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拣货员离我们有多远?

客户拣货员离我们有多远?

一、客户选行员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文献综述)

陈熠璇[1](2021)在《基于情境感知的AR-HUD界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蔡文玲[2](2021)在《《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文中提出

赵潋[3](2017)在《起飞在即》文中研究表明总有一天,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梦想正在我们的头顶,我们伸手就能触摸到它。那个时候我们就能骄傲地说,那是我们的飞机!人物表冷依晗——女,出场时43岁,S219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一个人们眼中干练倔强的女强人,内心却有柔弱的一面。丁剑飞——男,出场时36岁,英俊帅气的试飞员,曾是一名民航飞行员,个性骄傲,但内心纯正,有英雄主义情结。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4](2016)在《法外势力》文中提出序幕亚洲某地这所战略军事前哨基地戒备森严,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243。前哨基地所在的山谷远离城市和工业中心,这里地势崎岖不平,整日狂风呼啸。基地里的建筑有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是高端难民营和三流大学的混合体,帐篷、拖车、几座简陋的水泥房子就是这座"大学"的全部设施了。唯一能体现其现代性的是有几辆拖车上写着"必胜客""汉堡王""地铁快餐"的字样,这些构成了军事基地的"美食广场"。

李翠[5](2015)在《基于语篇的现代汉语“NP的VP”构式研究》文中提出“NP的VP”作为一种极具汉语特点的结构,近一个世纪来,对其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着眼于结构本身的构成及其句法性质的研究;二是着眼于该短语的语篇功能的研究。本文从元语言理论入手,结合篇章分析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NP的VP”是前提陈述的元语用法,“NP的VP”中的V是元语引述的结果,在引述过程中增加了指称义,动词词性并未在引述前后发生变化,“NP的VP”的形成动因是语用上的篇章事件回指。同时,在篇章视角下的“NP的VP”考察可以突破静态研究中不考虑语境的局限,分析语境与“NP的VP”形成的关系;并通过主宾语位置上“NP的VP”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梳理句法位置与“NP的VP”形成的关系。全文包括绪论和结语,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理论部分,分别介绍了“元语言”的逻辑哲学和语言学定义,并将语言学中的元语言划分为语义元语言和语用元语言,语义元语言中的“元语言”体现其对“对象语言”的释义功能,而语用元语言中“元语言”则是语义之外为语言交际服务的辅助性语言。本章还对比分析了“元语言”与“元话语”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和分析了“元语言”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主要考察主语位置上“NP的VP”与前提陈述的联系。首先,“NP的VP”可分为“专指”和“通指”两类。在语义指向上,又可分为“回指”与“外指”两大类。基于VP与前提陈述中的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关系,“回指”又可分为拷贝式、替换式和推出式三种方式。“外指”则可以根据语境特征分为交际II背景和知识背景两类。回指的“NP的VP”和前提陈述存在于特定交际背景中的外指的“NP的VP”属于专指,具有引述性元语的性质,而前提陈述存在于参与交际方的共同知识背景中的外指的“NP的VP”则多属于通指。另外本章还分析了表回指的“NP的VP”中VP的元语性质,同时也对“NP的VP”所指称事件的已然性与否的决定因素作出了解释。第四章主要考察宾语位置上“NP的VP”的语篇表现,根据是否依赖前提陈述可以将语篇中的“NP的VP”分为两个大类:依赖型和非依赖型。不依赖前提陈述的“NP的VP”又可根据是否对句中对述谓动词具有选择限制分成两个下位类别:有限制和无限制。本章主要通过分析依赖型“NP的VP”中VP与前提陈述的显性、隐性关系,非依赖型且有限制的“NP的VP”对动词的选择,以及非依赖型且无限制的“NP的VP”名词化程度等问题,进而得出与第三章“NP的VP”结构稳定性相照应的渐进的VP名词化程度序列,从左往右依次降低:无前提无限制>无前提有限制>有前提且回指。第五章基于实际语料考察了单音节动词构成的“NP的VP”的情况。发现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单音节及物动词也可以进入“NP的VP”。在考察的语料中由单音节动词构成的“NP的VP”可按照VP的构成分为“单音节光杆动词”、“单音节动词+宾语”、“单音节动词+补语”和“多个单音节动词连用”四个大类。由单音节光杆动词充当VP的结构又可以根据动词在语篇中对其他结构或语境的依赖程度分为五个小类;动宾充当VP的结构按照宾语的语法性质可分为两个小类;多个单音节动词连用充当VP的结构则可以根据语义联合方式分为两类。在详细描写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单音节动词作VP时,结构固化程度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动词多义性与表达确定性的调和、动词配价因素的影响以及篇章回指的语用驱动。第六章主要进行的是VP为否定形式下的“NP的VP”篇章研究,尝试在篇章视角下对VP前出现否定副词的制约因素进行解释。本章分别考察主宾语位置上的“NP的不VP”和“NP的没(有)VP”与前提陈述的联系,并分析“不”和“没(有)”在“NP的VP”中的区别,以此来揭示二者的语法特性。基本观点是:该结构中的“没有VP”、“不VP”同样具有引述性元语的性质;“NP的没(有)VP”对语篇依赖度较高,表现出很强的临时性,主宾语位置上都是对前提陈述所述事件的回指;“NP的不VP”是最主要的“NP的VP”的否定式,主宾语位置所指称的事件信息并不相同。“NP的没(有)VP”有时可以被“NP的不VP”替换,这种替换是单向性的,即前者只能被后者替换,而后者却不能被前者替换。第七章是结语。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在大量考察语料的基础上,将“NP的VP”置于语篇背景下进行充分描写和细致分析;引入元语言理论进行合理解释,结合语用分析原则挖掘深层原因。为日后“NP的VP”结构深入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探索路径。

伍耀光[6](2014)在《企业账单和回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运营规模不断扩大,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经营,就必须规避风险,减少坏账以及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总行运营管理部,监控全行各大网点的运营情况,定期对分行进行检查,对分行进行考核,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主要负责对各大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目前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主要是依靠人工处理业务,例如:银行回单,需要分行柜员手工分单,盖章,放单,容易失误出错,而且人工处理无法规避风险。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为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模式。通过科学的方式去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减少人工处理业务,降低错误的发生的几率和规避风险。首先,银行的运营要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防止舞弊;其次保证银行存款资金的数量和监控坏账的数量;最后是符合银监会的各项要求,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营。本文主要是讲述企业账单和回单管理系统,包括银行回单,对账以及资金监控模块,提高回单和账单时效性,降低网点柜台压力;监控全行各大网点的资金运营情况,及时掌握着银行的发展前景。企业账单和回单管理系统要建立在强大的数据库基础上,如何构建高可靠性、高扩展性以及高集成性的自动评估数据库成为一项关键任务。数据仓库为企业账单和回单管理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主要采用我国商业银行为例,对企业账单和回单管理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与实践。

罗明忠[7](2004)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及其均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问卷调查及对有关商业银行访谈获得的资料为基本依据,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对成本——收益比较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主成份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为补充,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及其均衡。 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经济性因素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第一位的因素,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因人、因地而异。内部收入分配是重要的经济因素之一,以此为视角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供给,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等级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完全信息下激励效应有限,存在激励对象缺位、激励目标扭曲、收入差距不尽合理、收入结构体系繁简失当等问题,必须加以改进。 在人力资源需求方面,从宏观上看,经济上的成本——收益比较是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储备开始提到议事日程;增加社会就业义务逐渐淡化;领导者意志仍然不可忽视。从银行的微观行为决策对人力资源选择的影响看,外在的表象性因素是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强约束条件;人情与地缘因素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对员工个人品性和素质有特殊的要求。 通过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求的量的动态均衡、结构均衡、行为博弈均衡和制度均衡的分析,结论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应对由于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引起的人力资源供求不均衡的准备,而且,均衡是相对的、不稳定的,不均衡才是绝对的、经常的。基于供求均衡要求,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设计了一个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6P模式。 整合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当然要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但关键“不在其形,而在其神”,要把人文关怀融入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由于各类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不同,必须找准侧重点和切入点:国有商业银行重在按照市场化要求推进改革进程;城市商业银行要以强化激励和提升素质为重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从规范公司治理入手。

郑国中[8](2001)在《客户选行员: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文中研究表明

二、客户选行员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客户选行员离我们有多远(论文提纲范文)

(5)基于语篇的现代汉语“NP的VP”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构成及其句法性质
        1.2.2 结构与其他成分及语篇研究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理论、方法和语料
        1.4.1 元语言理论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元语言理论及其应用
    2.1 元概念与元语言
    2.2 元语言的逻辑哲学和语言学定义
        2.2.1 逻辑哲学里的“元语言”
        2.2.2 语言学里的“元语言”
    2.3 语义元语言的系统分类
        2.3.1 元语言的内部系统和语言层级分类
        2.3.2 元语言的学术背景和应用范围分类
    2.4 语用元语言的话语表现
        2.4.1 话语与元话语
        2.4.2 元语言与元话语
        2.4.3 元语否定与元语言
    2.5 元语用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2.6 小结
第三章 主语位置上“NP的VP”与前提陈述的联系
    3.1 引语
    3.2“NP的VP”对前提陈述的指称
        3.2.1 专指与通指
        3.2.2 回指与外指
        3.2.3 回指“NP的VP”与前提陈述
        3.2.4 外指“NP的VP”与前提陈述
    3.3 专指“NP的VP”中VP的元语性质
        3.3.1 VP为引述性元语
        3.3.2“NP的VP”的临时性
    3.4“NP的VP”中VP的动词性强弱
    3.5“NP的VP”所指事件的已然与未然
    3.6 小结
第四章 宾语位置上“NP的VP”的语篇表现
    4.1 引语
    4.2 有前提陈述的“NP的VP”
        4.2.1“NP的VP”中VP与显性前提陈述的关系
        4.2.2“NP的VP”与隐性前提陈述的联系
    4.3 无前提陈述“NP的VP”对动词的选择限制
        4.3.1“是”与“NP的VP”
        4.3.2“有”与“NP的VP”
        4.3.3“量变”类动词与“NP的VP”
        4.3.4“得受”类动词与“NP的VP”
        4.3.5“引致”类动词与“NP的VP”
        4.3.6 感官类动词与“NP的VP”
        4.3.7 心理意愿类动词与“NP的VP”
        4.3.8 规避类动词与“NP的VP”
        4.3.9 标志类动词与“NP的VP”
    4.4“NP的VP”的名词化篇章表现
        4.4.1 名词化与名物化、事物化、指称化
        4.4.2 VP名词化的篇章表现
        4.4.3“NP的VP”与“NP的NP”
    4.5 小结
第五章 单音节动词构成的“NP的VP”
    5.1 引语
    5.2 光杆单音节动词VP
        5.2.1 独立性强、自由度高的“NP的VP”
        5.2.2 对举格式中的“NP的VP”
        5.2.3 联合结构中的“NP的VP”
        5.2.4 离析结构中的“NP的VP”
        5.2.5 高度依赖语篇的“NP的VP”
    5.3 非光杆单音节动词VP
        5.3.1 单音节动词后接宾语
        5.3.2 单音节动词后接补语
        5.3.3 多个单音节动词连用
    5.4“NP的VP”内部差异的成因分析
        5.4.1 义项多少及动作性强弱的影响
        5.4.2 动词的价的影响
        5.4.3 篇章回指的语用驱动
    5.5 小结
第六章 动词前带否定副词的“NP的VP”
    6.1 引语
    6.2 主宾语位置上的“NP的不VP”与“NP的没(有)VP”
        6.2.1 主语位置上的“NP的没(有)VP”与“NP的不VP”
        6.2.2 宾语位置上的“NP的不VP”与“NP的没(有)VP”
        6.2.3 主宾语位置上结构的指称差异
    6.3“没(有)”与“不”在“NP的VP”中的区别
        6.3.1“没(有)”与“不”的单向替换
        6.3.2 所指事件的已然与未然
    6.4“没(有)VP”和“不VP”为引述性元语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企业账单和回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简介和实现技术
    2.1 回单自助服务
        2.1.1 什么是“回单自助服务”业务?
        2.1.2 业务功能
        2.1.3 业务特色
    2.2 对账服务
        2.2.1 什么是“对账”服务?
        2.2.2 银企对账
        2.2.3 内部对账
        2.2.4 运营管理
    2.3 运营管理
    2.4 产品的价值
        2.4.1 回单产品的价值
        2.4.2 对账产品的价值
        2.4.3 运营管理
    2.5 主要的功能模块
    2.6 系统实现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参数设置
        3.2.2 电子签约渠道
        3.2.3 对账功能
        3.2.4 电子账单回收模块
        3.2.5 回单模块
        3.2.6 管理功能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建设目标
    4.2 系统建设原则
    4.3 系统架构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签约信息表
        4.4.2 对账信息表
        4.4.3 账单表
        4.4.4 参数表
        4.4.5 盈利状况表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5.1 ODS 数据导入
        4.5.2 数据整理功能
        4.5.3 账单功能设计
        4.5.4 内部对账功能设计
        4.5.5 网点运营盈利模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参数维护功能实现
    5.2 电子签约功能实现
    5.3 对账功能实现
    5.4 电子账单回收功能实现
    5.5 回单功能实现
    5.6 网点运营盈利模型实现
        5.6.1 多元线性回归的盈利模型
        5.6.2 模型的建立
        5.6.3 模型修正
        5.6.4 型更新周期
        5.6.5 聚类分析
        5.6.6 模型的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始数据获取以及数据预处理
    6.1 原始数据的获取以及特征分析
        6.1.1 数据的产生以及获取
        6.1.2 数据特征分析
    6.2 数据审计
    6.3 数据预处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潜在问题和处理措施
    7.1 数据的获取
    7.2 数据的导入
    7.3 数据的重复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系统展示
    8.1 参数设置
    8.2 电子签约
    8.3 账单回收
    8.4 回单模块
    8.5 管理功能模块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系统测试
    9.1 测试环境
    9.2 功能测试
        9.2.1 测试用例
        9.2.2 测试结果
    9.3 性能测试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果讨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及其均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1.1 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1.2.2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
    1.3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1.3.2 台湾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1.3.3 内地学者关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方法与逻辑思路
        1.4.1 本文的研究对象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点
2 商业银行的特点及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2.1 商业银行的主要特点
        2.1.1 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
        2.1.2 业务服务的无差异性和无保密性
        2.1.3 人力资本的非专用性
        2.1.4 业务经营中的团体合作性
        2.1.5 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一般企业(公司)要高
        2.1.6 信誉对于商业银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2 商业银行员工的构成及其工作特性
        2.2.1 商业银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及其工作特性
        2.2.2 商业银行的一般业务操作人员及其工作特性
    2.3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2.3.1 管理对象需求的差异性
        2.3.2 管理对象整体素质的高层次性
        2.3.3 效率评价的复杂性
        2.3.4 天赋外表与后天知识的替代度较高
        2.3.5 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复合性
3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人性”的假设
    3.2 制约企业人力资源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一般分析
        3.2.1 薪酬
        3.2.2 机会成本与预期收益
    3.3 制约企业人力资源劳动供给的非经济因素一般分析
        3.3.1 企业内部的人文环境
        3.3.2 企业内部的制度与规定
        3.3.3 企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
        3.3.4 外部的宏观政策与制度条件
        3.3.5 相关企业的支持与配合
        3.3.6 职业生涯与发展前景
        3.3.7 个人的特质
    3.4 企业人力资源劳动供给决定模型
    3.5 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劳动供给:模型的检验与问卷分析
        3.5.1 经济性因素:第一位考虑的因素
        3.5.2 非经济性因素:因人、因地有差异
    3.6 简短结论
    附录: 选择在银行工作的主要因素采取SPSS进行主成份分析运算结果
4 内部收入分配: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研究的一个视角
    4.1 内部收入分配及其激励作用
    4.2 有利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安排
        4.2.1 内部收入分配激励理论:简要综述
        4.2.2 内部收入分配:基本原则
    4.3 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现实分析
        4.3.1 不完全信息下的等级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激励效应有限
        4.3.2 激励对象缺位与激励目标扭曲
        4.3.3 收入差距大还是小
        4.3.4 结构体系繁还是简
    4.4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进
        4.4.1 明确激励目标和对象,建设健康的激励文化
        4.4.2 在现行的等级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中加入岗位因素
        4.4.3 工资收入分配结构体系要繁简得当
    附表4.1 2000年深圳、广西银行机构个人收入/内部差异对比表
    附表4.2 2000年深圳市商业银行机构职工月收入情况表
    附表4.3 2000年上海某外资银行分行职员收入表
    附表4.4 某商业银行行员等级工资表
    附表4.5 某银行2002年职工收入情况一览表
5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关于组织行为的假定
        5.1.1 组织行为是个人行为的综合
        5.1.2 领导者的理念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尤其巨大
        5.1.3 组织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组织的利益最大化
    5.2 制约因素分析
        5.2.1 经济因素分析
        5.2.2 非经济因素分析
        5.2.3 问卷调查的分析与检验
    5.3 我国商业银行的微观行为决策及其人力资源选择
        5.3.1 强约束条件:外在的表象性因素
        5.3.2 重要考虑因素: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
        5.3.3 其它因素:人情与地缘
        5.3.4 对员工个人品性和素质的特殊要求
    5.4 简短结论
    附录: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选择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运算结果
6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
    6.1 均衡、博弈均衡与制度均衡
    6.2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
        6.2.1 供给与需求的行为博弈均衡
        6.2.2 供给与需求量的动态均衡
        6.2.3 供给与需求的人力资本结构均衡
        6.2.4 供给和需求的制度均衡
    6.3 简短结论
7 基于均衡需要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
    7.1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个简要综述
    7.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基本原则
        7.2.1 文化特色原则
        7.2.2 时代特色原则
        7.2.3 行业特色原则
        7.2.4 企业特色原则
    7.3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6P模式
        7.3.1 6P模式的内涵
        7.3.2 6P模式的评价
8 整合与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8.1 现状与问题
        8.1.1 国有商业银行:以组织承诺为视角
        8.1.2 城市商业银行:基于员工的激励需求
        8.1.3 股份制商业银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和保护
        8.1.4 外资银行:服务于其跨国经营战略
    8.2 整合与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8.2.1 将人文关怀融入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8.2.2 引入双阶梯机制为技术人员的发展铺平道路
        8.2.3 树立正确人才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8.2.4 按照市场化要求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8.2.5 优化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在强化激励与提升素质
        8.2.6 从规范公司治理入手优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
9 结束语
    9.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9.2 本文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附录: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调查问卷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客户选行员离我们有多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境感知的AR-HUD界面设计研究[D]. 陈熠璇. 江南大学, 2021
  • [2]《人民日报》中国航天员媒介形象建构研究(1998-2019)[D]. 蔡文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起飞在即[J]. 赵潋. 剧本, 2017(06)
  • [4]法外势力[J]. 布拉德·托尔,余桂霞. 译林, 2016(05)
  • [5]基于语篇的现代汉语“NP的VP”构式研究[D]. 李翠.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6]企业账单和回单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伍耀光.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7]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及其均衡研究[D]. 罗明忠. 暨南大学, 2004(04)
  • [8]客户选行员: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J]. 郑国中. 金融经济, 2001(01)

标签:;  ;  ;  ;  ;  

客户拣货员离我们有多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