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道路总里程达到160万公里

2005年道路总里程达到160万公里

一、200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论文文献综述)

耿鹏智[1](2020)在《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速公路干线网建设已基本结束,一方面,高速公路存量建设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区,新增高速公路对已有路网的边际影响趋弱;另一方面,高速公路行业上市公司旗下优质路产的收费期限逐年缩短,新近收购路产多为联络线或加密线,通行费收入远低于核心路产。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高速公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主业萎缩的问题,而作为我国高速公路上市企业中的佼佼者,Z公司旗下支柱路产剩余收费年限不足8年,且同样面临省内新建路产盈利性不佳,收购省外优质路产难度较大的现实困难,公司主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亟待结合当前Z公司自身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设计发展战略。本论文以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总体上采用SWOT分析逻辑,分别从外部环境分析(OT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SW分析)两个维度入手,采用PSET分析法分析公司面临宏观环境,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及竞争环境,采用价值链分析理论得到Z公司核心能力,得出Z公司自身优势和短板、面临外部机遇和挑战。其次,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对Z公司既有发展战略进行评估。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当前高速公路行业竞争强度处于适中水平,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起主导作用,行业潜在进入者给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带来的合作多于竞争,机遇大于挑战;从狭义战略评估角度看,Z公司发展现况与既有发展战略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从广义战略评估角度看,当前发展战略有韧性,但驱动力不足。本论文最后以国内外案例研究为支撑,分析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发展战略,得到一般性启示,为设计Z公司新的发展战略借鉴所用。从公司层级、业务层级和职能层级三个维度,提出Z公司新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从组织架构、治理结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和资本运作等五个维度,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国内同类型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朱玉琴[2](2019)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文中认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高速公路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在路面结构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半刚性基层的耐久性,因而该类型路面结构在设计中仅需控制面层性能的发展,也即可以使用性能指标作为该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控制指标。在沥青面层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进而针对典型破损类型分别研究构建了性能预测模型,为修正和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打下基础。首先,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性能和结构强度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衰退规律,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各项性能指标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了占破损比例极高的横向裂缝和随路龄显着增长的车辙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且二者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相关性显着。其次,利用有限元分析了江苏省在不同季节下的路面温度场,根据温度场确定了3个特征气候(春秋、夏、冬)结合4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组成12种工况,根据ABAQUS建立的温度场确定不同层位在不同特征气候下的实际温度,利用室内试验测得不同级配混合料的动态模量,根据动态模量主曲线计算得到各层实际温度下的动态模量,作为结构力学响应计算的输入参数。采用ABAQUS软件模拟计算了12种工况中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竖直移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了路面纵向水平弯拉应力,横向水平弯拉应力和剪应力在路面结构内的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行车速度、温度、材料模量和路面结构等力学响应影响因素。根据分析得到的动载下的基层弯拉应力水平计算半刚性基层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内不会发生因荷载引起的疲劳破坏,可认为是永久性结构层。然后,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量、气候条件和材料性能,对MEPDG进行了车辙预测模型的本地化标定,获得了适用于江苏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车辙预测模型标定系数。结果表明标定后的MEPDG车辙预估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为14.59%,优于我国新规范预测中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42.3%和标定前MEPDG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187.7%。接着,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另一个典型破损的横缝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未养护路段的横缝出现的路龄、每公里横缝数量发展速率及通车5、10、15年后的横缝间距等指标进行多元因素分析,确定了影响横向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显着影响因素为交通量,路面各层位混合料类型,改性沥青层厚度,路面总厚度和基层类型。通过横缝间距与交通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交通量显着影响基层收缩裂缝反射至路面形成横向裂缝的速度和进程,但影响程度随着基层开裂的能量逐步释放,裂缝逐渐反射至路表的过程的而逐渐减弱。采用与横缝间距相关性显着的复合断裂能作为评价路面材料抗裂能力的指标,最终综合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路面厚度和复合断裂能建立了分阶段的横缝间距预测模型。

王昊安[3](2019)在《齐齐哈尔市县道公路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县道(County Highway),是指发展县和县级市的政治、经济意义的主线干道,起到县城之间和县城内主要乡(镇)等主要地方的联通作用。通过齐齐哈尔市辖区县道公路网规划,科学规划每条县道的作用,发挥每一条县道重要性,对于更加科学,构建齐齐哈尔市游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结合作者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本文对齐齐哈尔县道网规划做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根据要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和项目影响区产业和生产力布局、出行道路网络结构及各种交通分布的特点等因素,以齐齐哈尔市域内现有行政区划为划分依据,划分各个交通小区,通过四阶段法算出交通需求预测,在调查和收集项目影响区的经济社会及交通现状资料后,通过分析经济社会与交通运输发展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客货流量、流向特点,参考历年交通量调查资料、公路客、货运输量及汽车保有量,在预测齐齐哈尔市域未来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研究齐齐哈尔市域未来的交通生成情况和分布情况,从而推算出交通出行正常增长的趋势型交通量,同时还要考虑新建成的公路在建成后对齐齐哈尔市域产生的诱增交通量与转移交通量,通过以上最终预测齐齐哈尔规划县道网各个路段未来各特征年的所有车辆交通量。(2)采用区位法对齐齐哈尔市辖区县道公路网进行区位分析,得到公路网主骨架的基本走向,再采用结点重要度法进行布局优化,进行区内衔接路网布局得到最终公路网布局方案,实现最优布局。

冉鹏[4](2019)在《重庆市公路网规模与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直辖以来,重庆市公路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公路交通是重庆市的重要运输方式,公路交通承担着支撑和引导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打造区域增长极和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科学确定未来重庆市公路网发展的合理规模、等级结构,明确未来重庆市公路网建设发展任务,确定各阶段的公路网发展目标,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为制定公路交通中长期发展战略、指导下阶段公路网建设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具体研究成果如下:论文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路网发展历程,分析其路网规模、等级结构及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关系,总结发展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回顾重庆市自身公路网发展历程,明确当前重庆市公路网发展基础和所处发展阶段,为未来公路网规模、结构的把握和各阶段发展目标、任务的确定提供依据。结合重庆市经济社会宏观发展战略,分析未来重庆市各层次公路网的发展需求,对主要交通运输指标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发展要求与当前公路网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发展差距。论文结合我国当前公路网层次结构划分和对未来路网层次结构的设计,研究重庆市公路网的合理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层次路网的主要功能,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重庆市未来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和乡村公路合理发展格局和发展愿景。基于长远发展格局分析,结合公路网规模和结构的各主要影响因素发展变化情况,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计算的结合,分析得到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和乡村公路的合理规模和技术等级构成。基于各层次公路网合理规模和等级构成的分析结论,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分析确定未来重庆市公路网发展的总体任务。研究提出2030年及以后重庆市公路网发展目标及主要方向,并提出保障公路网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和保障措施。

况照笙[5](2018)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是世界上通航量最大的河流,是我国西部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纽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研究分析长江航运物流与上游地区产业的适应性并提出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上游地区沿江产业合理布局和航运物流现状基础上,研究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的适应性。1、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状况的分析,发现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等特点。2、在对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认为,近年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耦合协调发展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逐步匹配,整体呈协调发展趋势。3、通过对地区产业和物流的分析,开展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预计2020年物流量将达到63.2亿吨,2020年至2030年三省一市物流量增速将放缓至4%,预计2030年物流量将达到93.6亿吨。其中202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2亿吨左右、203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3亿吨左右。4、针对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并对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基础设施、航道保障能力、三峡船闸过闸、港口吞吐能力、船舶运输能力、航运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5、针对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保障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发展的建议。

李慧玲[6](2018)在《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研究》文中认为交通运输业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是交通运输业的贯穿始终、基础性支撑的发展过程。尽管很早的研究就认识到交通运输业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但很少关注区域间的空间依赖性,从空间视角来研究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相对薄弱。交通运输业除了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外,由于其在空间上所具有的网络性和外部性等特征,空间上引起的时间距离的缩短、要素流动的加快、市场辐射范围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即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在不断演化动态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处于结构调整的特殊时期,需要从根本上把握交通运输业与区域增长间的关系,以更好的发挥其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社会先行产业,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政府发放了四万亿资金以刺激国内经济发展,而其中一半以上资金用于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的正式运营,这不仅是我国铁路建设的里程碑,也是这轮交通运输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我们关心的是,如此大规模的交通建设投入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这种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的呢?交通运输业如何在空间上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本文尝试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入手,研究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的作用机理,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其空间格局和溢出效应。具体来讲回答现实问题,“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即修路应该在哪里修、何时修、修多少?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交通方式(公路和铁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交通运输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科学命题的前提下,基于“文献述评和基本理论→研究框架和机制分析→发展现状和空间格局→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公路与铁路运输的动态面板模型→结论与对策”的研究思路展开分析。首先从文献梳理入手,通过总结现有研究的进展和不足并结合现实背景,寻找本研究的切入点;接着构建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以此分析交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路径和影响因素;随后,研究的重心转向对交通运输业现状与格局的分析,从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和社会客货运总量两个视角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公路与铁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以期发现交通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动态规律及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并以此提出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的路径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论文的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展示了研究的内容框架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工具,以及研究的贡献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这部分主要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进行简要的回顾,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方面的进展,并进行简要述评,了解现有研究的已有成果和不足之处,找到进一步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第三章,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机理分析。这部分以交通运输业在塑造空间形态中起着重要支撑为前提,主要围绕着交通运输、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构建了交通运输、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阐述了交通运输、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路径、微观路径以及其反馈路径,分析了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影响机制。第四章,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特征分析与空间格局。这部分首先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五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运输规模及结构变化。从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和社会客货运总量的视角分析了其在空间上呈现出的空间格局分布;进一步用莫兰指数Ⅰ和吉尔里指数C衡量了人均GDP、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和社会客货运总量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明确经济活动与交通运输在空间上呈现出高值与高值、低值与低值的聚集。第五章,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分析。这部分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1995-2015年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相关性进行考察,并采用空间面板Durbin模型估计了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采用空间偏微分方法回归法,实证分析了交通运输网络密度、社会客货运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度、劳动力、产业结构及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溢出、间接溢出及总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了在2小时、4小时、6小时时间距离下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性。第六章,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公路和铁路的分析。我国属于内陆型国家,全社会总运输量的90%以上由公路和铁路交通来完成,公路和铁路交通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和主体,由此本部分对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作用进行分析。这部分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估计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在三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对1995-2015年间空间相关性和其溢出效应的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四大经济地区和省域空间的差异性。第七章,结论与展望。该部分首先对全文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一系列关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为:(1)从空间格局看,我国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业呈现出高度的空间不平等和集聚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区域间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2)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时间距离的缩短加强了区域间溢出效应。(3)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都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性正向影响,铁路交通的产出弹性始终高于公路交通,公路铁路交织的运输网络体系将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连接成一个整体,通过对邻接地区的扩散效应,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使得一个区域的发展带动相邻区域的发展。(4)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公路交通和铁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都呈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在时间距离的缩短导致了所谓的“时空收缩”、同城经济圈的现象,使得集聚经济在周边地区之间共享,形成“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情况。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围绕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交通运输业如何更好的全面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破除地区间行政壁垒,充分释放交通运输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第二,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性区域战略;第三,优化交通运输网络结构,特别加快铁路网和公路网的覆盖和建设;第四,不断优化和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时期持续发挥交通运输的支撑引领作用。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从动态空间的视角分析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刻画和分析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关系,所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新见解。在空间计量模型中,采用时间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来刻画交通运输业对区域间要素流动和不同时间距离下交通经济圈的差异。

柯潇[7](2017)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的政策效应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面临的国内发展环境是“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并强调“加快完善高速铁路网是国家交通建设重点工程的首要任务”。基于该背景,高铁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和交通建设的重点工程,其投资对沿线目标站点城市与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会产生何种影响?高铁最先将为哪些城市或产业带来发展机遇?高铁引致的经济增长是否惠及民众?高铁增长效应背后的机制及其异质性效应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同时,尽管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希望制定本国基础设施的最优规模与结构,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的交通、能源及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一国总体经济的增长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处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其基础设施的数量增加、质量改进与结构升级等不同维度的发展将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围绕评估交通基础设施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问题,既有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如,若使用传统的IV-2SLS策略以个体对处理的同质性响应为假设前提,可能与区位异质性的典型特征事实相悖。若采用拟实验策略,却因其将研究对象限定为非目标站点,而不易于识别目标站点的处理效应。尽管可获得准外生的基础设施变化,但却难以避免在较低空间维度加总的截面个体之间,因空间互动、经济活动重组或溢出而导致的偏误。亦难以为基础设施改进能否从总体上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提供答案。此外,实证研究鲜有关注基础设施的政府公共支出结构这一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重要维度(Barro,1990)等。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本文试图植根于经济现实,从有别于现有文献的视角出发,以期为上述研究问题寻找答案。针对个体区位的异质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基础设施发展维度的多样性,尝试从个体区位异质性处理效应的层面,研究高铁基础设施项目对城市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深入探究其作用机制,以及形成异质性高铁增长效应的原因。此外,本文还将探究对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至关重要的交通、能源、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其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与结构的升级等不同维度的发展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基于此,从区位比较优势的角度提出基础设施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是一项以实证分析为主,辅之以理论分析的研究。具体研究重点如下:第一,本论文率先以区位禀赋异质性的典型经验事实为出发点,针对各区位潜在的对高铁政策的异质性响应,引入Hsiao,Ching and Wan(2012)的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方法,基于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个体区位层面、高铁线段层面及地区层面,针对已通车的“四纵”高铁项目对沿线目标站点区位的经济增长效应作评估。该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利用非高铁城市的人均GDP,构造高铁城市若不发生处理的情况下人均GDP的反事实。研究发现,在上述三个空间尺度均存在显着的异质性高铁处理响应。个体区位层面高铁增长效应的大小介于5%与59%之间,且具有持续性。高铁增长效应为正的站点城市主要集中在京沪高铁沪宁段、东南沿海高铁的甬台温福厦段,以及武广高铁的湖南段。首先从高铁项目中受益的城市多位于中国沿海地区,集聚在核心城市群且通常系交通枢纽。结果显示,工业化水平更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更强、配套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更好的区位更易于从高铁项目中首先受益。而地方保护主义水平显着阻碍高铁城市的经济发展。第二,为了进一步检验高铁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上述结论的外部有效性,本文率先将Abadieetal.(2003,2010,2015)构建的合成控制法,引入中国高铁的增长效应评估之中,并与中国实验性高铁线段——秦沈客专案例巧妙结合,采用中国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秦沈高铁沿线六个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路径构造反事实,以获得高铁处理效应的无偏估计。并利用合成控制组的信息对高铁效应的显着性作严格的统计推断。同时,本文还率先引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乘数效应理论,从地方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更细致深入地探究高铁增长效应背后的作用机制。充分利用合成控制组的信息,进一步考察探索推动老工业基地站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寻找异质性高铁效应产生的根源。研究结果显示,(1)秦沈高铁项目显着并持续地推动了沿线地区,以及大部分高铁站点城市人均真实GDP的增长。然而高铁处理效应存在明显的区位异质性,其中,增幅最大的是省会城市沈阳与油城盘锦。(2)进一步对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结果表明,高铁项目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不可贸易部门的就业增加,个别可贸易部门就业增加如采掘业;站点城市不同程度地经历了经济结构转型与多样化,以及人口与就业的增加,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3)区位禀赋异质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累积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形成个体区位异质性高铁增长效应的根源。但是,并未发现在秦沈客专基建结束之后,来自政府支出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证据。结果表明,中国首条高铁推动了沿线老工业城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各地的禀赋结构出发,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培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逐步进行产业转型与多样化,进而实现持续的具有包容性的经济增长。第三,由“点”及“面”,本文将研究的视角从关注高铁对个体区位增长效应评估的框架中跳脱出来,进而拓展到综合探究近年来在工业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交通、通讯与电力等重要的基础设施部门,探讨各交通基础设施在不同维度的发展对中国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中国2007-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将上述基础设施在数量、质量及结构方面多维度的发展指标引入增长回归分析之中,实证估计中国省域基础设施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针对基础设施及诸项增长解释变量可能的内生性问题,运用系统广义矩动态面板估计方法,提取基础设施变化中的外生部分以识别因果效应。研究发现,公路基础设施的质量、交通运输业在政府公共支出中的结构、电力基础设施在政府支出中的结构,以及通讯终端设备普及率等4项指标对经济增长有显着且稳健的正效应。然而,本文未发现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对研究期内经济增长有显着影响。进一步分析显示,西部地区电力基础设施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着低于中东部地区。而通讯终端设备普及率的增长效应仅在西部地区显着。结果表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为突破基础设施瓶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而进行的基础设施质量和结构升级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此外,基础设施对增长的贡献取决于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政策的导向,以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类型。综上,本文首次尝试基于个体区位异质性的典型经验事实,将新近发展的针对空间加总单元在个体层面政策效应评估中仅有“唯二”的面板数据政策效应评估方法,即 Hsiao et al.(2012)与合成控制法 Abadie et al.,(2003,2010,2015)用于中国高铁基础设施投资对沿线目标站点地级市的政策效应评估与机制分析。本文第四和第五章的实证框架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跳出传统的城市内/城市间回归研究模式,将关注点从总体平均处理效应拓展至个体区位的层面,获得了全新的实证发现。尤其是,本文第五章进一步尝试从地方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深入探究高铁经济增长效应背后的机制,以及异质性高铁增长效应产生的根源,更是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与此同时,本文第六章以新时期基础设施在多个重要维度上的发展为切入点,亦是本文的创新。选用省域面板数据使经济活动因重组或溢出效应导致的偏误最小化。在计量方法上,采用与收入数据相适应的动态面板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量同时处理不可观测的省域固定效应、潜在的各增长解释变量的内生性,以及测量误差、差分方程中滞后解释变量的弱工具变量等问题。上述结果均已通过稳健性检验,结果可靠稳健,可以为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证据。

杨秀英[8](2016)在《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公路铁路交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公路铁路交通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保障和服务作用愈发显着。但是,土地资源是公路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极大的制约着未来发展,其原因是因为公路铁路交通是土地、能源等资源占用与消耗量比较大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因此如何集约与节约利用资源,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永续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深化研究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研究所涉及到的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以及综合运输体系演变等理论发展的脉络;(2)分析了公路铁路交通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属性以及功能定位;(3)阐述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及耕地可供给量,深入剖析了公路铁路交通土地利用效率及未来需求预测;(4)构建了公路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公路、铁路交通2005-2014年10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5)以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公路和铁路行业发展极值的测度模型。以公路铁路总里程约束、投资约束、各等级道路的里程约束、服务水平约束和确定性用户平衡配流模型为条件,构建了公-铁交通上层规划和下层用户的双层优化模型,并利用湖南省公路铁路交通发展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本文所作的研究工作,论文的创新点为:(1)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将组合评价方法运用于公路、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并开展实证研究,增强了研究成果的适用性;(2)构建了公-铁交通上层规划和下层用户的双层优化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和湖南省公-铁交通客运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求解,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3)依据我国公路铁路交通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发展目标,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优化公路铁路交通结构的政策措施,促进公路铁路交通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实证案例分析,在定性研究基础上融合定量研究方式,对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推导出相关研究成果。根据《湖南省交通发展规划》《湖南省道路运输“十三五”规划》《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纲要》以及专家意见,在湖南省现有公路网的基础上,选择35条“可能新建路段”和60条现有路段以及“十三五”规划中的25条铁道线路组成湖南省公-铁路网规划的初始网络进行模型优化。根据模型计算得到了最终的公路铁路综合线网调整方案。

王译[9](2014)在《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收费公路政策实行以来,有效地缓解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压力。正是由于收费公路的存在与发展,使得我国公路总里程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公路网建设也得以更加完善。但是,在收费公路政策实施的三十年中,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是否起到积极作用以及收费公路是否应当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题一直充满争议,社会公众与媒体对收费公路的质疑也并未停止过。本文在此背景之下展开讨论,就收费公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专门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托,全面地论述了收费公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今后持续发展的策略。论文以现阶段社会公众对收费公路存在的质疑作为切入点,从我国的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宏观经济背景与国家的政策方针三个层面出发,针对存在争议的主要观点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找出不足与缺陷,提出本文的研究观点,从而形成整体研究思路和框架。论文首先从我国经济水平与财政资金收支情况着手,探究发展收费公路的必要性,系统的分析了收费公路发展对公路网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其次,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对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AHP模型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的力度进行了量化,得出发展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收费公路需要持续发展下去的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具体分析了收费公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出以政策创新的方式带动收费公路的均衡发展,并为今后收费公路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实现思路,以便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赵艳[10](2014)在《经济增速换挡 交通投资减速——2014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统计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各地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的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14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也相继浮出水面。在梳理数据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据不完全统计,有近8个省纷纷调低了2014年交通投资规模。其中浮动最大的当属四川和湖北,四川省2013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276亿元,2014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计划投资1000亿元;湖北省2013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达938亿元,2014年计划交通建设投资700亿元,分别调低了276亿元

二、200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论文提纲范文)

(1)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2 Z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因素分析
        2.1.2 经济因素分析
        2.1.3 社会因素分析
        2.1.4 技术发展因素分析
    2.2 行业环境分析
        2.2.1 行业内竞争者—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2.2.2 路网供应者—政府及主管部门
        2.2.3 潜在进入者—PPP模式中的社会投资人
        2.2.4 其他行业替代品供应者—其他交通运输方式
        2.2.5 买方—高速公路使用者
        2.2.6 行业环境分析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Z公司发展能力及既有发展战略分析
    3.1 Z公司发展历程及业务结构
        3.1.1 发展历程
        3.1.2 业务结构与规模
    3.2 Z公司核心能力及面临的挑战
        3.2.1 现有资源分析
        3.2.2 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分析
        3.2.3 面临的挑战分析
    3.3 Z公司既有发展战略评估
        3.3.1 既有发展战略概述
        3.3.2 SWOT分析小结
        3.3.3 既有发展战略评估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及启示
    4.1 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演变历程分析
        4.1.1 国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4.1.2 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
    4.2 国内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发展战略案例分析
        4.2.1 国外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案例
        4.2.2 国内高速公路上市企业案例
    4.3 启示
        4.3.1 归核化与多元化交替动态转换
        4.3.2 多元化布局应审慎
        4.3.3 纵向一体化战略下注重母子公司协同
        4.3.4 国际化战略必要且审慎
    4.4 本章小结
5 Z公司发展战略设计及实施保障措施
    5.1 公司发展战略设计
        5.1.1 公司发展战略设计指导理论
        5.1.2 公司层发展战略
        5.1.3 业务层战略
        5.1.4 职能层战略
    5.2 Z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2.1 公司组织架构
        5.2.2 公司治理结构
        5.2.3 企业管理方式
        5.2.4 人力资源配置
        5.2.5 资本运作能力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1.2.2 对沥青路面破坏类型的研究
        1.2.3 对性能预测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分析
    2.1 整体状况
        2.1.1 江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路网规模
        2.1.2 路龄状况
        2.1.3 交通状况
        2.1.4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型式
    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状况
        2.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2.2.2 路面破损状况特征及发展状况
        2.2.3 路面车辙特征及发展状况
        2.2.4 路面平整度特征及发展状况
        2.2.5 路面抗滑性能特征及发展状况
    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强度特征
        2.3.1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方法
        2.3.2 路面结构强度发展趋势
    2.4 各项性能与累积轴载的相关性分析
    2.5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状况
        2.5.1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高速公路典型养护方案
        2.5.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层位养护比例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
    3.1 竖向移动荷载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模型
        3.1.1 模型建立
        3.1.2 动力学响应结果分析
        3.1.3 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层耐久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PDG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
    4.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方法
        4.1.1 MEPDG对于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1.2 中国新规范对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2 车辙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4.2.1 代表路段结构信息
        4.2.2 材料参数
        4.2.3 交通量数据
        4.2.4 气候环境数据
    4.3 MEPDG计算结果分析及模型修正
        4.3.1 MEPDG的车辙预测结果
        4.3.2 基于MEPDG车辙预测模型修正
    4.4 中国新规范中关于车辙的预测
    4.5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1 横向裂缝类型判别和研究类型划定
    5.2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状况影响因素
        5.2.2 断裂能测试及与横缝间距的相关性分析
    5.3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齐齐哈尔市县道公路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规划背景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2 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1.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公路发展现状
        1.2.2 国外公路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
        1.3.1 指导思想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过程
第二章 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
    2.1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1.1 区域发展需求
        2.1.2 人口与经济预测
    2.2 交通运输的发展需求
        2.2.1 齐齐哈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2.2.2 齐齐哈尔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2.3 公路交通需求
        2.3.1 交通调查与分析
        2.3.2 交通量预测思路
        2.3.3 交通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道公路功能及发展规模分析
    3.1 县道公路功能分析
    3.2 县道公路发展规模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路网布局方案
    4.1 布局研究思路
        4.1.1 布局原则
        4.1.2 常用布局方法与特点
        4.1.3 本次规划采用的布局方法和思路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公路网布局特点
        4.2.2 公路网布局影响因素
    4.3 布局方案研究
        4.3.1 交通区位法布局
        4.3.2 节点重要度布局
    4.4 布局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网规划综合评价
    5.1 路网技术评价
        5.1.1 路网结构性能评价
        5.1.2 交通质量评价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研究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4)重庆市公路网规模与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当前重庆公路网发展变化趋势分析
    2.1 重庆市公路网发展历程
        2.1.1 发展历程
        2.1.2 发展阶段的宏观判断
    2.2 发展形势
        2.2.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2.2.2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规划
    2.3 发展需求
        2.3.1 发展要求
        2.3.2 需求分析
    2.4 发展差距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庆公路网远期格局规划研究
    3.1 重庆市公路网层次结构划分
        3.1.1 公路路线的功能分类
        3.1.2 我国公路网的层次结构划分
        3.1.3 重庆市公路网的层次结构
    3.2 重庆市公路网发展规划研究
        3.2.1 高速公路发展格局
        3.2.2 普通干线发展格局
        3.2.3 乡村公路发展格局
    3.3 发展愿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庆市公路网合理规模与等级结构分析
    4.1 公路网规模与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1 需求型因素
        4.1.2 约束型因素
        4.1.3 交通发展模式
    4.2 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2.1 路网规模与结构分析测算思路
        4.2.2 节点连通度法
        4.2.3 需求承载法
        4.2.4 国土系数法
        4.2.5 类比法
    4.3 各层次公路网合理规模分析
        4.3.1 高速公路合理规模测算
        4.3.2 普通干线公路合理规模测算
        4.3.3 乡村公路规模测算
        4.3.4 各层次路网合理规模分析结论
    4.4 路网技术等级结构分析
        4.4.1 重庆市各层次路网等级结构现状
        4.4.2 一级公路合理规模分析
        4.4.3 二级公路合理规模分析
        4.4.4 三级公路合理规模分析
        4.4.5 四级及等外公路规模分析
        4.4.6 路网合理等级结构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庆市公路网发展总体任务
    5.1 发展策略
        5.1.1 高速公路建设
        5.1.2 普通干线建设
        5.1.3 乡村公路建设
    5.2 实施安排
        5.2.1 实施原则
        5.2.2 重庆市公路网发展目标及任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及建议
        6.1.1 结论
        6.1.2 建议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2.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研究
        1.2.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研究现状
        1.2.3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物流适应性研究现状
        1.2.4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定义
    1.3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3.1 层次分析法
        1.3.2 灰色关联分析
        1.3.3 人工神经网络
        1.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1.3.5 主成分分析法
        1.3.6 数据包络分析
        1.3.7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1 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宏观经济指标及发展态势
        2.1.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产业发展情况
    2.2 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分布现状
        2.2.1 重庆
        2.2.2 四川
        2.2.3 云南
        2.2.4 贵州
    2.3 长江上游地区航运物流关联度较高产业发展现状
        2.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3.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3 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
        2.3.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3.6 黑色金属采选业
        2.3.7 非金属矿采选业
    2.4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特点
        2.4.1 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2.4.2 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
        2.4.3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
        2.4.4 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
    2.5 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
    3.1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现状
        3.1.1 水路运输
        3.1.2 铁路运输
        3.1.3 公路运输
    3.2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3.2.1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运量发展现状
        3.2.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物周转量发展现状
        3.2.3 物流发展主要特点
    3.3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
        3.3.1 分析评价模型
        3.3.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的耦合发展评价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
    4.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
        4.1.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4.1.2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4.2 长江上游地区交通发展趋势
    4.3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需求分析
    4.4 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建立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5.2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与航运发展适应性评价
        5.2.1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介绍
        5.2.2 层次结构模型与等级划分表
        5.2.3 测量指标的量化
        5.2.4 判断矩阵构造与权重计算
        5.2.5 适应性计算与结果分析
    5.3 适应性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5.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5.3.2 DEA C2R模型原理
        5.3.3 基于DEA的适应性评价模型
    5.4 评价分析
        5.4.1 区域差异性分析
        5.4.2 航运与经济适应性的未来情景预测
    5.5 航运物流与产业布局适应性的主要结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交通运输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
        2.1.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从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
        2.1.2 区域非均衡增长与空间结构:点、线到面
        2.1.3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运输与集聚
        2.1.4 空间计量的相关理论:空间维度的分析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2.2 关于空间溢出的研究
        2.2.3 关于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溢出研究
        2.2.4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3章 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机理分析
    3.1 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分析框架
        3.1.1 交通运输业的空间组织
        3.1.2 交通运输业的空间溢出
        3.1.3 分析框架
    3.2 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路径分析
        3.2.1 宏观路径
        3.2.2 微观路径
        3.2.3 反馈路径
    3.3 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溢出的作用机制
        3.3.1 交通运输与运输网络和贸易
        3.3.2 交通运输与集聚经济
        3.3.3 交通运输与区位选择
        3.3.4 交通运输与分工和专业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特征分析与空间格局
    4.1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与统计描述
        4.1.1 公路交通的发展
        4.1.2 铁路交通的发展
        4.1.3 水运交通的发展
        4.1.4 航空交通的发展
        4.1.5 管道运输的发展
    4.2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分布情况
        4.2.1 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空间分布
        4.2.2 我国交通运输量的空间分布
    4.3 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统计分析
        4.3.1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空间特征的一般描述
        4.3.2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的空间不平等与集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分析
    5.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5.1.1 空间相关性及其检验
        5.1.2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及空间溢出
    5.2 变量说明与空间相关性检验
        5.2.1 变量说明
        5.2.2 空间相关性检验
    5.3 实证分析
        5.3.1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5.3.2 普通计量回归检验
        5.3.3 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
        5.3.4 空间溢出效应的分解
    5.4 空间溢出差异的进一步探讨:基于“N小时经济圈”的视角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路和铁路空间溢出对区域增长的分析
    6.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6.1.1 基本模型的构建
        6.1.2 数据来源
        6.1.3 空间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回归结果及讨论
        6.2.1 模型选择
        6.2.2 公路与铁路溢出效应分析
        6.2.3 地区间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4 不同省市区的溢出效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的政策效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3 本文创新点
    1.4 文章结构
第二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早期的理论研究
        2.1.2 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2.2 实证研究综述
        2.2.1 早期的实证研究
        2.2.2 政策效应评估研究综述
        2.2.3 溢出效应研究综述
        2.2.4 关于高速铁路的研究综述
        2.2.5 中国基础设施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建国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
    3.1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3.1.1 公路建设
        3.1.2 铁路建设
        3.1.3 民航航线与机场建设
        3.1.4 水路建设
        3.1.5 管道设施建设
    3.2 中国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
        3.2.1 总运量与总周转量
        3.2.2 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分析
    3.3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3.4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3.4.1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
        3.4.2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是否促进经济增长:来自面板数据项目评估方法的证据
    4.1 引言
    4.2 计量模型与估计
    4.3 数据与设定
        4.3.1 数据
        4.3.2 设定
    4.4 高铁项目的处理效应
        4.4.1 处理组城市的预测模型
        4.4.2 处理组城市的平均处理效应
        4.4.3 全路段/线平均处理效应
        4.4.4 具体示例
    4.5 异质性高铁效应的影响因素
    4.6 稳健性检验
        4.6.1 敏感性检验
        4.6.2 可证伪性检验
    4.7 本章结语
第五章 交通基础设施与包容性经济增长——来自中国首条高铁秦沈线的案例研究
    5.1 引言
    5.2 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5.3 理论框架
        5.3.1 不可贸易部门
        5.3.2 可贸易部门
        5.3.3 结构转型
        5.3.4 政府财政支出与固定资产投资
    5.4 计量模型、估计与检验
        5.4.1 合成控制法的因子模型与处理效应估计量
        5.4.2 全路线平均处理效应
        5.4.3 显着性检验
    5.5 数据与样本
    5.6 高铁项目的处理效应
        5.6.1 个体区位层面
        5.6.2 高铁线路层面
    5.7 高铁增长效应的机制与异质性效应的根源
        5.7.1 产业与就业
        5.7.2 政府干预与投资
    5.8 稳健性检验
    5.9 本章结语
第六章 基础设施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来自省域动态面板模型的新证据
    6.1 引言
    6.2 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升级:交通运输、能源电力、通讯信息
        6.2.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
        6.2.2 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的发展
        6.2.3 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
    6.3 变量与数据
        6.3.1 变量
        6.3.2 数据
    6.4 计量模型与估计
    6.5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1 pooled OLS与FE OLS估计结果
        6.5.2 GMM估计结果
    6.6 本章结语
    6.7 本章附录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公路铁路交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内容
        1.2.1 资源承载力
        1.2.2 资源承载力的计算
        1.2.3 综合交通网络优化模型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资源
        2.1.2 资源承载力
        2.1.3 资源承载力与相对资源承载力
        2.1.4 公路铁路交通结构的界定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经济的起源
        2.2.2 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2 资源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3.3 交通运输与可持续发展
    2.4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演变理论
        2.4.1 综合运输体系演变与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
        2.4.2 运输需求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2.4.3 运输供给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路铁路交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现状
    3.1 高速公路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功能定位
        3.1.1 国内外高速公路的发展
        3.1.2 高速公路的概念及技术经济特征
        3.1.3 高速公路的功能定位
        3.1.4 高速公路的属性认知
    3.2 铁路交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功能定位
        3.2.1 国内外铁路发展历程
        3.2.2 铁路交通的概念及技术经济特征
        3.2.3 铁路交通的功能定位
        3.2.4 铁路交通的属性认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路铁路交通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4.1 我国土地资源供给现状
        4.1.1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4.1.2 我国耕地资源可供给量分析
    4.2 我国公路交通用地概况
        4.2.1 公路交通用地现状
        4.2.2 公路交通运输用地的集约化
        4.2.3 公路交通用地需求预测
    4.3 我国铁路交通用地概况
        4.3.1 铁路交通用地现状
        4.3.2 铁路交通运输用地的集约化
        4.3.3 铁路交通用地需求预测
    4.4 公路铁路交通用地供需矛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路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
    5.1 公路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构成要素
        5.1.1 运输效率
        5.1.2 土地利用效率
        5.1.3 经济和社会效应
    5.2 公路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5.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5.2.3 评价指标筛选的步骤
        5.2.4 公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5.2.5 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5.3 公路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4 公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运用
        5.4.1 评价模型在公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5.4.2 公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5.4.3 公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5.5 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的实证运用
        5.5.1 评价模型在铁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5.5.2 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5.5.3 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公路铁路交通结构优化模型和算法
    6.1 公路铁路交通发展极值模型的构建
        6.1.1 公路铁路交通发展极值的基本指标
        6.1.2 公路交通发展极值模型的构建
        6.1.3 铁路交通发展极值模型的构建
    6.2 公路铁路交通发展极值模型求解思路
        6.2.1 公路铁路交通极值发展模型的转化思路
        6.2.2 公路铁路交通发展极值模型求解算法
    6.3 公路铁路交通优化双层模型的建立
        6.3.1 公路铁路交通优化上层模型的构建
        6.3.2 公路铁路交通优化下层模型的构建
    6.4 公路铁路交通优化双层模型的求解算法
    6.5 公路铁路交通双层模型求解综合运输网络规模的实证分析
        6.5.1 实证对象的选择:湖南省公路铁路交通运输
        6.5.2 实证数据来源
        6.5.3 公路铁路交通双层模型的求解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公路铁路交通结构优化的建议
    7.1 发挥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与制度约束作用
    7.2 统筹规划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7.3 倡导并推广节约用地的交通发展理念
    7.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7.5 加强公路铁路交通运输外部性的内部化
    7.6 推进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录 1 :公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原始指标值
附录 2 :铁路交通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原始指标值
附录 3 :2014湖南高速公路完整资料
附录 4 :湖南省现有站点OD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9)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阶段对收费公路发展的诸多质疑
        1.1.2 国民经济发展对高等级公路的需求日益增加
        1.1.3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需要收费公路政策
        1.1.4 收费公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1.5 国家方针政策对收费公路的支持
    1.2 研究综述
        1.2.1 是否支持收费公路发展的研究综述
        1.2.2 收费公路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收费公路市场化的研究综述
        1.2.4 关于收费公路政策的研究综述
        1.2.5 关于收费公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综述
        1.2.6 研究综述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收费公路相关理论研究
        2.1.1 公路的结构体系
        2.1.2 收费公路体系与普通公路体系的界定
        2.1.3 收费公路的构成
        2.1.4 收费公路的经济属性
        2.1.5 收费公路的商品属性
    2.2 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2.2.1 国民经济内涵界定
        2.2.2 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意义
        2.2.3 经济发展的方式
        2.2.4 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分析
    2.3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2.3.1 收费公路发展经济学理论
        2.3.2 收费公路市场化运作理论
    2.4 收费公路的融资模式理论分析
        2.4.1 政府投资
        2.4.2 银行贷款
        2.4.3 证券融资
        2.4.4 特许经营权转让融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费公路发展对公路网发展的作用研究
    3.1 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分析
        3.1.1 公路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探析
        3.1.2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仍需大发展
    3.2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结构分析
        3.2.1 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分析
        3.2.2 国内贷款投入比例分析
        3.2.3 外资投入比例分析
        3.2.4 自筹资金投入比例分析
    3.3 财政资金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可行性分析
        3.3.1 我国财政资金收支现状分析
        3.3.2 公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3.3 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公路发展需求
    3.4 收费公路发展带动公路网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3.4.1 收费公路发展规模分析
        3.4.2 收费公路的有效性分析
        3.4.3 收费公路的经济效率分析
        3.4.4 收费公路政策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研究
    4.1 国民经济发展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4.1.1 历史因素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4.1.2 经济因素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4.1.3 政策因素对收费公路发展的作用分析
    4.2 收费公路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4.2.1 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
        4.2.2 对交通运输总体水平的影响
        4.2.3 对公路经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4.2.4 对公路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
        4.2.5 对公共服务和谐发展的影响
    4.3 收费公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必然性分析
        4.3.1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收费政策的支持
        4.3.2 收费政策是高等级公路养护资金来源的保障
        4.3.3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4.4 收费公路与国民经济协整关系实证分析
        4.4.1 协整模型应用于发展关系分析的理论基础
        4.4.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4.4.3 实证分析
        4.4.4 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影响作用计量研究
    5.1 收费公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5.1.1 基于客运量分析
        5.1.2 基于货运量分析
    5.2 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量化分析
        5.2.1 定量方法的评述
        5.2.2 定量方法的选择---C-D 生产函数模型
        5.2.3 C-D 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
    5.3 收费公路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性评价
        5.3.1 评价步骤
        5.3.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3.3 评价内容及指标的建立
        5.3.4 评价指标数据的选取及处理
        5.3.5 基于 AHP 模型的最终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收费公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6.1 收费公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6.1.1 扩大公路建设专项资金范围
        6.1.2 创新融资方式
        6.1.3 加大收费公路市场化力度——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6.2 收费公路持续发展政策创新
        6.2.1 政府补助经营性公路基础设施项目政策的提出
        6.2.2 对政府补助经营性公路基础设施项目的界定
        6.2.3 政府补助经营性公路的基本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研究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经济增速换挡 交通投资减速——2014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省
黑龙江省
辽宁省
北京市
河北省
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省
天津市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苏省
江西省
山东省
上海市
甘肃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青海省
陕西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贵州省
四川省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
重庆市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2005年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160万公里(论文参考文献)

  • [1]Z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耿鹏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D]. 朱玉琴. 东南大学, 2019(05)
  • [3]齐齐哈尔市县道公路网规划研究[D]. 王昊安. 长安大学, 2019(01)
  • [4]重庆市公路网规模与结构研究[D]. 冉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D]. 况照笙.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6]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研究[D]. 李慧玲.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8)
  • [7]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计量方法的政策效应评估[D]. 柯潇. 厦门大学, 2017(02)
  • [8]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公路铁路交通结构优化研究[D]. 杨秀英.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2)
  • [9]收费公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王译. 长安大学, 2014(12)
  • [10]经济增速换挡 交通投资减速——2014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统计分析[J]. 赵艳.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4(03)

标签:;  ;  ;  ;  ;  

2005年道路总里程达到160万公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