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血浆抗凝功能的变化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抗凝功能的变化

一、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功能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珏莹[1](2021)在《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水蛭酊湿热敷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疼痛等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采用内瘘每周规律透析(3次)的60例患者(脱落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治疗组予水蛭酊湿热敷治疗,均于透析间隔期进行干预。8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凝血功能:D-二聚体、APTT、PT,肾功能:Scr、BUN及炎症指标CRP,观察内瘘血流量、内径、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及随访对内瘘并发症的预防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组内D-二聚体、APTT、PT、Scr、BUN、CRP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穿刺后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流量对比,治疗组血流量较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血流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治疗后两组内瘘内径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内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不同时间点内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随访4周,观察内瘘血流量不足、狭窄、穿刺后血肿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各自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患者满意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水蛭酊湿热敷可以提高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增加穿刺段内径和减轻穿刺后疼痛,对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有一定的疗效。

胡艳晶[2](2021)在《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应用大黄治疗的脓毒症性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患者和未应用大黄治疗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38例脓毒症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符合SIC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即脓毒症患者根据SIC评分系统评分,总得分≥4分)和排除标准(年龄<18岁,临床数据缺失,存在的先天凝血功能障碍、慢性肝肾功能不全,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经整理后,最终共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这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包括肺及呼吸系统,腹部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其他)、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和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D-dimer,DD)、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指标,按照是否接受大黄治疗将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分为大黄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并应用SPSS22.0对选取的这40例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年龄、性别、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APACHEⅡ评分、收缩压、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和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第1天、用药后第3天、用药后第5天、用药后第7天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90d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SOFA评分、DIC评分、SIC评分、APACHEⅡ评分、感染部位、收缩压、90d预后、ICU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前,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第1d,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WBC、PLT、CRP、PT、APTT、FIB、TT、FDP、DD和TEG指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后第3 d,大黄治疗组患者的FIB水平[(2.92±0.99)g/L]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MA值(TEG-MA)[(57.8±6.0)mm]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FIB水平[(2.14±1.01)g/L]和TEG-MA值[(49.3±9.2)mm](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5 d,大黄治疗组患者的TEG-MA值[(59.5±9.0)mm]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第5 d的TEG-MA值[(46.9±16.4)mm](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第7d,大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凝血指标、弹力图指标、感染指标和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是对纵向数据按时间顺序对个体重复测量的一种高级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GEE综合分析显示在时间和治疗方式的交互影响下大黄治疗组的PT[14.8(12.9-17.9)s]、APTT[34.4(30.1-41.6)s]、TT[15.9(14.4-17.2)s]、FDP[13.7(8.1-26.9)μg/m L]、DD[4.6(2.5-7.8)μg/m L]、R[7.7(6.5-10.3)min]、K[2.3(1.8-3.8)min]、Angle[58.9(48.6-66.1)°]、WBC[11.1(7.8-15.9)×109/L]、PLT[90.0(64.8-182.8)×109/L]、CRP[90.7(43.3-150.3)ng/d L]与对照组的PT[15.7(13.8-17.7)s]、APTT[35(31.3-42.4)s]、TT[17(15.1-18.5)s]、FDP[11.5(6.8-23.9)μg/m L]、DD[3.9(2.4-7.2)μg/m L]、R[8.0(6.2-9.8)min]、K[2.7(1.8-4.5)min]、Angle[54.6(44.8-63.9)°]、WBC[10.2(6.9-15.6)×109/L]、PLT[90.5(48.0-137.3)×109/L]、CRP[83.4(53.8-126.9)ng/d 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大黄治疗组的FIB水平[(2.76±0.93)g/L]和TEG-MA值[(56.45±9.99)m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FIB[(2.29±0.89)g/L]和TEG-MA值[(50.15±12.89)mm](P<0.05)。结论:大黄可以改善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功能,但不影响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的90d生存率。

程艺[3](2020)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血管狭窄。研究表明炎症是AVF狭窄发生的众多原因之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rotein-i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作为一种针对血管特异性很高的炎症标志物已在各种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本研究旨在讨论AVF失功的相关因素,并重点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体内Lp-PLA2的水平及其与AVF失功的关系。方法:筛选2018年10月-2019年6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21名尿毒症患者中,共有142名患者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均完善上肢AVF术前或术后彩超检查,入组的患者分为AVF术前组(组1:34例),AVF通畅组(组2:42例)和AVF失功组(组3:66例)。另外失功组中19名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将行PTA术成功的患者,PTA术前分为治疗前组,行PTA术1月后分为治疗后组。术前组、通畅组及失功组分别检测血浆Lp-PLA2、血生化、全血细胞计数等指标,分析术前组与通畅组、通畅组与失功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以及失功组Lp-PLA2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s lymphocytes ratio,NLR)的相关性。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分别检测Lp-PLA2、NLR,分析两组炎症介质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1.术前组较通畅组Lp-PLA2水平下降(1316.11±230.93ng/ml vs.1435.48±203.54ng/ml;P<0.05);术前组较通畅组NLR下降(3.24±1.30 vs.4.81±2.20;P<0.05)。两组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肌酐、血尿酸、血钾、血钙、血磷、血浆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畅组较失功组Lp-PLA2(1406.68±212.34 vs.1598.65±270.33;P<0.05)、NLR(3.53(3.024.38)vs.4.42(4.005.12);P<0.05)、血红蛋白(93.19±20.72 vs.103.88±20.88;P<0.05)及血钙(2.17±0.30 vs.2.43±0.41;P<0.05)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白细胞、血肌酐、血尿酸、血钾、血磷、血浆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失功组Lp-PLA2水平和NLR之间并没有相关性(r=0.065,P=0.506)。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OR=1.003;95%CI:1.000-1.006;P=0.021)、NLR(OR=1.800;95%CI:1.036-3.126;P=0.037)和血钙(OR=44.033;95%CI:2.73-712.073;P=0.008)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5.失功组内瘘PTA治疗成功者治疗后血浆Lp-PLA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血浆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液透析可以加重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2、Lp-PLA2、NLR和血钙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3、PTA治疗成功后Lp-PLA2水平较前降低,其变化可能参与AVF失功的发病机制中。

钱玉珺[4](2020)在《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外周血脂质组学标志物探索》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是维持性透析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患病率高,可能引起多种不良后果。其具体发病机制仍然不十分明确,血管损伤机制可能占有重要地位。透析患者脑血管病突出,而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典型特征如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以及脑萎缩均可能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其无创性替代指标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在透析患者中与认知障碍是否相关尚证据不足。脂质代谢对心血管病有显着意义,透析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突出,但与心血管疾病存在“逆流行病学现象”。影响普通人群心血管事件的经典脂质组分是否同样导致透析患者的高发心血管事件,脂质代谢异常是否参与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仍然未知。应用脂质组学方法可能找到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高灵敏性、特异性的标志物。研究目的1.评价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基线的多维度认知功能,探究认知障碍与抑郁、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2.评估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血管损伤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包括:各种CSVD表现、脑体积与认知障碍的关系;cIMT、PWV与认知障碍的关系;血透超滤量与认知的关系。3.通过脂质组学分析,寻找维持性血透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的预测标记物,并进一步探究认知障碍的脂质改变相关发病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害性及机制初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4个中心纳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5期及规律维持性透析治疗的患者。采集基线人口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全套认知功能相关量表测评、抑郁状态评价及生活质量问卷。认知功能组套量表具体包括:总体认知量表(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及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的具体认知领域评价量表。评估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分析认知障碍与抑郁、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的关系。探讨多中心透析患者的透析模式、透析充分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第二部分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血管损伤相关机制探究对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入组的透析患者深入探讨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1.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患病率以北京协和医院入组患者为匹配对象,2013年至2016年在北京郊区顺义五个村庄招募肾功能正常成人对照者,按1个透析患者:2个健康对照者、年龄(±5岁)及性别匹配病例及对照者。用脑MR评估CSVD,包括腔隙性脑梗塞、脑白质高信号和脑微出血。评估脑小血管病的患病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透析是否为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2.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与认知障碍的关系基线时用脑MR评估CSVD,采用基于体素的脑体积分析获得脑灰质、白质、脑脊液的定量体积。评估多种CSVD表现、脑体积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根据脑微出血部位分为4组:①无微出血组;②脑叶微出血组;③深部微出血组;④混合微出血组,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不同部位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的关系。3.维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损伤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纳入在基线脑核磁检查前后一年内曾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或曾完成脉搏波分析检查的患者,记录cIMT、PWV,探究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所有检验均行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评估脑体积(实质体积分数)是否作为cIMT、PWV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中介因素。4.维持性血液透析超滤量与认知功能、CSVD的关系采集血透患者基线前1年(若透析龄小于1年,则采集所有透析时间)的超滤量数据,分析其与认知功能、CSVD的关系。第三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脂质组学研究留取北京协和医院基线队列中维持性血透患者基线全血(认知评估后1月内采集)。分离血浆与红细胞,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Exion-UPLC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QTRAP 6500+(Sciex)高覆盖靶向检测进行血浆及红细胞脂质组学检测。按随访终点事件分组,分为:有无死亡亚组、有无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亚组、有无MMSE评分下降亚组及有无MoCA评分下降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间的差异脂质。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t检验分析脂质在两组间的差异。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害性及机制初探1.基线4个中心共纳入340例患者,其中CKD 4-5期未透析患者5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285例(包括血透200例和腹透85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为18.6%(根据MMSE)、67.7%(根据MoCA),连线测验结果较CKD 4-5期患者更差。2.透析患者的MMSE、MoCA分数与汉密顿抑郁量表分数呈负相关。患者的MMSE、MoCA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正相关。3.腹透患者的记忆功能较血透更差。透析充分性达标与否与认知功能无关。第二部分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血管损伤相关机制探究1.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病例对照研究中纳入北京协和医院179名维持性透析患者及351名健康受试者,透析组的腔隙性脑梗塞、脑微出血及脑白质高信号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透析是脑微出血及脑白质高信号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2,P<0.001;OR=3.83,P=0.002)。2.维持性透析患者的CSVD与认知障碍相关189例维持性透析患者腔隙性脑梗塞、白质高信号及微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8.6%、38.1%及32.8%。分别比较具有不同CSVD表现的患者提示:有腔隙患者较无腔隙患者、有白质高信号较无白质高信号、有微出血较无微出血的认知功能均显着下降。白质体积分数与认知功能显着相关。脑微出血不同部位分组研究中,脑微出血总患病率为32.8%(62/189),深部微出血占总微出血的一半。有微出血患者的MMSE评分、记忆(即时、短期和长期延迟记忆)和语义流畅性评分均显着低于无微出血患者。这些联系在深部微出血组更加明显。有微出血与MoCA、Boston命名和SCWT A测验分数无相关性;然而,深部微出血与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相关,脑叶微出血及混合微出血均与其无关。3.维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损伤指标与认知障碍相关(1)cIM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纳入73例透析患者。54.8%(40/73)的患者cIMT增厚。与cIMT正常患者相比,cIMT增厚患者的MoCA分数较低,总体认知障碍比例更高。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IMT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介效应分析显示,cIMT增厚可通过脑实质体积分数减小介导认知障碍。(2)PWV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纳入171例透析患者。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WV与执行功能下降有关。PWV可通过脑实质体积分数减小介导执行功能下降。4.维持性血液透析超滤量与认知功能、CSVD的关系血液透析超滤量与认知功能无相关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超滤量越大,腔隙、白质高信号及微出血的风险越高。第三部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预后的脂质标记物共纳入了北京协和医院基线队列血液透析患者中45例血浆样本及117例血细胞样本。血浆标本中共检测出539种脂质代谢物,红细胞标本中共检测出237种脂质。1.相较于 MMSE 无下降组,MMSE 下降组中血浆 PA32:1(P=0.004,FC=1.76)、PA 38:5(P=0.013,FC=1.54)、CE-17:1(P=0.017,FC=1.54)显着上调。DAG 40:6(18:0/22:6)(P=0.039,FC=0.34)、PE 36:4(18:1/18:3)(P=0.041,FC=0.55)显着下调。两组红细胞未见差异明显的脂质物(变化幅度>1.5或<1/1.5,且P<0.05)。2.相较于MoCA无下降组,MoCA下降组中血浆LacCer d18:1/18:0(P=0.003,FC=1.78)、LPE 18:2(P=0.022,FC=1.79)、GM3 d18:1/20:1(P=0.029,FC=1.73)、PE 36:3(18:1/18:2)(P=0.029,FC=1.50)、LPE 18:1(P=0.040,FC=1.60)显着上调。PI 38:5(18:0/20:5)(P=0.036,FC=0.64)显着下调。MoCA下降组中红细胞的GM3 d18:0/20:0(P=0.043,FC=1.59)显着上调。3.有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较无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患者,血浆中PS 34:2、TAG 44:1(16:1)显着上调。TAG 52:6(16:2)、TAG 58:9(22:5)、LPS 18:0 显着下调。红细胞中 Cer d18:1/20:0、Cer d18:1/18:0、Cer d18:1/21:0 显着下调。4.死亡组较存活组患者,血浆中GM3 d18:1/25:0显着上调,TAG50:4(16:2)、TAG52:6(16:1)、TAG54:7(18:3)、TAG54:7(18:2)、TAG54:7(20:5)、TAG56:8(18:2)、TAG50:3(16:2)、TAG58:9(22:5)、PE42:1p、PA 38:6显着下调。小结1.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障碍患病率高;总体认知功能越差,越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越差。2.透析患者的多种CSVD均与多种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深部微出血是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微出血部位,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3.透析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参与认知障碍的形成,cIMT增厚可通过减小脑实质体积分数介导认知功能障碍。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大血管硬化指标中PWV与执行功能障碍有关,由脑实质体积分数中介。4.血液透析患者的超滤量与腔隙性脑梗塞、白质高信号及微出血的风险相关。5.脂质组学鉴定出多种脂质与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新发心脑血管事件、死亡相关。

何作萍,罗佩芳,杨斌[5](2020)在《两种血浆分离器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中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比Bellco MICROPLAS MPS 05和AsahiKASEI OP-05W两种血浆分离器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2018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45名,分为3组。对照组47名患者,采取内科基础综合治疗;实验组1共53名患者,由血透室使用Bellco MICROPLAS MPS 05血浆分离器进行治疗;实验组2共45名患者,由感染科使用AsahiKASEI OP-05W血浆分离器进行治疗。评估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个实验组治疗后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TA显着升高(P<0.05);实验组2较实验组1治疗后患者TBiL,DBiL水平显着降低,PTA显着升高(P<0.05);实验组1治疗有效率(49.60%,26/53)显着低于实验组2(80.00%,36/45)(P<0.05);32组实验组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结果显示,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且未发生不良反应。且感染科采用AsahiKASEI OP-05W血浆分离器开展的血浆置换治疗效果优于血透室采用Bellco MICROPLAS MPS 05血浆分离器的治疗效果。

李财云[6](2019)在《通脉益气祛湿方预防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中药通脉益气祛湿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全髋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中西医联合使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01月至2019年01月之间在因股骨头坏死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筛选符合纳入标准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治疗,实验组使用通脉益气祛湿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预防,其余治疗措施无差异,观察疗程均为10天。2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11天分别检测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VAS评分、健、患侧大腿周径差,术后行下肢血管彩超评估深静脉血栓情况与用药安全性评价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第11天入组60例患者在均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共有1例发生DVT,总发生率1.67%。发生在对照组,实验组无DVT发生病例。(2)术后第1天D-dimer和FIB值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1天D-dimer和FIB值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11天上述结果分别进行组内对比,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大腿周径差及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1天大腿周径差及VAS评分进行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1天与第1天数据进行组内对比差异明显(P<0.05);(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自拟中药通脉益气祛湿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和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都能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药干预能更好地降低D-dimer和FIB水平,降低DVT发生风险。(2)中药干预能更好的缓解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肿胀、疼痛症状。(3)中药干预不增加用药风险,用药安全性高。

黄月月[7](2019)在《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分析,探讨其使用价值,以及在临床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方法:1.根据2015亚太肝衰竭诊治指南,且剔除晚期妊娠、合并严重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活动性出血、恶性肿瘤患者,将84名肝衰竭患者,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54),均使用相同一致的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辅以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对照组辅以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2.所有患者均股静脉置管,按2007人工肝支持系统操作指南进行;3.留取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多时段静脉血,检测分析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细胞(WB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值的变化百分比。结果:1.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TBIL和DBIL下降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更好;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T、AST和INR下降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ALB上升百分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WBC上升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升高更明显。2.人工肝治疗前后两组的IL-1β、IL-6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6变化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下降更明显;人工肝治疗后和人工肝治疗后72h两组的IL-1β和TNF-α变化百分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人工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好转,TBIL、DBIL、ALT、AST均呈现下降趋势,TBIL下降最明显,尤其在人工肝治疗后测量的值下降最显着,在吸附4h时ALT、AST、TBIL、DBIL值均明显出现下降。结论:新的组合型人工肝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有效,在降低TBIL和DBIL方面优于单纯血浆置换,在对ALT、AST、ALB、INR、TI-1β、TNF-α方面两组疗效近乎相同。

覃燕[8](2019)在《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静脉置管与肺血栓栓塞(PTE)形成的关系;探讨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小板参数(PLT、MPV、PCT、PDW)、凝血四项(APTT、PT、FIB、TT)、血栓标记物(D-二聚体)、炎症指标(WBC)在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PTE)中的作用,为寻找早期判断PTE形成的敏感指标,预防PTE的发生及监测其发展,同时为PTE的溶栓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减轻PTE所造成的危害。方法:制作兔肺动脉血管模型,了解肺动脉血管分布密度高区域,对课题组前期静脉置管动物模型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切片,HE染色,观察PTE发生情况和病理变化。根据PTE发生情况将蜡块组织对应所属的动物模型进行分组,从静脉置管方式、药物渗透性、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分级等角度分析与PTE形成的关系。根据HE的染色结果进行分组,分为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按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回顾整理置管前和留置最后一天的血液指标,探讨血液指标 PLT、MPV、PCT、PDW、APTT、PT、FIB、TT、D-D、WBC在静脉置管致PTE中的作用。按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对所有肺组织标本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PA、vWF、VEGF的表达,分析PTE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结果:1.PTE的分布位置以右侧肺叶和下部肺叶为主。以左右肺叶区分,右侧肺叶分布占61.11%;以上下肺叶区分,下部肺叶分布占77.78%。2.静脉置管后会导致PTE的形成,PTE发生率为15.00%(18/120),PTE的形成与置管的部位(耳缘静脉置管、颈外静脉置管)无关(P>0.05),与药物的渗透性无关(P>0.05),与置管时间无关(P>0.05)。3.PTE的发生与CRT分级呈正相关,r=0.323,P=0.000,CRT越严重,PTE的发生率越高。4.FIB的比较,栓塞组(5.528 ± 1.630g/L)和非栓塞组(5.304±1.983g/L)的FIB值均高于空白组(3.320±0.99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液指标,PLT、MPV、PCT、PDW、APTT、PT、TT、D-D、WBC在栓塞组、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t-PA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5.56%,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78%和56.25%,栓塞组的t-PA表达下降,低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vWF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83.33%,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44%和31.25%,栓塞组的vWF表达增高,高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VEGF的比较,栓塞组阳性表达率为61.11%,非栓塞组和空白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9%和6.25%,栓塞组的VEGF表达增高,高于非栓塞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静脉置管致CRT形成,最终可致PTE形成。2.CRT的分级与PTE的形成呈正相关,CRT越严重,PTE的发生率越高。3.PTE形成时,机体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处于高凝和纤维活性低下状态,t-PA、vWF、VEGF的变化可作为PTE溶栓的新思路。

路萍[9](2018)在《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状态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终末期肾脏病(尿毒症)是目前我国六大集中高发重大疾病之一,主要治疗方式依赖于血液透析。近年来认为,2型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疾病,糖尿病肾病的整个病程均伴有糖代谢紊乱,发展至终末期阶段,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等发生率亦较高,这些均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危险因素组分或相关因素,每个临床个体均极具复杂性,针对单一因素的研究意义有限,从MS这一整体概念出发,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的MS状态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寻找该类基础疾病的有效干预靶点。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均被认为存在慢性炎症状态,免疫细胞参与其中。脂质炎症状态被认为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的重要进程,然而脂质炎症状态如何产生及持续存在机制不详。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Ⅱ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适应性免疫功能的新型固有免疫细胞,该类细胞与过敏性炎症、寄生虫感染以及脂类代谢等均有关。有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体内存在着2型辅助T细胞(T helper cell2,Th2)极化状态,而ILC2s的分化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则与Th2细胞极化密切相关,ILC2s可促进和诱导CD4+Th2细胞依赖的免疫反应的发展。因此,我们推测外周血的ILC2s可能参与了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及Th2相关性炎症状态的形成。目的目前,针对血液透析及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ILC2s状态的研究,国内外的报道不多;针对ILC2s相关因子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炎症状态及相关感染性并发症等的关系研究,亦鲜见报道,本研究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为进一步开展终末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免疫炎症状态的研究、系统探讨基于糖尿病的代谢免疫学奠定基础,也为临床综合性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以2013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登记并已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超过3个月,病情稳定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105人(其中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0人,终末期非糖尿病肾病患者65人),在该院内分泌科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5人及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临床资料、MS的患病率及相关糖、脂代谢异常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第二部分:首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C2s特征性转录因子视黄酸受体相关孤核受体α(RORα),膜受体白细胞介素17B受体(IL-17RB)、IL-33受体T1/ST2,细胞因子IL-5、IL-13,Th2型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IL-4、转录激活因子GATA-3,Th1型细胞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转录因子T-bet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ILC2s%;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外周血RORα、GATA3和T-bet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ILC2s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机体内的活性状态及其在Th1/Th2平衡中的作用;应用熵权法理论对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是否存在MS”进行回归分析,探讨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各危险因素组分的关系。第三部分:应用AAH-INF-G3抗体芯片法对血浆40种炎症因子的荧光信号强度值进行测定,进一步探讨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关系。第四部分: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随访,分析其感染性并发症出现情况,对出现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入组时ILC2s的活性状态及临床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1)本透析中心接受维持性血透治疗的终末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MS的患病率为87.5%,脂质代谢异常的患病率为72.5%,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较其他三组研究对象有更多的MS危险因素组分个数,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和血白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降低。(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ILC2s相关转录因子、膜受体、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相关转录激活因子、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Th1型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和膜受体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ILC2s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腰围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ILC2s相关血浆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等水平分别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提示伴随ILC2s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和/或相关血浆细胞因子蛋白含量的升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存在MS”及“脂质代谢异常”的概率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ILC2s%较其他三组研究对象升高,Western-blot法检测的外周血RORα和GATA3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组升高,T-bet蛋白表达水平较2型糖尿病组降低。(3)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eotaxin-2/CCL24)、重组人趋化因子I-309(I-309/CCL1)、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Ⅱ(sTNFRⅠ、sTNFRⅡ)的荧光信号强度值较健康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明显升高,ILC2s相关血浆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蛋白含量与血浆eotaxin-2、I-309的荧光信号强度值均呈正相关。(4)四组共170例研究对象中共有18人在随访6个月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组研究对象ILC2s特征性转录因子RORα,细胞因子IL-5的mRNA表达水平,血浆细胞因子IL-5、IL-13的蛋白表达水平,血浆炎症因子eotaxin-2、I-309、sTNFRⅠ、sTNFRⅡ荧光信号强度值均较未出现感染组升高;回归分析提示伴随外周血ILC2s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概率增加。结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存在MS各危险因素组分集聚存在,但低体质量指数、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水平的“消耗性代谢综合征”状态和胰岛素抵抗;ILC2s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机体内表现为优势活化状态,ILC2s相关因子可能通过对腹型肥胖、脂质代谢的影响,而参与了终末期糖尿肾病患者MS状态的形成;ILC2s活性增强及伴随出现的血浆Th2型细胞因子的2种趋化因子的配体eotaxin-2、I-309的升高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及其相关糖脂代谢等指标密切相关,并可能进一步通过sTNFRⅠ、Ⅱ的上调而加重肾脏损伤;外周血ILC2s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概率增加有关。

汪晶[10](2018)在《枸橼酸钠与肝素钠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封存Cuff导管降低出血倾向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枸橼酸钠应用于血透患者封存Cuff导管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我院血透中心长期带Cuff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根据封管药物分为肝素组(采用肝素钠进行封管)和枸橼酸组(采用枸橼酸钠封管),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封管效果、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显示,封管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PT、APTT、PLT、Fg、D-D及血清C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管后,研究组患者的PT和APTT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PLT和Fg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封管后透析血流量差、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内抽吸血栓以及使用尿激酶封管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2.50%(p<0.05)。本研究表明,枸橼酸钠应用于血透患者封存Cuff导管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及导管相关感染事件发生,但是可能加大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功能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实验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及炎症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穿刺疼痛评分
    2.4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血流量对比
    2.5 治疗第0周、第4周、第8周内瘘内径对比
    2.6 治疗后随访4周并发症发生率
    2.7 治疗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2.8 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3.讨论
    3.1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3.2 中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3.3 西医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认识
    3.4 西医对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3.5 活血化瘀药物在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研究进展
    3.6 水蛭的作用
    3.7 水蛭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理论依据及疗效分析
    3.8 超声在诊断及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
    3.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患者满意度调查
缩略词表
综述 活血化瘀中药外治法对维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脓毒症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分组标准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
    2.2 生存分析
    2.3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比较
    2.4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
    2.5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DP和DD指标比较
    2.6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弹力图指标比较
    2.7 大黄治疗组与对照组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2 本文研究的目标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分组情况及手术方法
        2.1.4 研究对象标本采集
        2.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组与通畅组相比结果
        2.2.2 通畅组与失功组相比结果
        2.2.3 失功组相关分析结果
        2.2.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5 失功组治疗成功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AVF失功的炎症介质
        3.1.1 Lp-PLA2与血液透析
        3.1.2 Lp-PLA2与内瘘失功
        3.1.3 NLR与内瘘失功
        3.1.4 Lp-PLA2与NLR的相关性
        3.1.5 失功组治疗前后Lp-PLA2 变化
        3.1.6 Lp-PLA2与治疗
    3.2 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
    3.3 患者一般实验室检查的对比
第4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三、应用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因素综述
    参考文献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外周血脂质组学标志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及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 多中心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危害性及机制初探
    第一节 CKD晚期及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
    第二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与抑郁、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相关
    第三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机制初探
第二部分 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血管损伤相关机制探究
    第一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脑小血管病多发、早发
    第二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脑小血管病与认知障碍相关
    第三节 维持性透析患者心血管损伤指标与认知障碍相关
    第四节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滤量与认知功能、脑小血管病的关系
第三部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脂质组学研究
    第一节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脂质标志物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患者认知功能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两种血浆分离器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中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实验组1
        1.3.3 实验组2
    1.4 主要观察指标
        1.4.1 肝功能
        1.4.2 临床疗效
        1.4.3 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肝衰竭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2 肝功能变化
    2.3 凝血功能变化
    2.4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6)通脉益气祛湿方预防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DVT认识
        1.1 DVT形成机制认识
        1.2 DVT的危险因素
        1.3 诊断DVT辅助检查
        1.4 下肢DVT的诊断流程
        1.5 下肢DVT分期分型及临床表现
        1.6 现代医学对DVT的预防
    2 中医对 DVT 的研究及干预
        2.1 中医对DVT的理论认识
        2.2 中医药防治DVT现状
    3 中医对股骨头坏死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纳入、排除及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1.3 分组
        1.4 入组病例基本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操作
        2.3 术后干预
        2.4 观察指标及评判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实验室指标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术后DVT发生
        3.4 安全性评价
    4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髋关节置换术联系
        5.2 通脉益气祛湿方方解和药理学研究
        5.3 综合分析
        5.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材料
第3章 实验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兔肺动脉血管模型的制作与PTE分组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实验二 相关指标在PTE中的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内容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状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S)
        1.1.1 ILC2s概述
        1.1.2 ILC2s相关因子与脂肪代谢紊乱
        1.1.3 ILC2s相关因子与感染及炎症性疾病
    1.2 终末期肾脏病
        1.2.1 终末期肾脏病概述
        1.2.2 终末期肾脏病与Th1/Th2 平衡
        1.2.3 终末期肾脏病与代谢紊乱
        1.2.4 终末期肾脏病与感染及炎症性疾病
    1.3 代谢综合征
        1.3.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1.3.2 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感染及炎症性疾病
        1.3.3 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Th1/Th2 平衡
    1.4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诊断要点、分期及发病机制
        1.4.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及发展
        1.4.2 糖尿病肾病诊断要点及分期
        1.4.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相关糖、脂代谢异常等情况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2 研究项目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2.2.3 URR及 Kt/V计算
        2.2.4 HOMA2-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2-S%)测定和计算
        2.2.5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2.2.6 脂质代谢异常的判断标准
        2.2.7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2.3.2 四组研究对象MS患病率及脂质代谢异常患病率比较
        2.3.3 四组研究对象MS及相关糖、脂代谢等指标比较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ILC2S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状态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3.2 研究项目及方法
        3.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3.2.3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3.2.4 熵权法理论基础
        3.2.5 ILC2s和 Th1/Th2 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测定
        3.2.6 流式细胞术检测ILC2s的百分比
        3.2.7 Western-blot检测外周血RORα、GATA3和T-bet的表达
        3.2.8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5和IL-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四组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3.3.2 四组研究对象MS各危险因素组分比较
        3.3.3 四组研究对象ILC2s和 Th1/Th2 相关因子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3.3.4 应用熵权法理论讨论ILC2s相关因子与所有研究对象“是否存在MS”及“MS危险因素组分个数”的关系
        3.3.5 四组研究对象ILC2s与 Th1/Th2 相关因子的关系
        3.3.6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MS各危险因素组分的关系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及慢性炎症状态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4.1.1 研究对象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4.2 研究项目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4.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4.2.3 HOMA2-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2-S%)测定和计算
        4.2.4 代谢综合征(MS)的诊断标准
        4.2.5 脂质代谢异常的判断标准
        4.2.6 PBMC中 ILC2s及 Th1/Th2 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4.2.7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5和IL-
        4.2.8 AAH-INF-G3 抗体芯片法检测血浆各种炎症因子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四组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4.3.2 四组研究对象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指标比较
        4.3.3 四组研究对象ILC2s和 Th1/Th2 相关因子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4.3.4 应用熵权法理论讨论ILC2s相关因子与所有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脂质代谢异常”的关系
        4.3.5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MS相关糖、脂代谢紊乱因素的关系
        4.3.6 四组研究对象应用AAH-INF-G3 抗体芯片法检测血浆炎症因子结果比较
        4.3.7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
        4.3.8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关系
        4.3.9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及其与MS各糖、脂代谢危险因素组分和相关因素的关系
    4.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S状态相关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关系
    5.1 研究对象及实验材料
        5.1.1 研究对象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5.2 研究项目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5.2.2 实验室指标检测
        5.2.3 HOMA2-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2-S%)测定
        5.2.4 应用 AAH-INF- G3 芯片进行血浆 40 种炎症因子检测
        5.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 ILC2s及 Th1/Th2 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
        5.2.6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四组研究对象入选情况
        5.3.2 四组研究对象ILC2s相关因子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5.3.3 四组研究对象血浆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比较
        5.3.4 四组研究对象在随访阶段感染性并发症出现情况统计
        5.3.5 应用熵权法理论讨论ILC2s与所有研究对象“是否出现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缩略词

(10)枸橼酸钠与肝素钠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封存Cuff导管降低出血倾向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1.2 两组患者的封管效果比较
    1.3 两组患者透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临床病例资料的选择
    3.2 纳入排除标准
    3.3 维持性血透及封管方法
    3.4 检测指标及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作者贡献

四、血透患者血浆抗凝血功能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蛭酊湿热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的临床观察[D]. 陈珏莹.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应用大黄治疗脓毒症性凝血病的回顾性研究[D]. 胡艳晶.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及意义[D]. 程艺. 江汉大学, 2020(08)
  • [4]维持性透析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外周血脂质组学标志物探索[D]. 钱玉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两种血浆分离器在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何作萍,罗佩芳,杨斌.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1)
  • [6]通脉益气祛湿方预防股骨头坏死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D]. 李财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血浆吸附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对比研究[D]. 黄月月. 南华大学, 2019(01)
  • [8]静脉置管致肺血栓栓塞及相关指标表达的实验研究[D]. 覃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9]ILC2s与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状态的关系研究[D]. 路萍. 江苏大学, 2018(12)
  • [10]枸橼酸钠与肝素钠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封存Cuff导管降低出血倾向的效果[J]. 汪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10)

标签:;  ;  ;  ;  ;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抗凝功能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