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年龄与胸径关系的回归分析

杨树年龄与胸径关系的回归分析

一、杨树树龄与胸径关系的回归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和晓彤[1](2021)在《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加,进而导致了全球变暖等生态问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成为严重威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针对城市低碳化发展,使得城市碳排放量和碳汇量逐渐趋于平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正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是我国达成“碳达峰”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中碳汇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城市绿地系统与人类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碳汇量的估算,对近距离解决碳平衡的问题可以提供数据支撑,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当前,针对城市建成环境的碳汇量测算方法较少,因此,本文试图结合既有碳汇量估算方法,以总体规划层面的绿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适用于总体规划方案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以期对城市绿地低碳化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价值。本文通过综述不同学科背景下对绿地碳汇的相关研究和分析比较既有的碳汇量估算方法,从而在既有的可以用于城市层面绿地碳汇量估算的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符合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和指标。并且以西安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层面的绿地为例,对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并通过生物量异速方程法和遥感反演法分别对样地和现状绿地碳汇量进行了测算,从而得到西安市总规层面绿地碳汇量测算的相关参数;通过改进后的估算方法对西安市的总体规划绿地进行了碳汇量估算及结果验证;最后对改进后的碳汇量估算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首先,辨析和阐述了碳汇、城市绿地、植被等相关概念,总结梳理了多个学科领域对碳汇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既有的碳汇量估算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碳汇量估算方法可以借鉴的方面。其次,分析了总体规划层面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内容和指标,总结了总体规划阶段可获取的数据,并结合城市绿地碳汇量影响因素,选取IPCC提出的人类聚居地碳汇量估算的思路,分析了其估算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总规层面适用的估算方法以及方法中涉及参数的获取方法。并论述了该方法的适用性。第三,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析解读了西安市中心城区总规层面绿地的建设现状和规划内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绿地植被的相关特征,为提取西安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的相关参数提供数据支撑。最后,在样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绿地碳汇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样地碳汇量的测算和遥感反演法的整体绿地碳汇量测算,提取了西安市中心城区的绿地碳汇量估算相关参数,并对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的碳汇量进行了估算,最后,对于改进后碳汇量估算方法以及本章获取相关参数的应用进行了归纳。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基于既有碳汇量估算方法,结合碳汇量影响要素和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指标,在IPCC提出的碳汇量测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绿地系统碳汇量估算方法;利用西安市中心城区的绿地植被调研数据,论证了绿地碳汇量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树种、乔灌草覆盖面积、植物的树高、冠幅、胸径、植被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以及绿地类型,发现了高碳汇植被有杨树、无患子、榉树、金钱松、香樟、雪松、悬铃木、银杏等;通过样地清查和遥感反演的方法,获得了西安市中心城区总规层面各类型绿地的碳密度值,其中公园绿地碳密度平均值为1.32kg/m2,碳密度区间为0.6~1.5kg/m2;广场绿地碳密度为0.96kg/m2,碳密度区间为0.3~1.2kg/m2;防护绿地碳密度为1.77kg/m2,碳密度区间为1.2~2.1kg/m2;最后,应用碳密度值和固碳速率,估算了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的总碳汇量和年碳汇量。

赵楠[2](2021)在《干旱绿洲区葡萄和白杨树干液流动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用水是干旱区水资源消耗的主要方式,随着农业和生态用水供需矛盾日渐加剧,水资源危机成了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了解干旱绿洲区主要经济作物葡萄和农田防护林白杨的蒸腾过程对于建立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和推动干旱地区经济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敦煌生态水文站树干液流、环境因子、涡度相关和生理指标的实测数据,本文研究了葡萄和白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动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了两树种夜间液流的差异性,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树干液流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两树种树干液流均呈现季节性变化规律,但白杨液流速率在整个生长季显着高于葡萄且在正午光照最强时出现“午休”现象,另外两树种胸径与蒸腾量之间并不是单一的正相关关系(2)不同天气条件下葡萄液流速率日变化基本表现为晴天高于阴天和雨天。白杨树液流速率虽然在晴天最大,但在阴天和雨天随净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会迅速回升。两树种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均存在时滞,在晴天条件下表现为液流峰值滞后于相对湿度,但提前于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净辐射。(3)葡萄和白杨均存在夜间液流,两树种生长季夜间蒸腾量占日总蒸腾量的比率分别为4.9%±4.4%和14.0%±4.3%。葡萄夜间液流与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的相关性较强,认为葡萄夜间气孔打开使得夜间蒸腾发生,而白杨夜间液流主要起到茎干储水的作用(4)利用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净辐射这三个气象因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较好的模拟两树种蒸腾量,但相较于实测值存在一定低估,葡萄和白杨日间模拟量分别占实测量的78.9%±10.6%和81.6%±5.0%。本研究综合使用热扩散、涡动相关、微气象观测等先进技术,较全面地掌握了干旱绿洲区葡萄和白杨的蒸腾耗水规律,为指导干旱区农业与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提高该地区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一定的依据。

何利明[3](2021)在《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M),作为我国东北重要的大径级用材的白蜡树属树种,应用场景广泛。针对水曲柳生产中优良种质缺乏、幼年苗木易受寒害和虫害的问题,开展了以水曲柳为母本,同属的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 Linn.,A)、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V)、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S)和水曲柳为父本的种间(MA、MV和MS)、种内(MM)杂交育种。本研究在前人种间杂交获得杂种种子与苗木的基础上,开展了 100个杂交组合涉及15个母本和17个父本的种内杂交。在系统地完成了杂交结实效果分析、杂种子一代(F1)的种子性状和苗木的多性状(寒冷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优势分析和优良多性状杂种种质的选育后,对杂种F1诸多杂种优势中影响成材的抗寒性优势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杂交结实的效果分析:通过采种和育苗获得了 24165粒种内杂交的种子和55个杂交组合的F1苗木。高压静电场处理(20 KV、间距10 cm、30 min)下种间杂交结实有了显着性提高(种子和苗木数提高了 22.4~517.5%和190.3~927.8%),并由此提出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促进种间杂交结实技术。2、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杂种F1的种子性状表现出杂种优势(种间千粒重母本杂种优势(HFPs)达到10.5~14.2%)。连续多年的子代测定的结果显示,种间F1均可以在东北地区正常越冬,并表现出显着的生存率和生长杂种优势(生存率和材积最高HFPs可达35.6%和29.6%);MS的抗虫性HFPs为9.7%。表明种间杂交的育种策略在水曲柳抗性遗传改良中是可行的且效果显着。同时,通过14种曲线方程的回归分析与方程适应性检测,建立了杂种F1的树高生长和种间F1的杂种优势估计模型。3、杂种优良多性状的选育:选育了优良多性状(结实数和千粒重(良种推广中代表性繁殖性状)与苗木的适应性、生长、抗虫和抗寒)的杂种种质,并评价了其选育效果。1)结实数和千粒重选育:亲本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5.6~98.8%和11.6~26.3%;34个杂交组合分别超出总均值的43.1~167.8%和11.6~26.6%。2)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选育:选育了优良适应性的亲本和杂交组合,亲本生存率最高超均值27.0%(MV);25个杂交组合HFPs最高为85.2%(MV)。选育了优良生长和抗虫性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单株,亲本的材积遗传增益最高为16.8%(MV)、抗虫性遗传增益为2.1%(MS);25个杂交组合的材积HFPs最高为164.7%(MV)、抗虫性HFPs为43.3%(MS)和15.9%(MM)。优良通直度27个MM单株的材积最高超均值167.5%;抗虫性优良27个MM和8个MS单株的抗虫性超均值181.7%和67.1%。3)抗寒杂交组合选育:基于生存率,综合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选育了 4个优良抗寒的种内杂交组合(2×8、2×90,6×1、1×1)。从多个方面评价了高抗寒代表组合2×8的抗寒性优势,其中:3年生生存率HFPs达到了62.6%;帽儿山越冬后的3年生的典型单株无明显分枝,而对照分枝较多;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以及叶片同样表现抗寒优势。4、基于DNA序列差异(核遗传)的杂种F1抗寒性杂种优势形成机制解析:从抗寒F1(2×8)与母本(2ck)间多个水平上的差异解析了种内F1的抗寒杂种优势机制:1)适应性和生长差异:2×8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性状上均存在显着的杂种优势(6年生生存率和材积、5年生通直度的HFPs为63.1%、66.5%和7.7%)。2)生理生化指标抗寒系数差异:2×8的渗透系统(可溶性糖HFPs为292.0%)、膜系统(相对电导率的 HFPs 为 13.7%)、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系统(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HFPs为155.6%)和ABA(脱落酸)含量(HFPs为67.9%)上均有显着杂种优势体现。3)基因表达差异:寒冷处理后的基因表达中,2×8的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依赖途径(节律基因 FmLHY(LATE ELONGATED HYPOCOTYL)、FmCBF1和 FmCOR413(Cold-regulated 413)的 HFPs 为 160%、109%和 495%)、ABA 途径(FmPYR1(Pyracbactin Resistance 1)的 HFPs 为 109%)、ROS 相关基因(FmPOD(POD 合成酶基因)HFPs为155%)和6个抗寒响应WRKYs中(FmWRKY21和FmWRKY40的HFPs为289%和240%),均表现出显着杂种优势。4)抗寒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2×8的FmCBF1、FmWRKY40和FmWRKY7基因的 CDS 区域内分别有一个 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T-A)、18 bp 片段缺失和58 bp片段插入;FmWRKY7基因启动子中有一个SNP(G-A)。由此,解析杂种F1抗寒杂种优势具体机制为:杂交重组了不同杂交亲本的基因资源,跟母本对照相比,在DNA重组过程中,引起了某些重要的抗寒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的基因或者上游启动子的DNA序列产生了变异(如缺失,插入或点突变)。而这些变异,调节了这些在水曲柳幼苗中关键转录因子如FmCBF1、FmWRKY40和FmWRKY7等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效率。同时,在“分子大开关”节律基因的共同调控下,CBF途径中关键基因(如FmCIHK、FmICE1等)、寒冷胁迫响应基因CORs(FmCOR413等基因)、ROS和ABA相关基因的高表达,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理指标(渗透系统、膜系统和ROS系统)以及内源激素(ABA等)的含量的上调来应对寒冷胁迫,从而形成抗寒性杂种优势。本研究根据水曲柳杂交结实效果提出了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促进种间杂交高效结实技术;F1的多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确认了通过引进花粉的种间杂交育种策略在克服其他三种白蜡树属树种在东北地区难以存活的引种瓶颈、同时引进它们的优良性状来进行水曲柳遗传改良的可行性:优良多性状的水曲柳杂种种质的选育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大径级用材林建设提供了优良材料和选育策略;通过抗寒关键基因序列变异、基因表达和生理生化分析解析了杂种F1的抗寒机理,并在亲子代间的关键转录因子DNA序列差异上有所突破,为水曲柳抗寒性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奠定基础。

柳雪梅[4](2020)在《我国4种主要针阔叶树种的热值和单木储能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生物质能源林是解决当前能源问题,实现林木生物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热值作为考察能源树种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了植物固定和转化太阳能的效率,也能有效衡量植物的初级生产力水平。从大尺度方面,以我国分布广泛的2个针叶树种组(落叶松、云杉)和2个阔叶树种组(杨树、栎树)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树种组不同器官热值、灰分含量的大小及差异显着性,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单木一元和二元储能量回归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4个树种组干材热值和灰分含量随干材高度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云杉热值和杨树灰分含量随干材的增加而下降外,其余树种热值及灰分含量均呈现随干材高度从上到中、下部位的变化而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干材不同高度处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大都存在显着差异。(2)4个树种组根系的热值和灰分含量随根系粗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2种阔叶树根系的干重热值随着树根变细而降低外,其他的热值及灰分含量均表现为细根>粗根>根茎,且根茎、粗根、细根间热值和灰分含量大都存在显着差异。(3)各树种组不同器官中树叶、树枝、树皮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较高,而干材和根系的相对较低,地上部分各器官热值的加权平均值高于树根的热值,灰分含量大致呈现相反的趋势;地上不同器官间、树根与地上各器官间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大都存在显着差异。(4)2个针叶树种组各器官热值均高于2个阔叶树种同器官的热值,灰分含量则比阔叶树种同器官的低。全树灰分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杨树>栎树>云杉>落叶松,去灰分热值则为云杉>落叶松>杨树>栎树;全树热值的变动系数均小于5%,灰分含量均大于25%。(5)4个树种组的热值、灰分含量除了与地域分布相关外,部分树种还与胸径、树高、起源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各树种组不同分布区域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大都存在显着差异。(6)通过普通回归和对数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各区域不同树种组单木储能量与胸径及胸径和树高组合变量的一元和二元回归模型,进而选出最优模型,其拟合优度均处于较高水平;为方便应用、提高效率,在实践中可采用基于胸径的一元模型;对不同树种组分区域进行单独建模,可降低总体误差,提高拟合效果。

程涉[5](2020)在《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田防护林是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防护林种,既能抵御自然灾害,又能改善农田小气候,给农作物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确保作物稳定高产。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黄河故道沿线农作物产量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构建科学、系统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防护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黄泛区内选取42条林带,进行地形因子、土壤性质和树木生长状况等的调查和测定,并对立地条件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典型立地的标准木进行解析,分析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特性;结合各器官生物量测定,分析不同立地条件杨树防护林的生长规律,并对其生长适应性做出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黄河故道立地条件分析研究区地势平缓,高程集中在2.5-10m,坡度集中在0-4°;土壤平均容重为1.35g/cm3;土壤质地以粉砂粒为主;pH均值为7.57,呈弱碱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均值为1.82g/kg;根据标准,研究区三种土壤速效养分碱解N、有效P、速效K均为6级很缺乏水平;研究区内防护林带平均林龄(a)为9.2a,平均胸径(DBH)为24.91cm,平均树高(H)为16.05m,东西向林带长势优于南北向林带。(2)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筛选并定性6个对立地造成影响的主导因子,分别是土壤质地、饱和含水率、全N含量、林分生长状况、土壤pH值、微地形;结合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将研究区界定为黄河故道主流立地类型区,并通过主导因子将所有样点分为2个立地类型组,包括5种立地类型。立地类型组冲积扇顶部含有3种立地类型,分别是粉壤土高特性区(I)、砂壤土中特性区(II)、粉壤土中特性区(III);冲积扇坡地包含2种立地类型,分别是砂土中特性区(IV)、砂壤土低特性区(V)两种立地类型。立地条件从好到差排序为I、II、III、IV、V。(3)杨树防护林生长过程分析杨树生长特性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冲积扇顶部优于冲积扇坡地。第10a时,不同立地类型解析木胸径总生长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II,平均胸径为20.73cm,最小为立地类型V,胸径只有12.13cm;树高总生长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平均树高为19.45m,最小为立地类型V,树高只有12.43m;材积生长总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II,平均材积为0.427087m3,最小为立地类型V,材积为0.061407m3。(4)杨树防护林生长方程拟合和生长时期划分各立地条件下杨树防护林的生长预测模型表明:杨树防护林胸径、树高生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趋势,材积生长表现出“慢-快”的J型生长趋势。使用常用的树木生长经验方程如幂函数回归模型、指数回归模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及Logistic生长模型进行拟合,模型P值均小于0.001,效果均显着,模型相关系数R2均大于0.8,以Logistic生长模型和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根据Logistic生长模型,防护林的生长时期可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树高的速生起始点出现的最早,平均从第4a树高进入速生期;胸径进入速生期平均为第5.8a;材积最晚,平均为第10a。立地类型I标准木的胸径、树高、材积早于其他立地类型标准木进入速生期,且速生期总长度短,杨树成熟时间早;立地类型IV号和V号各生长因子的速生期晚于其他三种立地类型。(5)杨树防护林生物量特征研究不同立地类型区杨树防护林单株地上生物量分别为:I号280.34kg、II号382.80kg、III号336.45kg、IV号309.95kg、V号157.12kg。不同立地条件下杨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相同,表现为干:枝:叶=73.5%:20%:6.5%。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模型为W=aDb,属于CAR型,模型解释度R2均大于0.5,模拟干和枝相关性显着,模拟叶和整株相关性极显着。

朱敏[6](2020)在《西安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城市生态建设现今已经成为各学科对城市发展研究必不可少的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控制碳排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要责任,“低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热词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低碳发展成为现今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在城市发展的“低碳”研究中分为“碳源”与“碳汇”两大部分。目前我国不同专家学者对于城市碳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且选址范围集中于各市县城区范围之外。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碳汇的核心贡献者,而其碳汇评价体系、价值计量方法、评价指标计量方法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完善的研究体系和研究范式,亟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城市绿地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一个城市为单元、结合地域特征,构建适合本地的绿地固碳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西安市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遥感影像解译以及现场调查数据来估算城市绿地碳储量,并提出一种高碳汇发展策略。将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分为公园绿地(G1)、防护绿地(G2)、附属绿地(XG)和区域绿地(EG)四大类,其中附属绿地(XG)又包含居住区绿地、文教区绿地、行政办公绿地、商业区绿地、工业区绿地以及道路绿地六类,之后对不同类型绿地的碳密度、碳储量分别进行构建回归模型估算。对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进行实地普查,对植被数据做统计与分析,并依照现状绿地植被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归纳出研究区内的12种植被种植模式。采用样地清查方式调查各类绿地中的详细数据,样地选取依据空间平衡抽样法结合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的方式。首先建立抽样框,以通用随机方格分层算法将研究区最终分为50m*50m抽样框,在各层绿地中选取样地共选取样地236处,通过实地调查对样地内数据进行清查、统计、分析。然后使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方程法测算样地碳储量,并对12种植被种植模式以50m*50m为单元分别进行碳储量测算,然后对其固碳能力做对比分析。采用回归方法建立碳储量与植被指数的回国模型,估算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系统碳储量。最后根据估算结果,针对性的提出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高碳汇发展策略。结果显示: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总碳储量最终估算结果为348.559*106kg。其中公园绿地碳储量为223.005*106kg;防护绿地碳储量为13.715*106kg;区域绿地碳储量为36.150*106kg;居住区绿地碳储量为51.457*106kg;文教区绿地碳储量为10.667*106kg;行政办公绿地碳储量为1.362*106kg;商业区绿地碳储量为1.847*106kg;工业区绿地碳储量为4.243*106kg;道路绿地碳储量为6.113*106kg。其影响因素包括:植被的胸径、植被的株高、绿地斑块面积、树龄、郁闭度、树种组成、种植方式。植被的成熟林碳汇能力最强,浐灞生生态区成熟林地较少,以中龄及幼龄居多,因此其绿地的固碳能力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绿地斑块的影响当然斑块面积越大,碳汇能力也就越高,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用地中增加绿地面积是提高该项指标的最好解决方案。郁闭度为0.5-0.6,是绿地的最佳种植量,该范围内碳汇能力最强。植物的种植方式的影响,林缘线以凹槽式的种植方式或起伏有致的种植方式的碳汇能力明显高于林缘线无变化的种植方式,有凹槽的种植方式碳汇能力也明显高于仅有凸起式的种植方式。浐灞生态区内单株碳汇能力较高的植被包括雪松、梧桐、杨树、槐树、银杏、女贞等树木,而香樟、臭椿、合欢、水杉、海桐等植被碳汇能力也较高。混交林中梧桐与杨树组合为优势树种的林地,碳汇能力最高,其次是梧桐与银杏的组合,优势树种所占比例不低于总数量的50%。对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系统发展建议:除增加面积外,还可通过绿地碳汇网络的连通与耦合、绿化生态空间的垂直延展、绿地功能服务的精明导控来合理分配绿地空间提提高浐灞生态区的固碳能力。加强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市内部联系以及外部自然环境的渗透,生态区内部打通绿色连接廊道,以实现城市绿地与其他用地的良性互动,构建浐灞生态区的绿色网络。通过优化自然群落配置、控制植被的种植密度、适当的条件下选择高碳汇植被、合理的加强后期绿地管理等手段,提高城市绿地的碳密度与固碳能力。最终实现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的高碳汇发展。

赵英铭[7](2020)在《内蒙古磴口县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文中提出绿洲防护林是干旱区森林碳储量的主体,占其总储备量80%以上。新疆杨是该区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对于估算区域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生物量及其碳汇功能意义重大。尽管过去对新疆杨农田防护林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有相关研究,但对于不同年龄结构林带生物量分布及其固碳特征缺乏系统认识,直接影响着区域防护林总生物量及其固碳功能的估算精度。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磴口绿洲的新疆杨典型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基于标准木测定和固定样地监测,分析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等四种不同林龄新疆杨单株和群体的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了不同树龄单株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特征;构建了不同树龄新疆杨单株、林带、林网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和计算方法,将林带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效益同步模拟估算,对磴口绿洲防护林综合功能进行了评估,为干旱区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和健康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树龄单株生物量变化规律表明:不同树龄单株生物量方差分析存在显着差异,新疆杨防护林单株生物量随树龄增加而增加,但生物量增长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峰值出现在近熟林,达到数量成熟,应适当间伐。本研究中新疆杨成熟林单株最大胸径可达到41.97 cm,其总生物量高达872.304 kg,平均增长速率43.615 kg/a,高于同类地区,本文所研究模式对于培养高生物量和大径级材有明显的提质增效作用。(2)不同树龄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变化规律表明:不同树龄单株总生物量分配比例整体表现为树干>根>主根>枝>侧根>皮>叶的分配规律,但在中龄林因枝生物量增长迅速,枝生物量比例会超过根,后期介于主根和侧根之间。树龄对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分配比例影响较大,但各器官表现不同。各器官生物量随树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仅中、小、细侧根生物量在近熟林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减小,说明在近熟林期树木的根系营养空间已接近饱和。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随年龄呈增长趋势,而其它器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新疆杨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50 cm土层内,主根占地下生物量的61.11%。5级侧根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生物量平均分配比例分别为51.13%、30.42%、12.79%、4.06%、12.34%。随树龄增加,主根、粗侧根和大侧根的生物量随之增大,但生物量在各级根系的分配比例及空间分配无显着变化,说明树龄对根生物量积累有明显增加作用,但对其分配比例和各土层空间分布影响不大。各树龄根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呈浅土层集中分布。(3)不同树龄单株各器官碳含量变化规律:将新疆杨各器官碳含量分为高、中、低、极低4类。高碳器官有树干、枝和主根,碳含量为45.28%-46.04%;中碳器官有树皮、粗根、大根和叶,碳含量为43.23%-44.04%;低碳器官有中根、小根,碳含量为40.62%-41.46%;极低碳器官有细根,碳含量为36.91%;新疆杨各器官碳含量整体差异并不大,比较结果为干>枝>主根>皮>粗根>大根>叶>中根>小根>细根。(4)不同树龄单株各器官碳储量的变化规律表明:新疆杨碳储量积累过程与分配比例分布特征与生物量大体一致,但碳储量及其增幅远小于生物量。随着树龄增长,单株及各器官碳储量均呈增长趋势,说明树龄对树木碳储量累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新疆杨单株最大碳储量为397.406 kg,增长速率为18.924 kg/a,高于同类地区,说明本研究防护林模式对于提高单株碳储量增强林带固碳功能具有显着作用。不同年龄新疆杨各器官碳储量因碳含量差别,导致其与生物量分配比例差异较大,尤其各土层根碳储量及其分配比例。0-50 cm、50-100 cm土层中主根碳储量分配比例分别比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了27.87%、29.90%,侧根碳储量分配比例比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减小了45.97%、42.90%。(5)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效益的关系表明: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固碳效益关系密切,与固碳效益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带疏透度呈负相关关系;株行距1 m×2 m或1.5m×3 m的2行带组成300 m(主林带)×140 m(副林带)新疆杨林网生物量和碳储量上限为以水定量,同步模拟生物量、碳储量、立木疏透度得出其下限分别为94-100 t/hm2、43-47 t/hm2时,林带接近疏透结构防风效益良好。以此评价磴口绿洲防护林得出该区域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1.57 t/hm2、0.79 t/hm2,上升潜力巨大,防风效益较差,还需加大防护林建设力度,以提高防风-固碳效益。

靳藏馥[8](2020)在《杜仲遗传连锁图谱重构及重要性状QTLs定位》文中认为杜仲(Eucommia ulmoides)是重要的药用和胶用经济树种,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其良种培育工作对杜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传统育种方式所需周期时间长,效率很低;且木本植物生长期长,生物个体大,遗传背景复杂,制约着杜仲遗传改良的研究进程。分子育种学通过分子标记筛选或基因工程等可直接获得增益较大的个体或优良品种和无性系,极大地提高了选择效率和育种精度。本研究以杜仲‘秦仲1号’和‘小叶’杂交F1代群体(152株个体)为材料,利用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SSR引物,对本实验室原有遗传连锁图谱进行重构,得到杜仲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统计分析F1代群体连续十年生长、物候、次生代谢物含量等重要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和变异规律,通过多树龄多性状QTLs定位和候选基因搜索,锁定生长发育过程中持续稳定表达的QTLs/基因;构建杜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并结合表型数据对F1代作图群体152个单株进行优树选择和鉴定,确定早期选择适宜树龄,为在分子水平开展杜仲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对加快杜仲定向改良和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利用杜仲‘秦仲3号’转录组数据开发了一批SSR标记引物,并且预测了萜类(杜仲胶)生物合成相关候选基因。共开发出1,870对有效SSR引物和351对适用于F1作图群体(‘小叶’ב秦仲1号’)的稳定性高、多态性良好的SSR引物;通过转录组基因功能注释,鉴定出65个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候选基因;通过幼叶幼果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出29个与萜类生物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2. 构建了一张高密度杜仲遗传连锁图谱。结合转录组筛选351对和文献查阅14对SSR引物,共应用365对SSR引物对152株F1代个体和2个亲本进行PCR扩增,获得456个多态性标记。其中偏分离标记为22个,占总标记数目的4.80%。利用上述SSR标记在Joinmap 4.0中对原有遗传连锁图谱进行重构,获得高密度杜仲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共包含869个标记,分布在19个连锁群上,总图距为1,913.29 c M;每个连锁群的标记数目为15~151不等;每个连锁群的图距为59.13 c M~172.21 c M不等;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2.20 c M。预估的杜仲基因组长度为2,015.05c M,图谱的覆盖率为94.95%。3. 对杜仲F1杂交子代群体(152株个体)连续五年6a(2015)~10a(2019)的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性状在作图群体中分离明显,表现为连续分布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一性状不同树龄间相关性分析表明,11个性状(树高、胸径、地径、叶脉数、叶柄长、绿原酸含量、芦丁含量、杜仲胶含量、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在连续五年间表现出(极)显着的相关性,其余11个性状(冠幅、叶长宽比、单叶重、枝长、枝径、分枝数、分枝角、叶片数、产叶量、萌芽期、展叶期)在超过3个树龄间没有表现出相关性。不同性状之间均表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分枝角与枝长、枝径、分枝数、叶片数、产叶量之间表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叶片中杜仲胶含量与绿原酸含量、芦丁含量之间表现出显着负相关。4. 观察并分析杜仲F1杂交子代群体(152株个体)连续十年1a(2010)~10a(2019)的表型性状的生长规律。各个性状生长量大体表现为随时间(树龄)缓慢增长。杜仲苗期(2a)叶片展开面积较大、颜色较深且叶片肥厚,有助于提高杜仲幼苗的光合作用,为苗期生长储存更多的有机物和能量。杜仲树龄较低时1a(2010)~5a(2014)处于一个相对有利于次生代谢物(绿原酸、芦丁、杜仲胶)积累的生理阶段,而随着植株树龄增加,体内调控生长的代谢途径和产物愈加丰富,对次生代谢物的合成和积累产生影响。萌芽期和展叶期易受外界环境因素(温度)的影响,不同树龄间变异较大。枝长、枝径、叶片数和产叶量在8a(2017)时生长量大幅提升,且8a时杜仲开始挂果,证明植株进入成熟阶段。5. 杜仲重要性状QTLs定位。杜仲F1代群体连续十年22个性状共鉴定出432个Q TLs。检测到QTLs的LO D值范围为3.01~37.52,其中超过全基因组LOD临界值的有155个,占总数的35.9%。Kruskal-Wallis分析表明与性状显着相关的QTLs有204个,占总数的47.2%。每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9.0%~85.8%。除分枝数和叶面积外,其余性状在不同树龄间鉴定到的QTLs均包含重叠区间,但没有连续十年检测到相同位置的QTLs。不同性状鉴定的QTLs同样存在重叠区间。多树龄多性状鉴定的重复QTLs推测为影响杜仲生长发育的关键因子。6. QTL区间候选基因预测。参考转录组测序结果,得到43条位于QTLs区间内的序列,其中19条位于QTL区间LOD值峰值处,推测参与目标性状生长调控的潜力较大。通过BLASTX比对和基因注释,共有28条序列(候选基因)得到27条注释信息,其余15条序列功能尚不清楚。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分为五类:细胞结构组分(3)、细胞内功能(8)、植物组织形成(4)、信号转导和防御反应(8)和代谢相关(4)。有2条序列注释为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7.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筛选出4个检测效率高的分子标记(EQ457-200a、em1me6-170、UBC886-2200和em4me7-550),可用于杜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表型数据,最终决选出高胶型、高药型、高经济型、高生长型和综合型优良单株分别有12、7、9、9和5株。综合分析得出杜仲早期性状选择的适宜树龄为5a。

王颖[9](2019)在《森林资源测计及经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森林资源是陆地上重要自然资源,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而且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及维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3S技术的发展,森林资源的调查及经营管理方法在不断改进,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林业GIS平台。国内建立的平台大多针对特定区域的某个需求进行开发,虽然计算精度较高,但功能模块相对单一、系统与外业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衔接较差、平台普适性较弱。本研究选用Visual Studio 2015为开发平台,以ArcGIS Engine组件式GIS为开发工具,利用Geodatabase和SQL server组织管理数据库,建立森林资源测计及经营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管理、GIS基础操作、UAV森林资源测计、地面摄影测量森林资源测计、地面常规森林资源测计、森林资源管理、林木生长预测、林木经营决策和显示与输出等模块,功能模块相对较全;针对多种森林资源调查方法,系统提供对应的参数提取方法,最大化地实现系统对森林资源内业处理与外业调查的无缝结合;用全国数据拟合林分生物量模型、极限生长模型、对数生长模型、相对生长模型和林分生长模型,不仅可以对全国各地林分生物量、碳储量进行预测,也可以预测单木胸径、树高随年龄的变化和立木胸径变化与立地环境之间的关系,普适性强,便于林业管理者把握森林动态变化规律,为林木抚育、间伐、轮伐等经营活动提供依据;二维、三维展示实现森林资源的直观显示,对森林资源经营决策具有辅助作用,天然针阔混交林择伐经营和最佳轮发期计算等森林经营决策,有助于最大程度发挥林木经济价值、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了验证UAV森林资源测计模块和森林资源管理模块的可行性,将门头沟航飞影像区划为27个小班,提取每个小班的地形因子和单木参数,计测每个小班树木的平均胸径、平均高、株树密度、蓄积量、林分生物量和林分碳储量,掌握该区域树木生长情况,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对地面摄影测量森林资源测计模块的林分信息提取精度进行验证,与每木检尺法相比,平均胸径绝对误差为0.3cm,相对误差为1.83%,株树密度绝对误差为-14株/hm2,相对误差为-1.51%,蓄积量绝对误差为8.39m3,相对误差为7.52%。

路伟伟[10](2019)在《基于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林木长期水碳耦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生态系统中大气与植被界面的水、碳过程是系统内主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组成部分,水、碳过程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耦合关系,其耦合机制的研究,对制定森林水碳权衡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叶片尺度的瞬时水碳耦合关系,对于树木长期水碳耦合的研究仍处于发展的阶段,成为阻碍森林水文学和植物生态学过程定量化研究的关键节点。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和树木年代学原理,以华北地区典型树种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和小叶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树轮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推算年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值iWUE,掌握iWUE的变化特征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退化程度的树木生长历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关系变化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性,揭示树木生长过程与气候动态互馈关系;构建了水碳耦合模型,进而定量表达林木蒸腾量与固碳量之间的耦合特性;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生长状况的树木光合-气孔导度耦合的响应、预测及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均表现为高密度林分树轮纤维素δ13C高于低密度林分,林龄较大的林分δ13C高于小林龄林分,陡坡林分δ13C高于缓坡林分,阳坡林分δ13C高于阴坡林分。不同类型林分树轮纤维素δ13C平均值大小排序为: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四个树种年均iWUE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针叶树种iWUE显着大于阔叶树种。iWUE与年降水量之间呈弱负相关关系,与年均RH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与年均气温、大气CO2浓度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2)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树轮纤维素δ13C逐渐增大,△逐渐降低;正常生长的小叶杨和退化的小叶杨iWUE均呈现极显着上升趋势,退化的小叶杨iWUE高于正常生长的小叶杨。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树轮纤维素δ13C、△、Ci和iWUE均存在极显着差异。降水量和RH不是影响小叶杨发生退化的主要因素;正常生长、轻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小叶杨iWUE均随年均气温升高而增加,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iWUE存在保守性和变异性,随着环境阻力的加大,水碳耦合关系会出现“脱耦”现象,即发生树木退化或死亡。(3)通过构建的水碳耦合模型对侧柏长期年固碳量和年蒸腾量进行估算,1880年至2016年期间,侧柏年固碳量呈现极显着二次曲线的增长趋势,且斜率不断增大,年蒸腾量呈现极显着二次曲线的增长趋势,斜率逐渐减小。侧柏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呈极显着增长趋势。在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显着升高的背景下,侧柏水碳耦合关系随之变化,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升高。(4)2010至2100年期间,侧柏、油松、刺槐和栓皮栎iWUE预测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平均iWUE排序为: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正常生长的侧柏、油松、刺槐和栓皮栎达到iWUE最高值时的树龄分别为220a、200a、134a、150a,iWUE最高值排序为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

二、杨树树龄与胸径关系的回归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树树龄与胸径关系的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范围与对象
2 相关理论及既有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碳汇及相关概念辨析
        2.1.2 城市绿地及相关概念
        2.1.3 植被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领域相关研究
        2.2.2 景观生态学领域碳汇相关研究
        2.2.3 森林生态学领域碳汇量研究
    2.3 既有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2.3.1 样地清查法
        2.3.2 软件模拟法
        2.3.3 遥感反演法
        2.3.4 温室气体清单法
        2.3.5 既有城市绿地碳汇估算方法比较
    2.4 小结
3 面向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的构建
    3.1 面向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路径
        3.1.1 城市绿地碳汇量影响因素
        3.1.2 总体规划阶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内容
        3.1.3 总体规划中绿地相关指标和参数提取
    3.2 面向总体规划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建构
        3.2.1 IPCC温室气体清单中碳汇量的估算方法
        3.2.2 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的改进
        3.2.3 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系数取值方法
    3.3 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的适用性
        3.3.1 基于时间变化特征的碳汇量估算方法适用性
        3.3.2 基于植被区划的碳汇量估算方法适用性
    3.4 小结
4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碳汇量估算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4.1 总规层面的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规划及建设现状
        4.1.1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建设现状
        4.1.2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结构
        4.1.3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的树种规划
    4.2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及植被信息采集
        4.2.1 遥感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4.2.2 现状植被数据获取
        4.2.3 总体规划绿地分类提取
    4.3 西安市中心城区绿地植被数据分析
        4.3.1 西安市中心城区现状植被种类分析
        4.3.2 西安市中心城区现状植被形态特征分析
        4.3.3 西安市中心城区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特征
    4.4 小结
5 西安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层面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
    5.1 样地碳汇量测算与碳汇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样地碳汇量测算
        5.1.2 碳汇量测算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5.1.3 碳汇量影响因素系数测算
    5.2 基于遥感反演法的西安市中心城区现状绿地碳汇量测算
        5.2.1 遥感信息提取与反演模型构建
        5.2.2 西安市绿地碳汇量测算
        5.2.3 现状西安市绿地固碳速率测算
    5.3 基于改进方法的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碳汇量估算及应用
        5.3.1 不同方法下碳汇量估算结果验证
        5.3.2 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年碳汇量估算
        5.3.3 西安市中心城区规划绿地总碳汇量估算
        5.3.4 改进后碳汇量估算方法的应用
    5.4 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样地调查信息表

(2)干旱绿洲区葡萄和白杨树干液流动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蒸腾耗水的测定
        1.2.2 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1.2.3 夜间树干液流研究
    1.3 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设计
        2.2.1 树干液流观测
        2.2.2 环境因子及涡度相关观测
        2.2.3 叶面积指数测量
        2.2.4 气孔导度测量
    2.3 数据处理
        2.3.1 环境因子计算
        2.3.2 树干液流计算
    2.4 单株蒸腾量的模拟与验证
    2.5 林分蒸腾耗水量估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株尺度葡萄和白杨树干液流动态
    3.1 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季节性变化规律
    3.2 生长季不同月份两树种树干液流日变化
    3.3 不同胸径最大液流速率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
    4.1 不同天气条件下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
    4.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两树种树干液流对VPD的响应
    4.3 两树种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葡萄和白杨日间与夜间液流差异及影响因素
    5.1 不同胸径两树种日间与夜间液流累积量变化
    5.2 不同胸径两树种夜间液流占比
    5.3 不同月份两树种日间与夜间液流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葡萄和白杨蒸腾耗水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6.1 不同胸径两树种蒸腾耗水量季节变化
    6.2 两树种蒸腾耗水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6.3 不同胸径两树种单株尺度液流速率模拟
    6.4 林分蒸腾耗水量估算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林木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
        1.2.1 林木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2.2 杂种优势的机理
    1.3 水曲柳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3.1 白蜡树属树种简介
        1.3.2 水曲柳育种的研究进展
        1.3.3 水曲柳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抗寒研究进展
        1.4.1 寒冷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1.4.2 植物抗寒途径及抗寒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4.3 植物抗寒性测定和评价方法
    1.5 本研究的思路、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目的意义
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良种选育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水曲柳杂交
        2.1.2 水曲柳杂交的结实、种子性状和苗木数量统计
        2.1.3 水曲柳杂交结实与千粒重优良的杂种选育
        2.1.4 数据分析与作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间杂交的结实和种子性状分析与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影响
        2.2.2 水曲柳种内杂交的结实与种子性状分析
        2.2.3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优良亲本的选育
        2.2.4 基于结实和种子千粒重性状的F1杂交组合选育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水曲柳杂种F1苗木的杂种优势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设计
        3.1.2 统计分析
        3.1.3 数据处理与作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种F1适应性的优势分析
        3.2.2 杂种F1的生长性状优势分析
        3.2.3 杂种F1的抗虫性优势分析
        3.2.4 F1树高生长模型的建立及杂种优势预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适应性、生长和抗虫性的杂交良种选育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水曲柳杂交良种选育的材料
        4.1.2 水曲柳杂交良种的选育方法
        4.1.3 杂种F1的生长与抗虫性状遗传参数和优良亲本遗传增益估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曲柳适应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2.2 水曲柳杂种生长性状分析及良种选育
        4.2.3 水曲柳抗虫性分析及良种选育
    4.3 本章小结
5 水曲柳种内F1抗寒良种选育及优势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内F1杂交组合的抗寒相关指标测定
        5.1.2 种内F1的抗寒性评价和优良选育
        5.1.3 种内抗寒F1的优势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生存率的F1分析和多性状综合优良抗寒杂交组合选育
        5.2.2 种内F1抗寒性的评价和优良选育
        5.2.3 基于实生单株生长与生存率的F1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2.4 基于F1无性系的新生枝和叶片抗寒性分析和优良杂交组合评价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水曲柳种内抗寒F1的生长、生理优势分析
    6.1 材料方法
        6.1.1 F1杂交组合实生苗的适应性和生长特征调查
        6.1.2 F1杂交组合的嫁接无性系的新生枝生长和叶片性状调查
        6.1.3 寒冷处理下F1杂交组合的生理指标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适应性和生长特性优势分析
        6.2.2 渗透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3 膜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4 ROS系统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2.5 内源ABA含量抗寒系数的优势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水曲柳抗寒F1的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核遗传)机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抗寒基因的筛选和基因表达检测
        7.1.2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7.1.3 FmCBF1和Fm WRKY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7.1.4 FmCBF1和Fm 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的差异分析
        7.1.5 实验试剂
        7.1.6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CBF依赖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优势分析
        7.2.2 ABA途径基因的表达分析
        7.2.3 ROS系统中POD和GS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7.2.4 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
        7.2.5 水曲柳WRKY7、21、26和45的克隆、全长鉴定及同源蛋白比对
        7.2.6 水曲柳WRKY7、21、26和45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7.2.7 水曲柳WRKY7、21和CBF1基因启动子区的克隆
        7.2.8 水曲柳CBF1和抗寒相关转录因子WRKYs表达模式分析
        7.2.9 抗寒F1与母本间的CBF1和WRKYs基因与启动子序列差异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创新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我国4种主要针阔叶树种的热值和单木储能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早期植物热值研究
        1.2.2 针/阔叶树种热值差异的研究
        1.2.3 针/阔叶树种热值的时间动态
        1.2.4 针/阔叶树种热值的空间动态
        1.2.5 针/阔叶树种热值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热值的统计分析方法
        2.2.2 单木储能量的建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树种组不同器官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及差异分析
        3.1.1 不同高度处干材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及差异分析
        3.1.2 不同粗细树根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及差异分析
        3.1.3 不同器官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及差异分析
    3.2 各树种组不同区域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及相关分析
        3.2.1 各树种组不同区域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的差异分析
        3.2.2 各树种组不同区域热值和灰分含量的影响分析
    3.3 各树种组不同区域单木储能量回归方程的建立
        3.3.1 落叶松单木储能量回归方程
        3.3.2 云杉单木储能量回归方程
        3.3.3 杨树单木储能量回归方程
        3.3.4 栎树单木储能量回归方程
        3.3.5 4个针/阔叶树种组的单木储能量模型
4 结论
5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5)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1.2.2 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2.3 树木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2.4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遥感数据获取与取样点确定
        2.4.2 环境因子与林分因子调查
        2.4.3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性质测定
        2.4.4 解析木的选取及测定
        2.4.5 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测定
        2.4.6 数据分析方法
        2.4.7 有序样品聚类——Fisher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划分
    3.1 立地条件分析
        3.1.1 地形特征分析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1.3 林带树木生长状况分析
        3.1.4 立地因子相关分析
    3.2 主导因子的筛选及定义
    3.3 立地分类及特征
    3.4 立地分类结果
第四章 不同立地条件杨树农田防护林生长规律
    4.1 取样点概况
    4.2 林带生长量分析
    4.3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1 立地类型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2 立地类型I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3 立地类型II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4 立地类型IV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5 立地类型V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6 综合分析
    4.4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1 立地类型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2 立地类型I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3 立地类型II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4 立地类型IV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5 立地类型V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6 综合分析
    4.5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1 立地类型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2 立地类型I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3 立地类型II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4 立地类型IV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5 立地类型V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6 综合分析
    4.6 杨树防护林生长方程拟合与生长过程划分
        4.6.1 胸径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6.2 树高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6.3 材积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7 拟合效果验证分析
第五章 杨树农田防护林地上生物量研究
    5.1 单木地上生物量的相对生长模型
        5.1.1 树高、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2 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
        5.1.3 不同立地条件杨树防护林生物量分配
    5.2 杨树农田防护林地上生物量比较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建议
    6.4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西安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基础理论及概念界定
        1.3.1 相关基础理论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植被碳储量研究动态
        1.4.1 国外植被碳储量研究动态
        1.4.2 国内植被碳储量研究动态
        1.4.3 研究动态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2 浐灞生态区建设的现实情况
    2.1 浐灞生态区建设现状
        2.1.1 浐灞生态区研究范围
        2.1.2 浐灞生态区自然条件
        2.1.3 浐灞生态区综合用地现状
    2.2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2.2.1 城市绿地现状建设结构
        2.2.2 城市绿地现状分类方式
        2.2.3 城市绿地现状整体评价
    2.3 浐灞生态区植被建设现状
        2.3.1 植被分类构成
        2.3.2 植被种植方式
        2.3.3 植被数据统计
    2.4 小结
3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植被碳储量估算支撑数据调查统计
    3.1 浐灞生态区影像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预处理
        3.1.3 数据解译
    3.2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植被数据抽样调查
        3.2.1 抽样理论
        3.2.2 抽样方法
        3.2.3 样地选取
    3.3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样地植被数据统计
        3.3.1 调查因子
        3.3.2 数据统计
        3.3.3 数据分析
    3.4 小结
4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植被碳储量估算及固碳能力分析
    4.1 碳储量测算方法研究
        4.1.1 碳储量测算方法
        4.1.2 方法适用性评价
        4.1.3 碳储量测算参数选取
    4.2 浐灞生态区样地碳储量测算
        4.2.1 不同用地类型样地碳储量测算
        4.2.2 不同种植类型碳储量测算
        4.2.3 碳储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4.3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
        4.3.1 回归模型论述
        4.3.2 回归模型估算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碳储量
        4.3.3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固碳能力分析
    4.4 小结
5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规划优化
    5.1 优化目标及原则
        5.1.1 优化依据
        5.1.2 优化目标
        5.1.3 优化原则
    5.2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现状不足
        5.2.1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现状不足
        5.2.2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植被现状不足
        5.2.3 浐灞生态区其他影响植被碳储量的因素
    5.3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优化策略
        5.3.1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布局
        5.3.2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与其他用地的良性互动
        5.3.3 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各分类绿地构建
        5.3.4 浐灞生态去城市绿地空间内在元素组织
    5.4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不足
        6.1.3 研究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7)内蒙古磴口县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碳储量研究进展
        1.2.2 森林各器官碳含量研究现状
        1.2.3 林带结构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行业需求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资源
    2.3 人口经济
        2.3.1 人口
        2.3.2 经济
3 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
    3.1 样地、样株选择与设置
        3.1.1 样地选择与设置
        3.1.2 林带样株选择
    3.2 数据采集及主要因子计算
        3.2.1 样地调查因子
        3.2.2 样地主要因子的计算
        3.2.3 数据整理
    3.3 技术路线
4 不同树龄生物量分布特征
    4.1 地上部分
        4.1.1 树干
        4.1.2 树皮
        4.1.3 枝
        4.1.4 叶
        4.1.5 地上部分
    4.2 地下部分
        4.2.1 主根
        4.2.2 侧根
        4.2.3 根
    4.3 单株生物量模型
        4.3.1 总体
        4.3.2 单株各器官生物量比较
        4.3.3 单株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差异比较
        4.3.4 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
    4.4 讨论
        4.4.1 各器官生物量变化趋势原因讨论
        4.4.2 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变化趋势原因讨论
        4.4.3 与其他研究横向差异比较原因讨论
    4.5 小结
5 不同树龄各器官碳含量
    5.1 地上部分
        5.1.1 树干
        5.1.2 树皮
        5.1.3 树枝
        5.1.4 树叶
    5.2 地下部分
        5.2.1 主根
        5.2.2 粗侧根
        5.2.3 大侧根
        5.2.4 中侧根
        5.2.5 小侧根
        5.2.6 细侧根
    5.3 各器官碳含量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6 不同树龄碳储量分布特征
    6.1 地上部分
        6.1.1 树干
        6.1.2 树皮
        6.1.3 枝
        6.1.4 叶
        6.1.5 地上部分
    6.2 地下部分
        6.2.1 主根
        6.2.2 侧根
        6.2.3 根
    6.3 单株碳储量
        6.3.1 总碳储量
        6.3.2 单株各器官碳储量比较
        6.3.3 单株各器官总碳储量分配比例
    6.4 单株各器官碳储量模型差异比较
    6.5 讨论
    6.6 小结
7 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效益的关系
    7.1 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计算方法
        7.1.1 林带生物量计算方法
        7.1.2 林带碳储量计算方法
    7.2 林网生物量和碳储量计算方法
        7.2.1 林网生物量计算方法
        7.2.2 林网碳储量计算方法
    7.3 生物量和碳储量与防风效益的关系
        7.3.1 立木生物量指数计算方法
        7.3.2 立木碳储量指数计算方法
        7.3.3 立木生物量和碳储量指数模拟及立木疏透度模型
    7.4 磴口绿洲农田防护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评估
    7.5 讨论
    7.6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提高新疆杨单株生物量、碳储量估算精度
        8.2.2 本文模式有利于防护林提质增效和培养大径级材
        8.2.3 新疆杨各器官生物量、碳储量分配比例和精度比较
        8.2.4 防护林从生物量和碳储量角度评价防风效益
    8.3 创新点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杜仲遗传连锁图谱重构及重要性状QTLs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1.1.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原理
        1.1.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方法
        1.1.3 林木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1.2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研究进展
        1.2.1 QTL定位原理
        1.2.2 QTL定位方法
        1.2.3 林木QTL研究进展
    1.3 杜仲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3.1 杜仲农艺学研究
        1.3.2 杜仲遗传多样性研究
        1.3.3 杜仲育种研究
        1.3.4 杜仲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杜仲幼叶幼果转录组分析和SSR引物开发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1.2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组装
        2.1.3 测序数据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
        2.1.4 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2.1.5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及分析
        2.1.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2.1.7 转录组SSR引物开发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杜仲转录组组装和功能注释
        2.2.2 萜类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2.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2.4 qRT-PCR验证
        2.2.5 SSR引物开发
    2.3 讨论
        2.3.1 采样时间确认
        2.3.2 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2.3.3 其它基因挖掘
        2.3.4 SSR基序偏好
        2.3.5 SSR标记多态性
    2.4 小结
第三章 杜仲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3.1.2 SSR检测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R标记的分离分析
        3.2.2 杜仲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3 图谱比对
    3.3 讨论
        3.3.1 SSR标记偏分离分析
        3.3.2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4 小结
第四章 杜仲重要性状QTLs定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4.1.2 表型性状的测定
        4.1.3 性状相关性分析
        4.1.4 QTL定位分析
        4.1.5 候选基因预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性状调查统计
        4.2.2 性状相关性分析
        4.2.3 QTL分析
        4.2.4 候选基因分析
    4.3 讨论
        4.3.1 杜仲F1群体连续十年重要性状分析
        4.3.2 QTL分析
        4.3.3 基因预测
    4.4 小结
第五章 杜仲F1代作图群体单株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数据
        5.1.2 优良单株初选
        5.1.3 优良单株复选
        5.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5.1.5 优良单株决选
        5.1.6 优树早期选择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优良单株初选结果
        5.2.2 优良单株复选结果
        5.2.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5.2.4 优良单株决选
        5.2.5 早期选择
    5.3 讨论
        5.3.1 杜仲选优标准
        5.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5.3.3 早期选择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森林资源测计及经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1.2.2. 森林资源调查现状
        1.2.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关键技术介绍
        2.2.1. 组件式GIS开发技术
        2.2.2. B/S与C/S架构
        2.2.3. 平台界面设计
    2.3. 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2.3.2. 系统架构设计方案
        2.3.3.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2.3.4. 系统数据库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森林资源测计方法
    3.1. 无人机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1.1. 森林区划
        3.1.2. 地形信息提取
        3.1.3. 单木信息获取
        3.1.4. 林分信息提取
    3.2. 地面摄影测量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2.1. 摄影测量方式及原理
        3.2.2. 五棵树法蓄积量计算原理
        3.2.3. 外业采集流程
    3.3. 地面常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3.3.1. 3D角规法林分观测
        3.3.2. 圆形样地观测
        3.3.3. 多边形样地观测
        3.3.4. N棵树样地观测
    3.4. 本章小结
4.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基本原理
    4.1. 材积模型
        4.1.1. 分省一元材积模型
        4.1.2. 二元材积计算
    4.2. 生物量模型
        4.2.1. 全国林分生物量模型
        4.2.2. 生物量常见模型
    4.3. 碳储量模型
        4.3.1. 全国林分碳储量模型
        4.3.2. 碳储量常见模型
    4.4. 林木生长预测模型
        4.4.1. 单木生长模型预测
        4.4.2. 林分生长模型预测
    4.5. 森林经营辅助决策模块
        4.5.1. 天然针阔混交林择伐经营
        4.5.2. 最大化轮伐期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现
    5.1. 用户管理模块
        5.1.1. 功能结构
        5.1.2 软件实现
    5.2. GIS基础操作模块功能实现
        5.2.1. 功能结构
        5.2.2. 数据加载与保存
        5.2.3. 地图操作与属性操作
        5.2.4. 图层编辑与图层管理
    5.3. 无人机森林资源测计
        5.3.1. 功能结构
        5.3.2. 测试数据来源
        5.3.3. 森林区划
        5.3.4. 面积计算及平差
        5.3.5. 地形信息转化提取
        5.3.6. 单木信息提取计算
        5.3.7. 林分信息计算
        5.3.8. 无人机模块林分参数获取
    5.4. 地面摄影测量森林资源测计
        5.4.1. 功能结构
        5.4.2. 测试数据来源
        5.4.3. 数据载入
        5.4.4. 空间比例恢复
        5.4.5. 胸径和最远距离计算
        5.4.6. 写入其它参数信息
        5.4.7. 林分参数计算
        5.4.8. 地面摄影测量模块林分参数提取精度分析
    5.5. 地面常规森林资源测计
        5.5.1. 功能结构
        5.5.2. 全站仪数据导入及GPS数据转shape
        5.5.3. 其他地面常规样地观测运行界面
    5.6. 森林资源管理
        5.6.1. 功能结构
        5.6.2. 材积模型
        5.6.3. 生物量、碳储量计算
        5.6.4. 样木径阶统计
    5.7. 林木生长预测模型
        5.7.1. 功能结构
        5.7.2. 单木生长模型预测
        5.7.3. 林分生长模型预测
    5.8. 森林经营辅助决策模块功能实现
        5.8.1. 功能结构
        5.8.2. 天然针阔混交林择伐经营
        5.8.3. 最大化轮伐期
    5.9. 显示与输出
        5.9.1. 功能结构
        5.9.2. 二维制图与输出
        5.9.3. 三维展示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基于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林木长期水碳耦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林木水碳耦合研究
        1.1.1 水碳耦合
        1.1.2 水分利用效率
        1.1.3 冠层气孔导度
    1.2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林木水碳耦合中的应用
        1.2.1 碳同位素效应
        1.2.2 树轮碳稳定同位素
    1.3 水碳耦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3.1 未来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1.3.2 iWUE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4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4.1 存在问题
        1.4.2 发展方向
2 研究区概况
    2.1 北京山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森林植被
    2.2 张北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
        2.2.4 土壤
        2.2.5 植被
        2.2.6 森林资源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原理及方法
        3.3.1 实验设计原理
        3.3.2 研究方法
4 树轮纤维素δ~(13)C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4.1 各树种不同类型林分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特征
        4.1.1 树轮样本基本信息
        4.1.2 侧柏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1.3 油松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1.4 刺槐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1.5 栓皮栎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年表特征
    4.2 树种间树轮纤维素δ~(13)C差异
        4.2.1 不同树种树轮纤维素δ~(13)C序列差异
        4.2.2 林分因子对不同树种树轮纤维素δ~(13)C的影响
        4.2.3 立地因子对不同树种树轮纤维素δ~(13)C的影响
    4.3 树轮纤维素δ~(13)C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4.3.1 树轮纤维素δ~(13)C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4.3.2 树轮纤维素δ~(13)C对年均气温变化的响应
        4.3.3 树轮纤维素δ~(13)C对大气相对湿度变化的响应
        4.3.4 树轮纤维素δ~(13)C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4.4 小结
5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及对气象因子响应
    5.1 光合及气孔导度相关参数长期变化特征
    5.2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1 不同密度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2 不同林龄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3 不同坡度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2.4 不同坡向林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5.3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5.3.1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5.3.2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年均气温变化的响应
        5.3.3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大气相对湿度变化的响应
        5.3.4 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
    5.4 小结
6 不同退化程度树木碳同位素及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变化特征
    6.1 树轮宽度和断面积增量
    6.2 树轮纤维素δ~(13)C及相关参数变化特征
    6.3 不同退化程度树木iWUE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6.4 小结
7 基于光合-气孔导度耦合关系的林木水碳耦合模型
    7.1 水碳耦合模型构建
        7.1.1 冠层水汽气孔导度G_s的计算
        7.1.2 水碳耦合关系定量表达
    7.2 基于树干液流和光合-气孔导度耦合的年固碳量估算
        7.2.1 冠层年气孔导度分析
        7.2.2 年固碳量估算
        7.2.3 年固碳量验证
    7.3 基于固碳量和光合-气孔导度耦合的年蒸腾量估算
        7.3.1 年蒸腾量估算
        7.3.2 年蒸腾量验证
    7.4 小结
8 林木长期水碳过程变化特征与机制
    8.1 年固碳量长期变化
        8.1.1 树轮宽度及断面积增量
        8.1.2 年固碳量的估算及验证
    8.2 年蒸腾量长期变化
    8.3 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8.3.1 树轮δ~(13)C序列及iWUE
        8.3.2 长期水分利用效率
    8.4 小结
9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碳耦合的响应及预测
    9.1 基于区域气候变化模式对华北地区降水量及气温变化的模拟
        9.1.1 对年降水量的模拟
        9.1.2 对年均气温的模拟
    9.2 iWUE与环境因子多元回归分析
    9.3 iWUE预测及权衡分析
    9.4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杨树树龄与胸径关系的回归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 ——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D]. 和晓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干旱绿洲区葡萄和白杨树干液流动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 赵楠. 兰州大学, 2021(09)
  • [3]水曲柳杂种优势分析及抗寒优势机制研究[D]. 何利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4]我国4种主要针阔叶树种的热值和单木储能量研究[D]. 柳雪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D]. 程涉.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西安浐灞生态区城市绿地空间植被碳储量估算研究[D]. 朱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内蒙古磴口县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 赵英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8]杜仲遗传连锁图谱重构及重要性状QTLs定位[D]. 靳藏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9]森林资源测计及经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基于树轮碳稳定同位素的林木长期水碳耦合机制研究[D]. 路伟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杨树年龄与胸径关系的回归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