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一)

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一)

一、中国最大无人区(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飞[1](2021)在《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文中认为革命传统建筑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物质载体。相比文字记载,革命传统建筑更能生动形象的反映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艰苦的战斗环境与坚强的革命意志,为广大人民群众还原历史人物与事件、感受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提供了切实的基础。金寨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根据地组件发展的活跃地带,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也是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对于当下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革命传统建筑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迹活动密集地区的革命传统建筑多数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偏远山区村落的革命传统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系统的保护修缮,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传统建筑遭到“冷落”趋于破败。经调查发现,金寨县内现有的革命传统建筑许多都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但是保护模式的趋同与非针对性仍然明显。这些革命传统建筑作为重要的革命文化资源,国家与地方文物部门的重视逐年增加,相关政策与法规也陆续出台。为了加强指导和规范革命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认识到与其他类型文物相比,革命建筑保护的特殊性,开展对于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调查与现有保护模式的分析研究,呈现金寨县传统建筑特征,并制定出适合、具有针对性的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对于接下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背景概况进行挖掘梳理,涉及自然历史背景、革命史背景、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然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更加详细的了解金寨县革传统建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特征。通过现有保护理论与模式的案例研究,总结现有保护模式的特点,研究和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原则,制定保护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六安六区十四乡苏府旧址(汪家祖宅)的实际保护工程案例中去,探讨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模式。图[47] 表[20] 参[49]

周涛,胡振琪,韩佳政,张浩[2](2021)在《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绿色植被提取》文中提出在分析健康绿色植被光谱特性及无人机可见光影像典型地物各波段像元值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利用红、绿、蓝3个可见光波段信息的新型绿色植被指数——差异增强植被指数(DEVI).利用该指数及其他8种常见可见光植被指数结合不同阈值方法提取研究区域绿色植被信息,并采用地表真实感兴趣区和基于SVM的监督分类方法进行精度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由DEVI计算的植被指数灰度影像直方图具有良好双峰形态,可利用双峰直方图阈值法快速确定阈值,且阈值一般位于0.9~1之间;同时,DEVI提取精度明显优于其余8种植被指数,且采用双峰直方图阈值法时,总体精度为98.98%,Kappa系数为0.9791,相对误差为1/83.为验证DEVI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适用性及可靠性,选取3种典型植被覆盖区域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利用DEVI可高精度提取建筑密集区域和植被零散分布区域的绿色植被信息,总体精度分别为98.42%和98.56%,Kappa系数分别为0.9610和0.9635,相对误差分别为1/125和1/91;而植被集中分布区域提取精度略低于上述2种典型区域,总体精度为97.40%,Kappa系数为0.9371,相对误差为1/53.因此,提出的差异增强植被指数——DEVI可以有效、高精度、低成本提取不同植被覆盖典型区域无人机可见光影像中的绿色植被信息,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被监测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法.

丁洋[3](2021)在《多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自动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倒伏灾害是造成全球稻麦减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实现抗倒伏稻麦育种、倒伏灾后评估、倒伏影响因素分析等,动态、准确地获取稻麦受灾面积尤为重要。当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提出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均是针对单一作物构建倒伏区域提取模型,无法自动提取多种农作物倒伏区域。据此,本文以水稻和小麦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采集其倒伏和健康的高清图像,探究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与浅层语义分割网络UNet在田间复杂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提取中的适用性,得到适用于两类作物(水稻、小麦)倒伏区域提取的方法。已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提取多种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选择无遮荫的水稻、部分遮荫的水稻、灌浆期小麦、灌浆期向成熟初期过渡的小麦、成熟初期小麦共5种不同场景为研究对象。基于J-M距离度量不同对象的各个常见特征的可分离度,获得可分离度最高的特征作为特征一,可分离度排序前三的特征组合作为特征二。原始图像、特征一以及特征二分别作为数据源,支持向量机、最大似然法和K均值作为分类器,获得每个研究对象的分类结果。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获得的田间复杂场景下稻麦倒伏提取效果最优。当特征一作为数据源时,水稻倒伏提取精度最高。无遮荫水稻和部分遮荫水稻的dice系数分别为0.7096、0.7091,精度分别为0.6552、0.7566。当原始图像作为数据源时,小麦倒伏提取精度最高。灌浆期、灌浆期向成熟初期过渡的时期以及成熟初期三个生长期的小麦倒伏提取结果中dice系数分别为0.7863、0.8084和0.8635,精度分别为0.7754、0.7366和0.8033。(2)利用UNet网络提取多种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经过预处理的稻麦田块无人机可见光图像作为研究数据,通过不同裁剪大小的数据集获得的稻麦倒伏区域提取结果发现,裁剪大小为320×320的数据组成的数据集获得的稻麦倒伏提取效果最好。通过不同损失函数的对比试验发现,dice损失函数在稻麦倒伏提取中表现效果最好。通过常见的浅层分割网络实现稻麦倒伏分类结果对比,发现UNet网络对于稻麦倒伏无人机可见光图像的特征学习能力更强,实现的分类效果最优。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获得适合稻麦倒伏区域提取的图像裁剪尺寸和损失函数,构成提取效果最优的稻麦倒伏区域提取网络模型。由该模型提取不同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无遮荫的成熟晚期水稻、部分遮荫的成熟晚期水稻、灌浆期小麦、灌浆期向成熟初期过渡的小麦和成熟初期小麦获得的dice系数分别为0.9382、0.924、0.8902、0.9256和0.9335,精度分别为0.9839、0.9326、0.8956、0.9569和0.9615。与支持向量机模型获得的倒伏区域提取结果相比,UNet网络模型在各种场景下均表现更好的提取效果。通过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可以实现稻麦倒伏区域自动提取,为倒伏灾后保险理赔、抗倒伏育种和智能喷洒生长调节剂等提供技术支撑,也使得统一构建多作物倒伏区域提取模型成为可能。

苟丙荣[4](2021)在《联合地基LiDAR与无人机LiDAR的白桦蓄积量反演研究》文中认为森林蓄积量是描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生产力的重要物理指标,是指定森林经营计划与森林采伐的基本依据,也是评价森林固碳能力的重要参数。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森林蓄积量,成为近年来森林资源质量动态监测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森林蓄积量的基本单元是每颗活立木的材积,但传统的活立木材积测量方法耗时耗力且模型精度不高,在数字化林业新形势下难以满足现在的需求。目前,不同平台及不同光斑大小的激光雷达数据都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功能性参数(冠盖度、郁闭度、叶面积指数和蓄积量)的反演,不同类型的激光雷达数据在反演生态系统功能性参数时有着不同优势以及不同的反演方法,如何实现不同平台的激光雷达数据的有机融合是更加准确提取生态系统功能性参数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森林公园内的人工白桦林和张家口市老虎沟村的天然白桦林作为研究对象,联合地基LiDAR和无人机LiDAR数据完成了白桦样地森林蓄积量的反演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地基LiDAR和机载LiDAR是扫描方式和数据特点上存在互补特性的点云获取途径,多源点云配准也是森林点云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林地点云数据量太大且复杂程度高,没有规则明显的特征点,很难提取到有效的对应关系和特征描述子进行常规配准。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林地地面点特征进行数据配准的方法。首先根据渐进式加密三角网滤波算法来提取林地地面点,同时基于FPFH和SAC-IA算法进行初始配准,使得地基与机载点云地面点统一到同一坐标系下;然后利用初始配准参数,优化ICP匹配算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的情况;最后通过获得的最优刚体变换矩阵实现点云数据精细配准。为定量评价本文配准结果精度,本文在白桦样区开展了点云融合及胸径、树高、冠幅等典型参数提取,并与地面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配准后的点云数据提供了更加完整的林区冠层三维结构,为后续森林结构参数反演奠定了数据基础。(2)由于林地点云数据量太大且复杂程度比较高,在单木分割时容易造成计算量过大且分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本文中首先利用CHM来获取研究区单木的种子点;然后以种子点为中心、最大冠幅为半径,利用八叉树半径近邻搜素进行空间划分;最后在空间划分体素内利用区域增长法进行单木分割。利用八叉树半径近邻搜索后进行单木分割的方法,不仅减少了算法运行时的数据量,提高了分割效率;同时规避了许多分割错误率较高的点,减少了过度分割的情况,提高了分割精度。并在单木的基础上获取了单木典型结构参数(树高、胸径和冠幅等)。(3)本文利用两个白桦样区中提取到的单木参数因子分别构建一元立木材积模型、二元立木材积模型和多特征因子材积回归模型,并通过选取的干曲线方程(削度方程)建立了削度-材积一致性方程模型。为了保证白桦蓄积量反演模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分别对四种立木材积模型估测精度的作出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分析,找出最优解的白桦立木材积计算模型,从而构建可靠性更强的白桦蓄积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削度-材积一致性方程的蓄积量反演模型估测精度最高,在两个样区中蓄积量的估测精度分别为99.49%、98.56%,在本文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反演效果。

王瑾[5](2021)在《低空免像控无人机测制大比例尺DOM应用中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测绘技术手段,以高效快捷、轻便灵活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测绘地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为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备受青睐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向。虽然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有着遥感技术和传统测绘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际生产应用当中,仍有诸多问题待以解决。例如无人机飞行姿态不够稳定,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机载POS数据精度不高,影响后续数据处理和成图精度;拍摄的影像像幅小、数量多,增加了数据处理工作;面对地形较为复杂的测区时,给外业控制点的量测增加了困难等。本文以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为技术手段,通过具体实验探讨了无人机航摄系统测图成图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精度评定分析证实了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复杂条件下POS系统稳定性难以保持,从而有可能产生粗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方法的POS数据分析和修复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消除POS数据误差的影响,进而用于空三解算,顺利完成数据处理工作。(2)采用空间熵和频谱熵的无参考图像质量评价算法,对海量无人机影像进行定量的质量分析,研究对比了基于定量评价指标进行无人机影像精化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对无人机影像进行精化和筛选,可以在保证成图精度的情况下,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3)针对复杂条件下免像控无人机测绘中容易出现高程误差较大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重叠区高精度高程点纠正误差的方法用于高程误差的改正。本文基于一段实际公路勘察设计中免像控无人机测绘实际生产工程,采用天狼星无人机采集实际工程数据,对免像控无人机获取和处理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进行精度评定分析。

刘倩君[6](2021)在《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城市之间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形象的建构越来越重视,许多城市都开始构建自己独有的城市形象并借助各种媒介进行传播。抖音短小精悍、即时传播、实时进行评论和点赞等强社交性功能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信息需求,是人们获取信息、娱乐生活的重要途径,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App,也成为了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新渠道。从西安到成都、重庆,这些城市在短视频的推动下成为了“网红城市”。2018年西安在抖音中因一碗“摔碗酒”伴随着配乐《西安人的歌》走红祖国大江南北,贴上了“网红城市”新标签,西安以往单一的千年古都形象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但随着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的塑造和传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故而本文选择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城市形象传播理论,将城市形象与传播学两个不同的学科相结合,以此来研究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为新媒体下更好地运用短视频进行西安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为基础,试图回答抖音中呈现了一种怎样的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怎样得到呈现、传播互动的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等几个问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抖音短视频建构了西安亲民和善、积极作为的服务型政府形象;勤劳友善、保障健全的和谐社会形象;时尚现代、活力创新的网红经济形象;美食荟萃、文化厚重的多元人文形象;高楼林立、交通便捷的宜居环境形象。统计分析发现,视频生产者类型多样,以抖音达人与个人账号为主;中长型时长的视频较多,来源多样且原创度较高;背景音乐使用频率较高,城市音乐显着但较为单一;字幕运用巧妙,视频画面得到增强。同时在整体上抖音中与西安城市形象相关的短视频,受众点赞与评论行为活跃,互动性强,在不同的视频生产主体下,媒体表现突出,个人达人传播持续发力。最后总结出抖音塑造西安城市形象时呈现出来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希望对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促进作用。

王虎[7](2020)在《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各项重大工程的稳步推进,大比例尺地形图无论是在项目规划建设、自然资源的实时监测还是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地形图绘制工作存在低效率、高成本、受环境因素影响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需要。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该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针对目前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工作,借助于无人机飞行平台进行技术实施,对最终成果进行质量评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理论上分析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的主要误差来源,设计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实验。使用中海达iFly-D5五镜头无人机和DJI Phantom 4pro消费级单镜头无人机进行倾斜摄影外业数据采集,基于Context Capture软件构建实验区三维模型,依据相应规范从模型精细度、空三解算精度、三维重建精度三个方面分析三维模型精度,最终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以上两种无人机飞行平台进行倾斜摄影数据采集,基于Context Capture软件重建的三维模型精度均满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要求。(2)基于EPS地理信息平台,结合三维模型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从平面、高程、长度、面积四个方面分析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精度,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使用三维模型基于EPS地理信息平台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满足1:500地形图成图精度要求,即使用EPS地理信息平台结合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且精度有保障的新方法。(3)针对最终成图质量这一模糊概念,提出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质量评价,构建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三维模型精度、地形图精度两个类别指标对最终成图进行质量评价,最终评价结果表明:安理工测区地形图成图质量为优级品,李家巷测区地形图成图质量为优级品。图[35]表[31]参[81]

赵川中[8](2020)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天津青光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广泛联系农村地区,到减缓“民工潮”社会压力,再到带动“三农”领域发展,我国小城镇所发挥的价值也跟随城镇化的深入而逐渐提升,成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小城镇在类型、规模、所处城镇化阶段等方面千差万别。从小城镇发展动力上来看,传统的小城镇通过连接农村来提供商贸服务功能,工业型小城镇通过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提供产业带动功能,城郊型小城镇通过承接大城市外溢提供疏散功能,旅游型小城镇通过开发自然风景资源提供游憩功能,小城镇这一概念的丰富性决定了在研究中不能将其一概而论。“几个村庄凝聚成可自给自足城邦之时,便是城市形成之时。其初衷是为了生存,其持续动力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亚里士多德这一本源性的阐述解释了城市存在的本质,而城市因规模过大产生负面效应的时候,便会有居民考虑离开大城市。目前,城镇化率较高的大城市在空间上正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掘,城市中心城区边界扩张并涵盖郊区的速度逐渐放缓,大城市之于其周边小城镇的空间关系也由吞并向各自独立转变。这些未被内化为城市中心区的小城镇在发展动能上面临着被动增长推力减少和主动发展经验不足的挑战,在空间上面临着空间发展分散、设施不够均好、城乡二元分化等问题。本论文正是以大城市周边这一地理区位共性入手,探寻该类小城镇所面临的问题,并在研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空间发展策略。为了明晰我国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状态,本研究采取了问卷和实地踏勘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并系统盘点我国小城镇因毗邻大城市,而出现的无序、分散的典型空间特征。并通过遥感数据揭示背后的空间形态原因,包含组团不紧凑导致服务设施效率低下、土地所有权差异诱发“贴边”建设、管控引导不够致使组团缺乏协同、城乡观念差异分化造成居民生活空间分化。为提高策略制定的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本研究采取了指标选取、体系构建、赋值研究的方法,将重点、难点进行析出。最终,提出了四大空间发展策略:一、转变空间发展思路,镇、村统筹考虑;二、面向实施管理,宏观目标和发展路径并重;三、倡导价值观的多元化,塑造和谐共融的城乡风貌;四、注重历史记忆的传承,强化居民归属感。在实证研究上选取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在研究该镇自1984年以来的空间演进规律后,进行了四大空间发展策略的适用性分析,最后在国土资源评价、空间结构、生态网络、组团结局、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策略。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当下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空间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田颖颖[9](2020)在《2015年尼泊尔地震震区滑坡的继发性和震后演化研究》文中指出尼泊尔位于喜玛拉雅造山带的中部,这里也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前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区域内多为高山峡谷地形,且受南亚季风降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经常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在2015年雨季(6–9月)到来之前,尼泊尔境内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连续发生了2次7级以上的大震:4月25日的Mw 7.8级主震和5月12日的Mw 7.3级强余震。强烈的地震动触发了大量的滑坡,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对震区的环境产生了显着的影响。震后短期内的强降雨事件再次加剧了震区滑坡的活动,使得震区内不仅新发生了大量滑坡,还导致许多震前和同震新生的滑坡再次复活。为了更好地认识青藏高原地区强震事件对区域滑坡的影响,服务于我国藏南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防灾减灾工作,本文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重点探讨了以下3个问题:(1)尼泊尔地震主震、强余震和2015年及后续年份降雨对震区滑坡的影响是怎样的?这些致灾因子在不同时间段内触发的滑坡的特征、发生模式、空间分布等有什么异同点,受哪些因素的控制?(2)震后这些滑坡是如何演变的?受哪些因素的控制?(3)震区植被变化所反映的滑坡变化是怎样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整合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沿Araniko公路(加得满都-樟木口岸)和Pasang Lhamu公路(加德满都-吉隆口岸)采集的55处典型滑坡调查点的野外数据,参考前期得到的全震区滑坡编目,选择了尼泊尔境内中尼交通要道Araniko公路沿线的一个受主震、强余震和震后强降雨共同作用的、面积约380 km2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利用震前、主震前后、强余震前后、2015年雨季前后、2016年雨季前后、2017年雨季前后、2018年雨季前后和2019年雨季前后的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构建了涵盖震前降雨、2015年主震和强余震以及2015年–2019年降雨触发的8个期次的滑坡数据库集。基于这些数据库,结合滑坡常见的影响因子,从空间分布、几何特征和易发性分区3个方面研究了不同期次滑坡的发生模式和失稳机制等的继发性特征。然后,分别基于多期次滑坡编目、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和多次野外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震区滑坡活动性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尼泊尔主震和强余震触发了大量的地震滑坡;随着时间推移,滑坡面积和数量逐渐减少。震前降雨、2015年主震、强余震和2015–2017年降雨触发的较小规模滑坡居多,2018和2019年的降雨滑坡以大规模滑坡为主。主震滑坡中大规模滑坡多于其他期次的滑坡,2015年强余震和降雨触发的滑坡中小规模滑坡多于其他各期滑坡。(2)从空间尺度上来看,高程、道路和河流对不同期次滑坡空间分布的差异影响较为明显。主震和强余震触发滑坡的条件相似;2015年降雨滑坡综合体现了地震和降雨的作用,其高发区基本涵盖了主震、强余震和震前滑坡的全部高发区;在时间尺度上,超过90%的因子区间内新增滑坡面积在地震发生后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2015年降雨滑坡出现峰值。另外,地震滑坡长、高和长宽比以及高长比都大于降雨滑坡;且地震滑坡和受地震作用影响强烈的2015年降雨滑坡中长宽比和高长比较大的滑坡占多数,且多为长条形。高程、坡度、道路和河流为影响不同期次、不同几何形态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2015年主震和强余震滑坡得到的回归模型性能最好,成功率和预测率都达到或超过了87%;各期次滑坡高易发区逐渐从坡面转移到沟谷沿线;长时序递进式的易发性评估结果表明联合震前和主震滑坡样本回归得到的易发性模型可以服务于震后几年尺度内的滑坡减灾工作。(3)随着时间的推移,2015年主震、强余震和2015年强降雨这3种成因的滑坡的活动性逐渐减弱,且快速衰减期为震后前3年;强余震滑坡活动性的衰减最为明显;震后快速消失的滑坡的规模也随时间逐渐变大。2014–2019年研究区内NDVI、植被覆盖度和恢复率的变化显示植被覆盖的变化与季风降雨在时间上具有正相关关系;震区植被在地震发生后以减少为主,并在震后前2年明显增加后慢慢减少;截至2019年,震区内的植被和松散斜坡物质仍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另外,地震对公路沿线的植被的破坏作用相对较显着且持续时间较长。基于多次野外调查得到的典型滑坡震后演化分析验证了上述结果,2015年尼泊尔主震和余震加剧了区域内的滑坡活动性;Araniko和Pasang Lhamu公路沿线的滑坡在震后3年内比较活跃;震后持续降雨和余震是影响震后滑坡活动性的关键因素。

张杰华[10](2020)在《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对区域气候要素的响应》文中认为新疆罗布泊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干旱区,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是整个西北干旱区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缩影,从而成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红柳沙包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典型的风积生物地貌类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情况,对土地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以及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序列重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地调查、无人机航测技术,获取实景模型,研究罗布泊地区的红柳沙包分布格局及形态结构特征,并结合周边国家气象站和自设气象环境观测站的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各气象站点的风速风向、平均风速、起沙风的频率和变化趋势,运用输沙势计算公式计算研究区输沙势能,建立了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的形态结构与气候环境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红柳沙包在垂直结构上是由上部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与下部的河湖相沉积层共同构成,其中沉积纹层是红柳枯枝落叶和沙物质沉积物组合形成,而河湖相沉积层是干涸的河漫滩、湖盆被风蚀或水蚀,高度降低形成的。观察剖面可以找到沉积纹层与河湖相沉积层明显的分界面。在孔雀河观测点和米兰东观测点都可以找到这样的红柳沙包垂直结构的实例:高大的红柳沙包,其下部河湖相沉积层厚度越大,而且顶部红柳灌丛长势较差或已枯死。在红柳井观测点的红柳沙包,沉积纹层占比大,且红柳灌丛茂密,河湖相沉积层仅在沙包底部发现。(2)红柳沙包在孔雀河观测点主要分布在河流阶地和河漫滩上,红柳沙包的高度差距较大,红柳沙包长轴走向多数接近于东南偏东西北走向,长轴方向上坡度较缓,短轴方向上坡度较陡,沙包基座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红柳沙包在米兰东观测点分布在山前冲积扇边缘地带,此处沙包与沙丘、沙垄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和复合沙垄,孤立的沙包高度差距明显,红柳沙包长轴走向接近于东北西南走向,长轴普遍较长,短轴长度明显较小,复合沙垄呈条带状分布,沙包基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红柳沙包在红柳井观测点分布在干涸湖盆湖岸阶地上,此处的红柳沙包高度普遍较低,但体积较大,红柳沙包的长轴走向为东北西南偏西走向,沙包的长轴略长于短轴,坡度较缓,沙包基座近似为楔形或椭圆形。三个观测点红柳沙包的长轴与短轴间相关性显着,长轴与短轴为协同增长的关系;高度与底面积间的相关性中只有米兰东观测点相关度较高,此处红柳沙包的高度和底面积间相关性显着,其余两处相关性不强。(3)罗布泊地区的年平均风速较小,一般在1.13.45 m/s之间,各站点月平均风速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一般平均风速以36月份最大,以111月份最小。各站点起沙风风向分布及频率,以若羌起沙风频率最高,起沙风风向主要集中在偏NE和偏SW方向;其次是罗中,起沙风风向主要集中在ENE和偏W方向;最后是铁干里克,起沙风风向主要集中在偏E方向。铁干里克、若羌、罗中三个气象站的主要起沙风向及频率均分别能与各观测点的红柳沙包长轴走向有较好对应,即:孔雀河观测点红柳沙包长轴东南偏东西北走向与偏E、偏W主要起沙风向相对应;米兰东观测点红柳沙包长轴东北西南走向与NE、SE主要起沙风向相对应;红柳井观测点红柳沙包长轴东北西南偏西走向与ENE、偏W主要起沙风向相对应。且各站点起沙风频率均以春夏季为主,期间正值红柳生长期,风沙沉积物积累阶段。孔雀河和米兰东两个自设气象环境观测站安装在观测点,但因受周围地形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并且观测时间较短,实际观测到的起沙风数据偏少,与红柳沙包的形态响应较弱。各站点的主要输沙势风向均与各观测点红柳沙包走向相接近;各站点年输沙势、合成输沙势均能较好反应各地输沙能力;各站点合成输沙方向均与对应各观测点红柳沙包走向相一致。(4)植被覆盖度和蚀积作用影响红柳沙包的形态结构。红柳灌丛覆盖度高的地方,风沙流受到阻挡而沉积,形成红柳沙包。红柳灌丛的不同发育阶段形成的沙包形态不同。侵蚀和堆积作用影响红柳沙包的蚀积部位和形态变化。

二、中国最大无人区(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最大无人区(一)(论文提纲范文)

(1)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背景研究与现状调查分析
    2.1 金寨县自然历史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人文历史
    2.2 金寨县革命史概况
        2.2.1 历史背景
        2.2.2 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2.2.3 对中国革命史的影响
    2.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2.3.1 调查范围与数量
        2.3.2 调查目的与内容
        2.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示例
    2.4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2.4.1 建筑使用类型特征
        2.4.2 建筑分布特征
        2.4.3 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2.4.4 建筑细部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及问题剖析
    3.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整体保护现状
    3.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案例分析
        3.2.1 主题街区集群式的保护
        3.2.2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保护
        3.2.3 博物馆式的保护
        3.2.4 异地重现式的保护
    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问题剖析
        3.3.1 建筑本体保护中的问题
        3.3.2 建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建筑人文保护中的问题
        3.3.4 建筑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3.3.5 问题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践研究
    4.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原则
        4.1.1 原真性原则
        4.1.2 可替代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5 保护与更新协调原则
    4.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4.2.1 基于不同现状的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
        4.2.2 基于人文和环境的保护策略
        4.2.3 基于不同建筑类型的保护策略
        4.2.4 基于建筑构成的保护策略
        4.2.5 管理与政策的建议
    4.3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祖宅)保护实践研究
        4.3.1 项目概况
        4.3.2 建筑信息
        4.3.3 汪家祖宅的价值内容
        4.3.4 汪家祖宅的修缮设计
        4.3.5 汪家祖宅针对性保护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5.1 成果综述
    5.2 成果思考
    5.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绿色植被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1.2 可见光影像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3 绿色植被指数构造
        1.3.1 植被光谱曲线与植被指数
        1.3.2 DEVI的构造
    1.4 基于阈值的绿色植被提取
        1.4.1 双峰直方图阈值法
        1.4.2 Otsu's阈值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可见光植被指数计算与分析
    2.2 绿色植被提取与精度评价
        2.2.1 绿色植被提取
        2.2.2 精度评价
    2.3 方法可行性验证
        2.3.1 DEVI植被信息提取
        2.3.2 基于地表真实感兴趣区的精度评价
        2.3.3 基于监督分类方法的精度评价
    2.4 研究局限性
3 结论
    3.1
    3.2
    3.3
    3.4

(3)多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作物倒伏区域提取中的应用
        1.2.2 深度学习方法在作物倒伏区域提取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获取及处理
    2.1 数据获取
        2.1.1 倒伏水稻无人机图像获取
        2.1.2 倒伏小麦无人机图像获取
    2.2 图像预处理
    2.3 不同场景下倒伏稻麦研究区
        2.3.1 倒伏水稻研究区域
        2.3.2 倒伏小麦研究区域
        2.3.3 标签数据
    2.4 精度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自动提取
    3.1 常见的无人机图像特征
        3.1.1 色彩空间变换
        3.1.2 纹理特征
        3.1.3 植被指数
        3.1.4 数字高程模型
    3.2 特征可分离度判别方法
    3.3 机器学习分类器
        3.3.1 支持向量机
        3.3.2 最大似然分类法
        3.3.3 K均值分类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研究区特征提取
        3.4.2 特征重要度筛选
        3.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场景下稻麦倒伏自动提取结果
        3.4.4 基于最大似然法的多场景下稻麦倒伏自动提取结果
        3.4.5 基于K均值的多场景下稻麦倒伏自动提取结果
        3.4.6 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UNet网络的多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自动提取
    4.1 数据集制作
    4.2 语义分割网络
        4.2.1 FCN8s网络
        4.2.2 UNet网络
        4.2.3 SegNet网络
    4.3 损失函数
        4.3.1 带权重BCEWith Logits Loss函数
        4.3.2 Focal损失函数
        4.3.3 dice损失函数
    4.4 实验环境搭建
    4.5 模型训练
    4.6 模型预测
    4.7 结果与分析
        4.7.1 数据集图像尺寸对提取结果的影响
        4.7.2 损失函数对提取结果的影响
        4.7.3 不同分割网络提取结果对比
        4.7.4 多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提取结果
        4.7.5 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提取结果的比较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联合地基LiDAR与无人机LiDAR的白桦蓄积量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点云数据配准研究
        1.2.2 单木分割研究
        1.2.3 基于激光雷达的森林蓄积量反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自然环境条件
    2.2 数据获取
        2.2.1 样地数据获取
        2.2.2 地基LiDAR数据采集
        2.2.3 机载LiDAR数据采集
    2.3 数据预处理
        2.3.1 地基LiDAR多站点云拼接
        2.3.2 航带拼接
        2.3.3 点云去噪
3 联合地基LiDAR与机载LiDAR的林区数据融合研究
    3.1 技术路线
    3.2 地面滤波
    3.3 地面点FPFH提取
    3.4 基于SAC-IA的初始配准
    3.5 基于ICP的精细配准
4 单木分割及单木结构参数提取
    4.1 技术路线
    4.2 单木分割
        4.2.1 基于CHM的种子点提取
        4.2.2 基于半径内近邻搜索的单木分割
        4.2.3 单木分割精度验证及评价
    4.3 单木结构参数反演
        4.3.1 树高提取及分析
        4.3.2 胸径估测及分析
        4.3.3 冠幅估测及分析
        4.3.4 枝叶分离
5 白桦蓄积量反演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5.1 白桦立木蓄积量的计算
        5.1.1 平均实验形数法
        5.1.2 立木材积表法
        5.1.3 蓄积量估测方法评价与分析
    5.2 削度方程的选取
        5.2.1 简单削度方程的选取
        5.2.2 分段削度方程的选取
        5.2.3 可变参数削度方程的选取
        5.2.4 削度方程的精度评价与分析
    5.3 白桦蓄积量反演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5.3.1 一元立木材积模型
        5.3.2 二元立木材积模型
        5.3.3 削度-材积一致性方程模型
        5.3.4 多特征因子材积回归模型
        5.3.5 蓄积量反演模型精度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低空免像控无人机测制大比例尺DOM应用中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测绘应用发展现状
        1.2.2 POS辅助航空摄影测量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
    2.1 摄影测量基础知识
        2.1.1 摄影测量常用坐标系
        2.1.2 航摄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
        2.1.3 像点坐标转换和中心投影构像方程
    2.2 无人机航摄影像预处理
        2.2.1 影像噪声去除
        2.2.2 镜头畸变校正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及数据修复
    3.1 无人机航测系统构成
        3.1.1 飞行控制系统
        3.1.2 地面控制与处理站
        3.1.3 传感器系统
        3.1.4 数据处理系统
    3.2 无人机航测任务航线规划
        3.2.1 航线规划参数
        3.2.2 测量航线参数的计算
        3.2.3 飞行任务航线的布设
    3.3 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3.3.1 GPS差分定位技术
        3.3.2 INS惯性导航技术
        3.3.3 POS系统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3.4 POS数据修复
        3.4.1 卡尔曼滤波原理
        3.4.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POS数据修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影像质量分析及精化
    4.1 影像质量评价简介
        4.1.1 SSEQ算法原理
        4.1.2 评价算法对比分析
    4.2 基于匹配算法的重叠度计算
    4.3 无人机影像精化
        4.3.1 实验数据
        4.3.2 影像筛选
    4.4 精化结果分析
        4.4.1 数据处理及方案设计
        4.4.2 精度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人机航测免像控生成DOM技术研究
    5.1 研究概述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区概况
    5.2 数据获取及处理
        5.2.1 影像获取
        5.2.2 数据处理
    5.3 高程误差改正
        5.3.1 精度检验
        5.3.2 高程误差改正
    5.4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6)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短视频传播已成常态
        二、抖音平台头部优势明显
        三、抖音助推古都西安变身网红之城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城市形象的内涵及维度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二、城市形象的维度
    第二节 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内涵研究
        二、城市规划设计视角的研究
        三、营销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四、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第三节 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一、短视频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和特点
        二、短视频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
        三、短视频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四、短视频与西安城市形象的地域性研究
第二章 西安城市形象:资源、官方定位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西安城市形象塑造的资源
        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二、良好的自然条件与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区域级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四、雄厚的科研教育和突出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 西安城市形象官方定位
        一、华夏文明历史之城
        二、生态宜居和谐之城
        三、科教雄厚创新之城
        四、商贸交通枢纽之城
        五、东西交流开放之城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西安城市形象在抖音中的内容呈现
        一、政府形象呈现
        二、经济形象呈现
        三、社会形象呈现
        四、人文形象呈现
        五、环境形象呈现
    第二节 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视频生产者:传播主体多样,抖音达人与个人账号为主
        二、时长与来源:中短型视频较多,原创度较高
        三、文字与声音:视听语言丰富,城市音乐与字幕巧妙运用
        四、叙事手法:人物叙述为主,叙述视角多样
    第三节 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互动
        一、总体传播状况:点赞与评论活跃,互动性强
        二、不同主体:媒体表现突出,个人达人持续发力
        三、受众评论情感分析与态度表达
第四章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问题与治理
    第一节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问题
        一、视频内容同质化,深层文化挖掘欠缺
        二、城市形象片面化,经济科教形象较弱
        三、标志性形象陈旧,受众形象认知模糊
        四、话语体系众多混乱,政府参与度待提升
    第二节 抖音中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治理
        一、提升内容创作水平,深入挖掘城市文化
        二、增强城市形象宣传,更新塑造城市新名片
        三、明晰城市形象定位,凸显城市新特点
        四、加强政府参与引导,加强主体间联合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抖音西安城市形象塑造传播编码表属性
附录 B 344 条西安城市形象抖音短视频研究样本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7)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技术研究现状
        1.2.2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3 航空摄影测图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体结构
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
    2.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简介及优缺点
    2.2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组成
        2.2.1 无人机飞行平台系统
        2.2.2 飞行导航与控制系统
        2.2.3 任务设备
        2.2.4 数据传输系统
        2.2.5 地面监控系统
    2.3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理论基础
        2.3.1 摄影测量坐标系
        2.3.2 像点空间直角坐标转换
    2.4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关键技术
        2.4.1 影像匹配
        2.4.2 空中三角测量
        2.4.3 影像密集匹配
        2.4.4 构建三角网
        2.4.5 纹理映射
    2.5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3.1 无人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误差主要来源
        3.1.1 镜头畸变
        3.1.2 影像质量
        3.1.3 像控点布设方案及像片刺点
        3.1.4 像片重叠度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测区
        3.2.2 像控点布设
        3.2.3 影像数据采集
        3.2.4 三维模型构建
    3.3 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3.3.1 三维模型精细度分析
        3.3.2 三维模型空三精度分析
        3.3.3 三维模型重建精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其成图质量评价
    4.1 EPS地理信息平台
    4.2 地形图成图精度标准
    4.3 三维模型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流程
    4.4 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精度分析
        4.4.1 平面精度分析
        4.4.2 高程精度分析
        4.4.3 长度精度分析
        4.4.4 面积精度分析
    4.5 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成图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4.5.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流程
        4.5.2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4.5.3 类别集权重确定与分值计算
        4.5.4 质量评价结果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天津青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1.1.2 大城市的发展走向区域协同合作
        1.1.3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案例借鉴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1.2 核心边缘理论
        2.1.3 增长极理论
    2.2 国外相关案例
        2.2.1 美国华盛顿雷斯顿小镇
        2.2.2 英国伦敦韦林花园小城镇
        2.2.3 日本大阪千里新镇
        2.2.4 国外相关案例小结
    2.3 国内相关案例
        2.3.1 北京市大兴区亦庄镇
        2.3.2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
        2.3.3 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
        2.3.4 国内相关案例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空间发展影响因素研判
    3.1 空间发展情况调查
        3.1.1 公众问卷
        3.1.2 小城镇实地踏勘
        3.1.3 调查情况小结
    3.2 空间发展诱发因素与问题诊断
        3.2.1 组团不紧凑导致设施服务效率低下
        3.2.2 土地所有权差异诱发“贴边”建设
        3.2.3 管控引导不够致使城镇功能分散
        3.2.4 城乡观念差异造成居民生活空间分化
    3.3 空间发展策略的拟定与修正
        3.3.1 基于OSM模型的策略拟定
        3.3.2 基于关联度的策略修正
        3.3.3 赋值与结果研究
        3.3.4 修正情况小结
    3.4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策略
        3.4.1 倡导镇村统筹的全域规划
        3.4.2 宏观目标和发展路径并重
        3.4.3 塑造和谐共存的城乡风貌
        3.4.4 注重历史记忆的实体表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光镇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4.1 青光镇概况与特征
        4.1.1 区位与交通
        4.1.2 人口与产业
        4.1.3 历史与文化
    4.2 青光镇空间发展阶段辨识
        4.2.1 集镇和工业基地的双核分置阶段
        4.2.2 村宅和厂房相间的沿路蔓延阶段
        4.2.3 贴边建设严重的空间分散阶段
        4.2.4 刚性管控下的增长减速阶段
        4.2.5 空间发展阶段辨识小结
    4.3 大城市周边空间发展策略在青光镇的适用性分析
        4.3.1 “消化”天津外环的超尺度公园存在困难
        4.3.2 空间组织无序分散的问题亟待解决
        4.3.3 多元化的空间需求未能满足
        4.3.4 对近代工业遗存的重视程度不够
    4.4 青光镇空间发展策略
        4.4.1 进行面向实施的国土资源评价
        4.4.2 建立镇域和镇区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4.4.3 构建“大生态、小组团”的生态网络
        4.4.4 塑造“产、城、村、田”交融的组团格局
        4.4.5 营造留有近代工业记忆的公共空间
    4.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2015年尼泊尔地震震区滑坡的继发性和震后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地震滑坡
        1.1.2 2015年尼泊尔地震滑坡研究现状
        1.1.3 存在的问题
    1.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3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架构
第2章 2015年尼泊尔地震构造背景和震区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2015年尼泊尔地震
    2.3 震区地形地貌和气候
第3章 尼泊尔地震震区多期次滑坡编目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
        3.1.2 多期次滑坡建库方法
        3.1.3 频率密度和体积分析
    3.2 震区多期次滑坡
        3.2.1 多期次滑坡编目
        3.2.2 滑坡面积和数量变化趋势
        3.2.3 滑坡的频率密度-面积分布演化趋势
    3.3 小结
第4章 滑坡空间分布的继发性分析
    4.1 数据和方法
        4.1.1 影响因子
        4.1.2 滑坡数据
        4.1.3 分析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空间尺度上的滑坡分布特征
        4.2.2 时间尺度上的滑坡分布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滑坡几何特征的继发性研究
    5.1 数据和方法
        5.1.1 滑坡几何参数的定义
        5.1.2 影响因子和滑坡数据
        5.1.3 分析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2.1 几何参数
        5.2.2 不同几何形态的滑坡数据
        5.2.3 不同几何形态滑坡分布特征的继发性
    5.3 小结
第6章 滑坡易发性分区的继发性分析
    6.1 数据和方法
        6.1.1 样本数据及处理方法
        6.1.2 易发性评价方法
    6.2 结果和分析
        6.2.1 滑坡易发性分区的继发性特征
        6.2.2 易发性评价后向递进预测与验证
    6.3 小结
第7章 基于多期次编目的滑坡活动性演化分析
    7.1 前言
    7.2 数据与方法
    7.3 结果和分析
        7.3.1 滑坡活动性
        7.3.2 震后各年消失的滑坡的特征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滑坡演化分析
    8.1 前言
    8.2 数据和方法
    8.3 结果和分析
        8.3.1 NDVI及其变化
        8.3.2 植被覆盖度(FVC)及其变化
        8.3.3 植被恢复率及其变化
    8.4 小结
第9章 基于野外调查的滑坡演化分析
    9.1 野外考察路线
    9.2 数据和方法
    9.3 结果和分析
        9.3.1 Araniko公路沿线的滑坡
        9.3.2 Pasang Lhamu公路沿线的滑坡
        9.3.3 滑坡演化分析实例
    9.4 讨论
    9.5 小结
第10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对区域气候要素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丛沙丘的形态结构研究及与气候的响应研究进展
        1.2.2 无人机航测在绘制大比例尺地形图中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与土壤
    2.4 生物
3 数据获取及处理方法
    3.1 观测点样方布设
    3.2 无人机航测及数据处理
    3.3 气象数据获取与处理
        3.3.1 国家气象站数据获取
        3.3.2 自设气象环境观测站数据获取
        3.3.3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
4 红柳沙包的形态结构分析
    4.1 红柳沙包垂直结构
    4.2 样方区等高线图分析红柳沙包分布形态
        4.2.1 孔雀河观测点红柳沙包形态特征
        4.2.2 米兰东观测点红柳沙包形态特征
        4.2.3 红柳井观测点红柳沙包形态特征
    4.3 红柳沙包形态参数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罗布泊地区气候环境要素与沙包形态的相关分析
    5.1 风动力环境
        5.1.1 平均风速
        5.1.2 起沙风
    5.2 输沙势
    5.3 植被覆盖度
    5.4 蚀积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二)

四、中国最大无人区(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D]. 张飞.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基于无人机可见光影像的绿色植被提取[J]. 周涛,胡振琪,韩佳政,张浩. 中国环境科学, 2021(05)
  • [3]多场景下稻麦倒伏区域自动提取方法研究[D]. 丁洋. 安徽大学, 2021
  • [4]联合地基LiDAR与无人机LiDAR的白桦蓄积量反演研究[D]. 苟丙荣.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低空免像控无人机测制大比例尺DOM应用中关键技术研究[D]. 王瑾. 长安大学, 2021
  • [6]抖音短视频中西安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研究[D]. 刘倩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质量评价[D]. 王虎.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8]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天津青光镇为例[D]. 赵川中.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9]2015年尼泊尔地震震区滑坡的继发性和震后演化研究[D]. 田颖颖.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10]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对区域气候要素的响应[D]. 张杰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