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溯源及对策

假新闻溯源及对策

一、假新闻溯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蒋林志[1](2021)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生产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闻业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从媒体机构到传播媒介再到公民受众,到处都充斥着“危机”的话语。用以区分新闻专业本质和业余内容的标准话语正在消解,新闻主体生产和消费新闻的方式和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对新闻实践主体而言,“创新”成为当下的“正确选择”。伴随着新闻业大规模“业余化”、新闻生产传播主体泛化、新闻产品样貌形制参差繁多,新闻生产主体与受众之间遭遇了真正的“信任危机”。与此同时,被视为“制造信任的机器”的区块链技术逐渐走下技术的神坛,开始步入公众的视野,以其“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的技术特点用“去中心化方法”为解决新闻业危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社会意义而言,“新闻创新”不仅是发生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业务变革,更是信息服务对技术更新和专业消解的一种回应方式,不仅是新闻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是新闻服务反应折射社会变化的透镜。同时,“去中心化”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网络分析等研究的诉求,均与区块链的技术逻辑暗合,是一个融合创新研究的切入点。当前对于新技术与新闻生产融合的学术研究大部分强调的是技术单方面对新闻业的冲击和影响,新闻业本身只处于静态接受的被动地位。而现实指向的专业实践表明,新闻业(本文所研究的新闻生产尤其如此),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不乏正视其带来的多面影响的眼光,并力图通过主动创新来开拓新的生产方式。因此,在新闻创新的理论框架下研究区块链技术与新闻生产的互动互利,更能彰显出新闻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将以新闻创新为底层理论,以新闻生产创新为显性逻辑框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逻辑内核,将区块链新闻生产视作一个创新整体,将其中的创新动因、生产客体、生产主体及生产关系四个行动者概念嵌入新闻生产的框架中详细探究。研究选取了两个研究案例,均是经过观察在区块链新闻生产方面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创新方案的新闻平台——Civil和Steemit,并进行了深入的案例分析和非参与式观察,论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生产模式在各行动者作用推动下如何形成新的创新格局。通过将两个平台案例置于新闻生产创新的框架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技术融合的契机之下,带动了各类行动者的转译合作,新闻生产从客体生产技术介入到生产主体角色优化再到生产关系革新的全面融合,实现了主体间关系下的协作治理运营、新闻生产消费集中于平台场域、初步实现信息自由流通的新闻市场等,建构了新闻生态系统内外部全方位的创新动态网络。创新的扩散是在创新成果推出后尤为重要的一步,为更好地解释新闻生产创新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评价体系更加专业和客观,本研究还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引入新闻创新研究,结合“可感知创新属性”和行动者网络分别提出两个并行且互相补充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可感知创新属性的五个维度,即相对优势、复杂性、相容性、可观察性、可测试性,以及细分的十五个指标;同时在行动者网络的理论框架下,从四个维度,即创新动机、创新主体、生产关系、外部网络和细分的十四个指标,分别对两个平台案例输出了完整的一套创新评价分析结果,用于检验基于学理分析的新闻生产创新模式在实践领域的创新成果,并分析创新方案扩散失灵的原因。本研究注意到,对于在某一创新领域率先取得成果或是经受失败的案例,人们往往会为前者树碑夸赞,而忽视了对后者的先行者意义的探索。本文的总结章节,承载第四章对创新成果扩散窘境的研究成果,结合前文对创新实践的行动者网络分析,仍然从技术客体、生产主体和生产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反思创新行动之下各类异质行动元的转译冲突和矛盾。此外,在反思区块链生产创新自身的局限之余,也需要将目光放置于更开阔的视域中,思考技术与新闻业创新的关系。在区块链新闻大热的环境中,就有记者发出灵魂质问“新闻业是否真的适合去中心化?”,在技术驱动新闻创新的浪潮中,也需要不断思考,这样的新现象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又一次陷入了“技术乌托邦”的陷阱。

戎宁[2](2019)在《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失焦现象研究》文中提出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传播模式的双向交互性增强,受众的话语权和表达权更为显现,同时依托互联网通信技术成长起来的信息平台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来。在同一时空环境下,面对同一新闻事件,传统媒体、互联网信息企业以及广大网民出于专业职责、经济效益和自身需求等因素,纷纷加入到相关新闻事件的信息生产、传播扩散和舆论讨论活动中来。相关新闻事件舆情发展脉络在多元舆情主体的参与下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态势,部分次生舆情脉络甚至压制亦或取代主体舆情脉络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舆论失焦现象就此产生。分析国内既有的关于舆论失焦现象的相关学术文献发现,对于舆论失焦的概念、内涵以及特征尚未有明确的表述,对于舆论失焦产生原因分析囿于具体的案例框架,缺少对系列舆论失焦案例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众多以舆论失焦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新闻评论文章更多将其置于负面的框架之下进行研究分析,站在主流媒体力图塑造引导的舆论视角来探究舆论失焦现象的负效应和防范举措,忽略了舆论失焦现象客观存在的正效应和其在网络传播时代产生的必然性。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研究法对舆论失焦的界定、产生原因、正负效应以及必然和启示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舆论失焦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明确的表述,归纳总结了舆论失焦的产生多元因素,对舆论失焦的客观存在正效应进行分析论述,也对舆论失焦现象产生的必然性和其背后存在的不同舆论场之间的博弈进行了思考分析。

马楠[3](2010)在《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同时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对公众生活、社会发展和国家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从业人员作为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具体实践者,承担着引导舆论、教育公众、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业功能的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给新闻事业和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前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和诱惑。这些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不少新闻从业者抛弃职业操守,做出种种有违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对公众、社会和其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危害。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工作,必须有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做保证。由此可见,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也可以为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传播活动提供行为依据。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失范现象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媚俗”、“新闻炒作”和“新闻侵权”,产生这种现象的外在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我国监管力量的薄弱,另外,新闻从业者自身素质的欠缺和新闻媒介内部机制的不合理是其内部根源。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最关键的是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其次要加强新闻机构内部体制建设和建立、健全新闻监督机制,从客观上规范和约束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常馨予[4](2008)在《论完善我国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职能》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媒体已成为百姓行使民主权利,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舆论监督不仅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媒体的监督报道是国家之福,但是近年来,媒体的过度跟风炒作,尤其是一些虚假新闻又成为了社会之祸。一些未经审核的“有偿新闻”大量地出现在传播媒体中,许多值得媒体去关注与调查的内容,却在采访过后不了了之……面对这些问题,社会都将矛头指向媒体责任感的流失,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监管部门也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也就是说,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要辩证的认识,让新闻舆论来监督政府行政是正确的,但过分地强调新闻舆论监督,而忽略其他监管程序,甚至忽略政府部门本身的职能作用,就有些走入歧途了。因此,除了要加强媒体自身的建设,监管部门也要加强自身的监管措施。目前,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新闻监督立法,赋予新闻监督更大的权限,明确新闻监督的范围、新闻工作者人身安全及保护和结果处理程序等。

王晓宁[5](2007)在《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与维系》文中提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传播的即时性、内容的真实性、信息的原创性、媒体的权威性、格调的高雅性影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提高网络媒体公信力,需要政府、网络媒体、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主要包括:完善管理体制,避免新闻传播中的杂乱无序状态;完善采编制度,加强网站的自律机制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专业的采编队伍;健全、完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提高媒体素养,树立人人都是"把关人"的理念。维系网络媒体公信力必须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栏目,建立品牌网站。

刘卫军[6](2004)在《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式的信息传播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当前,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 职业体育凭借自己提供的精彩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观众,这一社会现象又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大众传媒通过报道体育赛事为自身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职业体育也正是由于搭载了大众传媒这个有效的传播工具,才得以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当前在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几个走职业化道路的体育项目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可以说没有与大众传媒很好的互动也是这些项目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正确处理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的互动,是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课题通过文献、个案研究等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双方互动的基础是:大众传媒与体育具有天然的联系。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的互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追求经济利益是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相同的主要内驱力。职业体育的特殊魅力吸引了极为广泛的受众关注,使得大众传媒特别青睐职业体育。2.双方互动中的关系是: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相互需要、相互促进、互相适应的关系,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是二者共同努力的方向。3.职业体育有效的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催生出了大量商业性体育媒体,丰富了大众传媒的报道内容,为大众传媒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大众传媒为职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扩大了职业体育的知名度,并进一步丰富了体育的文化内涵。5.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炒作,应将炒作与恶性炒作、假新闻等区别开来。炒热一个体育项目,是一种营销手段。从体育项目本身来说,要通过宣传炒作使大众了解、喜爱和参与到该项目中来,首先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包装。6.为了提高双方互动的有效性,职业体育应致力于提升品质,加强与传媒的全面合作。包括提高运动水平和比赛精彩程度,针对项目特点进行包装,针对受众特点炒出体育明星,向大众传媒提供更多的采访空间等方面。7.为了提高双方互动的有效性,大众传媒也应进一步积极引入先进理念适应互动的需求,提高节目包装制作水平,改进策略增加报道广度、深度和力度,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并实施舆论监督。8.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的有效互动需要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与电视转播的结合,除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外,健全的法律是两者“联姻”的必要保证。9.大众传媒在给我们带来精彩赛赛的同时,也深深地介入和利用手中的权利干预体育比赛,这种现象值得体育界人士认真思考与解决。10.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体育新闻发言人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中将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范华[7](2003)在《2003年《军事记者》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罗前娥[8](2004)在《新闻道德建设现状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道德主要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从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来看,我国新闻道德建设在新世纪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它既受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的深刻影响,又与我国新闻法的缺失、受众监督的乏力和新闻媒体自律的不力有密切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受众和新闻媒体三方的齐抓共管,最好在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新闻传播法规建设、建立受众监督机制和加强新闻专业主义建设等方面多下工夫。

杨清波,屈凌云[9](2003)在《假新闻溯源及对策》文中指出

二、假新闻溯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新闻溯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生产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理论介绍
        一、区块链技术简介
        二、区块链新闻的内涵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区块链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研究
        二、新闻生产创新内涵及理论框架探究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行动者网络和可感知创新属性理论引入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设计和研究问题
第二章 创新动因: 以转型话语回应行业危机
    第一节 不确定性的危机话语
        一、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总结
        二、媒体的业态阶段性发展分析
        三、新闻生态系统及其流动变化
    第二节 “去中心”引发转型话语
        一、创新镶嵌于社会转型之中
        二、平台新闻业和用户主体的崛起
第三章 创新实践: 区块链新闻的生产模式分析
    第一节 客体创新: 区块链技术逻辑嵌入新闻生产场景
        一、从底层逻辑到应用逻辑
        二、“点对点”技术解决方案的初级融合
    第二节 主体创新: 生产流程中的角色优化
        一、“代币机制”——新闻生产的新框架
        二、用户: 生产环节中的记者、读者和检察官
        三、平台: 生产消费一体化的新媒介权力
        四、产品: 优质新闻作品守住行业价值
    第三节 生产关系: 技术和专业逻辑由分散走向聚合
        一、治理体系去中心化,开放协同的主体间关系
        二、业务流程去黑箱化,公开透明的新闻市场制度
        三、分配机制去人情化,激励公平理性的内外营收
第四章 成果检验: 创新方案为何扩散失灵
    第一节 编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和意义
        一、编制评价体系的意义
        二、方法介绍和理论说明
    第二节 指标设计及模型分析
        一、设立评价指标体系
        二、准则层权重及方案层结果
    第三节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模型评价结果
        二、分析结果探讨
第五章 异质行动元的转译冲突与矛盾
    第一节 区块链在新闻生产中的技术局限
        一、“链上”运行速度缓慢,影响新闻服务体验
        二、“部分透明”的信任和“技术失控”的风险
        三、信息正确和价值判断的转译难题
    第二节 行动主体网络中监督者的缺席
        一、针对数字代币的法律监管
        二、平台运营规制的自我纠偏
    第三节 技术革新与新闻创新关系的再思考
        一、个体节点亦是实现“公共逻辑”的关键
        二、“创新中心主义”的桎梏
        三、对“趋光综合征”的反思
    第四节 研究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2)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失焦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价值
    二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 可行性论证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 研究内容
    六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舆论失焦现象的界定和特征
    (一)舆论失焦现象的界定
    (二)舆论失焦现象的特征
        1 舆论的多元化
        2 内部的动态化
        3 发展与影响的公共化
第二章 舆论失焦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媒体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能力的弱化
        1 媒体自身因素影响下的弱化表现
        2 媒体外在因素影响下的弱化表现
    (二)人工智能的失范引发舆论失焦
        1 人工智能与舆论失焦现象的关系
    (三)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时机、方式与观念催生舆论失焦
        1 政府部门天然的舆论客体属性
        2 政府职能部门应对舆情事件时产生舆论失焦的原因
        (1)信息发布时机不合理
        (2)舆情应对处置的行为、方式存在问题
        (3)政府职能部门应对处置舆情的观念态度存在问题
    (四)技术赋权下网民权利、心理和情绪因素的助推
        1 技术赋权下的网民权利
        2 网民的心理因素
        3 用户情绪性因素
第三章 舆论失焦现象所引发的正负效应
    (一)舆论失焦现象的正效应
        1 舆论失焦有利于发掘新闻线索
        2 舆论失焦提供了新的报道角度
        3 舆论失焦有利于纾解公众情绪
    (二)舆论失焦现象的负效应
        1 削弱媒体议程设置能力,挤占消耗舆情应对处置资源
        2 点燃社会不良情绪,引发网络暴力及群体性事件
        3 容易引发新闻话题的过度、恶俗消费
第四章 舆论失焦现象的必然与启示
    (一)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失焦现象的必然
        1 技术赋权下,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
        2 网络传播时代,后真相现象的凸显
        3 新闻文本多义性的解读
    (二)舆论失焦现象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历史和现状
        1.3.2 研究内容
        1.3.3 相关研究视角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2.1 道德与职业道德
        2.1.1 道德的内涵
        2.1.2 职业道德
    2.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2.2.1 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特征
        2.2.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界定
    2.3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历史变迁
        2.3.1 起源和初步发展
        2.3.2 “新闻自由”的滥用
        2.3.3 “社会责任论”的诞生
    2.4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2.4.1 宪法与相关法律、法规
        2.4.2 新闻政策与宣传纪律
        2.4.3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3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及危害
    3.1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3.1.1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3.1.2 “有偿新闻”花样翻新
        3.1.3 “新闻媚俗”愈演愈烈
        3.1.4 “新闻炒作”层出不穷
        3.1.5 “新闻侵权”日益严重
    3.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危害
        3.2.1 损害党和政府威信
        3.2.2 侵害公众权益
        3.2.3 影响社会道德进步
        3.2.4 阻碍新闻事业发展
        3.2.5 危害媒体自身信誉
        3.2.6 腐蚀新闻从业者队伍
4 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研究
    4.1 外部诱因
        4.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4.1.2 监管力量的薄弱
    4.2 内部根源
        4.2.1 新闻从业者自身修养欠缺
        4.2.2 新闻媒介内部机制不合理
5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对策研究
    5.1 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伦理
        5.1.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5.1.3 培育主体价值观
        5.1.4 增强社会责任感
    5.2 加强新闻机构体制建设
        5.2.1 划清部门职责
        5.2.2 严格人事管理
        5.2.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5.2.4 完善考核制度
        5.2.5 拓宽创收渠道
    5.3 建立新闻监督机制
        5.3.1 加快新闻传播法规建设
        5.3.2 完善媒体自律机制
        5.3.3 加强受众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论完善我国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含义的研究
        1.2.2 关于新闻舆论监督功能表现的研究
        1.2.3 关于新闻舆论监管方式的研究
        1.2.4 关于政府监督新闻媒体职能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3.1 文献研究的方法
        1.3.2 实证分析方法
        1.3.3 演绎归纳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闻舆论监督与政府新闻舆论监督监管职能概述
    2.1 新闻舆论监督的涵义与特征
        2.1.1 新闻舆论监督的涵义
        2.1.2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征
    2.2 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职能的含义与特点
        2.2.1 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职能的含义
        2.2.2 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的特点
第3章 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职能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3.1 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管职能的现存问题
        3.1.1 舆论监督立法严重滞后
        3.1.2 政府相关部门对媒体的压制现象严重
        3.1.3 "说情"现象盛行
        3.1.4 暴力抗拒和打击报复问题较多
    3.2 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职能现存问题的原因
        3.2.1 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化运作无法可依
        3.2.2 官场上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
        3.2.3 新闻工作者自律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第4章 完善我国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监管职能的对策
    4.1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4.2 加强新闻传播法规建设
    4.3 建立民主化的公共决策程序
        4.3.1 确立新闻舆论监督选题、稿件和节目的审批与撤销的标准和机制
        4.3.2 明确规定不能阻止报道的内容
        4.3.3 对实行信息公开的领域允许媒体自由采访报道
        4.3.4 对新闻舆论监督稿件应当确定一个大体的比例
        4.3.5 清理不利于新闻舆论监督正常开展的文件、规定
    4.4 加强媒体自身建设
        4.4.1 提倡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4.4.2 强化新闻自律的意识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对体育与传媒关系的研究
        1.2.2 对社会互动的研究
        1.2.3 对我国媒体业发展的研究
        1.2.4 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互动的基础
        3.1.1 大众传媒与体育的天然联系及二者互动的社会价值
        3.1.2 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具有相同的主要内驱力
        3.1.3 职业体育的特殊魅力吸引了极为广泛的受众关注
        3.1.4 大众传媒特别青睐职业体育
    3.2 互动中的关系
        3.2.1 职业体育促进大众传媒的发展
        3.2.2 大众传媒推动职业体育的发展
        3.2.3 职业体育适应大众传媒
        3.2.4 大众传媒适应职业体育
        3.2.5 影响大众传媒与职业体育相互选择的主要因素
    3.3 互动中的炒作
        3.3.1 炒作辨析
        3.3.2 炒作类型及成因
        3.3.3 职业体育与炒作
        3.3.4 炒作与包装
    3.4 互动中的体育人
        3.4.1 教练员与媒体
        3.4.2 运动员与媒体
        3.4.3 裁判员与媒体
        3.4.4 体育新闻发言人与媒体
    3.5 在互动中发展
        3.5.1 职业体育:致力于提升品质加强合作
        3.5.2 体育传媒:积极引入先进理念适应需求
        3.5.3 电视转播权:瓶颈的突破
        3.5.4 新闻打假: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3.5.5 舆论导向:不应忘却的社会责任
        3.5.6 媒体制约:职业体育发展的约束
4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新闻道德建设现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新闻道德建设的现状评述
    (一) 新闻道德建设取得的进步
        1 对真实的追求
        2 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3 对人文关怀的重视
        4 爱岗敬业精神的追求
    (二) 新闻道德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假新闻大量衍生
        2 有偿新闻屡禁不止
        3 负面新闻的泛滥与新闻的煽情、媚俗和炒作化
        4 侵犯他人隐私
        5 人文关怀的不足
二 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 官场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1 社会风气的影响
        2 公民素质的影响
        3 社会生存压力的影响
    (三) 经济利益的驱动
    (四) 新闻法的缺失
    (五) 受众监督的不力
        1 受众监督意识的淡薄
        2 受众监督机制的缺乏
    (六) 新闻自律的不力
        1 效果甚微的新闻自律信条
        2 新闻自律机制的单一
        3 新闻专业主义教育的缺位
三 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 发挥政府功能
        1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继续狠抓反腐败斗争
        2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3 加强新闻传播法规建设
        4 建立有效的社会奖惩机制
        5 进行新闻体制改革
    (二) 加强受众监督
        1 建立受众监督机制
        2 培养受众监督意识
    (三) 实现行业自律
        1 发挥主流媒体的示范作用
        2 培育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加强新闻专业主义建设
        4 强化新闻自律的执行
参考文献
致谢

(9)假新闻溯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假新闻缘于激烈的报业竞争
假新闻缘于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假新闻缘于新闻太容易造假
假新闻缘于网络的开放性

四、假新闻溯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闻生产创新研究[D]. 蒋林志.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失焦现象研究[D]. 戎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D]. 马楠.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5)
  • [4]论完善我国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监管职能[D]. 常馨予. 东北大学, 2008(03)
  • [5]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与维系[J]. 王晓宁.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 [6]我国职业体育与大众传媒互动研究[D]. 刘卫军. 北京体育大学, 2004(01)
  • [7]2003年《军事记者》总目录[J]. 范华. 军事记者, 2003(12)
  • [8]新闻道德建设现状探析[D]. 罗前娥. 河海大学, 2004(03)
  • [9]假新闻溯源及对策[J]. 杨清波,屈凌云. 军事记者, 2003(01)

标签:;  ;  ;  ;  ;  

假新闻溯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