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氟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一、氟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高峰,吉力强,曹慧,王永光,徐津,景永强[1](2014)在《储氢合金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系统介绍了近年国内外储氢合金表面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各种处理工艺对储氢合金电化学容量、电催化活性、循环稳定性、高倍率放电能力、活化以及自放电等各个方面性能的影响。

刘敏,张敏刚,霍燕清,闫时建,张海杰,孙钢[2](2013)在《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文中认为镁基储氢材料因其储氢量大、成本低廉等而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固态储氢材料之一.然而其过慢的吸放氢速率和过高的吸放氢温度限制了它的应用.元素取代和纳米复合是改善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重要方法.本文对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曹宏磊[3](2013)在《Mg2Ni合金铈转化工艺及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g2Ni贮氢合金由于其贮氢容量高、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等特点,现己成为最具开发前途的贮氢材料之一。但其抗腐蚀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阻碍了该合金的实用化。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对铸态Mg2Ni合金铈转化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结合SEM,EDS分析了膜层的表面形貌,并利用Tafel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分析手段对膜层性能进行了测试,获得了室温下(25±5℃)Mg2Ni合金最佳的成膜条件: Ce(NO3)3浓度为0.05mol·L-1,pH值为4,镀膜时间为10min,成膜促进剂的添加量为2ml·L-1。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Ce(NO3)3浓度,pH值,成膜促进剂H2O2的添加各单因素对铸态Mg2Ni合金铈膜实验的影响,此外,还初步研究了球磨工艺及La元素的替代对Mg2Ni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并在铸态Mg2Ni合金最佳的成膜条件的基础下对上述两种合金进行了铈转化处理。研究表明:采用以Ce(NO3)3为主要成分的酸性处理液,可在铸态Mg2Ni合金,球磨态Mg2Ni合金及铸态La0.1Mg1.9Ni合金表面制备出一层以Ce和O元素为主体的淡黄色的稀土转化膜。三次合金经成膜溶液处理后,均可提高基体合金的自腐蚀电位,提高合金与溶液的表面电荷转移阻抗值,从而提高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改善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与此同时,铈盐浓度的增加,HNO3的添加(即pH的改变),成膜促进剂H2O2的添加均可改善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及循环稳定性,但是过厚的膜层包裹在基体合金表面,必将影响合金的导电性能;HNO3及成膜促进剂的H2O2的添加可以促进膜层的形成,使得合金表面的膜层致密均匀出现较少的裂纹。铸态Mg2Ni合金经球磨处理后,会发生明显的团聚现象,且随着颗粒粒径变小,合金比表面积增大,合金耐腐蚀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将会下降,合金的放电容量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La元素的替代本身就可使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得到提高,经过成膜溶液处理后,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及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得到改善。

李瑞[4](2013)在《低钴La-Mg-Ni基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La0.7Mg0.3Ni2.65Co0.75Mn0.1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XRD和SEM等材料分析方法以及恒电流充放电、电化学阻抗谱、线性极化和阳极极化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了Ca和Si分别部分替代Mg和Co对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热处理温度优化,进一步改善了低钴La-Mg-Ni系贮氢电极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系统研究了La0.7Mg0.3-xCaxNi2.65Co0.75Mn0.1(x=0.05-0.15)合金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合金主要由LaNi5和(La,Mg)Ni3组成,随Ca含量的增多:LaNi5相丰度相对增多而(La,Mg)Ni3相丰度相对减少,合金中出现了少量(La,Mg)2Ni7相;合金最大放电容量逐渐降低,但循环稳定性能提高,动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其中,当x=0.1时,合金具有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其最大放电容量为371.7mAh/g,1250mA/g电流放电时的HRD为52.7%。系统研究了Si部分替代Co对La0.7Mg0.3Ni2.65Co0.75Mn0.1贮氢电极合金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所有合金主要由(La,Mg)Ni3相和LaNi5相组成,Si部分替代Co导致:合金中(La,Mg)Ni3相的丰度逐渐降低,而LaNi5相的丰度逐渐增加,且含Si合金中出现了La2Ni7相;合金放电容量降低,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得到改善。其中Si替代量x=0.15时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好,合金最大放电容量323.5mAh/g,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约为67.5%,1250mA/g电流放电时的HRD可达55%。为改善低Co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进一步考察了退火温度对优化出的含Si合金La0.7Mg0.3Ni2.65Co0.65Si0.15Mn0.1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提高了合金的结晶性度,改善了成分的均匀性。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能均首先改善然后降低,而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有所恶化。其中,在950℃×8h退火条件下的合金呈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其最大放电容量和100个循环后的循环容量保持率分别为333.1mAh/g和76.6%。

沈文卓[5](2012)在《高分子聚合物微包覆作用及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利用导电高分子自聚合反应在贮氢合金颗粒表面生成聚合物的方法,对稀土基AB5型和稀土-镁-镍基AB3型贮氢合金进行了微包覆处理,研究了微包覆作用及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了化学修饰聚苯胺、电沉积聚苯胺、化学修饰聚吡咯、化学修饰聚苯乙烯以及镍/聚苯胺复合处理等不同导电高分子微包覆作用条件和方法。采用FE-SEM、FT-IR和UV-vis光谱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了处理后合金的表面微观结构,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方法和测试交换电流密度、极限电流密度、氢扩散系数等动力学参数考察了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探讨了导电高分子微包覆作用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经化学修饰聚苯胺处理后的AB5型(La0.64Ce0.25Pr0.03Nd0.08Ni4.19Mn0.31Co0.42Al0.23)贮氢合金和AB3型(La0.80Mg0.20Ni2.70Mn0.10Co0.55Al0.10)贮氢合金表面均出现了珊瑚状聚苯胺膜层。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与高倍率放电性能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大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处理时间t=10min时,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良好。经化学修饰聚苯胺处理后,放电电流密度在1500mA g–1下, AB5型贮氢合金电极HRD由18.5%增加到45.0%;稀土-镁-镍基AB3型贮氢合金电极HRD由12.5%增加到30.4%。为了提高处理效率,采用自制电沉积装置对的AB5型(La0.64Ce0.25Pr0.03Nd0.08Ni4.20Mn0.30Co0.42Al0.23)贮氢合金和AB3型(La0.80Mg0.20Ni2.70Mn0.10Co0.55Al0.10)贮氢合金进行电沉积聚苯胺处理。经电沉积聚苯胺处理后合金颗粒表面出现的聚苯胺膜层较聚苯胺化学修饰处理更为均匀。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与高倍率放电性能均随着处理电压和时间的增大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处理电压U=2V、处理时间t=1min时,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良好。经电沉积聚苯胺处理后,当放电电流密度在1500mA g–1时,AB5型贮氢合金电极HRD由27.4%增加到42.0%;稀土-镁-镍基AB3型贮氢合金电极充/放电循环200周后容量由281mAh g-1增大到295mAh g-1。为了减少导电高分子修饰过程中毒性单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采用化学修饰覆聚吡咯的方法对AB5型(La0.65Ce0.25Pr0.02Nd0.08Ni3.85Mn0.39Co0.73Al0.31)贮氢合金进行处理。经化学修饰聚吡咯处理后的AB5型贮氢合金表面出现了海绵状聚吡咯膜层。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与高倍率放电性能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大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经掺杂剂掺杂后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当处理时间t=8min,Na2SO4作为掺杂剂时,贮氢合金电极表现出良好的动力学性能。经化学修饰聚苯乙烯处理后的AB5型(La0.65Ce0.25Pr0.02Nd0.08Ni3.85Mn0.39Co0.73Al0.31)贮氢合金表面出现了网片状聚苯乙烯膜层。当处理时间t=1min时,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参数:交换电流密度I0、极限电流密度IL、氢扩散系数D增大,电极表面电荷转移阻抗Rct减小。化学修饰聚苯乙烯处理后,贮氢合金电极高倍率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均得到良好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这里对传统金属镍镀覆处理和高分子微包覆处理进行结合,对贮氢合金进行了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经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后的AB5型(La0.65Ce0.25Pr0.02Nd0.08Ni3.85Mn0.39Co0.73Al0.31)贮氢合金表面出现了镍和聚苯胺双重特征膜层,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与高倍率放电性能均有所提高并表现出良好的动力学性能。

黄经权[6](2012)在《AB3型LaxMg1-XNiY储氢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氢具有来源广、可循环再生、清洁、高效和燃烧性能好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载体。然而储氢技术是制约氢能利用的关键瓶颈。金属固态储氢由于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安全性强,成本相对较低,技术也比较成熟,被认为是理想、最接近实际应用的储氢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La-Mg-Ni系AB3型储氢合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AB5型储氢合金成为新一代室温条件下即可实用的储氢合金。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有关La-Mg-Ni系AB3型储氢合金研究的基础上并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针对目前国内外La-Mg-Ni系AB3型储氢合金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对La-Mg-Ni系AB3型储氢合金的制备工艺及热处理条件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XRD、PCT和SEM等分析测试方法探讨了成分和制备工艺对La-Mg-Ni系AB3型储氢合金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合金制备工艺对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添加覆盖剂能有效的减少熔炼过程中Mg的挥发;不同的浇注工艺对合金结构和储氢性能有显着影响。相同合金配方的情况下,采用水冷铜模浇铸工艺制备的合金的储氢量比快淬甩带工艺的合金储氢量高,这主要是由于水冷铜模浇铸工艺可以有效抑制合金浇铸时Mg的挥发, Mg的挥发量约1015%左右,合金更容易生成(LaMg)2Ni7相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储氢性能;而采用快淬甩带工艺时合金中Mg挥发量均超过15%。其次,本文还探讨了La0.7Mg0.3Ni3.25合金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合金的相结构和储氢性能有影响。研究表明,La0.7Mg0.3Ni3.25合金1173K下4小时退火处理的合金具有最高的(LaMg)2Ni7相丰度和最大储氢容量。

汪伦[7](2012)在《稀土类氟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镁基储氢合金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镁基储氢合金具有比传统储氢方法(高压储氢、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更高的储氢密度、价格低廉、无污染等特有的优点,而成为储氢材料的研究热门。然而,大多数镁基储氢合金吸氢后形成的氢化物化学性能稳定,这种性能稳定的氢化物的吸氢动力学性能一般很差,特别是其放氢温度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如纯镁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才能发生氢化反应,反应时间很长[1]。为此,人们采取了诸如元素取代、复合、催化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氢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通过添加稀土氟化物催化剂对镁基储氢合金性能进行改性。其研究结果如下:在La1.8Ca0.2Mg14Ni3、La2Mg16Ni0.5Co0.5储氢合金在铸态情况下和在甲苯溶液中机械球磨后的储氢性能。研究表明,铸态La1.8Ca0.2Mg14Ni3合金的初始吸氢活化速率较La2Mg16Ni0.5Co0.5合金快,前者在4.0MPa、473K初次吸氢时吸氢量只有1.5wt.%,经过4次吸氢后,其在473K的吸氢量达到了4.3wt.%左右,并且整个过程在250s内基本完成。后者在4.0MPa、473K下,经过4次吸氢后的吸氢量达到4.35wt.%,比前者稍大。但是它的吸氢过程较前者缓慢,需要500s才能基本完成。对于在613K、0.1MPa(大气压力)下的放氢过程,两者在前2次的放氢过程基本一致。从第3次开始,前者在前100s的初始放氢速度较后者快。La1.8Ca0.2Mg14Ni3合金在甲苯中球磨20h后,其吸放氢性能最好。在473K的吸氢量达到了4.8wt.%,比铸态合金在相同温度下的最大吸氢量提高了0.3wt.%,在613K达到最大放氢量,为4.98wt.%;在600K的吸氢量达到了4.95wt.%通过XRD和SEM分析,球磨后合金颗粒粒径明显减小且有非晶化趋势。在球磨过程中形成了EDA(electron donor-acceptor)体系。合金颗粒粒径、非晶化程度和EDA共同作用使球磨20h的合金表现出最优异的吸放氢性能。通过水热法制备了一些高效的稀土氟化物催化剂,如LaF3、YF3、CeF3、TbF3、YbF3、SmF3、GdF3、NdF3、DyF3等。分别按照3wt.%的质量比添加到La1.8Ca0.2Mg14Ni3合金中,对镁基储氢合金进行改性。把改性后的合金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吸放氢性能测试,实验结果得到:GdF3的催化性能最佳,能在同等条件下可以最大提高储氢合金的吸放氢的动力学性能,降低反应温度,使储氢合金在温和的条件下能达到最大的储氢性能。把GdF3按照不同的质量百分比(3wt.%、5wt.%、6wt.%、8wt.%)添加到La1.8Ca0.2Mg14Ni3合金中。当添加量为5wt.%时,复合物的储氢性能最佳。研究发现,之所以GdF3的催化性能最好是因为它的纳米丝细而且短,分散性很好,球磨的过程中容易进入合金颗粒间隙,很好的促进合金颗粒的细化,使其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增加了吸氢的通道,而且还能催化La1.8Ca0.2Mg14Ni3合金分解吸氢。

李嵘峰,康龙,高志杰,罗永春[8](2011)在《热处理对La0.63Gd0.2Mg0.17Ni3.1Co0.3Al0.1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氩气气氛和1173 K保温条件下对La0.63Gd0.2Mg0.17Ni3.1Co0.3Al0.1储氢合金进行不同时间(t=8~168 h)的热处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方法(EPMA)和电化学测试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退火时间对合金显微组织演化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铸态合金组织由Ce2Ni7型、Gd2Co7型、Pr5Co19型、PuNi3型和CaCu5型相组成,其Ce2Ni7型相的丰度为78.9%,随退火时间的延长,退火合金中Ce2Ni7型相的丰度逐渐增加,当退火时间t=168 h时其相丰度达到94.5%,Ce2Ni7型相结构的晶胞参数和晶胞体积随退火时间增加而减小。电化学测试分析表明,退火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与Ce2Ni7型相的丰度有密切关系,退火时间对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影响不大,但合金电极放电容量随退火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当t=168 h时,合金电极放电容量达到最大值386.8mAh.g-1;退火时间对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提高和改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退火时间t=16~168 h时,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电极容量保持率S100=90.3%~91.5%。热处理能有效改善合金电极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性能,但不同退火时间对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影响不明显。

李嵘峰[9](2011)在《退火处理对R-Mg-Ni系A2B7型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对国内外La-Mg-Ni系储氢合金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以La-Mg-Ni系A2B7型储氢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ICP、XRD、EPMA、Rietveld全谱拟合等材料研究方法和电化学测试方法对退火处理对该系列储氢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保证合金成分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本文首先对组成为La0.63Gd0.2Mg0.17Ni3.1Co0.3Al0.1合金进行不同时间退火处理并对其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考察,发现退火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改善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随后,本文继续研究了退火温度对上述成分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发现退火温度过高会使合金综合电化学性能降低;由于在此成分合金体系中Mg元素含量对合金综合电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同时考察了Mg含量的变化对La0.8-xGd0.2MgxNi3.1Co0.3Al0.1(x=00.5)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氩气气氛和1173K保温条件下对La0.63Gd0.2Mg0.17Ni3.1Co0.3Al0.1储氢合金进行不同时间(t=8 h168 h)的退火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延长退火时间可有效增加合金中Ce2Ni7型相丰度,当退火时间t=168h时其相丰度达到94.5%。退火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与Ce2Ni7型相的丰度有密切关系,合金电极放电容量随退火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当t=168 h时,合金电极放电容量达到最大值386.8 mAh/g;退火时间对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提高和改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退火时间t=16168 h时,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电极容量保持率S100=90.391.5%。热处理能有效改善合金电极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性能,但不同退火时间对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影响不明显。在氩气气氛和t=16 h保温条件下对La0.63Gd0.2Mg0.17Ni3.1Co0.3Al0.1储氢合金进行不同温度(T=1173K1223K)的退火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升高退火温度有利于提高退火合金组织中Ce2Ni7型相的相丰度,当退火温度T =1198K时,Ce2Ni7型相的丰度为91.6%。但退火温度过高会导致合金中Ce2Ni7型相的相丰度下降的同时CaCu5型相丰度上升,从而改变合金的相结构。退火温度的变化对合金电极活化性能影响不大,但适当升高退火温度能提高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当退火温度T=1198 K时,合金电极放电容量达到最大值382.7mAh/g;升高退火温度可以改善合金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但退火温度过高会使合金中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以及电化学循环稳定性下降。在本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两步的实验结果,系统的研究了Mg含量对La0.8-xGd0.2MgxNi3.1Co0.3Al0.1 (x=0~0.5)的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0.8-xGd0.2MgxNi3.1Co0.3Al0.1 (x=0~0.5)合金组织主要由Ce2Ni7型、Gd2Co7型、CaCu5型、Pr5Co19型和PuNi3型相组成,适量添加Mg有利于提高合金中Ce2Ni7型相的相丰度。当x=0.15时合金的Ce2Ni7型相的相丰度达到最大值87.0%。退火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与合金中Mg含量关系密切,不同Mg含量对合金的活化性能,最大放电容量,以及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影响明显。当x=0.15时,合金具有最大的电化学放电容量和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其放电容量达到391.4mAh/g,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电极容量的保持率S100为92.0﹪,向合金中添适量Mg能有效改善合金电极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性能。

刘淑霞[10](2011)在《复相AB3型储氢合金研究》文中提出AB3型储氢合金即含镁的RE-Mg-Ni系储氢合金,其合成过程中,既含有大量的CaCu5构造的AB5型合金成分,同时也含有PuNi3构造的AB3型合金成分,二者在合成过程中就构成了复相结构;该结构腐蚀电位等的差异,以及镁在显性电解液中的不稳定性,易导致该复相储氢合金容量衰减速度快,自放电率高。而且其制备过程中热处理工艺对复相构造也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对CaCu5和PuNi3构造等数量及其相转变与温度关系方面。本研究通过渗锂等超熵化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复相AB3型储氢合金的制备和性能。选定以La0.7Mg0.3Ni2.8Co0.5体系,通过物理扩散的方法,以镁-锂中间合金及其复合物对其进行处理,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镁-锂中间合金的加入明显改善了储氢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和最高放电容量,但倍率放电能力有所减少;在此基础上用熔盐渗锂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含锂超熵合金的合成以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此外,研究了AB4.7型储氢合金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热处理情况下其组成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放电容量逐渐增加,同时可以改善合金的荷电保持率,提高高低温放电性能;退火后的合金最大放电容量、荷电保持率、倍率放电性能、电化学性能总体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氟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储氢合金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储氢合金表面包覆膜处理
2 储氢合金表面的热碱-还原复合处理
3 储氢合金表面的氟化处理
4 储氢合金表面的酸处理
5 储氢合金表面的热处理
6 机械合金化
7 结语及展望

(2)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
    1.1 组元替代改性
    1.2 添加剂改性
        1.2.1 单质金属
        1.2.2 金属间化合物
        1.2.3 氧化物
        1.2.4 碳材料
    1.3 表面处理改性
2 发展趋势

(3)Mg2Ni合金铈转化工艺及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Ni/MH 电池的工作原理
    1.2 贮氢合金
        1.2.1 贮氢合金的理论基础
        1.2.2 贮氢合金的分类
        1.2.3 贮氢合金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贮氢合金表面处理的研究现状
        1.3.1 合金表面的酸处理
        1.3.2 合金表面的碱处理
        1.3.3 合金表面的氟化处理
        1.3.4 合金表面的微包覆处理
        1.3.5 添加金属或金属氧化物
    1.4 镁合金表面化学镀铈原理
    1.5 本次实验的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需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所需原料及药品
        2.1.2 实验所用设备及相关材料
    2.2 实验所需电极的制备
        2.2.1 电化学测试正极的制备
        2.2.2 电化学测试负极的制备
    2.3 合金粉末性能测试
        2.3.1 合金粉末形貌测试
        2.3.2 合金粉末电化学性能测试
        2.3.2.1 测试装置
        2.3.2.2 合金活化
        2.3.2.3 循环寿命
        2.3.3 合金粉末动力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铸态Mg_2Ni 铈转化工艺及性能的影响
    3.1 Mg_2Ni 合金镀铈工艺及性能研究
        3.1.1 Mg_2Ni 合金铈膜的正交实验
        3.1.2 表面形貌
        3.1.3 Tafel 曲线
        3.1.4 交流阻抗图谱
        3.1.5 循环稳定性
    3.2 单因素对 Mg_2Ni 合金铈膜实验的影响
        3.2.1 铈盐浓度对实验的影响
        3.2.2 HNO_3的添加对实验的影响
        3.2.3 成膜促进剂对实验的影响
第四章 球磨态 Mg_2Ni 合金铈转化工艺及性能的影响
    4.1 铸态 Mg_2Ni 合金与球磨态 Mg_2Ni 合金性能研究
        4.1.1 表面形貌
        4.1.2 Tafel 曲线
        4.1.3 交流阻抗图谱
        4.1.4 循环稳定性
    4.2 球磨态 Mg_2Ni 合金铈转化工艺及性能的研究
        4.2.1 表面形貌
        4.2.2 Tafel 曲线
        4.2.3 交流阻抗图谱
        4.2.4 循环稳定性
第五章 铸态La0.1Mg1.9Ni 合金铈转化工艺及性能的影响
    5.1 La 元素替代对 Mg_2Ni 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5.1.1 表面形貌
        5.1.2 Tafel 曲线
        5.1.3 交流阻抗图谱
        5.1.4 循环稳定性
    5.2 铸态 La0.1Mg1.9Ni 铈转化成膜合金性能的研究
        5.2.1 表面形貌
        5.2.2 Tafel 曲线
        5.2.3 交流阻抗图谱
        5.2.4 循环稳定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低钴La-Mg-Ni基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i/MH电池的发展概况
    1.2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Ni/MH电池的应用
    1.4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开发现状
        1.4.1 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1.4.2 AB_2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
        1.4.3 A_2B型Mg基贮氢奠基合金
        1.4.4 V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
        1.4.5 非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第二章 文献综述:La-Mg-Ni基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
    2.1 AB_3型贮氢合金及其氢化物的结构特性
    2.2 R-Mg-Ni系AB_3型合金研究
        2.2.1 R-Mg-Ni系贮氢合金的结构特性
        2.2.2 R-Mg-Ni系贮氢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2.2.3 R-Mg-Ni系合金的元素成分改性研究
    2.3 La-Mg-Ni系合金的制备工艺研究
    2.4 问题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3.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3.1 合金电极的制备
        3.3.2 电化学测试装置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3.3.4 结构分析和表面形貌观察
第四章 La_(0.7)Mg_(0.3-x)Ni_(2.65)Co_(0.75)Mn_(0.1)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4.1 合金的结构
    4.2 合金电化学性能
        4.2.1 活化性能、最大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4.2.2 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部分替代Co对La_(0.7)Mg_(0.3)Ni_(2.65)Co_(0.75)Mn_(0.1)合金结构及其电化学的影响
    5.1 合金的结构特征
    5.2 合金的微观形貌
    5.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5.3.1 活化性能、放电中值电压及最大放电容量
        5.3.2 循环稳定性能
    5.4 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5.4.1 高倍率放电性能
        5.4.2 电化学阻抗谱
        5.4.3 线性极化和交换电流密度
        5.4.4 阳极极化与极限电流密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处理对La_(0.7)Mg_(0.3)Ni_(2.65)Co_(0.15)Mn_(0.1)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1 合金结构
    6.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6.2.1 活化性能及最大放电容量
        6.2.2 循环稳定性及容量保持率
    6.3 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6.3.1 高倍率放电性能
        6.3.2 电化学反应阻抗
        6.3.3 极化电阻与交换电流密度
        6.3.4 极限电流密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5)高分子聚合物微包覆作用及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MH/NI 电池工作原理
    1.3 负极材料发展状况
    1.4 贮氢合金表面改性处理的研究
        1.4.1 贮氢合金的碱处理
        1.4.2 贮氢合金的酸处理
        1.4.3 贮氢合金的氟化处理
        1.4.4 贮氢合金的表面包覆金属膜处理
        1.4.5 贮氢合金的其他表面处理方法
    1.5 导电高分子研究进展
        1.5.1 聚苯胺的研究进展
        1.5.2 聚吡咯的研究进展
        1.5.3 聚苯乙烯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表面结构表征与合金性能测试方法
    2.1 表面结构表征
        2.1.1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2.1.2 红外光谱(FT-IR)表征
        2.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
        2.1.4 热重分析(TG)表征
    2.2 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表征
        2.2.1 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
        2.2.2 电化学动力学测试
第3章 聚苯胺化学修饰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聚苯胺化学修饰原理及工艺
        3.2.1 聚苯胺化学修饰原理
        3.2.2 聚苯胺化学修饰工艺
    3.3 聚苯胺化学修饰 AB_5型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1 聚苯胺化学修饰处理 AB_5型贮氢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3.3.2 聚苯胺化学修饰 AB_5型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
        3.3.3 聚苯胺化学修饰 AB_5型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3.4 聚苯胺化学修饰对 AB_3型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作用
        3.4.1 聚苯胺化学修饰前后 AB_3型贮氢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3.4.2 聚苯胺化学修饰 AB_3型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
        3.4.3 聚苯胺化学修饰 AB_3型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作用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原理及工艺
        4.2.1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原理
        4.2.2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工艺
    4.3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处理对 AB_5型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3.1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前后 AB_5型贮氢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4.3.2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 AB_5型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
        4.3.3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 AB_5型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4.4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处理 AB_3型贮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4.4.1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 AB_3型贮氢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4.4.2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 AB_3型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
        4.4.3 聚苯胺电沉积微包覆 AB_3型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吡咯化学修饰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聚吡咯化学修饰原理及工艺
        5.2.1 聚吡咯化学修饰原理
        5.2.2 聚吡咯化学修饰工艺
    5.3 聚吡咯化学修饰前后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5.4 聚合反应时间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4.1 不同反应时间下聚吡咯化学修饰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
        5.4.2 不同反应时间下聚吡咯化学修饰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5.5 不同掺杂剂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5.1 不同掺杂剂聚吡咯化学修饰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
        5.5.2 不同掺杂剂聚吡咯化学修饰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苯乙烯化学修饰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聚苯乙烯化学修饰原理及工艺
        6.2.1 聚苯乙烯化学修饰原理
        6.2.2 聚苯乙烯化学修饰工艺
    6.3 聚苯乙烯化学修饰前后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6.4 聚合反应时间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4.1 不同反应时间下聚苯乙烯化学修饰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85
        6.4.2 不同反应时间下聚苯乙烯化学修饰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7.1 引言
    7.2 化学镀镍处理原理及复合表面处理工艺
        7.2.1 化学镀镍原理
        7.2.2 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工艺
    7.3 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前后合金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7.4 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前后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7.4.1 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贮氢合金电极的恒流充/放电性能
        7.4.2 镍/聚苯胺复合表面处理贮氢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AB3型LaxMg1-XNiY储氢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氢能经济
    1.2 氢气的存储
        1.2.1 物理储存
        1.2.2 化学储存
    1.3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
        1.3.1 合金的吸氢反应机理
        1.3.2 合金中氢的位置
        1.3.3 储氢合金的热力学性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储氢合金样品成分设计及制备
        2.2.1 样品成分设计
        2.2.2 样品制备
    2.3 合金结构与性能检测方法
        2.3.1 样品成分分析(ICP)
        2.3.2 X 射线衍射分析
        2.3.3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分析
        2.3.4 储氢合金的热力学性能测试(P-C-T 测试)
第三章 制备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覆盖剂的研究
        3.1.1 不同配比覆盖剂对合金镁含量的影响
        3.1.2 覆盖剂添加量对 La-Mg-Ni 系 AB_3型储氢合金镁含量的影响
    3.2 制备工艺对合金的影响
        3.2.1 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合金的成分
        3.2.2 不同制备工艺下合金的组织结构
        3.2.3 制备工艺对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金结构和性能的调制
    4.1 退火工艺对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2 退火工艺对快淬甩带工艺所制备合金的影响
        4.2.1 退火温度对快淬甩带工艺制备的合金结构和储氢性能的影响
        4.2.2 退火时间对快淬甩带合金结构与储氢性能的影响
    4.3 退火工艺对水冷铜模浇铸所制备合金的影响
        4.3.1 退火温度对水冷铜模浇铸合金结构与储氢性能的影响
        4.3.2 退火时间对水冷铜模浇铸结构与储氢性能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稀土类氟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镁基储氢合金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危机与新能源——氢能
    1.2 储氢技术和储氢材料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金属氢化物储氢
        1.3.1 储氢原理
        1.3.2 储氢合金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测试曲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单质镁的储氢性能
    2.2 镁基储氢合金
    2.3 镁基储氢复合材料
        2.3.1 单质元素与镁基材料复合
        2.3.2 化合物与镁基材料复合
    2.4 稀土元素作为催化材料的应用
    2.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样品的制备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原料
        3.1.3 氟化物的制备过程
        3.1.4 合金的制备
        3.1.5 合金的球磨改性
    3.2 储氢性能测试
        3.2.1 测试系统
        3.2.2 系统空容的测定
        3.2.3 吸放氢量的测试
    3.3 微观结构分析
        3.3.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3.3.2 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
    3.4 软件介绍
        3.4.1 Origin 简介
        3.4.2 Jade 简介
第四章 储氢合金的在甲苯中球磨改性
    4.1 合金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4.2 铸态合金的活化性能
        4.2.1 铸态合金的吸氢活化测试分析
        4.2.2 铸态合金的放氢活化测试分析
    4.3 合金活化后的吸放氢性能
        4.3.1 活化后合金的吸氢性能测试分析
        4.3.2 活化后合金的放氢性能测试分析
    4.4 在甲苯溶液中球磨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
        4.4.1 球磨时间对合金相结构与微观形貌的影响
        4.4.2 在甲苯中球磨后合金的活化性能
        4.4.3 合金在甲苯中球磨后的吸氢性能测试分析
        4.4.4 合金在甲苯中球磨后的放氢性能测试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化物对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影响
    5.1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Gd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2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Nd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3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Dy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4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Ce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5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Y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6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La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7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Tb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8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Sm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9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3wt.% Yb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Gd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研究
    6.1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5wt.%Gd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6.2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6wt.%Gd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6.3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4wt.%GdF_3复合体系储氢性能
    6.4 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5wt.%GdF_3复合体系储氢机理
        6.4.1 微观结构分析
        6.4.2 GdF_3的催化储氢机理探索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铸态合金球磨改性效果及原因分析
    7.2 氟化物对储氢合金的吸放氢性能影响
    7.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热处理对La0.63Gd0.2Mg0.17Ni3.1Co0.3Al0.1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金的成分控制
    2.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2.3 电化学性能
        2.3.1 活化性能及放电行为
        2.3.2 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2.4 高倍率放电性能
3 结 论

(9)退火处理对R-Mg-Ni系A2B7型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Ni/MH 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储氢电极合金基本性质
        1.3.1 储氢合金吸放氢特性
        1.3.2 储氢合金中氢的位置
    1.4 储氢合金电极的失效机理
    1.5 储氢电极合金的研究现状
        1.5.1 稀土系A85 型储氢合金
        1.5.2 A_2B 型储氢合金
        1.5.3 AB 型储氢合金
        1.5.4 AB_2 型Laves 相储氢合金
        1.5.5 V 基固溶体型储氢合金
    1.6 La-Mg-Ni 系储氢合金
        1.6.1 La-Ni 相图
        1.6.2 A_2B_7 型储氢合金的相组成
        1.6.3 Mg 含量对A_2B_7 型储氢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1.6.4 合金制备过程中控制Mg 含量的方法
        1.6.5 A_2B_7 型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2.1.1 合金成分设计
        2.1.2 合金样品制备
        2.1.3 合金退火
    2.2 储氢合金的组织结构分析
        2.2.1 合金相结构分析
        2.2.2 合金成分以及微观组织分析
    2.3 合金的电化学测试
        2.3.1 合金氢化物电极的制备
        2.3.2 电化学测试装置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退火时间对合金La_(0.63)Gd_(0.2)Mg_(0.17)Ni_(3.1)Co_(0.3)Al_(0.1)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合金的成分控制
    3.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3.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3.3.1 活化性能及放电行为
        3.3.2 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3.4 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退火温度对合金La_(0.63)Gd_(0.2)Mg_(0.17)Ni_(3.1)Co_(0.3)Al_(0.1) 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1 合金的成分控制
    4.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4.3 电化学性能
        4.3.1 活化性能及放电行为
        4.3.2 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4.4 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g 含量对合金 La_(0.8-x)Gd_(0.2)Mg_xNi_(3.1)Co_(0.3)Al_(0.1) (x=0~0.5)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1 合金的成分控制
    5.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5.3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5.3.1 活化性能及放电行为
        5.3.2 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5.4 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复相AB3型储氢合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i/MH电池的研究现状
    1.3 储氢材料的储氢原理
        1.3.1 储氢合金的气态储氢
        1.3.2 储氢合金的电化学储氢
    1.4 储氢合金材料的分类
        1.4.1 稀土系AB_5型储氢合金
        1.4.2 AB_2型Laves相合金
        1.4.3 RE-Mg-Ni系AB_3型合金
        1.4.4 镁系A_2B型储氢合金
        1.4.5 Fe-Ti系AB型储氢合金
    1.5 研究展望
第二章 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和仪器
        2.1.1 主要原料
        2.1.2 其它辅助材料
        2.1.3 实验用仪器及设备
    2.2 样品制备
        2.2.1 电弧炉熔炼
        2.2.2 感应熔炼
        2.2.3 热处理
    2.3 负极片制备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活化性能及最大放电容量
        2.4.2 倍率性能
        2.4.3 循环稳定性测试
        2.4.4 自放电性能测试
    2.5 晶体结构的确定
        2.5.1 XRD分析
        2.5.2 SEM-EDX观察和分析
第三章 La_(0.7)Mg_(0.3)Ni_(2.8)Co_(0.5)储氢合金的制备和储氢性能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La_(0.7)(MgLi)_(0.3)Ni_(2.8)Co_(0.5)合金的相结构
        3.2.2 La_(0.7)(MgLi)_(0.3)Ni_(2.8)Co_(0.5)合金的SEM分析
    3.3 La_(0.7)(MgLi)_(0.3)Ni_(2.8)Co_(0.5)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3.3.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3.3.2 La_(0.7)(MgLi)_(0.3)Ni_(2.8)Co_(0.5)合金放电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3.3 倍率放电性能
        3.3.4 荷电性能
    3.4 1123K时两种合金的比较
        3.4.1 电化学性能
        3.4.1.1 最大放电容量和活化性能
        3.4.1.2 倍率放电性能
        3.4.1.3 循环稳定性
        3.4.2 合金的相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mNi_(4.3)Al_(0.3)Fe_(0.05)Sn_(0.05)AM_a储氢合金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合金的相结构
        4.2.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4.2.2.1 最大放电容量
        4.2.2.2 低温放电性能
        4.2.2.3 荷电保持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退火对AB_(4.7)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相关设备
    5.4 实验内容
        5.4.1 实验设计路线
        5.4.2 具体实验方法
        5.4.3 退火前后对比
    5.5 实验电池材料及组装
    5.6 结果与讨论
        5.6.1 放电性能
        5.6.2 倍率性能
        5.6.3 循环稳定性
        5.6.4 自放电性
    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1 XRD测试
        5.7.2 中值电压
        5.7.3 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专利和论文

四、氟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储氢合金表面处理的研究进展[J]. 李倩,高峰,吉力强,曹慧,王永光,徐津,景永强. 金属功能材料, 2014(04)
  • [2]镁基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J]. 刘敏,张敏刚,霍燕清,闫时建,张海杰,孙钢.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13(03)
  • [3]Mg2Ni合金铈转化工艺及性能的研究[D]. 曹宏磊.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3(06)
  • [4]低钴La-Mg-Ni基贮氢电极合金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D]. 李瑞. 浙江大学, 2013(10)
  • [5]高分子聚合物微包覆作用及对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 沈文卓. 燕山大学, 2012(05)
  • [6]AB3型LaxMg1-XNiY储氢合金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经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稀土类氟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镁基储氢合金的性能研究[D]. 汪伦. 浙江理工大学, 2012(11)
  • [8]热处理对La0.63Gd0.2Mg0.17Ni3.1Co0.3Al0.1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李嵘峰,康龙,高志杰,罗永春. 中国稀土学报, 2011(05)
  • [9]退火处理对R-Mg-Ni系A2B7型储氢合金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 李嵘峰. 兰州理工大学, 2011(10)
  • [10]复相AB3型储氢合金研究[D]. 刘淑霞.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氟处理对La_(1.8)Ca_(0.2)Mg_(14)Ni_3合金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