立
        4.2.2 静压模型建立
    4.3 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理论建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层客车送风道结构的送风性能优化
    5.1 司机室送风道结构的送风性能优化
        5.1.1 模型说明
        5.1.2 边界及计算
        5.1.3 优化结果
        5.1.4 分析与总结
    5.2 电器柜送风道结构的送风性能优化
        5.2.1 模型说明
        5.2.2 边界及计算
        5.2.3 优化结果
        5.2.4 分析与总结
    5.3 客室各层送风道结构的送风性能优化
        5.3.1 模型说明
        5.3.2 优化说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层客车车内流场分析
    6.1 几何模型
    6.2 数学模型
    6.3 边界条件及数值计算
    6.4 风速计算结果
        6.4.1 垂向监测面速度分布特性
        6.4.2 纵向监测面速度分布特性
        6.4.3 横向监测面速度分布特性
    6.5 温度计算结果
        6.5.1 夏季垂向监测面温度分布特性
        6.5.2 夏季纵向监测面温度分布特性
        6.5.3 夏季横向监测面温度分布特性
        6.5.4 冬季垂向监测面温度分布特性
        6.5.5 冬季纵向监测面温度分布特性
        6.5.6 冬季横向监测面温度分布特性
    6.6 结果分析与总结
    6.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工程用移动淋浴装置空调送风系统设计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旅客列车送风系统的发展
    1.3 空调旅客列车客室内微风速研究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整车送风系统理论计算、图纸设计
    2.1 送风系统设计要求
    2.2 送风系统风道设计
    2.3 均匀送风计算
    2.4 均匀送风方案
    2.5 风量调节方案
    2.6 风道图纸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送风系统均匀性模拟计算
    3.1 CFD概述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控制方程
        3.2.2 假设条件
    3.3 物理模型的建立
    3.4 边界条件设置
    3.5 送风系统模型网络划分
    3.6 送风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3.6.1 风道变截面分析
        3.6.2 风道送风均匀性分析
        3.6.3 送风系统的仿真结果
        3.6.4 仿真结果分析
    3.7 送风系统调整及调后仿真结果
        3.7.1 物理模型修改
        3.7.2 送风系统模型调整后仿真计算结果
        3.7.3 模型调整后仿真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客室内速度场模拟计算
    4.1 模型建立
    4.2 边界条件设置
    4.3 客室微风速模拟结果
        4.3.1 出风口风速云图模拟结果
        4.3.2 回风口风速云图模拟结果
        4.3.3 整车风速云图模拟结果
        4.3.4 整车压力云图模拟结果
    4.4 客室微风速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通风性能试验
    5.1 通风性能试验方法
        5.1.1 新风量
        5.1.2 送风量
        5.1.3 车内外压差
        5.1.4 车内各风口出风风速
        5.1.5 客车微风速
    5.2 通风性能试验过程
        5.2.1 风量采集工作
        5.2.2 现场试验布置
        5.2.3 现场试验
    5.3 通风性能试验结果
    5.4 通风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CFD技术在动车组空调送风道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基于CFD的风道流场计算
    2.1 流场分析求解控制方程
    2.2 几何模型处理
        2.2.1 创建几何模型
        2.2.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置
    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2.4 风道配套试验数据校验
3 结论

(5)地铁列车空调均匀送风风道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均匀送风
2 均匀送风道形式
    2.1 条缝式静压均匀送风风道
        2.1.1 基本结构
        2.1.2 送风道特点
        2.1.3 性能分析及应用
    2.2 大截面准静压送风道
        2.2.1 基本结构
        2.2.2 送风道特点
        2.2.3 性能分析及应用
    2.3 圆管式车辆空调送风
        2.3.1 基本结构
        2.3.2 送风道特点
        2.3.3 性能分析及应用
    2.4 新型变截面静压送风风道
        2.4.1 基本结构
        2.4.2 送风道特点
        2.4.3 性能分析及应用
3 均匀性计算
    3.1 物理模型
    3.2 模拟计算
4 结论与展望

(6)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轨车辆的发展
        1.1.2. 城轨车辆空调送风道系统的特点
        1.1.3.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系统存在的问题
        1.1.4. 调风道内颗粒沉积的影响
    1.2. 颗粒物沉降的研究现状
        1.2.1. 管道内颗粒物沉降的实验研究
        1.2.2. 管道内颗粒沉降的理论研究
    1.3.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风道内颗粒物的运动机理分析
    2.1. 空调风道系统与颗粒物
        2.1.1. 调风道内气溶胶颗粒物的特性
        2.1.2. 颗粒物在空调风道系统的扩散过程
    2.2. 风道内颗粒物的受力分析
        2.2.1. 重力和浮力
        2.2.2. 曳力
        2.2.3. 布朗力
        2.2.4. 剪切(Saffman)升力
        2.2.5. 热泳力
        2.2.6. 附加质量力
        2.2.7. 巴赛特(Basset)力
        2.2.8. 颗粒受力分析
    2.3. 风道中颗粒物的动力学特性
        2.3.1. 风道内气流运动
        2.3.2. 风道内颗粒物的运动
    2.4. 风道颗粒物的沉降
        2.4.1. 沉降速度
        2.4.2. 颗粒与风道壁面的相互作用
        2.4.3. 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规律的实验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实验系统
        3.2.1. 实验系统搭建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3.3. 实验方案及步骤
        3.3.1. 实验工况
        3.3.2. 实验步骤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测试断面风速及压力分布
        3.4.2. 主风道内颗粒沉积规律
        3.4.3. 不同沉降面对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
        3.4.4. 风道内空气流速对颗粒沉降速度的影响
        3.4.5. 风道内壁面粗糙度对颗粒沉积规律的影响
        3.4.6. 不同测点粒径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的数值模拟
    4.1. 风道内颗粒沉降的数值模拟模型
    4.2. 数学模型建立
        4.2.1. 连续相流场的数学模型
        4.2.2. 离散相运输模型
        4.2.3. 粒子的湍流扩散
    4.3.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4.4. 边界条件
        4.4.1. 连续相流场边界条件
        4.4.2. 离散相边界条件
    4.5. DPM模型求解过程
    4.6. 模型验证
        4.6.1. 连续相模型验证
        4.6.2. 离散相模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沉积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1. 静压腔内壁面颗粒沉积率
    5.2. 粒径对颗粒在风道内沉积率的影响
        5.2.1. 各粒径颗粒在风道内不同壁面的沉积率
        5.2.2. 粒径对颗粒在风道内沉积率的影响
    5.3. 粒径对颗粒在风道内沉降速度的影响
    5.4. 风道内沉降颗粒的清理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地铁车厢送风系统性能优化及车厢内CO2扩散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铁车厢送风系统及污染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衡量气流分布均匀性的新关联式
    2.1 概述—关联式提出的背景
    2.2 关联式的提出
    2.3 基于假定速度分布与已有公式的对比
    2.4 基于模拟速度分布与已有公式的延伸对比
    2.5 结果与讨论
    2.6 小结
3 地铁车厢风道送风性能试验及优化模拟研究
    3.1 概述
    3.2 地铁车厢送风系统
    3.3 风道送风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3.4 送风风道优化模拟分析
    3.5 小结
4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地铁车厢送风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响应曲面法
    4.3 空气分布性能指标
    4.4 研究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6 小结
5 地铁列车车厢内污染物CO_2扩散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满员时车厢物理模型
    5.3 车厢内CO_2扩散模拟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9)孔板在列车送风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孔板送风的研究及应用
        1.2.2 常见的列车送风系统
    1.3 列车送风系统的研究方法
        1.3.1 CFD 模拟的应用
        1.3.2 列车送风系统的实验研究
        1.3.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送风系统的理论计算分析
    2.1 均匀送风原理
    2.2 常规等截面均匀送风道的计算方法
    2.3 常规变截面均匀送风道的计算方法
    2.4 时速380 公里座车简介
    2.5 夏季孔板送风系统的计算
        2.5.1 风量调节方案的提出
        2.5.2 送风系统的计算
    2.6 冬季送风系统的计算
        2.6.1 风量调节方案的提出
        2.6.2 送风系统的计算
第3章 空调送风系统的CFD 模拟
    3.1 送风系统模型的建立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假设条件
        3.1.3 控制方程
        3.1.4 边界条件的设定
    3.2 结果分析
        3.2.1 夏季送风系统分析
        3.2.2 冬季送风系统分析
第4章 空调送风系统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台及实验仪器介绍
        4.1.1 实验台简介
        4.1.2 测试方法及测量仪器
    4.2 夏季送风系统测试分析
        4.2.1 压力测试分析
        4.2.2 送风均匀性测试分析
    4.3 冬季送风系统测试分析
        4.3.1 压力测试分析
        4.3.2 送风均匀性测试分析
第5章 夏季孔板送风车厢内气流组织研究
    5.1 气流组织的CFD 模拟
        5.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5.1.2 边界条件
        5.1.3 CFD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 气流组织的实验测试
    5.3 气流组织评价方法
    5.4 气流组织对比分析
    5.5 对车厢内气流组织优化的探讨
        5.5.1 优化后CFD 模拟结果及分析
        5.5.2 与优化前气流组织的对比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高速列车VIP车厢送风均匀性及气流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列车送风系统的研究
        1.2.1 条缝式静压送风系统
        1.2.2 全空气诱导器送风系统
        1.2.3 圆管式送风系统
        1.2.4 环状均匀送风系统
        1.2.5 外接螺旋风管式变截面送风系统
        1.2.6 孔板送风系统
    1.3 空调列车室内气流组织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VIP 车厢孔板风口简化方法
    2.1 VIP 车厢简介
    2.2 CFD 概述
    2.3 N 点风口模型
    2.4 风量不均匀系数
    2.5 气流组织评价
第3章 空调送风系统及包厢内气流组织的CFD 模拟
    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1 假设条件
        3.1.2 控制方程
    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3.2.1 送风系统物理模型
        3.2.2 包厢物理模型
    3.3 边界条件
        3.3.1 送风系统边界条件设置
        3.3.2 包厢边界条件设置
    3.4 模型网格的划分
        3.4.1 送风系统网格划分
        3.4.2 包厢网格划分
    3.5 CFD 模拟结果及分析
        3.5.1 送风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3.5.2 包厢气流组织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4章 VIP 车厢空调送风系统及包厢内气流组织的实验 研究
    4.1 实验台及实验仪器简介
        4.1.1 实验台的搭建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误差及分析
        4.2.1 系统误差分析
        4.2.2 随机误差分析
    4.3 测试方法概述
    4.4 调试前后空调送风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4.5 包厢气流组织测试及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空调静压送风道合理结构的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直管道送风系统均匀性及优化设计研究[D]. 张卓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双层客车送风道送风性能优化及车内流场分析研究[D]. 程海涛.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工程用移动淋浴装置空调送风系统设计和优化[D]. 刘丽君. 青岛大学, 2019(02)
  • [4]CFD技术在动车组空调送风道设计中的应用[J]. 蒲栋.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8(02)
  • [5]地铁列车空调均匀送风风道概述[J]. 陈建云,臧建彬. 制冷, 2017(04)
  • [6]城轨车辆空调风道内颗粒物沉积规律研究[D]. 郭玲. 青岛理工大学, 2015(06)
  • [7]地铁车厢送风系统性能优化及车厢内CO2扩散规律研究[D]. 陶红歌.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8]采用孔板调节的列车均匀送风系统研究[A]. 王刚,尹慧慧,王婧倩.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 2011
  • [9]孔板在列车送风系统中的应用[D]. 尹慧慧.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 [10]高速列车VIP车厢送风均匀性及气流组织优化研究[D]. 张瑞瑞.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空调静压送风管道合理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