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物质流分析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物质流分析

一、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涛[1](2021)在《中国造纸工业物质代谢演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造纸工业是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重要基础性原材料产业,由于国内森林资源紧缺,非木材制浆造纸环境影响较大,造纸原料重心逐步转移到废纸制浆造纸上,造纸工业相关规划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纸浆原料结构。为了解中国造纸工业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变化趋势,本研究从物质代谢角度,以经济系统造纸工业物质流分析(Economy-wide Materials Flow Analysis,EW-MFA)为工具,建立了中国造纸工业物质代谢分析模型,定量分析2005~2017年中国造纸工业物质输入/输出、代谢强度和循环利用率等演化特征,并以2017年中国造纸工业制浆和造纸两个工段为例,对比分析了制浆和造纸两个工段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此外,对当前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7年中国造纸工业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总体呈下降趋势,水的贡献占比高达90%以上。2017年吨纸及纸板直接物质输入为26t,较2005年的79t下降了 67%,其中新鲜水消耗量下降了约69%。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幅上升,2017年水循环率高达77%。造纸原料消耗量增加67%,新鲜水消耗量降低38%,化石能源消耗量增长23%,纸及纸板产量增加93%,固废和废气排放总量增加17%。(2)近年来,随着造纸工业原料结构的不断优化,非木材制浆的比例从42%下降至13%,主要被废纸制浆为主,木材制浆为辅的方式所取代,单位纸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得以大幅降低。纸及纸板的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国内废纸和进口木材的投入,两者占比分别由2005年的21%和9%上升至2017年的60%和31%。然而,国内废纸回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需通过加强回收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回收意识等措施以缓解限制废纸进口造成的原料供应紧缺。(3)造纸业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强度大幅降低。2005~2017年,中国造纸业生产1t纸及纸板直接物质输入(Direct Material Input,DMI)和生产过程输出(Domestic Processed Output,DPO)的降幅高达67%~70%,这得益于原料结构优化、工艺改进和污染控制力度加强等诸多产业升级举措。未来造纸业应继续强化绿色环保理念,推动节能减排进程,保持健康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从原料供应和节能减排角度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造纸工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原料结构,加大废纸制浆造纸的占比,规范国内废纸回收,控制回收的废纸品质,制定更为完善的废纸进口政策,保障生产原料稳定供应。(2)对木材和非木材等生物质原料制浆造纸过程产生的废液进行资源化利用;造纸中的污泥在经过加热压滤以增强其干度后,与煤相掺和并作为燃料可以使用锅炉进行燃烧;现有的湿法脱硫以及布袋除尘方法进行改造后,可以降低出现“白烟”的现象,从而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3)造纸企业应该进一步推动技术改造、淘汰一些能耗相对较高的技术和设备,将其自动化控制技术运用到工艺生产过程及管理中,进一步提高锅炉、蒸汽机冷却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图[14个]表[15个]参[83个]

王文武[2](2021)在《基于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有居民海岛零废弃研究 ——以灵山岛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海岛是海上专属经济区,特别是有居民海岛,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海陆资源交换的中转站,是海洋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十三五”以来,我国的海岛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海域和岛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对比发达国家,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开发模式较为简单,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相协调,海岛资源自给能力普遍较差,经济规模难以扩大,牺牲生态环境效益来为其进口输入需求“买单”现象时有发生,要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从单纯的岛域废物处理转向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应成为今后海岛管理的主导趋势。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些省市也已广泛地开展了相关实践工作。区域物质流分析(MFA)方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方法,利用区域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把握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物质动态传输过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便于决策部门及时有效调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以海岛尤其是有居民海岛区域为对象的循环经济绩效与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研究仍较为空白。开展海岛循环经济应用研究,建设零废弃型海岛,利用岛域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海岛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行分析和有效调控,对提升海岛保护能力和海洋经济影响力、展示我国岛域现代化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区域物质流理论框架下,以青岛市灵山岛有居民海岛为例,对灵山岛的物质流现状进行分析,筛选出主要影响因子,提出了岛域物质流全景。通过处理岛域物质流数据,借助IPAT资源环境影响模型,建立了有层次、权重分明的循环经济型有居民海岛零废弃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灵山岛零废弃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值。部分指标如2025年GDP/资源投入量(元/t)指标值为2700、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指标值为6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指标值为20、废物最终处置率(%)指标值为100、年环境容量指标值40万人次;在准则层元素中,权重从高到低排序为经济发展指标0.455、生态环境保护指标0.263、循环经济特征指标0.141和绿色管理指标0.141;方案层中,以经济发展类指标权重排序为例:GDP年均增长率0.182、人均GDP增长率0.182、渔业对GDP贡献率0.182、旅游业对GDP贡献率0.182、单位GDP能耗0.103、基建投入比例0.103、单位GDP水耗0.0634。

王佳钰[3](2021)在《中国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是一类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的化学品。揭示PFOS在较大时空范围内的流动、储存和释放规律,评价其生态风险,可为PFOS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构建了1985~2019年中国PFOS的动态物质流分析(d-MFA)模型,量化了流量、存量及环境释放量;基于d-MFA结果,利用多介质环境模型,预测了PFOS的环境浓度;采用风险商值法,评价了PFOS的生态风险。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1985~2019年中国PFOS的动态物质流框架,基于质量平衡原理,核算PFOS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流量、存量和环境释放量。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是中国PFOS主要的源,生产的PFOS多以终端产品形态流向国内市场,少数以原料形式出口;土壤和水体是中国PFOS主要的汇,释放到两者中的PFOS主要来自产品使用阶段,2019年达103 t。2000年前,PFOS的总输入量和总输出量均相对较小,后逐步增加;2009年,相关公约的颁布使两者明显下降。2005年起,在用存量和环境释放量逐年增加,土地填埋存量自1985年始终保持增长状态。含PFOS的废弃物的末端处理目前仍以土地填埋和焚烧等传统方式为主,有向绿色处理方式转型的趋势。(2)基于d-MFA量化的环境释放量数据,采用多介质环境模型,模拟PFOS在中国各环境介质中的年均浓度。结果发现,1985~2019年,中国空气、地表水、土壤和沉积物中PFOS的年均模拟浓度均呈上升趋势;水体是中国PFOS主要的汇,水体中PFOS的浓度最高可达38.1 ng·L-1,超过了欧盟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0.65 ng·L-1),而我国目前暂未设立PFOS环境浓度的相关标准。模型对我国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PFOS浓度的预测较为可靠,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在一个数量级内。(3)基于多介质环境模型预测的PFOS年均环境浓度数据,使用风险商值法,评价PFOS对我国水体、土壤和沉积物中关键物种的生态风险。结果显示,1985~2019年,中国PFOS的排放对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关键物种无显着风险;2006年起,对土壤生物造成低潜在风险;2018年,土壤中的风险商达到最大值(RQ=2.83)。本研究量化的我国PFOS的流量、存量、环境释放量及其环境浓度,可为我国PFOS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揭示的我国PFOS的流动、储存和释放规律,以及评估的PFOS生态风险,可为我国PFOS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周艳晶[4](2021)在《中国铟资源动态物质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铟在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将铟列入关键性矿产目录,在能源转型背景下,铟的需求有望持续增长,未来可能成为资源竞争的焦点。中国是铟的资源、生产和贸易大国,深入分析中国铟资源流动规律和利用效率,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中国铟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对于实现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文献调研,本文对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明确描述了铟的生命周期过程。在此基础上,首次构建了国家层面铟资源的动态物质流分析模型,定量分析2000-2019年铟在生产、加工制造、使用和废物管理过程的动态演变特征,测算流量及存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存量-驱动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铟的流动情况和供需趋势,并对供需两侧的影响因素进行政策模拟,探讨不同政策方案的改善效果,甄选有利于铟产业健康发展的最佳政策方案。本研究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泛,对数据质量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结果相对可靠,可以作为铟产业管理决策的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2000年以来中国精铟消费快速增长,但消费水平仍然较低,2019年占全球消费量的比例为11%;全球范围内铟资源十分丰富,除中国外,澳大利亚、智利、玻利维亚等国都蕴藏大量铟资源;全球原生铟的供应主要集中在中国和韩国,2019年分别占比39%和31%,而考虑再生铟的供应格局则有所不同,2019年呈现韩国(32%)、日本(30%)、中国(29%)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有多种提铟原料,但目前原生铟的供应主要来自锌精矿,锌的生产活动对原生铟供应有重要影响。(2)铟在生产过程的综合回收率约21%,采选环节损失大量铟;供需不平衡导致目前国内市场有3316吨的精铟库存;我国已经从铟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0-2019年,中国经济社会系统中铟的使用存量从22.7吨增加到537吨,人均存量从0.02克/人增长到0.38克/人,未来还有较大增长空间;铟的报废量逐年增加,但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报废产品中的铟均没有被回收。(3)在“低于2℃”和“2DS”两种情景下,铟的使用存量和实际需求量都将保持明显增长;受锌精矿原料供应和当前回收水平限制,铟供应的增长空间有限,未来铟的供需缺口很大,供不应求的局面长期存在。(4)供给侧政策方案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因为锌精矿的供应增长空间有限,二是铟在终端产品的含量很低,技术、经济因素导致大规模回收不能马上实现。需求侧政策方案能够显着降低铟需求,但只有组合方案能有效缓解“2DS”情景的供需不足。供需两侧综合政策模拟效果最佳,既减少了对原生矿石的依赖,又提高了铟的回收利用水平,统筹兼顾供给和需求,才能更好地保障我国铟产业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重视铟的综合回收利用,拓宽除锌精矿以外的原生铟供应来源;提高铟在生产过程的回收利用率;提高铟在ITO和CIGS加工制造过程的利用率,加强高端ITO靶材的研发;加强电子废弃物中铟的回收技术研发,提高二次资源利用水平。

张莉,张彬,李丽平,赵嘉[5](2021)在《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固体废物管理领域的应用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在固体废物管理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创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末端治理已不能满足固体废物管理需求,科学、全面和系统地管理固体废物应提上日程。当前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仍面临一系列难题,如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资源化利用水平不足,固体废物环境风险大等。在此背景下,物质流分析方法可以成为我国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基于欧美国家已有经验,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实证研究,本文主要以固体废物管理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环境影响最小化三个方面目标为导向,梳理物质流分析方法应用的具体领域,并对未来物质流分析在固体废物管理领域的应用提出如下展望:基于地区经济、环境实际情况,探索物质流分析与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政策工具;加强对物质流动驱动因素的识别与机理分析;推动中小尺度经济系统固体废物数据收集与应用。

尹然[6](2020)在《基于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的兰州市城市物质流动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的范围和空间不断扩张,工业化进程加剧,随之带来的城市化与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日益突出。自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以来,人类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努力从未停歇。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实现了长时期、持续性的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并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在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随之而来的自然资源耗竭、生态环境退化等诸多挑战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正如生命是一种代谢现象,是能量、物质与环境的交换过程一样,城市也依靠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得以维系。自2001年欧盟统计局(EUROSTAT)发布了首个基于社会经济系统建立的EW-MFA框架以来,物质代谢领域中物质流分析得到快速的发展。本研究以欧盟的EW-MFA框架和崔雪竹的城市代谢(UM)模型为基础,构建城市代谢物质流分析(UM-MFA)模型。UM-MFA模型通过引入物质循环和平衡代谢理念,并以模块为模型的基本单位,系统地分析城市代谢系统内部物质流动初步展开后的物质流动,在改进了一套可拓展且具有可比性的城市新陈代谢物质流分析框架和方法后,建立了相应物质流账户,并确立了对应的物质流换算系数,为构建标准化的城市代谢框架提供方法和工具支持。本研究构建的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包括农业活动、工业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建设活动及运输活动五个模块,涉及区域内提取(IRE)、区域内产出(IRO)、进口和出口(Imp和Exp)、区域内排出(IRD)、循环(Cir)、平衡项(BI)和净存量(NS)七个基本项,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城市代谢的UM-MFA平衡方程。并以兰州市为具体案例,利用建立的城市代谢物质流分析模型,对兰州市的物质流动进行研究,给出2009年和2018年兰州市的物质流全景以及2009年至2018年兰州市的物质代谢时间序列分析,并对2009年至2018年兰州市的城市资源负荷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物质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欧盟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EW-MFA指导手册提供的国家层面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层面的物质流动评价指标体系,对兰州市物质流特征进行分析评价,得出2009年至2018年兰州市的城市资源负荷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兰州市物质代谢现状表明,2009~2018年,兰州市的总物质流强度较大,城市代谢农业活动的物质生产力持续提升。由于化肥农膜等消耗性物质资源的使用增加,环境的压力负荷也随之增加;城市代谢工业活动的物质生产提升的同时,能耗及区域内排放却有一定量的下降,政府节能减排措施成效明显;城市代谢日常生活活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进口和存量的物质流量均呈上升趋势,而总体物质流量呈下降趋势;基础设施投入的物质量巨大,尤其是道路建设力度大幅提升,房屋建设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运输活动的出租汽车和公共汽车保有量稳步增加,随着政府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落实,运输活动区域内排出污染物质的量增幅不大。兰州市物质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物质代谢趋势、程度以及强度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较大。(2)兰州市城市代谢物质流动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目前的经济增长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从总体来看,兰州市的城市代谢直接物质投入与经济增长呈现“相对脱钩”现象,兰州市城市代谢受区域内提取的物质量的影响,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落实是兰州市城市产能不断提升和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的源动力。(3)2009~2018年兰州市的城市代谢产生的环境压力逐渐由区域内物质直接排放为主向区域内物质净存量增加为主的潜在环境压力转变,因此政府在加强节能减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该对以建设活动净存量为主的潜在环境压力引起足够的重视,推出相关循环化回收利用政策,最大限度地确保物料的可回收利用性,防止净存量增加带来的潜在环境污染。

侯易凡[7](2020)在《基于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张掖市物质流分析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质流分析是对一定时空范围内关于特定系统的物质流动和储存的系统性分析,它为资源、废弃物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方法学上的支持。通过物质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流动规律,从而加以疏导和控制,这一点应用到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可谓意义重大。张掖市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环境的代表性和脆弱性,它不仅属于西北干旱区,亦是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研究此区域的实物流动情况并在时间序列上进行物质流分析,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巨大的参考意义,并且可以为生态脆弱区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实物型投入产出表(Physical input-output table;PIOT)作为一种详细显示区域产业产品间投入产出情况的工具,在研究城市的新陈代谢和解决地区环境问题中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物质流账户体系建立的重要数据来源。然而,在我国,实物表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少有城市编制。本研究研究在在整合了多种已被认可的编制方法后,用实践检验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物表标准化编制流程,也获得了2008-2017年时间序列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依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提供重要数据源,建立起物质流账户体系。之后对其进行物质流的全景分析及输入输出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及结论有:(1)张掖市对自来水的需求量十年间均在千万吨以上,且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张掖市的人口和经济都在增长阶段,对生活和生产用水的需求与日俱增。(2)燃料和矿石两类实物产品产量先减后增,表明张掖市逐渐找到了适宜的开采方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3)2008-2017年张掖市每年的发电量一直不曾依靠区域外的流入,且产出中有15%45%左右供给到区域外的地区使用,表明这表明张掖市的在电力能源方面的生产力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输送给周边落后地区。(4)张掖市的物质总输入量和物质总输出量都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特征,根据推测,今后几年张掖市的物质总需求量还会有较大波动,继续下降的可能性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依旧是张掖市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5)隐藏流在输入和输出端占比都在80%左右,如此显着的主导地位,说明张掖市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包袱是相对沉重的。后期,隐藏流的占比出现了下降表明张掖市对旅游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初见成效。对于张掖市今后的发展方向而言,需要以科学的理念、布局、方法和机制来促进旅游发展,从而实现对张掖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低消耗、高环保的开发利用。

闪烁[8](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减物质化现象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测度,反映了伴随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相对或绝对减少。为了定量化得出北京实现减物质化发展最佳举措,本研究结合物质流分析方法和Tapio脱钩指数,构建了北京市减物质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为了探求影响北京市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模拟北京市物质代谢情况和减物质化发展趋势,建立了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四种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的模拟分析,得出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最优路径,可以为北京市和其他城市制定减量化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此外,由于资源投入端和排放端的各类物质对减物质化实现的贡献程度不同,因此本文具体对比了四种社会经济情景下,八种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模拟结果的差异。对北京市基础物质代谢和系统动力学模拟及分析可以得出:(1)1992-2017年,92.00%的年份实现减物质化,并由弱减物质化向强减物质化状态转变。排放端在未来有更大减量空间。提高资源端和排放端减物质化水平应重点关注非金属投入和二氧化碳排放。(2)四种情景下,北京市从2017年到2030年经济均能实现稳定发展,GDP增长90%以上。未来对DMI和DPO的预测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分别是实现其最低值的两类情景,2030年具体值分别为301.92百万吨和51.95百万吨,但需要注意技术进步带来的反弹效应。(3)四种情景均可以实现北京市减物质化。但实现时间及减物质化程度有所不同,八种物质的最佳减物质化路径差异较大。如2018-2024年,产业结构调整情景下,总体减物质化水平最高。而2025-2030年,环境治理情景是继续提高北京市总体减物质化水平的最佳方式。2030年,与其他情景相比,该情景将使得减物质化指数分别下降22.71%、15.33%和56.70%。因此,未来北京市应继续提升科技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并提前规划环境治理方面的措施。此外,为实现不同发展目标,应针对关键物质制定相应措施。度量北京市的减物质化发展可以为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全面的评价依据,并且城市未来的发展需依据投入端和排放端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

张紫琦[9](2020)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物质资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经济增长与支撑这种增长的自然环境逐渐不协调,就会严重阻碍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物质代谢理论为基础,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比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手段,发现物质流正是物质代谢的载体。物质流分析考虑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还关注非直接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却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的隐藏流,可以真实全面地展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间的物质交换规模、交换物质组成及变化情况,可以很好地测度区域环境压力及可持续性。因此,本文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并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物质流权威研究成果“欧盟导则”为依据,对重庆市2000-2017年经过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边界的物质进行分类及核算。根据物质流核算结果,再结合人口数量、GDP这类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建立输入、输出、消耗、平衡、效率和强度、综合指数六方面共17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物质流进行分析及评价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情况。随后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建立重庆市直接物质输入量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富裕程度、工业化程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程度、资本形成率8个方面,分析影响重庆市环境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重庆在2000-2017年间:(1)2000-2015年物质资源输入量和消耗量逐年增加,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建筑非金属矿和化石能源占主导地位。污染物排放量在研究期内波动下降,其中工业固废和工业二氧化硫大幅下降。(2)物质生产力和环境效率均提高,说明单位物质资源输入和单位污染物排放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体现了重庆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3)以直接物质输入量表征环境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表明重庆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从2015年开始逐渐增强。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富裕程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直接物质输入产生正向影响,技术水平对其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文章针对提高重庆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商贸大流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深循环经济及静脉产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等参考建议。

赵迪[10](2020)在《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分析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增长及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废弃物(也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已成为增速最快的一类固体废物。废弃手机作为新型电子废弃物的典型代表,预计2025年将达到9.37亿部。废弃手机富含多种可再生材料,采用适当的回收处理方式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但与此同时产生的环境影响也不可忽视。当前,我国废弃手机回收处理行业尚处在正规和非正规部门并存的转型期。针对废弃手机回收处理活动及所形成的回收处理系统,建立适用的环境绩效指标和评估方法,有助于识别其物质代谢特征和环境效益水平,进而寻求改进机会并为推进电子废弃物可持续管理提供支持。为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对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中国废弃手机回收处理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废弃手机产生量、回收模式、资源化过程环境影响和材料价值潜力等。在中国,废弃手机回收仍以传统渠道占主导,互联网回收正逐渐兴起;流动商贩和驻点回收来的废弃手机大部分流至河南、安徽和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拆解处理;各手机制造商和销售商无偿回收和互联网回收来的废弃手机多交由正规企业进行拆解处理;正规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纷纷布局废弃手机的规模化拆解业务。(2)在梳理环境绩效相关概念和方法基础上,基于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提出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在物质代谢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益两方面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部件再使用率、再生材料产出率、物质代谢价值生产力、人体健康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碳减排和节能降耗七项指标。以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理想化情景下对应的各项指标值作为基准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3)依据废弃手机拆解企业调研和实验室拆解实验分析结果,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中国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的物质代谢模型。结果显示,1000kg废弃手机拆解处理共可获得632.30kg再生材料、56.93kg可再使用元器件和38.19kg可再使用液晶屏;材料再生价值为27618元,部件再使用价值为4312元,总资源化价值为31930元。资源化价值贡献分析表明,金属钴贡献最高,达33%;其次是铜和金,分别占比18%和16%。(4)采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IMPACT 2002+,对废弃手机当前回收处理系统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四种环境损害类型评价结果分别为人体健康-9.88,生态系统质量-9.46,气候变化-6.53,资源消耗-5.78。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来源为货车运输过程;影响生态系统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水体生态毒性和陆地生态毒性,主要贡献来源为材料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排放物;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回收过程中的电力消耗为最大环境负荷贡献来源;资源消耗的影响因素是非可再生能源和矿物资源的消耗,部件再使用和材料再生可有效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二者环境收益贡献占比分别为99.66%和2.73%。(5)基于物质代谢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益分析结果,计算得到当前中国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化值:部件再使用率0.809,再生材料产出率0.871,物质代谢价值生产力0.966,人体健康改善0.478,生态系统质量改善0.820,碳减排0.784,节能降耗0.793。从结果来看,物质代谢效率指标上表现出较好的绩效水平,生态环境效益指标方面尚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从环境绩效现状评估结果出发,进一步从回收、运输、部件再使用和材料再生四个环节提出优化情景并分别进行环境绩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主导回收情景在各项指标上均有改进,但提升幅度较小;区域产业链配套情景仅对人体健康改善指标起到优化效果;鼓励部件再使用和选用先进资源化技术可为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带来显着的环境绩效提升,其中前者更侧重于生态环境效益方面,后者则可兼顾生态环境效益和物质代谢效率两方面,改进效果更为均衡。总体而言,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和工具,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的环境绩效水平,并通过评估结果分析提出了具体的环境绩效优化方案,为当前中国废弃手机的回收和拆解处理实践提供了参考,对推进废弃手机可持续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造纸工业物质代谢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物质流分析内涵
        1.2.2 物质流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中国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2.1 造纸工业总体情况
        2.1.1 行业规模及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2.1.2 节能减排与技术进步
    2.2 我国造纸原料资源概况
    2.3 纸浆和纸及纸板产量、消费量和贸易变化
        2.3.1 产量变化
        2.3.2 消费量变化
        2.3.3 贸易现状
    2.4 中国造纸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3 中国造纸工业物质流分析模型
    3.1 目标定义与范围确定
    3.2 核算方法
        3.2.1 物质输入
        3.2.2 物质输出
        3.2.3 隐藏流
        3.2.4 平衡项、循环量
    3.3 指标体系
        3.3.1 输入类指标
        3.3.2 输出类指标
        3.3.3 资源强度类指标
        3.3.4 资源效率类指标
    3.4 数据来源
4 中国造纸工业物质代谢分析
    4.1 制浆、造纸整体物质流全景
        4.1.1 输入量
        4.1.2 输出量
        4.1.3 隐藏流量
        4.1.4 平衡项
        4.1.5 中国造纸工业物质流全景
    4.2 制浆、造纸各工段物质流全景
        4.2.1 制浆工段
        4.2.2 造纸工段
        4.2.3 2017年中国造纸工业不同工段物质流全景
    4.3 物质代谢趋势
    4.4 物质代谢结构
        4.4.1 输入端
        4.4.2 输出端
    4.5 物质代谢强度
    4.6 循环利用率
    4.7 政策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有居民海岛零废弃研究 ——以灵山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海岛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
        1.1.2 区域循环经济和零废弃理论
        1.1.3 零废弃海岛建设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区域零废弃的基础方法——区域物质流分析
    2.1 区域物质流分析发展
    2.2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场景和研究方法
        2.2.1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三种场景模式
        2.2.2 区域物质流研究方法的优势比较
    2.3 区域物质流分析步骤及其主要内容
        2.3.1 界定研究对象和区域
        2.3.2 核算各环节的物质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物质流分析的实际应用案例剖析
    3.1 国外的实践案例
        3.1.1 日本
        3.1.2 美国
    3.2 国内的实践案例
        3.2.1 东部沿海某县级市A市
        3.2.2 东部沿海某发达城市主城区B区
        3.2.3 北方某市C县的有机废物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区域物质流分析在灵山岛零废弃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4.1 灵山岛的基本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经济社会概况
        4.1.3 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设施现状
        4.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边界的选取
    4.3 物质类型的划分及依据
    4.4 数据收集及处理
    4.5 灵山岛物质流平衡核算图的构建
    4.6 灵山岛物质使用强度核算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物质流分析建立有居民海岛零废弃指标体系
    5.1 IPAT模型
        5.1.1 发展历程
        5.1.2 应用举例
    5.2 指标选取的依据
    5.3 指标的确定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5.4.1 搭建层次分析结构
        5.4.2 准则层元素权重计算
        5.4.3 方案层元素权重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对今后开展有居民海岛零废弃建设实践的建议
    6.3 对本文研究对象——灵山岛零废弃海岛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物质流分析
        1.1.1 物质流分析的概念与分类
        1.1.2 物质流分析的操作步骤
        1.1.3 物质流分析的常用软件平台
        1.1.4 物质流分析的发展和应用
    1.2 多介质环境模型
        1.2.1 多介质环境模型概念与原理
        1.2.2 多介质环境模型的分级和常用模型
        1.2.3 多介质环境模型操作步骤
        1.2.4 多介质环境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生态风险评价
        1.3.1 生态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1.3.2 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和程序性框架
        1.3.3 风险商值法简介
        1.3.4 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商值法的发展及应用
    1.4 中国PFOS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的研究进展及选题依据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中国PFOS的动态物质流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系统范围界定
        2.2.2 数据搜集与计算
        2.2.3 灵敏度分析与不确定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1985~2019 年中国PFOS的累积流量、存量和累积环境释放量
        2.3.2 PFOS年均输入量和输出量
        2.3.3 PFOS存量
        2.3.4 PFOS年均末端处理量
        2.3.5 PFOS年均环境释放量
        2.3.6 灵敏度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2.4 小结
3 中国PFOS的环境浓度预测和生态风险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多介质环境模型模拟
        3.2.2 风险商值计算
        3.2.3 不确定性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985~2019 年中国PFOS年均环境浓度
        3.3.2 PFOS预测无效应浓度
        3.3.3 PFOS风险商值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动态物质流分析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中国铟资源动态物质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物质流研究现状
        2.1.1 物质流分析的概念和分类
        2.1.2 物质流分析的发展历程
        2.1.3 物质流分析的方法体系
        2.1.4 物质流分析研究现状
    2.2 铟物质流研究现状
    2.3 与铟相关的其他研究
        2.3.1 关键性研究
        2.3.2 供需趋势及资源可得性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铟产业发展现状
    3.1 铟的性质与用途
    3.2 铟消费概况
    3.3 铟资源类型及分布
        3.3.1 铟资源类型
        3.3.2 铟资源分布
    3.4 铟生产情况
        3.4.1 提铟原料
        3.4.2 生产工艺
        3.4.3 铟生产格局
第四章 2000-2019 年中国经济社会系统铟流量和存量演变
    4.1 铟物质流分析方法
        4.1.1 分析软件
        4.1.2 确定系统边界
        4.1.3 铟的生命周期解析
        4.1.4 流量核算
        4.1.5 存量核算
        4.1.6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4.1.7 不确定性分析
    4.2 累计总量分析
    4.3 纵向对比分析
    4.4 2000-2019 年铟流量及其结构变化
        4.4.1 生产阶段的历史变化
        4.4.2 消费量的历史变化
        4.4.3 含铟产品贸易流变化
        4.4.4 铟终端产品报废量的变化
    4.5 2000-2019 年中国铟存量变化
        4.5.1 精铟存量变化
        4.5.2 使用阶段存量变化
        4.5.3 损失存量变化
    4.6 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4.7 小结
第五章 2020-2050 年中国铟使用存量与供求情景分析
    5.1 铟物质流情景分析模型
    5.2 2020-2050 铟使用存量及铟需求情景分析
        5.2.1 ITO领域铟使用存量、终端需求量
        5.2.2 CIGS技术及其铟使用存量、终端需求量
        5.2.3 其他领域铟终端需求量及使用存量
        5.2.4 中国铟需求量及使用存量
    5.3 2020-2050 年中国铟资源供应情景
        5.3.1 原生铟产量
        5.3.2 再生铟产量
        5.3.3 铟供应模式分析
    5.4 2020-2050 年中国铟供求情景分析
    5.5 2020-2050 年中国铟流动情景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促进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模拟
    6.1 供给侧政策模拟
        6.1.1 单一变量—原生铟的回收利用率
        6.1.2 单一变量—再生铟的回收利用率
        6.1.3 组合变量模拟
    6.2 需求侧政策模拟
        6.2.1 单一变量—ITO废靶的回收率
        6.2.2 单一变量—CIGS加工制造过程的回收率
        6.2.3 单一变量—CIGS技术市场占有率
        6.2.4 组合变量
    6.3 供需两侧综合政策模拟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固体废物管理领域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物质流分析方法
2 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固体废物管理领域的应用综述
    2.1 回溯固体废物产生源头,精准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2.2 衡量固废回收利用水平,保障重要资源可持续供给
        2.2.1 系统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2.2.2 重要资源替代潜力预判
        2.2.3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路径选择
    2.3 追踪固体废物环境风险因子,促进环境政策协同增效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物质流分析在固体废物管理领域的应用展望

(6)基于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的兰州市城市物质流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物质代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进展的总体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结构与分析方法
    2.1 EW-MFA框架
        2.1.1 EW-MFA框架及物质流动基本项的定义
        2.1.2 EW-MFA物质平衡方程
    2.2 UM框架及定义
        2.2.1 UM框架
        2.2.2 UM物质平衡方程及物质流动基本项的定义
    2.3 基于EW-MFA框架和UM框架的UM-MFA模型
        2.3.1 模型结构
        2.3.2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2.3.3 城市代谢物质流核算框架
        2.3.4 城市代谢物质流动特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章 城市物质代谢实证研究
    3.1 兰州市物质代谢的变化趋势
        3.1.1 农业活动物质流分析
        3.1.2 工业活动物质流分析
        3.1.3 日常生活活动物质流分析
        3.1.4 建设活动物质流分析
        3.1.5 交通运输活动物质流分析
    3.2 兰州市物质代谢的总体特征
        3.2.1 兰州市城市代谢2009年与2018年物质流对比分析
        3.2.2 兰州城市代谢2009年至2018年物质流全景分析
        3.2.3 本节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代谢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 兰州市城市代谢子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1 农业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2 工业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3 日常生活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4 建设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1.5 交通运输活动模块物质流动特征分析
    4.2 兰州市城市代谢物质流动总体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表Ⅰ兰州市UM-MFA模型输出结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张掖市物质流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MFA的概念
        1.2.2 MFA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PIOT的概念
        1.2.4 PIOT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域及方法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数据来源
    2.1 张掖PIOT的编制流程
    2.2 搜集资料信息
    2.3 确定编表目的
    2.4 确定表式
        2.4.1 第Ⅰ象限分类
        2.4.2 第Ⅱ、Ⅲ象限分类
    2.5 数据获取
        2.5.1 输入输出端总量控制
        2.5.2 中间投入、中间使用数据
        2.5.3 最终消费和初始投入数据
    2.6 表格配平及研究展望
第3章 张掖物质流账户建立及全景分析
    3.1 张掖市物质流账户体系建立
    3.2 张掖市物质流全景分析
        3.2.1 2008年张掖市物质流全景分析
        3.2.2 2011年张掖市物质流全景分析
        3.2.3 2014年张掖市物质流全景分析
        3.2.4 2017年张掖市物质流全景分析
第4章 张掖市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
    4.1 张掖市物质输入分析
        4.1.1 张掖市物质需求总量分析
        4.1.2 张掖市物质需求构成分析
        4.1.3 张掖市直接物质输入及其构成分析
        4.1.4 张掖市物质输入分析总结
    4.2 张掖市物质输出分析
        4.2.1 张掖市物质输出总量分析
        4.2.2 张掖市物质输出构成分析
        4.2.3 张掖市区域内物质输出及其构成分析
        4.2.4 张掖市物质输出分析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008-2017年张掖市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减物质化内涵及概念界定
        1.3.2 减物质化评价方法
        1.3.3 减物质化研究内容
        1.3.4 减物质化发展路径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物质流分析方法
        2.1.1 物质流分析基本思想
        2.1.2 北京市物质流分析系统边界
        2.1.3 北京市物质流账户核算框架
    2.2 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
        2.2.1 系统动力学建模基本原理
        2.2.2 系统动力学建模思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物质代谢分析
    3.1 北京市物质代谢分析数据来源
    3.2 北京市物质流分析核算方法
        3.2.1 本地开采(DE)核算
        3.2.2 调入(Imports)和调出(Exports)核算
        3.2.3 本地过程排放(DPO)核算
    3.3 北京市物质代谢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减物质化水平分析
    4.1 北京市减物质化评价模型构建
    4.2 北京市总体减物质化水平分析
    4.3 北京市减物质化水平贡献程度分析
    4.4 北京市资源端、排放端减物质化水平分析
        4.4.1 资源端各物质减物质化水平分析
        4.4.2 排放端各物质减物质化水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减物质化分析模型构建
    5.1 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1.1 模型系统结构分析
        5.1.2 模型子系统描述
        5.1.3 模型总流图及主要方程
    5.2 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5.2.1 运行检验
        5.2.2 历史检验
    5.3 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情景设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路径分析
    6.1 北京市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物质代谢发展分析
        6.1.1 北京市经济发展模拟结果
        6.1.2 北京市物质代谢资源端模拟结果
        6.1.3 北京市物质代谢排放端模拟结果
    6.2 北京市总体减物质化路径分析
        6.2.1 北京市总体减物质水平模拟结果分析
        6.2.2 北京市总体减物质化发展路径
    6.3 北京市各物质减物质化路径分析
        6.3.1 各组成物质减物质化水平模拟结果分析
        6.3.2 北京市资源端减物质化发展路径
        6.3.3 北京市排放端减物质化发展路径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可持续发展
        1.3.2 物质流分析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可持续发展及物质代谢理论介绍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物质代谢理论
    2.2 物质流分析方法介绍
        2.2.1 物质流核算基本思想
        2.2.2 区域物质流核算方法
    2.3 STIRPAT模型介绍
        2.3.1 IPAT模型
        2.3.2 STIRPAT模型
3 重庆市物质流核算与分析
    3.1 重庆市现实基础
    3.2 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4 物质流核算
        3.4.1 区域资源开采
        3.4.2 区域过程排放
        3.4.3 调入调出
        3.4.4 隐藏流
        3.4.5 气体平衡
    3.5 结果分析
        3.5.1 输入端物质流分析
        3.5.2 输出端物质流分析
        3.5.3 消耗项与平衡项分析
        3.5.4 效率与强度分析
        3.5.5 综合指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STIRPAT模型构建
        4.1.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4.1.2 数据来源与数据检验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岭回归
        4.2.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分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废弃手机环境管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过程解析
    2.1 回收环节
        2.1.1 传统回收
        2.1.2 互联网回收
    2.2 拆解处理环节
    2.3 安全处置环节
    2.4 典型企业调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 环境绩效及其相关概念
        3.1.1 环境绩效
        3.1.2 环境绩效评价
        3.1.3 环境绩效评价标准
        3.1.4 环境绩效评价方法
    3.2 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3.2.1 物质代谢效率指标
        3.2.2 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3.3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处理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分析
    4.1 废弃手机拆解实验
        4.1.1 功能机拆解
        4.1.2 智能机拆解
        4.1.3 结果分析
    4.2 物质代谢效率分析
        4.2.1 物质流分析方法
        4.2.2 物质代谢模型
        4.2.3 资源化价值分析
        4.2.4 分析结果
    4.3 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4.3.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4.3.2 系统边界
        4.3.3 数据来源
        4.3.4 分析结果
    4.4 环境绩效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优化
    5.1 情景设定
        5.1.1 生产者主导回收情景
        5.1.2 区域产业链配套情景
        5.1.3 鼓励部件再使用情景
        5.1.4 先进资源化技术情景
    5.2 情景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四、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造纸工业物质代谢演化特征研究[D]. 杨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有居民海岛零废弃研究 ——以灵山岛为例[D]. 王文武.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中国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的动态物质流和生态风险研究[D]. 王佳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中国铟资源动态物质流研究[D]. 周艳晶.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物质流分析方法在固体废物管理领域的应用综述[J]. 张莉,张彬,李丽平,赵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1(01)
  • [6]基于城市代谢物质流模型的兰州市城市物质流动特征分析[D]. 尹然. 兰州大学, 2020(04)
  • [7]基于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张掖市物质流分析及评价[D]. 侯易凡.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京市减物质化发展路径研究[D]. 闪烁.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9]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紫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10]废弃手机回收处理系统环境绩效分析与优化研究[D]. 赵迪.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物质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