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序曲(12)

飞行序曲(12)

一、飞行序曲(12)(论文文献综述)

贾博中[1](2021)在《基于MODIS与无人机的内蒙古沿黄平原区玉米信息反演与产量估测》文中指出为了获取内蒙古沿黄平原区农业信息,提高农业遥感技术的效率和精度,本文以内蒙古沿黄平原为研究区,利用MODIS遥感影像对种植结构进行大区域大尺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对研究区内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进行小区域小尺度的农业长势、生理信息提取和产量估算,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利用MODIS-EVI时间序列曲线提取研究区6种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小麦、玉米、葵花、西葫芦、番茄、苜蓿和其他作物的用户精度为:79.59%、80%、83.67%、78.18%、75.93%、82.22%、68.75%,制图精度为78%、80%、82%、86%、82%、74%、66%。农作物总体分类精度达到78.29%,kappa系数为0.747,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与实际统计相对误差为6.63%。证明大区域大尺度EVI时间序列分类方法识别农作物有较强的适用性。(2)利用阈值分割和变化监测技术,对植被覆盖度和不同生育期状况提取。得到2019年8月27日、9月7日、9月20日和11月1日玉米试验田的植被覆盖度分别为:76.30%、66.61%、29.17%和5.08%;8月27日-9月8日、9月8日-9月20日、9月20日-11月1日3个时段玉米试验田NDVI降低面积分别占玉米试验田总面积的74.64%、81.62%和73.83%。结合植被覆盖度和不同生育期状况,9月8日~9月20日是玉米形态衰减最快的时期。(3)根据多光谱5个波段的反射率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程度最高的2个波段建立回归方程,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提取,决定系数R2为0.78,证明相关性最高的2个波段建立回归方程,可以实现对玉米叶绿素含量的提取。之后,利用叶片叶绿素含量间接对玉米全氮含量提取,决定系数R2为0.71,说明在农作物营养元素含量难以提取时,可以建立营养元素与容易提取信息的回归关系,实现营养元素的间接提取。最后,选取2个与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最高的波段,2个波段数学方法转化为相关植被指数作为因变量对叶面积指数提取,决定系数R2为0.82,证明植被指数提取农作物生理信息比用单波段提取更加精确。(4)比较生理信息、单时相植被指数、多时相NDVI建立的产量估算模型精度,发现单时相植被指数与生理信息估产模型相比精度有明显提升,多时相的无人机遥感估产又优于单一时相,也最为科学,但是过多的时相组合增加了模型的复杂程度。就本文而言,NDVI的3时相估产模型最为合理。

张巧[2](2021)在《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现代雷达在进行目标跟踪时,都要经过雷达信号处理、雷达数据处理后才能生成对应目标的航迹。现代雷达跟踪目标数量逐渐增加,再加上杂波的不规则性和雷达组网的趋势,雷达录取器中可能出现大量的点迹数据,给雷达数据处理带来极大的处理载荷,造成雷达跟踪效率下降,跟踪的航迹质量也不高,关于如何在海量数据背景下对大型机和非合作目标的快速跟踪和发现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还对国防建设有积极促进的意义。本课题以“基于三坐标航管一次雷达的角度(方位角、俯仰角)解析”项目为背景,围绕雷达数据处理算法优化做了以下工作:(1)对雷达目标跟踪滤波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了雷达目标跟踪领域几种典型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2)重点研究了DBSCAN聚类算法以及聚类参数根据数据分布动态选择的自适应DBSCAN算法。(3)从减少输入到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的候选点迹角度出发,并利用点迹量测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即DBSCAN-KALMAN混合算法。该算法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点迹数据精细化处理阶段和目标跟踪阶段。根据雷达目标跟踪目标飞行特性来静态确定样本阈值Min Pts,根据不同时间片数据分布来动态确定半径阈值Eps。并通过MATLAB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分析后得出被错误标记为噪声点的真实目标点的情况占7.8%,正确被标记为噪声点的情况占92.2%,正确被标记为目标点的情况占85.7%,错误被标记为目标点的情况占14.3%。实验验证该混合算法在南充某机场录取到的真实数据集上满足有效性,即跟踪到的航迹质量明显提高,短航迹基本消失、虚假航迹数量有所减少、航迹分叉情况得到好转。(4)将DBSCAN-KALMAN混合算法应用到“三坐标航管一次雷达跟踪系统软件化”项目中,并将该系统部署在南充机场某空旷区域,进行实际的目标跟踪,观察跟踪效果,可以证明DBSCAN-KALMAN混合算法在实际场景下同样满足有效性,即离散噪声点大面积减少、虚假航迹数量减少、目标航迹质量改善、跟踪效率提高。

邸小松[3](2021)在《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梳理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的发生、变迁历史,并结合近现代城市史、建筑史、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文化史等相关史料,对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城市景观鉴赏、分析的有效方法,并对近代殖民都市的城市景观和审美现代性展开理论的阐释。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先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内容。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论及长春城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景观发生与变迁。从长春城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及萌芽,以及长春早期的城市开发三个方面梳理了长春城的早期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和社会底蕴。作为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长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东北的历史时空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缘位置。其作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是,从最开始“借地养民”的长春厅,到初具规模的长春城。其早期城市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城市美学及其地方化的特征,可以说,长春早期城市规模、建设、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变迁,乃是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第二章主要讨论20世纪初期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诞生及其所表征的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历史脉络。在沙俄和日本对长春的殖民侵入、分割与对抗的过程中,殖民势力通过都市规划和建筑,将新艺术、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辰野式”等样式移植到长春,促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外缘性发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朝地方政府在长春开埠,设立商埠地,在承续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街区规划、中西折中主义建筑样式等为表征的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构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内发性起点。商埠地将长春老城与满铁附属地、沙俄宽城子附属地这两个异态空间连接了起来,使长春城市空间呈现出特殊的景观样貌。在此现代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殖民与反殖民的对抗,以美学的形式隐匿地呈现在建筑景观的对峙和竞争中。第三章主要讨论长春沦为伪“满洲国”首都后,日本殖民者和伪满当局对长春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城市景观设计。日伪当局将长春更名为“新京”,不但转变了城市功能,而且通过都市规划这样的现代知识制造出“国都新京”未来的景观幻相。在这里,日本殖民者在参照欧美现代都市规划形式的同时,还植入了城市空间布局和社会管治方面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后者以其所构想的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感性形态展现出来——他们企图将“从江户到东京”的所谓“历史革新精神”映射到其所谓“满洲文化发祥的根源地”的“国都”变迁历程中,以城市景观为视觉装置显现出来。第四章主要讨论伪满时期长春城市景观的构成、呈现及其殖民主义城市美学问题。为展示伪“满洲国国都”新形象,夸示日本殖民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日本殖民势力的极力推动下,伪满傀儡政权完成了“国都”规划,形成了独特的殖民主义都市景观,包括伪满临时帝宫、官厅、宗教场所、轴线林荫大道、中心广场、住宅、商店以及电影院、公园等各类景观装置。这些独特现代都市景观,以不同面孔、姿态和形式,呈现了殖民统治的形象和秩序。而在“新京”都市计划中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有意漠视的长春老城、商埠地、宽城子站区和满铁附属地,事实上也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长春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道路、公园乃至各种流动的文化景观,作为这一“全新的殖民主义现代都市”的历史起点,深度参与了后者的景观建构,并使其整体景观和美学呈现出复杂的异质结构。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展开美学的、历史的与文化的分析与阐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累、空间展开和城市肌理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视觉装置被认识的城市景观,事实上直接关涉到极为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的事件和背景要素。在城市及其景观实践的现代化——现代性城市景观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蕴含着本土化和殖民化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而此种以景观形态呈现出来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竞争与对抗,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占据主动的殖民势力所极力遮蔽和抹杀的,在当下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亦值得重新加以探讨。殖民势力藉由城市景观的审美现代性以及为景观命名进而将其“风格化”的话语实践,在动机上是同其殖民扩张的步调一致的。结语部分立足于长春城市景观的梳理和研究,尝试性提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城市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功能、形式和象征意义等多重维度展开城市景观研究。

张巧,杨红雨,刘洪,刘宇,闫震[4](2021)在《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目标跟踪算法》文中研究说明直接对三坐标航管一次雷达点迹录取器中录取到的点迹进行航迹起始、跟踪等处理后,会形成大量虚警,运算量大。进行目标跟踪时,候选点迹集合数量庞大是造成目标跟踪过程运算量大的主要原因。文中基于动态自适应DBSCAN聚类算法,结合经典卡尔曼滤波跟踪算法,提出了动态自适应DBSCAN聚类跟踪混合算法,来减少候选点迹集合数量。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了无效点迹数的减少、航迹质量的提高以及运算时间的下降。通过动态自适应DBSCAN聚类跟踪混合算法,能迅速跟踪到三坐标航管一次雷达探测到的目标并形成目标航迹,可以及时发现黑飞目标,将对正常民航飞机飞行的干扰降到最低。

王妙香[5](2020)在《2019年度国外民机总体气动技术综述》文中提出2019年,世界民用航空业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发展和变化,总体气动技术发展势头良好,在电推进新概念飞行器、新型气动布局、机体减阻、降噪、超声速低声爆技术、建模仿真技术、气动测量技术等多个方面稳步推进,部分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电动航空成为研究热点和未来民机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国外民机在2019年度总体气动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对我国民用航空技术发展的启示和建议,对我国后续民机的整体研究规划以及航空电气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何宇飞[6](2020)在《基于SWARM和DEMETER卫星电子密度数据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电离层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物理或化学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响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被不断地报道,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被认为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比较有前景且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发射了专用于地震监测的卫星,实现了在卫星高度上的电离层原位测量,开展了大量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地震的复杂特性,电离层的高动态变化,观测数据的多源性,分析方法的差异,至今关于地震电离层耦合机制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将地震电离层现象应用于地震预报预测中依然是个很大的难题。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开展,去发现具有明显的短临特性,探索地震孕育与电离层变化之间的内在规律。法国于2004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地震和火山监测的DEMETER卫星,获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开创了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的新局面。欧洲航天局于2013年又成功发射了由三颗卫星组成SWARM卫星星座,开启了空间立体式同步观测,大大的提高了观测效率和观测数据的空间分辨,也为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论文基于两种不同轨道运行方式的DEMETER单颗卫星和SWARM星座三颗卫星观测数据,分别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开展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探索不同轨道运行方式下卫星电离层观测资料的背景信息,尝试针对单颗卫星和星座多颗卫星的电离层观测数据异常信息的提取方法,并基于不同的扰动参数,开展震例和统计研究,取得了如下新的认识和结论:(1)对以往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中的震例研究和统计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获得了关于地震电离层现象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即地震电离层异常出现在震前的时间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长,电离层异常现象出现的震中距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地震电离层异常主要分布在地震震中南北两侧。(2)基于DEMETER卫星和SWARM星座观测数据,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两个方面进行观测数据背景分析,得到观测数据空间分布随月份、季节及年度的变化,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存在的多种周期成分,并随着纬度的变化起主导的周期有所差异。在地磁纬度位于-10°~10°的范围内,卫星高度的电离层中也发现了F2层中存在的“年度异常”、“半年度异常”、“春秋分不对称异常”等现象。同纬度不同经度研究区域的时序曲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夜间的时序曲线相关更好。不同轨道高度的两颗卫星观测数据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数值差异较大。相邻轨道的两颗卫星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但在正午时段磁赤道两侧,两星观测数据存在显着差别。(3)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对其运行期间全球7级以上和我国大陆6级以上的地震开展震例研究,发现有70%以上的地震能观测到震前异常变化,有增强的异常,有减弱的异常,并以增强异常为主。对多地震事件综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震中区域存在着增强的异常变化,并且该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震前0~25天。依据地震参数分类的统计得到异常随震级增大其幅度增强,随震源深度增加异常减弱,并且南北半球的异常位置也有所不同。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尝试对异常进行定量的评估,异常具有大于3σ的显着特性,并利用随机事件的分析结果,对综合分析和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检验,验证了异常与地震事件的相关性。(4)基于SWARM星座观测数据,提取了轨道观测中的快速扰动变化,对典型的震例进行震例分析,并探寻该类型扰动与地震的相关性。利用SWARM三颗卫星轨道的差异,对扰动在空间存在的范围及其可能的空间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辨别其是否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电离层扰动现象。为进一步证实该类扰动与地震的相关性,对地震区和非震区、地震前和地震后的该类扰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震区与非震区扰动的差别不显着,震前扰动相对于震后扰动在次数上具有优势,而相近数量的随机事件分析结果,震前震后扰动次数相近,说明与地震的震前活动有一定的关联。(5)对比单颗卫星和星座观测的结果,对未来基于卫星星座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提出更有助于认识电离层背景变化特征,有利于识别地震电离层现象的星座轨道设计方案,为我国未来基于卫星星座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及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何超初[7](2020)在《周星驰经典电影作品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星驰——一个带着浓烈喜剧色彩的电影人,凭借其独特幽默的表演风格被万千大众所熟知,赋予了喜剧不一样的魅力与生命力。他是几代中国人心中的电影偶像,不仅演绎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电影作品、塑造了无数的经典角色,还开创了“无厘头”的喜剧表演形式。他的作品在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欢笑的同时,也给予了更深层次的启示。本文总共分为五章,将从周星驰电影作品中比较经典的三部作品入手,从电影学、音乐学等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音乐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论文的原始动机与想法,介绍周星驰及其电影代表作品,让大家对于周星驰本人及他的电影作品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二章到第四章则是从电影学、音乐学以及音乐美学的角度对周星驰的三部电影作品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三部电影中音乐的本体是如何与电影画面结合起来的,通过总结其使用手法来得出周星驰在电影音乐运用上的独特造诣;第五章论述周星驰电影音乐所呈现出的特性,及其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电影配乐创作上产生的影响。

唐博韬[8](2020)在《幻想与现实: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音乐构思》文中认为斯坦利·库布里克作为西方着名的风格电影大师,虽然电影作品数量不多,但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日后世界影坛的电影创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作用。而在他被评论家称为"未来三部曲"的三部电影作品中,《2001:太空漫游》无论是对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科幻片的冲击力,还是对21世纪的科幻片摄影创作的影响力,都是毋庸置疑的。片中除了向世人展示了极为逼真的太空场景外,还有不同于其他科幻片而特有的拍摄方式和配乐构思,其在影片背

郭玲希[9](2020)在《浅析拉威尔儿童独幕歌剧《孩子与魔法》的配器写作手法与角色塑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孩子与魔法》是拉威尔所写的唯一一部儿童独幕歌剧,其风格深受美国音乐剧与讽刺剧的影响。在作品创作中,拉威尔充分发挥其配器写作才能,为作品中诸多角色生动地刻画形象。本文主要从和声、调性、节奏、配器等创作手法上着手分析拉威尔对于角色的塑造。

董超[10](2020)在《麦田土壤-作物养分时空耦合及其变量施肥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产量受土壤养分、灌溉、栽培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利用施肥技术提高土壤养分水平是小麦产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施肥方式存在养分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应综合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实施变量施肥,以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力,同时限制过度施肥对环境的影响。麦田养分主要循环路径为“投入-土壤-小麦-产出”,小麦作为重要的一环为养分的监测提供了关键信息。本研究选择山东省、中国农大桓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实验站(生态站)和山东省桓台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标区)麦田为研究对象,从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变化规律角度,结合实测小麦养分和土壤养分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主成份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冬小麦养分(地上)和土壤养分(地下)的特征规律;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地面采样数据,筛选麦田土壤-作物耦合的主要养分敏感光谱指数,构建麦田土壤养分的估测模型;从大小两个尺度,分别构建地面、无人机和基于卫星遥感的麦田变量施肥模型,为麦田精准施肥和麦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针对冬小麦养分状况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开展系统研究,旨在确定冬小麦生育期内养分变化和对应光谱状况。结果表明,生态站和农标区内冬小麦SPAD值均随冬小麦生育期呈增长趋势。农标区小麦植株氮、磷、钾养分在同一时期内差异较小,养分间变异性略有不同。生态站小麦无人机多光谱特征变化与冬小麦养分变化一致,NIR和RED波段包含生育期内小麦冠层的主要信息。冬小麦生育期内,NIR和RED波段的相关系数从0.45降至0.08,GREEN和RED波段的相关系数从0.87涨至0.97,NIR和REG波段的相关系数从0.90降至0.40。(2)以麦田土壤养分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学和探索性分析工具,研究了麦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麦田土壤养分中碱解氮和速效磷的空间变异性较大,而速效钾空间变异很小。麦田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空间趋势性和空间自相关性,且其趋势性和自相关性随冬小麦生育期而改变。在冬小麦生育期内麦田土壤养分受作物强烈影响,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养分水平较高区域下降速度快于养分低的区域。构建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变化模型,线性方程能较好的解释土壤中整体养分变化趋势,其模型为y=-20.007x+114.72。(3)基于小麦养分数据和土壤养分数据分析,冠层多光谱数据敏感指标筛选分析及养分建模,构建了土壤—作物养分耦合模型。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和作物养分存在密切的关系,在空间上,养分方差越大,两者关系越明显;在时间上,两者相关性整体随小麦生长而增加。返青期至拔节期是小麦追肥的适宜时期。氮素整个生育期内敏感植被指数为MCARI2,磷素敏感植被指数为MCARI2、EVI2和GNDVI等,钾素敏感植被指数为MCARI2、CVI和GNDVI等。生育期内,作物养分敏感指数随时间变化,总体表现较好的是能够调节土壤影响的半结构化指数类型MCARI2。MCARI2指数各养分内的分离度J-M接近2,但各养分间J-M低于1区分度不大。MCARI2直方图可直观的反映出作物的养分水平,其分布形态具有养分间分类的潜力。利用MCARI2对小麦SPAD建模,冬小麦返青期二次模型最佳,模型为y=-220.77x2+95.43x-0.39,而其它时期线性模型较优,R2均在0.7以上。模型分别为y=-0.84+35.12x,y=-2.94+5.98x,y=-0.85+3.76x。(4)基于冬小麦的产量、冠层光谱敏感指数、麦田土壤养分等,构建田间尺度的冬小麦变量施肥模型。结果包括:分别为氮、磷、钾构建了基于麦田产量—施肥量的冬小麦需肥量决策模型,其中冬小麦产量—需氮量模型:当N≤240kg/hm2时,y=4.55+0.0127x;当N>240 kg/hm2时,y=7.41t/hm2,推荐施氮量为240kg/hm2。基于土壤—作物养分耦合和筛选的敏感植被指数,建立冠层敏感指标与冬小麦产量的模型:Y=-294.46MCARI22+163.79MCARI2-12.47。耦合冬小麦氮肥(Nr)推荐模型:Nr=23185.82MCARI22-12896.82MCARI2-1580.15,并计算施氮量与MCARI2指数查找表。最后通过IDL应用变量施肥模型生成变量施肥图,与实际调查情况相符。另外基于模糊聚类的方法和土壤养分数据,构建基于麦田土壤养分变异的分区变量施肥模型。(5)基于GEE平台进行了大尺度麦田信息遥感提取及变量施肥研究。利用双星数据构建MODIS-NDVI时序数据集,通过线性插值和HANTS平滑,去除云等因素影响,使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提取了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结果表明,随机森林分类对基于时序曲线的冬小麦面积提取有较高精度,历年面积提取平均用户精度为94.7%,制图精度为90.4%。历年遥感提取面积与年鉴面积决定系数为0.96,面积分布与实际情况一致。基于麦田面积数据,分析了大尺度下冬小麦卫星图像MCARI2指数与地面无人机冠层光谱指数之间差异,形成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决策模型。结果表明,山东省麦田土壤养分含量中、低地区在1月份到3月份间MCARI2值相差较大(约0.5),3月份之后两者的MCARI2相近。地面-卫星MCARI2指数修正模型为y=-0.00004x2+0.0044x+0.0671。利用指数修正模型获取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决策模型为Nr=23185.82x2-21707.43x+4867.54,并将模型应用于省域尺度的卫星指数图上绘制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图。本研究选择区域和田间两个尺度,从小麦养分信息的获取出发,围绕土壤—作物养分时空耦合,构建了麦田变量施肥模型、土壤-作物养分变化规律模型和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决策模型,为精准施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飞行序曲(1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序曲(12)(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ODIS与无人机的内蒙古沿黄平原区玉米信息反演与产量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遥感种植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农作物长势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1.2.3 无人机农作物生理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1.2.4 无人机农作物估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水文气候特征
        2.1.2 自然资源
    2.2 数据来源
        2.2.1 卫星遥感影像来源
        2.2.2 无人机航片
    2.3 实测数据
        2.3.1 内蒙古沿黄平原区野外采样
        2.3.2 玉米试验田野外采样
    2.4 遥感数据预处理
        2.4.1 卫星遥感影像预处理
        2.4.2 无人机航片预处理
        2.4.3 植被指数
3 MODIS-EVI时间序列的作物种植结构分析
    3.1 土地利用分类
    3.2 不同农作物EVI值时间特征分析
        3.2.1 农作物生育期
        3.2.2 农作物EVI时间序列
    3.3 作物种植结构提取
        3.3.1 农作物分类条件
        3.3.2 农作物分类结果
        3.3.3 农作物分类结果精度验证
    3.4 小结
4 多光谱无人机玉米长势信息提取
    4.1 植被覆盖度反演
        4.1.1 阈值分割
        4.1.2 植被覆盖度统计
    4.2 不同生育期变化监测
        4.2.1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监测
        4.2.2 不同生育期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多光谱无人机玉米生理信息提取
    5.1 面向对象图谱合一提取玉米净同化率
        5.1.1 玉米净同化率特征提取
        5.1.2 玉米净同化率统计
    5.2 相关性分析提取叶片叶绿素含量
        5.2.1 特征波段建立叶片叶绿素含量回归方程
        5.2.2 叶片叶绿素含量精度验证
        5.2.3 叶片叶绿素含量统计
    5.3 间接提取玉米全氮含量
        5.3.1 建立玉米全氮含量回归方程
        5.3.2 玉米全氮含量精度验证
        5.3.3 玉米全氮含量统计
    5.4 多元线性回归提取叶面积指数
        5.4.1 植被指数建立叶面积指数回归方程
        5.4.2 叶面积指数精度验证
        5.4.3 叶面积指数统计
    5.5 小结
6 多光谱无人机玉米产量提取
    6.1 产量估算模型研究
        6.1.1 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估算
        6.1.2 NDVI、EVI产量估算
        6.1.3 多时相植被指数产量估算
    6.2 玉米产量空间分布情况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雷达目标跟踪滤波算法研究现状
        1.2.2 DBSCAN算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雷达目标跟踪及聚类算法研究
    2.1 概述
    2.2 雷达目标跟踪研究
        2.2.1 跟踪滤波算法
        2.2.2 数据关联算法
    2.3 聚类分析研究
        2.3.1 聚类的定义
        2.3.2 聚类算法的分类
        2.3.3 常见的数据结构
        2.3.4 相似度度量方法
        2.3.5 DBSCAN算法
        2.3.6 自适应DBSCAN算法
    2.4 小结
第3章 DBSCAN-KALMAN混合算法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研究
    3.1 概述
    3.2 DBSCAN-KALMAN混合算法
        3.2.1 DBSCAN-KALMAN算法相关定义
        3.2.2 DBSCAN-KALMAN算法描述
    3.3 实验与分析
        3.3.1 雷达聚类前点迹及航迹分布
        3.3.2 DBSCAN-KALMAN混合算法仿真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DBSCAN-KALMAN混合算法在雷达目标跟踪中的应用
    4.1 概述
    4.2 系统方案设计
        4.2.1 总体功能要求
        4.2.2 系统总体设计
        4.2.3 系统模块划分
    4.3 主要模块详细设计
        4.3.1 数据通信模块
        4.3.2 点迹聚类模块
        4.3.3 雷达数据处理模块
        4.3.4 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4.4 软件平台实现
        4.4.1 数据结构及函数接口
        4.4.2 三坐标航管一次雷达目标跟踪系统运行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
    一、皇家禁地边缘上的“浮城”
        (一)山环水抱:长春的自然地理景观
        (二)禁地与边门:前城市时代“崇高”的边地景观
    二、“浮动”的城市景观: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的生成与拓展
        (一)长春厅的建筑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展开
        (二)鸟瞰宽城子:长春城的轮廓与肌理
    三、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群落及其美学风格
        (一)官衙与城墙:城市景观中的政治意象
        (二)文庙与书院:中国文脉的景观重现
        (三)祠庙、集市与商业:中国传统城市生活美学的空间展开
        (四)早期长春城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与美学意蕴
第二章 殖民、开埠与现代化——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起点及其竞争
    一、沙俄宽城子铁路附属地:现代城市景观的楔入
        (一)东省铁路与殖民空间的诞生
        (二)铁轨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建筑意象与城市景观
        (三)现代都市街区的景观生产
    二、满铁附属地: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萌动
        (一)“文装的武备”与殖民空间的膨胀
        (二)殖民空间的景观擘画与美学、意识形态考量
        (三)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都市景观的兴起
    三、商埠地:现代城市景观生产中的中国本土特色
        (一)自行开埠:长春现代化的本土声音
        (二)商埠地的空间布局与秩序
        (三)商埠地建筑的景观形式及其民族意识
第三章 规划“新京”——殖民主义都市的景观想象
    一、“奠都”考量与城市功能转变
        (一)“奠都”的考量
        (二)“名”与“实”:“新京”命名背后的殖民意图
    二、殖民都市的景观想象:“国都”都市计划
        (一)殖民都市计划的空间模型与景观蓝本
        (二)完美与秩序:殖民主义都市空间和景观的美学手段
    三、“国都”规划方案的出炉与实施
        (一)游移与虚幻的“中心”:“国都”建设计划的炮制及其核心问题
        (二)“国都”建设计划概要
        (三)“国都”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四章 伪满“新京”城市景观及空间构成
    一、复辟迷梦的表象:伪满临时“帝宫”的景观及风格
        (一)“帝宫”前史及其建筑景观
        (二)“内廷”与“外廷”:空间、景观重构中的复辟迷梦
        (三)“东洋式”风格的凸显与殖民建筑景观的身份确证
    二、殖民权力的经纬:“新京”的景观轴线与政治、宗教建筑景观
        (一)“新京”城市景观的“都心”及中轴线
        (二)殖民权力的感性显现:伪满政治建筑景观的风格化实验
        (三)精神与信仰的囚笼:“新京”宗教建筑景观
    三、财富与欲望的构形:“新京”的商业景观群落
        (一)流动的景观:博览会与殖民帝国经济、商业体系的视觉叙述
        (二)商业中心:殖民都市的财富“纪念碑”与经济“神殿”
        (三)“被崇拜的商品”:作为风景的百货大楼
    四、电影与伪满“新京”的殖民都市文化景观
        (一)电影院与新的消费文化空间的生成
        (二)“满映”与“新京”电影文化的变异
        (三)电影文化:殖民意识形态与大众娱乐消费的混杂
    五、公园:“新京”的休闲娱乐空间及其功能变异
        (一)长春近代“公园”的诞生
        (二)作为殖民开拓史叙事空间的公园:“满铁”与伪满“新京”的造园活动
第五章 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学、历史与文化分析
    一、色彩、纹理与景深装置:景观中的城市肌理
        (一)美学与政治交织的城市色彩
        (二)“平面—浅浮雕—高浮雕”:异质性的城市纹理
        (三)挤压式与对抗性的景深装置:绿地、水系、公园的配置
    二、命名的巫术:伪满城市景观的风格化运动批判
        (一)“满洲式”:“风格”的假面
        (二)命名的巫术:殖民话语实践的内在逻辑
    三、城市景观审美现代性的再审视
        (一)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华丽表象与复杂性体验构成
        (二)对抗、凝视与他者化:殖民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差异性结构
        (三)层累的景观遗存及其审美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来源
附录二 表格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目标跟踪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适应DBSCAN算法
    2.1 算法原理
    2.2 DBSCAN密度定义
    2.3 自适应DBSCAN参数设置
3 卡尔曼滤波算法
4 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目标跟踪算法
    4.1 DBSCAN-KALMAN算法定义
        4.1.1 点迹数据划分时间片
        4.1.2 基于时间片聚类
        4.1.3 基于时间片的各类簇计算质心
        4.1.4 基于时间片的各类簇点迹选择
        4.1.5 卡尔曼滤波航迹跟踪
    4.2 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目标跟踪算法实现
5 实验
    5.1 雷达聚类前点迹分布
    5.2 雷达聚类前航迹跟踪结果
    5.3 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点迹跟踪
        5.3.1 雷达扫描周期内进行点迹聚类
        5.3.2 点迹跟踪
6 结论

(5)2019年度国外民机总体气动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推进新概念飞行器
2 新型气动布局研究持续推进
    2.1 波音公司推出全新的跨声速桁架支撑机翼布局
    2.2 荷兰KLM公司联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翼身融合布局客机
    2.3 DLR开展分布式电推进布局研发
    2.4 DLR持续推进边界层抽吸布局研发
3 多项气动技术研究取得进展
    3.1 TsAGI研究解决飞机跨声速抖振的新方法
    3.2 BAE系统公司试验创新的吹气飞行控制技术
    3.3 DLR进行新型主动控制柔性机翼地面振动测试
    3.4 空客公司研究“半气动弹性铰链”机翼概念
    3.5 DARPA研究新的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取代传统飞机控制面
4 CFD技术和地面试验取得进展
    4.1 建模仿真技术在飞行培训和新型飞行器研究中不断拓展
    4.2 NASA地面试验设备改进取得实质性进展
    4.3 气动测量技术取得突破
    4.4 TsAGI完成未来低噪声飞机第一阶段半模试验
    4.5 NASA CFD 2030愿景取得重大进展
5 美欧持续推进超声速民机关键技术研发
    5.1 博姆和达索合作开发超声速客机
    5.2 洛马公司提出40座级超声速客机概念
    5.3 欧洲StratoFly项目准备Ma8飞机的风洞试验
6 启示建议

(6)基于SWARM和DEMETER卫星电子密度数据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现状
        1.2.1 同震电离层扰动
        1.2.2 震前电离层扰动
        1.2.2.1 震例研究
        1.2.2.2 统计研究
        1.2.2.3 耦合机制的研究
    1.3 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总结
        1.3.1 主要研究参量总结
        1.3.2 电离层异常特征总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地震电离层现象概述
    2.1 地震活动概述
        2.1.1 地震成因及震级
        2.1.2 地震过程及前兆现象
        2.1.3 地震孕育区
    2.2 电离层概述
        2.2.1 电离层
        2.2.2 电离层活动特征
    2.3 电离层对地震的响应
        2.3.1 地震电离层现象对震级敏感性
        2.3.2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2.3.3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多样性和瞬时性
        2.3.4 地震电离层现象在电离层各分层中的响应特征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基于DEMETER卫星数据的分析
    3.1 DEMETER卫星及数据
        3.1.1 DEMETER卫星简介
        3.1.2 DEMETER卫星数据
    3.2 DEMETER卫星观测数据的背景特征
        3.2.1 空间分布背景的构建方法及特征分析
        3.2.2 固定区域的观测数据时间序列构建方法及其变化特征
        3.2.2.1 时间序列构建方法
        3.2.2.2 数据随纬度的变化特征
        3.2.2.3 数据随经度的变化特征
        3.2.4 结论与讨论
    3.3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震例研究
        3.3.1 空间分布分析方法
        3.3.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3.3.3 典型震例分析与总结
    3.4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统计研究与验证
        3.4.1 基于多地震事件分类的分析
        3.4.1.1 异常的空间分布分析
        3.4.1.2 异常的时间序列分析
        3.4.2 基于随机事件的验证
        3.4.3 基于多地震事件的定量评估
        3.4.3.1 异常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
        3.4.3.2 异常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基于SWARM星座数据的分析
    4.1 SWARM星座及数据
        4.1.1 SWARM星座简介
        4.1.2 SWARM星座数据
        4.1.3 SWARM星座卫星轨道的差异
    4.2 SWARM星座观测数据的背景分析
        4.2.1 固定研究区域观测数据的时序分析
        4.2.2 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
        4.2.3 基于三颗卫星轨道差异的特征分析
        4.2.4 结论与讨论
    4.3 地震电离层快速扰动的分析方法及震例研究
        4.3.1 快速扰动的分析方法
        4.3.2 震前的快速扰动现象
    4.4 快速扰动现象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4.4.1 快速扰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4.4.2 太阳和地磁活动的影响
        4.4.3 有震区与无震区的对比分析
        4.4.4 地震前与地震后的对比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地震电离层现象的耦合机制
    5.1 常见的耦合机制模型
        5.1.1 重力波模型
        5.1.2 电动力学模型
        5.1.3 电磁辐射模型
        5.1.4 化学模型
    5.2 地震电离层耦合途径
        5.2.1 重力波途径
        5.2.2 电动力学途径
    5.3 基于耦合机制对震例研究结果的分析
        5.3.1 对DEMTER卫星震例研究结果的分析
        5.3.2 对SWARM星座震例研究结果的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果总结
    6.2 DEMETER和 SWARM的研究对比
    6.3 创新点
    6.4 展望
        6.4.1 星座观测设想
        6.4.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发表文章

(7)周星驰经典电影作品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
    1.2 电影音乐概述
        1.2.1 电影音乐的概念及分类
        1.2.2 电影音乐的功能与作用
    1.3 周星驰及其电影作品概述
        1.3.1 电视剧时期
        1.3.2 电影演员时期
        1.3.3 自导自演时期
        1.3.4 退居幕后时期
    1.4 周星驰“经典”电影作品的界定
第二章 电影《功夫》电影音乐的研究
    2.1 剧情介绍
    2.2 电影音乐研究
        2.2.1 场景音乐《东海渔歌》
        2.2.2 场景音乐《十面埋伏》
        2.2.3 场景音乐《将军令》
        2.2.4 场景音乐《闯将令》
        2.2.5 场景音乐《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
        2.2.6 场景音乐《小刀会序曲》
        2.2.7 场景音乐《流浪者之歌》
        2.2.8 场景音乐《马刀舞曲》
第三章 电影《大话西游》系列电影音乐研究
    3.1 剧情介绍
    3.2 电影音乐研究
        3.2.1 场景音乐《小刀会序曲》
        3.2.2 片尾曲《一生所爱》
        3.2.3 插曲《only you》
第四章 电影《美人鱼》电影音乐研究
    4.1 剧情介绍
    4.2 电影音乐研究
        4.2.1 主题曲《无敌》
        4.2.2 片头曲《大号是中华》
        4.2.3 插曲《世界始终你好》
第五章 周星驰电影音乐的特点与影响
    5.1 周星驰电影音乐的特点
        5.1.1 喜剧性
        5.1.2 民族性
        5.1.3 经典性
        5.1.4 延续性
    5.2 周星驰电影音乐的影响
        5.2.1 有利于中国民族音乐审美的培养
        5.2.2 助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发展
        5.2.3 开创独特的配乐风格
        5.2.4 对相同题材电影配乐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幻想与现实: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音乐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片梗概
二、音乐内容信息
    (一)上半段
    (二)中半段
    (三)下半段
三、音乐构成元素
四、音乐创作分析
    (一)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二)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三)乔治?里盖蒂创作的电子音乐《气氛》
    (四)阿拉姆?哈恰图良创作的芭蕾舞曲《加雅涅》
结语

(9)浅析拉威尔儿童独幕歌剧《孩子与魔法》的配器写作手法与角色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拉威尔生平简介与作品背景
二、《孩子与魔法》剧情简介
三、拉威尔在《孩子与魔法》中的创作手法与角色塑造
    (一)序曲
    (二)会跳舞的沙发椅
    (三)抱怨的大时钟
    (四)英国茶壶与中国茶杯
    (五)火的出现
    (六)壁纸里的牧羊人
    (七)童话故事里的公主
    (八)数学小老头
    (九)猫咪
    第二景
        1. 树木合唱
        2. 蜻蜓与狮身人面像之舞、蝙蝠
        3. 小青蛙之舞与松鼠
        4. 终曲
    第三节《孩子与魔法》整体创作风格
        1.曲式结构与和声
        2.角色形象地塑造
        3.调性布局
四、结语

(10)麦田土壤-作物养分时空耦合及其变量施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土壤与作物养分研究综述
        1.2.1 土壤养分监测研究进展
        1.2.2 作物养分监测研究进展
        1.2.3 土壤—作物养分关系研究进展
        1.2.4 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作物养分估测研究进展
    1.3 变量施肥技术研究综述
        1.3.1 施肥决策理论研究进展
        1.3.2 变量施肥方法研究进展
        1.3.3 养分分区与施肥管理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大尺度研究区概况
        2.1.2 小尺度研究区概况
        2.1.3 研究区作物概述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3.1 地面作物数据采集
        2.3.2 土壤养分数据获取
        2.3.3 地面多光谱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
        2.3.3.1 无人机图像数据采集
        2.3.3.2 无人机图像数据的预处理
        2.3.4 遥感卫星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2.3.4.1 卫星数据的选择与获取
        2.3.4.2 卫星数据的预处理
    2.4 研究方法
        2.4.1 冬小麦冠层光谱数据分析方法
        2.4.2 麦田土壤养分变化研究方法
        2.4.3 小尺度变量施肥研究方法
        2.4.3.1 土壤—作物养分耦合规律研究方法
        2.4.3.2 敏感植被指数的可分性分析方法
        2.4.3.3 氮素养分指数估测建模方法
        2.4.3.4 变量施肥指标及模型建立
        2.4.3.5 变量施肥模糊聚类养分分区
        2.4.4 大尺度变量施肥研究方法
        2.4.4.1 大尺度麦田的提取方法
        2.4.4.2 大尺度变量施肥研究方法
3 冬小麦生育期内冠层营养与光谱分析
    3.1 生育期内冬小麦养分统计分析
    3.2 生育期内冬小麦冠层光谱统计分析
    3.3 生育期内冬小麦冠层光谱信息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麦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4.1 生育期内麦田土壤养分统计特征
    4.2 生育期内麦田土壤养分趋势分析
    4.3 生育期内麦田土壤养分空间相关性分析
    4.4 生育期内麦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分析
        4.4.1 麦田土壤养分空间插值
        4.4.2 麦田土壤养分分析与建模
    4.5 本章小结
5 麦田土壤—作物养分时空耦合研究
    5.1 麦田土壤与冬小麦养分耦合的统计分析
        5.1.1 土壤与小麦主要养分的耦合分析
        5.1.2 土壤养分与小麦SPAD的耦合分析
        5.1.3 不同施肥水平与小麦SPAD的耦合分析
    5.2 冠层光谱与土壤氮素耦合的统计分析
    5.3 麦田土壤养分水平的冠层光谱指标分析
        5.3.1 冠层光谱指标设计
        5.3.2 冠层光谱指标计算
    5.4 麦田土壤-作物耦合的主要养分光谱敏感指标筛选
        5.4.1 氮素敏感指标的筛选
        5.4.2 磷素敏感指标的筛选
        5.4.3 钾素敏感指标的筛选
    5.5 麦田土壤养分与光谱敏感指标耦合的可分性分析
        5.5.1 J-M距离可分性评价
        5.5.2 直方图可分性评价
    5.6 基于冠层光谱指标的麦田养分估测建模
    5.7 本章小结
6 麦田变量施肥模型与应用研究
    6.1 变量施肥模型构建
    6.2 基于麦田产量—施肥量的冬小麦需肥量决策模型
    6.3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图像的冬小麦生育期变量追肥模型
        6.3.1 变量追肥模型的构建
        6.3.2 变量追肥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6.4 基于麦田土壤养分变异的分区变量施肥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与管理研究
    7.1 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大尺度小麦种植面积提取与监测
        7.1.1 麦田提取方法与指标分析
        7.1.2 麦田面积提取精度评价
        7.1.3 麦田面积制图及分析
    7.2 大尺度麦田土壤养分估测指标
        7.2.1 大尺度麦田养分光谱指数分析
        7.2.2 地面—卫星土壤养分估测指标修正
    7.3 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决策模型及应用
        7.3.1 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决策模型
        7.3.2 大尺度麦田变量施肥应用
    7.4 本章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主要结论
9 研究特色与展望
    9.1 研究特色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飞行序曲(12)(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ODIS与无人机的内蒙古沿黄平原区玉米信息反演与产量估测[D]. 贾博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研究与应用[D]. 张巧. 四川大学, 2021(02)
  • [3]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D]. 邸小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自适应DBSCAN的雷达目标跟踪算法[J]. 张巧,杨红雨,刘洪,刘宇,闫震.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5]2019年度国外民机总体气动技术综述[J]. 王妙香. 航空科学技术, 2020(08)
  • [6]基于SWARM和DEMETER卫星电子密度数据的地震电离层现象研究[D]. 何宇飞.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0(03)
  • [7]周星驰经典电影作品音乐研究[D]. 何超初.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幻想与现实: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音乐构思[J]. 唐博韬. 电影评介, 2020(09)
  • [9]浅析拉威尔儿童独幕歌剧《孩子与魔法》的配器写作手法与角色塑造[J]. 郭玲希. 北方音乐, 2020(06)
  • [10]麦田土壤-作物养分时空耦合及其变量施肥模型研究[D]. 董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飞行序曲(1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