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加热器的计算机模拟

燃油加热器的计算机模拟

一、燃油暖风机的计算机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张琼[1](2017)在《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地域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乳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奶牛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要求。低屋面横向通风(Low Profile Cross Ventilated,LPCV)牛舍以新兴的牛舍建筑形式被引入国内,以其全年可控舍内环境、建造成本低、可大规模化养殖等优势得到国内许多大型牧场的关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气候差异较大,使得LPCV牛舍在不同地区应用效果大不相同。为避免盲目照搬和跟风建设该类型牛舍建筑,结合我国气候区划及牧区分布选出四个典型气候地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的方法开展了LPCV牛舍的地域适应性研究。针对不适应地区提出牛舍的改良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研究结果可作为我国LPCV牛舍的优化设计、既有LPCV牛舍改造的设计参考,并对湿帘风机系统的运行调控提供参考方案。通过建立LPCV牛舍模型,基于CFD方法对牛舍挡风板间温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Harner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对LPCV牛舍不同空气交换率下舍内气流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得出了牛舍夏季最优空气交换率。对四个地区LPCV牛舍夏季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了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在高温低湿地区降温效果的高效性,以及高温高湿地区降温效果的局限性。参照温室除湿方案提出了高温高湿地区LPCV牛舍溶液除湿方案并对该方案做出经济性分析,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冬季牛舍空气交换率作出了优选,得出空气交换率为180s时通风效果最好。对四个地区冬季通风未采取加热措施时各地区LPCV牛舍内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冬季通风未经加热处理时牛舍内温度均不能满足奶牛舒适温度要求。提出了牛舍增温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乔居斌[2](2011)在《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与动态测试》文中指出近几年能源紧张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清洁新能源的需求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温差电技术的发展,温差电作为适应范围广及符合环保的绿色能源技术越来越受关注。温差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的塞贝克效应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全静态清洁发电方式。温差发电器是一种没有转动的固体器件,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工作时无噪声、无磨损、无泄露、抗辐射性好、移动灵活等优点,在微小温差的情况下即可产生电动势。汽车发动机动力输出占燃油燃烧总热量的30%~42% (柴油机)或25%~30% (汽油机) ,其余以废热形式从引擎冷却水和尾气排出车外的能量占燃烧总能量的58%~70% (柴油机)或70%~75%(汽油机)。这不仅是一种能源的浪费,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热污染。本文通过在汽车排气管外布置温差发电装置来回收汽车尾气余热,旨在提高汽车能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尾气污染。首先,本文在几种温差发电组件(thermoelectric module)的实际实验测试下,了解了不同尺寸规格下温差发电组件的性能参数,为尾气余热发电系统选择适合的温差发电组件,确定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模型的最佳方案。其次,在实习公司(广东富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对测试温差发电组件性能输出情况以及其最佳工作环境的了解设计并开发加工了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模型,利用传热模型对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模型的输出进行了估算,为尾气余热发电系统相关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后,搭建了基于发电系统模型的模拟实验平台,并且对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模型进行了性能输出的测试工作。得到整个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模型的性能输出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能量回收,并且能够得出能量回收转换效率

刘国丹[3](2008)在《无症状高原反应域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及工艺过程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常压环境展开的,PMV-PPD指标是基于稳态环境中人体本身接近于舒适状态下、以欧美国家的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得出的。在历年的设计与应用中表明,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建筑形式、采暖空调系统的形式乃至经济发展水平等均会对人体的热舒适有重要影响。气候条件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空气压力等因素,特别是空气压力,在诸如低压低氧的高原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反应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交换都会发生变化,PMV指标在不同大气压力条件下的适用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编号50778091)的支持下,对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了研究。本文重点研究海拔3000m以下的无症状高原反应范围内的人体热舒适相关问题,在此范围内,低压低氧会引起人体生理机能的一些适应性变化,但不致发生病理上的改变(海拔3000m以上的区域首先应解决的是高原反应及高原病的防治问题,这往往需要通过生理学或医学的手段实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低气压环境下人体与周围环境热平衡的理论研究人体热平衡与环境因素有关,低气压对人体热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低气压环境中因空气密度的改变,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系数和传质系数发生变化,导致人体的散热特性改变;根据人体生理学研究成果,低气压可使空气中氧分压力降低,引起呼吸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呼吸散热量发生变化;低气压下人体的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使人体的自身产热量发生变化。本文研究了低气压环境下人体对流换热量的变化,在低气压条件下对流换热减弱,而蒸发换热加强。基于刘伊斯关系式进行热质比拟,给出了低气压环境中蒸发散热的新的表达式。作者同时研究了与人体生理有关的呼吸散热和新陈代谢率的变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低气压环境对人体呼吸和新陈代谢率的影响。给出了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的热平衡方程式,并进一步分析了低气压环境中影响PMV的各影响因素。(2)无症状反应高度内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的实验研究基于正交试验分析,重点研究了在代表性服装热阻和活动水平条件下,温度、压力、风速等因素对人体平均热感觉MTS的影响程度,获得了热舒适与各个参数的关系。对热舒适的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温度>压力>风速,即在低气压环境中,大气压力对人体热舒适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作者采用了平均热感觉和热中性温度来考察不同压力下人体热感觉的变化。实验表明,在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的热中性温度是降低的,并进行了人体与周围环境条件下的换热分析。为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作者进行了平行实验分析,对比分析了相关因素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升高时,MTS均会增加;在低压环境中着厚重衣服、当人体处于接近舒适状态时,室内微风速(<0.3m/s)对人体的热感觉影响很小;而在接近舒适的环境中,相对湿度对MTS的影响较小。本文还对比了不同压力工况下PMV与受试者平均热感觉投票值MTS,结果表明,在低气压环境中PMV的预测值及随大气压力的变化趋势与人体的实际热感觉存在着偏差。此外,对人体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测试,采用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及两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方法对测得的人体各生理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压力因素影响人体各生理指标的显着程度及影响趋势。(3)无症状反应高度内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的建立在常压环境中广泛采用的PMV指标计算极其复杂,必须在计算机上迭代求解,这对工程应用极为不利。更为重要的是,PMV指标预测低气压环境中的人体热感觉时,与人体的实际热感觉存在偏差。本文采用量纲分析法,将低气压环境中影响热舒适的主要因素无因次化,并结合本文的实验数据,建立了无症状反应高度内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

程烨[4](2008)在《燃油暖风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暖风机是一种供暖设备,为帐篷、房屋、野战医院等提供热量。该论文研究的暖风机是移动式的设备,燃料的选取为柴油。它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燃烧器和热交换系统。燃烧器是一种机电一体化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钢铁冶金等行业中的加热过程。燃烧器是整个加热系统的心脏,对系统的性能起关键的作用,同时燃烧器是加热系统的最大的能耗部件。我国总体能源丰富,但结构不合理,在倡导清洁能源的今天,有必要设计先进的燃烧器控制系统以使燃烧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燃烧器的启动、正常燃烧、熄火在顺序和时间上有严格的要求,并且需要一系列的安全检测保护措施。程控器是燃烧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规定了燃烧器按照一定顺序,实现一系列功能。本文采用PLC作为控制器来控制暖风机。这种程控器具有适应性强、抗干扰能力强、性能价格比高等特点。针对暖风机的运行特点,结合了模糊控制技术,使暖风机安全运行。暖风机的加热对象是大惯性、纯滞后的系统,很难建立其精确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技术不用建立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可根据熟练操作人员对被控系统的控制经验或专家的知识为依据设计出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快速并且稳定的控制。因此,本文以专家调整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出模糊自整定控制器。监控计算机与PLC的数据通信采用MODBUS协议,实现对各个暖风机的状态监控和远程控制。并利用VB设计出良好的监控界面和通信程序。

李俊,程志军,钟鼎华,黄光宏,胡云俊[5](2005)在《高原燃油暖风机的研制》文中提出介绍了高原型燃油暖风机的构造特点及工作原理。针对高原地区低温、缺氧、气压低的客观现实,通过对轻油燃烧器结构的改进,解决了燃烧器点火困难、火焰不稳定及燃烧不完全问题;通过优选并改制风机,采用变频控制技术,进行平原、高原冷态和热态的一系列实验,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燃烧换热器,最终较好地解决了高海拔换热困难,整机噪声过大,送风温度不稳定等问题。

王智伟[6](2005)在《变地域燃油暖风机热力性能及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着重围绕高原样机研制中关键技术与结构优化问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变地域燃油暖风机热力性能及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为使高原样机能在高海拔地区正常使用,提出了高原样机研制中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法;分析归纳了炉膛和尾部换热面的设计原则;确定了燃烧器的选型原则及燃烧器的改进方法;确定了系统阻力的计算方法及风机选择的方法。 针对变地域燃油暖风机缺乏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问题,深入开展了其热力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确立了热力系统设计计算方法,揭示了热力性能变化规律。在详细分析了换热机理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其复杂结构热力系统传热计算数学模型,编制了经实验验证的热力计算软件,为不同容量、不同海拔高度此类暖风机的热力系统设计或较核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软件支持,同时,软件计算所能提供的详尽信息为此类暖风机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基础和改进方向。利用热力计算软件多工况计算与分析,获得了大气压力、过剩空气系数、送风量等各因素对机组热效率影响的规律。并综合分析了海拔高度对机组热力性能的影响。 为实现流动减阻、探寻流动与换热的匹配性,详细进行了多通道空气流动数值研究,数值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送风量、送风口位置各工况对多通道空气流动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影响,获得了不同工况下三通道流量分配比、流量分配比与其换热匹配性、送风口合理位置、机组压力损失等方面的结论。计算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或送风量的改变,均对流量分配比基本没有影响,但此流量分配比与其换热能力比不相匹配,因而结构优化时,应设法减小环形通道、外壳空间通道的流量,或增强环形通道、外壳空间通道的换热能力,从而使两者相匹配。送风口合理位置,应是送风口中心在燃烧室纵向中心线下方垂直距离为82.5mm位置处。 针对高海拔地区点火困难、燃烧不稳定的问题,开展了燃烧器配风器结构优化数值研究,数值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漩流片张角、漩流片位置、喷火筒形状等各工况,对配风器点火电极处的速度、漩流区最大切向速度与中心区最大轴向速度之比、燃烧室中心位置横断面最大回流速度与最大轴向速度之比、进口至出口压力损失等影响规律,获得了配风器的优化结构:漩流片张角应为20°,点火时漩流片的位置应在△z=14.5mm(△z为漩流片距配风器出口处的距离),喷火筒形状应为扩缩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燃烧室空气与油雾混合数值研究,数值分析了液雾喷射角、喷火筒形状、平原/高原等工况,对燃烧室中油雾粒子分散度及空气分布状况的影响,获得了有利于液雾粒子与空气中氧组分充分混合的油雾喷射角、配风器结构型式等。计算分析表明,合理的油雾喷射角为α=50°,合理的配风器结构亦为扩缩型。

李俊[7](2003)在《高原燃油暖风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高原燃油暖风机是一种依靠燃烧轻柴油提供热量,供给高海拔地区帐篷、房屋热空气的取暖装置。本文针对高原低温、缺氧的客观条件,通过优选风机并进行改制,采用变频技术,进行平原、高原冷态和热态的一系列实验,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燃烧换热器,最终较好地解决了高海拔换热困难,整机噪声过大,送风温度不稳定等问题。鉴于高原缺氧,燃烧机点火困难,火焰燃烧不稳定及燃烧不完全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对燃烧器配风器、喷火筒及点火系统的多次改进,并进行了平原和高原的多次实验,使高原燃油暖风机整体燃烧性能接近平原暖风机的性能。

王智伟,顾瑞英,柯宇[8](2002)在《燃油暖风机的计算机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燃油暖风机的传热原理 ,列出了平衡计算公式 ,得出了适合暖风机结构特点的一套换热计算式 ,编制了热力计算软件

二、燃油暖风机的计算机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油暖风机的计算机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地域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ANSYS FLUENT软件介绍及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2.1 ANSYS FLUENT的基本理论
        2.1.1 ANSYS FLUENT简介
        2.1.2 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2.1.3 CFD求解方法
        2.1.4 网格简介
    2.2 流体求解方法简介
        2.2.1 耦合求解法
        2.2.2 SIMPLE算法
    2.3 流体湍流模型
        2.3.1 标准k-ε 模型方程
        2.3.2 近壁面处理函数
    2.4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4.1 质量守恒方程
        2.4.2 动量守恒方程
        2.4.3 能量守恒方程
        2.4.4 组分质量守恒方程
        2.4.5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PCV牛舍夏季地域适应性研究
    3.1 LPCV牛舍构造及模型验证
        3.1.1 LPCV牛舍构造
        3.1.2 LPCV牛舍物理模型
        3.1.3 LPCV牛舍数学模型及基本假设
        3.1.4 LPCV牛舍模型验证
    3.2 基于数值模拟的LPCV牛舍空气交换率优选
        3.2.1 空气入口风速与空气交换律对应关系
        3.2.2 LPCV牛舍边界条件设置
        3.2.3 LPCV牛舍的模拟结果
        3.2.4 LPCV牛舍的模拟结果分析
        3.2.5 总结与建议
    3.3 不同气候区LPCV牛舍夏季室内热环境数值模拟
        3.3.1 湿帘介绍及其降温原理
        3.3.2 LPCV牛舍拟建地区的选择
        3.3.3.LPCV牛舍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3.3.4 LPCV牛舍模拟结果
        3.3.5 模拟结果分析
        3.3.6 结论和建议
    3.4 高温高湿地区LPCV牛舍除湿降温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3.4.1 除湿剂简介
        3.4.2 除湿系统
        3.4.3 牛舍除湿降温效果数值模拟
        3.4.4 除湿系统及其经济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LPCV牛舍冬季地域适应性研究
    4.1 牛舍冬季空气交换率优选
        4.1.1 LPCV牛舍边界条件设置及模拟结果
        4.1.2 LPCV牛舍模拟结果分析
        4.1.3 结论
    4.2 牛舍冬季未加热时各地牛舍温度分布
        4.2.1 各地冬季气候条件
        4.2.2 牛舍边界条件的设置
        4.2.3 LPCV牛舍模拟结果
        4.2.4 模拟结果分析
    4.3 牛舍冬季增温方案及经济性分析
        4.3.1 牛舍冬季增温方案
        4.3.2 增温后牛舍模型设置及温度分布数值模拟
        4.3.3 增温后牛舍经济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与动态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温差电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热电材料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2.2 温差电组件的研究现状
        1.2.3 温差电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温差发电技术在汽车废热利用上的应用
    1.4 本课题主要工作
第二章 温差电基本理论
    2.1 温差电效应
        2.1.1 塞贝克效应
        2.1.2 帕尔贴效应
        2.1.3 汤姆逊效应
        2.1.4 汤姆逊关系
        2.1.5 温差电材料性能评估准则
    2.2 温差发电原理
        2.2.1 基本理论框架
        2.2.2 温差电单偶输出功率
        2.2.3 温差电单偶转换效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设计与加工工艺
    3.1 温差电组件的结构参数及制作工艺
        3.1.1 温差发电组件的结构参数
        3.1.2 温差发电组件制作工艺
    3.2 温差发电组件的筛选
    3.3 各温差发电系统类型的对比
    3.4 100W 圆筒式汽车尾气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
        3.4.1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外部轴向尺寸的确立
        3.4.2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外部径向尺寸的确立
        3.4.3 加工组装关键问题的解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性能数值计算
    4.1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模型简化条件
        4.1.2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传热方程
    4.2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
        4.2.1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模型的结构参数
        4.2.2 汽车尾气与冷却水相关参数的确定
    4.3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模型性能计算
        4.3.1 流体对流传热状态
        4.3.2 热端传热分析计算
        4.3.3 冷端传热分析计算
        4.3.4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性能试验测试
    5.1 温差发电组件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及测试
        5.1.1 温差发电组件静态测试
        5.1.2 温差发电组件动态测试
        5.1.3 温差发电组件能量转换效率的测量
        5.1.4 温差发电组件压力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5.2 汽车尾气发电系统试验台的搭建
        5.2.1 温控系统简介
        5.2.2 模拟热源的选择
        5.2.3 数据采集装置简介
    5.3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性能测试
        5.3.1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伏安特性测试
        5.3.2 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的动态测试方法
        5.3.3 影响功率输出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无症状高原反应域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原环境的特点与无症状反应高度
        1.1.1 高原环境的自然特点
        1.1.2 无症状反应高度
    1.2 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低气压环境下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航空航天领域
        1.3.2 高原反应与高原疾病
        1.3.3 低气压环境中人体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研究
        1.3.4 低氧环境中人体舒适温度的研究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本章参考文献
2 低气压环境人体热舒适研究的生理学基础
    2.1 人体的温度感受系统
    2.2 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
    2.3 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变化及生理指标
        2.3.1 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生理变化
        2.3.2 人体的生理指标
    本章参考文献
3 低气压条件下人体热平衡理论研究
    3.1 传热模型
        3.1.1 Fanger稳态模型
        3.1.2 Gagge二节点瞬态模型
    3.2 常压下人体的热平衡及热舒适方程
        3.2.1 通过衣服的显热交换
        3.2.2 呼吸显热量
        3.2.3 呼吸潜热损失
        3.2.4 皮肤蒸发热损失
        3.2.5 人体能量代谢
        3.2.6 人体做功
        3.2.7 热舒适方程与PMV-PPD指标
    3.3 低气压条件下人体热平衡
        3.3.1 通过衣服显热交换
        3.3.2 蒸发散热
        3.3.3 呼吸显热量
        3.3.4 呼吸潜热量
        3.3.5 能量代谢
    3.4 低气压条件下热舒适影响因素分析
        3.4.1 大气压力
        3.4.2 空气温度
        3.4.3 相对湿度
        3.4.4 风速
        3.4.5 平均辐射温度
        3.4.6 能量代谢率
        3.4.7 服装作用
    3.5 PMV指标在低气压环境中适用性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4 低气压条件下人体热舒适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系统
    4.3 实验测量参数及测试仪器
    4.4 实验设计
        4.4.1 受试者选择与培训
        4.4.2 实验方案
        4.4.3 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4.4.4 服装热阻与人体代谢率的确定
        4.4.5 实验过程
    4.5 实验数据整理方法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1 正交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4.6.2 大气压力对人体平均热感觉影响
        4.6.3 低气压环境中其他因素对人体平均热感觉的影响
        4.6.4 不同大气压力下人体平均热感觉投票MTS与PMV的对比分析
    4.7 低气压下生理指标的变化
        4.7.1 低气压环境对受试者心率影响的分析
        4.7.2 低气压环境对受试者血压影响的分析
        4.7.3 低气压环境对受试者体温影响的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5 低气压环境中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的建立
    5.1 量纲与单位
    5.2 无量量纲
    5.3 量纲和谐原理
    5.4 低气压环境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的建立
        5.4.1 量纲分析法
        5.4.2 低气压环境人体热感觉预测模型的建立
    本章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科研工作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博士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

(4)燃油暖风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暖风机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暖风机结构
    2.1 壳体
    2.2 供油系统
    2.3 燃烧器
    2.4 控制系统
    2.5 燃烧室及换热器
    2.6 送风机
    2.7 送、回风管
第三章 暖风机系统分析
    3.1 燃烧器部分
        3.1.1 燃烧器工作方式
        3.1.2 燃烧器燃烧方式的选择
        3.1.3 燃烧控制
        3.1.4 系统控制安全要求
    3.2 送风换热部分
        3.2.1 影响暖风机换热部分的因素
        3.2.2 换热系统模型
        3.2.3 热力系统传热计算
        3.2.4 送风机变频调速
    3.3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第四章 软硬件系统设计
    4.1 系统硬件
        4.1.1 PLC选型
        4.1.2 扩充模块
        4.1.3 人机接口HMI
        4.1.4 氧传感器
    4.2 PLC程序开发
        4.2.1 WinProladder开发软件
        4.2.2 内部寄存器配置
第五章 PID控制器设计
    5.1 PID的发展
    5.2 PID控制的基本概念
    5.3 模糊控制器
    5.4 模糊控制器的研究
        5.4.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
        5.4.2 常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4.3 输入模糊化
        5.4.4 模糊决策
        5.4.5 输出反模糊化
    5.5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
第六章 MODBUS通讯方案设计
    6.1 MODBUS总线的简介
    6.2 MODBUS的消息帧格式
    6.3 MODBUS协议的实现
        6.3.1 硬件结构
        6.3.2 软件设计
第七章 PLC控制系统中的抗干扰分析及措施
    7.1 PLC控制系统干扰的主要来源
    7.2 工业环境中常见的干扰防治措施
        7.2.1 选择抗干扰性能选择
        7.2.2 电源的选择
        7.2.3 滤波及软件抗干扰措施
        7.2.4 PLC系统中常见元件干扰及其解决措施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高原燃油暖风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暖风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结 构
    1.2 工作原理
2 研究中解决的关键技术
    2.1 点火燃烧系统的研究
        2.1.1 燃烧器选型及结构改进研究
        2.1.2 燃烧室的设计
        2.1.2.1 回热板的设计
        2.1.2.2 燃烧室后部锥体的设计
    2.2 低温启动系统的研究
        (1) 改变燃油的黏稠度[7], 以改善燃油的雾化性能, 降低点火能量。
        (2) 将助燃空气预热, 降低点火放电功率。
        (3) 增大点火电极间的放电电能[8]。
    2.3 送风换热系统的研究
        2.3.1 燃烧室与换热器的嵌套式结构设计
        2.3.2 风机改型研究及变频技术的应用
        2.3.3 热力系统计算机仿真
3 使用情况
4 小 结

(6)变地域燃油暖风机热力性能及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4 本文研究工作
2 高原样机研制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高原样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炉膛和换热面积的正确设计
        2.3.1 炉膛正确设计
        2.3.2 尾部换热面的正确设计
    2.4 燃烧器的选型及其改进
    2.5 送风系统阻力的正确计算和送风机的选择方法
        2.5.1 送风系统阻力的正确计算
        2.5.2 送风机的选择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热力性能理论与实验研究
    3.1 研究背景及方法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拟解决的问题
        3.1.3 研究的技术难点及对策
        3.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2 热力计算数学模型
        3.2.1 换热系统及传热原理
        3.2.2 热平衡方程组及其封闭性
        3.2.3 传热计算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3.2.4 换热计算公式筛选及确定
    3.3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
        3.3.1 计算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3.3.2 结构化的程序模块
        3.3.3 结构化的计算框图
    3.4 暖风机系统平原与高原冷热态实验
        3.4.1 空气换热通道流量分配实验
        3.4.2 平原热态实验
        3.4.3 高原热态实验
    3.5 热力计算的实验验证
        3.5.1 平原热力计算的实验验证
        3.5.2 高原热力计算的实验验证
    3.6 机组热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6.1 冷空气温度t_ik对机组热效率的影响
        3.6.2 送风量V_k对机组热效率的影响
        3.6.3 过剩空气系数α对机组热效率的影响
        3.6.4 燃油量B对机组热效率的影响
        3.6.5 大气压力P对机组热效率的影响
    3.7 海拔高度对机组热力性能影响的综合分析
        3.7.1 海拔高度对机组热效率η影响的综合分析
        3.7.2 海拔高度对机组热力系数ζ影响的综合分析
    3.8 本章结论及展望
    本章附录3-1~3-2
4 多通道空气流动数值模拟及换热性能分析
    4.1 研究背景及方法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拟解决的问题
        4.1.3 研究的技术难点及对策
        4.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4.2 物理模型描述及计算工况
    4.3 数学模型描述及求解方法
        4.3.1 控制方程及其封闭性
        4.3.2 通用微分方程
        4.3.3 紊流模型及近壁面处理
        4.3.4 求解方法及计算模型的筛选计算工况
    4.4 计算对象图形的构建及网格的划分
    4.5 边界条件
    4.6 数值解的有效性及计算模型的选择计算
        4.6.1 数值解的验证
        4.6.2 数值计算模型的选择计算
        4.6.3 采用网格自适应技术后的计算实效
    4.7 计算结果与分析
        4.7.1 不同送风量的影响
        4.7.2 不同海拔高度(大气压力)的影响
        4.7.3 不同送风口位置的影响
    4.8 本章结论及展望
        4.8.1 有关CFD技术方面的结论
        4.8.2 计算工况数值分析的结论
        4.8.3 本问题研究工作展望
    本章附图4-1~4-6
5 燃烧器配风器结构优化及燃烧室空气动力场数值研究
    5.1 研究背景及方法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拟解决的问题
        5.1.3 研究的技术难点及对策
        5.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5.2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5.2.1 物理模型描述及模拟工况
        5.2.2 数学模型描述及求解方法
    5.3 燃烧器配风器空气射流速度测定实验
        5.3.1 实验目的及内容
        5.3.2 实验测试系统及测试仪器
        5.3.3 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5.3.4 实验测试数据及整理
    5.4 燃烧器配风器空气射流数值计算的实验验证
        5.4.1 实验解与数值解的对比数据表
        5.4.2 实验解与数值解的对比曲线
    5.5 计算模型的筛选
        5.5.1 计算模型筛选方案
        5.5.2 计算模型筛选计算结果
    5.6 计算结果与分析
        5.6.1 海拔高度影响的数值分析
        5.6.2 漩流片张角影响的数值分析
        5.6.3 漩流片位置影响的数值分析
        5.6.4 喷火筒形状影响的数值分析
    5.7 本章结论及展望
        5.7.1 计算模型方面的结论
        5.7.2 物理问题方面的结论
        5.7.3 展望
    本章附图5-1一5-~8
6 燃烧室空气与油雾混合数值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方法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拟解决的问题
        6.1.3 研究的技术难点及对策
        6.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6.2 物理模型及模拟工况
    6.3 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
        6.3.1 控制方程及其求解
        6.3.2 离散相模型
        6.3.3 网格的划分
        6.3.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6.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6.4.1 油雾喷射角影响的数值分析
        6.4.2 海拔高度影响的数值分析
        6.4.3 喷火筒型式影响的数值分析
    6.5 本章结论及展望
7 本文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原燃油暖风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高原燃油暖风机研究的背景
    1.2 高原燃油暖风机研究的内容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原燃油暖风机结构介绍
    2.1 壳体
    2.2 供油系统
    2.3 燃烧器
    2.4 控制系统
    2.5 燃烧室及换热器
    2.6 送风机、变频器
    2.7 送、回风管
    2.8 轮子及其支腿等附属设备
第三章 高原燃油暖风机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3.1 作业能力与基本功能要求
    3.2 适应性要求
    3.3 使用人员条件
第四章 研究工作概况
    4.1 第一阶段:探索研究,确立方案
    4.2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高原验证
    4.3 第三阶段:燃烧换热,取得突破
    4.4 第四阶段:优化设计,全面总结
    4.5 第五阶段:批量试用,完善提高
第五章 燃烧方式的选择及热力系统传热计算
    5.1 燃烧方式的选择
    5.2 热力系统传热计算
第六章 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关键技术
    6.1 研究的基本思路
    6.2 点火燃烧系统的研究
    6.3 低温启动系统的研究
    6.4 送风换热系统的研究
    6.5 控制系统的研究
    6.6 壳体及附件的研究设计
第七章 高原燃油暖风机的实验研究
    7.1 点火燃烧系统的试验研究
        7.1.1 现象及理论分析
        7.1.2 实验目的
        7.1.3 实验手段、方法及措施
        7.1.4 实验结果
        7.1.5 结果分析
    7.2 送风换热系统的试验研究
        7.2.1 总说明
        7.2.2 暖风机本体阻力损失测试
        7.2.3 送、回风软管阻力损失测试
        7.2.4 百叶窗进风口阻抗测试
        7.2.5 空气换热通道流量分配测试
        7.2.6 暖风机本体烟气侧阻力损失测试
第八章 设计定型试验及战术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8.1 性能测试
    8.2 战术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第九章 部队及地方试验、使用情况
    9.1 优点
    9.2 缺点
第十章 综合效益分析
    10.1 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10.2 经济效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燃油暖风机的计算机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暖风机的基本结构及换热系统
2 传热原理和热平衡公式
    (1) 从传热网络图出发, 应有:
    (2) 从各换热通道的热平衡出发, 应有:
    (3) 如果忽略机组的散热损失, 总体热平衡应有:
3 换热计算公式
    3.1 炉膛传热Qf1和Qd1
    3.2 Qf2和Qdi、Qdo的计算
    3.3 Q2和Q3的计算
4 编程计算
5 实验验证
6 结 语

四、燃油暖风机的计算机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屋面横向通风牛舍地域适应性研究[D]. 张琼.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2]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系统与动态测试[D]. 乔居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7)
  • [3]无症状高原反应域低气压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研究[D]. 刘国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09)
  • [4]燃油暖风机控制系统研究[D]. 程烨. 天津工业大学, 2008(10)
  • [5]高原燃油暖风机的研制[J]. 李俊,程志军,钟鼎华,黄光宏,胡云俊. 能源工程, 2005(06)
  • [6]变地域燃油暖风机热力性能及结构优化研究[D]. 王智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7]高原燃油暖风机的研制[D]. 李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01)
  • [8]燃油暖风机的计算机仿真[J]. 王智伟,顾瑞英,柯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标签:;  ;  ;  ;  ;  

燃油加热器的计算机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