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K与LASIK治疗中度和低度近视术后1年的对比分析

PRK与LASIK治疗中度和低度近视术后1年的对比分析

一、PRK、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一年的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媛媛[1](2021)在《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后早中期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LASEK、FS-LASIK、SMILE三种手术矫正近视散光后的主观和客观视觉质量变化,并评估三种手术在相同近视程度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09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单纯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230例(460眼),符合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根据患者自行选择的手术方式分别行LASEK 57例(114眼)、FS-LASIK 85例(170眼)、SMILE 88例(176眼),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中、高度近视组。主观评价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屈光矫正者生活质量量表(QIRC);客观评价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选择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斯特列尔比(SR)作为指标。采集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的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基线资料:LASEK、FS-LASIK和SMILE组的性别(x2=1.744)、年龄(F=0.778)、暗室瞳孔直径(F=0.100)均无统计学差异。2.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均能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在裸眼视力恢复方面,SMILE手术恢复更快更稳定。LASEK和FS-LASIK术后6月时UCVA大于术后1月,术后1月UCVA大于术前(P<0.001)。SMILE术后1月UCVA较术前改善(P<0.001),与术后6月无统计学差异。3.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三种手术方式QIRC评分无差异。LASEK、FS-LASIK、SMILE术后6月QIRC评分较术前增加(P=0.050,P=0.001,P=0.002)。FS-LASIK术后6月QIRC评分较术后1月增加(P=0.001)。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LASEK、FS-LASIK和SMILE三种手术方式均无统计学差异,男性和女性也无统计学意义。4.LASEK、FS-LASIK、SMILE三种手术方式术后1月视觉质量较术前下降。中、高度近视视觉质量下降更显着,术后6月逐渐恢复。LASEK轻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较术前和术后6月增大(P=0.008);中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SR小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21)。FS-LASIK轻度近视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OSI、MTF cut off、SR的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中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P<0.001);高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术后1月MTF cut off小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SMILE轻、中度近视组术后1月OSI大于术前(P=0.002,P=0.023);高度近视组术后1月MTF cut off小于术前和术后6月(P=0.001)。5.轻度近视行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三种手术方式OSI、MTF cut off、SR均无统计学差异。中度近视行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术后1月SMILE手术OSI值小于LASEK手术(P=0.017),SR大于LASEK手术(P=0.005)。高度近视行FS-LASIK和SMILE手术,术后1月SMILE手术OSI值小于FS-LASIK,MTF cut off大于FS-LASIK手术(P=0.048)。术前和术后6月两种手术OSI、MTF cut off、SR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LASEK、FS-LASIK和SMILE术后患者的主观视觉质量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但手术方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无差别。术后早期客观视觉质量降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恢复,术后6月视觉质量好于术后1月。2.不同屈光度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轻度近视行LASEK、FS-LASIK和SMILE手术时在各时间点视觉质量无差异;中度近视术后1月SMILE手术比LASEK手术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高度近视者术后1月SMILE比FS-LASIK手术拥有更好的视觉质量,术后6月各手术方式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苏才培[2](2020)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制瓣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切削中心分布及视觉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WASCA)的切削中心分布以及治疗近视及散光的视觉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行SMILE术的近视患者31例(55只眼),FS-WASCA术25例(45只眼)。使用Orbscan II地形图评价手术切削中心分布,并对比两组术后1月、6月的裸眼视力(UDVA)、最佳矫正视力(CDVA)、屈光度和高阶像差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1)SMILE组切削中心相对于目标中心(角膜顶点)的平均距离为0.218±0.162mm(范围:0.001-0.879mm)。FS-WASCA组切削中心相对于目标中心(角膜顶点)的平均距离0.438±0.208mm(范围:0.021-1.022mm)。SMILE组切削中心偏心平均距离小于FS-WAS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FS-WASCA组的切削中心分布相较于SMILE组更为分散。SMILE组切削中心位置更接近术前kappa角方位(P=0.008)。(3)两组术后1月和6月的裸眼视力(UDVA)(P=0.239,0.738)、最佳矫正视力(CDVA)(P=0.164,P=0.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丢失超过两行。(5)术后6月,平均等效球镜SMILE组(-0.08±0.39D)和FS-WASCA组(0.09±0.28D)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90%的病例等效球镜度均在±0.50D范围内。(6)术后6月,SMILE组球差引入量小于FS-WAS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高阶像差引入量(P=0.089)和彗差引入量(P=0.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切削中心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主观校准的SMILE比使用眼球跟踪校准的FS-WASCA,在目标切削中心和获得切削中心上有更好的相关性。(2)SMILE和FS-WASCA在矫治近视和散光方面均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3)SMILE组的球差引入值显着低于FS-WASCA组,但在总高阶像差和彗差的引入值方面两者没有显着差异。

曾晓莉[3](2020)在《FS-LASIK与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对比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 PRK)治疗低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疗效和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使用FEMTO LDV飞秒激光、Amaris 500E准分子激光机行FS-LASIK和Trans PRK手术治疗的低中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91例(91眼,每例均纳入患者右眼作为观察眼)。其中FS-LASIK组44例44眼,Trans PRK组47例47眼,分别对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和术后3月进行疗效及视觉质量的评估测量。评估指标包括:1、主观视觉质量: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力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在数据分析时转换为log MAR视力;美国国家眼科学会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2、客观视觉质量:利用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及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6mm瞳孔直径下角膜前表面球差、慧差、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SR及Q值;并利用该系统角膜前表面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术后实际光区大小。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客观视觉质量参数采用方差分析,NEI-RQL-42量表得分、术后有效光学区采用t检验,术后有效光学区的变化与可能影响参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视力和屈光度:术后1月UCVA,FS-LASIK组为-0.0136±0.04,Trans PRK组为0.085±0.05,FS-LASIK组UCVA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术后3月UCVA,FS-LASIK组为-0.0318±0.05,Trans PRK组为-0.0149±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术后1月及术后3月等效球镜(SE)FS-LASIK组分别为0.238±0.43D、0.1505±0.34D,Trans PRK组分别为0.1436±0.44D、0.104±0.297D,SE两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378、P=0.383)。2.像差:术后1月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0.427±0.12μm、0.41±0.19μm、0.706±0.17μm;Trans PRK组0.315±0.16μm、0.300±0.14μm、0.594±0.17μm。术后3月球差、彗差、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0.442±0.11μm、0.436±0.19μm、0.707±0.18μm;Trans PRK组0.362±0.18μm、0.319±0.17μm、0.609±0.26μm。两组术后像差在各时间点均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月FS-LASIK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高于Trans 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月FS-LASIK组球差和彗差高于Trans 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高阶像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R、Q值:术后1月、3月SR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0.144±0.04、0.143±0.04,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P=0.002);Trans PRK组0.139±0.04、0.137±0.04,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452、P=0.546);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月、3月Q值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为0.86±0.42、0.844±0.41。Trans PRK组为0.71±0.454、0.68±0.42,两组Q值术后明显增大,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有效光学区:术后1月、3月有效光学区两组分别为:FS-LASIK组5.32±0.26mm、5.28±0.25mm,较设计光区减小1.18±0.26mm(缩小18.1±4.05%)、1.22±0.25mm(缩小18.73±3.85%),Trans PRK组5.71±0.19mm、5.67±0.18mm,较设计光区减小0.79±0.19mm(缩小12.2±2.93%)、0.83±0.18mm(缩小12.82±2.79%)。两组间1月、3月两时间点对比,Trans PRK组有效光区均更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0、P=0.000)。5、美国国家眼科学会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FS-LASIK组术前、术后量表总分分别为:54.50±14.81分,73.45±11.28分,Trans PRK组术前、术后量表总分分别为:63.44±10.04分,74.24±11.29分。两组术后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对比,术前FS-LASIK组总分低于Trans PR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两组间术后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3)。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显着提高患者视力,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Trans PRK术后视力恢复相对缓慢。2、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有效光区均小于设计光区;在相同手术光学区设计的情况下,Trans PRK手术方式比FS-LASIK手术方式术后可获得更大的有效光区。3、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像差均增加,Trans PRK手术方式术后球差和慧差小于FS-LASIK手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像差的增加均未对患者术后主观视觉质量产生不良影响。4、两种手术方式术后Q值均增加,但随时间推移均有向原有非球面形态恢复的趋势。

吴文静[4](2017)在《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视觉质量和生物力学及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飞秒激光在眼科的应用,角膜屈光手术进行了一系列革新。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有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以及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但是对于这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尤其是SMILE手术,其术后的视觉效果、生物力学和视觉质量仍有很多未知。本实验将在探索SMILE术后一年的屈光效果的基础上,探讨高度近视眼人群与低度近视眼人群的特点,了解手术后视觉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将角膜生物力学纳入并加以探讨。进一步评估SMILE术后的角膜像差与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二者的相关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探索是否不同能量的飞秒激光参数设置可以影响SMILE手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1.SMILE术后1年屈光效果的评价回顾性的分析在本院屈光手术中心行SMILE手术的病人。纳入标准除常规符合SMILE手术适应症外,病人已完成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共93例病人(156眼)纳入研究。按照术前度数分为高度近视组(65眼/35人),MRSE≥-6D和中低度近视组(91眼/54人),MRSE<6D。比较高度近视组与低中度近视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以及SMILE手术的稳定性,安全性,预测性的差异。2.SMILE、FS-LASIK和FLEx手术术后角膜像差的差异性分析回顾性的选取已行SMILE手术,FS-LASIK,或FLEx手术的病人。纳入标准是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Pentacam角膜地形图检查的手术病人,其中行SMILE手术73眼,FS-LASIK手术52眼,FLEx手术35眼。然后比较其前后表面及总的角膜像差。3.SMILE手术及FS-LASIK手术病人角膜生物力学与角膜像差相关性的研究回顾性的选取SMILE手术与FS-LASIKS手术病人各75人,纳入右眼进行研究。使用ORA进行角膜生物力学的测量,使用Pentacam进行角膜像差的测量。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及术后3月角膜像差和角膜生物力学的测量。4不同能量的飞秒激光参数对于SMILE术后屈光效果和视觉质量的研究本研究纳入行SMILE手术的55只眼。其中高能量组22眼,33眼在低能量组。两组病人的术前年龄和等效球镜度数,角膜曲率没有统计学差异。使用C-quart进行散射的测量,使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进行角膜像差的测量。病人的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术后1月和术后3月。结果1.高度近视组和低中度近视组SMILE术后1年的视力高于术后1天的视力。SMILE术后1年高度近视眼出现回退,等效球镜度较SMILE术后早期有所增加。为了矫正,手术时可以增加一定的度数,增加度数=0.13*预矫正的度数-0.66D。在低中度近视组,术后一年的屈光度与短期的屈光度无明显差异。2.SMILE,FS-LASIK和FLEx手术后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像差增加,特别是球差和彗差,然而大部分的后表面像差无明显变化。SMILE手术引入的角膜前表面球差和全角膜球差以及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第3到第8阶像差,要低于FLEx手术,FLEx手术引入的后表面彗差要高于SMILE手术和FS-LASIK手术。3.在SMILE手术和FS-LASIK手术,术前CRF与角膜前表面和总的球差和3-6阶高阶像差有明显的相关性。术前CRF与SMILE手术引入的彗差有明显的相关性。术前CRF与FS-LASIK手术引入的后表面水平像差有明显的相关性。4.SMILE术后两组能量的病人都具有良好的视力和屈光度。术后3个月两组病人的等效球镜度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高能量组病人的散射结果要低于低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SMILE手术高度近视眼仍有一定的回退,或许可以通过在术前适当增加矫正度数来矫正。2.SMILE手术,FS-LASIK手术,以及FLEx手术主要引入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彗差和球差。SMILE手术引入的角膜球差少于FLEx手术,SMILE比FLEx手术引入的角膜后表面彗差小。FS-LASIK手术的后表面球差明显增加。3.角膜生物力学对SMILE手术和FS-LASIK手术引入的像差有一定影响。手术前角膜生物力学越弱,SMILE和FS-LASIK手术引入的角膜像差越大。角膜阻力因子CRF较CH对SMILE和FS-LASIK手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更加敏感。角膜生物力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很可能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这对于手术病人的筛查以及术后视觉质量的优化有一定的意义。4.不同能量的飞秒激光会影响SMILE术后的散射,但是对角膜高阶像差没有明显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分析不同能量参数设置对于角膜伤口愈合的影响,从而优化SMILE的飞秒激光能量参数设置。

侯杰[5](2017)在《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矫正术后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分析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角膜屈光手术后因设备及伤口愈合等原因,有效光学区的测定始终是难点,本研究通过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测量及光学调制传递函数(MTF)计算两种方法,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特别是对最新出现的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矫治近视术后效光学区的大小进行初步测量和分析,并与主流的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术后有效光学区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有效光学区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表层手术代表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术后角膜上皮重塑的特点及与有效光学区变化等因素的关系。方法1.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行SMILE手术且术后随访至6个月的单纯近视患者43例(43只眼),使用角膜地形图(Pentacam)切向曲率差异图取值方法及MTF计算的方法,分别测量和计算SMILE术后6个月有效光学区的大小。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和组内相关系数评估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Bland-Airman法进行一致性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后有效光学区大小与屈光度、角膜厚度、切削深度、非球面参数Q值以及角膜曲率变化值等参数之间的关系。2.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拟行SMILE和FS-LASIK手术的单纯近视患者76例(76只眼),其中SMILE组45例(45只眼),FS-LASIK组31例(31眼),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差异图取值方法,分别测量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有效光学区的大小。两组有效光学区的变化及不同子午线有效光学区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Q值变化以及切削深度等因素对有效光学区变化的影响。3.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择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只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傅立叶域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0-2mm、2-5mm及5-6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有效光学区大小、屈光度、切削深度以及Q值变化量ΔQ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使用角膜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有效光学区大小(EOZ)在各子午线平均值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9以上,ICC均>0.9,重复性较好。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的有效光学区差值平均为(0.22±0.35)μm,两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一致性界限为(0.91μm,-0.47μm)。Smile术后6个月,使用切向曲率差异图测得的平均EOZ为(5.33±0.22)mm,较预计光学区缩小了(1.17±0.22)mm,使用MTF法计算的有效光学区(FOZ)大小为(5.11±0.25)mm,较角膜地形图获取的值偏小约(0.22±0.35)m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00)。EOZ与ΔQ呈显着负相关(r=-0.451,P=0.005),FOZ与ΔQ未发现相关性(r=0.144,P=0.396)。2.两组术眼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有效光学区均较预计光学区发生变化,但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有效光学区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0.991,P=0.382)。SMILE手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EOZ分别为(5.39±0.27)、(5.33±0.30)及(5.34±0.23)mm。FS-LASIK组EOZ分别为(5.06±0.36)、(4.98±0.39)及(5.01±0.31)mm。两组之间比较,SMILE组术后各时间段平均EOZ值均较FS-LASIK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4827.325,P=0.000)。术后3个月,SMILE组角膜地形图EOZ的变化与ΔQ以及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FS-LASIK组EOZ变化与ΔQ呈显着正相关(r=0.411,P=0.022),与其他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3.TransPRK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2)、(55.14±5.52)及(56.68±5.06)μ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三个区域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以及(6.23±3.91)μm,且增厚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上皮增厚与屈光度及ΔQ均呈正相关。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EOZ分别较预计值缩小(1.26±0.22)、(1.26±0.26)及(1.34±0.28)mm,各时间段变化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m=14.659,t3m=14.497,t6m=20.969,P均<0.01=。术后6个月EOZ变化与上皮厚度变化无相关性(t0-2mm=-0.163;t2-5mm=-0.119;t5-6mm=-0.025,P均>0.05)。结论1.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差异图测量的有效光学区数据重复性好,与光学质量参数MTF法计算的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2.SMILE术后有效光学区显着缩小,在预计光学区为6.5mm时,术后6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切向曲率测量法和MTF测量法测得的有效光学区平均值分别为5.33和5.11mm。结果的差异考虑与测量原理不同有关。3.在相同手术光学区设计的情况下,SMILE手术与FS-LASIK手术后光学区相比较获得了更大的有效光学区,且与术后角膜形态的改变有着显着的相关性。4.TransPRK手术后角膜上皮增厚的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以中周边部增厚更显着。术后角膜上皮的重塑效应未对术后有效光学区的的变化产生影响。5.角膜屈光手术后有效光学区较为稳定,术后不同时间段测量数据显示EOZ均未发生显着变化。

邓蒙蒙,尹连荣[6](2015)在《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屈光手术发展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屈光手术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到逐渐出现的乙醇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及近年来兴起的经角膜上皮的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 PRK),表层切削手术不断发展,其安全性、有效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屈光手术方式。本文将就角膜表层屈光手术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各术式的优缺点等方面做一综述,希望对屈光手术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帮助。

江会丰[7](2013)在《改良去瓣Epi-LASI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改良去瓣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in-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裸眼视力、角膜上皮愈合、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泪膜及角膜地形图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差异,为屈光手术医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7月到2012年3月在我院行改良去瓣Epi-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2例(84眼),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1d、3d、5d、7d患者角膜刺激症状、裸眼视力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术后1m、3m、6m、12m两组出现HAZE分级情况、术前及术后1m、3m、6m、12m两组患者双眼裸眼视力、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泪液蕨类试验及角膜地形图检查等指标。结果:1.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评分比较,术后1d、3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t=-4.51,P<0.05);术后5d、7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t=-1.35,P>0.05)。2.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LASIK组平均为(1.66±0.62)d,改良去瓣Epi-LASIK组平均为(4.93±0.80)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5)。3.术后早期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比较,两组术后1d、3d、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34,t=13.96,t=4.04,P<0.05);术后7d、1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t=1.65,P>0.05)。4.术后1m、3m、6m、12m两组间裸眼视力比较(t=0.87,t=0.98,t=1.40,t=-1.17,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3m两组间HAZE的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术后1m、6m、12m HAZ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χ2=1.82,χ2=0.91,P>0.05)。6.术后15d两组间视觉质量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术后1m、3m、6m、12m两组间视觉质量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t=3.49,t=3.98,t=3.75,P<0.05)。7.术前及术后1m两组间的泪液分泌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t=-1.75,P>0.05),术后3m、6m、12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8,t=-12.79,t=-10.94,P<0.05);LASIK组术后1m、3m、6m、12m泪液分泌量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t=22.56,t=18.40,t=14.88,P<0.05),改良去瓣Epi-LASIK组术后1m、3m泪液分泌量与其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0,t=28.32,P<0.05),术后6m、12m与其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t=0.43,P>0.05)。8.术前两组间泪膜破裂时间、泪液蕨类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3m、6m、12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术后1m、3m、6m、12m泪膜破裂时间、泪液蕨类试验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去瓣Epi-LASIK组术后1m、3m泪膜破裂时间、泪液蕨类试验与其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12m与其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术前两组间的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 S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t=-1.31,P>0.05);LASIK组及改良去瓣Epi-LASIK组术后12m SR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3m、6m SR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及改良去瓣Epi-LASIK组术后12m SA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3m、6m SA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术前与术后1m、3m、6m、12m SR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去瓣Epi-LASIK术前与术后1m、3m SR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m、12m SR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术前与术后1m、3m、6m、12m SA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去瓣Epi-LASIK术前与术后1m、3m、6m SA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2m SA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度近视患者采用改良去瓣Epi-LASIK与LASIK相比术后早期角膜刺激症状重、视力恢复慢、上皮愈合时间长。2.改良去瓣Epi-LASIK组HAZE发生除3m外与LASIK组无明显差异,远期视力可达到同样的效果。3.改良去瓣Epi-LASIK组与LASIK组两组术后早期均有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及泪液蕨类结晶分级级别与SRI及SAI值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指标逐渐恢复,改良去瓣Epi-LASIK组泪膜损伤与角膜规则性的修复及视觉质量优于LASIK组。

陈璇[8](2012)在《应用OCT对LASIK术患者角膜情况的早期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LASIK术患者角膜全层及角膜瓣厚度的测量,探讨OCT在早期评估LASIK手术角膜瓣安全性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湘雅三医院门诊行LASIK手术的患者38例(76眼),按等效球面屈光度分成中低度近视组(SE为-2.25~-6.00D)与高度近视组(SE为-6.00D~-9.50D)。分别测量其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第1天与第7天的角膜瓣厚度,术前、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7天的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并观察术后视力的变化。分析OCT在术前角膜测量值与A超测量值之间的差异;Moria90型角膜刀实测值与预设值的差别结果: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的OCT测量值小于A超测量值,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不同屈光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角膜刀术后第1天的中央角膜瓣厚度OCT实测平均值为136.96±12.06μm,高于预设值,术后第7天的平均中央角膜瓣厚度为132.71±13.17μm,也高于预设值,并且两者角膜瓣厚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50.83±3.71μm)、术后第1天(55.52±6.32μm)、术后第7天(53.435±4.62μm)的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有差异,术后第1天最高,术后第7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中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OCT可作为LASIK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测量,以及术后早期中央角膜瓣厚度测量以及角膜上皮测量的一种方法。2.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的OCT测量值比A超测量值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Moria90刀的实测值高于预设值,术中应准确估计角膜刀的切削深度,预留更多的剩余角膜基质层厚度。

张柳[9](2009)在《角膜地形图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OR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观察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ectomy,ORK)与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ISK)对术后角膜像差、E值、Q值以及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探讨ORK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所有病例均为2007年7月至2007年12月间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眼科准分子激光中心行手术并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的近视眼患者,共73例144只眼,其中男40例80只眼,女33例64只眼,年龄2048岁,平均29.5±5.8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73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ORK组37例共73只眼,LASIK术36例共71只眼,每组中各有1例患者接受单眼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接受双眼治疗。每组组内再根据其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中低度近视组(≤-6.00D)及高度近视组(>-6.00D)。其中ORK组中,中、低度近视组61只眼,高度近视组12只眼;LASIK组中中、低度近视组60只眼,高度近视组11只眼。术前检查项目包括视力、主客观验光、非接触眼压、裂隙灯、眼底镜、三面镜、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及对比敏感度等。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的视力、6mm瞳孔下角膜表面的球差、慧差、总体像差RMS、低阶像差RMS、高阶像差RMS、E值、Q值及术后对比敏感度的结果和变化趋势,并评估ORK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论:ORK术较之LASIK术更有效减少术后总体像差的增加,尤其对于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的慧差、总体像差RMS、高阶像差RMS及Qf值的增加,在无眩光条件下,术后低频区的对比敏感度恢复更快。患者可获得良好、稳定的视力及视觉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个体化切削方式。

曹晓莉[10](2009)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屈光不正是眼科最常见的病症,是全社会的医学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准分子激光研究的不断深入,屈光手术正在健康和快速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性手术的概念和临床效果已被广泛接受。但是,它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或缺陷,其中视觉质量和视光学方面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对行PRK和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远期疗效。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和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10年以上视力、屈光度、并发症以及视觉质量的情况,从而评价两种切削方式的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996年11月-1998年4月行PRK手术的116例患者(219眼)及行LASIK手术的39人(70眼)。行PRK手术患者按术前等值球镜度分为3组,A组:-1.00~-3.00D,53眼,B组:-3.125~-6.00D,125眼,C组:-6.125~-16.00D,41眼;行LASIK手术患者按术前等值球镜度分为3组: D组:-3.00~-6.00D,17眼,E组:-6.125~-10.00D,33眼,F组:-10.125~-20.00D,20眼,术后随访10-12年,观察并记录视力、屈光度、并发症以及视觉质量的情况。结果:(1) PRK组: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0.5者, A、B、C组分别为100 %、100%、90.24%;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1.0者, A、B、C组分别为84.91 %、80.80 %、26.83%;术后10-12年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1. 00D以内者, A、B、C组依次为92.45%,74.4%,31.71%;术后10-12年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A、B、C组依次98.11%、98.4%、92. 2 %;PRK手术术后综合满意度为90.52%。(2) LASIK组: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0.5者,D、E、F组分别为100 %、84.77%、60.7%;术后10-12年裸眼视力≥1.0者, D、E两组分别为70.59%、21.21%,术后10-12年屈光度在预定矫正度±1. 00D以内者, D、E、F组分别为88.24%、72.73%、40%;术后10-12年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D、E、F组依次为100%、93.94%、75 %;LASIK手术术后综合满意度为87.18%。(3)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1级以上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扩张和视网膜脱离。结论PRK和LASIK是治疗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预测性及稳定性与近视度呈负相关,LASIK治疗高度近视时近期疗效明显,但远期疗效与PRK差异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RK较LASIK术后患者视觉质量及满意度好。两种手术均远期有效。

二、PRK、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一年的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K、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一年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后早中期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三种手术方式术前资料比较
    3.2 主观视觉质量比较
    3.3 客观视觉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视觉质量的主观评价
    4.2 视觉质量的客观评价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视觉质量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制瓣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切削中心分布及视觉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术前检查
    2.3 手术方法
    2.4 切削中心的测量
    2.5 高阶像差测量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切削中心的对比
    3.2 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
    3.3 SMILE组及FS-WASCA组矫正屈光不正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3.4 两组术前和术后高阶像差的比较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屈光回退:原因分析及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FS-LASIK与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表
准分子激光表层角膜切削术发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视觉质量和生物力学及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SMILE术后1年高度近视眼视觉效果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手术步骤
        1.1.3 术前及术后检查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SMILE术后高度近视组与低中度近视组屈光度的变化
        1.2.2 SMILE术后高度近视组与低中度近视组视力恢复情况
        1.2.3 SMILE手术高度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的安全性
        1.2.4 高度近视组与中低度近视组SMILE手术后的预测性
    1.3 讨论
        1.3.1 SMILE术后高度近视眼术后视觉效果研究的意义
        1.3.2 高度近视眼组SMILE术后视觉效果的分析
        1.3.3 研究不足
    1.4 小结
二、SMILE,FS-LASIK和FLEx术后角膜像差的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手术步骤
        2.1.3 角膜像差的检查设备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SMILE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
        2.2.2 FS-LASIK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
        2.2.3 FLEx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
        2.2.4 SMILE, FS-LASIK以及FLEx手术引入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差异
        2.2.5 SMILE,FS-LASIK以及FLEx手术引入的角膜后表面像差的差异
        2.2.6 SMILE,FS-LASIK以及FLEx手术引入全角膜像差的差异
        2.2.7 SMILE,FS-LASIK以及FLEx手术引入角膜像差与MRSE的相关性
    2.3 讨论
        2.3.1 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像差的分析
        2.3.2 等效球镜度与角膜像差的相关性分析
        2.3.3 SMILE与FS-LASIK手术引入像差的对比分析
    2.4 小结
三、角膜生物力学与SMILE和FS-LASIK手术引入角膜高阶像差相关性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仪器与测量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SMILE手术和FS-LASIK手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
        3.2.2 SMILE和FS-LASIK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比较
        3.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生物力学与SMILE手术和FS-LASIK手术引入角膜像差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SMILE和FS-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分析
        3.3.2 SMILE和FS-LASIK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变化分析
        3.3.3 角膜生物力学与SMILE和FS-LASIK手术引入的角膜高阶像差相关性分析
    3.4 结论
四、不同能量飞秒激光对SMILE术后视觉效果和视觉质量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手术步骤和能量参数的设定
        4.1.3 检查设备和随访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术前一般情况
        4.2.2 高低能量组术后屈光效果的比较
        4.2.3 SMILE术后散射的变化以及高低能量组术后散射的比较
        4.2.4 高能量组和低能量组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比较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飞秒激光在角膜激光屈光手术的临床研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矫正术后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分析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两种方法测量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后有效光学区的初步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术前常规检查
        1.1.3 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和计算
        1.1.4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角膜曲率差异图测量有效光学区的可重复性
        1.2.2 两种方法测量有效光学区大小的一致性比较
        1.2.3 两种方法测量SMILE术后有效光学区的大小及比较
        1.2.4 有效光学区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与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有效光学区变化的对比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术前检查与数据获取
        2.1.3 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一般情况
        2.2.2 SMILE组与FS-LASIK组术后不同时间有效光学区的变化
        2.2.3 两组术后有效光学区变化的差异比较
        2.2.4 两组有效光学区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TransPRK术后角膜上皮重塑及有效光学区变化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3.1.3 手术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术前角膜上皮厚度的分布特点
        3.2.2 术后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
        3.2.3 有效光学区的变化及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关系
        3.2.4 角膜上皮厚度变化与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有效光学区及角膜上皮重塑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屈光手术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表层切削手术的概念及历史回顾
    1.1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技术治疗近视基本原理
    1.2 表层切削手术
    1.3 表层手术适应症〔2〕
    1.4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技术治疗近视历史回顾
2 不同表层切削术手术方式特点
    2.1 PRK
    2.2 LASEK
    2.3 Epi-LASIK
    2.4 Trans PRK
3 展望

(7)改良去瓣Epi-LASI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改良去瓣Epi-LASI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改良去瓣Epi-LASI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泪膜情况及角膜地形图的比较
    1.材料与方法
    2.统计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全文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应用OCT对LASIK术患者角膜情况的早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方法
        2.2.1 术前常规检查
        2.2.2 手术方法
        2.2.3 OCT检查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LASIK术后患者的自我感觉
    3.2 A超和OCT测量中央术前角膜厚度的比较
    3.3 应用OCT对中央角膜瓣厚度的测量
    3.4 应用OCT对中央角膜上皮的测量
    3.5 术后视力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角膜地形图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OR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观察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引言
    一、PRK 治疗近视术后 10 年以上远期疗效观察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二、LASIK 治疗近视术后 10 年以上远期疗效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PRK、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一年的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后早中期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D]. 李媛媛. 大理大学, 2021(09)
  • [2]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和飞秒激光制瓣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切削中心分布及视觉疗效的对比研究[D]. 苏才培. 浙江大学, 2020(02)
  • [3]FS-LASIK与TransPR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研究[D]. 曾晓莉.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4]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视觉质量和生物力学及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D]. 吴文静.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5]角膜屈光手术近视性矫正术后有效光学区的测量分析及对比研究[D]. 侯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6]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屈光手术发展历程[J]. 邓蒙蒙,尹连荣.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06)
  • [7]改良去瓣Epi-LASI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的对比研究[D]. 江会丰. 南华大学, 2013(01)
  • [8]应用OCT对LASIK术患者角膜情况的早期临床观察[D]. 陈璇. 中南大学, 2012(02)
  • [9]角膜地形图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OR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观察与评价[D]. 张柳. 广州医学院, 2009(S2)
  • [10]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远期疗效观察[D]. 曹晓莉.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PRK与LASIK治疗中度和低度近视术后1年的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