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修辞评析(上)

高考修辞评析(上)

一、修辞高考复习谈(上)(论文文献综述)

黄皓明[1](2019)在《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内离婚率逐年递增的背景下,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成为日益被关注的社会议题。“高考离婚潮”等现象显示,许多遭遇离异危机的父母开始越来越多的思考,为了子女着想,他们是否该等到孩子成年再离婚。本文即希望从父母不同离异时机选取的角度,透过子女主体性感知的视角,来理解成年与早年遭遇父母离异的子女,其所受心理影响和其对于亲子关系的主观感知各自呈现出怎样的形态以及差异。本文的研究采取社会建构论视角下的叙事导向探究模型,透过对19位成年早期离异家庭子女受访者(包括11位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8位成年离异家庭子女)的叙事访谈,采用类别-内容分析、叙事主题分析,以及生命故事撰写等多种叙事探究策略,分别对早年与成年两类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形态的差异进行了质性编码分析与叙事性诠释。其中,对两类子女心理自我的探索聚焦于关系自我的感知差异,两类子女家庭互动形态的探索分别聚焦于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和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研究者希望藉此归纳出不同离异家庭子女离异叙事的多元形态与典型特征。研究发现包括:1.两类子女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与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感知呈现出了相似的类别形态与显着的内涵差异。其中较为典型的表征包括只有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对于家庭归属的困惑;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在家庭责任上的角色感知存在阶段性特征;两类子女都对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感知,以及对婚恋的回避态度;许多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存在完美主义倾向的自我要求等等。此外,子女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感知会移情性的影响到其他两个场域中子女的关系自我感知。2.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典型形态,依据子女对其消极情感程度与现实互动频率两个维度,可分为“疏离型”、“矛盾型”、“亲近型”与“疑惑型”四类。其中,在位父母对于子女的感知与观念影响,以及替代性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状态,是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单亲家庭的子女会深受在位父母对不在位父母感知评价的影响;而对于重组家庭子女而言,他们则可能是在无法从替代性父母处满足情感需求时,才会转向寻求不在位父母的情感支持。3.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依其介入程度,可以分为积极介入与消极介入两类,而消极介入依其主观态度,可进一步分为无介入意愿与无法介入两类。研究还发现子女早年家庭生活与父母形成的家庭三角关系形态与程度对于子女成年后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有着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三角关系中子女高亲职化程度与积极介入类型存在关联;三角关系中亲子联盟与替罪羊表征对应于子女无介入意愿的消极介入形态;而低家庭三角关系程度则与子女无法介入父母婚姻的消极介入形态相关。此外,大部分子女对父母婚姻感知与介入形态在早年和成年后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变化。4.两类子女不同的家庭互动的情境与形态,与子女在原生家庭中不同的关系自我感知存在密切关系。其中,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和替代性父母的关系状态,会影响到自己对于新家庭的家庭归属感知;成年离异家庭子女早年生活中的家庭三角关系表征及与父母的家庭互动形态,与子女对于家庭责任的阶段性感知存在关联。本文在讨论部分,首先总结了影响子女福祉的原生家庭因素,以及父母不同离异时机选取对子女的利弊分析,以供面临离异危机的父母作为参考;然后提出针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叙事治疗策略及其适用性,为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成长,及心理咨询工作者工作思路提供多元思考的路径;最后回到了叙事研究的社会向度,从“身体—话语—权力”的视角探讨了离异家庭子女的污名建构及其影响。

沈钢[2](2018)在《高中历史科学史教学的理论问题刍议》文中认为科学史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理解科学本质、了解科学技术历史,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现行高中历史的科学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理论问题。作为科学的历史,其教学功能与一般的历史学有着共性的一面,亦有其特殊性,它涉及科学本身、科学文化、科学与人文、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高中历史的科学史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将高中历史的科学史教学其置于“科学”的视阈中,从科学的内史外史、中国古代科学与近现代科学、科学元勘、科学史观等方面进行多维度透视,以期达到回归科学本真的科学史教学的目的。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科学史体系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科学观、科学发源问题、科学与人文及辉格史倾向等种种理论问题,借鉴STS和SSK理论,以STS更新科学史的教育观念,用SSK的社会建构论缓解科学主义,用科学文化传播来认识科学及其争议;并以萨顿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视角透视科学史教学,获得科学与人文的现实关怀。

李继[3](2017)在《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研究》文中提出在纷繁的教学行为表象之下,教师在实践中遵循着难以言说,而又自然而然的实践逻辑。面向鲜活的教师日常教学,探寻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在教师与学校的磨合中互构而成,它以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为内核,并通过教师对教学的自我省思而得以延展。从对教师在社会角色下动机的分析,到深入样本学校对教师与学校磨合的考察,以及对教师教学行动策略和自我省思的洞见,研究以由远及近的镜头,将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层层揭开。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于教师与学校的磨合之中互构而成。研究首先从作为人的教师的层级化需求出发,经由对教师的专业人、国家工作人员和度人者三重社会角色的分析,澄明了教师的动机结构。从学校的处境到学校的运作,可察社会系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贯彻至学校内部,构成了对教师教学的形塑。在学校的形塑下,教师依然具有较大的能动范域,正是这种能动范域使教师生成有别于学校教育意志的实践逻辑成为了可能。学校中教师的利益,是社会角色中的教师动机锚向具体的标的物,教师基于利益筹划行动;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教学方法的采择、策略的安排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师对教学的解释提供了依据;时间与空间中的自由保障了教师自主权的实现,连同教师的自主权共同为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施展创造了可能。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是教师教学实践逻辑的内核。教师在学校中为获得组织化的生存,谋取学校的资源分配和组织认同,其教学大体适切于学校的意志。然而学校资源的有限性,意味着教师的发展性动机难以成全,这决定了教师不会完全在学校的诱导和控制下开展教学,而是处在教师的自主权、自身利益、自由时间与空间的游走中,教师对于学校的宣导总是若即若离。在大体适切与若即若离之间,应试套路中弹性变革、教学倾斜中兼顾公平、以及教学常态的建立与维护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基本策略。透过这三个基本策略可以发现,教师其实深处于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如同钟摆的两个极点,教师处于这两个极点的某个位置上,就整体的情况而言,教师的现实主义教学生存在学校教育中更为主流。在实践逻辑的框架中,自我省思具有促进行动者自我同一性整合的功能,正是通过合理化解释和意义赋予,教师实现自我的同一性整合,维持了教学实践逻辑在日常教学中的延展。教师对于自身教学的合理性解释主要包括理论辩护,经验论证和责任外推三种形式。如果说合理性解释既是面向外部世界也是面向教师自身的,那意义的脉络则主要是面向教师自身。学生成就和道德优越感是教师意义脉络中的两大主干,尽管也有无意义感的失落,但总体上教师朝向着自我的统整。同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一样,自我省思也是由教师社会角色下的动机驱动,形成于教师与学校的磨合中,既贯彻着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也体现着学校的意志。实践存在着实然与应然的内在张力,实践的过程正是实然应然化的过程。教师的应然教学如何可能则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什么要去追寻应然的教学,二是教师追寻应然的教学需要怎样的条件,前者涉及到教师追寻应然教学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后者教师追寻应然教学需要怎样的学校支持。追寻应然的教学既要挖掘教师的内生动力,又要考虑学校的外部支持。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之间有效统一,才能推动应然教学的可能实现。

严明[4](2017)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高考语文题目中,语言文字类运用类试题具有特殊性,在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怎样教”和“教什么”的问题仍具有讨论价值。本文通过对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依据进行分析,找出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命题趋势,通过命题变化得出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认知维度由记忆向运用偏移,测试任务的开放度由具体明确向多元综合倾斜的结论,同时对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提出了应改变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更多立足现实场景的要求。通过对一线教师们进行访谈,找出目前高中教学中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期在应试压力下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并不囿于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学段可以单独完成的任务,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学也同样重要。

谭慧玲[5](2017)在《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温儒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关注语文教育,以浓厚的教育情怀积极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他为语文课改搭建了研究平台——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针对目前语文课改中最重要最实际的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调查研究。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育及课程改革,温儒敏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大学,温儒敏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来推动教学改革,联合其他的专家和学者编写新型的大学语文教材《高等语文》,尝试推进“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界,温儒敏担任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总主编,成功主持了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还主编了供中小学生分级阅读的课外读物《语文素养读本》。温儒敏为语文教育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参与了中国语文改革事业,为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一共四章。第一章是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础,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个体自觉实践的产物;第二章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与功能,强调在给语文课程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来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第三章是阅读教学观;第四章是写作教学观。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重视激发阅读兴趣,重在学生的读,强调经典的教化作用;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以读促写,以读带写,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不管是阅读教学观还是写作教学观都是对现有普遍语文教学模式的纠偏,这充分体现了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性,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在充分研读温儒敏语文教育论文集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和总结了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希望能给处于困境中的语文教育一些启迪和指导,以此来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研究温儒敏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宋卉[6](2017)在《高考语文修辞考核点的回溯、展望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2007-2016年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修辞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它既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在新课标的引导下,纵观十年来高考中的修辞试题,不难发现修辞考核要点已从对修辞概念的机械识记转变为对常见修辞方法的掌握和修辞表达的运用。但是通过对高考试卷答题得分情况的分析,修辞部分的得分却不容乐观,这是因为学生修辞表达能力欠缺,考生往往无法领会修辞答题技巧而大量丢分。这也反映出修辞的教学在当前高中语文中仍然属于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本文探讨研究高考语文试题视角下的修辞教学,以2007-2016年全国卷为例,对10年全国卷的25套高考试题中所运用的修辞题型及知识点进行科学系统的统计提取,并对高考修辞部分进行评价与预测,进而分析如何应对高考修辞题型,正确、全面认识修辞教学内容在语文高考中的应用。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全文开篇,梳理了高考修辞知识点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并指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现状,根据高考及教学现状确定本文的立足点。第二章统计了近十年的高考修辞范围及修辞知识点的赋分情况,并用双向细目表对高考语文样卷修辞方面进行汇总。第三章是本文的中心所在,对高考修辞的三大题型进行分析,以高考修辞真题片断为例,指出各大题型的考查方式及特点,总结规律促进教学。第四章在前三章对高考修辞题型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修辞题型的发展趋势。第五章就提高高考修辞成绩及改进语文修辞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实际修辞教学有所帮助。

姚明[7](2012)在《只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2012年诗歌鉴赏题评析及2013年复习建议》文中研究表明一、2012年诗歌鉴赏题评析2012年诗歌鉴赏题大多沿袭了传统的考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设题。如安徽卷,一道题考查分析诗人形象,一道题考查诗歌的语言艺术,各占4分。再如天津卷,共3道题,一道题考查艺术形象,一道题考查艺术特色,

任富强[8](2012)在《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分析与2012年备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试说明》规定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011年高考卷在努力涵盖这些能力要点,涉及到形象、情感、内容、手法、语言五大方面。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高世民[9](2012)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试历来是进行教育评价、教学测量的基本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语文考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语文考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反映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我国的考试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一部语文考试史。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今天,几千年来,考试制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高考制度是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环节,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知识与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越来越将学习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高考,作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选拔考试,从此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国人最为关注的热点。而高考语文试题,又成为重中之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深入推进,社会对语文高考命题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高考语文的命题特点,研究科学有效的高考语文命题方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试题作为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发展伴随着高考语文改革的整体进程,对其展开研究不仅能促进高考语文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科学化,而且更有助于推进新课程,推动语文课堂上语言文字应用教学的有效开展。另外,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进,新的评价方式的施行需要我们对过去进行总结,这也需要我们对过去的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试题展开研究。目前,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谈论的中心话题。高考语文试卷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高考试题研究,通常是多将高考语文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很少有将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应用试题做切块分割式地单独研究;多单一年度的试题研究,少跨年度的试题研究;多解题思路点拨式的试题研究,少从教育测量学等多种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多杂感式地点评,少理性地分析与思考;多不同地区高考语文试卷的横向比较,少纵向发展脉络的梳理,尤其是缺少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将语言文字应用试题单独拿出来的跨年度的系统分析、归类、总结研究。因此,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如何进行高中语言文字教学角度而言,对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应用试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把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作为研究对象,从多种理论角度进行跨年度的系统分析、归类、总结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归纳此类试题的历史演变,对考点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其进行评价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充实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高中语言文字方面教学改革的探索。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它的重要基础地位,它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是能力的基础。

杨启彦,李芬[10](2009)在《围绕能力培养,整合古诗选修课程》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欣赏部分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点展开。要对过去所学过的诗歌知识作一个全方位的回顾,让学生有系统性的认识,为鉴赏打好基础。要对小学至高中必修段的诗歌作一个全程性回顾教学,要兼顾选修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对选修教材要有精当取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二、修辞高考复习谈(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修辞高考复习谈(上)(论文提纲范文)

(1)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源起:父母离异时机的选择与离异家庭子女的困境
        1. 高校心理咨询场域中的离异家庭个案——基于个人专业实践经历的反思
        2. 离婚率递增背景下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污名——“我的家庭有些特殊”
        3. 子女眼中的父母离异时机——“他们早就该离了”
        4. 离异的价值判断与社会观念流变——从”为了孩子再忍忍“到"为了孩子越早离”
    二.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 个体离异叙事的两个层面: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
        2. 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的探索视角选取
        3. 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离异与离异家庭子女的相关研究
        1. 社会学视野下的家庭、婚姻与离异
        2.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聚焦
        3. 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段子女影响的差异研究
    二. 离异叙事中心理自我与家庭互动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综述
        1. 心理自我中的关系自我
        2. 家庭互动中的亲子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叙事探究的方法论与研究过程
    一. 方法论选择:叙事探究视角下子女对父母离异事件感知的建构
        1. 另一种思考视角:社会建构论与叙事心理学的颠覆
        2. 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离异家庭子女叙事探索
    二. 叙事取向的研究设计
    三. 研究参与者与研究工具
        1. 研究参与者
        2. 研究工具
    四. 访谈过程与资料分析
        1. 访谈过程
        2. 资料分析
    五. 研究信效度检验
    六. 研究伦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自我探索:早年和成年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叙事及差异
    一. 类别-内容分析——三种场域中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特征
        1. 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2. 亲密关系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3. 在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类别
    二. 叙事主题分析——关系自我三个主题中典型类别的现象学探索
        1. 家庭责任的阶段性体验——离异家庭子女在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
        2. 对男性消极感知的差异——离异家庭子女在亲密关系中的关系自我
        3. 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离异家庭子女在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关系自我
    三. 结果与讨论: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对其他场域关系自我的移情性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异家庭子女互动探索: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叙事
    一. 关系形态的类别-内容分析
    二. 四类形态典型生命故事的叙说与情境分析
        1. 疏离型——燕子(011)的生命故事
        2. 矛盾型——拉娃(005)的生命故事
        3. 亲近型——小鱼(007)的生命故事
        4. 疑惑型——晚秋(004)的生命故事
    三. 结果与讨论:典型生命故事背后的四类关系形态差异及影响因素
        1. 四类关系形态间的联结与差异
        2. 与过往研究文献的对话
        3. 替代性父母对于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影响
        4. 在位父母的态度对于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的影响
        5. 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背后的早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和生活世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互动探索: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叙事
    一. 介入形态的类别-内容分析
    二. 三类形态典型生命故事的叙说与情境分析
        1. 积极劝离型——小美(006)的生命故事
        2. 消极介入Ⅰ型(无介入意愿)——露露(014)的生命故事
        3. 消极介入Ⅱ型(无法介入)——小双(003)的生命故事
    三. 结果与讨论:典型生命故事背后的三类介入形态差异及影响因素
        1. 三类介入形态间的相似与差异
        2. 家庭三角关系与子女介入动机
        3. 子女对父母婚姻介入形态的流变
        4. 与过往研究文献的对话
        5. 对父母离异介入形态背后的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与生活世界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1. 早年与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关系自我的叙事差异
        2. 早年离异家庭子女与不在位父母关系形态及影响因素
        3. 成年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异的介入形态及建构过程
        4. 子女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自我与家庭互动形态间关系
    二. 讨论
        1. 父母离异时机与子女福祉:回到最初的问题
        2.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从叙事探究到叙事治疗
        3. “身体—话语—权力”视域下离异家庭子女的污名建构与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2)高中历史科学史教学的理论问题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科学及科学史相关概念厘析
    第一节 关于科学
        一、科学是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科学的三种传统
        三、科学与技术
    第二节 科学史的建立与发展
        一、何谓科学史
        二、科学史的功用
        三、科学史是科学还是历史
    第三节 科学史教学何以成为可能
        一、三位一体的科学史
        二、科学史之“用”引入教育
        三、科学史教育任重而道远
第二章 高中历史科学史教学的“科学”视阈
    第一节 内史与外史
        一、科学的内史和外史
        二、内外史争论及其评介
        三、内外史界限的消解
    第二节 科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李约瑟难题
        一、“李约瑟难题”
        二、“李约瑟难题”的转换
        三、“李约瑟难题”的延伸
    第三节 科学元勘对传统科学概念的冲击
        一、逆序现代化下的传统科学理解
        二、“科学元勘”的提出
        三、研究科学本身的争论及意义
    第四节 科学史观与相关科学命题
        一、三种传统的科学史观
        二、三个科学命题的剖析
第三章 高中历史科学史教学的理论问题辨析
    第一节 教学中的科学史而非科学史的教学
        一、科学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
        二、科学史内容沿袭李约瑟研究纲领
        三、博物学传统的缺失
    第二节 失去自身历史的科学史
        一、无视科学的东方源头
        二、否认近代科学的希腊源头
        三、相对论革命是否是科学革命
        四、消失了的巨人肩膀
    第三节 科学主义与辉格史倾向
        一、高中历史课标中科学史内容分析
        二、科学史内容的科学主义倾向
        三、科学史内容的“辉格史”倾向
    第四节 科学与宗教、人文
        一、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二、科学的人文维度
第四章 高中历史科学史教学的相关理论借鉴
    第一节 从科普到科学文化传播
        一、科学传播的概念演变
        二、科学与伪科学划界
        三、科学争议中的原则问题
    第二节 SSK与STS理论的借鉴
        一、SSK与科学史教学
        二、STS与“四大发明”教学
    第三节 补课:萨顿新人文主义
        一、中国历史的遗惠是否可行
        二、补上“萨顿新人文主义”一课
        三、关于科学精神
        四、“伽利略思想实验”实验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师教学的实然与应然之别
        1.1.2 寻求教育实践逻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1.2 文献综述
        1.2.1 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
        1.2.2 教育的实践逻辑相关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趋向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方法论
        1.3.2 具体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1.3.4 论文的结构
2 理论铺陈及研究框架
    2.1 教师教学的样态
        2.1.1 教师教学的中观呈现
        2.1.2 教师教学的惯常性
    2.2 实践逻辑的意涵
        2.2.1 根本要义
        2.2.2 释意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教师与学校的磨合
    3.1 社会角色下的教师动机
        3.1.1 作为专业人的教师
        3.1.2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教师
        3.1.3 作为度人者的教师
    3.2 学校的形塑之力
        3.2.1 学校的处境
        3.2.2 评价与分配
        3.2.3 组织与人事
        3.2.4 时间与空间
    3.3 教师的能动范域
        3.3.1 教师的利益定义
        3.3.2 教师的自主权
        3.3.3 教师的时空自由
    3.4 本章小结
4 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
    4.1 应试套路中弹性变革
        4.1.1 教学的应试化
        4.1.2 应试的套路化
        4.1.3 新课程改革中的弹性变革
    4.2 教学倾斜中兼顾公平
        4.2.1 教学倾斜的方式
        4.2.2 教学倾斜的对象
        4.2.3 教学倾斜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4.3 教学常态的建立和维护
        4.3.1 教学常态的表征
        4.3.2 教学常态的滑变
        4.3.3 教学常态中的危机应对
    4.4 本章小结
5 教师教学的自我省思
    5.1 合理性解释
        5.1.1 理论辩护
        5.1.2 经验论证
        5.1.3 责任外推
    5.2 意义的脉络
        5.2.1 学生的成就
        5.2.2 道德优越感
        5.2.3 无意义感
    5.3 本章小结
6 反思与追问
    6.1 研究限度与解释水平
        6.1.1 研究的限度
        6.1.2 扎根而入与抽身而出
        6.1.3 研究的基本结论
        6.1.4 解释的水平
    6.2 实践逻辑的合理性讨论
        6.2.1 合理性的基础
        6.2.2 合目的性审视
        6.2.3 合规律性审视
        6.2.4 合道德性审视
    6.3 应然的教学如何可能
        6.3.1 教师追寻应然教学的内生动力
        6.3.2 教师追寻应然教学的学校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命题依据和考点分析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依据
        一、语言文字应用类试题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二、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与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考点分析
        一、字词类考点分析
        二、语法类考点分析
        三、修辞类考点分析
        四、综合表达类考点分析
    第三节 命题变化与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第二章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现状
        一、分析考生作答情况,挖掘教学指导信息
        二、教师教学现状
    第二节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存在问题
        一、学生不重视语文
        二、教师教学“功利化”
第三章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转变理念
        一、学生需提升对语文学科的重视
        二、教师需理解课标
    第二节 转变行为
        一、从命题中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灵活运用语文教材
        三、把握生活中的语文外延
        四、实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第三节 教学具体实施
        一、字词教学
        二、语法教学
        三、修辞教学
        四、综合表达类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大传统、个体自觉与时代需求
    一、北大的语文教育传统
    二、个体的自觉意识
    三、新课改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语文课程观:性质、定位与功能
    一、语文课程性质:母语学习
    二、中学语文教育的定位与功能
第三章 阅读教学观:以读为要、注重经典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二、阅读以经典为主
    三、读闲书:激发阅读兴趣
    四、沟通课内外的阅读
第四章 写作教学观:回归理性、读写结合
    一、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淡化文笔,突出理性
    三、以读促写、以读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考语文修辞考核点的回溯、展望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2007-2016年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高考修辞知识点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
    第一节《考试大纲》中有关修辞的考点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现状
    第三节 考生修辞知识水平现状
第二章 2007-2016 年间高考语文全国卷修辞考核点统计
    第一节 修辞题型及修辞内容汇总统计
    第二节 高考语文样卷修辞题答题得分情况统计
第三章 高考语文修辞题型考点分析
    第一节 诗歌鉴赏题的考核点分析
        (一)手法的考查
        (二)内容的考查
        (三)情感的考查
        (四)炼字的考查
    第二节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考核点分析
        (一)赏析句子,解释含意
        (二)理解内容,考查手法
    第三节 语言运用题的考核点分析
        (一)在仿用句式题中的考查
        (二)在其他类型题中的考查
第四章 高考语文修辞题型的评价及发展趋势的预测
    第一节 高考语文修辞题型的评价
        (一)评析诗歌鉴赏修辞题
        (二)评析文学作品阅读题中的修辞部分
        (三)评析语言运用题的修辞部分
    第二节 高考语文修辞题型的发展趋势
        (一)诗歌鉴赏修辞题的发展趋势
        (二)文学作品修辞阅读题的发展趋势
        (三)语言运用修辞题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高考修辞的要求与语文课修辞教学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把握语境,理解常用修辞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节 善于联想,联系实际,发展思维品质
    第三节 多角度开发教学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分析与2012年备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出艺术鉴赏能力的考查
二、重视艺术鉴赏能力的综合考查
    1. 要以课本为本
    2. 要以范本为本
    3. 要以文本为本

(9)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高考历史、语文高考试卷和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及其命题依据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历史沿革
        一 高考恢复和酝酿改革时期(1978 年—1984 年)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二 高考改革试验阶段(1985 年—1989 年)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三 高考改革深入阶段(1990—1998)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四 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入阶段(1999—2011)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第二节 新课程标准与高考考试大纲的历史沿革
        一 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
        二 高考考试大纲的历史沿革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对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影响
        一 高考语文试题与新课程改革
        二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与新课程改革
第二章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试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考点分析
    第一节 正确使用字、词考点分析
        一 字音、字形类和标点类试题考点分析
        二 正确使用词语类试题考点分析
    第二节 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分析
        一 辨析病句考点分析
        二 修改病句考点分析
    第三节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考点分析
        一 扩展语句考点分析
        二 压缩语段考点分析
    第四节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考点分析
        一 选用考点分析
        二 仿用考点分析
        三 句式变换考点分析
    第五节 语言表达考点分析
        一 语言表达考点内容阐述
        二 语言表达考点分析
第三章 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评价建议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价值
        一 语言文字知识运用是实现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可保持语文教学的稳定性
    第二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发展趋势
        一 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知识考查向语言文字运用考查过渡
        二 语料选择具有时代性,贴近现实生活
        三 主观题型比例增加,命题技术趋于成熟
        四 主观试题命题呈现综合性、突出实用性,难度呈上升趋势
    第三节 对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命题的几点建议
        一 注重基础工具能力考查,控制试题难度
        二 调整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顺序
        三 语料的选择考虑受众面,尽量避免城乡差异
    第四节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带给教师的几点启示
        一 巩固基础意识
        二 建立语境意识
        三 完善互渗意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围绕能力培养,整合古诗选修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梳理基础, 做好衔接
二、选修理念, 高考视角, 全程回顾
三、教材处理的三条原则

四、修辞高考复习谈(上)(论文参考文献)

  • [1]破裂与纠葛: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系自我及其与家庭互动的叙事探究[D]. 黄皓明. 南京大学, 2019(11)
  • [2]高中历史科学史教学的理论问题刍议[D]. 沈钢. 苏州大学, 2018(01)
  • [3]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研究[D]. 李继.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4]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严明. 河南大学, 2017(06)
  • [5]温儒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谭慧玲. 湖南大学, 2017(07)
  • [6]高考语文修辞考核点的回溯、展望及教学对策研究 ——以2007-2016年全国卷为例[D]. 宋卉.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1)
  • [7]只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2012年诗歌鉴赏题评析及2013年复习建议[J]. 姚明. 新高考(高三语文), 2012(09)
  • [8]2011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分析与2012年备考[J]. 任富强. 湖北招生考试, 2012(08)
  • [9]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研究[D]. 高世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10]围绕能力培养,整合古诗选修课程[J]. 杨启彦,李芬. 中学语文, 2009(27)

标签:;  ;  ;  ;  ;  

高考修辞评析(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