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莱姆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十堰市莱姆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一、十堰市人群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尹传松[1](2021)在《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硬蜱能够携带和传播广泛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这些病原体对全球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关于蜱虫分布及其携带病原体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掌握和完善陕西省硬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蜱媒疾病的防控和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收集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安康市和汉中市共4个地区分别来自刺猬、犬和牛等动物体表的蜱。通过对蜱采用形态学鉴定以及基于线粒体12S r DNA和16S r 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蜱虫种类。采用PCR检测技术,基于不同基因分别检测蜱所携带立克次体、巴贝斯虫、泰勒虫、肝簇虫、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病原的情况,获得结果如下:1.共采集到129只蜱虫样本,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基于12S r DNA、16S r DNA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结果共鉴定出5种蜱,分别为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锐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ampanulata)。2.对129只蜱虫样品通过PCR扩增与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蜱种中共携带有7种病原,分别是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 japonica)、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东方泰勒虫(Theileria orientails)、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犬肝簇虫(Hepatozoon canis)。各种蜱种检出携带的病原分别为:微小扇头蜱携带有B.bovis、B.bigemina、T.orientails、Ca.R.jingxinensis、A.phagocytophilum等5种病原;长角血蜱携带有T.orientails、Ca.R.jingxinensis、H.canis等3种病原;褐黄血蜱携带有R.japonica与A.phagocytophilum 2种病原;铃头血蜱携带有T.orientails与Ca.R.jingxinensis 2种病原;锐跗硬蜱只携带A.phagocytophilum这1种病原。3.不同蜱种之间各病原存在混合携带现象,其中长角血蜱中犬肝簇虫与Ca.R.jingxinensis混合携带率为12.4%,褐黄血蜱中日本立克次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混合携带率为2.3%,微小扇头蜱中2种及3种病原的混合携带率为47.3%。综上所述,陕西省存在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褐黄血蜱、铃头血蜱、锐跗硬蜱等5个蜱种的分布。这些蜱中携带的病原体至少包括日本立克次体、Ca.R.jingxinensis、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东方泰勒虫、犬肝簇虫以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等7种不同病原,并且单个蜱存在2种及3种病原体混合携带的情况。

刘富强[2](2020)在《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探讨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的分布特征,识别肺结核发病的高风险聚集区域和时段,为制定湖北省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提供理论参考。2.从时空维度,利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探讨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与肺结核发病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有效开展肺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探讨ARIMA时间序列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组合模型预测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的可行性,为肺结核病预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1.利用Cochran-Armitage Trend Test分析2006~2015年湖北省肺结核病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并以肺结核发病数据为基础资料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采用Arc GIS10.1软件绘制湖北省肺结核年度发病率分布图。2.利用Geo Da1.8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Moran’I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Sa TScan9.1软件进行单纯空间扫描和时空扫描分析,依据湖北省市级或县区级肺结核病发病数据,分析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的时空聚集特征。3.收集湖北省各市2006~2015年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等相关资料,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初步筛选变量,利用Win BUGS1.4软件构建贝叶斯时空模型,以异常信息准则DIC(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值选择最优时空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对湖北省各地区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4.依据2011~2014年湖北省肺结核月发病率数据,分别构建ARIMA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5年1~12月发病率,再利用ARIMA模型预测得到的拟合序列数据,构建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5年1~12月发病率。结果:1.湖北省2006~2015年肺结核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呈显着下降趋势,且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排名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恩施州、宜昌市和咸宁市,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区为宜昌市,降幅达38.7%。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结核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在65~74岁年龄段达到最高峰。男性肺结核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发病性别差异随年龄的增加不断变大。不同职业人群中,报告发病数最多的为农民,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2.04%。2.对湖北省2011~2015年肺结核发病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各年Moran’I值分别为0.42、0.54、0.45、0.41和0.53,Moran散点图主要集中在正-正和负-负象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肺结核发病高风险县区主要在鄂西南地区。单纯空间扫描分析发现湖北省在2006~2009年和2013~2015年均存在高风险聚集区,2006~2009年聚集区发病率和相对危险度高于2013~2015年。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了一类和二类高风险时空聚集区各1个,聚集时段为2006~2008年。3.贝叶斯最优时空交互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地肺结核发病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负相关,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老龄人口比例和空气中SO2浓度正相关。4.依据拟合优度(BIC=-1.876)和残差白噪声检验(P>0.05)选择ARIMA(0,1,0)*(1,1,0)12模型为最优时间序列模型进行预测。对湖北省2015年12个月份的肺结核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三种预测模型的年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在10~20%之间。模型间比较,显示组合模型预测的均方误差(0.934)、平均绝对误差(0.725)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10.255%)均为最小。结论:1.2006~2015年湖北省肺结核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呈显着下降的趋势。男性和高年龄段人群肺结核发病率较高,农民占总报告病例数比例最大。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在分布上存在时空聚集性,发病热点区域集中在鄂西南和东部地区,热点时段为2006~2008年。2.贝叶斯时空交互效应模型较好拟合和评估了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对各地肺结核发病率的影响作用,发现湖北省各地肺结核发病率与当地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老龄人口比例和空气中SO2浓度等指标在时空维度上存在显着关联性。3.ARIMA时间序列、人工神经网络和两者组合模型均能较好的拟合湖北省肺结核历史发病率资料,其预测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在10~20%之间,提示三种模型均能较好的对肺结核发病率的进行短期预测,其中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最好。创新点:1.利用Arc GIS软件描述湖北省肺结核病发病的地区分布,Geo Da软件开展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Sa TScan软件进行空间和时空扫描分析,这些软件和方法有利于发现疾病流行的空间聚集性特点,找出潜在的高风险聚集地区和时段以及动态变化。2.利用贝叶斯时空分析技术把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结合起来,从人口、经济、卫生和环境等多层面,对湖北省肺结核疫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贝叶斯时空交互效应模型对危险因素的影响作用评估更准确,并且能够从时空维度对湖北省各地区结核病发病危险度进行有效估计,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人群健康状况变化与地理社会环境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3.以线性的ARIMA时间序列、非线性的人工神经网络和两者组合的方式构建预测模型,从线性、非线性和两者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预测的最优模型,为肺结核预测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占炳东[3](2019)在《衢州市蜱及常见蜱媒传染病分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全球化,交通、旅游事业的发展,蜱媒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人类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经济乃至社会、政治的高度。通过对蜱媒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蜱虫在衢州市的分布情况的研究,为衢州市蜱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描述性研究,实施时间为2014年~2016年。选择衢州市2个县/区作为本次研究的采样点,分别是柯城区和开化县。蜱及蜱虫宿主采样时间为每年的4-11月。选择室内、农田、荒坡、草地和山区等生境,用5米笼线法,捕获鼠形动物,采集鼠形动物脾脏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同时在上述生境中采用布旗法,在蜱虫活动高峰采集野外游离蜱。采集捕获到的鼠形动物,拾捡体表寄生蜱,同时通过野味市场等,尽可能收集野生动物寄生蜱。对拾捡的游离蜱和寄生蜱进行分类鉴定,确定蜱种,并开展病原携带情况检测。在两地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通过主动监测,搜索疑似蜱媒传染病患者,并对疑似蜱媒传染病患者调查,采集血标本开展疑似病原检测。结合两地农民健康体检,采集正常人群血清开展蜱媒传染病血清抗体检测,了解人群既往感染情况。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蜱、鼠形动物、正常人群血清学结果、蜱媒传染病疑似病人检测结果等相关资料,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监测点蜱媒传染病病原体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别,以及不同啮齿类携带病原体是否存在差别,并选择部分阳性标本开展测序分析。结果:2014年-2016年共捕获鼠形动物603只,其中2014年在柯城区室内环境捕获120只,2015年-2016年在开化县室内捕获23只,室外捕获460只。4月、9-10月鼠行动物密度最高,是抓捕的最佳时间。在开化县各种生境中,农田捕获数最高,其次为自然村、林地和山区,在荒坡捕获数最低。选择269只鼠形动物,开展分类鉴定和蜱媒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测。其中,柯城区的室内鼠120只(褐家鼠,占58.33%;黄胸鼠,占41.67%);而开化县的室内鼠和室外鼠共149只,其中室内鼠23只,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北社鼠和针毛鼠;室外鼠形动物126只,分别为黑线姬鼠、针毛鼠、北社鼠、褐家鼠、黄胸鼠、白腹巨鼠、青毛鼠、东方田鼠和食虫目的臭鼩鼱。在开化县采集到寄生蜱591只,在开化县共采集蜱类591只,分别为长角血蜱443只,微小扇头蜱148只所有蜱均采自野生动物身上。没有采集到游离蜱。柯城区未采集到游离蜱和寄生蜱。对采集的269只鼠形动物的脾脏运用巢式PCR法,进行病原携带情况检测。结果发现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21.56%,褐家鼠阳性率最高,其次为黄胸鼠,不同鼠形动物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5.66,P=0.000)。柯城区与开化县捕获的鼠形动物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5,P=0.000,OR=9.27,95%CI:4.43-19.39)。269份鼠形动物脾脏标本中,36份标本中检测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13.38%,褐家鼠阳性率最高,其次为黄胸鼠,但不同鼠形动物之间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98,P=0.40)。柯城区与开化县捕获的鼠形动物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02,OR=3.30,95%CI:1.50-7.24)。269份鼠形动物脾脏标本中,57份标本中检测出无形体,总阳性率为21.19%,白腹巨鼠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北社鼠,不同鼠形动物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9,P=0.000)。柯城区与开化县捕获的鼠形动物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0,P=0.44,OR=1.26,95%CI:0.70-2.26)。269份鼠形动物脾脏标本中,10份标本中检测出巴贝虫,总阳性率为3.72%,针毛鼠阳性率最高为25.00%,其次为北社鼠(20.00%),不同鼠形动物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6,P=0.001)。巴贝虫仅在开化县捕获的鼠类中检出,而柯城区的鼠类中没有检出。检测结果还发现:多只鼠形动物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混合感染在柯城区和开化县均有检出,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67%和0.67%。立克次体与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只在柯城区检出,阳性率为6.67%。立克次体、无形体与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在柯城区检出,阳性率为0.83%。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和巴贝虫在开化县检出,阳性率为0.67%。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鼠形动物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序列分别与西藏自治区、湖南省、捷克检测出的序列相近;立克次体阳性的标本与吉林省和澳大利亚的序列相近,无形体序列与新疆、北京、土耳其和墨西哥序列相似;而巴贝虫序列与新疆相似。研究共采集健康人群的血清样本1218份(柯城区588份、开化县630份;男性515份,女性703份),开展莱姆病抗体和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检测。其中莱姆病抗体阳性32份,阳性率为2.63%,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P=0.019,OR=2.33,95%CI:1.13-4.80),两地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96,P=0.047,OR=2.08,95%CI:0.99-4.36)。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26份,阳性率为2.13%,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P=0.016,OR=2.63,95%CI:1.16-5.95),两地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81,P=0.08,OR=0.39,95%CI:0.16-0.93)。2014年-2016年之间,两地县级综合性医院均未监测到蜱媒传染病疑似病人。结论:1.衢州市自然环境中存在蜱虫孳生,蜱虫及蜱虫宿主动物标本中检测出多种蜱媒传染病病原体,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中也检出蜱传传染病抗体阳性者,表明衢州市人群存在蜱媒传染病感染传播风险。2.通过医院监测没有发现蜱媒传染病疑似病人,衢州市医疗机构应继续加强对蜱媒传染病的监测。3.应继续加强蜱媒传染病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衢州市蜱、蜱虫宿主,它们的病原携带情况,人群可能的暴露机会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控措施,有效预防人群感染。

王璐[4](2018)在《基于GIS技术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文中指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具有人兽共患特性的寄生性肠道原虫,主要通过食源或者水源进行传播,可以导致水样腹泻,特别是免疫缺陷患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门结合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工具。伴随着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多领域的开发运用,该系统正逐步成为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管理方面重要的技术手段。近些年来,针对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呈指数性快速增长,然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利用GIS技术结合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研究,从全球范围内分析单一宿主(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以及在中国范围内隐孢子虫感染多种宿主的统计分析,以期展现隐孢子虫感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首先,从全球范围内分析单一宿主(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利用关键词“隐孢子虫”、“奶牛”在中国知网CNKI查询中文文献;通过“Cryptosporidium”与“cow”、“cattle”或“calves”作为关键词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搜索英文文献。查询结果是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出版文献,共搜集到293篇有效文献,通过整理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隐孢子虫感染率、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等信息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奶牛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7.55%(19278/109841);其中,美洲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感染率达到28.50%(3674/12892),其次是欧洲20.70%(5078/24535),亚洲的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最低为13.86%(8009/57801)。奶牛源隐孢子虫种类的分布方面,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在感染类型中占据绝对优势,且在各大洲均有分布且感染率也相对较高,其次是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和牛隐孢子虫(C.bovis)在分布和感染率上占据优势。其次,在中国范围内对多种宿主的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样利用关键词“隐孢子虫”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中文文献,利用关键词“Cryptosporidium”、“China”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搜索英文文献。查询结果是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出版文献,共搜集到592篇有效文献,通过整理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隐孢子虫感染率、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等信息利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显示,我国隐孢子虫的采样地点涉及到除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外的所有省级行政区。隐孢子虫的宿主统计显示隐孢子虫可以感染哺乳动物、禽类和爬行类等多种类型动物。通过对人、牛、猪和鸡隐孢子虫感染率的统计分析显示,人源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3.28%(6838/208194),人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有新疆、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地;牛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4.13%(8024/56795),牛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主要有浙江、重庆、四川、青海等地;猪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17.94%(4971/27712),猪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有黑龙江和北京;鸡源隐孢子虫的平均感染率为21.10%(2938/13921),鸡感染隐孢子虫较高的地区有四川和安徽等地。综上所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隐孢子虫的分布基本上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奶牛均有隐孢子虫的感染,在不同地区隐孢子虫的感染类型和感染程度有所不同;然而,在我国不同宿主的隐孢子虫感染种类与感染率各异,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亦有不同。隐孢子虫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机会性致病原虫,新的宿主不断被检测,新的种类不断被建立,在全球范围内关于隐孢子虫感染的流行病学数据不断的被更新。目前,GIS空间分析与流行病学的交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的空间分析中,建立更加全面和准确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模型。

占建波[5](2017)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流行特征及其遗传进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在家畜动物、啮齿动物、蜱虫和人群中的流行规律,探索SFTSV可能的循环传播模式;2、分析比较我省分离到的不同种属来源毒株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内外毒株之间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2011-2016年我省SFTS病例分布和临床特征。2、通过对健康人群、长角血蜱、牛羊狗等家畜动物、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开展血清学和带毒率调查,扩增阳性片段,通过基因测序,利用DNAStar、MEGA6.06、RDP4软件进行序列拼接、构成系统发生树、同源性比对和重组分析。结果1、SFTS病例流行特征主要发病人群为在丘陵或者山区从事农作物的农民,病死率为4.34%,主要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月,主要发病地区在我省与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地区,并且各市州报告病例发病率中位数有显着性差异(X2=821.22,P<0.05),报告病例病死率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X2=25.417,P<0.05),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发病最高的年龄组为55-59岁和60-64岁2个年龄组,70-74岁年龄组死亡率最高,各年龄组死亡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X2=34.835,P<0.05),我省近年来SFTS发病率逐年上升,报告病例和确诊病例均明显增多,特别是2016年发病率首次居全国第一,为1.0954/10万,首次超过河南省。SFTS病例中检测出SFTSV和汉坦病毒(HV)感染,PCR阳性率分别为54.61%和1.4%。发病后1周内采样,SFTSV-PCR和SFTSV-IgM阳性率分别为69.05%和47.6%;发病后2周内采样,SFTSV-PCR和SFTSV-IgM阳性率分别为50%和52.5%。发病后1周内SFTSV-PCR 阳性率高于发病后2周内,发病后2周内SFTSV-IgM阳性率高于发病后1周内,发病后1周内和发病后2周内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X2=0.974,P>0.05)。SFTSV-PCR 阳性率与 SFTSV-ELISA-IgM 检测阳性率一致率为51.2%,组合血清学和PCR结果,阳性率可以提高到79.2%。2、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水平调查共采集了 603份健康人群血清,SFTSV-IgG 阳性率为5.97%,农民阳性率占10.56%,明显高于学生组合和其他职业组,不同职业之间SFTSV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X2=26.113,P<0.05),不同地区之间,其中流行地区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流行地区抗体阳性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722,P<0.05)。3、家畜动物、啮齿类动物血清流行病学和带毒率调查共采集羊血清98份,SFTSV总抗体和PCR 阳性率分别为81.63%和3.06%,采集牛血清58份,SFTSV总抗体和PCR 阳性率分别为67.24%和5.17%,采集狗血清19份,SFTSV-PCR阳性率为63.16%;采集老鼠标本369份,总抗体阳性4份,阳性率为1.08%分别为随州检出阳性1份,宜城市2份,潜江1份,老鼠中未检测出核酸阳性。从3份PCR 阳性的羊血清中,分离出1株羊源SFTSV毒株和当地周围病人血清中分离出3株人源病毒,并完成其全基因组测序。将从羊身上分离到的HB3-sheep03与山东、江苏羊、牛、狗、蜱等身上分离的毒株S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3%,氨基酸同源性为85.8%-93.3%,与从羊周围的病人血清分离到的毒株HB154毒株、HB156毒株、HB155毒株分布在一个亚系里面,S片段同源性在97.6%-97.7%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4.2%-94.4%,M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8.6%-98.7%,氨基酸同源性为98.9%-99%,L片段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8.1%,氨基酸同源性为96.8%-97%。他们与我国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份以及国内外其他毒株S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4%-100%,氨基酸同源性为86%-100%,M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2.8%-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6%-100%,L片段核苷酸同源性为95%-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5.2%-100%。4、蜱虫带毒率调查共采集蜱虫683只,SFTSV-PCR阳性率为1.32%,成功分离出1株蜱源SFTSV毒株(HB2016-P35株),并完成其全基因组序列。将扩增出来的蜱源SFTSV序列与湖北、河南、山东等中国省内以及日本、韩国报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析表明: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3.3%-99.8%,氨基酸同源性为83.1%-100%。与来自我省的HBGS13株、HB2014-10株和河南的2013052S株(KY440772)株最为接近,与我省的HBGS13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8.7%;他们与河南的2013052S株(KF917443)核苷酸同源性为99.8%,氨基酸同源性为100%,与我省的HB2014-10株核苷酸为99.5%,氨基酸为99%。他们与我国山东、江苏来源羊体表蜱核苷酸同源性为94.8%-98.8%,氨基酸同源性为83.4-97.6%。5、遗传进化特征及重组分析自2010-2016年,我省共分离98株SFTSV毒株,并完成44株SFTSV毒株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发现2株重组毒株,1株为蜱源,1株为人源。尽管其同源性均较高,仍然可以分成A-F六个亚系,我省分离的毒株S、M、L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0%-100%、93.4%-100%和 95.4%-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1%-100%、93.3%-100%和95.4%-99.9%,与国内外毒株8、M、L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3.2%-100%、93.1%-100%和 95.4%-10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2.4%-99.7%、82.7%-99.9%和 95.1%-99.9%。结论1、系统的分析了我省及全国SFTS病例三间分布特征。探索了我省SFTS病例及其潜在的其他病原谱构成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2、湖北省健康人群存在SFTSV隐形感染,流行地区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非流行地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人群感染率有显着性差异,主要因为接触蜱机会不同,需加强对SFTSV易感人群的预防意识与SFTSV的快速诊断能力。3、首次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SFTS病毒,首次发现重组羊源SFTS毒株,并且其亲本均来自人源毒株,从病原生物学的角度证实羊和长角血蜱可能是SFTSV的传播媒介和宿主。SFTSV的特异性总抗体阳性在羊、牛、狗和老鼠中都能发现,从血清学方面可能证实为其宿主。老鼠、狗中未能检测出SFTSV特异性核酸。4、对我省以及国内外SFTSV进行基因遗传进化特征分析,各毒株之间同源性较高,SFTSV分为A-F共六个亚系。我省分离的毒株错综复杂的分布与六个亚系之中,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时间年限、不同来源种属的毒株之间同源性均较高,没有显着性差异;并且不同临床症状的轻型、重症型和死亡病例毒株之间无显着性差异。5、首次发现羊源SFTSV重组毒株,其亲本序列均来源人源SFTSV毒株,提示羊可能提供了重组场所,有可能起到了交换器的作用,可能是SFTSV的传播媒介和宿主,为SFTSV传播循环模式和传播途径感染机制提供了新信息。探索了我省及其他地区毒株之间重组引起的亚系变化,从而可能导致抗原位点的转换、漂移或者毒力的改变,可能导致引起SFTSV重症病例或者死亡病例的增加。

吴义城[6](2016)在《我国大陆地区恙虫病时空特征分析及风险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传染病中重要的一大类,其病原体通过媒介生物传给动物宿主或人,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域就称为自然疫源地,它是一种由病原体、宿主及媒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一些自然疫源地的接触机会也不断增多,近年来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并逐渐兴起,而且多数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致病力强,病症严重,病死率高且易造成疫情暴发等特点。针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过去主要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采取现场调查,人工检测等手段,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充分提取和利用疾病的时间、空间及地理环境等信息,并且在储存分析大量复杂的数据时存在困难。近年来,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为代表的“3S”空间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生态、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并逐渐成功地应用于血吸虫病、莱姆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中,其对于疾病的空间信息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并且在数据存储分析和时空分布可视化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流行病学的不足之处,极大帮助了疾病暴发监测系统的搭建,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处理和宏观决策的能力,成为目前传染病研究中的热点。恙虫病(Scrub Typhus)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斑疹伤寒样疾病。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人体而传播,其宿主为啮齿类动物,尤其以鼠类为主,临床上以发热,叮咬部位出现焦痂、皮疹同时伴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恙虫病广泛流行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据统计目前有超过10亿人口居住在恙虫病风险区,每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恙虫病对于军队战斗力有很大影响,在以往一些军事行动中曾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我国是恙虫病的重点疫区,早期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南地区,80年代以后在北方的山东、江苏、天津等地相继出现恙虫病流行,新的自然疫源地不断被发现,总的流行强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目前全国除青海、上海以外的其它省份均有恙虫病病例报告,并且该病已经被纳入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当前针对我国恙虫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发地区的一些暴发疫情等进行的调查分析,研究尺度较小且技术方法相对陈旧,缺乏对我国恙虫病整体长期的准确的认识以及危险因素分析和风险预测研究。因此,非常有必要了解我国恙虫病整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与恙虫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探究未来发病的高风险区域,为恙虫病的防制工作的开展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目的阐明我国恙虫病整体的流行特征,包括时间、空间、人群分布以及发病的热点聚集区域;探究我国重点区域气象、环境因素与恙虫病发生的相关性;通过构建生态位模型预测我国恙虫病未来发病的风险概率和重点发病区域,同时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对今后恙虫病发生的驱动效果及贡献值。方法1、收集整理2006年1月-2014年12月全国各县(区)恙虫病发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我国恙虫病发生和死亡的流行特征,包括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对发病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性(spatialautocorrelation)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localindicatorofspatialassociation,lisa),并采用时空扫描技术(space-timescanstatistics)探究发病的时空聚集情况。上述过程由microsoftoffice2010、sas9.2、arcgis9.3(esri)和satscan9.1.1软件实现。2、收集整理我国恙虫病高发省份的高发地区(广东省广州市、云南省保山市、福建省漳州市、安徽省阜阳市、山东省临沂市)2006年1月-2013年12月恙虫病发病监测数据以及气象(温度、湿度、降雨量、mei)、植被监测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及滞后作用,并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上述过程由microsoftoffice2010、spss16.0软件实现。3、收集整理全国2006-2013年恙虫病个案病例数据,提取病例详细地址后进行空间定位,收集整理同时期全国气象因素(温度、降水、相对湿度、风速)、海拔高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土地利用(landcover,lc)及人口密度的数据后进行插值提取形成1×1km分辨率的栅格图层,构建基于最大熵原理(maximumentropy)的生态位模型(ecologicalnichemodel,enm),预测恙虫病发生的风险性,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恙虫病发生的贡献程度。上述过程由microsoftoffice2010、arcgis9.3、maxent3.3.3k软件实现。结果1、2006-2014年全国共计报告恙虫病发病54558例,死亡37例,年均发病率为0.46/10万,年均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z=172.14,p<0.001);共有来自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31个县(区)报告了恙虫病病例,但发病总数的77.97%集中于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山东五个省份,不同县(区)的年均发病率范围在0至66.21/10万之间;女性发病率总体上高于男性(χ2=399.22,p<0.001),以10岁进行年龄分组后分析显示50-59岁组的发病数最多,占总发病数的22%,农民的发病率显着高于非农民(p<0.001);南北方不同省份恙虫病的流行季节存在差异,其中福建、广东、广西的流行趋势双峰分布,发病集中于6-7月和9-10月,云南的流行趋势单峰分布,发病集中于7-8月,安徽、江苏、山东的发病集中于每年10-11月,流行趋势呈单峰分布;全局自相关性分析显示每年恙虫病的发生均呈现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且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各年的发病时空聚集扫描分析结果显示一级聚集区的位置在中东部山东、江苏、安徽地区和西南部云南、四川地区之间转换;对整体时空聚集区内外病例的流行特征比较分析显示聚集区内病例中女性、农民所占的比重更高,年龄更大。2、2006-2013年广州市共报告恙虫病3908例,占广东省发病总数的33.45%,月发病率范围在0-1.80/10万之间;保山市共报告恙虫病2464例,占云南省发病总数的27.46%,月发病率范围在0-12.42/10万之间;漳州市共报告恙虫病1406例,占福建省发病总数的40.76%,月发病率范围在0-1.53/10万之间;阜阳市共报告恙虫病2116例,占安徽省发病总数的61.40%,月发病率范围在0-4.02/10万之间;临沂市共报告恙虫病692例,占山东省发病总数的23.33%,月发病率范围在0-1.07/10万之间;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各地区的气象、植被因素与发病率均相关(除mei仅与广州市发病相关外),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地区各因素的滞后效应有所差异。3、生态位模型预测我国恙虫病发生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云南,中东部山东、江苏、安徽北部,南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不同年份各因素对模型的贡献百分比有所区别,2006-2009年最高降雨量对模型的贡献值最大(31.6%-45.8%),2010年最低温度的贡献值最大(39.8%),2011-2013年贡献值最大的两个因素都是平均温度(26.8-32.2%)和平均降雨量(29.8%-37.9%);人口密度对模型的贡献值比较稳定,范围在13.7%-31.6%之间,最高温度、最低湿度及海拔对模型也有一定的贡献,分别为0.7%-6.2%,0.2%-4.6%,0.8%-4.3%,NDVI和土地利用对模型的贡献较小,范围均在1%以下;各因素单独与恙虫病发生风险的反应曲线中降雨量、温度及NDVI的曲线较相似,发生风险随变量值的增大而增加,达到高峰后下降的幅度明显,其中,发生风险在月均最高、平均、最低降雨量为600、200、12mm时达到最大,月均最高、平均、最低温度在34、22、12℃时发生风险最高,月均NDVI值在100-200时发生风险较高;发生风险在人口密度在为15000人/平方公里时达到最大,此后随人口密度增加保持稳定,海拔在500m以下时发生风险随海拔升高迅速下降,但在海拔达到2000m时风险值又达到较高水平,而后迅速降低。模型测得的AUC值的范围是0.8613-0.947,符合国际公认的拟合效果较好的标准,对预测风险分布图叠加病例点位置后显示病例基本位于中、高风险区域内或附近,超过70%的恙虫病病例发生在预测的高风险地区,而这些地区仅占2.97%-5.78%的国土面积。结论本研究定量分析了我国恙虫病整体的长期的流行特征,确认了我国恙虫病的流行季节类型特点及发病的高风险人群,通过时空扫描分析技术明确了我国恙虫病发生的时空动态趋势规律,确定了我国恙虫病的三个主要发病地带。通过对恙虫病高发地区危险因素与发病关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南北方不同地区之间相关危险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产生的滞后效应。本研究首次在我国应用生态位模型预测了恙虫病发生的风险区域并评估了相关因素在发生风险中的驱动效果,取得了良好地拟合效果。本研究的结果极大地丰富了对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的认识,有助于对我国恙虫病高风险区域的识别,同时对高发地区的恙虫病防制措施的制定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谢春燕,刘晓青,胡国良[7](2015)在《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最常见的蜱传疾病之一。莱姆病螺旋体分布广泛,全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已有报道。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流行受病原、蜱、自然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全球莱姆病防控形势较为严峻,未能实现有效的源头防控。本文将结合国内外莱姆病研究进展对其流行现状、流行影响因素和防控现状加以概述。

宋健,周红宁[8](2013)在《山东省蜱虫及其重要蜱媒疾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蜱虫传播疾病近几年在山东省相继出现报道,为做好蜱虫及其蜱媒疾病的防控工作,本文对山东省蜱虫种类、生态习性及其重要疾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杜燕华,赵嘉咏,卢星,白建敏,夏胜利[9](2012)在《河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了解莱姆病在河南省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的居民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 (IFA)检测人群血清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IgG)。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两个调查地区人群中均有莱姆病的自然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7%和11.46%,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人群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南省登封市和济源市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刘富强,郝琴,高立冬,耿震,湛志飞,侯学霞,张红,王茂武,李俊华,郭绶衡,戴德芳,曾舸,万康林[10](2008)在《湖南省2个山区乡莱姆病流行状况初步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莱姆病在湖南省山区人群中的流行情况,以及主要传播媒介(蜱)及其主要宿主动物(鼠)的带菌情况。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行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蜱和鼠脾进行PCR检测。结果从914份人群血清中,检出莱姆病抗体阳性93份,阳性率10.18%,血清抗体几何滴度(GMT)为1(∶39.33±1.56)。石门县、浏阳市GMT地区间、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蜱147只,阳性19只,阳性率12.9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脾组织102份,阳性率为12.75%;其中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小家鼠阳性率分别为13.16%、4.00%、19.35%、50.00%、0、0。结论湖南省山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媒介生物(蜱)和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均存在一定比例携带或感染莱姆病病原体,很可能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证实。

二、十堰市人群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堰市人群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蜱及蜱媒疾病研究概况
        1.1 蜱的简介
        1.1.1 蜱的分类与分布
        1.1.2 蜱的形态特征
        1.1.3 蜱的生活史
        1.2 蜱的危害
        1.2.1 直接危害
        1.2.2 间接危害
        1.2.3 经济损失
        1.3 蜱的防治
        1.4 蜱媒疾病研究概况
        1.4.1 蜱传病毒病
        1.4.2 蜱传细菌病
        1.4.3 蜱传寄生虫病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2.1 材料
        2.1.1 蜱虫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蜱的形态学鉴定
        2.2.2 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
        2.3.1 蜱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2.3.2 蜱12S rDNA、16S rDNA基因的PCR检测结果
        2.3.3 蜱的系统发育分析
        2.3.4 蜱虫种类结果及分布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携带病原的检测与分析
        3.1 材料
        3.1.1 蜱虫样品DNA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
        3.2.2 PCR反应体系
        3.2.3 PCR反应条件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2.5 测序与序列分析
        3.3 结果
        3.3.1 蜱传病原PCR扩增结果
        3.3.2 遗传特征分析
        3.3.3 蜱传病原混合携带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湖北省肺结核发病率的预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以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病流行现状及空间流行病学方法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2 贝叶斯时空交互效应模型代码(Win BUGS)
附录 3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代码(Matlab R2014b)
致谢

(3)衢州市蜱及常见蜱媒传染病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简写、缩写表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地点
    2.2 研究对象及标本获取方法
    2.3 标本检测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蜱类
    3.2 鼠形动物
    3.3 蜱媒传染病疑似病人监测结果
4 讨论
    4.1 蜱类分布情况
    4.2 鼠形动物分布情况
    4.3 病原检测情况
    4.4 正常人群血清学检测情况
    4.5 疑似蜱媒传染病监测情况
    4.6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GIS技术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资助
致谢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隐孢子虫简介
        2.1 隐孢子虫分类
        2.2 隐孢子虫生活史
    3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3.1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分布
        3.2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3.3 全球牛源隐孢子虫流行季节
        3.4 全球牛隐孢子虫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分布
    4 我国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4.1 我国隐孢子虫分布
        4.2 我国隐孢子虫不同宿主感染情况
    5 GIS简介
        5.1 GIS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5.2 GIS的功能
    6 GIS技术在流行病学中的研究现状
        6.1 GIS在疫病研究中的应用简史
        6.2 GIS在流行病研究中的应用
        6.2.1 疫病流行专题地图的绘制
        6.2.2 GIS技术在流行病学检测预警中的应用
    7 展望
第二部分 基于GIS技术的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
        2.3 空间定位与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全球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年度文章发表情况统计
        3.1.2 各大洲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文章发表情况统计
        3.1.3 各洲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情况
        3.2 空间定位与表达
        3.2.1 点数据制图
    4 结论与讨论
        4.1 本章小结
        4.2 本章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GIS技术的中国地区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
        2.3 空间定位与表达
    3 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中国地区隐孢子虫流行病学年度文章发表情况统计
        3.1.2 我国各省对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年度统计
        3.1.3 我国隐孢子虫感染宿主统计情况
        3.2 空间定位与表达
        3.2.1 点数据制图
        3.2.2 分级统计制图
    4 结论与讨论
        4.1 本章小结
        4.2 本章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与创新点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个人简介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流行特征及其遗传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研究
    一、SFTS病例流行特征
        1、研究材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与小结
    二、病例病原特征
        1、研究材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与结果
    三、SFTS病例临床特征
        1、研究材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湖北省健康人群感染SFTSV抗体水平调查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湖北省所在地动物感染SFTSV的调查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湖北省所在地蜱虫携带SFTSV的调查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遗传进化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一、SFTSV的基因组特征
    二、传播媒介和宿主
    三、SFTSV的流行病学特征
    四、致病机制及基因多样性特征
    五、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
    六、未来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湖北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深度现场调查项目方案
    附表2: 自然村民个案调查表
    附表3: SFTS深度现场调查表
    附录4: 现场调查照片
博士期间发表、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
致谢

(6)我国大陆地区恙虫病时空特征分析及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计划 第一部分 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及时空动态趋势分析
概述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及数据
    2、方法及步骤
结果
    1、我国恙虫病流行特征
    2、我国恙虫病时空聚集性
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恙虫病气象危险因素分析
概述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及数据
    2、方法及步骤
结果
    1、恙虫病发病和气象环境的时间趋势
    2、各因素与恙虫病发生的相关性
讨论 第三部分 我国恙虫病发生的风险预测研究
概述
材料与方法
    1、材料及数据
    2、方法及步骤
结果
    1、恙虫病发生分布情况
    2、恙虫病发生的风险预测情况
    3、各因素与恙虫病发生的关系
    4、模型预测的评估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性 个人简历 致谢

(7)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莱姆病流行现况
2莱姆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3莱姆病防控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建议及展望

(8)山东省蜱虫及其重要蜱媒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蜱虫种类及其重要生态习性
    1.1 地理气候简况
    1.2 蜱虫种类
    1.3 重要蜱虫种类的生态习性
2 重要蜱虫传播疾病宿主
3 常见蜱传播疾病
    3.1 莱姆病 (ECM)
    3.2 人类粒细胞无形体病 (HGA)
    3.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
4 结语

(9)河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材料
    1.3 血清学检测
    1.4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地区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
    2.2 不同性别人群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
    2.3 不同年龄人群莱姆病伯氏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测
3 讨论

四、十堰市人群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部分地区硬蜱种类的鉴定及其携带病原的检测[D]. 尹传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湖北省肺结核发病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D]. 刘富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3]衢州市蜱及常见蜱媒传染病分布研究[D]. 占炳东. 浙江大学, 2019(03)
  • [4]基于GIS技术的隐孢子虫流行病学数据空间分析[D]. 王璐.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流行特征及其遗传进化研究[D]. 占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6]我国大陆地区恙虫病时空特征分析及风险预测研究[D]. 吴义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7]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谢春燕,刘晓青,胡国良. 现代预防医学, 2015(09)
  • [8]山东省蜱虫及其重要蜱媒疾病研究进展[J]. 宋健,周红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12)
  • [9]河南省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J]. 杜燕华,赵嘉咏,卢星,白建敏,夏胜利. 现代预防医学, 2012(14)
  • [10]湖南省2个山区乡莱姆病流行状况初步调查研究[J]. 刘富强,郝琴,高立冬,耿震,湛志飞,侯学霞,张红,王茂武,李俊华,郭绶衡,戴德芳,曾舸,万康林. 疾病监测, 2008(06)

标签:;  ;  ;  ;  ;  

十堰市莱姆病流行病学初步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