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集成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集成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一、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集成系统资料库的建设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雪[1](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陈映雪[2](2021)在《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成都某中学初二学生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校外补习成为了很多家长提升孩子成绩的重要手段。衔接学习是校外补习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学生通过校外补习超前学习教材上的学科知识,以“非零起点”的状态进入正式学习,以期获得先发优势。但是教育部在2020年5月8日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的通知》里明确指出“禁止在寒暑假培训下学期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于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以实习学校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调研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基于现实问题与困惑,聚焦初中生物理衔接学习的研究背景,分析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与方法,明确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界定,介绍物理“非零起点”的内涵、特征以及评测指标。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基于调研并结合差异性统计分析。发现现有普遍的物理衔接学习因为侧重物理知识的简单传授而缺少物理实验教学,在效果上对学生物理成绩提升虽具有短效性,但不具有可持续性,还对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负面影响。针对这一学生物理学习的“非零起点”的现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初二学习物理之前,可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为目的,采取适当措施为学生学习物理搭台阶,一是创建物理资料库,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资料供感兴趣的学生自学;二是开设前置实验先修课,激发学生物理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合适的兴趣激发和能力准备不但不增加学习负担,还有利于学生消除对学习物理的恐惧感,增强学习自信力。第四部分是总结与展望。该部分总结了本文从问卷和访谈中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改进措施。由于笔者的研究样本及实践经验的局限性,物理“非零起点”的教学改进措施值得进一步研究。据笔者所知,目前部分中学正在进一步探索之中,可见该研究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苏伟,黄娟,望彦,李沧,张古月,高安亮[3](2020)在《基于SQL数据库的变电站运行规程管控平台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运行规程的管理、编写和修订极其繁琐,对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了一种基于SQL数据库的变电站运行规程管控平台,达到了无纸化管理变电站运行规程,提高了工作人员对规程的编写、修订效率,大大减少了安规编写修订所需的时间,间接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

陈晓旭[4](2016)在《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进步,移动学习和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教学资源逐步展现出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元性等特征,教育教学领域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微课程教学等概念。教育部2012年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充分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独特的支撑作用。现今普通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大学物理虚拟实验作为理工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与传统实验无差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研究,大多都是关注虚拟实验本身的系统开发与技术实现,少有关于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物理实验原理简短、方向性强,正好可以发挥微课程便携、短小、精确等优势,开展微课程虚拟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实验综合素质,优化实验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开展问卷调研,对当前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必要性。结合当前实际,对大学物理虚拟实验项目进行内容分析和学习者需求分析,论证了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可行性。结合微课程的资源属性和课程属性,在建构主义和个性化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可用的开发工具及网络平台,探索出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开发设计流程,总结了个性化自主学习、以微课程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和以微课程为辅的传统式教学三种教学模式。为了验证微课程的有效性,本文以霍尔效应虚拟实验为例,选取湖南大学理工科学生为调研对象,设计开发出系列微课程,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微课程平台开展实证研究。通过三组不同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实验报告和实验能力测验的数据分析,分析了微课程对于学习者实验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并完成微课程教学的评价、总结和反思。

刘力文[5](2016)在《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翻转课堂是一种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影响,并且也适应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要求。而微信,是一个新兴的信息交流平台,非常适合推送具有片段性、主题单一性、结构松散性的微内容,这一特性也使其满足了微型学习的要求,若合理加以利用,微信也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大学物理是理工类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思维能力,因此,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翻转课堂教学与微信相结合,在移动微型学习等理论的指导下,参考大学物理的教学要求与特点,设计了“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对本研究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以期提高本研究的适用性。实践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王亚戌[6](2014)在《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因此酝酿着重大的突破。其中实现网络课程中的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本课题通过对个性化以及网络课程等相关概念的认识理解,借鉴国内外专家的相关理论,结合本学科网络课程的需求,分析出符合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个性化特征的教学策略,以及对应网络课程的功能和结构。采用SQL数据库和PHP脚本语言,及系统软件原型设计的开发理念,初步建立了一个基于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包括:注册登录功能、课程内容展示界面、链接查询功能、互动功能、教学管理等初步功能,以期望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王笑君[7](2010)在《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几种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程的几种实用途径,重点介绍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的构成及其特色。

许文龙[8](2009)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演示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形式和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新课程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对提高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能力和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搜集、分析、统计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把握当前演示实验教学研究脉络,是课题研究的必要前提。论文通过“中学物理”、“物理实验课”、“物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等主题关注度论述了当前演示实验教学研究的现状和主流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演示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缺乏足够的重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研究往往偏重演示教学的原则、策略等,而忽视这些原则与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演示实验教学是一个包括师生双方及各种教学要素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有效运用已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理解并把握演示实验教学的特点,开展对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演示实验教学有重要的启示: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和优化演示实验教学流程,要利用学习动机理论运用维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教学策略。演示实验主要有:教师用仪器和实物进行的实验演示,也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出示模型、实物;用投影教具、模拟教具进行的操作演示;还包括放映物理录像片、电影片、幻灯片等声像教学片以及利用微机进行模拟实验。物理演示教学系统主要构成元素是实验装置、教师和学生。根据课堂上演示实验的目的以及对思维和技能要求的不同,物理演示实验类型主要有课题引入型、概念规律建立型、知识巩固型和知识应用型等几类。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演示实验要追求“学生发展为本”价值取向,根据教学资源的实际,在演示内容、演示过程、演示手段、演示效果、演示方式等维度进行大胆的优化创新,以实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最佳功效。在演示内容选择方面,要关注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可探究性、现代技术及典型史例;在演示手段上,要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术,突出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演示教学,初步应用计算物理;在演示过程中,注重运用差异性演示实验引起学生认知失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进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建构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在演示方式上,注重探究化,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并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评价要遵循一系列的要求,它们分别是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主体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结合这些要求,论文分别从学习者学习成就和教师演示教学角度构建了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评价指标,并确定了评价指标中各分项能力的权重。

刘珍[9](2009)在《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与改革,面临着众多的挑战:顺应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转变;现代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新;满足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国际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国际化等。教材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素质培养的教材是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题基于湖南大学大学物理英文教材建设项目,设计并开发了与大学物理双语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本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国内外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其次,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基于信息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双语教材建设的要求与原则,对大学物理双语教材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最后,论文全面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总结了多媒体辅助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优势,对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教学设计,分析了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的系统结构,设计了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的开发流程。基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多媒体技术在教材建设中应用的相关理论,开展了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并在调查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多媒体教材的研发原则,构建了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开发的基本框架。研制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达到高等教育教材多媒体化的要求,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资源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于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其他课程的教材建设与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宁宁[10](2008)在《网络虚拟实验场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实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一切有利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网络虚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典型的体现。本文从我国教育形势发展轭需要及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的优势出发,提出了一种网络虚拟实验应用于大学《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模式,即建立了基于交互式Flash技术的网络虚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系统辅助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虚拟实验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它的技术背景、实现模式,概述了国内虚拟实验的现状和本文的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其次介绍了《模拟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本实验系统设计的理念、原则、系统的定位、体系结构、特点和实验的流程。再次,详细讲述了如何利用FLASH中的动作脚本语言即Action Script进行深入编程,达到并超过了由JAVA语言编写的交互式虚拟实验的效果。本虚拟实验系统已经能够很好的完成对《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仿真,能够让用户实时的进行交互式的操作,并真实的反应实际的电路工作情况。为了使整个系统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在其中还添加了实验习题的自动批改,实验过程中的动画演示、语音讲解,智能差错和提醒等功能。在已经完成的《模拟电子技术》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辅助虚拟实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展,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虚拟实验系统小系统的建立,实现其远程教育系统的建构。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和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反馈,表明整个《模拟电子技术》多媒体交互式虚拟实验系统的虚拟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征,使其具备了实际实验所不具备的某些特殊优势,很好的辅助实验教学,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有利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集成系统资料库的建设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集成系统资料库的建设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成都某中学初二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教育实习中的思考
        1.1.2 基于物理学科性质的思考
    1.2 国内物理衔接教学的现状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零起点”与“非零起点”的概念界定
3 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学习的调研设计
    3.1 问卷的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问卷的设计
    3.2 访谈的设计
        3.2.1 访谈对象
        3.2.2 访谈形式
        3.2.3 访谈内容
4 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学习的现状和效果
    4.1 调研的样本状况
    4.2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4.2.1 “非零起点”学生意愿的统计分析
        4.2.2 学生物理兴趣来源的统计分析
        4.2.3 学生对物理衔接效果主观评价的统计分析
        4.2.4 学生成绩差异性统计分析
    4.3 访谈情况
        4.3.1 学生的访谈
        4.3.2 教师的访谈
        4.3.3 家长的访谈
    4.4 调研总结与分析
        4.4.1 问卷总结
        4.4.2 访谈总结
        4.4.3 调研分析
5 初中生物理破“零起点”学习的建议
    5.1 利用物理资料库引导学生自主破“零起点”
        5.1.1 物理资料库的来源
        5.1.2 物理资料库的内容
        5.1.2.1 物理文字类
        5.1.2.2 物理图片类
        5.1.2.3 物理视频类
        5.1.3 物理资料库的使用
        5.1.3.1 引导角色
        5.1.3.2 考核机制与使用形式
    5.2 开设前置物理实验先修课辅助学生破“零起点”
        5.2.1 “家庭实验室”内容前置的可行性
        5.2.2 前置物理实验课的设计框架
        5.2.3 前置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案例
        5.2.4 前置实验先修课的实践效果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1.1 初中物理“非零起点”调研的结论
        6.1.2 破“零起点”的改进措施
    6.2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初二学生物理学科的衔接性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问题
附录三:学生赞同物理衔接学习的部分观点
附录四:学生不赞同物理衔接学习的部分观点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3)基于SQL数据库的变电站运行规程管控平台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平台介绍
3 技术关键
4 结论

(4)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启示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启示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启示
        1.2.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小结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个性化学习理论
        2.1.3 概念界定
    2.2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教学现状调研
        2.2.1 教学现状调研的设计
        2.2.2 教学现状调研的实施
        2.2.3 教学现状调研的统计分析
    2.3 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2.3.1 学习者需求分析
        2.3.2 实验内容分析
    2.4 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2.4.1 微课程的特征
        2.4.2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的特征
第3章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设计
    3.1 虚拟实验微课程的设计目的
        3.1.1 提高实验水平
        3.1.2 优化实验教学
    3.2 虚拟实验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3.2.1 个性化
        3.2.2 关联性
        3.2.3 交互性
        3.2.4 开放性
        3.2.5 发展性
    3.3 虚拟实验微课程的系统设计
        3.3.1 虚拟实验微课程内容的设计
        3.3.2 虚拟实验微课程平台的设计
        3.3.3 虚拟实验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第4章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开发
    4.1 微课程开发工具及平台
        4.1.1 开发工具
        4.1.2 开发平台
    4.2 微课程资源的开发流程
        4.2.1 微课程资源的开发
        4.2.2 微课程资源的输出
        4.2.3 微课程资源的更新
    4.3 微课程平台的开发
        4.3.1 微课程平台的教学功能开发
        4.3.2 微课程平台的交互功能开发
第5章 教学实证分析与总结
    5.1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实践
        5.1.1 教学实证的对象选取
        5.1.2 霍尔效应实验微课程的开发设计
        5.1.3 霍尔效应实验微课程的教学实践
    5.2 教学实证分析
        5.2.1 实验报告的成绩比较
        5.2.2 实验能力的水平比较
    5.3 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的调研分析
        5.3.1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调研结果分析
        5.3.2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总结
结论
    1.论文的研究成果
    2.论文的创新点
    3.论文研究的不足
    4.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物理开放实验及实验教学模式问卷
附录C 大学物理虚拟实验教学模式探究问卷
附录D 霍尔效应实验小结测验

(5)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改革趋势
        1.1.2 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1.1.3 移动学习在大学教学中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现状与本研究的目的
        1.2.1 研究的现状
        1.2.2 本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综述
        1.3.1 什么是教学模式
        1.3.2 相关概念
        1.3.3 翻转课堂的缘起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移动微型学习理论
        2.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3 学习金字塔理论
        2.1.4 联通主义理论
    2.2 大学物理课程性质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选取
        2.2.1 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2.2 教学内容的选取
    2.3 教学实践基础的分析
        2.3.1 调查设计
        2.3.2 调查情况分析
        2.3.3 调查小结
第三章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分析
    3.1 翻转课堂教学的“四大支柱”
    3.2 几种典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分析
        3.2.1 Robert Talbert的翻转课堂结构
        3.2.2 张金磊等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3.2.3 钟晓流等提出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
        3.2.4 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分析
        3.2.5 美国林地高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3.2.6 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启示
    3.3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3.3.1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3.3.2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3.3.3 新模式中师生教学活动的行为分析
        3.3.4 教学评价的设计
第四章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的建设
    4.1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4.1.1 课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4.1.2 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
        4.1.3 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4.1.4 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
    4.2 大学物理教学资源的特点
        4.2.1 大学物理教学资源必须具备的特点
        4.2.2 微信支持下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设计的原则
    4.3 微视频的制作与工具介绍
        4.3.1 微视频制作工具简介
        4.3.2 混合合成式微视频制作的一般流程
        4.3.3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参数要求
    4.4 微信公共账号的设计
        4.4.1 “物理视界”微信公众账号的设计
        4.4.2 微信公众账号在翻转课堂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4.5 导学清单的设计与制作
第五章 教学实验研究
    5.1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5.1.1 实验的目的设计
        5.1.2 教学实验的实施
    5.2 教学评价分析
        5.2.1 问卷分析
        5.2.2 教学实践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2 网络课程的概述
        1.2.1 网络教学与网络课程
        1.2.2 网络课程对于学习者的作用和优势
        1.2.3 网络课程现状
        1.2.4 网络课程的趋势
    1.3 目前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个性化学习的概念
        2.1.1 个性化学习的定义
        2.1.2 个性化学习的本质
    2.2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内涵概念
        2.2.1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的学习内涵要求
        2.2.2 网络教学的本质表现
        2.2.3 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基本特征
    2.3 相关的理论依据
        2.3.1 建构主义
        2.3.2 认知灵活性理论
        2.3.3 多媒体学习理论
第3章 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的策略分析
    3.1 大学物理网络课程概述
        3.1.1 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形式
        3.1.2 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的概念和目标
        3.1.3 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及其特点
    3.2 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特点分析
    3.3 个性化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分析
        3.3.1 基于内在信息加工的学习风格及其学习策略
        3.3.2 基于认知负荷的学习策略
        3.3.3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差异表现及其对应的策略
    3.4 个性化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
第4章 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设计分析
    4.1 设计目标
    4.2 大学物理学科个性化功能的实现分析
        4.2.1 大学物理学科个性化特征采集实现的分析
        4.2.2 编程算法分析
        4.2.3 大学物理网络课程的数据实现分析
    4.3 设计的体系结构
        4.3.1 对象模块结构
        4.3.2 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结构
    4.4 设计原则
第5章 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平台系统的实现
    5.1 平台系统的开发流程方案
    5.2 开源平台的利用和扩展
        5.2.1 moodle平台的概述
        5.2.2 moodle的主要特色
    5.3 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过程和成果
        6.1.2 创新之处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几种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MCAI教学软件
    1. MCAI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基于积件思想的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库
二、基于数据采集器的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
三、CCD辅助演示实验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五、虚拟仪器的应用
六、计算软件的应用

(8)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问题
    (三) 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1.研究的方法
        2.研究的框架
一、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内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1.文献获取的手段和途径
        2.数据统计与现状分析
        (1) "中学物理"主题关注度
        (2) "物理实验课"主题关注度
        (3) "物理实验教学"主题关注度
        (4) "演示实验"主题关注度
    (二) 国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1.文献获取的手段和途径
        2.数据统计与现状分析
        (1) 演示实验研究关注度分析
        (2) 外文演示实验教学研究文献例析
    (三) 国内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及研究评述
        1.国内外演示实验教学情况分析
        2.国内外演示实验教学研究比较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新课程理念
        (1) 理念的涵义
        (2) 新课程理念
        (3) 物理新课程理念
    (二) 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1) 建构主义概述
        (2)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
        (3) 建构主义对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启示
        2.学习动机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1) 学习动机理论概述
        (2) 学习动机理论对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启示
        3.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
        (1) 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2) 教学设计理论的特点
        (3) 教学设计理论对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启示
三、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概述
    (一) 演示实验的基本问题
        1.演示实验的定义
        2.演示实验的结构
        3.演示实验的分类
    (二) 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地位
        1.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
        2.从物理课程改革简史看演示实验教学
        3.解读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演示实验的地位
    (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树立榜样示范作用
        2.激发积极学习动机
        3.引导观察发展物理思维
        4.引导探究形成科学的概念与规律
        5.增强情感体验培养科学精神
    (四)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要求
        1.演示实验设计思想要明确
        2.演示实验教学过程要优化
        3.演示实验教学方式要多样
        4.演示器材要适宜且多源化
四、新课程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优化问题
    (一) 演示实验教学内容选择的新取向
        1.内容选择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2.内容选择应关注探究性
        3.内容选择应关注现代技术的应用
        4.内容选择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5.内容选择应关注典型史例
    (二) 物理演示实验方法创新问题
        1.物理演示实验方法的分类
        (1) 物理演示实验的普遍方法
        (2) 物理演示实验的特殊方法
        2.物理演示实验方法创新的思考
    (三)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演示教学
        1.信息技术概述
        2.信息技术与传统演示技术的关系
        3.信息技术背景下多种媒体组合运用的要求
        (1) 明确多种媒体组合下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
        (2) 多种媒体组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多种媒体组合要有利于师生的多边活动
        (4) 多种媒体组合要有利于物理知识的建构
        (5) 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其它媒体手段组合的关系
        4.计算物理在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1) 应用计算机快速精确处理实验数据
        (2) 计算机辅助物理演示实验
        (3) 计算机仿真在高中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应用
    (四) 利用差异性增强演示教学效果
        1.差异性实验的概念界定
        2.差异性演示实验案例分析
    (五) 物理演示实验的探究教学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1)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2) 利用演示实验的问题情景应用和巩固知识
        2.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
        (1) 演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2) 演示实验教学探究案例分析
五、新课程理念下物理实验演示教学评价
    (一) 教学评价的涵义
    (二)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评价要求
        1.目的性,明确演示评价目标
        2.客观性,科学和事实为依据
        3.全面性,整体与专题相结合
        4.指导性,以评价促教师发展
        5.可操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多主体,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三)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
        1.学生学习成就多元评价
        2.教师演示教学多元评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计算机辅助教学
        1.1.2 国内外现状
        1.1.3 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多媒体技术在教材建设中的应用
    2.1 多媒体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2.1.1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特点
        2.1.2 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优点
        2.1.3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2.2 多媒体技术在教材建设中的应用
        2.2.1 多媒体教材的优点
        2.2.2 大学物理多媒体双语教材建设
第3章 多媒体教材的设计
    3.1 基于认知建构论的多媒体教材设计
        3.1.1 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3.1.2 认知建构论在多媒体教材中的应用
        3.1.3 学习理论在多媒体教材中的体现
        3.1.4 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原则
    3.2 多媒体教材的教学设计
        3.2.1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目标分析
        3.2.2 学生特征分析
        3.2.3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内容结构分析
        3.2.4 媒体选择
    3.3 多媒体教材的系统设计
        3.3.1 选择多媒体教材系统设计模式
        3.3.2 封面导言的设计
        3.3.3 屏幕界面设计
        3.3.4 交互界面的设计
        3.3.5 导航策略的设计
第4章 多媒体教材的开发
    4.1 开发工具与平台的介绍
        4.1.1 Authorware 的功能介绍
        4.1.2 Authorware 开发课件的特点
    4.2 基于多媒体教材开发的设计
        4.2.1 多媒体教材系统结构的设计
        4.2.2 基于多媒体教材开发的系统分析
    4.3 多媒体教材的实现
        4.3.1 主界面的实现
        4.3.2 次界面的实现
        4.3.3 练习部分的实现
        4.3.4 多媒体素材的加工与制作
    4.4 课件的网络发布
        4.4.1 课件网络发布步骤
        4.4.2 课件网络发布原则
结论
    1.研究应用价值
    2.研究的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之处
    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按钮的设置
附录C 有关计算图标的赋值
附录D 框架属性的设置
附录E 练习部分

(10)网络虚拟实验场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虚拟实验概述
        1.1.1 虚拟实验的概念
        1.1.2 虚拟实验的发展历史
    1.2 虚拟实验的技术背景
        1.2.1 OpenGL技术
        1.2.2 VRML技术
        1.2.3 FLASH技术
    1.3 虚拟实验模式
        1.3.1 具有实验室支撑的实验模式
        1.3.2 没有实验室支撑的实验模式
        1.3.3 两种模式的比较
    1.4 高校电子电路虚拟实验发展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UML建模
    2.1 用户需求分析
        2.1.1 系统业务需求
        2.1.2 用户分析
    2.2 系统的定位
    2.3 系统需求获取方式
        2.3.1 教育理论角度研究需求
        2.3.2 任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的访谈
        2.3.3 问卷调查
    2.4 系统需求问题描述
        2.4.1 系统功能性需求
        2.4.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2.5 UML建模
        2.5.1 UML概述
        2.5.2 使用UML进行建模
第3章 系统的框架设计
    3.1 系统设计理念和原则
        3.1.1 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理念
        3.1.2 虚拟实验系统的设计原则
    3.2 系统的架构设计
        3.2.1 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
        3.2.2 系统的内容架构设计
    3.3 虚拟实验系统功能
    3.4 虚拟实验系统的实验流程
第4章 虚拟实验系统关键技术
    4.1 基于虚拟仪器的技术分析
        4.1.1 动态波形显示问题的解决
        4.1.2 电路实时电流流动问题的解决
    4.2 基于实验交互操作的技术分析
        4.2.1 选择学习内容的交互
        4.2.2 仪表旋动转动并产生相关现象的交互
        4.2.3 仪器移动等的交互
        4.2.4 控制物体运动的交互
        4.2.5 控制外部声音、视频
    4.3 实验数据处理
    4.4 实验中测量误差
    4.5 虚拟实验的智能查错
    4.6 虚拟实验平台的完善
    4.7 虚拟实验小系统的建立
第5章 虚拟实验系统的实现
    5.1 虚拟实验系统实现的理论依据
    5.2 虚拟实验系统的实现
        5.2.1 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思路
        5.2.2 虚拟实验平台的开发过程
        5.2.3 虚拟实验的具体制作
    5.3 虚拟实验的制作过程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集成系统资料库的建设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2]初中生物理“非零起点”的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成都某中学初二学生为例[D]. 陈映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SQL数据库的变电站运行规程管控平台研究及应用[J]. 苏伟,黄娟,望彦,李沧,张古月,高安亮. 通信电源技术, 2020(05)
  • [4]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陈晓旭. 湖南大学, 2016(03)
  • [5]微信支持下大学物理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D]. 刘力文. 苏州大学, 2016(01)
  • [6]个性化学习的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亚戌.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7]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的几种途径[J]. 王笑君. 中国大学教学, 2010(02)
  • [8]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 许文龙. 浙江师范大学, 2009(04)
  • [9]UNIVERSITY PHYSICS多媒体教材的设计与开发[D]. 刘珍. 湖南大学, 2009(01)
  • [10]网络虚拟实验场景的研究与实现[D]. 王宁宁.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大学物理教学软件集成系统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