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一、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曹为宇[1](2020)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货币政策是政府部门进行经济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措施。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政策利率或者货币供应量,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在内的重要经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下降。这主要体现为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其他国家带来重要影响。美元是重要的全球性流通货币,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很容易对其他发达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环境造成外部冲击。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往来与资本流动牵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中美贸易冲突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冲击,美国停止了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脚步,致使联邦基金利率重新步入零下限。美国货币政策频繁地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之间切换,不仅对中国经济金融造成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本文研究试图回答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美国传统以及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到底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哪些方面的冲击?第二,这两种不同的政策究竟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中国的实体经济?为全面衡量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传导机制,本文研究有两个特征:首先,强调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影响的异质性;其次,量化政策冲击的动态演变及时变特征。具体而言,本文在系统地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系统梳理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货币政策长期以传统的利率政策为主,经历了三次利率周期。在金融危机后,为提振经济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零下限,并转而实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以量化宽松政策和前瞻性指引政策为主。相比之下,中国是维持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少数国家之一,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充足。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一方面通过创设新型的政策工具,进行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流动性管理;另一方面也积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货币政策从价格型向数量型转型。第二,深入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向中国经济外溢的理论机制。从传统的政策工具看,利率传导、汇率、资产价格以及信贷渠道是主要的渠道;非传统的政策工具看,信号传导也是重要的传导渠道之一。量化宽松和前瞻性指引,意味着向金融市场参与者做出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的承诺。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讨论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冲击的路径分析。本文将传统货币政策和非传统货币政策放在统一的框架中,选取2001年至2018年的月度数据,基于递归与符号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分析具体的传导渠道。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表明,在本文选择的样本区间内,美联储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意外冲击均能在短期内对中国的GDP和通货膨胀产生显着的影响,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从美国传统货币政策看,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以及增加广义货币供给,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水平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与净出口增速提高有很大的联系;而且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以及基础货币规模的扩张,也短期内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总量和通货膨胀的增加,但在长期影响并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国内金融资产价格以及全球原油价格也在短期内增长。第四,通过实证分析刻画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时变特征。本文通过含有时变参数的TVP-VAR模型,衡量了传统和非传统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变传导机制。基本结论发现,对于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国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在20个月内对中国的总产出是正向冲击,这意味着中国宏观经济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环境也将受到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导致中国的利率水平也随之上升。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总资产负债规模的正向变动,导致中国总产出水平呈现短期下降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在5个月后趋近于零。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利好消息,上证综指迅速呈现上涨趋势在5个月时间内正向影响逐渐减弱至零。不同冲击的动态变化,可发现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综上所述,本文揭示了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在零利率下限中,美国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导致基础货币和资产负债表规模显着增加,引发全球美元供给结构发生显着变化。本文的研究对理解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供参考。一方面,本文详细梳理了美国政策的实施背景、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等;另一方面,准确测度了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能够为中国经济应对外部风险提供建议。美联储的传统与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均对中国GDP以及通货膨胀影响显着,其中汇率和利率是主要的传导渠道。美国提高传统利率导致美元升值,国内净出口增速提高。中国广义货币供给以及利率水平变化有波动特征,但是总体效应为正。对于非传统货币政策而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增加,造成宏观经济与通胀的短期波动,但是长期影响趋近于零。以利率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约在20个月左右,而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般持续5个月左右。

许以[2](2020)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不同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和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入和频繁,中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政策,秉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其他国家贸易的交流。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各国的货币政策之间必然存在越来越多的关联。美国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发达国家,其货币政策的转变势必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如今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处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金融机构不仅受到国内经济环境的制约,也与国际市场的干预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自2008年为应对次贷危机采取了四次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2014年10月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机制后多次采取加息降息的方式对货币政策进行常规调控,这些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18年和2019年间,中美贸易摩擦和纠纷不断升级,中国由于高科技产业核心技术不具备竞争力,外贸市场对美国依赖程度较高。同时越来越多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与美国贸易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的金融市场必然会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国内外学者对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十分重视,有关发达国家之间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以及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通胀以及货币政策的影响的研究屡见不鲜,研究结果都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有显着的溢出效应。而近几年中国金融市场化步伐加速,随着国际游资的不断进入和退出,关中国国家金融稳定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关系开始暴露出来,已有学者开始对这方面展开研究,并肯定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本文就是在以上经济背景下,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国际传导基础上,采用TVP-VAR模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时变性的溢出效应。考虑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异质性影响,本文选取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作为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的指标,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作为常规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结合相关学者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程度度量,选用金融压力指数测度作为衡量金融风险的指标,选取银行、房地产、股票和外部金融市场的压力指数作为代表,利用CRITIC赋权法确定合适的权重,构建系统性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也就是代表中国金融风险的指标。变量选取的是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月度数据。文章结合国际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经济形势,建立TVP-VAR模型,模型由美国资产负债规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系统性中国金融风险变量构成。模型分别考察美国非常规货币政策和常规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同时反映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异质性影响。同时TVP-VAR模型能够更全面地刻画美国货币政策长期对中国金融市场稳定的动态溢出效应,深入探究对中国各个市场的不同影响和原因。本文通过分析TVP-VAR模型下的等间隔和时点性脉冲响应函数,得出以下结论。美国货币政策确实对中国金融风险有显着的冲击,美国资产负债规模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冲击前期有下降的趋势,中后期是负向且稳定的,且将会一直持续。而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对中国金融风险的冲击是先增后减的,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时脉冲响应达到峰值,将来会维持正向且稳定的冲击效应。综合来看,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是持续而显着的。这表明中国金融市场要采取相关措施,既不能放缓中国国际化的步伐,也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预防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带来的更大冲击。通过对TVP-VAR模型实证结果的分析,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和建议。第一,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灵活性。针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干预,中国应加强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时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适时调整本国的货币政策,同时保障自身货币政策稳健性。第二,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尽快进行结构性调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并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扶持,提高民族创造力和创新技术,减轻中国外贸市场对美国的依存度。第三,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变屡次造成了短期资本的流动,极大地威胁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为了避免国际游资对中国金融市场造成更大的冲击,理应对双向流动的短期资本项目建立严格的管制。第四,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是美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所以为维护中国金融稳定,必须要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机制,让人民币成为中国的武器而不是软肋。第五,加强中国金融风险管控。中国各个金融市场紧密相连,为避免相互传导金融风险,应拓宽各市场融资渠道,协调各部门风险管控,完善风险管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树立风险预警机制,降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第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无论是对于本国还是国外的冲击,都必须重视宏观审慎政策的完善,只有从宏观处着手,强化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才能预防今后美国货币政策进一步的冲击。

魏天磊[3](2020)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经济条件下各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对内部经济的效果发生变化,同时不可避免的对外部经济产生溢出效应。在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程度也发生变化,中国货币政策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效果也随之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对内效果的变化体现在对外开放影响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国际资本流动等,从而使得部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发生作用的机制产生改变。中国货币政策对外效果的变化体现在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增多,中国货币政策开始通过部分渠道对经贸往来、投资往来密切的经济体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并越来越明显。在深度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的进程中,必须关注中国货币政策对内及对外效果的变化。本文梳理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溢出效应。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一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对外开放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对外开放度进行测度并进行分析。建立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模型,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实证检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对外开放度变化对中国产出、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的影响。(2)建立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模型,使用修正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贸易开放度、金融开放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3)分别建立中美之间、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模型,使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检验中美之间、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建立中国货币政策对“金砖国家”溢出效应的模型,使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检验中国货币政策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溢出效应,并对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特征进行分析。相比于既有研究,本文设计独特的方法度量对外开放度并验证开放的整体效果。分别从贸易开放和金融开放的角度检验货币政策对内效果的变化,其中研究金融开放通过资本流动即“热钱”的视角进行。区分中国货币政策对外部不同类型经济体(美国、欧元区、金砖国家)溢出效果的异质性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开放经济下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扩张性货币政策整体上表现为使得产出和通货膨胀上升的效果,同时还将导致利率下降和汇率上升(本币贬值)。(2)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使得利率下降,汇率下降(本币升值),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来看,对于增加产出和控制通货膨胀具有积极作用。(3)我国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在滞后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在当期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我国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在滞后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对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影响并不显着。(4)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欧元区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中国货币政策对美国和欧元区的产出和价格主要产生“火车头”效应,主要体现在长期,并表现出时变特征。(5)中国货币政策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贸易、汇率渠道产生溢出,短期对产出产生“以邻为壑”效应。但是中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长期使得其他金砖国家同中国的贸易显着增长,而贸易的增长对产出又产生显着提高的作用。基于上述结论的启示如下:(1)在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的过程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仍然可以在逆周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提高产出具有明显的效果,但会使得通货膨胀率出现明显的波动。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价的变化。(2)国际经济新形式下的中国对外开放度应该不断提高并应关注汇率的波动,而对外开放政策与货币政策应该相互配合。同时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受到开放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不断开放的同时应注意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3)我国金融开放度的变化对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影响不如贸易开放度变化的影响显着,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状有关。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资本账户存在管制,金融开放还在进行中。而金融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与全球贸易发展的同时,应适时推动金融开放,提高我国金融与外部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4)在重视以美国、欧元区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对我国产生溢出效应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中国货币政策对外的溢出效应,包括我国货币政策对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的溢出。同时考虑货币政策对内和对外的效果,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协调发展。

王婉锜[4](2020)在《日本QQE政策对中国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大经济体均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其中也包括日本。针对日本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以及通货紧缩的情况,日本政府于2010年10月实行综合货币宽松政策(CME),以促进日本经济增长。但此举并未有效促进日本经济的回暖。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个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以改善经济情况。其中,美国率先采用大规模资产购买的方式扩大其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以补充流动性,这一举措被称为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即QE政策。随后欧元区、英国等国家地区也纷纷推出QE政策,旨在修复危机后的经济情况,日本也加入其中。2012年12月,日本政府决定实施更为宽松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引入“价格稳定目标”,即将通货膨胀目标设置为2%,并采用“开放式资产购买措施”(Open-Ended Asset Purchasing Method)。2013年4月,新任日本银行行长黑田东彦正式将此次资产购买措施定义为“量化和定性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asing)”。QQE政策实施后,日本政府多次对其进行修正。负利率政策(NIRP)以及收益曲线控制政策(YCC)的引入使得日本QQE政策更加贴近本国实际情况,成为独立的、系统的非传统货币政策。2018年7月,日本银行再次将前瞻指引的传导机制引入QQE中,并将QQE的目标期限延长至2020年。因此,QQE的研究有助于分析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未来一段时间中日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2019年5月,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摩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瞩目,日本也在其中。日本作为中国贸易往来第四大经济体,中美经贸摩擦或会使中日联系紧密。因此,日本政策的制定将给中国宏观经济带来更大的影响。QQE政策在日本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美经贸摩擦后,日本与中国之间将会有更加紧密的金融和贸易联系,因此对量化宽松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对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以及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VAR模型研究了日本QQE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以日本基础货币、中国产出缺口值、通货膨胀率缺口值、中日有效汇率以及上证指数为变量,建立VAR(2)模型,分别给日本基础货币一个正的冲击,采用广义脉冲方法得到关于中国宏观指标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并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日本QQE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两个阶段的QQE政策为日本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国的外部需求;(2)日本QQE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反映在工业企业层面;(3)日本QQE政策提高了日元/人民币汇率,促进日本出口,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国际贸易状况。因此中国应该更加注重根据其他国家的政策制定相应措施,以保证自身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刘明明[5](2019)在《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受到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也不断加深。美联储由于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扮演了“全球央行”的角色,其货币政策的调整无疑会改变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定价基础,特别是会对股市价格造成冲击。但是,不同于中国货币政策对国内股市价格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会更加复杂。一方面美国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全球资产基础收益率直接影响到国内的股市价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汇率、利率、短期的资本流动、和心理预期等传导渠道的间接冲击国内的股市价格。考虑到美国已经基本完成新一轮的加息周期,通过研究美联储新一轮加息期间对国内股票市场造成的影响,有助于评估和预测美国未来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冲击,也对中国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分五章对美联储加息期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动对我国股市价格的溢出效应展开分析。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一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在开放经济背景下的国际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几个代表性传导渠道,依次为汇率渠道、利率渠道、短期资本流动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其次,从现实上分析了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转而实施加息政策的原因,概括了新一轮美联储加息的过程和相应的经济背景,阐述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发展和完善如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沪港通和深港通制度、人民币加入SDR以及A股被纳入MSCI等作为美联储加息期间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可以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现实基础。再次,定量分析方面选取时间序列变量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沪深300指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7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短期资本流动、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作为美国货币政策变量、中国股市价格变量、汇率变量、利率变量、短期资本流动变量以及心理预期变量的代表,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首先对本文所需要使用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了 ADF单位根检验,然后使用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了 VAR模型,并对VAR模型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最后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来研究美联储加息对我国股市价格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美联储加息期间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溢出效应影响;美联储加息影响我国股市价格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汇率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心理预期传导渠道、短期资本流动传导渠道;并且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内美联储此轮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十分显着,长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逐渐消失。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即积极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水平;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审慎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加强对预期的管理。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充实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溢出效应分析,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重点放在中国的股市价格上,研究新一轮美联储加息期间对我国股市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扩展了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将心理预期传导渠道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导渠道,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探究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

谢司阳[6](2019)在《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外溢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紧密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地不断加快,我国的货币政策在调控本国金融市场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外溢效应可能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外溢效应,明确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外溢强弱,从而减少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负面外溢性,通过国际问政策的协调,实现区域内的合作共赢,体现我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本文在现有货币政策外溢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一国货币政策外溢的四种传导机制,然后选取20个有代表性的“一带一路”国家2008年1月至2018年11月这131组月度数据,通过PVAR模型,研究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对这20个“一带一路”国家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直接标价法下各国兑人民币汇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动和股票市场指数变动的外溢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外溢到“一带一路”国家,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利率、汇率、消费者物价指数和股票市场指数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外溢效应在短期作用要大于长期作用;第二,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利率、汇率影响相对较大,外溢效应相对较强;对“一带一路”国家消费者物价指数和股票市场指数影响相对较小,外溢性相对较弱;第三,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国外冲击较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小一些。由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我国的货币当局与“一带一路”国家货币当局应展开经常性沟通,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以减少各国间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给他国带来的影响;第二,丰富和完善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第三,加强对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第四,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文程浩[7](2019)在《美国的加息与减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危机进入后半程,美国经济强劲复苏,为了压制国内日益抬头的通货膨胀并进一步给企业减负,美国实施了加息与减税的宏观政策调控。加息与减税的政策“组合拳”有效缓解了美国当前国内的矛盾,但是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强的溢出效应。以中国为例,近年来,经济增长持续滑坡、资本外逃严重,一些优秀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迁往美国,各类经济指标在产出、进出口、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上均出现下滑,表现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我们提出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的下行是否受到了美国加息与减税政策的影响?如果是,那么传导机理是什么?面对着美国的加息与减税政策,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的加息与减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研究在学术上有利于丰富与完善经济复苏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理论,拓展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模型框架;在实践上有利于科学评价发达国家加息减税的综合影响,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一共分为六章:第1章主要对美国加息减税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论述,第2章对美国加息减税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并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3章通过数理建模构建了两国开放DSGE模型,第4章通过对数线性化、参数校准和贝叶斯估计对两国DSGE模型进行了逐步化简并求解,第5章在两国开放DSGE模型基础上研究了美国的加息与减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6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结论显示:美国加息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中国的产出下降、资本投入下降、净出口下降、就业率下降,在长期中,虽然产出、净出口与就业的变化趋势有所改善,但资本外流稳定而坚决;美国减税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中国的产出下降、资本投入下降、净出口下降、就业率下降,但在长期中影响较弱。相应的政策建议是:紧盯通胀水平与净出口,如超过警戒值可考虑调整货币政策应对美国加息;加强监控,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资本外逃维护金融稳定;关注美国减税带来的影响,同时预估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与政治矛盾,提前做好防范预案。相对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两国DSGE模型,综合考虑美国的加息与减税两类宏观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影响;第二,将发达国家的税率调整的影响拓展到其他国家,研究发达国家减税对其他国家经济的溢出效应;第三,在数理建模得到的技术结论基础上,提出系列的政策建议,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政策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李刘阳[8](2020)在《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非常规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非核心国家的利率、汇率和流动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溢出效应。随着危机后各国经济和杠杆周期的分化,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开始退出非常规政策。美国于2013年启动QE削减计划,至2014年底正式结束QE。2015年12月,美联储自危机后启动首次加息,2016年12月第二次加息。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美国以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如欧洲、日本和中国都处于较宽松的周期,其中欧洲和日本分别在去年底和今年初采取了负利率,而中国与2014年末启动降息周期后,目前基准利率处于历史低位,资金市场流动性充裕。在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国与国之间货币政策溢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关联程度成为了当下的热点。Rey提出了着名的“两难选择”论,她认为大型经济体可以通过资本流动、信用扩张、跨国银行信贷等多种渠道影响边缘国家,从而让汇率制度的选择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变得不那么显着。“不可能三角”于是被简化为资本项目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两难选择”。在美国收紧货币政策的当口,一系列关于核心国家汇率利率溢出的问题油然而生:美国的货币政策变动的溢出效应在大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的环境下是否有所减弱?无论采取何种汇率体制,一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和金融市场是否难免受到核心经济体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溢出效应是否正在增加?除了汇率制度,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帮助外围国家抵御核心国家货币政策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国际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尚有那些合作和协调的空间?为了找寻以上问题的答案,本文着重研究了核心国家(美、欧、日、中)的关键货币政策变量(短期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动对非核心国家的金融条件的影响。本文的实证检验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笔者构建了一组面板VAR模型估计了以美国、美欧日和美欧日中为核心国家样本的货币政策利率(影子利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对外围国家的相关货币政策变量的影响。通过实证,笔者发现美联储政策利率(影子利率)在2009-2013年这5年中对外围国家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存在显着的溢出效应,但在2014-2018年这5年中,美联储政策利率(影子利率)对外围国家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的溢出效应变得不显着。在2014年美国加息周期启动之后,核心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化削弱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于外围国家的溢出效应。美国实际有效汇率在09-13和14-18这两段时间内都对外围国家的实际有效汇率产生显着的溢出效应。在三个子样本中,发展中国家的样本受到的溢出最为显着。显示不同国家在面对核心国家货币政策溢出时的反应有所分化。在第二部分实证中,笔者研究了外围国家在面对核心国家货币政策变量溢出时表现有所分化的原因。笔者测算了每个国家的基本面情况和汇率及股市变动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投资者会根据各个新兴国家不同的基本面做出差异化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在笔者利用综合所有基本面变量的综合基本面指数进行估计时,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显着。从结果上看,只要新兴国家能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去增强他们的经济基本面,那么面对冲击蔓延之时,这类国家汇率就能更少受到冲击。笔者还进一步考察了新兴市场的汇率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不同表现。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基本面差别所带来的汇率表现差异在2008年之后变得越来越显着。接下来,我们探讨了国际货币政策在G20框架下加强沟通和协调的必要性,并就现有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协调提出建议。

万亮[9](2018)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 ——以中美两国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以中美两国为例,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考察。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和现状如何?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潜在收益有多大?哪些因素阻碍了有效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采取那些机制设计和制度改革,可以有效地促进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首先,本文系统性地回顾了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文献,分析了两代货币政策协调理论框架的发展脉络和优缺点,研究了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和现状。尽管现有文献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收益的大小,仍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近年来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越来越倾向于证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非常显着,这与世界各国在宏观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形相一致。但在实践中,有效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并不多见,最为成功的例子往往发生在世界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之时。其次,本文以NOEM模型框架,在垄断竞争和名义价格粘性的假设上,建立了两国一般均衡模型,分别分析了在PCP定价方式和LCP定价方式下,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潜在福利。模型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大小,取决于贸易品的定价方式和本国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的相关性。在LCP定价方式下,消费者面临的相对价格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不存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因此,不存在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在PCP定价方式下,消费者面临的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变化,本国的货币政策通过出口价格影响外国福利,而本国的货币政策只考虑本国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冲击,因此货币政策协调有收益。具体的收益大小取决于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冲击的相关性,且相关性越小,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越大。经过参数校准后,可以认为货币政策协调的福利改进,大约与各国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收益相当。再次,本文使用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美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和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表明,两国的产出、价格水平和货币政策,主要受到本国冲击的影响,但源于外国的冲击也不容忽视。而且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大于中国对美国的影响。虽然两国对同一种冲击的反应是含混甚至相反的,但论文确实发现了两国在货币政策方向上的同向性:当美国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时,中国也倾向于增加货币供给;反之,当中国增加货币供给时,美国也倾向于降低利率。最后,本文分析了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障碍和解决方案。虽然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存在显着的收益。但搭便车和违约问题,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者的非经济动机和第三国问题等,阻碍了有效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形成。因此,有效的协调往往发生在危机期间。为了克服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障碍,各国必须加强货币政策信息的交流,完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设计,充分发挥超主权国际机构的作用,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加强区域货币政策协调,改革IMF和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对于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在加强两国央行危机管理和联合行动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中立的货币政策协调评估机构,加强两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规模和结构管理,进一步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

白德龙[10](2017)在《中国货币政策对经贸关联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国的证据》文中研究说明开放经济中,一国政策调整除了调控本国的经济以外还会对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变量产生一定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受到质疑,中国也及时调整经济战略,实施走出去的“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加强中国与经贸关联国的金融贸易联系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货币政策对经贸关联国的外溢效应。本研究使用高频事件研究法,选取经贸关联国的利率和汇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中国存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解释变量,考虑了美国货币政策以及全球性变量的影响,测度和分析了中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变动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和汇率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通过对经贸关联国的利率、汇率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货币当局的存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金率公告对经贸关联国的利率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而对经贸关联国汇率存在反向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性;其中,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最为集中。通过对比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前后的实证结果我们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范围在战略转型之后有扩大的趋势。本研究进一步根据中国与经贸关联国的贸易数据、资本流动数据测度中国与经贸关联国的金融联系和贸易联系,并据此对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渠道进行分析,发现金融联系和贸易联系是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的重要渠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的加强,中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所扩大。本研究的结论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中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适当考虑经贸关联国的影响,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使用定向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减少负向的外溢效应,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同时本研究的实证研究结果对于在经贸关联国投资的投资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2.1.1 传统货币政策定义
        2.1.2 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2.1.3 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2.2.1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定义及分类
        2.2.2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外溢性研究
        2.2.3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3章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分析
    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演变机制
        3.2.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3.2.2 前瞻性指引
    3.3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机制
        3.3.1 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2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的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3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4 流动性过剩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3.3.5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货币政策演变
第4章 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性的理论机制分析
    4.1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研究的理论模型
        4.1.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4.1.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
        4.1.3 模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解释
    4.2 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4.2.1 利率传导渠道
        4.2.2 汇率传导渠道
        4.2.3 资产价格传导渠道
        4.2.4 信贷传导渠道
    4.3 非传统货币政策外溢性传导机制分析
        4.3.1 利率传导渠道
        4.3.2 汇率传导渠道
        4.3.3 信贷传导渠道
        4.3.4 信号传导渠道
第5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路径分析
    5.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
        5.1.1 美国货币政策变迁描述性特征
        5.1.2 中国宏观经济变化特征
    5.2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
        5.2.1 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的理论基础
        5.2.2 数据选取和模型建立
        5.2.3 实证分析
    5.3 量化宽松政策前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研究
    5.4 本章结论
第6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的时变性分析
    6.1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传导的时变性机制
    6.2 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6.2.1 数据选取与指标构建
        6.2.2 TVP-VAR模型设立
    6.3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冲击时变性的实证结果
        6.3.1 美国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6.3.2 美国非传统货币政策冲击效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基础
        1.2.2 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性
        1.2.3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理论分析
    2.1 货币政策的常规传导机制
    2.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3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模型
第3章 TVP-VAR模型和中国金融风险的测算
    3.1 TVP-VAR模型的理论基础
    3.2 中国金融风险的测算
第4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的选取
        4.1.1 美国货币政策变量
        4.1.2 中国金融压力指数
        4.1.3 数据的预处理
    4.2 实证分析过程
        4.2.1 MCMC模拟分析
        4.2.2 TVP-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3 实证结果总结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和灵活性
        5.2.2 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
        5.2.3 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
        5.2.4 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
        5.2.5 加强对国内金融部门的监管
        5.2.6 完善宏观审慎政策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及不足
        1.3.1 本文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2.1.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1.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
    2.2 对外开放度的文献综述
        2.2.1 对外开放度的度量方法
        2.2.2 对外开放度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3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文献综述
        2.3.1 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2.3.2 美国量化宽松对外部的溢出效应
        2.3.3 新兴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的回溢及溢出效应
        2.3.4 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2.4 文献综述评述
第3章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3.1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
        3.1.1 货币政策框架与传导机制
        3.1.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3.1.3 经济开放理论
        3.1.4 对外开放度测度
        3.1.5 对外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3.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
        3.2.1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起源及理论基础
        3.2.2 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溢出渠道
        3.2.3 新兴经济体的回溢及溢出
        3.2.4 以邻为壑效应和火车头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检验
    4.1 对外开放度的设计及测度
        4.1.1 主成分分析法
        4.1.2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及分析
    4.2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有效性模型
    4.3 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4.3.1 数据选取
        4.3.2 SVAR模型短期约束条件
        4.3.3 实证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贸易金融开放度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检验
    5.1 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
        5.1.1 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模型的基础
        5.1.2 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模型
    5.2 修正的贸易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模型
    5.3 贸易金融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选取
        5.3.2 实证分析结果
        5.3.3 自相关检验及稳健回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检验
    6.1 中国与美欧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模型
        6.1.1 时变参数模型的理论基础
        6.1.2 时变参数模型的构建
    6.2 中美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6.2.1 数据选取
        6.2.2 实证分析结果
    6.3 中国和欧元区之间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6.3.1 数据选取
        6.3.2 实证分析结果
    6.4 中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溢出效应模型
        6.4.1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的理论基础
        6.4.2 PVAR模型的构建
    6.5 中国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6.5.1 数据选取
        6.5.2 实证分析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研究结论
        7.1.2 对外开放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结论
        7.1.3 我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并关注开放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7.2.2 逆周期调节中关注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变化
        7.2.3 关注我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实现内外部经济协调发展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日本QQE政策对中国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的研究
        0.2.2 国内的研究
    0.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主要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
1.货币政策跨国溢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1.1 主流研究范式
        1.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1.2 多恩布什对模型的拓展
        1.1.3 新凯恩斯学派的分析框架
    1.2 货币政策跨国溢出渠道
        1.2.1 利率渠道
        1.2.2 预期渠道
        1.2.3 资产组合再平衡渠道
    1.3 非传统货币政策跨国溢出效应假说
2.日本QQE政策实施期间中国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
    2.1 日本QQE政策的主要内容
        2.1.1 无限期开放式QQE:2013.4-2016.1
        2.1.2 NIRP和 QQE并行:2016.1-2016.9
        2.1.3 YCC和 QQE并行:2016.9-至今
    2.2 2013年后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特征
        2.2.1 无限期开放式QQE:2013.4-2016.1
        2.2.2 2016.1-2016.9:NIRP和 QQE并行;2016.9-至今:YCC和 QQE并行
3 日本QQE政策跨国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3.1 模型设定
    3.2 数据选取
    3.3 计量分析
        3.3.1 稳定性检验
        3.3.2 建立VAR模型
    3.4 实证结果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结论
    4.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是否存在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1.2.2 关于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渠道
        1.2.3 关于货币政策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货币政策影响股市价格的理论基础
    2.1 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国际传导机制
        2.1.1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2.1.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Redux模型
    2.2 货币政策影响股市价格的国际传导渠道
        2.2.1 汇率渠道
        2.2.2 利率渠道
        2.2.3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渠道
        2.2.4 心理预期渠道
    2.3 小结
3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影响的现实分析
    3.1 美联储加息的原因和过程
        3.1.1 美联储加息的背景原因分析
        3.1.2 美联储加息的过程
    3.2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溢出效应的现实分析
        3.2.1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的溢出效应
        3.2.2 美联储加息影响中国股市价格的传导渠道
    3.3 小结
4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股市价格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与样本说明
        4.1.1 变量选取
        4.1.2 样本说明
    4.2 实证研究方法说明
    4.3 实证检验
        4.3.1 平稳性检验
        4.3.2 VAR模型滞后阶数和稳定性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脉冲响应分析
        4.3.5 方差分解
    4.4 实证结论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积极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制度建设
        5.2.2 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管理水平
        5.2.3 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5.2.4 逐步审慎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5.2.5 加强对预期的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6)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外溢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文本的创新之处
        1.4.2 文本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货币政策外溢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货币政策外溢的概念与分类
        2.1.1 货币政策外溢的概念
        2.1.2 货币政策外溢的分类
    2.2 货币政策外溢的理论模型
        2.2.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2.2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
    2.3 国际间政策协调理论
        2.3.1 哈马达模型
        2.3.2 凯南的两国模型
        2.3.3 罗格夫模型
第3章 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外溢的现实背景及机制分析
    3.1 “一带一路”国家概述
    3.2 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外溢的现实背景
        3.2.1 对外贸易
        3.2.2 投融资
    3.3 货币政策外溢的传导机制分析
        3.3.1 利率传导机制
        3.3.2 汇率传导机制
        3.3.3 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3.3.4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的构建
    4.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 参数估计与检验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3.2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4.3.3 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确定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4.3.5 PVAR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4.3.6 脉冲响应函数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美国的加息与减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2.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3.数理建模
    3.1 家庭部门
    3.2 厂商部门
        3.2.1 技术约束
        3.2.2 需求约束
        3.2.3 资本约束
    3.3 政府部门
    3.4 市场出清
        3.4.1 商品市场出清
        3.4.2 国际债券市场出清
4.模型对数线性化与参数校准
    4.1 对数线性化
    4.2 参数校准
    4.3 贝叶斯估计
5.脉冲响应
    5.1 美国加息减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1.1 美国加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1.2 美国减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2 美国加息减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5.2.1 美国加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5.2.2 美国减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5.3 美国加息减税对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影响效应的对比
6.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后危机时代的大国货币政策由同步转向分化
        1.1.2 浮动汇率的中小经济体同样不能幸免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冲击
        1.1.3 中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的溢出效应提高
        1.1.4 基本面对于新兴国家抵御危机蔓延的重要性凸显
    1.2 拟解决的问题和结构安排
    1.3 本文的名词和短语解释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货币政策溢出理论基础
        2.1.1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解释
        2.1.2 大国货币政策溢出条件的相关理论—修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1.3 货币政策利率和长期市场利率溢出的相关理论—利率平价理论
        2.1.4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OEM)
    2.2 货币政策溢出的相关实证研究
        2.2.1 关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实证
        2.2.2 关于美、欧、日货币政策溢出的实证
        2.2.3 中国货币政策对外围经济体溢出的实证
        2.2.4 基本面对新兴市场抵御危机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危机后美、欧、日、中的货币政策演进
    3.1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退出路径
    3.2 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负利率
    3.3 日本央行的量化质化宽松货币政策及负利率政策
    3.4 危机后人民银行稳健+微调的货币政策
第四章 美、欧、日、中对外围经济体货币政策溢出的实证研究
    4.1 样本和变量的选取
    4.2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4.2.1 模型简介
        4.2.2 估计方法
    4.3 估计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4.3.1 实证研究的设计
        4.3.2 VAR分析
    4.4 进一步的讨论
        4.4.1 加入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影响
        4.4.2 2009 年到2013 年的利率下行阶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围经济体面对大国货币政策溢出表现分化的研究
    5.1 2018 年新兴国家在面对美联储加息溢出时的表现分化
    5.2 实证模型的设计与结果
        5.2.1 样本的选取
        5.2.2 2018 年样本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5.2.3 综合基本面指数在过去几轮危机中的回归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兴国家货币危机与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关系
    6.1 新兴市场危机与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关系
        6.1.1 拉美债务危机-(资本项目开放+固定汇率)
        6.1.2 韩国、中国台湾的泡沫破灭(汇率半浮动+资本项目半开放)
        6.1.3 墨西哥比索危机(固定汇率制度+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6.1.4 阿根廷危机(固定汇率制+资本项目开放)
        6.1.5 亚洲金融危机(固定汇率+资本项目开放)
    6.2 新兴国家面对核心国家货币政策溢出的应对方法
        6.2.1 哪些新兴国家发生风险的概率更高?
        6.2.2 新兴国家应对大国货币政策溢出的方案
        6.2.3 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的前景
        6.2.4 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 ——以中美两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第三节 为什么需要国际政策协调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五节 研究结论、主要贡献与展望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第一代货币政策协调模型:IS-LM-BP框架
    第二节 第二代货币政策协调模型:NOEM框架
    第三节 对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对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收益的模拟估计
第三章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第一节 历史视角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第二节 金融危机间的国际政策协调
    第三节 金融危机期间国际政策协调的作用、缺陷和启示
    第四节 金融危机后国际政策协调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协调的现状与前景
    第一节 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美货币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美货币政策协调的问题
    第四节 中美货币政策协调的前景展望
第五章 两国货币政策协调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一节 基本模型
    第二节 厂商价格决定
    第三节 弹性价格均衡
    第四节 PCP定价下货币政策协调
    第五节 LCP定价下的货币政策协调
    第六节 模型结论与扩展
第六章 中美间货币政策溢出及货币政策协调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中美宏观经济的相互依赖
    第二节 SVAR模型简介
    第三节 实证研究
    第四节 研究结论
    本章附录
第七章 为什么我们没看到更多的货币政策协调?——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障碍分析
    第一节 博弈论视角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第二节 不确定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第三节 政策制定者的非经济动机
    第四节 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分配问题
    第五节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的“第三国”问题
第八章 通往更高效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第一节 促进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设计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协调机制改革
    第三节 推进G20货币协调机制建设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中国货币政策对经贸关联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国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的理论研究
        一、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二、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应外溢的文献综述
        一、大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研究
        二、货币政策外溢效应传导渠道研究
        三、货币政策外溢效应决定因素研究
        四、中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研究
        五、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中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机理和传导渠道分析
    第一节 中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理论模型和机理分析
    第二节 中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传导渠道分析
        一、资本渠道
        二、贸易渠道
        三、人民币国际化将强化外溢效应
第四章 中国货币政策对经贸关联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数据变量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处理
    第三节 中国货币政策变动对经贸关联国利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利率基准回归
        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前后的比较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变动对经贸关联国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汇率基准回归
        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前后的比较
    第五节 对中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细化分类分析
        一、利率分析
        二、汇率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结语

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D]. 曹为宇. 吉林大学, 2020(03)
  • [2]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D]. 许以.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3]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溢出效应研究[D]. 魏天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日本QQE政策对中国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D]. 王婉锜. 辽宁大学, 2020(01)
  • [5]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股市价格的影响研究 ——基于美联储加息视角[D]. 刘明明.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6]我国货币政策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外溢效应研究[D]. 谢司阳.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7]美国的加息与减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应对措施[D]. 文程浩. 武汉大学, 2019(06)
  • [8]大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D]. 李刘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9]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 ——以中美两国为例[D]. 万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8(03)
  • [10]中国货币政策对经贸关联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相关国的证据[D]. 白德龙.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之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