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气中浓轻烃的分析与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地区天然气/来源对比为例

干气中浓轻烃的分析与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地区天然气/来源对比为例

一、干气中浓缩轻烃分析及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区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琪琪[1](2019)在《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且多口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尤其是近几年在双鱼石构造,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显示了良好的资源前景。由于受前陆造山运动的影响,栖霞组油气往往具有多源充注、多期成藏、多期改造等特点,致使当前对于该区栖霞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主控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栖霞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明确不同构造带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从而为下一步勘探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对此,本文以石油地质学、油气勘探地球化学等相关学科为指导,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如下认识:(1)在研究区钻井岩心和野外露头的观察及样品测试基础上,明确了与栖霞组成藏相关的五套烃源岩的平面展布特征,确定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并最终计算出各套烃源岩的生烃强度。烃源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的五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都较高,其中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最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Ⅰ-Ⅱ1型以及Ⅲ-Ⅱ2型;热演化程度高,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2)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资料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带栖霞组天然气成因及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栖霞组天然气属于典型的干气,不同构造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和来源有较大差异,常具多源充注特征,寒武系烃源岩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之一。(3)通过钻井纵横向对比及单井油气显示情况,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带的生储盖组合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下生上储上盖式、自生自储自盖式以及上生下储上盖式为主。(4)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发现研究区栖霞组油气成藏至少包括四期,其中油气大量充注的时间是在中三叠世~中侏罗世,而川西北栖霞组圈闭普遍形成于印支早期,燕山调整,喜山定型,油气充注始于印支末,因此,时空匹配较好。(5)对不同构造带的典型油气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了不同构造带的成藏主控因素,建立了不同构造带天然气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及聚集模式具有差异性,其中逆冲推覆带具有“早期成藏、后期调整、保存控藏”的成藏特征;前缘隐伏带具有“多源冲注、多期运聚、通源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坳陷带具有“近源冲注、持续供烃、层间断裂控藏”的成藏特征。

吉海涛[2](2018)在《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对德惠断陷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类型及来源进行综合分析,为下一步研究该断陷的成藏模式、选择有利勘探目标和扩大勘探成果奠定基础。此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德惠断陷三套深层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德惠断陷烃源岩分布广泛,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中等,类型多为Ⅱ型和Ⅲ型,成熟度为成熟至高成熟。三套烃源岩均以生气为主,其中火石岭组烃源岩最优,沙河子组烃源岩次之。根据对德惠断陷天然气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断陷中各地层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均主要为煤成气,仅有少量油型气和混合气。登娄库组和营城组天然气来源于三套烃源岩混源;沙河子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沙河子组烃源岩,有少量火石岭组烃源的混合;火石岭组天然气为火石岭组烃源岩自生自储。

尹倩倩[3](2018)在《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深层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定性评价(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明确了孤店断陷深层烃源岩主要是暗色泥岩,火石岭组深层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于沙河子组和营城组;有机质类型多以II2型和III型为主,其次为II1型,不存在Ⅰ型;火石岭组有机质成熟度为高成熟—过成熟,沙河子组有机质成熟度为成熟—高成熟;总的来说,深层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火石岭组深层烃源岩级别最好,沙河子组次之,营城组最差。通过对深层天然气组分特征、碳同位素特征以及轻烃特征的研究,明确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烃类含量最多,整体为湿气;深层天然气主要为有机成因气,也存在无机成因气和混合成因气;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天然气成熟度计算结果以及轻烃指纹对比结果表明孤店断陷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相邻的沙河子组深层烃源岩,火石岭组深层天然气主要来自火石岭组与沙河子组深层烃源岩的混源,具有近源成藏的特征。

郑定业[4](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判识》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勘探程度较低。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组分特征、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天然气-源岩关系进行表征,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兴地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临兴地区不同层位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利用生烃动力学实验对煤岩、炭质泥岩、暗色泥岩三类烃源岩生气强度计算,结合三类源岩生烃能力,建立起天然气源岩贡献率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临兴地区烃源岩母质类型以Ⅲ型、Ⅱ2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丰度高,全区烃源岩大都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天然气碳同位素值较重,显示出煤型气特征;烷烃含量在纵向运移过程中未发生分异作用,碳同位素未发生倒转,表现出近源、持续充注的特点;天然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本溪组和二叠系太原组煤岩,生气贡献率分别为43.3%、43.8%。煤是临兴地区天然气的主要源岩;天然气与源岩具有良好的纵向匹配关系,表现为自生自储的组合方式;有效源岩区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临兴地区天然气有利区的勘探。

孙平安,卞保力,袁云峰,张兴雅,曹剑[5](2015)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地球化学与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是我国天然气勘探和研究长期关注的一个热点,天然气成因过往一直认为是以侏罗纪煤系为主,但鉴于区内尚有其他多套潜在烃源岩系,因此是否存在其他来源与成因天然气并不很清楚,限制了成藏规律认识与勘探部署。通过较系统的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组分、烷烃系列碳同位素、轻烃等,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取得了新认识,发现研究区的天然气除了已有认识到的侏罗系成因外,还有其他2种成因类型,分别为可能的三叠系/二叠系来源高—过成熟煤型气,以及古近系来源低—中等成熟油型气,而白垩系油型气可能是因为混入量相对较低而未能显现,但理应存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天然气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可以显着区分,且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规律性差异,遵循"源控论",即受控于烃源岩的分布。据此,提出研究区多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为可能的规模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侏罗系天然气是相对最为现实的勘探目标,霍-玛-吐背斜带是下步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这些认识还可供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和其他具有相似地质背景的盆地进行天然气勘探和研究时类比参考。

董凌峰,刘全有,孙冬胜,林娟华[6](2015)在《建南气田天然气成因、保存与成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四川盆地地质与构造演化特征,利用天然气组分、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和气田地层水地球化学指标,探讨了建南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母质来源、油气保存条件以及不同类型气藏的成藏方式。建南气田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CH4含量占87.26%98.63%,平均为95.31%,干燥系数均大于95%,属于典型的干气。非烃气体除含有一定量的CO2和N2外,天然气中普遍含有H2S,含量占04.34%,平均为0.75%,属于低含H2S天然气。天然气δ13 C1值介于-37.4‰-30.8‰之间,δ13C2值介于-41.8‰-33.7‰之间,δ13 C3值介于-27.6‰-40.8‰之间。石炭系天然气主要来自志留系烃源岩,而上二叠统天然气主要来自二叠系烃源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天然气为后期气藏调整过程中上二叠统天然气调整运移形成。建南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普遍存在δ13C1≥δ13C2<δ13C3的特征,可能与TSR改造有关,不存在志留系与二叠系生成天然气的混合。建南气田地下水化学特征表明飞三段、长兴组、石炭系储层中,地层水矿化度普遍大于35g/L,且以CaCl2型为主,指示油气藏保存条件良好,可能与嘉陵江组膏岩有效地阻止了地表水向下交替有关。嘉陵江组因局部地区受断层影响,膏岩遭受地表的淡水淋滤,水型以Na2SO4为主,矿化度低,油气封存能力变差。

张彩明,许锦,蒋启贵,张渠[7](2013)在《在线富集-气相色谱法分析天然气中痕量轻烃》文中指出建立了高演化天然气在线富集-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将干燥系数大于0.95的高演化天然气流经自行研制的富集反吹装置,痕量轻烃组分在富集管中冷冻液化并富集,对未液化的组分进行反吹,通过加热富集管使已液化的轻烃组分气化并进入色谱仪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的分析范围明显扩大,甲烷溶剂效应降低,达到对C10之前轻烃指纹进行分析的目的;对普光7井天然气样品进行3次重复性实验,所得甲基环己烷指数、正庚烷值、异庚烷值、Mango K1指数的实测最大重复性(r值)为0.22、0.23、0.02、0.00,分别小于国家标准要求的0.82、0.75、0.11、0.04,方法稳定可靠。通过本方法得到的轻烃参数可有效地应用于天然气成因类型、热演化程度探讨中。

沈忠民,王鹏,刘四兵,吕正祥,朱宏权[8](2011)在《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在对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轻烃在该区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C6轻烃和C7轻烃特征表明天然气为煤型气;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定性判别成熟度和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轻烃成因理论方法计算成熟度(Ro为0.83%~1.59%),结果都表明天然气处于成熟和高成熟阶段。天然气苯/正己烷和苯/环己烷值分析表明,从T3x2到J2,天然气存在水溶相和游离相2种运移相态,随深度变浅水溶相运移加强;浅层的J3和K层位天然气以游离相运移为主。轻烃配对参数对比表明:须二段天然气以自生自储为主;须四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四段烃源岩,须五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须三段烃源岩贡献较小;侏罗系和白垩系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烃源岩,须四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

刘光祥,沃玉进,潘文蕾,张长江[9](2011)在《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中上扬子区地层水化学特征、地层水氢氧硫同位素、天然气组成特征、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甲烷氢同位素、天然气轻烃组成特征等的研究,结合油气显示及产出情况将中上扬子区流体特征划分为5大区,即:川中—川西区(Ⅰ)、川北—川东—川南区(Ⅱ)、江汉盆地南部(Ⅲ)、黔东南坳陷区(Ⅳ)和湘鄂西区、黔中及邻区、江汉盆地北部等区(Ⅴ),其对应的油气保存条件逐渐变差。

刘四兵[10](2010)在《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流体成因与天然气动态成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针对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超致密、超大埋深、超高压力以及圈闭形成历史、油气富集规律复杂的特点,从基础资料入手,在研究区成藏基本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地化特征的精细研究、对比,明确了研究区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分析了其纵向变化的运移机制,明确了研究区地层水的来源,探讨了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在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通过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以及K/Ar测年等多种方法综合确定主要气藏的成藏年代;最后通过典型气藏解剖,分析了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的动态过程,总结了天然气的成藏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须家河组烃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范围广、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高、类型单一(主要以Ⅲ型为主)的特点。(2)须二段天然气与其他层段天然气相比具有甲烷碳同位素相对较高、乙烷碳同位素相对较低的特征,显示须二段天然气经历了更高的成熟度演化并来源于更好的母质类型,可能暗示了早期古油藏裂解气的混合。(3)天然气纵向上的规律性变化主要体现了天然气成熟度和运移过程中分馏作用的影响。原、次生气藏纵向上的运移机制具有较大的差异:上侏罗统天然气主要由下部须家河组天然气窜层渗流运移而来,断裂是其最重要的运移通道;中侏罗统天然气运移方式复杂,部分气藏由须家河组气源沿高速运移通道运移而来,而部分气藏是通过下部气源以水溶相的方式运移聚集成藏;须四段天然气以扩散运移方式为主,反应该层段天然气成藏时储层已相对致密;须二段天然气则以渗流方式为主,断裂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气源对比表明,合兴场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五段烃源岩,中侏罗统源岩是其有力的补充;洛带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于须五段和中下侏罗统源岩,须四段源岩有一定的贡献;金马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下侏罗统;新场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自于须五段源岩,中、下侏罗统源岩是其有力的补充,须四段源岩对其有一定的贡献;鸭子河地区侏罗系气源为须四段烃源岩;中江地区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五段烃源岩。丰谷地区须四段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其自身烃源岩,须三段烃源岩对其有一定贡献;新场地区须四段天然气主要由须四源岩提供气源,表现为自身自储的性质;高庙子地区须二段天然气由小塘子-马鞍塘组和须二段源岩共同提供气源;新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二段和小塘子-马鞍塘组源岩;中江和合兴场地区须二段天然气则主要来源于小塘子-马鞍塘组烃源岩。而对于须四段天然气表现出的自生自储的性质,应主要与天然气样主要为须四上亚段的缘故,须三段源岩对下亚段天然气应具有较大的贡献。(5)研究区须家河组地层水总体表现为大气淡水背景,后期有海相地层水的入侵,泥页岩及煤层压实水对水性质影响巨大。须二段和须四段地层水地化特征相似性不仅是由于跨层流动造成的,共同来源的海相地层水和泥页岩压释水是根本原因,两者地层水的差异性主要是两者不同的水岩作用体系造成的,须四段相对须二段具有更为开放的水岩作用体系。(6)喜山期地层平均剥蚀厚度达到了1400m左右,在平面上具有如下变化特点:龙门山前从北往南剥蚀厚度逐渐变小,大邑地区具有相对最小的剥蚀厚度;从龙门山前往东,剥蚀厚度逐渐减小;从北往南地层剥蚀厚度逐渐减小;从西往东,则表现为先变小后变大的特征,鸭子河地区剥蚀较强、往东到马井地区剥蚀厚度变小,再往东到中江剥蚀厚度又变大。(7)研究区大量样品、尤其是裂缝样品的包裹体均一温度远远超过地层所经历的古地温,顺断裂、裂缝而来的热液应是造成其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8)须二段天然气具有持续充注的特点,主要有3个重要的成藏期:分别为须五段-早侏罗统沉积时期、中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和喜山期,其中中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为最主要的成藏阶段,其余两个相对次要;须四段天然气同样具有持续充注的特点,其对应的主要成藏期有:须五段沉积中期-早侏罗统沉积时期、晚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和喜山期,晚侏罗统-早白垩沉积时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时期,喜山期主要对早期原生气藏进行改造。(9)须二段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为:1)现今构造控制了局部构造的气水分异,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古今构造高部位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区;2)断裂是气藏晚期调整的关键。裂缝,尤其是高角度裂缝是气藏高产的关键,同时也是地层水纵窜入侵的主要通道;3)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气层非均质性分布的根本原因;4)有利的沉积微相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10)须四段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为:1)古今构造是气、水分布的基础;2)裂缝和有利沉积相对控制的优质砂岩储层的叠加是须四下亚段高产、稳产的关键;3)保存条件,尤其是成藏关键时期的保存条件是形成须四上亚段目前气水分布局面的最主要因素。

二、干气中浓缩轻烃分析及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区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气中浓缩轻烃分析及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区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相烃源岩评价
        1.2.2 油气源对比
        1.2.3 油气成藏期次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构造背景
        2.2.1 构造演化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展布特征
    3.2 有机质成熟度
        3.2.1 镜质体反射率
        3.2.2 岩石热解峰温
    3.3 有机质丰度与生烃潜力
        3.3.1 有机碳与氯仿沥青“A”
        3.3.2 生烃潜量“S_1+S_2”
    3.4 有机质类型
        3.4.1 干酪根显微组分
        3.4.2 干酪根碳同位素
    3.5 生烃强度
    3.6 烃源岩综合评价
    3.7 气源分析
        3.7.1 天然气的成因
        3.7.2 天然气来源
        3.7.3 储层沥青来源
第4章 生储盖组合特征
    4.1 储层条件
    4.2 盖层及保存条件
        4.2.1 盖层条件
        4.2.2 地层水
    4.3 生储盖组合类型
第5章 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5.1 成藏期次
        5.1.1 烃源岩生排烃史
        5.1.2 天然气成藏期次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2.1 逆冲推覆带
        5.2.2 前缘隐伏带
        5.2.3 坳陷带
    5.3 成藏模式
第6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烃源岩研究现状
        1.3.2 天然气成因类型与气源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
        2.3.1 烃源岩特征
        2.3.2 储层特征
        2.3.3 盖层与圈闭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3.2.1 有机碳含量特征
        3.2.2 可溶有机质特征
        3.2.3 生烃潜力特征
    3.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特征
        3.3.1 有机显微组分特征
        3.3.2 干酪根元素组成特征
        3.3.3 岩石热解特征
        3.3.4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3.4 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特征
        3.4.1 镜质体反射率(Ro)的演化特征
        3.4.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4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1 烃类组分特征
        4.1.2 非烃类组分特征
    4.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3 天然气轻烃特征
第5章 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及气源对比
    5.1 天然气成因类型鉴别
        5.1.1 有机成因组分和无机成因组分的鉴别
        5.1.2 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鉴别天然气类型
        5.1.3 利用轻烃特征鉴别天然气类型
    5.2 天然气气源对比
        5.2.1 成熟度判定气源
        5.2.2 轻烃特征对比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0 选题来源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层天然气成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气源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
    2.3 地层特征
        2.3.1 岩性特征
        2.3.2 沉积相特征
    2.4 储盖特征
第3章 深层烃源岩评价
    3.1 深层烃源岩的分布发育特征
    3.2 有机质丰度评价
    3.3 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评价
        3.3.1 干酪根显微组分判定
        3.3.2 镜质体反射率R_o和T_(max)判定
        3.3.3 元素范氏图判定
        3.3.4 氯仿沥青“A”的族组分判定
        3.3.5 饱和烃特征判定
第4章 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分析
    4.1 深层天然气组分与成因
    4.2 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与成因
    4.3 深层天然气轻烃与成因
    4.4 深层天然气成因分析总结
第5章 深层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
    5.1 深层天然气组分与气源对比
    5.2 深层天然气母质成熟度与气源对比
    5.3 深层天然气轻烃与气源对比
    5.4 深层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总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主要工作量
        1.6.1 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及整理
        1.6.2 生烃动力学实验
        1.6.3 图件编制及文章发表
        1.6.4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基本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勘探现状
    2.3 邻区研究现状
    2.4 研究区构造特征及地层特征
    2.5 研究区气层特征分布
第3章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模拟
    3.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2 烃源岩生气能力模拟实验
第4章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分析
    4.1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4.1.1 烃类气体组分特征
        4.1.2 非烃类气体组分特征
        4.1.3 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特征
        4.1.4 非烃类气体碳同位素特征
    4.2 天然气成因类型判识
        4.2.1 天然气组分特征对成因类型的判识
        4.2.2 碳同位素对成因类型的判识
第5章 天然气气源分析
    5.1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变化与气源分析
    5.2 主力源岩的确定及生气贡献率计算
        5.2.1 主力源岩的确定
        5.2.2 源岩生气贡献率计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建南气田天然气成因、保存与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天然气地球化学
    1.1 天然气化学组分
    1.2 稳定同位素组成
2 讨论
    2.1 天然气成因类型
    2.2 H2S成因与 TSR改造
    2.3 地层水化学属性与天然气保存关系
3 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3.1 石炭系地层—构造复合型气藏
    3.2 长兴组岩性—构造复合型气藏
    3.3 下三叠统岩性—构造复合气藏
4 结论

(7)在线富集-气相色谱法分析天然气中痕量轻烃(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部分
    1.1 样品及地质背景
    1.2 仪器及基本原理
    1.3 实验条件
    1.4 实验流程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谱图特征
    2.2 轻烃参数特征
        2.2.1 庚烷值与异庚烷值的分布特征
        2.2.2 Mango K1和K2的分布特征
        2.2.3 C7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
    2.3 重复性实验
    2.4 富集分析存在的缺点
3 结语

(8)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分布及实验条件
3 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应用
    3.1 天然气成因
    3.2 天然气成熟度
    3.3 天然气运移相态
    3.4 天然气气源对比
4 结论

(9)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水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
    1.1 地层水化学特征
    1.2 地层水氢氧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1.2.1 地层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1.2.2 地层水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2 天然气特征与保存条件
    2.1 天然气组分特征
    2.2 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2.3 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2.4 天然气轻烃组成特征
3 流体特征分区与保存条件

(10)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流体成因与天然气动态成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2.3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烃源岩地化特征
    3.1 平面展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3.2.1 有机碳含量
        3.2.2 氯仿沥青“A”含量
        3.2.3 岩石热解特征
    3.3 有机质类型
    3.4 有机质成熟度
    3.5 烃源岩综合评价
第4章 天然气特征与成因
    4.1 天然气基本特征
        4.1.1 组分特征
        4.1.2 碳同位素特征
        4.1.3 氢同位素特征
        4.1.4 轻烃特征
    4.2 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
        4.2.1 利用碳同位素划分成因类型
        4.2.2 利用氢同位素划分成因类型
        4.2.3 利用轻烃划分成因类型
        4.2.4 利用稀有气体划分成因类型
    4.3 气源对比
        4.3.1 δ~(13)C_1~Ro 关系
        4.3.2 轻烃指纹对比
        4.3.3 稀有气体特征
        4.3.4 气源综合评价
    4.4 原生、次生气藏天然气特征对比及运移机制探讨
        4.4.1 烃类组分特征对比
        4.4.2 非烃特征对比
        4.4.3 碳同位素特征对比
        4.4.4 天然气运移机制探讨
第5章 地层水成因与来源
    5.1 地层水基本特征
    5.2 地层水微量元素特征
    5.3 地层水纵向变化特征
    5.4 地层水成因与来源
        5.4.1 原始沉积水
        5.4.2 海相地层水入侵
        5.4.3 泥页岩及煤层压释水
        5.4.4 后期大气淡水渗入
    5.5 水-岩相互作用
        5.5.1 HCO_3~-浓度变化
        5.5.2 Ca~(2+)-Mg~(2+)-Fe~(2+)离子组合
        5.5.3 Caexcess~Nadeficit 关系
        5.5.4 K~+~Cl~-关系
        5.5.5 Li~+-Cl~-~δ~(18)0 组合
第6章 成藏年代分析
    6.1 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
        6.1.1 剥蚀厚度恢复
        6.1.2 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
    6.2 包裹体均一温度定年
        6.2.1 自身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6.2.2 裂缝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6.3 同位素定年
    6.4 成藏年代综合分析
第7章 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探讨
    7.1 典型气藏解剖
        7.1.1 新场须二气藏
        7.1.2 新场须四气藏
        7.1.3 成藏条件配置关系
    7.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7.2.1 须二段
        7.2.2 须四段
    7.3 成藏模式探讨
        7.3.1 气水分布模式
        7.3.2 成藏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干气中浓缩轻烃分析及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区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成藏主控因素分析[D]. 李琪琪.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2]松辽盆地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特征与气源对比[D]. 吉海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3]松辽盆地孤店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研究及气源对比[D]. 尹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判识[D]. 郑定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地球化学与成因研究[J]. 孙平安,卞保力,袁云峰,张兴雅,曹剑. 地球化学, 2015(03)
  • [6]建南气田天然气成因、保存与成藏[J]. 董凌峰,刘全有,孙冬胜,林娟华.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5(04)
  • [7]在线富集-气相色谱法分析天然气中痕量轻烃[J]. 张彩明,许锦,蒋启贵,张渠. 岩矿测试, 2013(02)
  • [8]川西拗陷中段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J]. 沈忠民,王鹏,刘四兵,吕正祥,朱宏权.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9]中上扬子区海相层系流体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J]. 刘光祥,沃玉进,潘文蕾,张长江. 石油实验地质, 2011(01)
  • [10]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流体成因与天然气动态成藏特征研究[D]. 刘四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3)

标签:;  ;  ;  ;  

干气中浓轻烃的分析与应用——以川东北、川东地区天然气/来源对比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