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常见肿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常见肿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桥脑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琪[1](2021)在《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经过对初步收集的颅内软骨肉瘤影像资料、临床症状、相对应手术方式及术后组织病理特点进行分析,诊治一般现状及进展。对颅内软骨肉瘤诊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后经病理确诊为软骨肉瘤的颅内占位病例共15例。经检索Pub 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获得回顾性文献病例40例,病例录入标准为:通过手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符合软骨肉瘤病例,排除颅内脊索瘤及其他类型转移瘤。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术后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和相对应预后等。结果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此15例患者以及通过文献检索的40位病例(其中2例经鼻蝶内镜肿瘤切除)全部进行外科手术干预切除肿瘤。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有21例,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34例(单纯放射治疗27例,单纯化疗3例,放疗联合化疗4例)。首次手术即全切有34例,予以次全切除14例,未描述切除程度7例。收集到共55例患者中,描述随访结果45例,其中随访截止至2021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2人通过电话及门诊复查获得随访结果,回顾文献病例33人有预后描述,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5.2月。获得随访记录本组45例中,单纯手术治疗17例有预后描述,6例复发病例(约35.3%);死亡3例(约占17.6%);其平均生存期25.1月。术后加辅助治疗28例有预后描述,复发7例(约25%);死亡3例(约10.7%);平均生存期为25.3月。首次手术切除程度且有随访记录40例。手术全切29例有预后描述,复发7例(约24.1%);死亡2例(约6.9%);平均生存期26.1月。次全切除11例,复发3例(约27.2%);死亡3例(约27.2%);平均生存期25.6月。手术全切肿瘤和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后,复发或死亡的患者占比偏低。且平均生存期较次全切除和单纯手术治疗、化疗长。统计学方法得出间充质软骨肉瘤相比其他类型生存期短,预后较差。结论1、颅内软骨肉瘤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给术前诊断带来一定程度困难,术中所见结合病理检查得以确诊。2、间充质软骨肉瘤较其他类型的颅内软骨肉瘤生存期相对缩短。3、手术切除是颅内软骨肉瘤的有效治疗手段,术后辅助放疗对预后可能有一定程度改善。

张丽曼[2](2020)在《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及HINTS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早期识别恶性眩晕。2探讨床旁HINTS(头脉冲-眼震-眼偏斜)检查在早期诊断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的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均进行床旁HINTS检查,记录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在入院第1天均完成头颅MRI检查,包括T1、T2、FLAIR、DWI序列,并于入院第3天予以复查。依据患者入院第3天的头颅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检查结果阳性者纳入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组,阴性者纳入周围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通过统计学指标分析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计算HINTS检查早期诊断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进行前瞻性验证。结果1共收集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患者331例,其中中枢性AVS 81例(24.5%),周围性AVS 250例(75.5%)。2中枢性AVS患者的病因中,小脑梗死41例(50.6%),脑干梗死27例(33.3%),脑干合并小脑梗死8例(9.9%),丘脑梗死、额叶梗死、脑干出血、小脑出血、桥脑小脑角占位各1例(1.2%)。小脑病变部位中,小脑半球27例(33.3%)、小脑蚓部8例(9.9%)、绒球结节4例(4.9%)、小脑扁桃体3例(3.7%)。脑干病变部位中,延髓13例(16.1%)、桥脑11例(13.6%)、中脑4例(4.9%)。脑干合并小脑病变中,桥脑与小脑6例(7.5%)、延髓与小脑3例(3.7%)。51例患者查头颅核磁MRA显示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情况,其中小脑后下动脉21例(41.2%)、椎动脉14例(27.5%)、基底动脉4例(7.8%)、小脑前下动脉3例(5.9%)、混合血管病变9例(17.6%)。3中枢性AVS与周围性AVS比较,在年龄、男性、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临床表现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中枢性AVS的平均年龄高于周围性AVS,并且年龄在60-69岁是中枢性AVS的发病年龄高峰,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是中枢性AVS的独立危险因素。4初次应用HINTS检查早期诊断中枢性AVS的灵敏度为98.0%,特异度为98.1%,阳性预测值为94.3%,Kappa值为0.949。再次对HINTS检查进行验证中诊断中枢性AVS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87.5%,Kappa值为0.870。结论1中枢性AVS发病年龄高峰是6069岁,男性多于女性。2有卒中史或TIA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是中枢性AVS的独立危险因素。3中枢性AVS的临床表现以头晕起病常见,可以无伴随症状。4 HINTS检查对中枢性AVS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图1幅;表14个;参153篇。

林锦秀,梁富豪,曾雅静,陈任政[3](2019)在《听神经鞘瘤CT、MR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总结听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及CT、MRI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听神经鞘瘤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55例病理诊断为听神经鞘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双侧发病1例,单侧发病有54例;肿瘤伴囊变出血3例,血栓形成1例,52例密度及信号均匀,3例密度及信号混杂;38例内听道受侵犯,表现为内听道不同程度增大,部分呈漏斗状,12例患侧岩骨骨质不同程度吸收破坏,54例听神经鞘瘤外缘灶性突起并伸入内听道内,55例瘤周未见明确水肿带。55例患侧桥脑小脑角池扩大,脑桥、桥臂及小脑半球不同程度受压,第四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变形,向健侧移位,40例出现梗阻性脑积水。结论听神经鞘瘤作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根据该肿瘤发病部位、密度以及信号、生长方式以及对内听道形态的改变,我们能作出明确诊断,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意见。

郑昀旭,徐阳,范光伟,包爱军,赵凌,朱玉辐[4](2019)在《纹理分析在前庭神经鞘瘤和桥脑小脑角脑膜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的三维纹理和形状特征在前庭神经鞘瘤和桥脑小脑角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前庭神经鞘瘤和桥脑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三维纹理和形状分析评价两种恶性肿瘤的可检测性差异。用单因素独立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相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从T1加权像中提取均数、异质性、偏度、丰度等特征,发现异质性和偏度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最佳预测因子是异质性(AUC=0. 87),其次是偏度(AUC=0. 72)。异质性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 84和0. 75,偏度的结果分别为0. 74和0. 63。结论纹理分析的异质性、偏度参数结合常规MRI平扫表现,对鉴别前庭神经鞘瘤和桥脑小脑角脑膜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蔡冠晖,陈文波,郑志研,蓝博文,曾裕镜,陈康胤[5](2019)在《探讨CT联合MR对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CT、MR表现,提高CT联合MR对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收治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共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及MR检查。结果:本组38例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中发生于桥脑小脑角区22例,鞍区6例,颅中窝4例,脑室系统3例,脑实质2例,颅骨1例。病灶形态常不规则,"见缝就钻",呈哑铃型、塑形生长。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18例,呈不均匀低密度、内条片状或不规则形稍高密度15例,呈稍高密度5例;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15例,边缘条片状强化23例;出现边缘钙化者8例。MR平扫T1WI低信号为主,内见多发斑片状高信号;T2WI及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周边见包膜样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形态常不规则,"见缝就钻",呈哑铃型、塑形生长;DWI呈明显高信号,周边包膜样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联合CT及MRI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蒋苏香,罗柏宁[6](2019)在《脑转移瘤影像学诊断的难点解析》文中指出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一大重要原因,且发病率有持续上升趋势。若已出现脑转移瘤,患者预后较差。脑转移瘤占所有成人脑肿瘤的40%,据报道20%~40%的颅外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颅内转移,发病率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早期诊断脑转移和优化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有否颅内转移灶的存在、病灶位置和数量。影像学检查对脑转移瘤患者的评估及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已知原发瘤病史者,颅脑影像学对评估肿瘤分期起重要作用;对于未知原发瘤病史或原发瘤不明时,孤立性单发脑转移瘤有时与颅内原发肿瘤难以鉴别,特别是与恶性脑胶质瘤、淋巴瘤的鉴别;对于出现转移瘤影像学征象不典型或转移瘤发生在一些特殊部位,临床上往往又误诊为其他肿瘤。本文结合了笔者多年的临床阅片经验,就颅脑转移瘤影像征象的难点及相应的鉴别诊断等作解析,意在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焦迎斌[7](2018)在《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原发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为神经血管接触,神经血管关系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重要指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中的应用,以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可视化研究。用于诊断神经血管接触关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3D-TOF-MRA和3D-FIESTA/CISS序列核磁共振检查。在研究中,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并3D立体图像重建,以微血管减压术中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金标准,探讨3D-TOF-MRA图像、3D-FIESTA/CISS图像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并3D立体重建图像三种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接触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以及椎-基底动脉迂曲等可能引起神经血管接触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降低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首先回顾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病历资料。所有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完整并进行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原始颅神经核磁共振DICOM文件、手术记录、手术录像和术中照片。其次,利用3D-slicer对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对象的3D-FIESTA/CISS和3D-TOF-MRA序列核磁共振检查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和3D重建。具体方法是从3D-FIESTA/CISS图像中提取出桥脑和三叉神经信息,从3D-TOF-MRA图像中提取出椎-基底动脉血管信息,利用3D-slicer进行图像融合并重建为3D立体的可视化图像。然后,根据神经血管关系的标准,由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分别对3D-TOF-MRA、3D-FIESTA/CISS、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以及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情况进行分析判定,记录神经血管接触的程度。最后,以术中的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状态变量,以肯定接触为切点,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神经血管的程度作为检验变量,对三种诊断方法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在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神经血管关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第二部分,由医渡云大数据平台检索出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点等一般情况,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以及空腹血糖、血压和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等数值。其次,对两组研究对象中高于正常范围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比例进行卡方检验,并对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合核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对照组中椎-基底动脉迂曲比例和迂曲程度分别进行卡方减压和秩和检验,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对照组之间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统计学差异。最后根据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结果判断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第一部分,Kappa分析显示,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3D-TOF-MRA、3D-FIESTA/CISS、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和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情况的判定一致性良好。对3D-TOF-MRA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937,右侧0.740。对3D-FIESTA/CISS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773,右侧0.845。对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850,右侧0.757,均高于0.7。两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术中神经血管关系的判定的Kappa值0.556,最终以两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确定的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准。将上述判定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ROC曲线分析。在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以肯定接触为切点,以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重建图像作为检验变量,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3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3D-TOF-MRA ROC曲线下面积为0.518,3D-FIESTA/CISS的曲线下面积为0.584,3D-slicer图像重建的曲线下面积为0.649。在ROC曲线中,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在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的诊断中,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还发现,与3D打印结合,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可以对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模拟。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结合,可以显示纤维束受压的情况,能够更直接反映神经血管接触的程度,为原发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提供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在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中,两组之间的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值分别为0.073和0.248)。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6、0.000、0.014和0.004)。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中,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卡方检验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0.248,P=0.01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1.480,95%CI 1.0132.163)。对高血浆胆固醇血症的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7.347,P=0.007),高胆固醇血症是PTN的危险因素(OR=1.700,95%CI 1.1572.497)。对高糖血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23.445,P=0.000),高血糖是发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3.841,95%CI 2.1706.801)。对高血压的比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6.415,P=0.011),高血压是PTN的危险因素(OR=1.721,95%CI 1.1292.624)。统计学结果提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的核磁共振动脉成像中,对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发三叉神经痛组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对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程度进行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发三叉神经痛组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可以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对神经血管接触的诊断水平。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微血管减压术模拟和术前规划。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有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原发三叉神经痛中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例和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是造成神经血管接触的原因之一。

沙菲菲[8](2017)在《听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术前评估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MRI在听神经鞘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MRI表现。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54例听神经鞘瘤疑似患者进行分析,均行MRI检查与CT检查,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并总结听神经鞘瘤MRI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 MRI检查的敏感性、符合率均为100%,分别高于CT的8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听神经鞘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较高敏感性,可通过内听道长度的评估判定病变程度,利于术前评估,应用价值大。

丁凯,冯银波,陈宏伟,姜新宇[9](2015)在《桥脑小脑角区肿瘤36例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指明桥脑小脑角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肿瘤种类多,手术风险较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区占位症候群[1,2]: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走路不稳等,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治疗方法选择。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桥脑小脑角肿瘤病例,其中包括听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血管母细胞瘤、三叉神经鞘瘤、内耳淋巴管癌,寻求该

张申起[10](2014)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及手术治疗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解剖、功能保留情况、以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分析术中联合应用肌电图(EM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可行性、安全性、敏感性以及对手术操作的影响;同时探讨术中岩静脉的保护以及内听道处理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5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所有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听神经瘤。对比分析了单纯面神经功能监测与联合监测术后面神经解剖、功能保留情况,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对8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分析术中岩静脉的保护与未保留岩静脉病例预后的情况,研究内听道肿瘤处理的手术技巧。术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评判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标准,对术后即刻、术后7天、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9月、术后1年等6个时段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判,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94.1%),次全切除5例(4.7%),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82例(96.5%),术后即刻、7天、3月、6月、9月、1年及以上的随访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优秀率(H-B Ⅰ,Ⅱ级)分别为:88.2%、56.0%、41.9%、51.0%、68.6%、86.7%;85例患者中,岩静脉未保留者6例,发生小脑水肿2例,发生小脑出血2例,而岩静脉保留者79例,发生小脑水肿15例,发生小脑出血3例;85例患者中,术中磨开内听道78例(91.8%),其中肿瘤全切76例;未磨开内听道7例(8.2%),其中肿瘤全切4例。结论:1)在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中,通过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有效的保护了面神经功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2)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呈动态变化曲线:术后逐渐下降,在术后3月降至最差水平,而后逐渐回升,在术后1年基本恢复至术后即刻状态。3)术中EMG+BAEP+SEP+MEP的有效联合监测,对比单纯的EMG监测,在保护面神经的同时,能更好的保护后组颅神经功能及脑干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4)大型听神经瘤的囊、实性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有相关性。5)术前是否合并有脑积水与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无相关性。6)术中对岩静脉进行良好的保护,可能减少小脑出血的发生率。7)术中磨开内听道,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

二、桥脑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脑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起病来源与部位
    2.2 临床表现
    2.3 影像学表现
    2.4 鉴别诊断
        2.4.1 脑膜瘤
        2.4.2 转移瘤
        2.4.3 胶质瘤
        2.4.4 脊索瘤
    2.5 组织病理学特征
    2.6 治疗及预后
第3章 对象及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
第4章 结果
    4.1 治疗结果
    4.2 随访及统计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及HINTS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中枢性AVS临床特征分析
        1.2.2 HINTS床旁检查在中枢性AV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3 讨论
        1.3.1 中枢性AVS的病因学分析
        1.3.2 中枢性AVS的临床特征分析
        1.3.3 HINTS检查对中枢性AVS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急性前庭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AVS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AVS的病因学
    2.3 引起中枢性AVS临床表现的可能解剖结构
        2.3.1 中枢性AVS出现眩晕/头晕的可能解剖结构
        2.3.2 中枢性AVS眼球运动异常及眼震形式的解剖部位
    2.4 AVS常见病因的临床特点
    2.5 AVS的诊断和治疗
        2.5.1 AVS的诊断
        2.5.2 AVS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A 眩晕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听神经鞘瘤CT、MR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扫描方法
2--结---果
3--讨---论
听神经鞘瘤CT、MR诊断与鉴别诊断

(4)纹理分析在前庭神经鞘瘤和桥脑小脑角脑膜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数据采集
    1.3图像处理
    1.4 纹理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5)探讨CT联合MR对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1.3 影像学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的部位
    2.2 病灶大小
    2.3 病灶的形态
    2.4 病灶的密度
    2.5 病灶的信号
    2.6 占位效应和邻近组织的改变
    2.7 肿瘤的病理表现
3 讨论

(6)脑转移瘤影像学诊断的难点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颅内脑实质单发转移瘤
    1.1 影像学分型和表现
        1.1.1 结节状单发转移瘤转移结节较小, 影像学多以不规则水肿为主要表现。
        1.1.2 肿块状≥3 cm实性肿块
        1.1.3 环状转移瘤
    1.2 病例读片解析及鉴别诊断
        1.2.1 影像难点解析
        1.2.2 单发脑转移瘤和恶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1.2.3 与脑脓肿鉴别
        1.2.4 与脑淋巴瘤鉴别
2 脑转移瘤的不常见部位
    2.1 转移瘤罕见部位和影像学表现
        2.1.1 转移瘤发生在脑室内
        2.1.2 转移瘤发生在脑干
        2.1.3 转移瘤发生在垂体柄
    2.2 病例读片解析及鉴别诊断
3 征象不典型的脑转移瘤
    3.1 读片病例和影像学表现
        3.1.1 囊性脑转移瘤
        3.1.2 出血性脑转移瘤
        3.1.3 无明显水肿的转移瘤
    3.2 病例读片解析及鉴别诊断

(7)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接触诊断中的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结果判定的一致性分析(Kappa分析)
        3 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与MVD中所见的比较
        4 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与金标准的ROC曲线分析
        5 典型病例
    讨论
        1 PTN的概述
        2 三叉神经REZ的相关解剖
        3 NVC的理论与原发三叉神经痛
        4 在MVD中确定NVC关系的意义
        5 术前确定NVC的难点
        6 目前MVD术前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局限性
        7 术前规划是MVD治疗PTN的发展方向
        8 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3D可视化图像的临床意义
        9 在诊断PTN时,3D-slicer多模态图像重建存在的不足之处
        10 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3D图像在MVD治疗PTN中的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 两组之间的统计学对比
        3 典型病例
    讨论
        1 PTN的发病机制和NVC形成的学说
        2 颅内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3 颅内动脉硬化的常用判断方法
        4 颅内动脉硬化与动脉的迂曲延长之间的关系
        5 颅内动脉的迂曲是影像学判断颅内动脉硬化的征象之一
        6 颅内动脉硬化高危因素导致PTN可能过程的推测
        7 对NVC形成机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8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综述二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桥脑小脑角区肿瘤36例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肿瘤的轮廓和形态:
    2.2 肿瘤大小:
    2.3 瘤周水肿:
    2.4 肿瘤邻近结构的改变:
    2.5 术前定位:
3 讨论
    3.1 定位诊断
    3.2 MRI特点
        3.2.1 听神经瘤:
        3.2.2 脑膜瘤:
        3.2.3 胆脂瘤:
        3.2.4 蛛网膜囊肿:
        3.2.5 三叉神经鞘瘤:
        3.2.6 血管母细胞瘤:
        3.2.7 海绵状血管瘤:
    3.3 鉴别诊断
        3.3.1 桥小脑角区肿瘤需与邻近部位的肿瘤突入桥小脑角区鉴别:
        3.3.2 听神经瘤与三叉神经瘤鉴别:
        3.3.3 听神经瘤与脑膜瘤鉴别:

(10)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及手术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汇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听神经瘤的治疗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第二部分 85例大型听神经瘤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
第三部分 85例大型听神经瘤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
全文总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桥脑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MR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D]. 张伟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及HINTS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张丽曼.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听神经鞘瘤CT、MR诊断与鉴别诊断[J]. 林锦秀,梁富豪,曾雅静,陈任政. 罕少疾病杂志, 2019(05)
  • [4]纹理分析在前庭神经鞘瘤和桥脑小脑角脑膜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J]. 郑昀旭,徐阳,范光伟,包爱军,赵凌,朱玉辐.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05)
  • [5]探讨CT联合MR对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诊断价值[J]. 蔡冠晖,陈文波,郑志研,蓝博文,曾裕镜,陈康胤.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6)
  • [6]脑转移瘤影像学诊断的难点解析[J]. 蒋苏香,罗柏宁. 广东医学, 2019(01)
  • [7]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D]. 焦迎斌. 青岛大学, 2018(07)
  • [8]听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术前评估价值分析[J]. 沙菲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04)
  • [9]桥脑小脑角区肿瘤36例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J]. 丁凯,冯银波,陈宏伟,姜新宇. 实用医技杂志, 2015(11)
  • [10]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保护及手术治疗策略[D]. 张申起. 武汉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桥小脑角常见肿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