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

一、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烨[1](2021)在《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三峡库区中,沿库岸发育了大量滑坡,其中超过2500处受库水波动影响,这些滑坡一旦失稳入水,有可能会引发次生涌浪灾害,从而扩大灾害的影响范围,并造成更严重的灾害后果。针对库区的这类滑坡灾害链,传统的地质成因机理、工程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难满足其综合防灾减灾的需求。而开展滑坡灾害链的风险研究,能够综合考虑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后果,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风险控制,有助于高效率、低成本地开展防治工作。论文以三峡库区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为研究对象,基于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计算的改进公式,结合凉水井滑坡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对滑坡及涌浪灾害风险研究框架的整合与补充,构建了适合于库区单体滑坡及潜在灾害链的风险管理体系;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凉水井滑坡为例,总结了滑坡变形的时空规律与影响因素,开展了在不同组合工况下滑坡及其次生灾害的风险定量计算,并基于滑坡的风险特征提出了四种风险控制方案,开展了方案比选与组合方案分析,探讨了灾害链风险对控制措施的反馈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整合了滑坡和涌浪的风险研究框架,基于库区滑坡灾害风险计算改进公式,构建了适用于三峡库区单体滑坡诱发灾害链的定量化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风险识别、危险性分析、灾害后果分析、风险计算、风险控制五个步骤。(1)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前,应收集整理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气象水文资料、滑坡勘察与监测资料、潜在承灾体的调查资料等。并对滑坡的发育情况、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开展研究,分析滑坡在诱发因素影响下的变形规律,从而确定定量化风险研究的工况组合。(2)以灾害的发生概率表示其危险性,基于灾种间的链式作用和发生时序关系,简化了次生涌浪灾害的发生概率计算,然后应开展滑坡运动特征分析和次生涌浪预测,从而确定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用于后续灾害强度计算的基本参数。(3)以各类承灾体易损性与其经济价值乘积的总和表示灾害后果,将承灾体按照与灾害的相对位置分为了滑坡体上的、岸边静态、水上静态和水上动态四类,通过对规范设计值、经验关系和数值模拟结果等资料的研究,针对每一类承灾体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估算公式以量化其易损性值。(4)针对经典滑坡风险计算公式,补充了次生涌浪灾害的间接风险,可采用风险图谱表达滑坡灾害链中多灾种和多种类型承灾体综合风险的大小与分布情况。(5)对风险成果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了风险决策的适用条件,可采用残余风险来衡量滑坡灾害链对风险控制方案的反馈情况,并根据主体工程的服役期与成本,将原风险与残余风险的差值视为风险收益,通过成本-效益公式对方案进行择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库区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管理框架。(2)以重庆市云阳县凉水井滑坡为例,对其潜在的灾害链开展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研究,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定量化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分析了凉水井滑坡的发育特征与变形规律。该滑坡所在的砂泥互层(J2s)是典型的易滑岩组,基于地质资料、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总结了其发育机制、变形特征和破坏模式,认为凉水井滑坡边界已基本贯通,中前部和右侧后缘变形相对剧烈,在2009-2014年期间变形受库水位和降雨影响较为明显;对滑坡地表位移矢量进行了理论分析,判断滑坡破坏模式更偏向于旋转破坏;通过构建滑坡地表位移与潜在诱发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模型,探讨了滑坡变形的时序特征,当月库水位平均值对当月滑坡位移的贡献最大,约51%,当月累积降雨量贡献约29%,库水位越低、水位变化越快、降雨量越大时,滑坡位移增量越大。(2)开展了凉水井滑坡及其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危险性分析。基于滑坡变形对诱发因素的响应规律,构建了风险研究的工况体系,将库水位按照年度调度分为了高水位、水位下降、水位快速下降、低水位和水位上升五个阶段,基于频率分析确定了10年、20年、50年一遇对应的降雨极值;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Geo-Studio计算了不同工况组合中凉水井滑坡的破坏概率,从而确定了灾害的发生概率,在水位快速下降阶段,滑坡的破坏概率最大,同时降雨极值越大,破坏概率越大;采用Tsunami Squares软件开展了滑坡的run-out分析与次生涌浪预测,分析了滑坡失稳后的运动特征和涌浪传播规律,发现在降雨+水位快速下降的组合工况下,滑坡速度峰值、正对岸爬坡浪峰值和沿河道的传播浪峰值均达到最大,所得结果也为后续易损性分析提供了参数基础。(3)量化了凉水井滑坡及其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完成了灾害后果评价。根据危险性分析中对滑坡及其次生灾害影响范围的预测,调查统计研究区内潜在承灾体的类型、数量、分布及经济价值等信息,确定了滑坡体上有林地和道路两种承灾体,水上静态型承灾体有两处临时码头和系泊船只,水上动态型承灾体为在长江上航行的船只;认为坡体上的承灾体易损性为1,其它类型承灾体则依据危险性分析中的涌浪预测,由相应公式分别估算其抗灾能力和灾害作用强度,从而得到易损性定量化结果;由各类承灾体易损性与其经济价值乘积的总和得到,滑坡的直接灾害后果约为235万元,其潜在次生灾害的间接后果最大约为3321万元。(4)计算与展示了凉水井滑坡的直接风险和来自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间接风险。基于前述危险性与易损性的量化结果,通过风险计算改进公式计算滑坡灾害链的总风险,结果显示,由次生涌浪引起的间接风险约是滑坡直接风险的11倍,风险表达图也清晰地显示灾害链风险主要集中在长江及沿岸,由此可见潜在次生涌浪将大大扩大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提高其威胁程度;库水位的涨落及移动的承灾体的存在,使得滑坡灾害链风险呈动态变化,在50年一遇降雨+水位快速下降阶段的组合工况中,风险值达到最大约2265万元;考虑降雨时间概率联合库水位周期性特征时,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灾害链风险的长期变化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凉水井滑坡灾害链的总风险将持续升高,但增幅并不明显。(5)探讨了凉水井滑坡诱发灾害链风险控制的流程与方案比选办法。根据凉水井滑坡灾害链的风险特征,即主要风险为间接风险,拟定滑坡开展降低灾害发生概率、躲避风险、减少灾害后果的风险决策,提出了抗滑桩、削方、截排水、监测预警四种独立治理方案,重新开展了灾害链风险分析计算其残余风险,其中削方方案中的残余风险最低,相比未治理时降低了约69%,抗滑桩方案中残余风险也降低了约67%,但增加抗滑桩排数并没有使残余风险显着降低,说明以抗滑桩为主体工程的传统防治方案可能存在风险控制的瓶颈;通过成本-效益公式,计算了各方案的效益成本率,其中由于削方工程能提高滑坡稳定性、降低运动速度、减少入江方量,同时是对坡体的永久改造,且成本较低,因此不论考虑封航与否都是最优方案;当将四种独立方案组合在一起时,灾害链的残余风险最低,相比未治理时降低了89%,比独立方案中残余风险降低了65~88%,而削方与排水工程相结合的组合方案是最优方案;2014年,对凉水井滑坡实际实施的主体治理方案即为削方工程,相比原定的抗滑桩工程节省了约80%的经费,且滑坡地表变形速度降低了约47%,说明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库区滑坡开展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风险管理研究框架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易康宇[2](2020)在《公路滑坡治理过程中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 ——以某项目抗滑桩施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滑坡作为我国最常见的公路地质灾害之一,由于其破坏性、突发性和广泛性对公路沿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公路滑坡的治理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环节。公路滑坡灾害的防治,主要有限制开发、工程治理、物理措施和监测系统应用等四种手段,最常用的是工程治理和监测系统两种方法。在工程治理手段中抗滑桩和抗滑挡墙则是最常见的工程方法,以上两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被设计施工单位广泛运用。在公路滑坡治理施工方法中抗滑桩施工的各流程都蕴藏着很高的安全风险,在施工时易发生边坡滑塌、高空坠物、机械打击等工程事故,严重威胁现场参建人员的生命安全,最终可能会诱发滑坡致使整个治理工程的失败。为此,本文结合某省道边坡滑塌综合治理工程,以抗滑桩施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各施工工序的风险进行研究,并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首先,在充分了解抗滑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施工安全管理相关理论对抗滑桩施工的风险源进行辨识。根据抗滑桩施工的步骤,将抗滑桩施工分成四个阶段,找出每个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建立抗滑桩施工的风险源库。再根据上述建立的每个阶段的风险源库,采用LEC法辨识出抗滑桩施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源,从重大风险源中发现超过70分的施工工序有人工挖孔、挖方清理运移、护壁钢筋及模板加工、机械挖孔等,指出各施工工序需要关注和防范的重点。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具体影响这些风险源因素的大小,通过评价结果得出第一层指标各施工风险的排序为:环境风险→参建人员风险→管理风险→机械风险→材料风险。前十位风险因素中,环境风险、参建人员风险、管理风险占比到达40%,并且机械风险和材料风险没有一项出现在前十位中。因此,在进行施工风险的预防时,应该重点关注环境风险、参建人员风险以及管理风险。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一般风险源和重大风险源给出了风险控制的措施和建议。同时指出在施工过程中风险的监控是非常重要的,要对周边环境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控。同时认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还是要从人的角度出发,加强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是减少风险发生的根本举措。

吴汉[3](2020)在《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文中认为都四铁路起于成都平原西北侧都江堰市,穿越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和青藏高原东缘的梯形过渡带区域,其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多变、地震烈度高,地形地貌主要以高山峡谷为主,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拟建都四铁路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将面临大量的地质灾害威胁。本文在收集都四铁路地面重要构筑物(路基、桥梁、车站、隧道口)相关地质灾害勘察设计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都四铁路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诱发条件,找到地质灾害与铁路重要构筑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建立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单灾种危险性评价;最后基于ArcGIS对都四铁路地质灾害进行线性危险性评价和区划危险性评价,综合分析得到都四铁路地面重要构筑物遭受相关地质灾害威胁的危险性评价结果。通过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通过对都四铁路沿线地面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孕灾环境和诱发条件的研究,研究区主要存在5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分别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岩堆、危岩落石。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地处龙门山高山峡谷区的卧龙镇境内,在时间分布特征上具有季节性、重复性和伴随地震高发的特点。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植被发育情况、海拔、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诱发条件包括降雨、地震、冻融、地下水、地表水、河流影响等。地质灾害主要威胁的地面重要构筑物包括铁路路基、桥梁、隧道口及车站,都四铁路的施工建设同样会触发地质灾害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2)构建都四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即D=1×2,其中P1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分,P2为地质灾害到达铁路概率评分。根据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灾特征,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对各类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量化统一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可能的运动距离以及地质灾害与铁路之间的距离,建立地质灾害到达铁路概率的评估方法;总结地质灾害的里程桩号数据、灾害点前缘宽度数据,得到地质灾害影响铁路线路的范围。(3)采用都四铁路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1处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为4处极高危险、8处高危险、7处中危险、2处低危险;研究区42处崩塌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11处极高危险、12处高危险、14处中危险、2处低危险、3处极低危险;研究区31处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为:4处极高危险、10处高危险、4处中危险、10处低危险、3处极低危险;研究区24处岩堆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6处极高危险、6处高危险、8处中危险、2处低危险、2处极低危险;研究区20处危岩落石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8处极高危险、3处高危险、5处中危险、3处低危险、1处极低危险。(4)基于ArcGIS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都四铁路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铁路主要遭遇极高危险的地质灾害威胁,其次是高危险和中危险的地质灾害影响,少部分的铁路构筑物遭遇低危险和极低危险的地质灾害威胁。极高危险和高危险灾害主要分布在上木江坪大桥至耿达站区域,彩林特大桥至邓生沟隧道出口段,以及四姑娘山站区域。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结果显示:极高危险和高危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木江坪大桥至耿达站,卧龙站至邓生沟隧道出口段,以及四姑娘山站区域,该区域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断裂带附近以及高海拔的四姑娘山站附近。从都江堰站到四姑娘山站,全线依次经过中、低危险-高、极高危险-中、低危险-高、极高危险-中、低危险-高、极高危险这一灾害危险性程度不同的区域。对比都四铁路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和都四铁路区划危险性评价成果可见,危险性偏高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上木江坪至耿达站、卧龙站至邓生沟隧道出口以及四姑娘山站区域,两者评价结果基本一致。(5)分析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桥梁、路基、隧道口、车站)在线性危险性评价结果中相关地质灾害范围内的危险性等级、数量,以及重要构筑物在区划危险性评价结果中所处的危险性区域。综合得到了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沿线重要构筑物遭遇地质灾害威胁的危险性评价结果,为该轨道交通防灾减灾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思成[4](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韩丽娜[5](2020)在《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地球上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如火山、地震等,及其导致的次生灾害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正在不断吸引全球的关注,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自然灾害引发次生灾害的形成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展了相关研究。这种由一种灾害的发生启动另一种或多种灾害的现象称为灾害链。目前针对灾害链的定义、分类方法、形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但是对于灾害链风险的定量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形式。这是由于存在因果关系的灾害事件在灾害链系统中会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灾害链的风险评价研究难上加难,但概率推理模型如贝叶斯网络的开发为研究这些复杂相关性提供了机会。本研究首先依据历史上发生的大型灾害链案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灾害链的形成机理,并依据长白山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总结了长白山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链类型,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的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其次,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理论基础,构建了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其中包含地震烈度、高程、坡度、坡向、岩性、与河流距离、与断层距离、土地利用方式和年平均降雨量9个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从风险形成要素危险性与脆弱性两个方面来构建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评价模型。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长白山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链类型包括: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火山喷发(伴生地震)-天池溃决(洪水)-火山泥石流灾害链、火山(伴生地震)-天池溃决(洪水)-泥石流-崩塌、滑坡灾害链。(2)在长白山地区,火山喷发诱发的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高、中风险区主要集中于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半径约为10km左右的区域内;研究区的北部、南部地区主要分布着低及非常低的风险。(3)ROC曲线法对灾害链风险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12,表示模型的评价效果较准确。本研究得到的研究结果可为长白山地区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预测预警、灾害救援及断链减灾工作提供较好的决策支持,并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长白山火山喷发引发地质灾害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基础。

胡芹龙[6](2020)在《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川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为我国最重要的地势陡变带。该区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大,侵蚀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地质灾害点数量多,分布面广,具有灾害发展速度快且严重,危害性大的特点,极大威胁了受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年四川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实施了治理工程,特别是汶川地震以来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为震后恢复重建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工程效果调查中也暴露了“快速的工程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技术上对这些不足进行系统总结在未来山区地质灾害的有效管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在全面阐述川西地区复杂地质环境的特点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及实地复核,揭示了区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类代表性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后的结构完好性及工程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治理工程中部分失效工程进行了分类,剖析了治理工程失效的原因,进而选择典型工程案例深入分析防治工程的失效机制,通过治理工程失效的力学和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失效过程。论文取得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全面收集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资料,特别是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数据,气象资料如气温与降雨数据,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了康滇SN向构造带、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鲜水河断裂带、雅江弧形构造带五大区域构造单元地质环境差异,认为新生代以来强烈的表生改造为区内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决定了区内大多数地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以区内主要城镇、大江大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治理工程结构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等手段,对区内154个重大治理工程竣工后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受损性及各具体工程承担的工程使命进行了分析,对其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揭示川西地区90%以上的治理工程均起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滑坡支档工程保证了城镇、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泥石流拦砂工程最大限度的将固体物源拦在沟内,尽管部分满库或接近满库,通过清库仍能发挥拦挡功能;崩塌主动防治及被动工程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干线公路如G213的正常通行,保护了所威胁的居民点及城镇安全。(3)对川西地区已经失效或局部破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梳理,较全面分析了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的特征。总结、分析滑坡支档工程失效模式,并以川西地区典型的坡折部位巴地五坡村滑坡为解剖案例,从地貌演化、堆积体成因、斜坡结构及横向坡基岩内部软弱夹层剪切阶梯式错动的失效过程,定性分析了此类治理工程失效是堆积体之下伏基岩含软弱夹层致锚固段岩体嵌固能力不足引起的,进而运用数值模拟分析其治理工程失效的过程。这类斜坡结构在川西具有代表性,巴地五坡村滑坡支档失效是基覆界面以下横向坡千枚岩“阶梯状拉-剪式”致抗滑桩嵌固段倾倒所致的分析结论为该类滑坡的客观认识及有效治理提供了借鉴。(4)以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理措施的分类、治理措施有效性、防治工程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防治工程级别、施工工期等指标对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其中治理工程失效的类型。首先,泥石流防治工程失效较为普遍的是特大地震后对沟域物源的严重低估、堵溃事件(堵塞系数)低估、大比降沟谷沟道物源启动的低估、高频极端气候的低估,导致防治工程设计强度偏低而破损或毁坏;其二,设计中沟道侵蚀强度的低估导致防护堤等埋深不够,大坡降或行洪断面挤占后流速加快强冲刷作用下防护堤地基掏蚀后倾覆失稳;其三,渗流稳定估计不足致部分拦砂坝坝肩、副坝坝基冲刷破坏;其四,格栅坝等拦粗排细理念并非促效,粘性泥石流发生后粗大颗粒首先堵塞格栅,细粒物质无法排放。(5)以羊岭沟泥石流工程治理为典型案例,对其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的正常流量和溃决性流量、以及在加固坝体条件下的溃决性流量分别计算其治理工程的承载力,最后对该类溃决型泥石流灾害的关键参数进行计算和优化,为该类泥石流灾害有效治理提供依据。(6)以簇头沟8.20泥石流为例,通过沟道比降、物源条件及水动力条件及冲刷堵溃分析,提出了冲刷—堵溃耦合效应(D值骤然增加)激发了特大山洪揭底(拉槽)的地质模式,揭示了8.20大型群发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进而通过泥石流动力学计算与分析,表明携带粗颗粒大流量的泥石流拥有巨大的冲击力,导致震后修建的拦砂坝及沟口桥梁直接被摧毁。(7)对崩塌防治措施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被动网失效进行了剖析,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强震震裂危岩块体块度估计偏小、对危岩的规模估计不足、部分块度大的危岩应该主动为主兼被动防治方案仅仅采用了单一被动网拦挡措施等。进一步分析揭示,震后流行的“松动的危岩该震的都震下来的认识”忽略了危岩失稳的滞后性,在岷江G213线震后应急保通过程设置的被动网损坏较多;部分被动网工程是因应急需要,没有系统研究危岩体特征,部分大危岩块体失稳导致的毁坏占有很大比例,后期改用棚洞、拦石墙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沈超[7](2019)在《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滑坡是全球最普遍的地质灾害之一。我国山区较多、地形复杂,滑坡灾害频发且分布广泛,是世界上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诱发滑坡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占总数的92.3%,而自然因素主要就是降雨。宁镇地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的中部富庶地区,主要包括南京市和镇江市。宁镇地区广泛分布着下蜀土,一种粘性土,剖面常见为黄褐色和灰黄色,以砂质和粉质为主,且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又称之为膨胀土,降雨后随着雨水入渗,下蜀土遇水膨胀,但在干旱期又因失水而收缩,因此促使滑坡优势面的形成,进而容易产生滑坡。本文结合宁镇地区历史滑坡资料和降雨数据,分析降雨特征,融入支持向量机(SVM)算法、遗传算法、云模型等理论知识,提出一种基于降雨序列的降雨型滑坡预测预警方法,并对滑坡危险性、滑坡易损性和滑坡风险进行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与降雨因素相关性的研究结合宁镇地区滑坡和降雨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分别讨论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三个降雨要素与滑坡的关系。利用SVM算法,将滑坡历史数据作为训练和测试样本,结合逐时和逐日降雨量数据构建滑坡预测模型,通过对比预测的准确率,发现前期有效降雨量对诱发滑坡的影响更大。针对宁镇地区降雨特征,提出一种基于降雨序列的滑坡预测预警模型,首先使用状态机对降雨序列过程中的雨水入渗深度和雨水入渗量的变化进行建模,给出雨水入渗与重分布的计算公式,由此计算出降雨序列中各个时间点的雨水入渗深度和雨水入渗量。然后,使用遗传算法对该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筛选,优选出一组最合适的参数,作为引发滑坡的降雨序列与正常的降雨序列的划分依据,实现对输入的降雨序列能否诱发滑坡做出正确的预测预警。(2)基于云模型的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1)利用云模型耦合传统层次分析法,在构建判断矩阵时对云模型标度进行运算,使得云模型的三个数字特征(期望、熵、超熵)均参与计算,这样得到的云模型权重可以更加客观的反映评价因素的随机性和模糊性。(2)利用云模型代替隶属函数,根据各个滑坡危险性评价因素的分级标准,选择合适的云模型参数E x,E n,He,生成各因素不同评价等级的云模型,从云图中可以获得某一因素值隶属于某一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再结合云模型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使用“笆斗山古墓葬群保护区滑坡”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具有较好的效果,方法可行。(3)基于云模型的降雨型滑坡易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研究区域的滑坡灾害险情统计分析,选择出合适的宁镇地区滑坡易损性评价的三个主要评价因素: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和道路密度,采用云模型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各因素的分级标准,选择合适的云模型数字特征,生成云模型,结合云模型权重,获得滑坡易损性评价。最后,采用公式:风险度(R=)危险度(H)X易损度(V),对滑坡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利用ArcGIS软件,将栅格单元内的危险度和易损度进行乘积运算,得到风险度值,然后利用自然断点法将滑坡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极低风险、低风险、风险和高风险,并绘制滑坡风险区划图。

朱吉龙[8](2019)在《溪洛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地质灾害由于其频发性,在全球范围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威胁。中国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特征,地质灾害发生极为频繁,在所有地质灾害类型中,滑坡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居于首位。西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该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为滑坡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背景条件。随着西南地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不断建设,滑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水电站库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由于西南地区梯级水电站库岸滑坡特殊性,目前关于西南地区梯级水电站库岸滑坡的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不是十分成熟,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库岸滑坡发育机理出发,充分考虑水库蓄水对滑坡发生的影响,对溪洛渡水电站库岸滑坡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滑坡易损性评价和滑坡风险评价。评价结果可以为当地政府部门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溪洛渡库区为研究区,通过地面调查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确定研究区共发育滑坡169处,在分析研究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灾规律基础上,从库岸滑坡发育机理出发,选取初始评价因子,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检测剔除对滑坡灾害影响较小的指标和共线性较高的因子,确定最终评价因子分别为高程、高差、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年均降雨、NDVI、和消落带共8个评价因子,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选取斜坡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建立研究区基于斜坡单元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其中高危险区和极高危险区共有斜坡单元145个,占总斜坡数量的27.78%,面积为1166.67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07%,包含研究区76.33%的滑坡,滑坡灾害点的分布密度随危险程度的升高逐渐增加,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y=0.205e0.8967x表示,相关系数达到0.8569,表明评价结果比较合理。分析库区受滑坡灾害威胁的承载体类型,从人口易损性、物质易损性、经济易损性三个方面选取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道路密度、GDP密度、耕地密度共5个易损性评价因子,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综合易损性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基于格网单元的滑坡易损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滑坡灾害极高易损区和高易损区的面积为808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51%,这些区域主要集中在溪洛渡坝址附近的杉树堡乡、南田乡、白铁坝乡、帕哈乡、溪洛渡镇,距离坝址10~30km、50~80km的金沙江干流两岸附近区域以及大山包乡和库尾的跑马乡、白鹤滩镇等。通过研究滑坡风险评价理论,建立格网单元易损度向斜坡单元易损度的转换方法,实现了危险性评价与易损性评价单元空间尺度的匹配,选择风险=危险×易损的风险评价模型分别对研究区进行以斜坡单元和格网单元为评价单元的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统计分析得到基于斜坡单元和栅格单元的滑坡高风险以上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51%和37.1%,滑坡中风险以下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49%和62.9%,且两种评价结果均显示:库首的杉树堡乡、溪洛渡镇、溪洛米乡、白铁坝乡、南田乡、五官乡,距离坝址约20~40km之间的千万贯乡、务基乡、上田坝乡、卡洛洛乡、黄华镇以及库区中段金沙江干流右岸的大兴镇等紧邻金沙江干流附近的区域都是属于滑坡高风险及以上风险区域,距离金沙江越近,滑坡风险等级越高的概率就越大,低风险区大部分都位于距离金沙江较远的研究区边缘位置,且库首大部分区域滑坡风险等级要高于库尾区域。

任敬[9](2019)在《基于不同尺度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定量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的一个典型大省,境内滑坡频发,对贵州省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如2017年8月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普洒社区大树脚组发生山体滑坡灾害,就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省范围内类似于此的滑坡数量大、种类繁多、成因复杂。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滑坡防灾减灾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价可以更好地帮助政府部门确定减灾措施(如治理工程措施、监测预警等),从而进行科学的风险规避与管控,降低滑坡造成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本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相关资料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以变维分形理论分析了滑坡关键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从贵州省滑坡中、高易发区中选取了两个典型代表对象,既城镇型滑坡集中区—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矿山型滑坡—兴仁县白马山滑坡,从区域与单体两个尺度分别进行了定量风险评价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研究成果:(1)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易发性评价。首先,揭示了贵州省滑坡灾害时空地域分布规律:据滑坡统计调查,贵州省滑坡灾害发生具有显着的季节性;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贵州省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滑坡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规律群发性特征;通过计算所有滑坡、中大型滑坡发育点密度,比较了贵州省滑坡灾害地域分布差异性,贵州西部、西南部、东北部滑坡分布最为密集,六盘水市与黔西南州、毕节市相邻一带尤其六盘水地区为滑坡与中大型滑坡相对集中区。其次,揭示了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基本规律:物质组成上多以土质滑坡为主,岩质滑坡相对较少,且多是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常具有软弱基座特点与岩层缓倾特点;从滑坡长度、宽度、面积、体积四方面分析滑坡规模与频率关系,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回归拟合比较相关性,由结论可知宽度是贵州省滑坡规模趋势的关键控制因素。然后,对滑坡关键控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贵州省滑坡主要受煤矿相对密度、坡度等7个关键影响因子控制,本文结合GIS与变维分形理论,计算各因子敏感度及权重,结果表明7个影响因子均存在变维分形,均为二阶累计变换,因子重要性敏感度排序为:煤矿相对密度>高程>坡度>距断层距离>地层岩性>年平均降雨量>距水系距离。最后,将各因子分维值归一化得到各因子权重,选用栅格单元为基础,在GIS中通过加权信息量模型叠加完成贵州省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2)以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为例,进行典型区域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研究。本文选取该区域中与滑坡发育息息相关的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层岩性、高程、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滑坡点核密度8个指标因子,基于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建立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滑坡规模概率与时间概率最终对滑坡进行了危险性定量评价。并以ROC曲线检验精度,AUC=0.803,预测精度良好。然后选取该区域承灾体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人口、土地资源、交通道路4个指标纳入到易损性评价体系中。通过遥感解译与实地调查建立承灾体空间属性数据库。将各因子指标值量化并归一化处理,在GIS中与权重叠加并重分类完成沙包堡地区综合易损性分区。基于经验公式R=H×V,利用GIS将危险性指标值与易损性指标值归一化并相乘叠加,最终得到沙包堡办事处区域滑坡风险评价分区结果。(3)以兴仁县白马山滑坡为例,进行典型单体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研究。首先,对滑坡进行危险性定性分析:结合地面调查和坡体高密度电法物探勘察,对滑坡现状、成因、变形特征分析,通过历史遥感影像对比与InSAR技术分析其变形趋势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滑坡进行危险性定量评价:通过岩石三轴强度试验与劈裂法岩石抗拉强度试验确定力学参数,运用PFC3D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持续暴雨工况下滑坡变形失稳破坏模式,以三维方式呈现滑体运动路劲、运动时间、堆积体范围、堆积体厚度、运动速度与动能,最终预测出白马山滑坡危险范围;易损性评价中选取建筑与人口为易损性评价指标,通过eCognition软件自动解译提取建筑轮廓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建模,从平面与立面建立承灾体数据库,对各评价因子量化完成易损性评价。最后,利用GIS空间叠加功能将危险性与易损性叠加,最终得到白马山单体滑坡风险评价分区结果。

杜天松[10](2018)在《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选址与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逐渐由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区扩展,而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致使各种地质灾害频发。其中,滑坡作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近年来,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应急避难所选址布局作为紧急防灾避险行动在灾害发生以前及灾后恢复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应急避难所选址布局规划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避难所选址布局原则不合理,缺少兼顾选址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的应急服务设施选址模型;二是未能考虑滑坡灾害点的存在对避难所和疏散路径安全性的影响;三是覆盖人群不全、区域灾害应急协同能力较差,未能对布局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在滑坡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及时有效地疏散避难人员就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作为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2017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统计,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384处,三峡库区每年因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十亿元以上并伴有人员伤亡,因此对三峡库区进行滑坡避难所布局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基于此,本论文仅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区域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机理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并对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应急避难所区位布局等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以后,确定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的区位布局原则、模型及算法,即根据安全性、容纳性、可达性等区位布局的基本原则,并细化考虑完全覆盖下最小化避难所数量、最大化人员分配平衡、最小化总疏散距离等目标,基于本文提出的选址评价模型和布局优化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和多目标演化算法,求得7个Pareto选址布局方案,且算法性能指标显示解空间分布多样、平均进化率和非劣解分布离散度等指标收敛性较好,验证了多目标演化算法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和生成的非劣解集的有效性。为了比较不同选址布局方案下,灾害点分布对应急避难所布局救灾效果的影响,本论文首先通过随机多属性可接受度分析方法找到反映决策者不同目标倾向的最优决策方案,进而通过综合易损性评价模型对各决策方案的避难所服务区内的灾害损失进行风险评估,并引入避难所应急协同能力指标,对各避难所处置区域风险时的应急协同能力进行评价,研究使该区域避难所布局救灾效果最为合理的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避难疏散距离优先”方案避难距离较短,能使受灾点居民尽快抵达避难场所规避风险,而“避难所数量优先”方案所需避难所数量较少,能有效降低基础设施的维护成本,但上述两种方案都存在避难所位置分布不合理、受灾点分配不够均衡等问题,造成各避难所在处置区域风险的过程中的协同能力较差;而“人员分配平衡优先”方案在避难所数量控制、人员分布均衡度、疏散总距离方面,相对于其他两类方案较为折衷,并且各避难所处置区域风险时的应急协同能力较好,是该区域避难所布局效果最为合理的方案。本论文将最优方案(“人员分配平衡优先”)和现有的布局方案进行比较,并根据该区域在当前滑坡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避难所选址布局不合理、维护管理机制不完善、区域灾害应急协同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灾害应急联动机制背景下提高该区域救灾减灾的对策和方法,包括布局原则及布局模型的选取、不确定性因素的考虑、模型算法的求解以及对布局效果的评价,从而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服务设施选址布局方案。

二、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和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
        1.2.2 滑坡及其次生涌浪灾害的危险性评价研究
        1.2.3 滑坡及其次生涌浪灾害的易损性评价研究
        1.2.4 滑坡及其次生涌浪灾害的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库区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定量风险分析与管理框架
    2.1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调查与风险识别
    2.2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危险性分析
    2.3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灾害后果分析
        2.3.1 单体滑坡的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2.3.2 滑坡潜在次生涌浪灾害的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2.4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计算
    2.5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控制
        2.5.1 单体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决策模型
        2.5.2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风险控制方案比选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凉水井滑坡变形规律与影响因素的风险识别
    3.1 研究区的选择依据
    3.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概况
        3.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
    3.3 凉水井滑坡的结构特征与变形历史
        3.3.1 凉水井滑坡的结构特征
        3.3.2 凉水井滑坡的变形历史
    3.4 凉水井滑坡的破坏模式分析与灾害链风险的空间特征识别
    3.5 凉水井滑坡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灾害链风险的时间特征识别
        3.5.1 内部因素
        3.5.2 外部因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危险性分析
    4.1 计算参数的选取与工况的确定
        4.1.1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4.1.2 计算工况的确定
    4.2 凉水井滑坡的稳定性与破坏概率分析
    4.3 凉水井滑坡的Run-out分析
    4.4 凉水井滑坡次生涌浪灾害的产生与传播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后果分析
    5.1 承灾体的识别与价值估算
    5.2 滑坡及其潜在次生灾害的灾害后果分析
        5.2.1 滑坡的直接灾害后果分析
        5.2.2 潜在次生灾害的灾害后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计算与变化趋势分析
    6.1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动态风险
    6.2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趋势风险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控制
    7.1 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的风险决策模型
    7.2 独立风险控制方案中灾害链的残余风险
        7.2.1 方案A抗滑桩工程
        7.2.2 方案B削方工程
        7.2.3 方案C截排水工程
        7.2.4 方案D监测预警工程
    7.3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风险控制方案比选
    7.4 组合风险控制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
    7.5 凉水井滑坡风险管理的经验总结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公路滑坡治理过程中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 ——以某项目抗滑桩施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2 滑坡治理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技术路线
2 抗滑桩施工的风险识别
    2.1 滑坡治理施工
    2.2 滑坡治理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方法及过程
        2.2.1 滑坡治理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2.2.2 滑坡治理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识别过程
    2.3 抗滑桩施工风险初步识别
        2.3.1 抗滑桩施工作业过程的分解
        2.3.2 抗滑桩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识别
    2.4 本章小结
3 抗滑桩施工风险评价方法的确立
    3.1 抗滑桩施工重大风险源识别
        3.1.1 LEC评价法
        3.1.2 层次分析法
    3.2 重大施工风险源的影响因素
        3.2.1 调查方法的确定
        3.2.2 影响因素的确定
        3.2.3 影响因素的筛选
    3.3 本章小结
4 某省道边坡滑塌综合治理工程施工风险评价
    4.1 工程概况
        4.1.1 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4.1.2 滑坡治理概况
    4.2 风险源识别
        4.2.1 施工安全风险源初步识别
        4.2.2 重大施工安全风险源的识别
    4.3 重大风险源评估
        4.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4.3.2 建立风险因素层次结构模型
        4.3.3 判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4.3.4 层次总排序
        4.3.5 风险因素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抗滑桩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5.1 抗滑桩施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原则及一般要求
    5.2 抗滑桩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5.2.1 抗滑桩风险源控制措施
        5.2.2 抗滑桩施工风险监控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1.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概况
        2.1.3 气象水文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地震
        2.2.5 季节性冻土
        2.2.6 水文地质条件
        2.2.7 不良地质现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对工程的危害
    3.1 地质灾害的类型
    3.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3.2.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2.2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3.3 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和诱发条件
        3.3.1 孕灾环境
        3.3.2 诱发条件
    3.4 构筑物与环境地质相互作用关系
        3.4.1 滑坡危害方式
        3.4.2 崩塌危害方式
        3.4.3 泥石流危害方式
        3.4.4 岩堆危害方式
        3.4.5 危岩落石危害方式
        3.4.6 工程建设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状工程单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4.1 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概述
        4.1.1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量化的意义
        4.1.2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类型
        4.1.3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假定
        4.1.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原则
    4.2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4.2.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方法
        4.2.2 滑坡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2.3 崩塌的危险性评价方法
        4.2.4 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2.5 岩堆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2.6 危岩落石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现状危险性评价
    5.1 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基础数据
    5.2 滑坡的危险性评价
        5.2.1 易发性评价
        5.2.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2.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2.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3 崩塌的危险性评价
        5.3.1 易发性评价
        5.3.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3.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3.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4 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
        5.4.1 易发性评价
        5.4.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4.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4.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5 岩堆的危险性评价
        5.5.1 易发性评价
        5.5.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5.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5.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6 危岩落石的危险性评价
        5.6.1 易发性评价
        5.6.2 到达线路概率评价
        5.6.3 影响线路范围评价
        5.6.4 危险性评价分级汇总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ArcGIS的都四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6.1 地质灾害线性危险性评价
        6.1.1 地质灾害影响范围和危险性等级表示
        6.1.2 铁路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布
    6.2 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
        6.2.1 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指标
        6.2.2 地质灾害区划指标权重计算
        6.2.3 地质灾害区划危险性评价图
    6.3 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危险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 A 滑坡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B 崩塌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C 泥石流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D 岩堆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附录 E 危岩落石评价指标基础数据

(4)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火山、地震诱发崩、滑、流灾害相关研究
        1.2.2 贝叶斯网络相关研究
        1.2.3 火山喷发(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评价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结构
    1.4 课题来源(项目支持)
2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介绍
    2.2 理论依据
        2.2.1 区域灾害系统理论
        2.2.2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
        2.2.3 灾害链风险评估概念模型
    2.3 研究方法
        2.3.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
        2.3.2 贝叶斯网络
        2.3.3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
        2.3.4 贝叶斯网络的学习
        2.3.5 地质灾害数据样本与专家知识的收集
    2.4 本章小结
3 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的研究
    3.1 灾害链定义
    3.2 灾害链分类
        3.2.1 按时空因素划分地质灾害链
        3.2.2 按诱发因素划分地质灾害链
    3.3 火山喷发(或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链的类型及形成机理
        3.3.1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
        3.3.2 火山喷发(伴生地震)-火山泥石流灾害链
        3.3.3 地震-滑坡-堰塞湖灾害链
    3.4 本章小结
4 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识别
    4.1 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单一灾害事件的三层结构模型
    4.2 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4.2.1 单一灾害事件的贝叶斯网络结构
        4.2.2 单一灾害事件贝叶斯网络的合并
        4.2.3 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4.2.4 模型参数
    4.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推理
    4.4 本章小结
5 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评价
    5.1 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危险性评价
        5.1.1 灾害链链发概率分析
        5.1.2 灾害链致灾强度分析
        5.1.3 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危险性评价
    5.2 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脆弱性评价
        5.2.1 脆弱性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5.2.2 脆弱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5.3 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评价
    5.4 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的风险评价结果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空间发育研究
        1.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失效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区域地质环境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地震
第3章 川西地区既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研究
    3.1 汶川地震前后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2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措施
    3.3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效果
        3.3.1 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评判原则
        3.3.2 川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总体效果
    3.4 汶川地震前川西地区代表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分析
        3.4.1 丹巴县城后山滑坡治理工程
        3.4.2 金川八步里沟拦砂坝
        3.4.3 丹巴县江口沟泥石流综合治理
        3.4.4 国道G318线老虎嘴崩塌治理工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川西地区既有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 川西地区滑坡、崩塌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1 抗滑桩的剪断或拉断
        4.1.2 抗滑桩倾倒或滑移
        4.1.3 抗滑桩桩间溜土
        4.1.4 抗滑桩桩后土体越顶
        4.1.5 锚索被拉断或拔出
        4.1.6 挡土墙破裂或掩埋
        4.1.7 崩塌防护网失效模式
    4.2 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治理工程失稳模式
        4.2.1 拦挡工程满库失效
        4.2.2 坝基冲刷掏蚀破坏失效
        4.2.3 坝基渗透破坏失效
        4.2.4 坝肩失稳破坏失效
        4.2.5 坝顶冲蚀破坏失效
        4.2.6 桩林地基掏刷毁坏失效
        4.2.7 排导槽破坏失效
        4.2.8 边墙掩埋失效
        4.2.9 副坝破坏失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滑坡治理工程失效机制及治理效果评价研究
    5.1 川西峡谷区坡折部位变形与滑坡
    5.2 巴地五坡村滑坡形成机制
        5.2.1 巴地五坡村滑坡环境条件
        5.2.2 滑坡基本特征
        5.2.3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及失效过程
        5.2.4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制
        5.2.5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失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5.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5.3.1 滑坡防治效果评价因素
        5.3.2 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
        5.3.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
    6.1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概况
        6.1.1 川西地区泥石流分布概况
        6.1.2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案例
    6.2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效果
        6.2.1 地质环境概况
        6.2.2 羊岭沟泥石流基本概况
        6.2.3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数值模拟研究
    6.3 簇头沟泥石流8.20启动机理及治理工程失效分析
        6.3.1 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6.3.2 簇头沟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滑坡风险的基本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下蜀土研究现状
        1.3.2 降雨型滑坡预测预警的研究现状
        1.3.3 滑坡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问题的提出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宁镇地区地质环境及下蜀土降雨型滑坡灾害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特征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3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灾害概况
        2.3.1 宁镇地区下蜀土滑坡特性
        2.3.2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灾害基本情况
        2.3.3 引发滑坡的人类工程活动
        2.3.4 典型滑坡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与降雨因素相关性研究
    3.1 研究数据准备
        3.1.1 滑坡灾害资料梳理
        3.1.2 降雨数据
    3.2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和降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2.1 宁镇地区降雨特征
        3.2.2 降雨量与滑坡关系分析
        3.2.3 降雨强度-降雨历时阈值
    3.3 基于降雨序列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预测预警模型
        3.3.1 降雨序列的雨水入渗与重分布
        3.3.2 基于降雨序列的降雨型滑坡预测预警模型
        3.3.3 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
    4.1 云模型的基本原理
        4.1.1 云模型定义
        4.1.2 云的数字特征
        4.1.3 云的分类
        4.1.4 云发生器
        4.1.5 正态云模型
        4.1.6 云的运算
    4.2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因素的选择及评价指标体系
    4.3 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因素权重
        4.3.1 云模型耦合层次分析法的优势
        4.3.2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评价因素的云模型权重
    4.4 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综合评价
    4.5 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危险性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4.5.1 降雨型滑坡危险性因素集、评价集以及各因素的分级标准
        4.5.2 云模型权重
        4.5.3 云模型参数的选取
        4.5.4 云模型的生成
        4.5.5 基于云模型的降雨型滑坡危险性综合评价
        4.5.6 应用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易损性及风险评价
    5.1 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易损性评价
        5.1.1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易损性评价集的确定
        5.1.2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易损性评价因素及各因素分级标准的确定
        5.1.3 云模型权重
        5.1.4 云模型参数选取及云模型的生成
        5.1.5 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易损性综合评价实例分析
    5.2 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风险评价
        5.2.1 滑坡风险评价方法
        5.2.2 降雨型滑坡风险评价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溪洛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1.2.2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滑坡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环境背景条件
    2.1 研究区概况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三章 溪洛渡库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
    3.1 危险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3.1.1 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
        3.1.2 评价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3.2 基础数据收集
    3.3 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3.3.1 各乡镇滑坡分布特征
        3.3.2 滑坡岸别及距坝里程分布特征
        3.3.3 滑坡高程分布特征
        3.3.4 滑坡地形坡度分布特征
    3.4 评价单元的划分
        3.4.1 评价单元的选择
        3.4.2 斜坡单元的划分原理与流程
    3.5 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5.2 初始评价指标的处理与分析
        3.5.3 最终评价指标的确定
    3.6 评价指标在已查明滑坡所在斜坡中分布规律
        3.6.1 高程分布规律
        3.6.2 高差分布规律
        3.6.3 坡度分布规律
        3.6.4 坡向分布规律
        3.6.5 地层岩性分布规律
        3.6.6 NDVI分布规律
        3.6.7 年均降雨量分布规律
        3.6.8 消落带分布规律
    3.7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3.8 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及验证
第四章 溪洛渡库区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
    4.1 易损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4.1.1 易损性评价模型
        4.1.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方法
    4.2 基础数据收集
    4.3 评价单元
    4.4 评价指标
        4.4.1 人口易损性
        4.4.2 物质易损性
        4.4.3 经济易损性
    4.5 基于综合易损性指数模型的滑坡易损性评价
        4.5.1 易损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5.2 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分区
    4.6 易损性评价结果分析
    4.7 斜坡单元易损度的确定
第五章 研究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
    5.1 滑坡风险评价的理论模型
    5.2 滑坡风险评价结果
        5.2.1 基于斜坡单元的滑坡风险评价
        5.2.2 基于栅格单元的滑坡风险评价
    5.3 两种滑坡风险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基于不同尺度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定量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滑坡风险评价研究
        1.2.2 国内滑坡风险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2.1 区域尺度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1.1 区域尺度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
        2.1.2 区域尺度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
        2.1.3 区域尺度滑坡易损性评价方法
    2.2 单体尺度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2.2.1 单体尺度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
        2.2.2 单体尺度滑坡易损性评价方法
第3章 贵州省滑坡发育分布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3.1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地质环境条件
    3.2 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基本规律
        3.2.1 滑坡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
        3.2.2 滑坡地质灾害地域分布规律
    3.3 滑坡地质灾害发育基本规律
        3.3.1 滑坡地质灾害特征
        3.3.2 滑坡地质灾害物质组成
        3.3.3 滑坡地质灾害规模趋势特征
    3.4 滑坡地质灾害变维分形
        3.4.1 滑坡地质灾害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3.4.2 滑坡地质灾害变维分形
    3.5 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3.6 小结
第4章 典型区域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以都匀市沙包堡办事处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2 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2.1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2 易发性评价指标量化
        4.2.3 规模—频率概率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4 基于GIS的危险性评价及区划
        4.2.5 危险性评价精度分析
    4.3 滑坡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4.3.1 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3.2 建筑易损性
        4.3.3 人口易损性
        4.3.4 土地资源易损性
        4.3.5 交通道路易损性
        4.3.6 基于GIS的易损性评价及区划
    4.4 沙包堡办事处滑坡风险评价
第5章 典型单体尺度滑坡风险定量评价—以兴仁县白马山滑坡为例
    5.1 白马山滑坡特征调查
        5.1.1 滑坡形态特征
        5.1.2 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5.1.3 滑坡体变形破坏情况
        5.1.4 基于高密度电法物探坡体变形分析
        5.1.5 滑坡成因分析
    5.2 滑坡历史形变分析
        5.2.1 遥感影像对比分析
        5.2.2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In SAR历史形变分析
    5.3 基于PFC3D数值模拟的滑坡危险性评价
        5.3.1 岩体力学参数选取
        5.3.2 滑坡运动过程模拟
        5.3.3 速度动能特征分析
        5.3.4 堆积体分布特征分析
        5.3.5 危险性范围预测
    5.4 滑坡威胁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5.4.1 承灾体自动化调查
        5.4.2 易损性评价结果
    5.5 白马山滑坡风险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选址与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路线与结构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相关理论基础
    2.1 滑坡灾害特征分析
    2.2 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选址布局相关理论研究
        2.2.1 滑坡灾害风险管理
        2.2.2 应急避难所区位布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急避难所选址布局模型及优化方法
    3.1 区位布局原则
    3.2 区位布局模型及优化方法
        3.2.1 适宜性评价模型与GIS空间分析
        3.2.2 区位选择模型与多目标演化方法
        3.2.3 风险评价模型与易损性评价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库区秭归县滑坡灾害避难所选址评价研究
    4.1 三峡库区秭归县介绍
        4.1.1 滑坡灾害特征分析
        4.1.2 滑坡数据采集、处理
    4.2 候选避难所适宜性评价
        4.2.1 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2.2 GIS空间分析
        4.2.3 待选应急避难所的确定
    4.3 应急避难所区位选择
        4.3.1 基于滑坡灾害避难所选址布局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4.3.2 基于快速非支配排序法的多目标演化算法
        4.3.3 MOLOPFLES模型求解与分析
    4.4 应急避难所布局效果评价
        4.4.1 随机多属性可接受度分析模型
        4.4.2 构建综合易损性评价模型
        4.4.3 最优方案的选择
    4.5 滑坡灾害避难所选址布局应急管理方案
        4.5.1 现有布局方案存在问题
        4.5.2 应急管理方案的建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库区凉水井滑坡涌浪灾害链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 李烨.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公路滑坡治理过程中施工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 ——以某项目抗滑桩施工为例[D]. 易康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3]都四铁路重要构筑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 吴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5]长白山火山喷发诱发地质灾害链风险评价研究[D]. 韩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6]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D]. 胡芹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基于云模型的宁镇地区下蜀土降雨型滑坡风险评价研究[D]. 沈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1)
  • [8]溪洛渡库区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 朱吉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基于不同尺度的贵州省滑坡灾害发育分布规律与定量风险评价研究[D]. 任敬.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10]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选址与布局研究[D]. 杜天松.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滑坡灾害风险评估及其治理决策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